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離不開的貸款限額控制

  淨出口狀態、強勁的實體經濟貸款需求、有限的銀行風險識別能力以及低利率傾向等四個因素會較長期存在,也就意味著,在2020年之前,貸款限額控制都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1998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實施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限額(規模)的控制,實現了貨幣信貸總量由直接控制為主轉為以 間接調控為主。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實行「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此後,中央銀行每年僅對商業 銀行的新增貸款提出一個指導性的參考目標,商業銀行在遵守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九大指標規則的前提下貸款完全自主。2004年和2005年商業銀行實際新增貸 款量低於央行指導性參考量,2006年商業銀行實際新增貸款量超過央行指導性參考量27%,2007年超20%,當年第四季度央行已對大型商業銀行進行 「道義勸告」約束放款。2008年央行公開恢復了貸款限額控制,並非常嚴格地執行了10個月。2008年11月,迫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劇烈影響, 央行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各行敞開放貸。但這次只維持了8個月,到2009年7月貸款限額控制事實上恢復。貸款限額控制的作用越來越大,貨幣信貸調控方式重 回10年前,似有計劃經濟、直接調控回潮。貸款限額控制為什麼被重新啟用?為什麼1998~2005年「比例管理」有效,2005年以後無效?筆者認為, 間接調控控制不了貨幣供應是重新啟用貸款限額控制的直接原因,下面四個因素決定了我國在較長期內必然要實行貸款限額控制。

  淨出口狀態下的嚴重資金過剩

  我國自1994年成為淨出口國家,淨出口占GDP比例逐年上升,由當年的0.96%升至2007年的7.84%,2008年仍達6.94%, 2009年儘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劇烈衝擊佔比仍達3.99%。1994~2009年,我國累計貿易順差10萬億元。淨出口意味著商品實物出去了,貨幣或 稱為「資金」進來了。同時,人民幣匯率自2003年存在升值預期,大量國際資本、1998~2004年外逃的國內資本,以貿易項下或以外商直接投資形式流 入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佔GDP的比例雖然數值不穩定,但多數年份都在2%以上,2004年高達5.73%。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匯穩定匯率,導致央行被 動供應貨幣。進來的「資金」是以「外匯」形式存在,先賣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被動供應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年度新增外匯佔款佔年度 新增基礎貨幣供應比例逐年增大,2000年為26.23%,2001年達到120.10%,2005年最高達到295.24%,2008年也高達 124.49%。

  經濟史上,所有淨出口國家都成為資本過剩國家。我國先是存在嚴格的外匯管制,民間資本流不出,2008年開始「鬆流出」,因為配套政策條件沒跟 上,更因為我國的企業對國際市場還不熟悉或技術及管理水平沒有國際競爭力難以赴海外進行大規模的直接投資,再加上我國的銀行業對國際市場瞭解有限同時又迷 戀國內的高利差而較少發放境外貸款。2007年末,中國淨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為-6348億美元,淨對外貸款餘額為-145億美元。結果,我國絕大多數外匯 資本變成外匯儲備存放在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直接存放或投資於境外市場,沒有經過民間的本幣兌換過程,外匯雖然出去了,卻沒有減少國內本幣資金。資本只有經 由「民間」走出去才能緩解淨出口狀態形成的資本過剩。

  我國的外向型經濟享有低工資、低稅率和低資源環境補償的便利,致使其收入分配嚴重傾斜於資方和中高層管理人員,形成高儲蓄。公有經濟市場化過程 中的收入分配也嚴重傾斜於管理層和公職人員,同樣形成高儲蓄。結果,國內銀行體系存款充足,存差(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居高不下,銀行體系存差佔存款比例 1995年為6.17%,2001年上升到21.80%,2008年達到33.13%;存差佔GDP比例也由1995年的5.47%上升至2008年的 59.06%。巨量過剩資金保存在國內銀行體系。但是,存款充足要變成可貸資金充足,還要受存款結構的影響。我國債券、股權融資市場不發達,使得銀行存款 中,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一般存款佔絕對主導,佔比分別穩定在50%左右和30%以上,導致銀行體系資金來源穩定,貸款能力超強。

  總而言之,我國是淨出口國家,並且資本民間形式輸出不暢,是造成國內資金過剩、銀行貸款能力超強的根本原因。直接融資不發達,增強了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提高了放貸特別是發放中長期貸款的能力。

  強盛的實體經濟貸款需求

  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城鎮化、重化工業化階段,房地產、電力、鋼鐵、石化、水泥、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佔主導,設備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龐大, 帶來了強勁的融資需求。重化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特徵就是高投資、高增長,高投資就需要高融資。2009年3月底,全國銀行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萬億元,基礎 設施貸款餘額7萬億元,工業企業貸款餘額4萬億元,工業企業貸款中電力行業貸款餘額1.4萬億元。2009年銀行業新增7.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中,基礎設 施貸款佔比達到35.2%。

  國有企業和政府預算軟約束曾是歷次投資、信貸失控的主要原因。國有企業歷經股份制改造,投資和貸款的盲目性已大為減少。政府財政借款曾長期困擾 我國貨幣信貸穩定,1994年《預算法》頒佈後,財政收支的差額全部通過債務進行彌補,不再向中央銀行借款和透支,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 原則編制,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此後10年,政府借款大幅度減少。直到2003年,國家開發銀行開創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模式之後,變相的政府借款勃興, 2009年達到高潮。截至2009年6月末,全國四級政府融資平台共8221家,銀行貸款餘額5.56萬億元,全年新增估計有3.8萬億元,佔全部新增貸 款(9.59萬億元)的39.6%。當然,對政府融資平台貸款也不能全盤否定,在全球和國內實體經濟信心嚴重受挫的情況下,既有政府信用「作保」又無商業 化經營壓力的政府融資平台抓住機遇大量貸款,客觀上起到了「保增長」的作用。同時,大部分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還是可控的。

  銀行體系可貸資金充足,再加上強盛的實體經濟貸款需求,必然帶來銀行貸款的大量投放。貸款業務始終是我國銀行業最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業務, 銀行存貸利差平均在2.3%以上。上市銀行的淨息差2001年為2.65%,2007年高達2.97%,2009年上半年尚有2.27%。貸款的快速增 長,是由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的,銀行業只是順勢而為。

  目前,中國城市化率為45.68%,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高融資、高投資、高增長「三高」的歷史階段至少還會持續十年。

  尚未根本提高的銀行風險識別能力

  我國主要銀行都已實現股份化乃至上市,2008年底上市銀行資產佔銀行體系總資產比例達到62.02%。股份制改造後,銀行之間業績增長攀比壓 力增加,迫使各家銀行千方百計追逐利潤增長。2004~2008年,14家上市銀行業績(稅後利潤)複合增長率為32.64%,遠高於製造業 (10.9%)和全部A股複合增長率(18.93%)。銀行業績增長主要靠發放貸款,淨利息收入佔銀行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85%左右。對公中間業務的發展 也以貸款為基礎。日益增長的業績壓力正在侵蝕著股改以來有所改進的銀行信貸文化。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後,風險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主要表現在風險治理機制的進步和風險管理技術的完善。前者體現在普遍建立了「盡職調查—審貸委員 會—授信執行」制度,後者體現在內部評級體系與風險計量模型的逐步建立。但風險識別的專業能力提高緩慢。各大銀行普遍不重視宏觀經濟研究和產業經濟研究, 各類看上去比較縝密比較完美的微觀風險管理技術成為無本之木。如果商業銀行對宏觀經濟沒有判斷力,管理市場風險的內部模型法可能在方向上就是錯誤的;如果 商業銀行對行業沒有判斷力,管理信用風險的內部評級法第一步就可能是根本錯誤的。審貸委員會制度如果沒有專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配合,就會變成無人負責的混 沌制度,比過去的行長批貸款還要差。專業能力不過關,銀行風險管理者底氣不足,風險管理政策的連續性就難以保持,存在銀行界多年的「跟風放貸」習慣也難以 扭轉,這些都會助推貸款的大起大落。

  到什麼時候銀行風險識別能力才能有實質性提高?即便各大銀行現在就開始對產業經濟研究和宏觀經濟研究大量投入,考慮到研究人員的培養、數據庫的建立,建立一支像樣的研究力量至少需要三年,真正發揮作用還要兩三年。

  不便使用的利率調控手段

  利率是最基本的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市場經濟下,只要給出合理的資金價格,沒有借不到的資金。所以,一切貨幣控制工具最終都是通過利率手段起作 用的。例如,美國的公開市場操作,最終也是通過利率手段發揮作用。美聯儲在公開市場賣出國債,吸納基礎貨幣,造成市場貨幣供應減少,致使利率提高,實體經 濟因使用資金的成本上升而減少投資和消費,經濟降溫。

  利率工具通過資金成本起作用,過程間接,動一點點沒效果,大幅度的調整才見成效。我國企業和政府高負債,降息容易,加息特別是加得較高,阻力就 很大。2007年、2008年經濟過熱,實際存款利率分別為-1.65%和-1.96%,實際貸款利率也僅為1.76%和1.33%,本該大幅調高利率, 但貨幣當局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升息時機」。2010年CPI上行趨勢明顯,但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已超過64%,利率很難提高。低利率進一步強化了實體經 濟的貸款需求。以房地產市場為例,目前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31%,下浮10%為4.779%,14年之後,利息與本金等同。但14年之後到2022 年,很少有人懷疑北京等地的房價不會上漲一倍。一些大型企業和融資平台利用利率更低的中期票據來籌資投資土地就更合算了。

  到什麼時候利率手段才能經常性使用?低利率是我國的基本「金融國策」,經濟發展的整個「三高」階段是不會也不宜更改的。放開貸款利率下限控制, 則會使央企的利息成本更低,一般企業的融資成本則大幅度升高。我國的利率市場化之路極有可能與日本近似,即銀行間接融資市場利率市場化從緩,同時快速發展 實行市場利率的債券市場,與銀行間接融資市場相競爭,逐漸實現完全的利率市場化,而這一過程尚需不下10年時間

  總之,淨出口地位並且資本輸出不暢帶來境內資金嚴重過剩,銀行貸款能力充足,恰逢境內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強勁,並且銀行風險識別能力不足,使得銀 行貸款投放必然高速增長。本可有效調控貨幣信貸的利率手段又因企業及政府高負債而不便大力度使用。諸種因素復合作用決定了貸款限額控制必須要走上前台。

  總而言之,淨出口狀態、強勁的實體經濟貸款需求、有限的銀行風險識別能力以及低利率傾向等四個因素會長期存在,至少持續到2020年。也就意味 著在2020年之前,貸款限額控制都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採取明確宣示實行貸款限額控制、維持「貸款」定義窄口徑、提高貸款限額的調整頻率以及科學切 分規模和獎規模促調整等四方面優化貸款限額控制,有助於達成既控制住貨幣供應量不致發生通貨膨脹,又能減弱市場震盪、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並促進我國經 濟金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黃金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