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中國符號改變世界之一:中國製造

  在許多外國人的眼裡,中國的巨大變化完全是一個奇蹟,他們喜歡用「中國速度」、「中國模式」、「中國神話」來形容中國經濟的成就。這些外國人雖 然不會說中文,但他們知道「中國製造」,知道「人民幣」,知道中國有「13億」人的巨大市場。這些帶著鮮明的中國色彩的符號,不僅影響著這些外國人的生 活,更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6天的時間,來為你介紹6個中國符號,它們代表著中國經濟的獨特發展歷程,它們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現在和未來。

  今天我們先來關注「中國製造」。

  (美國 路易斯安那州)

  200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薩拉。邦焦爾尼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竟有25件。家裡的DVD、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

  薩拉·邦焦:「到處都是中國製造,到處都是。」

  薩拉不禁想到: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於是她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薩拉·邦焦爾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識別產地和標價,購物花費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

  薩拉沒有想到,此後一家人的生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麻煩,這段生活歷險,後來被她寫成了風靡一時的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薩拉·邦焦爾尼:「經過一年的實驗,我的結論是,我們的生活已經與中國(中國製造)密切相關。」

  事實上,中國製造業在過去幾十年間爆發了驚人的生產能力:目前,中國製造業中已有近200類產品的產量居於世界第一;中國製造業的增速也連續 20年居全球之首。更有預測認為:在2009年,中國將佔有全球製造業11.783萬億美元增加值的17%,超過美國所佔有的16%,而這一改變,將終結美國在製造業領域長達100多年的龍頭老大地位,也將使中國製造業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回歸到1840年之前。

  原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中國靠我們的這樣一個現有的資源,靠我們現有的優勢形成了一個世界製造中心,或者叫世界工廠。」

  (1949年)

  然而上溯到60年前,在美國著名戰地記者——《中國震撼世界》一書的作者傑克。貝爾登眼中,剛剛經歷過戰爭洗禮的中國大地,滿目瘡痍、一窮二 白,老百姓把火柴叫洋火、鐵釘叫洋釘,臉盆叫洋盆、紗線叫洋紗、自行車叫洋車,就是這些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工業品,在當時的中國卻不能生產,要靠進口。對於 建國初期落後的中國工業,毛澤東當時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 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李平:「落後到什麼程度?我們基本的判斷就是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和發達國家、先進國家相差100年這樣一個概念。」

  在這樣的焦慮中,中國開始奮起直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著手制定。

  李平:「第一個五年計劃,目標就是奠定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一五」期間中國製造業實現了許多零的突破:第一座製造大型機床的瀋陽機床產、第一座大批量生產電子管的北京電子管廠、第一座試制飛機的瀋陽飛機製造廠、新中國第一座生產載重汽車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應運而生。

  正當中國的工業基礎初步奠定的時候,「大躍進」開始了,隨後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這場浩劫,使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破壞殆盡,工業企業的各項核算指標全面大幅下降。當時,一位日本記者來到重慶煉鋼廠,採訪中他深切感受到了當時中國製造業的落後,兩台100多年前從英國引進的蒸氣式軋鋼機,居然還在使用,這位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平

  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率團出訪歐洲,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參觀了許多工廠、礦山和港口,西方國家先進的製造業讓主管經濟工作的谷牧非常感慨。

  國務院原副總理谷牧:「那個時候我們管經濟工作的看看國際的形勢,看看我們自己的歷史,覺得我們不發展得快一點不行。」

  而這個時候,西方發達國家,剛剛經歷一段經濟高速增長,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低增長、高失業、通貨膨脹等困難,在經濟蕭條的境況下,海外資金將 目光投向了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1978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汽車公司派出一個代表團,到中國商談重型汽車合作項目,在談判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 的事,美方代表團團長,湯姆斯·墨菲,突然打斷了中方代表技術引進的發言,提出了一個新方案——合資。

  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他叫我把我的錢包拿出來,他也把錢包拿出來,放在桌上,什麼叫合資啊,就是我們兩個把錢放在一起,拿這個錢去經營這個 企業,要賺錢我們共同賺,要賠錢我們共同賠,就是我們是利益共同體,再簡單得說,就是我們兩人『結婚了』,我們成立一個家庭,一個共同的家庭,我當時第一 反應,就是你不瞭解中國情況,你這個瞎鬧,我是共產黨員,你是大資本家,我跟你結什麼婚啊。」

  美方提出的這種新的合作方式,當時在中方代表看來,是一件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事後,他們如實向上級主管部門做了匯報。然而不久之後的一份中央領導批示,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小平同志就講了,合資也可以搞嘛,這是我看到,他最早的一個批示,我看了以後,大吃一驚,因為這是思想一個突然的解放。」

  合資經營的思路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製造業領域的合資打開了局面,在轟鳴的炮聲中,方圓2.14公里的蛇口工業區誕生了,在 蛇口工業區的建設中,廣東省的負責人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廣東鄰近港澳,華僑眾多,希望中央給點權,在鄰近香港、澳門的珠海和汕頭建立出口工業區。

  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王全國:「小平同志原話就是,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此後不久,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相繼成為特區,允許外國廠商、華僑、港澳商人投資辦廠,然而,對於國門初開的中國來說,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 術,更不瞭解國際市場。能拿出來與外資合作的,只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在這種條件下「三來一補」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就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製造的普遍形態。1978年,「三來一補」最早出現在東莞,這個當時GDP只 有6.億元的農業小縣由此拉開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幕,如今,東莞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名城,以至於出現了這樣一個形象的說法:「如果深圳到東莞的高速路堵 車,那麼全球的電腦內存就會漲價。」

  新聞聯播主持人:「東莞創了兩億外匯。」

  「三來一補」「兩頭在外」不僅為中國換回了數量驚人的外匯,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外方合作,讓中國人見識了先進的製造工藝、發現了巨大的海外市 場、掌握了現代企業管理經驗。這個錢其實並不難掙,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自己開廠,興辦製造業的浪潮也從珠三角地區向北推進,在中國長三角這個叫義烏的小 縣城,出現了一個攤棚市場,有1000多戶攤販在擺攤設點,很多商販在市場裡擺攤,在家裡搞家庭工廠,前店後廠的模式,標誌著中國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 段。款式新穎,價格低廉,供應充足,品種齊全,義烏迅速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這裡出售的中國製造,遍佈幾乎世界每一個角落。

  李平:「我們在做的大部分在OEM(貼牌生產),那麼真正的盈利高的環節,我們非常地弱。」

  為什麼不能賺到更多的錢?這個問題成了當時許多中國企業家揮之不去的心結。1990年,TCL在珠三角已是一家頗有名氣的電視機生產企業,李東昇第一次參加美國國際電子展時,遭遇的卻是巨大的挫折感。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我們佔了一個很小的攤位,3米乘3米就9個平方,當時在展會我看到國外的大企業讓我非常震撼。」

  (1992年)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報導,很多人就是通過這篇報導知道了小平的南方談話。88歲的鄧小平在南巡中,闡發了一系列嶄新的思想。

  鄧小平:「要發達起來呀,幾千年了,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

  1992年,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成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 階段。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外商紛至沓來,來華投資熱再度興起。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熱潮也感染著每一個中國人,許多後來家喻戶曉的企業巨人,在這時候走 上了創業之路,1992年,5月,在出版社做了多年編輯的尹明善,不顧親朋好友反對,創辦了重慶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生產摩托車發動機。

  重慶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尹明善:「那時候儘管我已經虛歲55歲了,但是我認為可能是我最後的機會,那個時候其實我們很小,不過只有區區九個人,只有20萬元人民幣,租了一個45平方米的地方,敲敲打打。」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哺育下,靠創新發展,靠出口壯大,尹明善自己也沒有想到,在短短十七年時間,自己的工廠由9個人變成了14000人,從一個小 作坊變成了在國內國外擁有16家工廠的大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讓大量的非公有經濟如雨後春筍般萌生起來,也使得成千上萬的國有企業擺脫了計劃體制 的束縛,為中國製造的提升增添了新的動力。這是長江大堤上的一個盛大的命名儀式,世界上最先進的圓筒型深海儲油鑽探平台在一家中國國有企業誕生了。

  南通船務總經理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濤:「我們和船東一起做了一個命名儀式,他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出生了要命名。」

  1997年7月2日,從泰國首都曼谷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泰國政府宣佈,放棄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制,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在短短幾個月內,這場金融風暴,就像好萊塢當年拍攝的電影《龍捲風》一樣,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時任香港廠主聯合會會長黃鑑:「工資也下降了,失業的人有史以來沒有那麼高過,超過了7%。」

  在這場亞洲金融危機的侵襲下,日本的工業指數出現了負增長,全球最重要的四大製造業基地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出現了成千上萬的 工廠倒閉。儘管中國內地的製造業也受到了不少衝擊,但是,憑藉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生成產本,中國佔盡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先機,亞洲四小龍的許多製造工廠在危 機遷移到了中國內地,同時國際市場的許多訂單也被價錢更便宜的中國內地製造業企業搶去。這場危機,其實讓中國製造邁上了新的發展平台。在亞洲金融危機之 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紡織、玩具、塑料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危機之後短短幾年,電子元器件、電子顯示器、精密儀器等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成為中國出口的主 要商品。

  原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以那種低層次,以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這種低效這種生產,要轉向更多的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含量,以提高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有意思的是,它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是在一台惠普電腦上把這本書敲出來的。弗裡德曼可能不知道,他的 惠普電腦產自中國崑山,目前全球每5台筆記本電腦就有3台產自中國崑山。《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解答了世界為什麼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工業革命和產業轉移,而 這部產自中國崑山的惠普電腦,正是這本美國暢銷書的最好註腳。

  (2001年)

  如果說在上一個世紀,中國製造是從「引進來」開始的,那麼進入新世紀,中國製造開始了新的嘗試,那就是「走出去」。2001年4月,美國南卡州坎姆頓市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命名儀式,為了感謝中國海爾集團給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當地政府決定無償將原來的「協作大道」命名為「海爾路」,這是美國第一條以中國企業品牌命名的道路。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 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國外老是認為你是中國貨就是便宜貨就是廉價貨,那麼我們就要進到主流渠道,而且從那個小產品,低檔的產品要生產高檔的產品,這一步現 在我們已經走到了,走進去了國外那種渠道,但是這種高檔的產品只是在某些國家開始進去了,但是大部分還沒有實現,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卡邁勒主席敲響了手中的木錘,中國被接納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 員。「中國製造」邁出了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到2002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達到952.6億美元,同比增長27.2%,計算機、移動通信設備、家用 電器類產品出口大幅增加,分別出口193.46億元、119億美元,分別增長57%、40%;發電設備、紡織機械、鐘錶、自行車等在2001年出口下降的 產品,2002年也止跌回升。

  陳清泰:「加入WTO之後,這樣就使中國很多行業過剩的產能通過國際市場有了一個新的出路,就這個通道比過去更暢通了。」

  入世之後,國際市場的大門開得更大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化戰略,也從小心翼翼地嘗試變成更加激進的大步流星。上世紀90年代初,為國際品牌代工的 企業,開始在全球市場跑馬圈地。2004年,聯想宣佈收購IBM個人電腦全球業務,演繹了一場蛇吞象式的傳奇,同年,TCL與阿爾卡特公司簽署諒解備忘 錄,共同組建合資公司,並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合併協議,儘管這些海外併購一波三折,但中國製造的勃勃雄心已經讓世界震驚。

  柳傳志:「國際化雖然有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讓世界震驚的還有中國製造的另一個品牌——神七。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中國自已設計和製造的神舟七號飛船載著三名中國宇航員成功飛上太空,宇航員翟志剛穿著中國製造的宇航服進行「太空漫步」,茫茫太空第一次出現了一位揮舞著五星紅旗的中國人。

  胡錦濤:「你太空出艙行走以後,在太空行走的感覺怎樣?」

  翟志剛:「太空漫步的感覺很好,『飛天』艙外服穿著舒適,置身茫茫太空,更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

  從發射到升空,從出艙到返回,中國製造經歷了神秘太空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神舟七號總設計師張柏楠:「當航天員翟志剛回到返回艙,關閉艙門恢復壓力以後,我們確實還鬆了一口氣,確實鬆了一口氣。」

  2008年,不斷蔓延的美國次貸危機急劇惡化,演變為一場百年一遇你的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金融海嘯」波及全球。

  中國製造業受到了空前的衝擊,珠三角、長三角大量外貿出口型企業大量倒閉。

  青島海爾集團董事長兼CEO張瑞敏:「在這個時候要積極的出擊,積極的利用現在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

  金融風暴的寒潮,給「中國製造」帶來了冷靜的思考,縱觀其他國家製造業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製造的產品常常是低端、 低質、低價聯繫在一起,但後來與高端、高質、高價掛上了鉤;70年代,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韓國製造的產品也與低端、低質、低價聯繫在一起,但後來也擺脫 了這種聯繫,如今這種聯繫甩給了中國製造的產品。中國製造如何在挫折中發展呢?

  陳清泰:「我覺得最重要就是我們要加緊產業升級,這裡邊包括我們的技術含量必須要增加,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分必須要逐漸的上升。」

  就在中國製造向全球邁進的時候,中國也向世界打開了大門。13億人口的市場無與倫比,這是一個你可以盡情想像的市場,這裡蘊藏著無限商機,正是看好中國的13億,千千萬萬的外國投資者來到中國淘金,明天的同一時間我們就為您介紹這個中國符號「13億」。(CCTV經濟半小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