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5日星期日

中國汽車產銷超千萬 強國路還需走十年

  10月20日,隨著一輛橙色解放J6駛下生產線,中國2009年的第1000萬輛汽車在長春一汽誕生。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汽車年產超千萬輛的國家。

  「高興!」79歲的何光遠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眼眶濕潤。

  作為前任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汽車工業歷經改革開放不斷發展的見證人,何光遠第一個步入「輝煌時刻·騰飛起點」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1000萬輛慶典會場。

  站在年產銷總量突破1000萬輛的歷史節點上,中國汽車業更需要「邁步從頭越」。「202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汽車產業強國。」國家工信部副部 長苗圩表示,「在1000萬輛的數字背後,我們不能迴避的是中國汽車工業仍屬大而不強,應該把今天看作是中國向世界汽車強國邁進的起點。」

  1000萬輛是汽車產銷大國的量化標誌。那麼,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我們還要走多遠?面對未來10年的預期目標,中國迫切需要打開的是一條更為艱難的做強路徑。

  大國崛起

  展望未來的汽車強國之夢,回顧中國汽車大國崛起的來路,呈現出一條歷史的必然軌跡。

  選擇解放牌汽車作為中國下線的第1000萬輛標誌,是因為一汽和解放牌見證了中國作為汽車大國崛起的滄桑歷程。

  從1956年,新中國第一輛國產車——模仿蘇聯吉斯製造的解放CA10下線,到今天成為中國第1000萬輛下線車——解放品牌濃縮了中國汽車工業從零起步,艱難中探索、改革中進步、發展中騰飛的歷史。

  縱觀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汽車年產量從零到100萬輛,用了36年的時間;從100萬輛到200萬輛用了8年;從200萬輛到300萬輛用了兩年;而從300萬輛到跨越1000萬輛,僅用了7年時間。

  2003-2008年,汽車工業與相關產業順利度過了中國入世給予汽車工業的5年寬限期。此前,在中國加入WTO時,「在強勢跨國汽車公司的衝擊下,孱弱的中國汽車將不復存在」的言論一度甚囂塵上。事實是,如今的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也最具增長能力的汽車市場。

  其間,跨國汽車公司採取增資擴能和注資合作新建項目等方式,新建了大批中外合資汽車項目。在華外商獨資企業悄然增多,尤其是關鍵零部件項目更顯突出。自主品牌吉利、奇瑞等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自主品牌比亞迪更為世界看好,吸引來股神巴菲特的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最近這些年,幾乎全球汽車品牌都已來到中國,自主品牌與之共舞,發展迅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競爭充分的汽車市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認為,「這是中國成為汽車大國的重要標誌。」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時值經濟危機,國外汽車市場大幅下滑,中國能夠一枝獨秀,與中國政府出台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大力拉動內需相關,是典型的「政策市」。

  張小虞則認為,「汽車已經成為國家工業經濟支柱性產業,發佈振興規劃包括拉動、調整多項內容,的確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 出,中國汽車市場潛力巨大。」他認為,「1000萬輛標誌著我們已經實現崛起為汽車大國的歷史使命,下一步就是朝著汽車強國邁進。」

  做強路徑

  花費10年左右時間讓中國成為汽車強國,這是實現1000萬輛跨越之後業界內外的最強音。那麼,我們離汽車強國還有多遠?

  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賀信中坦陳,「我國雖然已經成為汽車大國,但還不是汽車強國。」他希望,「汽車行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深化改革 開放,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品牌建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汽車強國而 努力。」

  「我們必須意識到,汽車強國除了數量的增長,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創新的能力、零部件工業的基礎發展、相關產業對汽車工業的支撐、現代製造服務業能力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預計,下面的路還有10年。」張小虞認為。

  這與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提出的中國汽車產業目標不謀而合。「2020年中國要成為汽車強國。」他給出了衡量中國能否成為汽車強國的三個標誌條件: 一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業和品牌;二要學會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並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定的份額;三要掌握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的發展趨 勢,支撐和引領世界汽車產品的技術進步,並在這一過程當中,培育起自主創新能力。

  苗圩表述的強國路徑是:要加大自主創新,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設,重視節能、環保、安全,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汽車發展道路。

  在短期的路徑設計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表示,「保持汽車市場穩定發展是首要的,今年振興規劃的相關拉動內需政策有些會延續,有些新的政策正在制定。」

  苗圩還首次透露了有利於促進行業調整、做強做大的兼併重組規劃,「正在加緊研究,已經報國務院審批,最遲年底就會推出。」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證實了這一說法,並表示,兼併重組的核心是把「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讓央企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也認為,市場為王時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本身也是一條做強的路徑,強勢的市場地位蘊含著由製造大國向產業強國轉變的機會。

  第一市場的背後應該是第一位的產業話語權、第一流的技術標準,以及以我為主的產業信心。在北美、西歐、日本等主流汽車市場,都曾利用大市場的槓桿優勢,為本國汽車工業尋找到主流發展方向和技術門檻。

  「處於強勢市場地位的中國汽車業已經到了更多參與國際規則、標準制定的時期,從而造就和把握產業話語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徐長明認為。(經濟觀察報-王秋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