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內地30個最具實力消費城市

內地幅員廣闊,大江南北民情各異,香港公司要開拓內銷,往往會有不知從何入手的感覺。香港貿易發展局最近針對香港公司在開拓內銷時的困惑,按照一套科學化的評選標準,在內地眾多城市中選出了30個最具實力的消費城市,作為港商選擇內地城市拓展業務的參考。

根據香港貿發局研究部最新出版的《貿易前哨》,被選出的30個城市包括:


城市

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

人均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

人均生產總值

居民儲蓄存款

上海

3,848

20,708

66,367

8,695

北京

3,800

23,271

58,204

9,744

廣州

2,595

25,831

71,808

5,514

深圳

1,915

22,226

79,645

3,792

天津

1,604

14,383

46,122

3,079

武漢

1,518

17,040

35,582

1,948

南京

1,381

18,623

53,638

1,951

成都

1,357

10,789

26,525

2,466

杭州

1,296

16,488

52,590

2,579

蘇州

1,250

14,172

91,911

2,593

瀋陽

1,232

17,356

45,561

1,968

青島

1,199

14,298

45,399

1,702

無錫

1,135

18,939

83,923

1,701

濟南

1,103

16,785

39,261

1,267

長沙

1,037

16,269

33,711

1,177

寧波

1,036

15,018

50,474

1,856

大連

983

17,006

51,630

1,837

鄭州

979

13,298

34,069

1,659

佛山

947

15,985

61,199

2,837

重慶

856

12,748

26,956

1,461

東莞

696

10,017

46,027

2,121

常州

611

14,037

52,841

1,092

淄博

593

13,227

43,499

807

金華

563

11,035

29,063

1,032

紹興

515

11,251

43,442

1,087

嘉興

501

11,973

38,357

908

中山

396

15,765

49,488

876

廈門

362

14,897

56,188

740

鎮江

331

10,977

44,894

529

珠海

302

20,736

61,693

592



單位:人民幣

(上述為各城市2007年的經濟數據)


分析顯示,城市的整體市場規模與人口成正比,消費層次則取決於居民收入和財富,因此一個城市若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零售額、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存款4個 指標皆配合,應可確認為消費市場比較成熟、對大部分商品有一定需求規模及增長潛力、屬於可優先選擇發展的目標城市。不過,對一些較高檔次名牌產品和耐用消 費品而言,由於消費者購買頻率較一般大眾商品為低,有需要利用較大地區的購買力來支持。對於這類產品,應選擇有較高集聚和樞紐作用的城市,能夠凝聚附近地 區購買力的城市。


綜合而言,香港貿發局選出的30個城市,其消費市場規模大、居民消費力高、腹地發達、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強。事實上,這30個 城市主要集中在內地三大經濟帶: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其中,珠三角和長三角在較小的區域內集中了大量富裕的城市,人流、貨流和資訊交流頻繁,加上零售 渠道和各項配套發展成熟,方便開拓市場,品類齊全的購物中心亦已成形,可吸引一定消費者,因而最具優勢,是港商可優先考慮拓展業務的地區。

比較上述30個城市的消費實力,上海、北京和廣州的市場規模和消費能力,都明顯拋離其他城市,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都會。這3個城市約佔全國消費市場12%,一向被視為內銷的切入點,其消費市場特色包括城鎮人口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領先全國,因此不僅消費市場規模大,消費能力亦相當高。


深圳的零售市場 整體規模和人均零售額雖不及北京、上海、廣州,但亦明顯高於其他城市。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消費力強勁;唯一對深圳消費市場有所制約的 環境因素,是深圳與香港非常接近,加上「自由行」政策施行後,吸引了更多深圳居民到香港購物,特別是一些較高檔次的品牌消費品。


至於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市,雖然人口及市場規模相對不及廣州和深圳二市,但當地零售業已甚具規模,不少港資品牌已在當地開店,反映消費者已能負擔中高檔日用商品,而且當地銷售渠道亦已有長足發展。


長三角方面,南 京、杭州、蘇州和寧波是蘇浙兩省最發達的城市,其市場規模和深度雖未及北京、上海和廣州,但增長強勁,目前人均消費性支出屬全國領先水平。同一區域內各市 交通和人員往來頻繁,零售管道和基建等發展較為完善,商品一旦在個別城市立足,打入整個地域市場亦較容易。至於區內「後進」──無錫、常州、鎮江、金華、 嘉興、紹興等,這些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富裕程度不遑多讓。


由北京、天津、 遼寧、河北、山東等省市組成的環渤海經濟區,雖然崛起時間較晚,但居民消費力不容忽視。現時在京、津這些大城市的消費者,已較多到香港消費,他們大多認為 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服務是較文明和先進的。不過,他們不會盲目認同香港品牌,因此香港品牌在這些城市,應多作廣告、展覽、推廣等活動,否則當地消費者會認為 若以貴價錢買較少人認識的香港品牌,倒不如付出更多錢購買知名度高的外國品牌。


至於瀋陽和大 連,則是東北三省的消費中心,其商城和百貨公司在檔次和數量上皆比鄰近城市發達,提供的款式和品牌是附近城市不能及的,所以可以吸引週邊地區消費者下班後 或周末駕車前來購物,凝聚大量高消費人群。在這些消費者心目中,香港品牌雖不及歐美名牌,但相比本土品牌,仍屬中高檔次。


與沿海地區比較,中部六省經濟上較少倚賴出口,較多得力於內部消費,而中央政府近年實施的「中部崛起」政策,更令中部消費力快速增升,武漢、長沙、鄭州湧現不少尖端消費者。


雖然中部居民的 平均消費力未達最高水平,但由於他們對國際品牌相對較陌生,因此較易接受香港品牌,並會視之為較高檔品牌。設計精致、價錢相宜的香港品牌,對他們是有吸引 力的。不過,由於中部收入不及沿海地區,當地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較高,而當地物價亦相對較低,因此港商為產品定價時,須小心考慮當地消費者的購買力。


西部地區是中央政府近年積極開發的地區,但當地經濟仍未成熟。作為四川的省會,成都是西部的購物中心;年前成為直轄市的重慶,則有急起直追之勢,逐步成為西部地區的主要消費市場。

雖然四川和西部居民的平均收入較內地其他地區為低,但他們一派樂天的性格,令他們花費較為豪爽,因此與沿海城市比較,成都的消費水平毫不遜色。他們較重視品牌,對香港品牌更具好感。他們信賴香港品牌,對香港流行的或暢銷的品牌尤其喜愛。(香港貿發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