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中移動折舊之謎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 :
  “中國移動一直在通過過度折舊來積累未來的盈利空間。”中金公司在其2008年策略報告中指出。
  中國電信業重組似乎已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最大懸疑魔盒。儘管之前市場已確信奧運前維持現狀的押後局勢,但1月10日午後,又一則“源自高層”的傳聞彌漫坊間。
  傳聞稱,電信重組方案已得到確認:中國聯通(0762.HK;600050.SS)將與中國網通(0906.HK)合併,合併後的公司由前者主導,但中國聯通的CDMA網路將分拆給中國電信(0728.HK);同時,中國鐵通將併入中國移動(0941.HK)。

  “差別在於,中電信、中聯通有很多應收賬款,而中移動是很多預收賬款,後者是一項極其安全的會計策略。”1月11日,一資深行業人士分析道,此外,大比例的預付費訂戶結構也降低了營業收入落實的管理壓力。

  “中國移動超乎同業的嚴厲會計處理,主要出於日益失衡的市場競爭格局中,對非均衡監管政策的忌憚。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營造了未來利潤釋放的巨大勢能。”一接近行業的人士認為。    豐盈純利成為常態之後,2007年開始,中國移動選擇了幾乎是全球同業最為嚴厲的會計處理政策。

  眾所周知,移動運營商進入市場前,需要一次性投入天價的CAPEX(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資本性網路構建成本。於是,之後的數年中,分攤的網路折舊都將成為構成其成本的大宗因數。

  按中國移動2007年中報,自2007年上半年開始,該公司對交換設備等資產(不包括可以適應新一代技術發展的軟交換設備)的折舊年限由7年縮短為5年。於是,僅當年上半年全集團折舊費用支出達349.38億元,由於折舊年限改變而增加的折舊費用為人民幣57.37億元。

  而中國聯通依舊執行的是與海外同業類似的2G網路設備7年的折舊政策,兩間曾從事流動市話業務的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與中國網通,對PHS設備選擇的折舊年限則是更為寬鬆的10年。

  僅此網路折舊一項,中國移動付出的成本就較對手高出40%。由於這僅是會計政策使然,背後的含義是中移動報表上1元利潤的實際意義必然比聯通報表的1元利潤大出許多。

  此外,為了招徠客戶,近年來國內運營商也開始借鑒海外市場“存話費、贈手機”的促銷策略,尤其在中國聯通進入CDMA業務領域時,幾乎全部新訂戶都採用了這一模式。然而,這種旨在綁定訂戶忠誠度的促銷手段,卻會作為一項補貼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費用中。

  對此,中國聯通採用的是與合約綁定時限匹配的12個月、18個月、24個月……不等的分期攤銷政策。

  相對而言,中國移動的手機補貼儘管受益訂戶比例小於對手,但卻執行了當期費用處理的會計政策,放棄了完全可以採取的財務支付壓力延後蹊徑。

    由於電信運營商均會因為非預付費訂戶的話費遲交而產生大量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的管理也成為評價此類上市公司財務政策鬆緊的重要尺規。這部分賬款 主要由用戶欠費及應收其他電信運營商的賬款結餘組成。用戶欠費的賬款結餘如已逾期或超過信貸額度,則需先行償還所有結欠,才可繼續使用有關電話服務。

  這一科目上,中國聯通的做法與另兩家固網運營商類似,通過提取壞賬準備覆蓋的形式處理超過3個月以上應收賬款。按國泰君安的統計,截至2007年中期,中國聯通超過3個月的應收賬款占總應收比例的53%,公司對其中的90%進行了壞賬覆蓋。

  而中國電信與中國網通這一時限的應收賬款比例分別為11.7%和27.6%,壞賬準備的覆蓋幅度分別為100%和55%。三者水準基本相當。

  相比之下,中國移動再次成為“另類”,徑直選取了大力降低中長期應收賬款的模式,其大量話費收入來自預付費的神州行、動感地帶訂戶,很多全球通訂戶也採取預付費的模式。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國移動的3.63億用戶中有80.87%是預付費用戶。這一比例還在逐步增大,在2007年前11個月全部新增的6155萬用戶中,預付費用戶的比例達到93.28%

  由此,2007年中期,中移動3個月以上應收賬款比例只在2.5%的低位。

  中金公司認為,如中移動能依舊維持高的資本投資回報率要求,在必要時有效地降低資本支出,目前的目標股價仍有上調空間。此外,資本支出的減少將降低折舊成本,提高股息。但是,公司可能有意願將資本支出維持在高位。首先,當前中國移動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用戶和MOU的增長,屬於資本/投資密集型的增長(在達到一定階段後規模效益有限);其次,只要公司略微改變嚴厲的會計政策,不將資本支出維持在高位,折舊恐將下滑,淨利將大增。

  面對即將被開啟的潘朵拉魔盒,市場領先者為未來的經營小心翼翼地準備越冬儲糧。儘管分析師們普遍認為,中國聯通將在可預期的分拆重組過程中,獲取網路重估的資本利得,但在重組大幕揭開前的等候時刻,市場雙寡頭間的馬太效應依然會隨著攻守不一的營運策略而繼續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