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是誰在製造股市大幅動盪 掠奪社會財富

  大量投機資本的逐利行為,導致了全球市場的大起大落,而現在根本就不能確信,各國政府有沒有意願和能力來抑制投機。

  在過去短短兩週的時間,低迷的全球股票市場就蒸發掉了十萬億美元的財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加上美國國債風險評級的下調,還有全球經濟的再度下滑,引發了這一輪的股票拋售。但是,暗中操控市場的行為,很可能是擴大了這一輪的市場波動。

  「陰謀理論」還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股市跳水的原因。過去二十年間寬鬆的貨幣政策,製造了數額巨大的投機資本。因為全球經濟的規模有限,不足 以支撐投機資本的預期回報水平,投機資本只能製造大幅度的市場波動,來掠奪其他那些凡夫俗子的財富。這些被掠奪者會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恐慌性地進行拋售,而 在市場繁榮的時候,又會滿懷幸福憧憬高價買入。

  全球經濟還沒能從2008年的危機中恢復。西方國家的債務和赤字問題,東方國家對於出口的過度依賴,都沒有獲得解決。過去兩年間的經濟復甦是被 「刺激」出來的,刺激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借貸。而隨著西方政界開始把注意力從「刺激經濟」轉向「控制赤字」,全球經濟也就失去了推動力。今年夏季,跨太平洋航線運費率的狀況,也反映了全球國際貿易規模的收縮。全球股市把經濟增長預期下調的客觀依據是很充分的。

  但是,這次調整很快就變成了恐慌。而導火索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的迅速上升。歐洲央行購買兩國債券,應對導致債券收益率猛漲的短期拋售 行為非常有效,本來可以讓市場逐漸恢復寧靜。但恰在此時,美國市場又陷入了恐慌,投資者因為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國債風險等級而疑慮重重。

  但事實上,在評級下調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反而略有下降,這說明市場並不擔心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美聯儲採取的措施穩定了美國市場;同樣,法國 政府也永遠不會坐視自己國家的銀行業崩潰。在香港,閉市前幾分鐘的市場波動,很可能就是被操控的結果,目的在於影響美國股票市場開盤行情。通過股票期貨市 場,想要改變香港股市的收市行情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

  全世界巨額投機資本可以通過全球銀行業系統進一步放大規模,實際可用的投機資本,可能會跟全球經濟的規模相當。為了給這麼大規模的資產獲得可觀 的回報,它必須創造財富再次分配的機會,僅依靠實體經濟的利潤遠遠不夠。因此,我們才應該帶著疑問去觀察全球市場上那些突發的劇烈動盪。

  在羅馬帝國日趨衰敗之時,有一些野蠻人會不時闖入帝國的疆土,掠奪帝國城市殘留的財富。投機資本,就是當今世界的野蠻人。當西方世界正因為社會 福利負擔和競爭力下降舉步維艱的時候,投機資本卻在通過製造百分之多少比例的市場動盪,來滿足自己的貪慾,掠奪那些殘留的社會財富。

  如果西方世界想要過平靜的生活,就必須想辦法控制住這些當代的阿提拉。但是,西方金融界和政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讓人們會懷疑,指望政府官員來對付投機資本,又能有多大效率呢?

  倫敦街頭已經燃起了火焰。削減財政赤字的做法,讓窮人最先蒙受了損失。金融投機通過巨大的市場動盪獲利的來源主要是中產階層,投機者利用他們的 無知或者無助,奪走他們的財富。各國央行打著刺激經濟的旗號,拚命增發貨幣,同樣也在侵蝕中產階層的儲蓄,同時降低他們的購買力。

  讓多數人貧窮的做法,正在把整個世界推向革命。要到統治世界的金融寡頭體系被推翻的時候,這個世界才會再次迎來和平。(經濟學家謝國忠)

人民幣國際化迷途

  若從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算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起步已逾兩年,這項政策的實效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9月21日在社科院金融所演講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沒有達到「控制企業匯率風險」和「減少美元外匯儲備增加」的政策初衷。

  余永定還指出,在當今各國都想方設法調整資產負債幣種結構,置換掉美元資產之時,人民幣國際化恰為這些國家提供了轉換機制。「現在各國都想減少美元資產,增加美元負債,咱們人民幣國際化的結果是增加美元資產,減少美元負債。」

  偏離目標?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行使計價、結算和價值儲藏等職能,是貨幣的國內職能向國外職能的拓展。余永定表示,「在境外使用」和「相當高的認可程度」是國際化貨幣的重要特徵。

  相比定義,貨幣國際化的目標更值得關注,在余永定看來,「消除企業匯率風險」和「減少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應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目標。

  若以此衡量,當前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為內容的國際化恰與上述目標背離。

  當前,在人民幣總結算量的1萬億元中,進口實付人民幣佔比與出口實收佔比很不平衡,前者佔80%~90%,後者佔10%~20%,以2011年 首季數據為例,該季度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額2584.7億元,其中,實收392.5億元,實付2192.2億元,實收佔比15%,實付佔比85%。

  余永定認為,在上述結算結構下,人民幣結算的推進既沒有減少中國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也沒有使進口企業享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好處。

  事實上,人民幣結算的推進,還使得外匯儲備不減反增。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2011年初時曾表示,用人民幣對外支付,雖然不是外匯形式,但可以減少用匯,變相增加了我國對外人民幣負債,從國際收入統計上應該屬於資本流入。

  截至2011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經達到3.19萬億美元,2010年外匯儲備的增量就達到了4700億美元,而業內專家認為,2011年外匯儲備的增量至少會維持在3000億美元左右。

  余永定指出,假設中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仍然維持,在流出人民幣等於流回人民幣的這種最理想的狀態下,在出口貿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並不會導致新增美元外匯儲備的減少。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流出的人民幣不可能全部流回,因而以人民幣貿易結算為內容的國際化,必然導致新增美元儲備的增加,由 於存在經常項目順差,在需要通過進口結算向境外提供人民幣的情況下,儘管在某些特定時期內可能有例外,進口人民幣結算比例肯定要大於出口人民幣結算的比 例,順差越大,兩種比例差距就越大。」

  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危機」

  不僅偏離了目標,人民幣國際化還使我國不斷地用人民幣資產換回美元資產。

  「發展中國家都在想方設法將美元資產騰挪出去,國際上出現了資產置換的過程,即將美元資產置換成其他幣種資產,人民幣國際化適應了國際資本市場資產負債貨幣結構置換的需要。」余永定說。

  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一場「資產危機」,這場危機與1998年的債務危機不同,此次危機產生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保持雙順差,快速積累外匯儲備所致,在美元長期貶值的大趨勢下,危機正在加劇。

  余永定表示,與國際上「減少美元資產、增加美元負債」的趨勢相反,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增多,美元負債減少,在美元長期貶值之時,成本收益亟待考量。

  事實上,由於上述多種原因,學者們已經開始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採取了更加務實的態度,國研中心金融所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近中期內,能夠做到人民幣區域化,就已經很不錯了。

  余永定建議,人民幣國際化應與資本項目開放相協調,在推進之前,需要完成匯率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另外,他還強調政府應尊重企業對於計價和結算貨幣的選擇自由。(第一財經日報-由曦)

我國十四五有望成高收入國家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近日表示,世行將借助自己的經驗,幫助中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調整增長方式,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對於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眾多業內人士一致抱有信心,他們同時指出,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確存在一些需要防範的風險,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當前存在十大挑戰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至6000美元時,前一階段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從而進入生產率和收入增長停滯的階段。許多國家都經歷過這種進步速度放慢的經濟發展階段。

  此前,今年7月,世行集團調整國家分類,將中國劃為上中等收入國家。而研究顯示出,一國在達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後改變發展戰略非常重要,不能繼續 依靠在貧困階段行之有效的增長模式,否則就會兩頭受壓:一頭是來自低收入、低工資的經濟體的競爭,另一頭是來自高收入經濟體通過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競爭。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面對「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當前存在十大挑戰,包括:一是避免「轉型陷阱」,抓住轉變增長方式的歷史機遇;二是防止「拉美陷阱」,實現「包容性增長」;三是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與經濟增長同步發展;四是繞開「城市 化陷阱」,保持城市化與經濟水平同步發展;五是注意「資產泡沫陷阱」,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六是克服「老齡化陷阱」,保持經濟穩步增長;七是防止「金融陷 阱」,金融改革應慎之又慎;八是小心「美元陷阱」,確保國民經濟安全;九是謹防「捧殺陷阱」,韜光養晦不當頭;十是超越「民主陷阱」,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 安定。

  「毫無疑問,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是中國仍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的『陷阱』密佈期。這些大大小小陷阱,集中構成了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的『階段性新特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式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鄭秉文說。

  失衡風險仍然可防可控

  業內人士指出,應該看到,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發展中的失衡風險仍然可防、可控。

  與一些掉進「陷阱」的國家不同,我國政治安定、金融穩定,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具有較強的抵禦外部衝擊能力;人才總量巨大,資本充足,發展的迴旋 餘地大;「制度紅利」還有較大空間,城鎮化推進會形成新的「人口紅利」;工業化中期的後發優勢尚未完全釋放。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市場潛力大的 發展中大國,中國仍具備持續增長的基礎和條件。

  鄭秉文指出,改革開放為中國順利度過中等收入階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積累了豐富經驗,為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事實上,如果將 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視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個不同階段的話,中國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級階段。在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之後,中國正面臨 第三次歷史性跨越:高收入行列。

  「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推測,中國實現第三次跨越、順利進入高收入組的時間大約在『十四五規劃』的區間,即從現在起大約需要11年—15年左右的時間。」鄭秉文說。

  由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

  按照佐利克的看法,中國能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需要改革,採取措施從過去經濟增長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更多依靠內需。

  鄭秉文說,目前,中國剛剛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實現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的轉型,就需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礎設施」構成的動力組合。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於能否主動、徹底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低水平、低質量、不可持續的發展轉向高水平、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只有破除壟斷,中國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說,要通過打破壟斷給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騰出發展 空間、激發其活力,要通過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減稅降費釋放消費活力,才能真正把資源能源推進、大舉投資和出口型經濟拉動轉到內需消費 為主,也才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報海外版-葉曉楠)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黎明前的黑暗

   在通脹見頂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也許是市場最為危險和困難的時刻;隨著通脹趨勢確認、資金成本下降、政策緊縮及緊縮效應結束,以及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市場最終會出現恢復性上漲

  8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至13.5%。最近幾個月來,工業增加值始終穩定在13%-14%這一區間內。這是在資金異常緊張、政府投資逐漸退出,以及外圍經濟減速等諸多不利因素的背景下實現的。中國經濟自年初以來表現出的韌性之強,多少有些讓人意外。

  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歷了三輪比較明顯的通脹和調控。2004年和2008年的兩次宏觀調控,大約持續了4-5個季度。期間由於資金緊張的壓力及其他原因,經濟很快減速。如2004年工業增速下降了3個百分點,2008年工業增速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

  本輪調控自2010年四季度開始,迄今已延續超過三個季度。是什麼力量將經濟增速托在目前這一平台上?

  出口名義增速看起來仍然不錯,但從出口量、出口價格等其他指標綜合來看,實際的出口增速可能已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消費的細項數據也令人懷 疑,今年初以來消費也出現了溫和的減速。投資層面,政府投資在邊際上應是遞減的。地產投資的總量數據在年初以來高位走平,但是這一數據的可靠性一直為外界 所懷疑,因為當前自下而上的證據都傾向於支持地產投資減速。

  顯然,經濟之所以能在諸多不利衝擊的背景下保持穩定,是因為經濟體內有增長力量正在發酵。綜合考慮宏微觀層面的經濟數據,目前我們猜測,製造業的產能投資,有可能是今年初以來經濟增長的「定海神針」。

  8月份CPI已經開始回落。7月份可能就是本輪通脹的高點,目前經濟也許已處於通脹拐點的右側。接下來通脹將逐季回落,到明年二季度可能會回落到3%左右。

  短期內,通脹剛剛轉折之時,由於資金狀況依然高度緊張、海外需求繼續萎靡不振,中國經濟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減速。不過,如果各項重大風險因素不至於爆發,中期內在通脹下降、緊縮政策結束的背景下,製造業的投資有可能對沖政府投資的逐步退出,以及地產投資的溫和下降,使得經濟增速恢復和穩 定在比目前更高的水平上。

  從歷史經驗來看,通脹拐點一般領先利率拐點一段時間,而利率見頂有可能是市場好轉更為確定的信號。這樣,在通脹見頂之後的一段時間,也許是市場最為危險和困難的時刻,堪稱「黎明前的黑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這要從通脹和股市之間的關係說起。

  中國的通脹和股市之間的關係,可簡單概括為「情敵」。剛開始通脹的上升伴隨企業盈利的改善,此時資金成本的上升仍不明顯,因此兩者是「情人」關 係,相互扶持;隨著通脹的持續攀升、緊縮效應的顯現,需求下降的趨勢逐漸形成,盈利和估值的雙殺,使得通脹與股市之間「關係惡化」,變成了「敵人」,互相傷害。

  同樣的邏輯,通脹剛從最高點轉折向下時,市場一般處在最困難的時期。此時資金成本仍處在最高點,盈利繼續惡化,再加上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市場對基本面預期較悲觀。但隨著通脹趨勢確認、資金成本下降、政策緊縮及緊縮效應結束,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市場最終會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出現恢復性的上漲。

  我們認為,市場在恢復性上漲結束以後,流動性層面持續放鬆的可能性很小。中期內市場可以期待的,也許是經濟的內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預期的改善。但如果沒有資金面支持,單靠盈利預期的支撐,市場上升空間可能較有限。

  行業配置層面,對政府投資依賴度較高的行業需要謹慎;短期內建議低估值且盈利無泡沫的行業;投資策略上「倉位要低、配置要偏、動作要快」。(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曹遠征:五年內我國居民收入有望翻番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近日在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長白山)研討會上表示,當前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多種新 變化,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是從目前看,主要是受制於居民收入,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針對這一現 狀,「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而且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初步估計,在未來十年中,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居民收入將翻 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表明中央正在通過建 立長效機制,力促消費擴大。

  增長趨勢開始收斂亟須尋找新增長點

  曹遠征認為,從國內外形勢來看,中國經濟成長正步入新階段,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新變化。首先,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預示著出口導向必須轉向內需擴大;其次,國內剩餘勞動力不再充裕, 意味著低成本製造不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再次,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意味著投資驅動性經濟增長能力減弱;最後,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著資源消耗性經 濟難以維持。

  由此,結構調整不得不為,亦將成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基調。中國經濟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工業雖然仍佔G D P主要部分,但服務業比重加大;與此同時,農業勞動力持續下降 , 目前已不 足50%,這共同預示著儘管工業化進程仍在繼續,但開始進入中後期,結構升級的方向是服務業。

  在過去三十餘年中,中國進行雙重轉軌;即由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由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這一轉軌過程是由改革開放推動的,使中國的經濟體制和工業化進程都與世界接軌,從而成為最大的開放經濟體。

  從未來看,中國經濟仍處於轉軌之中,其長期趨勢性增長因素———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在繼續。受這一趨勢因素推動,中國經濟仍能維持較高的增長率。

  但與此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已步入中後期,經濟增長的收斂趨勢已經開始。

  「從較長時期來看,2009-2011年將是中國經濟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實行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將逐步退出,歐美的消費需 求在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之後將進入平穩增長期,中國政府為了實現經濟和政治的長治久安必須理順房地產市場,中國這個過去幾年一直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 國家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任務艱巨。」曹遠征說。

  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成長步入新階段後,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如果 不出現意外,預計2025年前後,中國經濟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人均G D P仍在世界排名的後列,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實現民富國強仍然任重道遠,但是過去三十年有利的增長因素正在減弱。

  更為重要的是,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為40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上限。根據國際經驗,在這一階段極易出現「中等收入陷阱」,致使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拉丁美洲國家就是前車之鑑。

  二戰後拉丁美洲國家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某些國家人均收入甚至超過戰後的歐洲。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人均收入仍在一萬美元以下,尚未走出中 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相形之下,同時期的亞洲國家有的卻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如韓國,1961年人均國民收入87美元,目前接近2萬美元,因此,拉美「中等 收入陷阱」問題引人注目。

  關於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解釋眾多,有政治學,社會學等等。從經濟學角度觀察,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階層過小,從而以消費為主的內需不足是主要問題。目前,巴西、阿根廷的基尼係數在0 .5以上,而韓國僅在0 .3左右。這也是韓國經濟增長較快的原因之一。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中等收入陷阱」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居民消費能力有限,內需不足。若想加快發展,必須依靠外需。而外需一旦變化,則必然出現經濟困難,上世紀九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就是例證。

  解決途徑則在於: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擴大國內市場,使經濟發展不完全依賴於外需,從而可持續。

  它的政策含義是: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政策需要系統性調整,並由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中,從供給推動的角度轉向需求培育的角度是政策轉變的要點,相應的經濟結構將由第二產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核心是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

  曹遠征表示,應該看到,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這種消費相對落後主要是受制於居民收入。一方面,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低,主要倚重於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農村居民主要依賴於農產品收入,但農產品價格偏低。

  正是在這種國內經濟形勢下,2010年10月黨中央對「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

  曹遠征說,《建議》中第二部分第二條至為重要,就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能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成為「十二五」規劃的新亮點。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途徑是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須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大力推進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 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 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 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兩個提高是:在初級分配中,提高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在國民收入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兩個同步則是:居民收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與G D P增長相同步。

  初步估計,在未來十年中,中國的G D P增長將保持8%以上,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則十年內居民收入將翻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 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就是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力促消費擴大。

  曹遠征說,「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它將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心,通過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一系列改革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

  由於「十五」、「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增長,預計在「十二五」規劃約束性考核指標中,經濟發展類指標的權重將有所下降,而社會發展指標權重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