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閆曉虹)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今日在二00九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表示,積極發展智能電網已成為世界電力發展的新趨勢。到二0二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統一 的堅強智能電網,使電網的資源配置能力、安全穩定水平、以及電網與電源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性得到顯著提高。堅強智能電網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將發揮更加重要 的作用。

  據介紹,電網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特高壓輸電是世界電網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中國能源和電力需求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快增長的基本格局, 以及一次能源資源分佈與生產力佈局不均衡的基本國情,客觀上決定了必須實施遠距離、大規模輸電,走全國範圍優化配置資源的道路。

  劉振亞透露,國家電網結合基本國情和特高壓實踐,確立了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目標,即加快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 展,具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徵的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電網公司將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的原則, 在加快建設由一千千伏交流和±八百千伏、±一千千伏直流構成的特高壓骨幹網架,實現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同時,圍繞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主 要環節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分階段推進堅強智能電網發展。

  今日至二十二日,由中國國家電網主辦,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等協辦的二00九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就發展特高壓輸電和智能電網技 術,促進世界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能源與環境氣候關係等議題開展了廣泛研討。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南非、韓國等二 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四百多人,二十六家電力企業等出席會議。(中國新聞網)

智能電網新能源戰略,安全性和成本是兩大考量

新能源新政,這是一連串的事件。

一項針對新能源企業和行業的扶持政策何時出台,仍被寄予厚望。與新能源利用直接相關的智能電網應用,開始提上討論日程。

這項被稱作電網2.0的技術,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能源新政」中,已被作為一項戰略推出。它帶來的一項直觀便利在於,在家中接入智能電表,通過電子控件與電網相連,及時感知波峰波谷電價,自行調整用電策略。

更多的一連串效應還在於,減少電網高峰負荷、提高電網可靠性、方便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等等。

「2008年我國社會用電總量近35000億千瓦時,若實現電網信息化,將可直接減少配電輸電用電等環節的能源損耗,每年因而節省5%至10%左右的電力 資源,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5月18日,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科院科學時報社首席經濟學家武建東告 訴本報記者。

推算出來的數字,看上去很誘人,但是仍需接受檢驗。

智能電網呼籲

今年年初,奧巴馬上台5天之後,美國白宮即發佈了《經濟復興計劃進度報告》,美國政府宣佈未來3年內,將為美國家庭安裝4000萬個智能電表,同時投資40多億美元推動電網現代化。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最近也表示,奧巴馬總統已宣佈向美國企業提供24億美元,用於製造插座式混合動力車和車用電池,與此同時,美國能源部也在加強車用電池的研究。

「這表明美國已經強行啟動了制度性的智能電網改造計劃,併力爭佔領該領域的制高點。」武建東表示。武是我國較早倡議建立智能(互動)電網的專家之一。剛剛完成了一份名為《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

武初步估算,為實現電網數字化,2009年起,我國需要更新百萬個以上變電站,將3000萬塊至5000萬塊電表更改為智能電表。

為實現這個升級,武建議,借鑒歐美經驗,在我國營建與歐美略有不同的「電力光纖復合電纜電網」。在該光纖電網基礎上,傳播「寬帶」信息成為了可能。武指出,「根據政策開放程度,今後電網將逐步開放寬帶、電視盒通訊等業務」。

智能電網的便捷還有利於分佈廣泛的新能源,「可供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及時接入電網,介入過程可以自行控制」。

「在那時候,只要終端安裝足夠多的插座和電池,不同用戶即可根據偏好,隨時為自己的電動車、空調充電」武樂觀展望。

優勢及支持者

按照武的設想,為推行國家互動電網的戰略改造,需要從目標到手段上進行系列變革。

在目標設定上,需要對現有政策做出調整:使智能電網超越特高壓成為中國電力發展的首要目標,並據此確定相關戰略投資計劃。

據瞭解,目前在我國已經確定的電網發展戰略是「一特四大」,即以大型能源基地為依托,建設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構成的特高壓電網,形成電力「高速公路」。在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的電網基礎上,目標才是進一步追求電網的智能化。

武認為,若高層通盤考慮後,戰略方向的及時轉變是值得的。並且他認為我國發展智能電網還存在以下諸多優勢。

體制上,依托於現有電網,我國電網變革比美國的大規模變革更有優勢;基礎上,我國電子行業的基礎建設和裝備製造能力要比美國先進得多或實力相當,具備實現智能電網的物質基礎。

南方電網公司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曼勇對電網智能化的實際價值深有體會。她介紹稱,由於較早進行了電網的局部智能化改造,在08年初那次雪災中,他們的電 網系統及時查出了貴州某化工廠的供電線路所在,組織人員24小時搶修,避免了重大化工氣體的洩露危險,「如果沒有智能化幫忙,一天內靠人工完成幾乎不可想 像」。

新能源企業也對電網智能化改造表示了莫大興趣。江蘇江陰一家光伏企業工程師告訴本報,與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電網具有更為強大的兼容性,為分佈式可再生能源 發電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可能,「而一旦智能電網建成,國家通過政策鼓勵家庭和企業安裝小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並支持消費者購買或出售『綠色電 力』,這對新能源行業將是利好」。

在18日會上,來自IBM中國區的一位業務發展負責人開始了推銷IBM美國在參與建設智能電網方面的成就。

兩大考量:安全可靠和成本

優點看似好多,但近期對智能電網的評估,官方表示,尚需進一步判斷。

在18日會上,來自國家能源局、中電投等單位相關部門負責人發言時,雖對新能源和電網優化做出肯定性判斷,但並未對智能電網建設戰略做出直接回應。

國家電監會政策研究室主任俞燕山表示,從國外先例看,智能電網,技術上的可能性沒有問題,需要統籌考慮的主要是經濟合理性、政策管理協調性等等。

2005年俞曾考察過美國智能電網相關情況。他介紹稱,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換一塊智能電表,單成本費用就要143美元,當時美國的情況是政府和企業都不負擔這筆費用,而是分若干次從用戶電費支出中扣除。

誰來投資也是個大問題。「單看電表數,當時美國人的判斷是需要裝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按每個電表143美元,我國一半人口約6億人計算,將是5000多億人民幣的投資。這不是個小數目,並且還不包括其他基礎設施投資」。俞燕山表示。

作為電力監管部門代表,俞表示他們最關心的是兩點:一是這張電網是否安全可靠,是加強還是削弱;二是建設成本及最終輸電效率如何,「因為輸電的環節,最終都會傳導分攤到用戶身上,這需要慎重」。

因此從政策可行性看,俞表示,如果國家真欲將建設智能電網作為戰略目標,推行起來應該沒問題,「但問題是電網作為重要的能源基礎設施,任何戰略出台都會很慎重,如果方向不對,就麻煩了」。

對於智能電網是否真的如前所說,可以節約能源,需要從數據上尋找初步答案。能源轉化率是重要的參考數據。目前我國的能源轉化率平均為38%,3個單位在輸電環節浪費掉,用電環節由於冰箱等未100%工作,造成13個單位浪費掉,最後被實際使用的為22個單位。

「顯然智能電網即使推出,也不能解決發電效率的問題,而是在需求側進行用電管理,而後者和電器等諸多綜合水平有關係。」俞分析說。

與此同時,對於美國的經驗,則需要進一步微觀考察。

美國有200多個小電網,電網容量比較小,比如加州才4000多萬千瓦容量。「因此,他們對分佈式的、可再生能源吸納能力強,電網的抗衝擊性也比較好。」 俞燕山表示,「而我國只有南北兩大電網,單國家電網就達幾個億的容量。如此大的容量,吸納可再生能源,並非一定要靠智能電網」。

一位業內人士並不樂觀,他表示,十年前就有我國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有線電視網三網合一的失敗,此次要推動,難度不亞於前。(21世紀經濟報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