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移動支付在中國仍叫好不叫座

移動支付是一種便捷、快速的支付手段

移動支付是一種便捷、快速的支付手段,能夠克服地域、距離、網點、時間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交易效率,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方便。從廣義上來講,移動支 付是指以移動終端,包括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在內的移動工具,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資金由支付方轉移到受付方的一種支付 方式。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 集成商、商家和公共事業服務部門,以及終端用戶。

移動支付主要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種。遠程支付指用戶通過手機登錄銀行網頁(或是手機下載客戶端軟件)進行支付,賬戶操作等;近場支付則是手機 通過射頻、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通訊。目前市場上看到的移動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四種:通過發送短信或者是代碼 來支付交易金額,費用直接計入話費賬單或者是從手機銀行帳戶中扣除;在移動商務網站通過預先設定的密碼和隨機密碼驗證直接進行電子支付;通過預先下載並安 裝在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進行基於移動網絡的支付;消費者使用預裝有一種採用NFC(近距離通信)技術的特殊智能卡片的手機,在實體店舖或交通服務設施通過 「刷手機」進行支付。

在中國,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用戶基礎。根據工信部統計,2012年2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首次突破10億,成為世界上首個擁有10億手 機用戶的國家。截止2012年3月底,中國移動用戶數已達10.19億,其中3G用戶為1.52億戶,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46%。而且,中國消費者熱衷於 使用電子商務和新技術。畢馬威新發佈的《全球消費與融合調查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66%的全球受訪者表示願意使用移動錢包業務,而中國的比率更高達 84%。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做一些合理的假設,比如10億移動用戶中有20%屬於優質客戶,其中哪怕僅有一半的人使用移動支付業務,那麼移動支付業務 的用戶基礎也有1億人,而已經實現移動支付業務成熟廣泛商用的韓國總人口數也不過5,000萬左右。而且,與全球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更願意為移動應用 付費,畢馬威數據顯示,只有28%的中國消費者從來沒有付費下載過移動應用,而在全球這一比例達到了40%。龐大的用戶基礎和移動支付需求,使得移動支付 業務在中國有了較好的市場基礎。

目前移動支付還只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業務

但是在現實情況中,目前移動支付還只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業務。統計數據顯示,在各項移動應用中,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是信息類和娛樂類的服務,如手 機即時通信、新聞、音樂、文學和社交網絡等。而在所有應用中,商業應用則排名較為靠後,包括移動支付和網絡購物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各 自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行業之間缺乏協作;監管不到位,行業標準有待統一;商戶缺少推廣移動支付的積極性,受理環境和應用範圍都需要拓廣,創新型的應用亟 待開發;用戶體驗不佳,移動支付習慣尚未養成,擔心支付安全問題等。

行業主要參與者的跨行業合作需加強

目前移動支付存在四種商業模式:以銀行為主導的模式,運營商獨立運營,運營商與銀行合作的模式,以及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賬戶中進行支付的模式。面對移動支付這個大蛋糕,行業的主要參與者 – 運營商和銀行 – 有著各自的考量和利益點。
銀行擁有金融牌照和超強的經營實力,在金融服務領域具有的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和品牌效應。通過開展移動支付業務,銀行還能發展衍生金融業務,推動非 傳統金融業務的發展,但銀行欠缺開展移動支付所必須的網絡資源。同時,銀行對移動支付的進一步發展將對銀行卡的使用產生什麼影響,尚不清楚,故持觀望的態 度。但是正如畢馬威在2011年發佈的《移動業務貨幣化 - 銀行如何在支付價值鏈中佔一席之地》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對於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來說,問題已不再停留在移動金融和移動支付對他們的業務是否重要(我們 調研反饋中的84%參與者認為重要),而是如何最好地適應快速的變化、並通過新興的渠道為客戶提供更好地服務、維持市場份額並保留或提高收入。」目前, 「在世界各地,各種規模的銀行,正在迅速實施一系列移動金融解決方案,旨在方便客戶和降低成本。」開展移動金融和支付業務已經是大勢所趨,「如果銀行還沒 有進入移動金融業務,那麼必須趕緊了」。
電信運營商則擁有網絡資源、用戶號碼資源,所有的移動支付必須使用他們的網絡和終端。移動支付也能使運營商深度綁定移動用戶,降低客戶流失率,但運 營商在提供金融服務方面的經驗和品牌效應仍需加強。而且,在運營商的業務組合中,移動支付尚處於邊緣地位,不是業務發展的重點內容。
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則在保證買賣雙方的交易安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的中國來說,是很受商家和消費者歡迎的,但無論是從資金還是用戶資源來看,它在行業內卻顯得相對弱小,缺乏競爭實力。
因而從運營角度來看,各服務商各有所長,但沒有一方能夠脫離其他行業參與者的協助而獨立開展移動支付業務,他們需要展開合作,共同促進產業的發展。 而目前在這一方面,雖然各方所做的工作已經開展,但目前合作的規模和範圍還有待拓展。還有一個問題,即由誰來投資基礎設施。一台移動支付的終端投入較大, 目前沒有明確的共識這個費用由誰來負擔。所以哪一方都不願意投錢,形成互相等待的局面。

監管不到位和行業標準不統一

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起源於本世紀初期,到目前已經有超過10年的歷史了。但是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裡,移動支付的監管幾乎是空白,行業呈現出無序競 爭、魚龍混雜的局面。2010年6月,央行公佈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明確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支付牌 照的發放,初步清理了市場上一些規模小、運作不規範的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也為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移動支付標準是另一個與監管有著緊密聯繫的、制約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畢馬威在《移動業務貨幣化 - 銀行如何在支付價值鏈中佔一席之地》報告中指出,「由於移動支付一直缺乏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這對於移動支付的發展構成一道重要的障礙。事實上,畢馬威調 研的參與者一致認為,標準的建立是移動支付商業化的關鍵條件。」在中國,移動支付同樣也面臨著缺乏統一的標準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技術標 準有基於13.56 MHz的雙界面卡方案,基於13.56 MHz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方案,基於13.56 MHz的SD卡方案以及基於2.4GHz的RF-SIM卡方案。銀聯主推13.56MHz 方案,而基於2.4GHz的RF-SIM技術則由中國移動主導,國內企業自主研發。銀聯和運營商都希望通過行業技術標準確立自己對行業的主導地位。然而, 由於涉及到金融和通訊兩個行業,包括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服務商、軟件提供商、硬件廠商、系統集成商、手機廠家、商家、用戶等龐大產業鏈,以及央行和工 信部兩大監管部門,因此,多年來移動支付國家標準遲遲難定。技術標準不統一,致使移動支付的受理機具難以實現共享,這增加了商家硬件投資,而消費者在使用 移動支付服務時,也會遇到種種限制。另外,多個技術標準也導致手機和其他硬件供應商數量減少,POS機、卡片以及手機終端成本偏高。技術標準尚未確定,也 使得多數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機構仍持觀望態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移動支付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
根據2012年4月在「2012第四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傳出的最新消息,由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承擔的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編制任務, 目前已完成公開的徵求意見,有望在年內發佈。國家標準主要規定了近場支付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近場通信頻率採用13.56MHz,智能卡產品形態將兼容多種 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收集方案、雙界面電信卡等。技術標準的 確定將為移動支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氛圍。
除了技術標準以外,監管部門在協調產業鏈上各方的利益、促進跨行業協作方面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運營商、銀行和商家在移動支付的產業鏈上各自承擔不 同的角色,相互之間存在利益衝突。目前,我們看到了一些產業協作,比如中國電信和光大銀行合作可以使消費者在40多個城市繳納水電煤費用。但是這些合作的 範圍還有待擴展,層次也有待於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監管部門出面協調各方利益,把大家拉上同一條船,積極開展跨行業協作,共同努力使移動支付這條大 船走得更穩、更快。

商家缺乏推廣移動支付的積極性

除了監管、標準和行業協作外,商家推廣移動支付業務時遇到的問題也不少。目前銀行和三大運營商都在推移動支付業務,而且標準還不統一,不同的業務形 式、平台規範和商業模式往往給商家帶來迷惑:到底要和哪一家合作呢?有些商家採取了「找平衡」的方式,與多家服務商合作,這又給商家增加了成本。
現在能夠接受移動支付付款消費的商家還不多,而商家對硬件進行升級改造的積極性也不高,這主要是因為商家對移動支付未來的發展前景看不清楚,有移動 支付需求的消費者不多。目前國內約有幾百萬台聯網的POS機,改造一台POS機的成本約為300元,還不包括軟件升級的費用,這樣算下來,總投入近10億 元。在前期,銀聯承擔了一部分費用,它的目的是通過改善移動支付的受理環境,促進發卡量增長,帶動商家投資移動支付受理機具改造的積極性。但未來大規模的 投入和推廣成本將如何分擔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看來移動支付有可能在一些特定的場所先推廣,如大型的高校,電影院,水、電、煤氣費的支付等。
除了成本問題以外,商家受理移動支付方式,也會給目前業務的運營和管理帶來一些衝擊。比如高校會對發放的消費卡收取一定金額的押金,一般這些押金會 在學校的賬戶裡存放四年,而如果學生丟失消費卡後補辦還需要再繳納費用。雖然押金的金額不大,但是由於學生人數眾多,押金總數所產生的利息對學校來說也是 一筆收入。如果採用移動支付的形式,高校這筆押金的收入就流失了。再比如,由於要面對由銀行、公交、眾多第三方發卡機構發放的多種金融卡,商家需要安裝多 台POS機,在超市裡,經常能看到一個結賬櫃檯上會放十多種刷卡機器,有時顧客會走錯結賬通道,收銀員就得拿著這個卡到其它的收款台去刷卡,這不僅給商場 工作人員帶來了麻煩,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負面體驗。

應用範圍較窄和用戶體驗不佳

在應用範圍方面,移動支付面臨的侷限性也很多。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八成以上的手機消費者希望把公交卡、銀行卡功能都集成到手機上。如果手機能夠取 代銀行卡,那它將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目前,移動支付的應用範圍還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而移動支付創新型應用的開發,更是落在了後面。從理論上 講,和其他移動應用結合在一起的移動支付,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多項強大的服務功能,比如查詢賬戶信息和消費記錄、基於位置的促銷和商品推薦、比價服務等等。 其實在這些方面,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畢馬威的《全球消費與融合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在零售網點使用智能手機下載贈券 和流動禮品卡。但是目前在市場上,這些應用覆蓋的範圍還不夠廣,種類也不夠豐富。
目前移動支付的應用還具有較大的侷限性,而且用戶使用該服務的體驗也並不是很好,這都造成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的積極性不高。首先使用移動支付功能需 要更換手機或是SIM卡。目前,更換手機可選的種類較少,價格也高;而消費者更換SIM卡、開通移動支付服務還需要到營業廳或銀行櫃檯去辦理相關手續。而 且在用戶使用進場支付服務時,由於種種技術原因,經常出現刷卡不流暢、數據傳輸中斷等問題,這導致客戶體驗降低。

使用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則是導致用戶使用率較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兩項分別針對國外和國內手機用戶的調研顯示,在所有消費者不使用移動支付的原因中,「擔心信用卡 安全」(國外手機用戶52%)和「對安全性缺乏信任」(國內手機用戶41%)排名第一。調查還發現,只有低於15%的手機用戶完全信任移動支付,而65% 的手機用戶拒絕通過移動網絡發送自己信用卡資料。上海的一次調查顯示,幾乎97%的人收到過垃圾短信,有二成人遇到過短信詐騙行為。可以說,對社會信用體 系缺失的擔心和無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

移動支付大發展需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我們看到,在央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及聯合工信部啟動制定移動支付標準的工作之後,移動支付產業在近兩年出現了迅猛的增長。艾瑞諮詢數據顯 示,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81.4億元,同比增長149.4%;預計2012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達1,209.6億元,同比增長 151.2%。
3月底,工信部也在其網站上公佈了《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求要「推動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制定和普及,同時加快推動移動支付、公 交購票、公共事業繳費和超市購物等移動電子商務應用的示範和普及推廣。」可以想見,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移動支付將會迎來一個行業發展的春天。我們預 計,在未來幾年內,移動支付市場收入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超過100%,到201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000-8,000億元人民幣。
根據畢馬威2011年移動支付全球調研結果,促使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的三大因素是使用範圍和便捷性、操作簡單和安全性。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移動支付若想實現爆發性增長,還需要監管部門和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在應用範圍、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三個方面下大力氣。
一、應用範圍(Scope)
在擴大移動支付應用範圍方面,政府部門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行業要發展,首先需要得到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除了規範行業運作和制定行業標準外,監管 部門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出台具體可行的政策鼓勵移動支付產業各方參與者打破行業壁壘、展開合作,推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探索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促 進服務提供商和應用提供商在跨行業應用方面展開合作,探討利益分配模式,從公交、電話費、水電煤氣繳費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以及模式固定單一 的服務行業(如影院、超市等)入手推廣移動支付業務,並研究創新型服務內容,以拓展移動支付的使用空間;由政府主導在國內一些城市設立業務示範基地,為在 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具有借鑑意義的經驗;對安裝移動支付受理終端的商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財政補貼等等。
除了政府部門以外,銀行、運營商和應用提供者同樣也能在擴大移動支付應用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目前,還沒有一家機構能夠在移動支付的所有環節獨自面 對消費者,而且移動支付市場尚處於培育期,如果出現無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受阻。因此各方應該展開合作,共同努力減少推動移動支付的阻力, 這將有助於統一行業標準,實現進場機具的兼容,降低運營成本,並盡快尋找到能使各方「多贏」的合作模式,從而加速移動支付的產業化進程。在賬戶管理方面, 各方也可以考慮實現不同賬戶的互聯互通。現在使用移動支付的消費者需要管理的賬戶包括銀行賬戶、手機自有賬戶、通信賬戶、多個第三方支付賬戶等等,如果能 夠統一這些賬戶,將在極大程度上拓展移動支付的應用範圍,形成規模效應。
二、使用的便捷性(Simplicity)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消費升級,都促進了消費者對於便捷、安全的新型支付方式的需求,而這恰恰是移動支付的優勢。然而,在現實生活 中,移動支付這一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應用範圍不夠廣以外,消費者在開通、使用移動支付時所遇到的一些不便也是主要原因。如果各服務 提供商能夠從用戶角度出發,在這些領域採取一些措施以減少使用環節、提高支付效率、提升客戶體驗,將能使消費者在實際生活中切實體會到移動支付的便捷特 性,比如簡化開通手續;在超市設立移動支付專用結賬通道;加大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受理機具的投入,保證通信質量和速度;對於小額支付取消多項身份驗證環節 等。
三、安全性(Safety)
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也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移動支付就是將手機變成了「手機卡+銀行卡」,由於使用環境的 多變和使用頻繁,手機丟失、洩密的幾率大大增加,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移動支付的風險高於普通銀行卡。如果不能讓消費者放心地使用移動支付,那麼移動支付的 應用將侷限在繳納話費、購買遊戲點卡等小額支付範圍內,這將嚴重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在提高移動支付安全性方面,除了建立健全我國社會信用體制、推廣 手機實名制以外,還可以採用多項移動支付安全技術,在定製手機中加入指紋和面部識別功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強移動支付安全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用戶 體驗。如果添加多重身份驗證環節,或者在短信驗證環節中,由於短信中繼問題造成短信不能及時到達,也會給用戶帶來不好的支付體驗。因此,服務提供商和軟件 開放商需要在提高安全性和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用戶體驗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儘管移動支付目前的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可以想見的是,一旦移動支付在大範圍內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將必然加快中國建立信息化社會的進程,同時 也將成為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升級的推動力。政府、產業參與者、以及消費者都希望看到產業鏈條上的各方能夠著眼於長遠發展,切實從用戶角度出發,積極展開合 作,在應用範圍、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這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引爆消費者需求,從而把行業帶入到發展的黃金期。(FT中文網  張家明 陳劍虹)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林毅夫 -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

林毅夫卸任世界銀行副行長,重返三尺講台。昨天的節目中,《經濟半小時》專訪了這位傳奇人物,分享了他四年世行之行的點滴收穫。林毅夫歸來,帶回了對世界經濟更深刻的理解,帶 回了更多的國際經驗,也帶回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世行卸任之前,林毅夫就曾經斷言,中國經濟未來20年還將維持8%的高速增長,他判 斷未來若干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投資來拉動。而當下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他認為是收入分配。這些結論如何得出,觀點背後有什麼樣的理論支持?今天的 節目將繼續對林毅夫的獨家訪談。

  自6月1日,從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崗位上卸任後,這是林毅夫回國後的首次公開演講。在這場叫做新結構經濟學的學術演講中,林毅夫指出:中國現在面臨最大問題是收入分配問題,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經濟結構,使收入分配趨於公平。

  林毅夫因為接觸更多國家的發展經驗,所以他原理的理論架構就更為豐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提出一個新的名詞「新結構經濟學」。他還提到毛里求斯 的經濟狀況,這個國家在50年代、60年代,既有了產業,必要的房屋補貼,很多扭曲並沒有一下消除掉,但是放開了對他們國家經濟的穩定這一塊快速發展。這 一轉型效果比較好。

  林毅夫說,研究發展理論,最重要的是想對發展政策產生影響,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民富國強的這個目的。

  這幾年雖然我國經濟還是比較高速的增長,但是老百姓們有一些抱怨,比如說房價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太嚴重,但收入的增長卻是有限的。林毅夫這次回到國內再關注中國經濟中的個體,關注我們的農民農民工工人和城市白領。對這些問題林毅夫做了深入分析。

  首先,這幾年的工資增長很快,在原來地區的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就業的職工,工資增長每年都是15%或20%,遠遠超過了通貨膨脹率,遠遠通過了經濟增長率。

  其次,林毅夫認為問題更多的是收入分配問題,主要的表現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在減小;而進入到90年代以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 不斷在擴大的。同時在收入分配當中,勞動守則的分配佔整個收入分配是在下降的,這是現在的一些主要問題。這些主要問題就環境而言出現在什麼地方?林毅夫的 回答是,房價上漲非常快是一個主要問題,市場環境也是收入分配的問題。比如說收入向少數有錢人集中,而我們的金融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家是相對滯後的,所以投 資的機會比較少,保值增值的渠道比較有限,因此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這是我們房地產價格增長較快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所以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改革 中,收入分配的改革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收入分配失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在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佔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卻是持 續下降;公開的資料顯示,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佔GDP比重一般為50% ̄60%,比如美國為65%,日本是60%,英國高達71%,而按照全國政協經濟 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的研究核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佔GDP的比例卻由從1985年時的56.18%下降至2007年的50%左右,2010年則下滑至 43%。二是居民內部的家庭與家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顯著拉大。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10年的調查顯 示,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林毅夫也多次談到,由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還沒有到位,國家的分配 製度仍不合理,讓高收入者享受低消費水平,即使物價上漲也沒能改變這種狀況,相反給低收入者帶來了壓力。

  關於收入分配的改革,林毅夫提出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從二次分配,增加對有錢人的口稅,用轉移支付的方式來補貼那些低收入的人群,但更重要的是在 一次分配上面。在一次分配上面應該同時達到公平的效率。現在這個發展階段中,只要符合比較優勢的都是在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或者是資本資金相對密集產業 當中,勞動力相對比較密集的區域段,如果都按照這種方式來發展經濟的話,那麼我國的經濟會有最大的競爭力,會發展得最快、最好。同時,創造的就業機會會最 多。其次,勞動力會從相對豐富逐漸變成相對短缺,資金會從相對短缺逐漸變成相對豐富。在這種過程當中,工資的增長會非常迅速。窮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勞動 力,因此他們的報酬會越來越多,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會越來越靠前,也就是他們的勞動力。反過來講,富人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是資本是資金。於是他們的報 酬會下降,即使實質不下降,相對與勞動力的增長來說還是會有相對下降,這就是說窮人的資產越來越相對值錢,富人的資產越來越相對不值錢,雙方都有一定的改 善。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是達成公平效率,在一次分配上就解決公平效率的最好的手段。

  6月11日,國務院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計劃要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實施扶貧開發攻堅 工程,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權利的保障水平。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 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而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也將在今年出台,並逐步推進。對於在改革過程當中將會面臨的 挑戰,林毅夫如是說。

  作為雙軌制改革,我們還保留了不少原來舊的扭曲,而這種扭曲表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我們金融結構以大銀行跟股票市場為主,這個主要是為大企業服 務的。大企業不是國有企業,就是富有的企業,所以他們可以不得到金融服務,而且資金的價格是相對較低的。而資金相對價格低的企業得到的補貼來源於把錢放到 金融體系又得不到服務相對較窮的人。所以應該在金融改革上加大力度,如果這方面能夠步伐快一點農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製造業的發展都會加快,那麼農民 的收入跟一般工薪階層的收入會提高,因為他們收入提高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另外,金融的價格社會太低,這也是社會制改革遺留的一個問題。林毅夫認為在資源 社會的改革上面也應該加快力度。第三還有一些壟斷性行業,過去是對國有企業的一個必要保護補貼,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到這個水平,一些資金比較相對密集的企業 過去沒有自生能力的,是國有的。而現在,它們已經具有了自生能力,應該面對競爭。如果這些改革能夠完善的話,就能夠實現前面所講的,以一次分配的公平跟效 率同時達到為主。然後以二次分配作為補充,這樣的經濟發展就能夠快速而合適。

  回國後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林毅夫在討論中指出了收入分配的問題,他認為,對中國經濟來說,應該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讓更多的老百姓分享經濟發 展的成就,把經濟增長與個體幸福緊密相連。在林毅夫赴任世行的這四年間,全球經濟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緩慢復甦,到現在仍然面臨下行風險。在剛剛結束的 G20峰會上,國際金融協會呼籲20國集團執行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對於目前的經濟形勢,各國的刺激政策,林毅夫也有自己的觀點。

  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歐債危機應對政策成為本次峰會討論的首要議題。近來,美、日、英及歐洲央行通過一系列貨幣寬鬆政策向金融市場釋放流 動性。這種由發達經濟體群體性的貨幣寬鬆政策造成的流動性氾濫,對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形成巨大外溢效應。2011年初,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都 曾感受到輸入性通脹壓力和資產價格及匯率上升的壓力。當前通脹壓力雖有緩解,但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確定性增大,跨境資本流動性也隨之增大,這將對新興 經濟體國內宏觀調控造成一定難度。而就在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也同時下調 0.25個百分點。這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首次降息,這一舉措也被解讀為近期一攬子「穩增長」經濟政策、靈活進行預調微調的一個組成部 分。但在5月末廣義貨幣餘額(M2)高達90萬億元的背景下,這次降息也引發對貨幣規模加速擴張、通脹又反彈、房價再回升、「國進」更兇猛、負利率更嚴重 等副作用的擔憂。

  反觀我們的貨幣政策,現在全球還是在努力的增加流動性,從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看來,他們還是有這個意願,但是我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貨幣已經突破 90萬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現在比四年前已經翻了一倍。在這種環境下,林毅夫判斷國際上現在可能會有相當長一段低迷的時間,失業率是比較高。那些國 家財政斥資會增加很快,為瞭解決財政負擔的問題,他們是會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這是大的國際格局。所以國際的資金中短期資金的投機性非常強,我們應該應 付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衝擊。

  從公佈的經濟數據中看,歐元區5月份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46,創2009年6月以來新低。同時期美國的非農就業崗位僅增加 6.9萬個,增幅創2011年5月以來最低。美國5月非農就業數據出台後,摩根大通即將201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期從2.3%下調至 2.1%。該機構預計,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將增長2.5%,未來兩個季度增長2%。美國經濟復甦腳步正在放緩。聯合國的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繼續放緩,歐洲經濟將為零增長。歐元區經濟繼2011年增長1.5%之後,2012年將衰退0.3%。愈演愈烈的債務危機 帶來的是國際需求的疲軟。世界銀行警告稱,如果歐債危機惡化,中國的經濟將更加緩慢。1—5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8.7%,低於全年增長10%的目標;固 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1%,較前4個月繼續回落;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儘管有所上升,但房屋開工量、土地交易市場仍然比較低迷;而統計局公佈的4月份工業生 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增速為-0.7%,連續兩個月出現同比下滑,創自2009年12月以來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4月信貸數據也顯示,企業 的貸款需求也降至低點。4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9.3%,增速比上月回落2.6個百分點。除了北京、上海外,由於其他地區 工業佔據經濟絕大部分比重,工業增速回落,可能隱含經濟增速降低的可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對此,林毅夫解釋到,一方面的原因是國際經濟的疲軟,我國是外向型以來度比較高的國家,所以出口減緩會減緩我們的經濟增長。第二方面是上一輪的 經濟財政政策已經接近尾聲,所以投資拉動的需求會減少。那麼當前經濟放緩,反映的是這種情形,那麼政策本身是必須不斷審時度勢嘛。所以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在 推動新一輪的積極的這種財政政策。

  但是這一信號很快被與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聯繫起來。在2008年,受到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面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 來的最大危機。當年11月15日,中國政府提出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即「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全面轉向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後重建是 四萬億刺激計劃主要內容,鐵路、公路、機場和城鄉電網建設是投資計劃的最大部分,佔投資額的1/3。四年前四萬億投資下去,中國GDP成功實現「保八」, 為國民換得了信心,為經濟換得了增長,但一系列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中國居民消費指數CPI環比指數,在2009年7月見底回升,2010年11 月,CPI首次破五,同比上漲5.1,其中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上漲帶動了整個物價上漲,在2011年7月,CPI同比上漲指數高達6.5%,創下35 個月來的歷史新高。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6.3%。相較於2010年,城鎮家庭恩格爾係數35.7%上升0.6個百分點,說明食品支 出佔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再次增高,一些本該淘汰的落後產能反而「因禍得福」;產業結構轉型未能借此契機實現根本調整,內需亦未能完全啟動,市場秩序也出現 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四年過去了,這一政策雖然保證我國有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它也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對此,林毅夫的觀點是:首先,成績是主要的。我們是一個對 外經濟依存度非常大的國家,在2008年年底,2009年初的時候,沿海地區由於出口的減少,曾經有一段時間就業減少2000多萬人,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積 極的財政政策,維持中國經濟相對快速的發展,而且是在國際經濟不利的狀況之下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失業率可能會非常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會非常的多。但是, 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我們積極的財政政策推進的結果中成績是絕大部分的,當然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上一輪的積極財政政策四萬億當中財政支出的大概只有一萬億 多一點,其它將近三萬億是來自於銀行的信貸,來自於貨幣的寬鬆政策。如果是用貨幣政策,用信貸的增加,流動性是會增加的,而這一流向是不好完全掌握的。因 此也必然會附帶一些問題,比如通貨膨脹壓力比較大,房地產的價格增長的比較快等等。上一輪的財政政策雖然名義上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實際上是以貨幣政策為 主,財政政策為輔,所以在組合上是可以進行完善的。在新一輪的政策當中可以吸取上一輪的教訓,也就是更多的依賴財政,然後以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主。

  就在林毅夫卸任世行行長的前夕,一張照片在網上廣為傳發,引起熱議。照片上的湛江市長王中丙拿到國家發改委的批文之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幾 次親吻手中的批文。5月2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核准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動工建設,這個年產鋼1000萬噸,總投資接近700億元的鋼鐵項目,將成為當地經 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廣東省湛江市市長王中丙介紹,現在的工業總產值是2200億,到兩個項目建成以後,包括它的上下游產業,也會到2000億的工業產值,那麼我們的工業總產值將會突破4000億,甚至更多。

  在國家發改委批覆湛江鋼鐵基地的同一天,同時批覆了廣西防城港鋼鐵項目,這也是一個近640億元的投資項目。其實進入第二季度,國家發改委項目 審批的速度就明顯加快,僅僅5月21日一天,就有100多個清潔能源領域的項目獲得批覆,獲批項目總量幾乎相當於5月前20天的總和。而在4月份發改委批 准的項目多達328個,近乎去年同期的兩倍。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的具體措施包括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保持合 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鼓勵民間投資參與鐵路、市政、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建設。在這一政策後面是一組嚴峻的 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較去年同期有了明顯下滑。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2%,創下2003 年以來的最低值;前4個月民間投資增速為27.3%,較一季度下滑1.6個百分點;我國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其中進口同 比增長5.1%,出口同比增長6.9%。進出口雙雙重返個位數增長,遠不及商務部預定的對外貿易10%的增長目標。消費在4個月的實際增速也大幅下滑,僅 為10.9%,到了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3.8%,為2006年8月以來新低。

  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從去年第一季度的 9.7%一直下滑到今年一季度的8.1%。下行壓力有增無減。作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兩大引擎,讓消費挑起穩增長第一重任的聲音日漸變小,投資拉動再次被放 到重要位置。國家發改委正在積極加快項目審批速度。有人猜測,這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穩增長會重新回到投資拉動的老路上去。目前的經濟形勢 下,穩增長究竟靠什麼來拉動?針對這些問題,林毅夫有自己的觀點。

  林毅夫說,現階段看來,我們下一階段穩增長的目標主要還是靠投資去實現。因為消費是這一期是需求,下一期就沒有了,是不可持續的,而現在世界上 出現危機的國家都是過度消費造成的。消費因為是短期需求,會帶來短期的繁榮,可是它是屋簷職守,至於發展中國家的話,消費當然不能不說中國。可是我們作為 中等發達的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唯一的途徑就是投資,以提高我們的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的附加值的水平。生產力跟競爭力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的水平就提高, 生活水平就提高。這樣一來,消費需求的增長當然就有基礎了。

  在這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一度被寄予厚望。長期以來,我國消費率一直偏低,多數年份徘徊在60%左右,遠低於70%的世界均值。有資 料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萬元,折合美元2130元,不及美國同時期人均消費規模1.56萬美元的1/7。而根據國際經驗, 居民消費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釋放4.7萬億元以上的消費額。而商務部發佈的,「2012年我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預計,2012年消費、投資和 淨出口這「三駕馬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發生重大變化,消費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將超越投資,在近10年中首次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但是林毅夫 堅持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投資都應該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林毅夫認為,美國現在的問題就是過度消費引起的。我們即使到了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的水平,也不能提出以消費為主,否則美國現在遭遇到的問題就是我 們未來的問題。我想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實際上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產業的不斷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消費提升的依據,所以一定是永遠擺在第一 位,這樣,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完善也就自然會實現。我們必須要找到回報率高的,消除增長瓶頸的措施。過去是交通基礎設施,現在交通基礎設施較為完 善,可以改善的空間就比較小了,但是我們的環境和社會工程都有所欠缺,所以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產業生存的空間還是很大,這都是投資的主要領域。投資空 間大,有利的機會就比較多,但還必須在規劃、追尋、選擇項目上秉持審慎的原則。

  除了政府投資,近年來民間投資也比較活躍,2011年增長速度超過30%,佔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0%左右,成為重要投資力量。2012 年2月,國務院明確了今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民間投資實施細則的時限要求。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7個領域被列為2012年鼓勵民間資本進 入需要重點落實的工作任務。 此前,民間投資發展一向遭遇准入難和落實難問題,被喻為民間資本的「玻璃門」和「彈簧門」。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 據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為防止經濟放緩過快,更多刺激經濟政策或將出台,放開更多民間資本准入領域,被經濟學界看做是一大亮點。

  林毅夫認為,民營經濟會成為促使經濟發展按照比較化優勢發展的主力軍。那麼目前的發展,與改革前相比,民營經濟發展的非常好,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相對來講,由於改革,我們遺留了一些傳統計劃經濟的扭曲狀況,諸如對金融結構的扭曲,對職員架構的扭曲,對一些壟斷行業的扭曲等。這些領域必須作為改 革的著力點,完善我們金融結構,應該合理化,對一些壟斷領域也應該開放民營經濟。鼓勵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共同競爭。
  林毅夫和我們坦率地分享了他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看法,他的言辭裡沒有縱論天下的激昂,也沒有對經濟變局的糾結,我們聽到的是冷靜沉穩、絲絲 入扣地分析。我們注意到,在林毅夫的口中有兩個詞出現頻率很高,一個是結構,一個是扭曲。中國經濟目前的複雜程度已經超出了許多傳統經濟理論的分析範疇,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一些結構性問題對經濟狀態的決定性影響越來越明顯。如果要解決經濟運行層面上的矛盾和困難,就必須找到底層結構中失衡或扭曲 的地方,對症下藥。這就像地質學家的研究領域已經穿透地表上的地形地貌,從板塊中尋找地質運動的原動力一樣。也許,林毅夫具體的經濟觀點不會每個人都認 同,但他帶給我們的分析方法和深邃眼光,卻值得大家借鑑。(中國網絡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