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美股評論:一家壞銀行可解決當前危機

  隨著全球銀行股跌至新低,似乎我們已經進入了金融危機的第二個階段,很可能是這個恐怖故事的最後一章。結束語可能是美國、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被國有化。

  為什麼會走到今天的境地?全球金融危機和繼之而起的經濟滑坡均有其遠因和近因。遠因就是美國、英國和其他經濟體過去二十年來根深蒂固的社會不良習慣,即追求當前的消費和享受,而忽視自身的支付能力。勤儉節約讓位於借貸消費和過度支出。這就導致了嚴重的全球失衡和扭曲。這場危機的近因則是這些過度 的支出其資金來源是通過流動性的創造,包括金融創新和高槓桿信貸。

  瞭解這些原因之後,我們便可明白為何解決這場危機有如此之艱難。政策制定者想盡一切辦法維持被這一巨大的流動性泡沫所放大的資產價格,放棄了更令人痛苦的解決方法。注入流動性、救援計劃、財政刺激方案,目的都是為了維持資產價格,但事實上這些價格需要跌至市場水平、然後獲得清算。政策制定者只是 延長了危機。

  我想起了世界銀行2002年一份名為《銀行危機的真實成本和財務成本管理》的報告,這份報告分析透徹,結論清晰。它在對過去50年中的銀行業危 機作出分析之後提出:「一些慷慨的措施,比如流動性支持、存款擔保、監管寬容、不斷重組和債務人救援,似乎會大幅增加銀行危機的成本。這些實惠政策是否能讓經濟更快復甦呢?我們找不到證據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有一點,它們會延長危機,因為復甦所需時間更長。」

  正如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中所看到的,如果我們不允許市場進行清算,金融危機將被延長。儘管債務通縮可以被避免,但經濟衰退將更長,復甦更無力。

  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措施才能讓我們盡快走出危機呢?這並不神秘。這不是火箭科技。事實上,早在1991年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各國政府就成功過。必須迫使銀行披露其「有毒」資產(德國銀行業大約有3000億歐元壞賬,英國銀行業大概 2000億英鎊,美國各大銀行可能有8000億美元)。然後這些資產必須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減記,讓股東和債權人來承擔損失,而不是存款者。如果這意味著大部分銀行面臨破產,那麼就讓它們破產。

  事實上,在運作上可以採取設立一家「壞銀行」的方式,就像20世紀90年代初瑞典政府的辦法那樣。壞銀行從銀行系統按市場價格購買購買有毒資產 並迫使銀行進行減記,從而將壞賬從銀行系統的賬面上清除。一家好的壞銀行迫使銀行進行壞賬減記並清理它們的資產負債表,那些從而失去清償能力的銀行將被政府重組、國有化或破產清算。但同樣有可能的是,用一家壞銀行按照高估的價格來收購銀行的有毒垃圾,這樣銀行便可以重新開始放貸。這樣它就變成了壞的壞銀 行。

  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美國、英國和歐洲的政策制定者都拒絕採取「好的壞銀行」的策略,結果信貸危機已經延續到第三個年頭,大部分銀行早已經半死不活了。不論是新的美國政府還是當前英國領導者,都一直在拒絕。

  去年10月份,英國政府提出通過資本重組來解決信貸危機的計劃,這一策略比布什政府拙劣的「問題資產救援計劃」(TARP)要好得多。我當時對 布朗政府的計劃表示贊同,不過認為其缺陷在於忽略了「好的壞銀行」的運作機制。但最近英國也推出救援計劃,因為去年10月份那次救援沒有效果,同樣也避開了「好的壞銀行」的選擇,而轉向了保險擔保機制。

  新的救援方案旨在對銀行剩餘有毒資產的虧損進行保險。銀行將支付10%的保險費,可以通過現金或者股權支付。納稅人將承擔被保險有毒資產90%的縮水風險。有毒資產還在銀行的賬面上,但銀行的這些敞口不再面臨任何風險。

  政府之所以不願採取「好的壞銀行」策略是因為,一旦有毒資產被減記,英國銀行體系的大部分可能會破產並被迫國有化。在美國,奧巴馬政府顯然也在壞銀行和保險方案之間抉擇,我擔心他們會選擇後者。

  政策制定者們很容易說:「我們知道信貸危機的核心是放貸萎縮,我們必須讓信貸重新流動起來。」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大西洋兩岸政策制定者的願望是以任何價格維持家庭的槓桿和消費,然而信貸危機唯一的出路則是從高槓桿回歸到節約的消費習慣。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可能不經受一點痛苦。

  事實上,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家庭債務處於極端的高水平,因此今天推動解槓桿過程和加劇經濟衰退的乃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信貸供給不足。因此,即便用政治手段來進行信用擴張,仍不能產生讓經濟復甦的效力。

  但是不採取「好的壞銀行」的解決方法,銀行體系的腐朽墮落將一如既往。不良資產將繼續吸收經濟體系中的資源。(新浪財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