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聚光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仍存障礙

  9月25日這天,當48個聚光光伏組件組成的光伏列陣被放置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的一塊空地上時,上海聚恆太陽能有限公司(下稱「聚恆太陽能」)總經理容崗的臉上,露出了笑意。這也是公司成立3年來的第一個聚光光伏示範電站項目,總計11.28千瓦。

  若是把尚德、英利等這樣的光伏組件製造商召集來,看看該示範電站的話,或許他們會不屑一顧:「這個規模恐怕也太小了吧?」

  但是,對容崗和其他同業者而言,可能聚光光伏比以多晶硅為源頭的電池組件,更加值得期待。

  聚光光伏前景如何?

  相比晶硅以及薄膜電池產業來說,聚光光伏是不是一個具有極大誘惑力的市場,至少目前還不能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但是,投身於此行業的公司已經越 來越多,其中就包括Boeing、Amonix、夏普、Practical Instruments以及國內的三安光電、昊陽新能源、安徽應天新能源、漢龍集團等等。

  聚恆太陽能技術總監王士濤就解釋道:顧名思義,「聚光」就是把太陽光聚在一個小小的電池上,「我們公司所製造的是聚光光伏組件,由平板玻璃光學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成。」

  湘財證券研究員侯文濤則表示,事實上聚光光伏發電系統,就是利用光學系統,將太陽能匯聚到太陽能電池芯片上,然後再利用光伏效應把光能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技術。

  華電集團一位管理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聚光光伏有不同的技術,一種類似聚恆太陽能這樣的方式,簡稱為「透射式」。他也接觸過另一種技術,即把太陽能電池放在透鏡之上,通過二次反射曲面的聚焦,再讓電池芯片實現光電轉換,這種技術已經有以色列的企業在運用。

  無論採用何種細分技術,聚光光伏發電具備了一些晶硅電池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業界,它也被看做是能取代部分晶硅市場的第三代光伏技術(第一代、第二代分別是晶硅和薄膜技術)。

  王士濤向記者說道,現在聚恆太陽能所研發的產品,可以讓透鏡的面積是電池面積的576倍。「換句話說,1000平方釐米的晶硅面積,才能與類似一塊1釐米乘以1釐米的太陽能聚光電池所發出的電能相媲美。」

  從理論上來講,放大倍數越高的話,那麼芯片的材料也就越節省。「事實上,一塊用在聚光光伏發電上的電池,其造價是晶硅電池的100倍。不過,如 果透鏡與電池之間的倍數能超過300倍的話,那麼聚光電池的成本也就與晶硅電池打平了。所以,各企業都在研究放大倍數更高的聚光光伏產品,這樣可以節省更 多的材料。」王士濤表示,現在國內的三安光電公司也可以做到529倍。

  聚光光伏發電的另一大優勢則在於其極高的轉換效率。

  聚恆太陽能透露,其在哈工大威海校區建立的這一示範電站項目的電池轉換效率約為25%。如果確實的話,那麼該效率已比中國市面上所有晶硅的轉換效率高得多(目前晶硅電池的最高效率大約是18%)。

  理論上看,一般聚光發電的轉換效率約為70%,若加上一些折損,那麼未來1~2年的話,聚光轉換效率突破30%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侯文濤表示,聚光光伏技術是在面積上節省了原材料,其成本極限也必然會低於晶硅和薄膜電池,「目前,根據Sunpower公司的理論推測,35%光電轉換效率的電池聚焦系統,可能是成本最低的發電方式,也可能是最終的發電技術。」

  該技術的轉換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也與電池的性質有關。聚光光伏電站多會採用「多結三五族」太陽能電池,它也被稱為「砷化鎵」電池,是目前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的電池。

  由於其價格非常昂貴,最早使用在太空領域為衛星和空間站提供能源,地面使用難以普及。

  事實上,聚光之後還會產生較多的熱量,可以把這些熱量再轉為電力或者熱水,因而,聚光發電容易與光熱系統結合來使用。

  為何發展遲緩?

  但是,當晶硅電池已經佔有全球80%以上的光伏電站市場之後,聚光光伏發電才突然有了點動靜,不禁讓人陡生疑慮: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該技術現在才浮出水面呢?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及日本等國其實都已經相繼推出了各類「太陽能屋頂」計劃。但是,從聚光的特性來看,並不適合屋頂,晶硅才是屋頂最適合的產品。

  容崗告訴記者,聚光光伏項目一般都是通過一個支架直接安放在地面上,假設全部安裝在屋頂的話,存在維護和安裝上的困難。

  記者瞭解到,這種新型電站項目其實是要向地面打一個深1.5米左右的樁,再支撐起玻璃(即透鏡)和電池的。想像一下,假設你家的屋頂也被植入一 個樁的話,將是怎樣的一幅場景?不過,並不是說聚光就完全不能走入家庭。如果有別墅區,且聚光光伏的安裝與維護也有專門的公司來操作的話,它也是可以安裝 的。

  「2004年,德國推出了上網電價法,該國通過補貼政策,來直接支持地面系統發電。隨後的2005年,就出現了聚光電池。」容崗回憶道。

  他也認為,使得聚光光伏產業大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技術的進步。十多年前,聚光電池的轉換效率並不高,但進入21世紀之後,轉換效率則以每年 1%和1.5%的速度在增長,「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太空用的是晶硅電池,末期則出現了多結太陽能電池,從而解決了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受限的問題。多結電池 的好處在於,每層都可以更大限度地吸收太陽能,光電轉換效率的理論值能達70%,現在國際上可以做到的最高效率約為40%,批量生產的話,如今能有38% 的多結電池。」

  目前,國外已有30兆瓦的聚光光伏電站。如果一個項目能夠達到30兆瓦的話,已不算小,這也意味著,該技術將成為被認可的技術。在南非,還有50兆瓦的聚光電站項目在洽談過程中。

  仍存障礙

  不過,對於很多聚光光伏企業的投資商、生產商而言,該產業也還有一系列的困難需要解決。

  首先,聚光示範電站的建設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其主要應用於地面電站,因而地面光伏電站的補貼是否能夠到位就至關重要了。未來,中國需要有針對地面系統的補貼政策,這樣才可能讓聚光產業在國內做得更大。

  其次,聚光電站的維護也是另一個難題。目前,最適合建設聚光光伏電站的是我國西部地區一些醫院、學校等等。

  而且,最好光伏電站的建設方也有比較大的電站建設計劃,這樣聚光的組件製造商、投資商可能才會獲得比較好的回報。根據湘財證券的數據,一個200兆瓦的電站,其每瓦的成本約為1歐元,相比20兆瓦的項目要低50%。

  由於聚光電站結合了光學、控制、機械等多種學科技術,其研發投入可能也相比晶硅技術要更高一些。因此,一些看好聚光產業的投資者可能也需要有一些耐心,來等待這個產業的不斷壯大。

  談到技術,不得不提到「跟蹤系統」。由於是將太陽的光線精準聚焦,因此,一定要有高精度的追蹤系統與電池組件相互配合才行。

  目前,聚恆太陽能自己設計了跟蹤系統,其要求是要讓太陽的入射角控制在「0.5度」左右。

  根據《電源技術》相關文章的說法,一旦入射角偏離0.5度,那麼400倍的透鏡作用下,光學效率也將衰減至64%;如果入射角偏離1度,光學效率也將降低為零。

  「太陽能輻射地球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包容半角0.28度,在設計跟蹤系統及精度的時候,這一點也要有所考慮。所以,如果想要實時地對準太陽,那麼對其的跟蹤,也要精確到0.5度才行。」王士濤說。

  儘管聚恆太陽能已搭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內外技術團隊,但是仍然在尋求與高校之間的合作。

  近日,該公司與哈工大達成協議,將聯合成立太陽能研究所。此研究所將利用哈工大在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的優勢,整合威海校區在光學、能源、微電子等領域的科研力量,將聚光光伏技術的綜合應用作為重點,優先開展聚光發電、聚光海水淡化等課題研究。(第一財經日報-王佑)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印度經濟結構更均衡嗎

  在「全球經濟失衡」成為熱門話題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外有頗多人認為內需,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多,這是印度經濟相對於中國經濟的一大優勢。

  此說流傳之廣,以至於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6年12月15日借來華參加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之機到中國社科院演講時,也不忘向中國聽眾推銷印度模 式,要求中國「以印為師」擴大消費:「今天中國的GDP約有一半貢獻給了投資和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淨出口,僅有剩下的一半可用於消費,去年中國的消費僅佔 GDP的38%,但2004年印度的居民消費佔到其GDP的60%。」

  印度官方聲稱,印度擁有3億中產階層,這種說法也被中國某些學者用作論據抨擊中國經濟社會的「缺陷」。

  然而,且不提儲蓄和投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具備較強的積累和投資能力方能趕超發達國家,也不說在現行國際 貨幣體系下經常項目順差是一國宏觀經濟穩定的關鍵要素之一,鑑於印度社會存在的極度絕對貧困和社會不公,印度自誇的內需主導經濟增長模式成色幾何?究竟能 否與中國相比?殊堪質疑。

  貧困人口

  印度貧困人口比重2000年仍高達28.6%,是中國1998年同一指標(4.6%)的6.2倍,也明顯高於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鄰國斯里蘭卡,其中鄉村貧困人口比重為30.2%,城市貧困人口比重為24.7%。

  印度首富、印度最大上市公司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老闆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2007年便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4名,以前居住在孟買14層私宅「海風」猶嫌不足,又斥巨資為自己建造173米高私宅「安蒂 拉」,總樓層面積超過法國凡爾賽宮,僕人多達600多名。

  與此相對應,根據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貧部專門負責調查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的專家委員會調查,2001年印度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為7526萬人,到 2011年底預計將達9306萬人,10年增加1780萬人,其中,首都新德里貧民窟人口將達316萬人,比2001年增加85萬人;全國金融中心孟買所 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貧民窟人口將達1815萬人,居全國各邦之首。

  絕對貧困和收入分配失衡已經嚴重損害了印度大眾的基本生存條件。2006年,印度全部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0%,比世界平均水平(14%)高 近一半。而且,越南、尼日利亞等國雖然貧困人口比重高於印度,但全部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低於印度,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 方面的缺陷。

  由於以下原因,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上述貧困、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人口營養不良狀況難以發生重大改善:其一是印度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但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 2002~2007年農業年均增長率僅有2.5%,2009/2010財年增長率更只有0.2%。

  其二是土改不深入徹底,土地佔有關係仍然嚴重不平等,不僅妨礙農村和農業生產發展,更直接嚴重損害改善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須知每一個大地主必然對應著一批無地農民,而「無地則反」是農業社會的規律。

  中產階層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層標準的制定和發佈者,其發佈的標準是: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 700~3000美元)的家庭即算是中產階層家庭。按此標準衡量,2001年印度已有6000萬個家庭躍升為中產階層家庭,以一家五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 產階層3億人。

  按200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1元約合5.6482印度盧比,五口之家年均稅後收入5975~26557元便可算中產階層家庭,換言之,人均稅 後年收入達到人民幣1195元即可算作印度中產階層家庭。而在2001年同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59.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 2366.4元,若按印度標準衡量,估計中國95%以上的居民都可算作中產階層了。到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5780.8元,農村 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4760.6元。

  測度亞太區域中產階層的統一標準中影響較大的是亞洲開發銀行2010年度《亞太關鍵指標》(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Pacific)報告擬定的亞太地區中產階層(middle class)標準,該報告將亞太區域中產階層界定為日均消費2~20美元(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折算)者。根據該機構計算,2005年中國人口 62.68%列入這一群體,印度這一群體僅佔總人口的25.05%,與烏茲別克斯坦、老撾、尼泊爾、孟加拉國名列該機構測算的亞太區域21國中中產階層人 口比重最低的五國。

  進一步考察按這個標準測算的中產階層內部構成,中國的構成也優於印度。與中國相比,無論是按照絕對人數、佔總人口比重,還是佔中產階層總人數比 重衡量,印度中產階層都是劃入中下(日均消費2~4美元)階層者多,劃入「中中」(日均消費4~10美元)和「中上」(日均消費10~20美元)階層者 少。

  收入水平過低極大地限制了印度居民的消費能力,使之無法為很大一部分(即使不是絕大部分)現代製造業產品提供足夠規模的消費市場。按2000年 不變價計算,2006年中國人均住戶最終消費支出為651美元,印度為374美元,相當於中國的57%;世界平均為3486美元(2005年數據),低收 入國家為279美元,高收入國家為17238美元。

  按照亞行測算,就作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最重要消費者群體的中產階層而言,2005年中印這兩個群體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的消費額分別為6412.5億美元和1724.6億美元。

  正是依靠較高的收入和消費能力,中國國內消費需求不僅絕對規模大大高於印度,增長率也很快。

  收入分配

  從現有統計數據看,中國基尼係數高於印度,2004年中印兩國基尼係數分別為0.47和0.37。按國際標準衡量,印度基尼係數落在 0.3~0.4的收入分配相對合理區間,中國基尼係數落在超過0.4的收入分配顯著失衡區間。2006年,中國基尼係數進一步提高到0.496,2007 年略有下降至0.48,仍然處於收入分配顯著失衡的高位。

  但鑑於印度政府體系從來不以精幹高效而著稱,現實生活中的眾多明顯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印度收入分配是否果真比中國更公平。

  以富豪人數及其資產而論,中國經濟總量倍於印度,但中國億萬富豪人數直到2009年才超過印度,億萬富豪群體資產總值2009年仍然少於印度,中國首富資產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

  《福布斯》富豪榜顯示,2009年中國億萬富豪人數從24位增至79位,印度則從27位增至52位;中國富豪榜前100名資產淨值由上年的 894億美元增至1700億美元,印度前100名富豪淨資產總和則有2760億美元,增幅逾50%。中國首富王傳福淨資產為58億美元,印度首富穆克什· 安巴尼淨資產則高達320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同樣多的消費支出,中國消費支出對國內產業的拉動效果要高於印度。(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未來5年我國海工裝備業產值將達千億

  新浪財經訊 9月26日消息,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近日在上海表示,隨著國際海洋油氣發展不斷向深海推進,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業產值將到達千億元以上規模。

  張相木是在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主辦「2010年中國國際海洋工程發展論壇」上做上述表示的。

  資料顯示,從2004年~2008年,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大約在500億美元左右。而未來5~10年內海洋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總量將會達到500億美元的水平上,這將與世界船舶市場的投資規模大體相當。

  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陳明義在演講中提到,隨著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水進軍,市場規模還將擴大。如果海工裝備製造業能佔其中的20%以上的市場份額,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產值,「海工裝備就能成為一個產值達千億美元的新興產業。」陳明義表示。

  湘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年需求量約400億到500億美元。我國目前海洋石油已具備5000萬噸油當量的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海上油氣資源開發投入1200億元;預計「十二五」期間投入2500億~3000億元。

  數據顯示,近10年來,全球60%的新發現大型油氣田來自海洋,預計到2020年,海洋石油將佔全球石油開採量的35%,海洋天然氣所佔比例則將達41%。而中國目前海洋石油佔石油開採總量不足1/5,提升潛力巨大。「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向海洋要資源正成為國際趨勢,」張相木說。

  他同時指出,海洋工程裝備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國務院所確定的七項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其發展規劃工信部正在制定之中。張相木透露,發展規劃將支持建立4個產業集聚區,培育擁有總承包能力的百億級企業發展。

  據悉,近期打算上馬的國內企業已超過30家,而正準備開展前期設計的項目更多。這引起部分專家學者的警覺,「應當降溫」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中國船舶(56.94)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指出,作為新興產業,海工裝備產品是真正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我國企業起步較晚,關鍵技術相對落後。同時,我國一些地方造船能力已經過剩,沒有涉及過海工裝備研發製造的企業,盲目進軍這一領域並不現實。

廣船國際<00317.hk>於母公司中國船舶的網站公布,與江蘇勝華船舶製造簽訂合作協議,公司將租賃江蘇勝華的生產及生活場地、廠房、車間、生產設施和動力設備設施,在鎮江建造大型海工設備運輸船、5萬噸級半潛船,期約4年,租金一共為9000萬元人民幣,該艘半潛船造價逾1億美元。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價值投資的信仰

  上海重陽投資的創始人裘國根是國內最早一批的證券投資人,在過去12個月裡,重陽投資管理的旗艦私募產品重陽一期取得了近30%的正收益,重陽三期淨值增幅達17.02%。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價值投資的信仰支撐他17年來成為股市的長期贏家。

  獨立性、好奇心和誠實

  《財商》:你認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首先應該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徵?

  裘國根:在這方面我比較認可美國人做過的一個總結,那就是合格投資者在性格中最好能具備獨立性(independence)、好奇心(curiosity)和誠實(integrity)三個特點。

  獨立性是不盲目受別人觀點的影響,投資決策是考慮各種可能性後在嚴謹的邏輯下獨立做出的。獨立性要和主觀臆斷嚴格區分開來。要取得高質量的投資 決策,關鍵在於儘可能前瞻地預知未來,而好奇心能驅使他去探究事物的本源,從而為前瞻奠定基礎。誠實是自己不欺騙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投資中懂得揚己所 長、避己所短。總為自己的失誤找客觀理由就是不誠實,一般的失誤不足懼,足懼的是不能從失誤中吸取教訓而為下一次失誤埋下種子。

  股票價值是未來收益的折現,所以成功的投資人很多是一個基於謹慎原則的樂觀主義者。

  在資產泡沫和經濟危機中最能體現人性的弱點。當某一類資產發生嚴重泡沫的時候,情緒樂觀的人們總以為這次和以前不一樣,這次是顛覆性的,必將極 大地提升未來。而當每次大危機來臨的時候,身處極度恐慌中的人們,總覺得這一次危機很難過去。事後看,泡沫總會破,危機總會過去,世界一般情況下總在曲折 中循序漸進。

  一個好的投資人必須具備相當的抗壓能力。很多人在市場恐慌和瘋狂的時候不夠膽魄和冷靜是因為頂不住壓力,因為釋放壓力最好的方法是隨波逐流。

  《財商》:投資者如何在資本市場長期生存下來?或者說,要成為股市的「剩者」,投資者需要做什麼樣的思考,給自己定下什麼樣的戒律?

  裘國根:要在資本市場生存下來,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然後把它作為自己的信仰堅守。

  中國股票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價值投資理念需要時間才能深入人心。但我不會懷疑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股票市場會越來越成熟,成熟速度有可能快於我們的預期。

  不同的投資者應該給自己定下不同的戒律。對於基本面投資者來說,如果你想取得超額收益,必須對基本面有深刻的理解,不熟不投。如果你對基本面的理解比一般人深刻,那將是確定的長期優勢。

  對沖不確定性的最好辦法是低價

  《財商》:你曾說過:「不確定環境下的決策質量取決於投資者對核心不確定性的把握」,能否講講什麼是核心不確定性?

  裘國根:做投資的人無時無刻不在面對不確定性。排除特殊因素,如公司破產等,對沖不確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低價,足夠低的估值是對風險和不確定性 最好的補償。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都是各種負面不確定性迅速放大的時候,此時如果你對目標資產的估值有相當的理解,而且此類資產彼時的價格又出奇的便宜,你 又手握相對穩定的資金,你一定要敢於出手,忽視短期有可能出現的浮虧。反之,在泡沫被樂觀情緒盲目放大的時候亦然。

  在考慮好流動性和倉位(或槓桿)的前提下,一般情況下價格是我關注的第一要素

  投資似乎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但其實水很深,在這方面它和很多高技術行業不一樣。巴菲特在危機和泡沫中的很多投資行為都是透明的,但恰恰在那個時候總是很少有人效仿,反而會被相當數量的人譏笑。

  《財商》:你把自己的投資風格描述為「價值基礎上的博弈」,能具體講講嗎?

  裘國根:發現低估的投資標的是價值投資者投資研究的第一目標,但只有其觀點被市場接受或被公司的成長證明的時候,才能在價格上有所反映,低估才 會被修正。收益因其實現時間的長短會產生不同的年化收益率,這就需要和市場博弈以儘可能地縮短等候時間。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估值優先於博弈,因為前者的 確定性更好。

  技術分析歸納於資產的歷史價格,目的是從歷史的軌跡中去揭示未來。中長期看,技術面必然服從基本面。

  《財商》:在取得複合增長方面,你怎樣兼顧收益幅度、控制波動和交易頻次?

  裘國根:撇開風險談收益是不符合投資學基本原理的。在投資過程中,我關注的是風險收益比,用儘可能小的風險博取儘可能大的收益。

  有人總結過,股票市場已經存續200多年了,太多背景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但有一點沒變,即投資人想賺快錢的想法沒變。但想賺快錢恰恰是獲取長期複合增長的天敵,我們前人說的「欲速則不達」很能從一個側面反映複合增長的原理。

  我不是一個機械的長線投資者,會對公司進行動態估值,如果股價明顯高於合理估值,那就會選擇賣出,不管持有時間有多短,如果被一直顯著低估,而反覆檢查自己的投資邏輯後又沒有發現錯誤,那就會一直持有甚至增持。

  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最終勝出

  《財商》:你的選股模式是怎樣的?你怎樣判斷未來A股市場的趨勢和表現,會選擇什麼樣的股票做投資?

  裘國根:我對行業沒有偏好,公司被低估就會買。去年上半年是前年超跌的股票有超額收益,成了去年上半年的時尚;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是消費、醫藥、 新興產業的股票有超額收益,成了這一年的時尚。但從長期看,時尚不一定有超額收益,確定的超額收益一般來自經典,經典是指能持續超預期成長或被嚴重低估的 公司。

  人們習慣用週期和成長去區分公司,但事實上週期和成長都是歷史性的,即成長和週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歷史上成長的行業現在成了週期性行業,有些歷史上呈現週期特點的行業現在經過充分競爭和洗牌出現了成長公司。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未來行業利潤將呈現向取得行業龍頭地位的企業集中的趨勢。龍頭企業來自那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往往與 獨特商業模式、領先技術、渠道優勢和強勢品牌等相關。未來能勝出的是那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穩定發展的行業都將產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在以往我們的股票市場,投資人習慣用行業的思路來選公司,這和過去中國經濟呈現的發展特點有很大關係,因為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比較粗放的,同 一行業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很少有公司能夠脫離行業取得顯著成功。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單靠簡單地選行業就能獲取利潤的階段已經過去 了。看長期趨勢,隨著市場定價效率的提高,我們的股票市場呈現的行業特點會有所淡化。

  好不好&便宜不便宜

  《財商》:外界最好奇的可能是你在法人股方面的投資。未來,你認為在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的交叉點上有什麼樣的投資機遇?

  裘國根:在我看來,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沒有本質區別,都需要投資那些被低估的公司,有區別的只是交易方式。股權投資因為退出不如二級市場便捷,更需要對所投資企業有深刻的理解。在特定歷史時期,由於人們對公司估值理解的不到位而出現了絕佳的投資機會。

  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投資法人股有很高的收益是因為法人股不流通而被嚴重低估。對於一個基本面投資者來說,股票流通與否對估值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或沒有影響。當然,投資上市公司或即將上市的公司,在退出的時候會相對便捷。但在成熟市場上還有不少公司選擇私有化。

  國內投資人往往談論的是好不好,而成熟市場投資人更多談論的是便宜不便宜。前者關注的是趨勢,後者關注的是估值。作為基本面投資者,更應關注的是估值。如果看重的是估值,就不會太在乎在交易方式上是通過股權市場還是二級市場,而應更多關注公司的性價比。

  現在那麼多人在做股權投資,我們反而在選擇性地退出一部分未上市股權,因為持有這些股權的機會成本很高,現在有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比未上市的同類公司的估值更便宜。

  現階段人們形成了慣性思維,認為投資未上市的股權,只要一上市就能獲取超額利潤。但歷史條件在發生變化,供求關係和估值在發生變化。超額收益永 遠來自對成長沒有預期或預期不足的公司。對公司的成長如果市場給了充分的預期,那就不會產生超額收益了,依據估值的基本原理,如果成長達不到預期反而容易 產生風險。(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

  裘國根簡介

  上海重陽投資董事長、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17年證券投資經驗,2001年創立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2009年與李旭利合夥創立上海重陽投資 管理有限公司。重陽投資是國內管理規模最大的陽光私募基金公司之一。裘國根屬典型的基本面投資派,投資風格「穩中帶狠」,在二級市場和PE市場業績出色。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全球政府賴賬潮開始

  超低的債券收益率正在醞釀40年以來第二高的債券大泡沫。

  全球主要央行利率被維持在低位,經濟形勢陰晴不定,加上時時放風的量化寬鬆政策,讓債券成為投資者的主要避風港。

  美國國債收益率低到令人瞠目的地步。美國財政部最新拍賣的兩年期債券收益率還不到0.5%;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3%,德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跌至2.6%的低位。

  從長期來看,1970年至今美國10年國債平均收益率為7.221%,其中1981年9月收益率最高,達到15.842%,最低為金融危機時的 2008年12月,低至2.241%,剛剛過去的2.470%離歷史低位已經不遠。事實上,美、德、日兩年期國債均創出歷史新低,一些短期債券經通脹調整 後實際收益率已經是負值,債券購買者現買現虧,卻還在買,表明已經被刺激政策逼到了瘋狂的邊緣。

  債務泡沫讓債務國快樂無比,這可以減少政府的發債成本,籌集更多的資金用於經濟刺激計劃。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公佈的最新審計數據顯示, 2009財年美國財政部為公眾所持國債支付的利息總額同比下降了22%,至1890億美元,而未清償債務總額上升了30%,至7.6萬億美元。根據花旗集 團的計算,在歐洲,德國當前的債券融資成本比已發行債券的費率低大約2.3個百分點;法國則低1.6個百分點。甚至深受歐元區債務問題侵擾的西班牙融資成 本也有所下降。俄羅斯政府繼1998年8月之後重啟發債閘門,今年4月成功發行了55億美元債券,俄政府不僅把本年度財政融資額目標提高21%,還放出了 今年底或將發行高達1.2萬億盧布債券的「口風」。

  大規模發債惡化了全球金融體系,日美等國債台高築,還在幻想通過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拉升經濟,導致未來赤字進一步上升。一手製造通脹一手發債,赤裸裸的掠奪行為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全球賴賬潮已經開始——美國掠奪所有的美債購買者,日本掠奪所有的日債購買者。

  經濟走出低谷的唯一理由是企業生產效率提高,而不是大規模發鈔。事實上,大規模資金在實體經濟外循環並購買債券的現象本身已經說明,實體經濟無法容納更多資金。

  現在很多國家的政府與央行都像紅了眼的賭徒,把所有的寶押在寬鬆貨幣身上,最典型的是日本。金融危機以來,日本連續出台多項刺激計劃,總支出規 模達75萬億日元,佔GDP5%左右。但結果卻不如人意,日元兌美元升至15年來高位,經濟增長動力仍不足。截至2009年年末,日本國債餘額同比增加 24.9萬億日元,債務總額達到創紀錄的871.5萬億日元,債務依存度為52.1%,比2008財年提高12.9%。日本人是無法償還的,他們唯一的辦 法是借新債還舊債,把借債成本越壓越低。美國走上了同一條路,伯南克嚷嚷著要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很大程度上在虛張聲勢,不過是延續過去的量化寬 鬆規模,但美國極低的利率與寬鬆的貨幣已對全球經濟造成致命打擊。

  量化寬鬆政策過猶不及,從美酒變成了毒藥。在實體經濟領域、部分地區的資產品領域出現通脹與泡沫現象,如全球的貴金屬,如中國的房地產;但在能 夠容納資金最多的影子市場,次貸崩潰以後的緊縮時期尚未過去。在後危機時代,我們看到了冰火兩重天並存:美國經濟疲軟消費不振,澳大利亞等資源出口國擔憂 通脹的壓力;中國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而小盤股估值已經高到危險區域。緊縮的地區、緊縮的市場繼續緊縮,過熱的市場、通脹的地區繼續通脹。

  與格林斯潘時代不同,當時美債由中國的外匯儲備和新興市場的真金白銀支付,上百萬億美元的衍生品市場也形成了吸納貨幣的龐大影子市場。但目前中國外儲增長率不可能恢復到歷史高位,加上人民幣國際化努力,對美元需求下降,美債風險更多得由美國投資者承擔。

  全球債券泡沫以及低息政策,是全球政府賴賬潮的明證,也是全球經濟走上一味依靠貨幣不歸路的象徵。如果說在二戰以前各國轉嫁危機的方式是提高貿易壁壘,那麼,信用貨幣時代的辦法則是競相壓低貨幣購買力,掠奪全球投資者。

  全球的紙幣信用事實上已經破產。(每日經濟新聞-葉檀)

《福布斯》:伯南克子彈用盡還有大砲

  導讀:《福布斯》專欄作家、Euro Pacific Capital高級經濟學家邁克爾-彭拖(Michael Pento)9月2日發表評論文章稱,除了常規的「子彈」,聯儲還有非常規的「砲彈」,即直接從消費者手中購買股票或房地產,因此我們無須擔心通縮,應該 準備迎戰通脹。

  以下是彭拖的專欄文章全文:

  市場專家們個個驚呼:聯儲已經彈盡糧絕!他們認定,既然利率已經接近於零,商業銀行擁有大量過剩儲備,聯儲主席本傑明-伯南克(Benjamin Bernanke)已經是金融上陽痿了。

  他們提出,即便聯儲打算繼續增加超額準備金,對於阻擊通縮的戰役也全無用武之地,而且伯南克已經無法增加貨幣供給,因為即便在利率接近於零的情況下,銀行也不願放貸,消費者也不願借款。因此,他們認為擴充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對市場或經濟毫無影響。

  聯儲不能通過印更多鈔票來拉動經濟,他們這一點算是說對了。然而這並非由於聯儲子彈用盡,而是因為聯儲從來也不能讓經濟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其能力僅限於操縱貨幣的購買力。誠然,更多的量化寬鬆將會再次損害經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聯儲無法給美元匯率造成非同一般的影響。

  實際情況是,聯儲可能已經用完了傳統意義的子彈,也就是說,聯儲從一級交易商那裡購買短期國債以壓低短期利率進而推低整個收益率曲線的做法已經失效。但是聯儲絕對沒有彈盡糧絕,事實上,用伯南克自己的話來講,他可能即將抬出重型火炮來。

  我們的中央銀行控制著印鈔機,這便使得它有能力憑空創造出貨幣,然後隨心所欲地購買任何東西。它可以購買到期日較長的國債和貸款之類的其他銀行 資產,實際上它也確實這麼做了。聯儲還可以從公眾手中購買股票和房地產。這正是為何關於聯儲無法抗擊通縮的提法顯得荒唐可笑的原因。

  聯儲可以購買價值超過萬億美元的標普500股票,同時承諾將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維持在零附近。那些將股票售予聯儲的消費者將收到一張央行支票, 而這筆錢必須存在他們的銀行當中。隨著活期存款激增,M1貨幣供給將會大大增加。但是銀行依然無需為所吸納的存款支付什麼利息。這樣一來,美國人便面臨一 個選擇:要麼讓錢在銀行戶頭中不產生任何收益,要麼將錢取出來投入牛氣衝天的股市。

  聯儲還可以在房地產市場製造出一個牛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旦藝術大師伯南克的新資產泡沫吹成,消費者將會再次感到自己多麼富有。到那時,美元將會大幅貶值,通縮的可怕風險被徹底征服。於是,投資者將再次被迫放棄儲蓄,追隨樓市和股市節節攀升的價格走勢。

  如果你認為我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那麼你可以自己去讀讀伯南克上週在懷俄明州傑克遜(Jackson Hole)演講中的三句話。第一句話也是精髓所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強烈抵制價格穩定性朝下方出現偏移(通縮)。」接著伯南克解釋他打算 如何堅定不移地將我們的貨幣貶值到底,他說,美國中央銀行「將想盡一切辦法」確保經濟復甦的持續性,如果增長放緩,更多的證券購買行為可能獲得正當性。隨 後他向投資者發出暗示,他迫切期待貨幣供給激增和資產通脹的回歸,宣稱「委員會已經準備好在必要的時候通過非常規手段追加貨幣調節,尤其是在經濟前景嚴重 惡化的情況之下」。

  伯南克使用「想盡一切辦法」和「非常規手段」這兩個表述,顯然不僅僅意味著購買更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長期國債,因為這兩件事他早就已甩開膀子去做過了。他想說的是,聯儲將不僅對銀行持有的資產進行鑄幣,還將徹底繞開銀行系統直接從消費者那裡購買資產。

  聯儲已經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伯南克已經收起了他的玩具槍,準備好了導彈和炸彈。我們的中央銀行永遠也不缺乏彈藥,因為它的彈藥庫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而且分文不花。大部分華爾街人未能明白一點:聯儲不但可以無限制地從銀行收購資產,也可以不受約束地從消費者那裡直接購買資產。因此,投資者別再與 虛構的通縮恐慌作無謂的鬥爭了,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準備迎接真正的戰鬥,殺過來的敵人可能是十分棘手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