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朱民:低收入國佔全球GDP比重首超50%

全球整個的經濟增長的重心發生轉移,今年年底全球的新興經濟體低收入國家佔全球GDP的總值,第一次超過了全球GDP中的50%,這是人類幾百年的經濟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世界,第一次把全世界的經濟增長的重心轉移過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在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演講會暨金融學院「經濟與金融學名家論壇」,IMF副總裁朱民做了變化中的世界主題演講。他指出全球整個的經濟增長的重心發生轉移,今 年年底全球的新興經濟體低收入國家佔全球GDP的總值,第一次超過了全球GDP中的50%,這是人類幾百年的經濟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世界,第一次把全世 界的經濟增長的重心轉移過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以下是演講實錄:

主持人張禮卿(微博): 各位演講會即將開始,這個場面確實很少有出現真的很旺,我們一個小小的失誤,沒有爭取到更大的報告廳,因為那是一個可以容納更多人的地方,所以讓同學們站 著感覺到非常地不安,感謝同學們對我們的支持。我們的報告會在網上有直播,所以萬一有同學站累了,願意回宿舍區看視頻也是完全可以的。現在我們演講會正式 開始,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朱民博士來我們這裡做演講。朱民博士大家非常地熟悉,他目前是擔任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另外也是我們中國世界經濟學 會的副會長,按照慣例還是要簡單地介紹一下他,儘管大家對朱行長已經很熟悉了。

主持人張禮卿:雖然他現在應該是朱總了,但我還是習慣叫他朱行長。朱行長擁有非常出色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應該說是輝煌的工作經歷,他擁有復旦大 學的經濟學學士,普林斯頓大學的公共管理碩士。從1990年到1996年曾擔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和聯合國開發署中國21世紀的顧問,先後擔任各重要的職 位,2009年10月,開始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11年7月26日開始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副總裁,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首位進入這個組織的 最高管理層的華人。這是我們感到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掌聲呼應非常地及時。至20世紀末開始,世界經濟乃至我們整個的生活的地球,方方面面都經歷了很多的深 刻的變化,放眼這些年的世界經濟,我們看到了繁榮、增長和發展,也看到了危機、停滯和蕭條,圍繞著全球經濟失衡一直在不斷地在演變和發展著,當前歐洲主權 債務危機前途未卜,美國經濟增長放慢,正在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也面臨著空前的、嚴峻的考驗。面對這樣紛繁複雜的格 局,我們熱切地期待著朱民博士,站在全球經濟領袖和經濟負責人的角度,來為我們詮釋他眼中變化的世界經濟,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朱行長。

朱民:感謝禮卿院長的熱情介紹,不過不好意思你把我嚇了個半死,不敢講話了,感謝世界經濟學會組織這個活動,不好意思有那麼多人來,而且讓大家站 著,我講得短一點,可以多一點時間討論,不然的話我很不好意思。我今天想講的題目是「變化中的世界」,很抱歉我工作在英文的環境,所以我只能做英文的 PPT,但我可以講慢一點。我講變化中的世界。 這個世界確實是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經過20年的全球化,特別是最近4年的經濟危機,對全球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08年我在中國銀行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 合作一本書,現在再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在改變,這個改變一定會涉及到在座所有人的方方面面,世界改變的格局主要我認為主導這個世界格局的是三個趨勢。第一個 是全球的關聯性,以及關聯性引起的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的變化。我們正在面臨著全球經濟一個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這個變化我覺得對所有人都是很重要的。第 二個大的變化就是全球整個的經濟增長的重心發生轉移,今年是第一次,今年年底全球的新興經濟體低收入國家佔全球GDP的總值,第一次超過了全球GDP中的 50%,這是人類幾百年的經濟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世界,第一次把全世界的經濟增長的重心轉移過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發達經濟是10億人口,新興經濟 和低收入國家是60億人口,所以當整個經濟的重心在一半一半的時候,60億人口的需求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需求結構,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第三個變化是去槓 桿化,對我們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的不是一個短期的而是一個中長期的影響。所以我覺得這三個趨勢將會主導未來至少5到10年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根本的格局。

朱民:第一,全球的關聯性和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發生了巨大的經濟增長,這是全球經濟增長可以看到這個曲線上升非常快,如果從 實際GDP增長來看,從70年到現在40年的時間裡,全球GDP增長了4倍,年均GDP增長了3.6%,這是近300年來人均GDP增長最快的。GDP增 長的時候,貿易的速度增長地更快,全球貿易增長速度遠遠超過GDP的增長,在過去的40年裡,全球貿易增長了12倍。所以我們是實體增長4倍,貿易增長 12倍。當然因為貿易的增長快,所以貿易佔GDP的比重從40年前的10%左右,增長到今天的23%、24%左右,貿易佔全球GDP的比重,貿易把全球連 在一起。與此同時銀行的資產增長很快,過去40年裡,金融資產增長了14倍。故事還不在這裡。最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40年裡全球的廣義貨幣增長了40 倍,所以你就想這個世界,它真實的GDP增長了4倍,金融資產增長14倍,貨幣總量供應量增長了14倍,這是一個金融化的過程,金融推動全球化、貿易推動 全球化持續增長的過程。這是一個劇烈的變化,巨大的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它是由金融和貿易主導的,所以各個國家因為在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中,在金融和貿易中的 地位不一樣,使得各個國家在國際經濟地位在40年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朱民: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地圖,我們看到以地理位置來劃分的地圖,我們想看一下經過了40年的全球化以後,如果用經濟的含義來定義的話我們會看到怎樣 的地圖,我們做了一張全球以GDP衡量的地圖,這個世界真的發生了變化。大家可以看到有的國家變得很小,有的國家變得很大。請看!上面巨大的國家變得很 小,那是什麼國家?俄羅斯。你們的地理真的是很好,我在國外講過一次,一般人不知道。為你們感到非常驕傲。這個俄羅斯也是全球的GDP,我們中國變得很 大,日本的範圍超過了它的地理位置,美國也變得很大。我們想再看,如果用全球的貿易來衡量一個國家,這個地圖會發生什麼變化,這個地圖進一步發生變化,我 們看用貿易衡量的話,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相對變得小,歐洲變得特別大,歐洲主要是區內貿易。

朱民:大家可以看到歐洲變得很大,但是如果你看韓國變得很大,因為貿易的原因。如果用金融來看全球,我們用的金融不是金融資產,如果是看跨境的金融 交易,重新看全球地圖的話,這個地圖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大家可以看到,中國變得很小,歐洲變得巨大,這也是歐洲今天的問題所在了。金融遠遠超過了它實體經 濟的比例。所以這個也很有意思,好!我再問大家一下,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國家?德國在這裡,法國也不在。張禮卿院長願出10萬的獎金,我們在這兒講話永遠用 人民幣說話。這是盧森堡,大家看這是什麼地方?這是香港。這是完全按照金融的定義和比例。大家可以看到中國變得很小,因為中國的跨境國際交易量很小,所以 在國際金融的地圖上並沒有很高的地位,香港是很大。整個改變了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經濟的看法。我們以前講的地圖是關於地理概念的地圖,但是今天生活在全球化 的世界裡,在一個經濟金融特別重要的世界裡,我們要看到的先是經濟和金融的地圖,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朱民:各個國家不一樣,由於各個國家交易的往來,國家和國家的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國家和國家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移 動,經過了30年到40年的全球化以後,世界的整個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世界變成了三大板塊,第一大板塊是發達國家,我們講一個板塊是它們相互的經濟往來特 別多,他們享有共同的經濟週期這個很重要,政策週期等等等等,也許你會說發達國家永遠是在一起的,發達國家當然是在一起,我 馬上告訴你發達國家不見得總在一起。第二個板塊是我稱之為泛亞洲全球垂直供應鏈正在形成,這是一個亞洲的供應鏈,你們可能不相信,在這個供應鏈裡,巴西屬 於亞洲的一部分,你們可能不相信智利屬於亞洲的一部分。整個的泛亞洲正在形成一個垂直的供應鏈條,這個垂直的供應鏈不斷地把別的國家和區域拉進來。南美洲 以巴拿馬運河以南的地區,全部是屬於亞洲的垂直供應鏈,現在正在把非洲一些國家拉進來。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第三個板塊,是能源板塊,你看這些國家他 們很不一樣,這是哈薩克斯坦,這是沙特、這是俄羅斯、科威特。但他們享有共同的經濟政策、共同的政策週期,有很多共同的行為。所以這個世界正在變成三個板 塊,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板塊,一個是泛亞洲的全球垂直供應鏈以及能源板塊。這三個板塊還在變化。三個板塊之間怎麼交易?三個板塊之間怎麼發展?每個板塊怎麼 外移?這都是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國家。

朱民:所以我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發達國家也不見得總在一起。這是歐洲,歐元產生以前,我們做了一個分析歐洲有兩個中心,這是在84年到99年之間 歐洲因為關係近了自然就比較靠攏聚在一起,這是一個北部中心,這是一個南部中心。兩個中心裡,南部的中心是以法國和意大利為核心,是一個南部中心。大家願 意猜一下北部的中心是誰?德國?禮卿院長願出100萬的人民幣在這兒懸賞。北部的中心是英國。但是經過了15年的歐元整個的歐洲地區現在緊密地連成了一個 集團。大家可以看到他們99年到11年的移動,他們變化了一個集團,這個集團的核心是誰?德國。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沒有獎金。這個很有意思,你可以看到 貨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所以經過了30多年的整個的全球化以後,這個格局變化特別大,比如說美國,美國以前是往北、往加拿大走,往南往拉美 走,一部分和亞洲連在一起,今天美國和歐洲連得比較緊密。而美國仍然和拉美的北半部分,以及墨西哥和中美相連。加拿南美那部分包括以加勒比海為界現在都移 向了亞洲。

朱民:這就是為什麼整個世界關注亞洲、爭奪亞洲,而且正在不斷地把非洲拉過來,包括坦桑尼亞包括加蓬都在亞洲垂直供應鏈當中的。問題 還不在這裡,我們接著往下走我們會發現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變了,我們以前看世界總是認為世界的聯繫是一對一是互相往來,交易等等。經過我們對全球40多年的全球化的研究大規模的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全球現在處於一個新的結構,我們稱之為網狀結構、板塊結構。每一個國家是這樣的,它是一個小的群 體,Cluster,中文稱之為集群,集群可大可小,這個集群是通過一個守門員在那裡領導的國家,把這一個集群帶到core,核心國家那裡。由核心國家再 把它帶到全球的金融和經濟的市場。整個的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根本結構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一張示意圖,但是這個示意圖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來琢 磨,核心國不是一個政治概念、不是一個大小的概念,比如說,東歐很多的國家是通過奧地利,為什麼?因為歷史上的奧匈帝國。所以奧地利是東歐很多國家羅馬尼 亞、波蘭等國家的gatekeeper,所以在世界上怎麼發現集群,怎麼樣定義gatekeeper,在理解今天的國際關係中變得特別地重要。這是我們做 的一張貿易圖,這是亞洲和歐洲的貿易,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區域,大家可以看到在整個的貿易圖裡面,核心的國家在這裡,核心的國家可以看到中國在核心區域 要超過日本,日本還在核心區的邊緣,中國在核心區內。美國並不在歐洲,但是美國仍然是在整個兩個區的貿易交織中間起著重大的作用,所以美國還是核心國家, 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等等這是一個核心,這是亞洲和歐洲的貿易,亞洲現在製造業的貿易是通過走向世界舞台的。當然這樣的區域很多,我們畫了幾百張這樣的圖 來理解分析世界不同的結構和關聯。這是一張全球機器製造業的圖,機器設備的貿易。中國在這裡,德國在這裡、美國在這裡,這是一個全球機械設備貿易的核心。 中國從亞洲這邊走,美國從拉美這邊走,德國有歐洲這邊,但是它又各自輻射不同的相關區域,所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Cluster這個群體之間又相互地重疊 和蔓延,在過去的25年裡,我們發現這三個核心的國家是在外圍逐漸地往中心靠,而他們往外覆蓋的區域在不斷的擴展和統領。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這不 像經濟學而像物理學。

朱民:這是我們的經濟社會和金融社會的一個物理的描述。所以這個很有意思,這張圖可以講很長很長的時間,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了)。這張是全球銀 行的一張圖,跨境交易,這裡基本上就沒有中國。這張我想把貿易和金融連在一起。我們找一張圖來解釋一下意大利,意大利和奧地利是一個 gatekeeper,大家可以看到希臘、保加利亞是一個小小的集群,這是捷克、斯洛伐克、這些作為一個小的群體是通過意大利和奧地利的連接然後逐漸把他 們帶向全球的核心國家,這個網絡聯絡的形成有很多歷史的原因,當然也有很多經濟政策的原因,它是市場形成的而不是政策形成的。所以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 事。這個圖我們做了很多,因為對我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想知道每個國家他是在什麼地位,它在怎樣一個群體當中,誰是它的gatekeeper,誰 是它的core,所以我們衡量和管住gatekeeper的風險的話,我們管理全球的風險就變得小很多。如果世界是變成這樣的話,它對我們的實際影響是什 麼?是全球化,全球化形成了我們共同的、真實的。我們全球的相關性共同性,相互共同連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這是股票市場,這是貨幣市場、這是債 券市場。大家可以看到在03年的時候,大概在不到十年前,全球市場的相關性也就是50%左右,現在基本上都達到60%到70%的規模。這是危機中的相關性 急劇地上升,這就是信心的影響。其實在危機中是沒有資金的流動,危機中股票市場沒有提高的原因是所有的事件都在美國,美國變成了安全港。這是11年歐洲危 機以後,整個全球的心理恐慌。這是全球五大區域的股票市場,我們看一個數據,看拉美和亞洲。拉美和亞洲股票市場在十年前股票的相關度大概是42%左右,今 天是多少?今天是81%。

朱民:你怎麼能想像拉美的股票市場和亞洲的股票市場相連呢?這以前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拉美人跳桑巴舞,亞洲人不跳桑巴舞。為什麼?就是因為拉美 今天是亞洲垂直供應鏈的一部分。當生產移過來的時候,整個金融的行為也移過來了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又一次看到了08年危機的時候,相關度垂直的 增高,看到11年歐洲危機增高的時候,所以全球的密切的相關度大大加強了。

朱民:那麼我們下一步想看外部衝擊對本國經濟的衝擊影響有多大,就是說全球化以後,一國的宏觀經濟的影響有多大是外部影響的結果。發現特別有意思。 僅僅在危機前和危機後,我們用新興經濟和發達國家來對比。我們主要看工業產出,危機前新興經濟30%的工業產出的波動受外部波動的影響,外部的衝擊對新興 國家工業產出的波動的影響佔30%,但是危機以後,整個外部對新興經濟國家工業產出波動的影響度翻了一番,達到60%。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同樣的道理對 發達國家來說,發達國家在危機前只有20%,它的工業產出的波動受外部衝擊的影響,今天是40%。所以我們把全球化仔細再想一想的話,你坐在家裡什麼事也 沒有做,你的股票市場80%是和其他千里之外的股票市場相關的,而那個股票市場的移動當然影響你的股票市場,你的股票市場當然會影響銀行企業的資產負債 表、現金流量表、收益表。你坐在家裡什麼都沒有做,如果你是新興國家的話,工業產出的60%的波動是由外部衝擊影響的。我覺得今天理解這一點特別地重要, 這就是全球化。我們真的是處於一個全球的競爭和關聯的世界。所以如果我們把這一塊簡單地歸攏一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40年,整個全球經濟發生了巨 大的變化,金融、貨幣、貿易推動整個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結構變化,整個全球的版圖發生變化,而更深刻的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世界的關聯和網絡發生了變化。 而外部的衝擊影響變得日益重要,還是那個概念,你坐在家裡什麼事都沒有做,60%的波動是外部產生的,你的金融市場80%的波動是由千里之外的股票市場的 波動引起的。這就是全球化的影響。

朱民:第二個比較大的事情就是全球增長,重心的轉移,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的全球經濟的增長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在 今年會交叉,藍的是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今年會交叉還是按GDP來衡量而不是市場按照交叉以後,以後會陸續地上升,而發達國家佔整個全球GDP的比重會 下降。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因為第一次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佔GDP一半以上,這說明這對全球的經濟有了實體的衝擊力,因為以前很小的時候增長再強大對 總量的影響還是很有限的,現在已經超過了50%。所以這個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看在未來整個的新興經濟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地上升,我們看到在全球整 個的GDP的增長,特別是從06年開始,新型國家的增長就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當然這裡有很多的原因我就不在這裡細展開了。與此同時,我們看未來繼續展望的 話,我們看在5年之內,新興經濟這是發達國家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中國、印度、其他的國家,所以其他的新興經濟和發達國家。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未來的 5年基本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度佔2/3左右。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消費(領域)。這是發達國家對全球消費增長的貢獻,同樣紅的是 中國、黃的是印度,綠的是其他的新興經濟發展國家。需求是最重要的,誰有需求誰主導世界。所以在未來的5年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佔全球需求增長的貢獻 高達60%到70%,這個特別重要,這個就改變了整個的需求函數。同樣,在貿易的增長上,在未來5年裡,這是發達國家貿易貢獻比重相對還是比較大一些,但 是中國、印度、其他所以還是佔60%左右,所以展望未來5年的話,這個世界還將是被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主導。而這個增長有了真實的意義,因為它佔 整體的比重超過了50%。

朱民:我們舉一個石油的例子,僅僅12年前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是380億桶,110億桶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佔全球消費量的65%左右,大概佔 70%。2015年也就是3年以後,整個全球對石油的消費會達到350億桶,而350億桶這樣的規模,新興經濟體佔比已經達到了55%左右,超過了發達國 家。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銅是歷來和經濟增長緊密聯繫的消費品,2000年以前全球對銅的消費量只有500萬是新興國家消費的,3年後,全球消費的銅是 3300萬,而新興國家會佔2500萬噸,佔全球總消費量的75%。在短短的15年裡,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對資源比如說銅的消費從佔25%迅速地擴展 到佔75%,它改變了整個全球的需求結構。為什麼?因為發達國家它只有10億人口,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有60億人口,當10億人口經濟增長速度很慢沒 有人均增長的,而60億增長很快、人均增長很快的時候,它的消費需求大大地提高。對車、對電視、對電話、對冰箱等等的消費都和銅連在一起。所以這個轉移是 巨大的,人口基數的轉移引起了需求結構的轉移是巨大的。同樣的故事發生在食品。當人均收入高的時候食品價格上升得非常厲害。今年由於美國的旱災和黑海地區 的乾旱到現在為止大豆的價格已經上升了48%左右,小麥價格上升了27%,玉米上升了28%。當然,天氣是一個原因,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60億人口的持 續不斷的強勁需求。所以這對整個世界的需求結構的變化是巨大的。我們以前做過一個分析,統計表明在人均GDP1.5萬美元的時候,人均消費肉量會直線上 升,會特別重,對整個肉食品的供應會上升,日本、歐洲都在這裡發生了拐點。當韓國的人均GDP達到1.5萬美金的時候,韓國人均肉的消費是日本的兩倍,為 什麼韓國人吃那麼多肉啊?韓國人是烤牛肉啊,韓國人喜歡吃,中國人今天在5、6千美金的人均GDP,中國人人均肉類的消費已經達等於了日本1.5萬美金的 人均肉量的消費。中國人吃素菜和米飯啊,為什麼這個肉類的消費會上升那麼快會那麼提前呢?就是全球化引起的觀念的變化。整個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所以當食 品從素菜等轉向肉食的時候,當13億人發生結構轉移的時候,整個需求是巨大的。

朱民:所以這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還有很多全球貿易,時間的關係我不細說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發生了,剛才我已經講了,現在的問題是,在現有的 情況下,全球經濟放慢、新興經濟和發達國家能不能繼續維持它的強勁增長?這是世界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我們認為,通過分析有相當大的理由我們可以相信,在未 來的幾年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仍然可以保持相對強勁的增長,因為第一個,新興經濟還是有比較好的財政空間,這是發達國家財政在紅的區域,第一,總體債 務水平比較高,第二赤字水平比較高。法國等比較好的地方在這邊,大家可以看到亞洲很多國家都在綠的區域裡,說明它的赤字很小,總債務水平很低,總債務水平 達到60%,日本高到200左右。它的財政空間很大,它的貨幣政策空間很大。這是在危機以來新興經濟已經下調的利率空間,大家可以看到下調非常厲害,越南 下調了8%,日本的空間很小,所以它幾乎沒有利率下調的空間。但是,它今天還有很高的利率水平,所以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行貨幣性的操作。這和許多發達國 家已經處於零利率沒有空間水平是一種很大的差異。

朱民:那麼同時它有很大的結構轉移的空間,譬如說我們看整個的消費和投資整個的變化,我們看一下中國,中國在這裡,這是07年我們想看一下07年到 10年或者是11年中國的位置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往上走,這就是說中國在11年的時候從這裡走到這裡,中國的消費是減少的,投資是上升 的。當然,不是一個從宏觀角度來說好的現象。所以也反過來說,把中國調下來增加私人消費,增加居民消費減少投資的空間也還是相當大的。所以綜合幾個因素來 看,整個的新興經濟國家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往前走。但是新興經濟國家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把它列成十條:第一條,就是能不能改變它的增長冒失,從出口導向投資導向變成國內的需求導向。因為全球經濟放緩,因為新型經濟和發展中國家已經佔了全球GDP一半以上了,不能再依賴外部的需求,所以模式的轉換 是第一條。與此同時,在我們看的製造業,當整個製造業的重心也移過來以後,你能不能加大研發的資金,能不能走向整個製造業的價值鏈,這個變得特別重要。在你沒有規模的時候可以在價值的低端跟著走,現在你已經在這個地位要領著走了,在領著走的時候能不能有創新和研發,能不能提高價值鏈的水平就變得特別特別重要。第三個是農業,因為整個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變得越來越重要,農產品的價值在不斷地上升,可以看到農產品整個的價值曲線的變化,所以投資農業,提高農 業的勞動生產率現在也是新興經濟國家特別重要的一部分,第四是開放服務業。我們一直在講,提高了國內的需求,就要讓老百姓有錢,怎麼讓老百姓有錢,不是讓 政府給補貼,如果政府補貼給錢的話,所以讓老百姓掙錢,怎麼樣老百姓掙錢,所有的例子表明,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走在這樣的曲線的轉折點的時候,最關鍵的部分是打開服務業。因為服務業增長老百姓掙錢的機會多了當然才可以消費。轉為內需的增長模式的核心部分,不是說政府給大家發錢,是讓老百姓能夠通過市場去掙錢,這個很重要,所以開放服務業變得特別重要。第五是能源的效益,已經說了很多了。第六是財政改革,特別是能夠把衛生、健康保險、退休金等等還沒有建 立起來的系統給建立起來,這是新興經濟國家和發達國家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朱民:第七是對整個金融業的改變,包括監管的改變,現在看來金融危機是金融業闖的禍,所以現在怎麼樣把金融業管好變得特別地重要,危機以來進行了很 多的改革,但是從現在來看要走的路很長,而新興經濟要走另外一條路,因為它要發展,所以怎麼樣走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未來沒有現成的模式。第八是加強宏觀管理的能力。第九是公平、平衡的增長,使得增長的成果能讓所有的百姓分享,這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成果不能讓大家分享的話,這個增長不可持續, 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最後一條就是要創造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現在看得很清楚了,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60億人口,每個人都要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人均消費量、人均的車、人均面積住房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必須創造出一個60億人口適合地球資源的平衡的生活方式。沒有前科,因為以前的增長到這個階段以前都是朝著 發達國家的模式走的。發達國家有很多的模式行不通,至少在生活方式上很難用10億人的生活方式轉到60億人的生活方式上。所以從現在來看,把這一節總結起 來,整個世界的金融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增長的中心正在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經濟體, 而且未來的5到10年還會繼續進行。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當10億人的增長轉移到60億人的增長的時候,整個需求結構、整個需求曲線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又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這還是一個過程,我們還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的。

朱民:但是未來一定是一個新的模式、一個新的世界。這60億人的發展不可能沿用以前10億人的發展模式。這一定非常地明確。但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 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歸納為十條,如果這十條做不到的話,它也可能夭折。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巨大的希望,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三點我想 用比較簡短的語言簡單地講一下去槓桿化和金融的影響,這是未來影響我們5到10年非常重要的方面。這次危機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是債務過高,大家可以看到這是 我們做的債務2008年的一些國家的債務水平。這是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危機以前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已經佔到90%以上,日本已經佔到200%,這是意大利 等等這些國家。中國還是比較多的,這是俄羅斯、巴西,新興經濟國家還是相對比較多,危機以來這個格局進一步變化,大家可以看到危機以後,新興國家的債務水 平基本沒有改變,發達國家的債務都增加了。這就是危機以後政府去救助加大了自己的債務,所以政府的債務都大大地提高了,尤其是日本,日本的債務特別高。故 事還不完全在這裡。政府債務提高的時候,居民債務也非常高,大家可以看到這是英國的居民債務對居民收入比。大家可以看到,整個的債務在英國最高的時候達到 了170%左右,現在有所下降,債務佔收入比也達到了156%到157%左右,當然歐元區的債務還在不斷上升,美國是下降的,但還是在120%左右。居民 的債務也很高,這個示意圖表明,居民債務在發達國家的增長,從02年開始從增長24%左右到增長50%,還不完全在這裡。公司債務也在上升,這是00年, 這是08年,00年的公司債務和08年的公司債務,這是愛爾蘭、這是西班牙、這是比利時,這是法國,但總體而言公司債務從00年到10年公司的債務也在上 升。銀行的債務也很高,銀行的槓桿比可以看到,歐元區的銀行的槓桿比,最高的時候達到35倍到36倍,一塊錢的資本金達到35到36元的資產。這是美國相 對好一點,現在也達到了14倍左右。所以銀行的債務也很高。我們分析如果銀行要去槓桿化的話,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朱民:不但銀行的負債高,央行的資產負債也增長很快,這是美國,美國的央行資產負債表大概從7.5%左右,迅速地上升到21%左右, 增加了兩倍,這是歐元區,大概從13.5%左右,增加到現在是32%左右。所以世界上主要的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翻一番,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新興經濟體,中國 的央行從43%左右,增長到80%多。所以危機以來,全球債務上升,央行在擴張,還是貨幣在主導。你不能老借債啊,除了向自己的父母親借債以外,那麼很明顯這個債務的情況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因為這個債務的情況不可持續,就必須要減少債務,減少債務的過程就叫去槓桿化,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日本是當年 的公司債務很高,整個的債務佔GDP的比重高達380%左右,90年代以後,日本的債務不斷地下跌,日本公司的債務下跌,公司不再投資,所以為了維持經濟 增長,政府不斷地發債,使得政府的赤字從不到100%,提高了很多,政府的債務替代了公司的債務,這不是成功的經驗。與此同時經濟的增長不斷地下滑和波 動,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一個美國的案例,不說了。美國曆來的經濟危機發生以後,大概在四個季度以後就開始回升,這個是歷來在過去的60年裡多種經 濟金融危機,最差的一次12個月以後開始恢復,最好的一次幾乎就沒有下跌,很快地回到了原有的比重125%左右,但紅色是本次危機,本次危機在16個月以後,美國還是在危機以前的水平,現在復甦的狀況也非常地弱。為什麼?

朱民:居民債務過高,為了避免破產你必須儲蓄你不能消費,公司債務過高要取消債務公司就不能投資,國家債務過高國家要消債不能有財政赤字就不可能有財政的刺激政策,銀行債務過高銀行要削減債務去槓桿化,銀行不投資。所有的這幾件事都是對投資和增長不利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經濟不斷地放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全球總需求不足,為什麼總需求不足?因為去槓桿化。

朱民:而由於債務如山,所以這個過程將會是一個不斷的過程,至少是這樣的。所以全球在未來的經濟增長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約束於債務過高和對債務去槓桿化的管理過程。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說一個小時,我正好一個小時就說完了,還提前了一分鐘,因為禮卿的介紹太長了。所以我們攏起來來看,40年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全球經濟勾連的結構的理解各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變化政策地位不一樣,使得它在全球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所有這些變化是使得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多地聯繫在一起,外部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影響我們自己的政策,而在全球大分化、大格局變化的趨勢,在下面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增長的重心從發達國家移向發展中國家的過程,60億人口的增長需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原來10億人主導 的經濟增長格局。而這兩個變化都是剛剛開始的。但是,當這兩個結構變化的時候,我們又面臨後危機時代整個的經濟增長嚴重地受到去槓桿化的影響的過程而挑戰 的,所以這個世界就在有趣地變動、撕裂、破壞、創新中發展,這就是我們,特別是你們年輕人面臨的新的世界。謝謝大家!

朱民:我們討論好不好?

提問:感謝朱老師精彩的發言我是來自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的王達我是一名從事國際金融學教學和研究的老師,聽完朱老師的報告,我剛剛在歐洲結束了長達 15個月的學術訪問,我和德國同事在午餐後最喜歡話題是歐元的命運,給我的感覺是以德國人為代表的歐洲學者似乎對歐債危機很樂觀,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歐元有 崩潰的一天,我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能否請朱老師談一下你對歐元的未來怎樣看。

朱民:你的觀點呢? 觀眾:如果有一天我達到您這樣的高度的話我也可以說一下。 朱民:你認為呢? 觀眾:我說不好,在您面前我不敢班門弄斧。

朱民:我認為歐元的設計有先天的不足,現在開始彌補這個事情,他做的事情都是對的,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貨幣聯盟,比如說設立防火牆、增加流動,最近 的OMT都是這樣的,進一步推動銀行聯盟,推動金融合作,金融聯盟,進一步推動統一市場都是對的,我覺得他們做的都是對的。但是,這個事情都花時間,這就是市場上對不起,我等不起,你能不能告訴我你什麼時候能把這些事情做完,能不能給我一個時間表?他們就不斷開會,每次出一點事開一個會解決一點,方向都是 對的,但是市場的信心還是有問題。所以對歐元區,對政治家來說最大的問題是落實落實落實。但與此同時,我們通常不看到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增長,歐元區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從我的角度來說是增長的問題。歐元區今年是負增長,明年增長也不樂觀。這個當然有很多危機的影響,但是更多的它是以前積累的,歐元區在 過去的10到15年裡,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就是1%左右,很多國家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都低於1%。沒有增長怎麼取消債務?但是要得到增長的話 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活動,你沒有需求就需要進行結構改革,而且南部和北部增長的差距在不斷地擴大,這就是面臨最大的挑戰。

觀眾:這樣的改革來得及嗎?市場有這樣的耐心嗎?

朱民:因為考慮到這是一個決策的過程,他正在朝正的方向走,他有理由和能力走在前面,可以走在前面,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都理解是政治和制度的原因 沒有辦法走在前面,我覺得這是可以做的,也有希望。但是我覺得,歐元區現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增長,但政府對全球有影響,歐元區的增長降到0的時候,中國對歐元區的出口的增長速度為負,歐元區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增長是歐元區現在面臨的很大的問題。

觀眾:您覺得全球經濟是rebalance還是再持續,您對美國經濟怎麼看?

朱民:全球的經濟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但全球化還在繼續進行。但在全球化大的格局下發生深刻的,我們以前沒有認識到的結構性變化,我覺得這是我們現 在面臨的一個新的變化,我們不能把這個問題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全球化或者是脫鉤,不能簡單地講脫鉤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整個結構的變化仍然是存在,我是 這樣看全世界的,並不是簡單地看成是脫鉤和掛鉤的問題。

觀眾:我們對你剛才說的物理結構法用於風險控制特別感興趣,比如說希臘既不是core也不是gatekeeper,那麼它的經濟並不是最糟糕的?

朱民: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希臘佔全球GDP的比重是0.4%,但就這樣一個小的經濟體把全球推入經濟危機,所以這個事情是很值得思索的,這是很有意思的。按照以前的說法,你可以迅速地把它孤立把它包圍起來,逐漸地削減它的債務、控制它的支出,控制它的經濟增長,我們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教訓,拉美危機、俄羅斯危機、亞洲危機。但全球化外部的關聯性,衝擊的影響在希臘這個案例上典型地體現出來了。希臘能夠形成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只是深刻地證明了全球化的影響和意義。所以我想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個,如果從這個意義來說,現在很難講一個經濟實體的小和大以及它對全球的影響,但希臘有一個特點,它是歐元,它引起了歐元區的波動,通過歐元區的放大引起了對全球的影響,我覺得你提的問題本身是我們對全球化最好的註釋。

觀眾:我的問題是,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中國的前景是怎樣的?包括我們中國曾經面對的一些問題,包括我們固定資產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這是不是符合全球化趨勢的需要?

朱民:中國的開放度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中國是毫無疑問的在全球化當中,所以我們無時無刻地在面臨全球化的競爭,這是所有人都要意識到的。而且這個理解還不在於你的行業在什麼地方,其實我們都在直接和間接地面臨全球經濟。所以這樣的話,在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中國的宏觀經濟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全球的經濟也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我們面臨宏觀管理最大的問題。但一個主權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推全球治理結構的變化,就需要IMF這樣的組織來維持全球的經濟的平衡,來維護自己的主權國家的利益。所以這個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我覺得你提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也是我們今天在看自己的形勢的時候必須看到的。包括產能過剩這個問題也是這樣的,因為中國整個的行業是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消耗那麼多資源,因為很多都是再出口,不是中國消費,而是說中國消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解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是特別重要的。

觀眾:謝謝朱老師給機會。我的問題是剛才您提到了在未來的5到10年中很有可能新興經濟體將會扮演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甚至於會改變需求函數。我現在想問的是,在09年的時候美國通過的清潔能源法案,從2020年開始要徵收巨額的碳關稅,同時有很多的發達國家開始積極地響應這一 點,從2020年起將會對我們的出口有巨大的打擊,這可能會成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悲劇甚至於是它發展夭折的一個原因嗎?

朱民:你這個問題提得也很深刻。你提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當整個全球經濟等於的重心轉移了以後,制度制定的權力會不會轉移?規則制度的制定會不會轉移?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對制度和規則制定的權力的轉移的重要性超過實體經濟的結構性轉移。而且這也是特別難的一件事,所以以你的例子來說,清潔能源法我覺得全世界的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支持這個問題,因為清潔能源是一個好事情,但各個國家的環境不一樣,所以它對清潔能源的定義,對能源的人均消耗、總 體消耗可能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就要形成新的共識。我想這個會隨著整個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會逐漸地發生。這是一個更的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提得很好,謝謝你。

觀眾:想問您一個問題,您剛才說在5到10年全球經濟的格局是由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移動,我想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對美國當前的經濟霸權尤其是美元的主權貨幣的國際主導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會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個潛在的貨幣在未來的幾年內可能會替代美元或者是與美元並駕齊驅作為全球的主導和影響世界經濟?

朱民:這和前面的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佈雷頓森林體系是60年前制定的,這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博弈,最終還是以美元為主,但隨著整個經濟的發展的過程也看得很清楚,單一的貨幣作為信用貨幣,因為以前對黃金是很簡單的,因為是對黃金有任何的問題換黃金就可以了。現在是信用貨幣的時候,所有的貨幣的價值取決於你的信用,如果你的信用有問題大家對貨幣產生了動搖的時候,貨幣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1972年美元和黃金脫鉤以後,美元大幅度地波動,這是作為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信心是很重要的。現在對信用貨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第一是對它的信心,第二是對它的監督。在於它以全球的利益來發行。從理論上來說,多種貨幣交叉是相互制約,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現在有美元、有歐元,歐元出現了以後整個全球的貨幣有了很重要的貨幣,將來隨著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發展,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貨幣也可能越來越多地成為全球的儲備貨幣,這個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觀眾:我的問題是,美國和中國在今後5年的經濟對比,大家會比較人口和需求,這兩個因素對兩個經濟體的影響,您覺得在今後5年內,中美兩國的經濟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是共贏的?還是說美元會升值人民幣會貶值還是會出現相反的方向?

朱民:美國和中國現在對全球經濟金融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是毫無異議的。從未來5年看,美國也面臨著經濟增長降低財政赤字等一系列的問題,怎麼樣 把它的結構調整走向可持續的增長,因為美國經濟的增長對全球有利而中國也面臨著很大的結構調整的問題。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濟結構基本上是從出口導向型增長走向投資導向的增長,現在怎麼樣把它改成需求導向的競爭呢?這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開放服務業,比如說增加就業,有一系列的要素,所以這也是一條不容 易的路。在這個過程中,中美雙方的合作是非常地重要。

觀眾:中國的人口勞動力的頂峰是2015後會出現轉折。

朱民:我覺得我們對國內勞動力的解釋是很多的,2015年增長會減少,只是說增長的速度是放慢了,你一定要搞清楚,還是有勞動力增長的,在今後的20年裡,2030年的時候全世界大概非洲會提供4億勞動力,印度會提供2.5億,到2030年中國會提供1.5到1.7億,美國會幾千萬。所以中國和美國差不多有足夠的勞動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對這個問題中國要有充分的信心。我們只是說勞動力供應的增長在放慢,而不是說沒有勞動力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勞動力增長是一個雙刃劍,第一,提供勞動這是好事,第二你要給他就業。今天在尼日利亞出生的孩子超過整個歐洲出生的孩子,你想想這個人口結構的變化。所以在15到20年以後,也就是說2030年的時候,歐洲和日本的老齡化非常厲害,但與此同時非洲、南亞的人口就開始出現了,所以這時候全球的人口結構調整又是 一個很大的事情,這個理解是這樣的,我從來不認為我們的勞動力供應在下降了,已經不夠了。

黃海洲:我覺得中國的勞動力增長按人口結構來做圖,2015年中國的勞動力增長肯定是下行的。但中國在城鎮化進程完成之前,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勞動力沒有被規劃,實際上未來10年或者是20年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人口紅利簡單定義的可能在下行,但勞動力紅利在上行,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我覺得勞動力紅利到2030年、2040年之前,如果我們政策到位還是可以放心的。

觀眾:朱老師,我想請問您,今年上半年世行的報告2030年中國改革的路徑是銀行私有化、國企私營化,我想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朱民:中國的改革很多,國企改革是一部分,現在來看改革的核心是增長模式,改革的立足點是讓增長的收益為老百姓公平地共享,我覺得沿著這個出發點, 所有的改革都是可以往前走的,因為方便太多了。比如說我們有金融改革、財政改革和國企改革、資源改革太多了,核心很重要,改變增長模式和共享的收入,建立共享的收入,我覺得這個是最關鍵的。

觀眾:朱老師您好,我的問題是關於去槓桿化的問題,您的PPT裡面有兩張圖,一張圖是關於國家債務的槓桿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國家債務槓桿化在金融危機之後增長是非常小的。但第二張圖是關於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槓桿化的問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增長是非常大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這麼大的差距將來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朱民: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相信你是禮卿的學生。提得非常好,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有一個特別的部分就是外匯佔款,如果把外匯佔款這部分拿掉的話,中國的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和新新興經濟體的資產負債表是差不多的。第二點,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是要兩個共同而且是要很小心地結合的,在現在的全世界的情況下,是貨幣政策用得比較多,是因為其他的國家沒有財政政策的空間,但是對我們中國來說,我們有很好的財政政策的空間,因為我們整個的政府赤字和總體的債務還是不高,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財政政策也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我們要時時警惕通貨膨脹。因為在現在的發展階段,其實是已經開始進入我稱之為持續性的潛在通貨膨脹軌道,就是因為整個結構的變化成本推進的變化以及我們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貨幣政策要很謹慎,財政政策要有空間,這是我們國家一個特別有利的條件。所以這兩者的結合會成為今後的宏觀調控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

觀眾:但另外一點我想問的是,這麼大的差距裡面,我們國家地方的政府的債務?

朱民:這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關係,這是財政赤字的統計口徑的問題,你說的也是很對的,財政赤字從現在來說債務統計是世界上的可比性非常弱,比如說,我還得往前走,地方財政是10萬億的債務平台,比如說養老退休,比如說健康保險,我們今天講的政府包括發達國家的表還沒有把它的養老退休健康保險的缺口包含在裡面。中國當然也有很大的缺口。所以全面把握財務赤字的口徑,提高透明度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理解真實財務佔款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朱民:我們講了很長的時間了,最後我想說你們都特別地年輕,特別有精神很多人站了那麼長的時間我非常感謝。但這個題目和你們都是密切相關的,為什麼?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而你們是將要進入巨大變化新世界的排頭兵,想想這一點,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在任何的地方,你同時都面對全球的競爭。40年以前,全球只有70萬移民,今天全球是2億多的移民,在加拿大、在新加坡、在瑞士,技術勞工1/3是外國移民,譬如說教育、譬如說技術的發展, 這完全是一個全球化。你們是新的一代,你們就將在這個完全是全球這個全球化不只是你早上起來你知道非洲發生什麼,美國發生什麼,在遙遠的冰天雪地的朋友給你發來短信說,她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這是一個真實的全球化的案例,而外部任何的波動都會影響你們的未來。我覺得你們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代的世界人。所以把 你們的視野放寬,把你們的心放大,把自己站高,看到整個世界,擁抱這個劇烈變化的未來,你們的未來一定非常地精彩。謝謝大家!

主持人張禮卿(微博): 朱老師請稍坐片刻,按照慣例我覺得最後我忍不住還是需要說幾句,希望朱老師不要嫌我囉嗦。非常感謝朱老師給我們帶來了這麼一場極其生動精彩而且富有學術內 涵的學術盛宴,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他用大量的數據、圖像甚至是動漫為我們分析展示了變化中的世界,其中既包括很多長期的問題,比如說40年來全 球經濟版圖的變遷,同時也包括了對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經濟增長穩定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最後他沒有忘記給我們很多的鼓勵,希望我們成為第一代「世界人」,我們真的非常榮幸、非常有幸能夠邀請到尊敬的朱行長、朱老總、朱老師給我們 帶來這麼精彩的一場報告。這是第一個要說的意思。第二個意思要特別感謝世界經濟學會邵秘書長,因為這場報告是他發起的動議,所以要特別感謝我們的秘書長。 還有我們學會的很多同事,今天來了好幾位副會長還有很多的學會的同事們,他們對這個活動非常地支持,我們也非常地感謝。第三個要感謝的是在座的所有的參會 人員,特別是那些站著聽講的同學們,感謝你們的熱情參與、熱情支持,使我們今天這場學術報告會取得了非常非常圓滿的效果。最後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 朱老師。(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

2013年7月4日星期四

3D打印的掙扎

  「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過來寫。」 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的公開放言,正映襯著全球熱炒的3D打印在目前國內商業化應用領域,不及想像中美好的「尷尬」。

  7月2日,在逼仄的車間裡,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下稱「濱湖機電」)總經理周建國無奈表示:「目前,大部分同行生存都很艱難。」作為國內第一批涉足3D打印業務的公司之一,濱湖機電至今虧損年份多過盈利年份。

  紫金立德電子有限公司(下稱「紫金立德」)董事長連寧也坦言,「我們目前的現金流和資金結構僅能維持企業正常運轉。」但若要擴大規模、新增投資或回收前期投資成本,基本上不可能。紫金立德被視作國內規模最大的3D打印公司,也是涉足該項技術商業化應用最廣泛的企業。

  「3D打印不會達到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麼誇張。」中國3D打印第一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顏永年指出,但它起碼是對現代傳統製造業的補充,而目前,市場需求也正在放大。

  有鑑於此,雖處境艱難,濱湖機電仍在謀劃在武漢本地拿地新增廠房,而紫金立德也正在尋求資本化的方式,解決當前的資金瓶頸。

  虧損現實:主要靠出口

  濱湖機電簡單的陳列櫃上,擺放著用尼龍材料打印出來的水杯、造型獨特的碗,以及將來可以用來打印的披肩。在公司廠房裡,3D打印機被放置在空調 間內,「每打印一層,機器就會自動往上堆積一層,逐層疊加。一個約8釐米高的杯子,需要花5個小時打印。」公司員工向記者介紹道。

  濱湖機電的歷史始於1991年,彼時,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機械製造專家黃樹槐借助學校力量,租賃了華中科技大學一塊1400平方米的廠房,創辦了國內第一批3D打印企業,其主打產品是薄材料疊層快速成型系統。

  「從1994年產品開始應用到商業化領域,至今,公司已累計銷售各類規格機器200多台。」周建國介紹,公司3D打印產品包括lom、LSA、 SLS、SLM四種,原料分別使用紙、液態材料、尼龍塑料陶瓷等粉末和金屬材料進行打印。然而,公司至今的盈利狀況並不理想,2012年,營收700多萬 元,虧損300多萬元。

  從科研院校延伸向商業化市場,是當前中國最主流的3D打印企業模式。「一批有技術的人才,將其科研成果商業化應用,開始市場化運作。」連寧指出。

  他所代表的是新興3D打印企業。2007年,連寧攜其團隊掌舵南京紫金立德,該公司由傳統打印機企業江蘇紫金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與以色列Solidimension公司合資建立,專業生產桌面式三維立體打印機。

  但其產能一直處於不飽和狀態。「公司設計的年產能為2萬台,但實際產出僅1000多台。」連寧告訴記者,產品在國內還基本沒市場,主要靠出口歐美,內銷和出口的比例為1︰9。

  而面對國外更強大的競爭者,紫金立德尋找的市場定位是中等偏下的產品,應用領域分別為工業設計、高等教育和生物醫療領域,各自佔比4︰4︰1。

  「創業4年後,也就是到2011年,公司才開始實現銷售收入,至今現金流也只能支撐公司正常運轉。」連寧感嘆。

  成本巨大:市場規模不足

  「在我國,3D打印業務的商業化運用已有近30年,但大都應用在工業領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顏永年指出,直到近3年來,行業發展才開始提速。

  到目前為止,國內從事3D打印生產、服務、工藝等業務的企業估計還不到100家,其中,有核心技術的只有20-30家,而去年的市場規模也不到1億美元。除了部分完全市場化的企業盈利能力尚可外,另外的企業生存環境艱難。

  3D 打印可降低約50%的製造費用,縮短70%的加工週期,並能將複雜製造實現設計製造一體化。這是其被看好的理由。

  「但跟其他行業不同,3D打印的商業模式中,更考驗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小批量生產能力。」周建國向記者解釋:企業研發出新的設備後,可能一年賣不了幾台、投入資金尚未回籠,就有新客戶提出個性化要求。公司需再度投入更多經費進行新品開發,如此一來,資金壓力凸顯。

  「比如說去年,濱湖機電投入200萬資金開發了一種新產品,但當年公司總營收也只有700多萬元,新品研發成本巨大,自然影響公司業績。」他說。

  紫金立德的技術初期是從國外引進,公司創立時陸續投入的3000多萬美金中,有750萬美金用於支付專利技術費用。連寧指出:「目前,我們基本完全掌握這些技術,但市場需求量尚未完全釋放。」

  顏永年也認為,最適合3D打印企業生存的土壤,應該是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即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且全民在教育、動漫、藝術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增強後,才能讓3D打印技術的市場範圍擴大。

  但與從業者最初的寂寞相比,如今的3D打印行業畢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市場需求也正在放大。

  「我們的感覺很明顯。」周建國舉例道,有香港理工大學想與其合作打印房子,還有客戶想找他們打印巧克力,甚至一些航天航空領域方面的需求量也開始加大。公司已計劃在武漢再拿一塊地,擴大生產規模。連寧也認為,今年行業增幅可達20%-30%。

  「經過去年國際和國內的炒作,當前的中國3D打印市場已被催熱。」連寧介紹,隨著SDM(形狀沉積成型)技術變成開放式,從業者只需訂購全套零 部件進行拼裝,就可從事3D打印業務。這拉低了行業准入門檻,自去年下半年來,有不少民間資本湧入3D打印行業。目前,國內大多數3D打印企業都與風投接 觸過,紫金立德所接觸的就不下幾十家。

  不過,資本追逐的是快錢。「2010年年初,歐洲一台小型打印機售價一般在2.5萬歐元左右,行業毛利率約在50%左右。但如今,很多設備降價至1萬多歐元,行業毛利降至20%左右。」連寧告訴記者,「因此,當這批資本賺一筆後,今年以來又逐步從市場上退出了。」

  周建國向記者反思道:濱湖機電開拓市場的方式相對傳統,主要靠參加行業會議、人際推廣為主,但今年來實施效果不夠理想。目前,受限於資金壓力, 公司接到訂單後得等到客戶繳納定金後再購買材料、生產、出貨等,交貨週期一般達到4個月以上。「如果合理解決資金,公司開拓製件業務後,市場前景更廣。」 他說。

  連寧則認為,目前困擾3D打印企業的因素,還包括打印材料的限制。「未來市場需求會更多元化,會涉及民眾工作、生活各個方面所需要的材料。但目 前,專業從事材料研發的企業並不多,經常遇到材料供應商的困難。且數據獲取也是3D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但目前這方面的市場基本也沒形成。」(21世紀經濟報導)

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美元升值的邏輯及展望

金融危機後美元低利率持續了幾年,以美元為基礎的套息交易風行全球,但隨著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 以及市場對美元匯率看法的改變,美元目前正變得不再是攜帶交易的基礎貨幣 ] 陳旭敏:日元貶值會再度引爆東亞金融危機關於全球經常賬戶平衡的問題依然是焦點。2005年美國赤字2005年到了6.8%,中國2007年的時候順差就 占到GDP的10%。歐洲基本上德國是順差,其他國家全部是逆差。中國現在順差占GDP比例下降到2.6%。

在全球經常賬戶的問題上,我 覺得現在最大的變數是日本。歐洲的問題是,現在無論歐元怎麼樣,但是財政是緊縮的,歐洲最終將產生通貨緊縮。對於美國來說,現在財政是收縮的,但是私人部 門是擴張的,在私人部門的擴張大於政府收縮的時候,那麼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還會繼續。但是,如果說美國私人部門擴張的速度小于政府部門收縮的過程,美國的 經常賬戶會收縮,經濟也會滑坡。

中國的問題是,現在看目前的債務擴張方式,我們的經常賬戶還要收縮。假如說日本收縮、中國收縮,那麼其實 日本是最麻煩的,因為日本現在才真正進入一個“米德衝突”的過程。大地震以來,核電下降導致日本原油開始大量進口,這是決定日本貿易的重要部分。更要命的 是,日本政府是擴充性的財政政策,不是一般的大,擴充速度那麼大,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經常賬戶逆差可能會加速擴大,否則的話全球的經常賬戶平衡不了。現 在美國還有2%點多的逆差,這個誰來承受?除非美國也收縮,那麼全球賬戶才開始平衡,否則平衡不了,總有一個國家要承擔美國的逆差。這個過程,後面兩到三 年之內,我覺得還是這個趨勢。“米德衝突”就是當你進入經常賬戶平衡的時候,國內的私人部門向公共部門擴張的時候,逆差可能還會加大,現在看來日本是改變 不了,至少從安倍這裡改變不了。

歐元和美元是以通縮的形式來緊縮,中國現在還採取這種擴張的方式,中國經濟泡沫維持到現在主要是消耗我們 的經常賬戶,經常賬戶現在已經下降到GDP的2.6%。但現在不確定的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財政赤字收縮到底有多厲害,現在美國的支出減少,這個我覺得非常 重要,但是我覺得肯定會解決。以什麼方式解決?如果是美國的公共赤字還繼續收縮的話,那日元的壓力可能更大。

歐元也許不會大跌,而是以歐元區成員國的通貨緊縮為代價。

日元本身跟整個東亞,包括中國是高度相似的,日元匯率下跌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是中國跟其他的國家出口到日本的東西就貴了,二是日本在歐美市場會比亞洲國家競爭力更高。

其 實1997年的通貨緊縮大家討論了很多,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日本1995年的“反廣場協議”,就是美國允許日元貶值,導致了整個東亞地區經常賬戶的反 轉,從順差到逆差,這可能是一個直接因素。其實它之前還發生了很多事,墨西哥的拉美危機,重要的是北歐的泡沫,包括德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要加息,資本 越往德國那邊跑,英鎊支持不住,德國堅持加息。英鎊貶值。在上世紀90年代這一波全球匯率的下沉之中,實際上,只剩下整個亞洲和東亞地區貨幣盯住美元。日 本經常賬戶其實在1994年的時候就開始惡化。到1997年的時候,市場一看到經常賬戶惡化,再加上之前的外債結構,就最終推動了東亞金融危機。

現 在,假如日元真的繼續大幅貶值的話,那也是很麻煩的。不管是中國、韓國、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我覺得跑都跑不掉。日元貶值導致東亞其他國家經常賬戶惡化, 一惡化的話,現在整個亞洲積累了這麼大的外匯儲備,這個外匯儲備都是央行的負債,隨時可以轉換。短期資本外逃會加劇,可能也會牽扯到匯率,最終導致東亞地 區貨幣的貶值。

劉煜輝:2013中國經濟需關注外部環境未來整個5年、10年全球經濟走向一個再平衡的過程,肯定是美國以外的經濟體有一個很痛苦的過程,經常賬戶從一個擴張的態勢轉向一個收窄的態勢,美元化的經濟體肯定都是非常痛苦的。

在 過去40年中間,當美國經濟內生動力開始變強的時候,簡單講收入開始變快,儲蓄開始上升,經常賬戶開始收窄的時候,就意味著它的債務從擴張狀態轉向收斂狀 態,起到一個收縮的作用,就是平衡的作用,這對美國以外的外部世界的流動性,就是綁在美元戰車上的經濟來講的話,流動性的衝擊就會很大,這是很痛苦的一個 過程。實際上40年中間,有人總結,大概每隔15年,新興市場就要動蕩一下,80年代是拉美,90年代到1994年是墨西哥,接著後面1996、1997 年就是東南亞。

到現在,又進入一個比較敏感的時間窗口。去年講美元升值可能很多人還比較猶豫,但是今年剛剛過了春節以後,我發現很多研究開始關注這個方向。

我們從2012年年底的報告一直提醒,就是2011年可以不管外部的情況,中國經濟看自己。2012年也可以不管,但是2013年你可能不得不管外部的狀況。

為 什麼呢?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美聯儲去年最後一次會議,紀要中間英文的文章你去細讀的話是講得很明白的。它把原來的美聯儲寬鬆政策退出的時間指引改成目標 指引以後,就是失業率到6.5%,通貨膨脹比規則高0.5,也就是2.5%的時候,它要結束低利率。前面還有一段話,在結束低利率前某一個時間點,很長一 段時間資產購買就會停止。所以按照現有的失業率的下行軌道你去測的話,德銀有一個測算,就是按照現行的軌道如果不變軌的話,大概到2014年的中期,就是 6月份之前可能就降到6.5%。如果它的複蘇超預期加快的話,有可能在2014年初就進入6.5%。那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很有可能在2013年中間的某 一個時間點,就出現所謂的QE的購買資產行為的停止。

因為這種話已經講得非常明確了,接著2013年新年的第一次會議,紀要當中這個話又 重新把當時所謂鴿派和鷹派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了,包括最近一次。為什麼分歧開始加大了呢?實際上背後就是說,聯儲的這些成員對於美國現在經濟複蘇的狀況, 心裡面肯定是有底的。就是美國經濟在變好,或者說經常賬戶在改善,剛才旭敏說去年10月份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占GDP比例已經下降達到2.7%,肯定感到這 個經濟恢複的動力是在變強的。盡管可能在其他的一些宏觀指標上面還比較糾結,主要是失業率,所以才講一些模糊的話。

下面簡單講一下美國經濟為什麼變好。

財 政懸崖問題,美國並不是要避開懸崖,而是讓懸崖變成一個“財政緩坡”,讓經濟能夠承受,以時間換空間。宏觀經濟,經常賬戶剛好是外部平衡和內部平衡的一個 連接點,經常賬戶順差、經常賬戶好,意味著收入在增加,儲蓄上升,所以債務的堆積就比較慢,這是一個好的經濟競爭力強的一個時期。未來美國經濟如果動力開 始變強的話,一定是經常賬戶顯現出來(逆差收窄),未來我覺得美國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經常賬戶。一是製造業回流,不光是傳統制造業這一塊兒,高端製造 業都出現了這個趨勢。二是美國服務業的可貿易化。三是美國的能源獨立。

徐以升:

全球體系的四個重要邏輯變化這幾年每到年 初的時候市場就對美國經濟越發看好,但今年看好的邏輯更為堅實。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上,目前經濟去杠杆化已經基本完成,總負債率已經回到了危機前的水平,信 用擴張的基礎已經出現;能源獨立和能源低價提供了比較優勢;房地產市場的複蘇已經可見並可持續;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已經在美國耐用品消費等領 域顯現。另外政策層面,目前美聯儲的確是在寬鬆,但是現在關於退出寬鬆的討論更多了,而且關於提前退出的聲音也超出了市場的預期和理解。

除了短期的經濟和政策對美國的考察之外,我認為有以下這樣幾個邏輯性的改變,也提出來討論。我梳理了幾個邏輯性的改變,我想從大的往小里說。

一 是從全球化到區域化,以及所隱含的全球生產網絡的重構。現在天然氣市場是一個區域化的市場,美、歐、亞的價格完全不一樣,定價機制都不一樣。石油價格似乎 正在從全球市場變成一個區域市場,區域變化也特別明顯,布倫特和WTI的價差長期化,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原油價格一直非常低,目前美國正在享受全球主要經 濟體里最低的天然氣價格、電力價格、原油價格。這種能源供給和價格的區域化,是否會加劇導致全球生產網絡的重構?一些傳統產業的石化產品,其實即使中國從 美國進口的到岸價格,也比自己生產便宜,很多生產網絡的重構已經發生。生產網絡的重構,就是為了美國的消費而生產的產能,不再放在東亞,而是回到美國或者 墨西哥。

二是中美經濟增長關係的變化。過去20年尤其是過去10年,整體上是美國基於消費端和需求端拉動美國經濟增長,同時通過進口拉動 中國經濟的出口和中國經濟增長。未來如果說美國是在生產端、供給端、產能端和投資端拉動經濟增長的話,那麼通過“進口替代”的效應,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 相反的,即美國經濟增長得越好,對中國的負面影響越大。過去美國經濟增長得越好,通過出口拉動中國的產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越好,這個邏輯發生了變化。這 是一個很大的邏輯改變。比如說未來我們越看美國的複蘇,可能就越看東亞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風險。

三是金融市場上美元定位的變化。金融危機後 美元低利率持續了幾年,以美元為基礎的套息交易風行全球,但隨著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以及市場對美元匯率看法的改變,美元目前正變得不再是攜帶交易的基 礎貨幣。另外,從全球層面來看,“去美元化”的態勢在改變,全球體系正在更多地配置美元資產,無論是實體經濟層面還是金融資產層面。

這些邏輯變化我想提出來,我不知道這些變化會多大層面上影響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

最 後提一點,我覺得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這兩個月發生的事非常有意思,很多貨幣對美元的確貶值幅度是比較大的,比如說日元。但是美元指數基本 上從79到81,美元指數的升值幅度小于其他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這是因為歐元、美元匯率基本持平(甚至歐元略有升值),因歐元在美元指數中的過大比 例,反映出來的美元指數是幅度比較小,因為歐元占美元指數的比例太高了。

這一點對於中國和新興市場來講,思考的問題就是,美元指數沒有升 那麼多,但是實際上風險已經大了很多。未來美元指數的升值幅度可能小于總體的美元貿易加權指數。我們新構建一個“美元新興市場指數”,或者說“美元西太平 洋指數”,這個指數跟美元指數的脫離程度會大幅度提高,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歐元導致美元本身發生了變化。2012年12月跟2013年1月這兩個月已經開 始。

範為:美元指數加速上漲的邏輯 我們在2008年9月份就寫了一個報告,叫《美元的世紀大底》,這個報告的題目有點誇張,因為我們看不到一個世紀。但是我們當時想表達這樣一個中長期展 望。我們當時寫這個報告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美國非貿易部門,也就是房地產遭受了摧毀,貿易部門雖然也受了影響但是沒有被摧毀。所以說美元升值周期和匯率變 化實際上在某些方面是受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競爭力差的影響。

當時我們看到美國貿易部門並沒有受到這個摧毀,比如像通用汽車部門、IT行 業,IMB、蘋果等應該說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因為房地產這個行業的資本回報下降之後,實際上使得一些生產要素逐步從房地產部門轉到了可貿易的部 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貿易部門的相對競爭力反而是提升了,比如第一產業農業這一塊,農業價格、食品價格、農產品價格最近幾年都是上漲,美國是受益的。 包括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有剛剛說的服務業,也就是第三產業的貿易化,因為全球化帶來的第三產業的可貿易化程度上升,在這一塊兒美國也是受益的。

所以基於這三個方面,當時我們認為,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的影響,但美元匯率不會出現崩潰。現在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應該說大的方向確實沒有發生錯誤。美元這幾年也經歷了漲漲跌跌,但是始終沒有跌穿之前的底部,並且逐步變得堅實。

我們看到這幾年美國的生產要素從房地產部門向可貿易部門轉移之後,美國相對的經濟優勢、相對競爭力實際上是在進一步加強。結合到最近的一個特點,就是日元和英鎊都在出現一種貶值。

實 際上我們看到,任何一個經濟體現在的流動性都是相對寬鬆的,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日本,還是中國,國內的流動性都是相對寬鬆的,從各個國家的股市都能看得 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日元和英鎊還要開始貶值?我們的判斷也是說,這兩個市場匯率是高估的,而且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高估壓力,在國內的流動性並不 是很緊張的情況下,通過這個貶值,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競爭力的體現,就是匯率上體現出相對競爭力的劣勢。

因此我們看到,在日元和英鎊對美元 開始貶值之後,我們感覺歐洲應該也會加入到這個貶值的行列里來。而且我們感覺這次(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美元指數雖然沒有上升太多,但是以 黃金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反應是非常靈敏的,之前的美元只增長到了84,黃金沒有反應這麼大,但是這次美元指數升值到了81,黃金這種大宗商品就反應得非常 快。因此我們判斷,美元指數可能會加速上漲,當然不一定大家都贊同這個觀點。

劉洋:中國私人部門的隱性美元負債規模龐大我個人做交易和投資的,可能從比較微觀的交易層面講。

匯 率的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息差,回報的收益差。美元和日元的匯率最根本的就是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差價。美元從2009年以後就是套息貨幣了,因為你本國沒有利 息,只能把這個錢換成別的。中國央行其實也很擔心,就是過去幾年究竟進來了多少錢,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有人想到海外發一隻投資基金, 可以直接找一個中資企業互換,想發基金的到離岸做出貨,兩三年之後再結掉。這種情況是有的,而且有一定的規模。有的甚至通過貿易項下來做。一個在海外要 錢,一個在國內要錢,甚至不通過銀行系統。但這形成了這家中資企業的隱性負債。非常難以統計。

就我個人的擔心角度來說,看似我們的外匯儲備好像是很多,我們那是公共部門的。但是私人部門實際上在外面欠著錢,特別是2009年以後的隱性美元債務。私人部門海外隱性債務規模之大我們現在很難弄清楚。

美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2.5%,原來我買人民幣很簡單,你利率比我高,我很舒服,你的匯率又在漲,這就跟2005年以前日元兌美元,包括歐洲貨幣兌美元一樣,上升趨勢是非常明顯的,你賺利差,還賺匯價,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結算周期。

現 在,聯儲即便不加息也收縮,或者他不收縮,我就說他不再繼續擴張了,以前的不搞了,這就會導致市場收益率的變化。如果國債供給收縮的話,供應量少了。今年 年初的時候歐美很多大的機構都在討論,說得很多,就說我們要拋美國的債,可能發現這個債收益率要起來。當然,到目前來看是要起來,但是還是很溫和的。

目 前新興市場要維護匯率升值的預期,但已經基本上到一個邊際了,不可能再是以前的速度。比如說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跟黃金價格,這個相關性很強。從目 前角度來看,黃金交易上有很多泡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在新興市場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已經沒有辦法支撐這種交易價格了。

高宇寧:按貿易 增加值基礎衡量的人民幣匯率已經高估超調首先是美元指數的問題,現在的確有一個最新的美元指數和測度出現,這個是去年12月份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篇工 作論文。1月份OECD已經給出了一個新的貿易增加值的數據,最新版的已經出來了,用貿易增加值來加權美元指數。這樣下來,美元的指數實際上沒有那麼堅 實。大概在2008年、2009年的時候,按照貿易增加值的加權,如果與現在的相比的話,大概是跌到63~65這麼一個量。

但是與之相 反,實際上這個對美元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大,最大的影響是人民幣的。大家都知道,中國貿易裡面有一半是加工出口,所以加工出口的增加值是很低的,咱們做一部 iPhone實際上就是賺那麼幾塊錢。如果按照這個調整完以後的話,人民幣的升值實際上要比現在給的實際有效匯率大概要高20個點,相當于這個指數原來可 能是80,現在是100。

這比現在的實際有效匯率要高很多。因為相當於是人民幣以前的權重,是按總的貿易量來算的,所以增加值計量的貿易總額下來以後,實際上是低估了人民幣的水平。

OECD、 WTO和IMF他們三家聯合發佈的貿易增加值,對理解過去這段時間中國所謂的不平衡問題有很大幫助。比如說中美之間如果以增加值計算的話,(美國對中國 的)貿易赤字實際上比原來要小27%,小不少,而像有些部門,比如像IT部門可能小得更多,可能小50%。這個數據庫可以供大家參考,使我們對美元和人民 幣升值範圍可能都會有一個新的理解。

實際上我覺得這個研究基礎是OECD所做的一個世界投入產出表,這個表包括40個主要國家經濟體的投 入產出情況,實際上給出了所有平衡後的一個貿易增加值基本數據。這就使我們對美元和全球不平衡態勢都會有新的理解。過去一些年全球不平衡可能沒有我們開始 想得那麼厲害。而且,匯率的變動可能也跟過去不完全一樣,可能有超調的問題。攝影記者/高育文

(第一財經日報)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林毅夫:好的城鎮化,需要有競爭力的就業,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鎮化水平將接近高收入國家

  記者: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究竟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坐標上?

  林毅夫:與世界各國對比,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看。橫向比較,當前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的比重在80%以上。而且,城市化的水平和經濟 發展的水平高度相關。不過,縱向看,這些發達國家在歷史的早期、處於我們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的時候,它們的城市化水平是很低的。比如說,美國在19世紀初的 時候農村人口的比重還在70%以上;東亞條件與我們一致的「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50年代時農村人口也是60%以上,當然,他們現在農業在經濟當中的比 重從40%、50%已經降到10%以下,甚至5%不到,城市化率在80%以上。
  這也看出,儘管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偏低,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不同步,但在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是比較快的。

  記者:根據全面小康的藍圖,我國城鎮化能達到什麼水平?

  林毅夫:首先看城鎮化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中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空間很大,而且具有後發優勢。發達國家在過去100多年,人均收入的年均增 長率是2%,加上人口增長,年均經濟增長率在3%左右。但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在追趕的過程中利用後發優勢,可以達到8%、9%。我最近在幾個場合談 到,中國還有20年的8%發展的潛力,就是根據這個判斷的。因為,在2008年時,我國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美國的21%,這是跟日本在1951 年、新加坡在1967年、韓國在1977年、我國台灣在1975年同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是社會勞動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也是技術發展的水平指標。日本、「亞洲 四小龍」在同一指標下能達到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20年。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發展得好,經濟發展水平就可以達到發達國家的2—3倍?原因就是後發優勢。所以十 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這個潛力是完全存在的。展望未來10年,收入翻一番;未來20年,還能翻一番。這樣的話城鎮化水平肯定要提高。比如2020 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收入水平按市場匯率計算可以達到10000美元甚至更高,城鎮化水平就相當接近高收入國家了。因此,未來城鎮化率每年提高 一個百分點,是完全可能的。

  好的城鎮化,需要有競爭力的就業,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林毅夫:二戰以後,世界上出現了好的城鎮化和壞的城鎮化。好的城鎮化就是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人口的比重不斷減少,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斷增 加,而且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經濟效率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環境也不斷改善。但也出現了許多壞的城鎮化現象,即城鎮化的比重增加非常 多,但出現大量的貧民窟和城市裡面的失業,造成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不穩定。

  記者:那麼,今天我們怎樣避免那種壞的城鎮化?

  林毅夫:好的城鎮化進程,首先要有就業,而且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就業。這一發展方式就是最近我在《新結構經濟學》裡面所講的,按照比較優勢 發展。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那麼在早期,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或者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區段就會發展得快。這樣發 展的好處是非常有競爭力,而且能夠給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生產力水平和工資水平較高的就業機會。因為競爭力強,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會非常快。資本積累推動產 業升級,又去投資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創造更多收入水平高、有競爭力的就業機會。東亞各國就是靠這種發展模型在快速的城鎮化過程中避免了貧民窟的出現。政 府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應有的作用——改善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對農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因此城鄉、工業和農業進入良性互動。

  城鎮化良性循環,必須通盤解決「雙軌制」問題

  記者:您認為,當前我國城鎮化面對的突出矛盾是什麼?

  林毅夫:雙軌制問題。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就從原來的重工業優先發展變成了雙軌制的發展,好處就是一軌維持穩定、一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使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既維持穩定,又快速發展。但由此產生了很多我在《解讀中國經濟》一書中討論的後遺症。
  比如,我們的戶籍制度保證了人口的流動比較有序,但負面效果就是公共服務不均等,如城鄉二元結構裡的不均等、城市裡面的居民和農民工的不均等。 目前城鎮化的比例51%,但是城市戶籍人口只有35%,進城務工人員有近2億人不能平等享受城鎮的公共服務。並且,雙軌制下的城鎮化,既抑制了消費,又影 響未來發展的潛力——因為如果農民工子女不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人力資本形成相對較少,不能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再比如,好的城鎮化要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符合我們比較優勢的是農戶、或是中小型的製造業或服務業。但現實情況是,他們得 不到金融機構的融資,發展受到抑制。為什麼?從雙軌制遺留下來的體制使得大型企業更容易從銀行、股市獲得資金,更容易拿到補貼,更容易批來廉價的土地,所 以產生了資金投入過度密集、重複建設嚴重、企業佔地過大等問題,但由大型企業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而且,收入分配也不合理。這樣導致儲蓄、投資比 重偏高,消費比重偏低。所以,要讓我們的經濟能夠健康快速發展,就需要按十八大的要求繼續深化改革,解決雙軌制這種漸進性改革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過渡到 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只有消除各種要素市場價格的扭曲,才能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金融結構的改革,應多發展地區性的中小銀行,給勞動力相對密集的製 造業、服務業和農戶提供金融服務。資源稅費也應該調到合理的水平。
  記者:也就是說,解決了「雙軌制」問題,城鎮化發展就能更好地發揮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轉方式的作用。

  提高城鎮化質量,科學規劃城市群

  記者:提高城鎮化質量,您有什麼建議?

  林毅夫:首先是大中小城市合理佈局,重視城市群發展。大城市在過度集中以後,也會出現邊際報酬遞減的問題,比較好的方式是「中心城市加城市群」。因此,應編制我國主要城市群發展大綱,協調規劃各個大城市及其輻射的中小城市(鎮)的環境負載力、人口承載力、產業佈局。
  相應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不能過度支持大城市,國家和省級在資金配置、財稅政策、金融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城鎮傾斜,提高就 業能力和人口聚集力。顯然,農民「市民化」的費用負擔,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應該探討一個中央、省、市之間承擔市民化成本的合理機制。開闢資金來源,也可 以通過發行市政公債解決市政投資問題。

  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就提「小城鎮、大戰略」,那麼,現階段,小城鎮該如何定位?

  林毅夫:小城鎮主要還是服務農村。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各種服務必須來自農業以外,比如良種、化肥、農藥,農民不能自己製造。另外,農產品要進入大的市場,也必須經過中介和集散地。而且教育、文化也有很大的需求。

  記者:也有一些工業產業集群落戶在小城鎮,很有特色。

  林毅夫:但要透過城市網進入到大城市圈裡去。比如像廣東、江浙一帶,一個地方就發展一個產業群,像電子、紡織。甚至細到專門做領帶、襪子,可是集聚在一起交易成本就很低,競爭力很強。

  林毅夫:發展城市群,要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城市之間的稅收同盟和服務同盟。規劃城市群並不是指把城市群裡面所有的單位都設置在同一個行政區裡, 各個城市的功能、服務是交叉的。比如北京和廊坊這麼近,廊坊是否要建飛機場?有的省,在很小的一個地域裡就有五六個飛機場,重複建設。城市群和行政區並不 完全重合,怎麼讓經濟功能有機統一?規劃不能各搞各的,稅收和服務必須協調。服務共享,稅收不共享,就一定會有矛盾。
  還要強調,城鎮化必須與新農村建設兩輪驅動。對中國而言,農業永遠是基礎。我國城鎮化按照一年1%的速度發展,2020年農村人口仍然佔總人口的約40%,他們的生活也必須現代化,不然怎麼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城鎮化進行時

  江蘇

  江蘇省不斷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出「大力推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設、積極合理髮展中小城市、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全面提高城鎮發展質量」的城 鎮化發展方針,積極構建「三圈五軸」的城鎮空間佈局,並相繼編制完成《蘇錫常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規劃》、《徐州都市圈規劃》、《江蘇省沿江城市帶 規劃》以及沿江、沿滬寧線、東隴海線、沿海區域發展規劃,在全省範圍內形成「四沿」生產力佈局。目前江蘇省以長三角為依託,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發 展吸引了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集中集聚,提升了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了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態勢。

  天津

  天津的小城鎮發展主要分為四種類型:整體推進型、都市擴散型、開發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為鄉鎮政府主導的「以宅基地換房」,先解決 搬遷農民的安置問題,然後通過土地集約增值的收益發展地區產業,解決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將農民的集中居住與城鎮化、產業化有機結合。

  陝西

  陝西省按照擇優扶強的原則,對縣城以外的100個重點建制鎮賦予縣級管理權限,集中財力,力爭用3到5年的努力,使其成為全省縣域經濟新的增長 點。該省安排專項資金,成立陝西省城鎮建設投資公司,為100個重點鎮建設搭建融資平台。省市財政設立100個重點鎮建設專項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 務設施建設。在100個重點鎮按照縣城標準徵收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生活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

  山東

  山東省積極構築「一群一圈一區一帶」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一群」是以青島為龍頭、青島和濟南為中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是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載 體、全省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一圈」是以濟南為中心的濟南都市圈,是帶動該省中西部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的經濟增長極。「一區」是以東營為中 心,依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開發建設培植的環渤海經濟圈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鎮發展區。「一帶」是以日照為對外開放平台,以臨沂、濟寧為中心,依託 魯南經濟帶尤其是魯南臨港產業帶的開發建設構築的亞歐大陸橋東部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鎮帶。(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