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中國符號 改變世界》之三

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的國慶特別報導《中國符號 改變世界》。

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10年前他在香港購物的時候,很少有商舖願意接收人民幣;而現在,香港的絕大多數商家都樂意顧客用人民幣支付,因為人民幣很堅挺,升值空間比港幣大得多。事實上,人民幣不僅讓眾多的海外商家態度發生巨大變化,而且它正在全球的金融格局中刻下深深的中國印記。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這個改變世界的中國符號「人民幣」。

2009年3月底,金融危機籠罩全球已近半年,倫敦G20峰會即將召開,各國首腦都在苦苦尋找拯救經濟的良方。而就在這個時候,來自中國的三篇文章,引發全球政界領袖的激烈爭論。

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他的文章主題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應該以一種超主權貨幣來取代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率先反對,隨後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和貨幣事務的委員阿爾穆尼亞均表示反對超主權貨幣;而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巴西總統盧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則支持周小川關於創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構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務副總裁波圖加爾:「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國家。」

全球政界最高層之所以對中國央行行長的文章引發爭論,是因為中國在全球金融的影響力已無法忽視,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三大貿易國,作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凝結在中國央行發行的這張薄薄的紙幣上,它呼籲, 它要求,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國際金融環境。韓國《朝鮮日報》認為,圍繞國際儲備貨幣的全球「貨幣戰爭」將進一步升溫。英國《金融時報》刊發社評,題目為《中國計劃終結美元時代》。

人民幣正在全球金融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代表中國金融實力的人民幣卻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地位和購買力。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槍炮聲中,中國人民銀行誕生了。當時年輕的央行面對的是一個嚴重通貨膨脹的爛攤子和各解放區分散發行的各種貨幣。

這是當年發行的的第一版人民幣,面值從1元到5萬元,這樣大的跨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建國之初物價波動的驚人幅度。由於國內物價的猛漲,使得當時的人民幣對外也極其不穩定,1949年3月600人民幣可以兌1美元,到了1950年3 月,就變成42000人民幣才能兌1美元,短短一年時間,匯率大幅度下跌多達52次。

丁志傑:「那也就是說在那個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面,人民幣的貶值達到98%以上,那就是說人民幣基本上開始一文不值。」

1953年,我國進入計劃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人民幣也開始發行,按1萬元舊幣折1元新幣進行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在之後的16年間都在一條平整的直線上運行。

吳念魯:「當時的人民幣只是做統計使用。」

根據這樣的計劃,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穩定在2.4618:1,簡單地從數字上看,當年的人民幣似乎相當值錢,但實際上在對外貿易中,比人民幣牌價更有價值的卻是另一個價格——換匯成本。

吳念魯:「人民幣對美元的換匯成本大概是6塊多錢,6塊多錢,就是一個美元要合6塊多錢人民幣。」

2塊多的外匯牌價和6塊多換匯成本,顯示出人民幣已經被嚴重高估,這給當時的匯率制度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種匯率制度不可避免地讓當時的外貿出現了一個畸形的現象:一方面國家提出千方百計要擴大出口,但另一方面出口越多,虧損越大,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

這一時期,人民幣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穩定,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封閉的經濟體,與世界經濟體系基本絕緣,經濟已經十分落後。從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則不到2.6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9年3月 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民幣和外匯的交易業務,從此,我國進入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時期。這一時期,雖然我國的貿易收支明顯好轉,外匯儲 備也有所增加,但是卻伴隨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多種匯率之間價格差別很大。

吳念魯:「比如銀行你規定你的匯率是一個美元是五元多錢,但是調劑市場上當時已經是八元多錢,而且已經,百分之八十幾的外匯的需求都從外匯調劑市場上取得了。」

巨大的價差直接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外匯交易黑市。

李揚:「非常興盛,像我們北京像(京寶街)那一帶,那是黑市交易的一個,一個大本營,你要到那去一走,馬上就有人湊過來,要美元嗎?要英鎊嗎?」

作家王朔就曾在小說《玩的就是心跳》中寫道:「大夥兒是那麼需要外匯買洋貨,急得都瘋了,就差組織義和團砸使館了」。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發行的一種在中國境內流通、可與外幣兌換的特殊人民幣憑證也成為了香餑餑,這就是外匯券。由於當時國內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幣匯率的高估,外匯券隨之成為一種特殊消費權利的象徵。

袁躍東:「外匯券比人民幣要值錢,儘管面值是一樣的,但實際上購買力強,所以出租車司機拒收人民幣,很諷刺的事。」

吳念魯:「匯率形成的機制混亂,一種混亂,所有的外匯全國全部通過調劑中心這麼來做,那麼官方的價格實際上是有點名存實亡,在這種情況下,你再繼續下去,我覺得對整個的貿易這個是發展不利的。」

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南巡,在改革開放的重要關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為中國指明了道路。

鄧小平:「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

於是,在金融領域,一場對於人民幣匯率的重大改革開始醞釀。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要改革外匯體制,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浮動匯率」。

李揚:「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在中國整體上來確立了市場運行的機制,確立了中國融入全球的一個基本平台。」

這次匯改革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定為8.72:1,比之前的官方匯率5.7:1一次性貶值33%。使得中國商品的價格在世界市場上變得十分便宜,也吸引來不少外部投資商,從此,中國經濟走上了外貿拉動型的道路。

李揚:「是里程碑式的事情,中國的外匯儲備擺脫了長期在0上下波動這樣一種被動局面,從此走向了高增長之路。」

到1997年時中國創造了75000億的國內生產總值,外匯儲備也創紀錄地達到近1400億美元,並成為世界排名第十的貿易大國。然而也就在這一年,亞洲金融風暴不期而至。

李揚:「在這次衝擊中一個大家應付衝擊的一個很自然一個反應就是貶值。」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佈讓匯率自由浮動,當天泰銖大跌20%,在韓國,韓元在2個多月裡狂貶50%,國家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李揚:「中國就面對一個選擇,人民幣怎麼辦?在國際的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說如果中國不貶值,你就萬劫不復。

但是,出乎世界的預料,我國政府力排眾議,鄭重向世界宣佈:「中國將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立場,承擔穩定亞洲金融環境的歷史責任」。

吳念魯:「當時宣佈人民幣不貶值的話,人家西方都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呢?因為在西方來講,所謂一個,一個官員特別是像英國,比如英國的首相,或者英格蘭銀行,像中央銀行的行長他說,英鎊肯定不貶值,你們放心。但是禮拜五宣佈,禮拜一就貶值,因此他們認為這個,官方不管你官多大,你要講,肯定是隨便一講的,只是安撫民心。」

中國政府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承諾,1998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穩定在8.27。

李揚:「從此中國樹立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那麼經濟上如此,政治上如此,那麼中國的人民幣也從此獲得了國際上的信賴,這點就對於一個大國的崛起很重要。」

亞洲金融危機過去僅僅兩年後,中國經濟再度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躍上1萬億美元大關,強國決定強幣,人民幣走向世界也由此邁出了第一步。2002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戴相龍在加拿大訪問,途經溫 哥華機場時,他意外地發現,在當地的ATM機上,居然能夠用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和加元。

丁志傑:「他當時看到這個事情就覺得很興奮,說指示要加強研究,其實我們從那時候就看到,就是說隨著亞洲危機就是亞洲逐漸走出危機,中國的經濟就是說持續快速的增長,人民幣開始在周邊的地區開始流通。」

無獨有偶,2003年,馬來西亞央行行長訪問中國,他突然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問題。

丁志傑:「訪問中國的時候說,我們的外匯儲備中有一部分人民幣,你能不能給我一個投資的渠道,那麼當時對我們政府來說大家還不知道說,馬來西亞央行拿到人民幣以後,作為外匯儲備他怎麼來投資。」

2005年,菲律賓央行也宣佈,人民幣在菲律賓成為自由兌換貨幣。這是人民幣作為外國官方儲備貨幣的零的突破。意味著人民幣的境外流通開始出現制度性的變遷,人民幣向國際化跨出了重要一步。

袁躍東:「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幣,我們沒有去主動地很聲嘶力竭地去推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實際上人民幣的區域化已經在逐漸形成。」

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國巴黎的街頭,人們到處都能夠看到人民幣兌換點。 到2001年,我國外貿規模為5000億美元,到2004年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一舉超過了日本,2005年外貿規模達到了1.4萬億美元。到這個時 侯,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發展,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問題凸現出來。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中央電視台的採訪,宣佈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方案。

周小川:「核心內容可能有三條,第一條就是我們這個匯率將來不再盯住一個單一的一種貨幣,就是單一的美元了,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係來進行浮動。」

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為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在此後的3年時間裡,人民幣走上了漸進式升值之路,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20%,而我國的外匯儲備從2005年底的8千億美元上漲至2008年底的1.9萬億美元。

周小川:「人民幣更加堅挺,價值更高了,對整個經濟好的方面要大大的大於負面影響的方面。」

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在2002年到2008年的7年中,中 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200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第一次超過10萬億人民幣,達到了102398億人民幣;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 300670億元,進出口額達2.56萬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三位。強大的國力加速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2008年,一場華爾街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主要國際貨幣發 行國都遭受重挫,而人民幣卻以其自身的穩定,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周邊和東南亞各國紛紛選擇人民幣作為避險的貨幣。從2008年年底至今不到一年的時 間裡,先後有韓國、香港、白俄羅斯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與我國人民銀行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李揚:「所以能開這個通道,在於我們經濟上有聯繫,而且我們在政治上有互信,有互相信任,所以它對於推進人民幣的進一步走出去是至關重要的。」

今年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宣佈簽訂700億元人民幣等值雙邊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 迄今中國與拉美國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協議約定,阿根廷從中國進口商品時可使用人民幣,不必再用美元作交易中介貨幣。此舉在金融危機日益蔓延的非 常時期對穩定地區貨幣制度、防範金融風險和減少危機擴散性效應起到積極作用。

丁志傑:「人民幣進入了貿易支付領域,更為有意義的就是說,白俄羅斯在和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不到一週以後,就宣佈他,從中國借的200億人民幣已經是他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那也就是說人民幣現在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外匯儲備。」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以一種過去想像不到的速度展開。

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李揚:「下一步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現在要做的是一個內功,是要把人民幣定值的債券市場整個金融市場發展起來。」

緊接著,2009年4月,我國政府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7月6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首單業務在上海正式啟動。

連平:「這個應該是第一步,這個不走去都無從談起,對於人民幣走上國際的關鍵一步。」

同一天,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分別與其境外合作銀行,完成了其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這標誌著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邁出了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9月7日,浦東首批試點企業,上海三林萬業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獲得退稅款1.71萬元,標誌著上海市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關鍵環節,包括貨物報關、人民幣結算、出口退稅等整體流程全部順利打通,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業務轉入常規性辦理階段。

在人民幣跨境結算有序進行的時候,9月4日,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協議,中 國將購買該組織價值500億美元的債券。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將使用人民幣而不是人們所普遍認為的美元來支付這筆交易。這被國際財經分析人士看作是一個重 大新聞。9月28日,財政部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大陸以外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同日,外匯業務規模最大的中國銀行也 宣佈,該行設在瑞士的基金管理公司將發行的24只基金中,一部分基金將提供人民幣計價,這也是全球首例以人民幣計價的瑞士基金。一系列事件集中發生的事 實,是向外界宣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提速。

不僅人民幣已成為國際外匯交易市場中一個引人關注的品種,中國的A股也成了國際投資者密切關注的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之一。2009年8月31日,中國A股出現了罕見的暴跌,隨後引發了全球股市紛紛跳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也大幅收低, 紐約期交所期銅的跌幅超過4%。國際知名財經媒體路透社評論說:現在全球股市都要看A股的臉色。明天的同一時間我們就為您介紹這個改變世界的中國符號「A股」。(CCTV經濟半小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