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造船行業調查:我國造船業產能過剩危機漸現

  現在我國有一項統計數據,很多聽起來可能會感到自豪。那就是今年我國造船業手持訂單,首次超過韓國,位居全球第一。不過,業內專家面對這項數據,感到的不僅不是自豪,而是憂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來看我們記者對造船行業的調查。

  從揚州到靖江,再到南通,800里的長江岸線上,記者看到上千家造船企業比肩而立,平均不到500米就有一家。而三年前還雜草叢生的一些長江岸線,如今崛起的是一批巨無霸船企,熔盛、新世紀等企業都是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

  熔盛重工總裁陳強說:「我們開工有三四十艘,江蘇新世紀造船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朱炳康我們的訂單是到2012年上半年。」

  根據江蘇船舶企業目前的手持訂單分析,2010年—2011年,江蘇的造船量將突破2000萬載重噸,佔我國目前造船總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

  江蘇國防科工委辦公室 副主任毛靈光說:「再幹就太過剩了,不是一般的過剩,太過剩了。」

  作為江蘇船舶業的規劃者,毛靈光有著自己的擔憂。因為這些紅火的訂單都是去年以前訂的。

  江蘇國防科工委辦公室 副主任毛靈光說:「(今年)新承接訂單和去年相比下降了85%,那個數量是很大的,意味著我2012年後危機時代,你江蘇船舶工業怎麼辦?」

  從手持訂單來看,2012年江蘇接到的造船量將猛降到888萬載重噸,也就是說,到時僅江蘇就有1000多萬噸產能無法消化。不久前,工信部發 出警示,我國造船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過剩產能達到了1600萬噸。但是記者在調查中卻注意到,即使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不少企業還在準備進軍造船業,僅 浙江台州就有20多家。

  浙江省台州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張銳敏說:「我們這些民營企業老闆,他自己先投下去再說,三四億投了,設備調集,龍門吊都進來了,然後對政府提出來,你說不同意他,這個兩三億的投資就閒置到那裡。」

  對於這種一哄而上造船的現象,業內人士表示了憂慮。

  船舶資深分析師張嘉國說:「每個地區都有自己(造船)的理由,但如果不從全球市場,不從全國這個大局來謀劃發展,各顧各,(把發展規劃)加起 來。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了.1億多噸,哪來那麼大的市場容量呢,所以這個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不然要給發展埋下很深的隱患.。」

  造船行業調查

  無訂單 缺買家 船企兩頭為難

  一邊國際貨運量急劇萎縮,對船隻的需求在減少;一邊是造船企業產能嚴重過剩。雙重因素的疊加,使得國內一些中小造船企業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無船可造、船舶積壓,撤單、棄船等現象接連出現。

  「先造船再找買家」是浙江台州造船廠的通常做法,這段日子,幾乎所有的老闆心裡都是越造越沒底,因為船要造好了,卻沒有買家出現。

  在浙江宏盛造船公司,我們就看到了正在建設的商品船,像這條2.3萬噸的散貨船,它的造價在一億三千五左右,而在宏盛呢,這樣的船就有三條,佔用的資金將近五個億。

  目前在台州沒有買主的船舶就多達84條,不僅佔用了數百億的資金,而且一條船每個月的養護費就高達100萬元。由於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爛尾船也開始出現。

  記者:它停了多長時間了?

  九洲船業:現在有好幾個月了,三四個月了吧。

  浙江省台州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張銳敏說:「如果沒人去購買它的話,那麼我們的民營資本在這裡面能不能承受得了,如果承受不了的話,涉及到社會穩定。」

  而在江蘇連雲港的灌河兩岸,去年以來投產的30多家船企中幾乎有一半處在停工狀態,而正常生產的企業中,大多也用「撐著」來形容自己的狀態。

  這裡是江蘇名洋船業公司的造船現場,大家看到的是企業今年上半年唯一接到的四艘兩千噸的集裝箱船,但是企業負責人告訴我們,造這幾艘船上的利潤幾乎為零。

  名洋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凱說:「這種情況比較普遍,至少中小船廠。

  東方船業總經理詹喜龍說:「應該說已經白熱化了,很多企業資金已經轉不動了,很多企業,流動資金都保證不了了。」

  記者:大家都在撐著嗎?撐的結果是什麼樣子?

  詹喜龍:撐不下去就關停。

  記者:您估計會倒多少?

  詹喜龍:30%應該是有的

  目前,江蘇南通、揚州等地,紛紛開始對當地造船企業進行整合,一批低、小、散的造船企業將被淘汰。與此同時,一些造船企業也開始向海工產品和船舶配套轉型。

  造船行業調查

  兼併重組 產業升級是關鍵

  其實影響我國造船業的不僅僅是產能過剩,因為我國大多數中小造船企業,造的只是船殼,裡面的配套設施多半安裝的是進口產品。所以,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造船行業要避免危機,不僅要兼併重組,更重要的是產業升級,提高船舶配套的國產化率。

  這段時間,江蘇虹波重工正在忙著開發自己的船舶配套品牌---傑馬。

  威望投資副董事長施曉越說:「花半年的時間,爭取明年出幾個產品。」

  記者:為什麼這麼迫切呢?

  施曉越:光靠代工是風險很大的,因為代工的話,客戶不是你的,船的形勢不好,肯定會影響到我們,我們整個公司也就沒活做了。

  作為南通最大的船舶配套企業,虹波重工這些年更多地是為國外知名船舶配套企業做代工。而國內配套行業的低小散,讓他們也深受其苦。

  威望投資副董事長施曉越說:「為了價格而戰,產品質量疏忽了。」

  據瞭解,一個大型造船企業,需要幾百上千家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產品。這些年,雖然我國的造船業高速擴張,但大部分的船舶配套企業還在低端發展,國產配套化率仍不到50%。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說:「大家看好造船的價格,非常好,所以大家都往造船這邊發展,配套呢,說到底一個是有難度,一個是價格也沒跟上去。政府在配套統籌規劃上也沒有像造船這麼重視。」

  今年年初國務院出台了《船舶振興規劃》,為船舶配套行業注入了強心劑,船舶配套設備的研發首次出現在了新增中央投資的視線裡。在南通船舶配套工業園,我們看到,一個以配套產品的研發、設計、交易、售後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化平台正在搭建當中。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說:「政府引導大家要發展配套,現在我們有好多地方理解上有些問題,實際上配套不是那麼容易發展的,它的門檻也是比較高的,所以在發展配套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實力。防止像前幾年造船重複建設以後帶來的產能過剩。」

  造船編後

  其實在兩年前,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就多次發出預警,要注意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但是時至今日,造船產能仍像是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不難看出, 這背後既有民資追逐利益的衝動,也有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的盲目。在全球船市蕭條、需求萎縮的形勢下,如此逆勢而上,不僅會加劇產能過剩,還將給經濟社 會發展埋下很深的隱患。(CCTV《經濟信息聯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