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中國低碳企業迎來掘金時代

  似乎哥本哈根離我們很遠,遠到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丹麥首都。那裡沒有北歐海盜,只有安徒生的童話,還有數不清的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們,低碳、無尾 氣排放是這座環保城市推崇的生活方式。其實,「哥本哈根」離我們並不遙遠,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關乎著你我的未來,讓我 們關注著這次會議,就像關注我們的暖氣溫度、工資收入一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哥本哈根會議釋放出來的信號,讓中國各產業界意識到,節能減排、低碳調整是必經之路,對於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來說,「後哥本哈根」時代或許是一個最壞的 時代,它們不得不告別低成本運作;對於早已嗅到低碳這塊「蛋糕」香味的企業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低碳經濟不僅沒給它們帶來成本壓力,反而給它 們點上了一盞發展「明燈」。

  空調行業一年省出三峽電站

  「高效空調節能減排,空調企業一直都希望推廣節能產品,但由於這些產品的成本高,價格比低能效空調貴,市場一直難以打開。如今政策給予消費者補 貼,直接解決了推廣難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給我們提供了『舞台』,是國家重視減排、節能的重要佐證。」第三批「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空調的目錄 即將公佈,國內一家空調企業的老總帶著些許興奮向記者介紹說。

  這位老總的喜悅不僅僅在於得到了政府補貼,前兩批目錄中,他的公司多款空調進入了補貼目錄,加上國家加大了第三批的力度,全年得到的政府財政補貼將達數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1級和5級空調的能效差約220瓦,按每台空調每天8小時、每年使用200天來計算,一台1級空調每年可省電352度。目前我國空調市場容量為4000萬台,這意味著空調全部節電可實現140億度電,接近於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發電量。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空調行業正在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型,空調企業付出的成本相應增加,但從各公司業績報告來看,它們的日子卻越來越好:美的預計全年淨利達18億元;海信科龍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加264%;格力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長逾四成。

  空調企業的轉型還直接帶動了我國空調產業的升級。以前全球70%的低效、高耗空調在中國製造和銷售,由於能效不達標,嚴重影響了中國空調產品出口海外,發展節能低耗空調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近幾年來我國居民生活用電量年均增速達11.7%,超過同期GDP增速,技術更新、推廣節能產品「迫在眉睫」,節能減排「風」正吹向各個領域。

  有專家指出,若把國內所有白熾燈換成節能燈,在全國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一年可節電相當於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852億度,由於我國電力生產中3/4是燃煤,這就相當於節約了3400萬噸原煤,可減少9100萬噸二氧化碳、78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也有專家提出,若對北京市現有燃氣鍋爐進行節能改造,並對今後2到3年內新建及改建的燃氣鍋爐採取節能措施,每個采暖季至少可以節約天然氣3億立方米,每年可節約資金6億元左右,節能20%。

  事實上,空調產業只是中國產業界朝低碳經濟轉型的一個縮影,哥本哈根會議也許會加速這一進程。

  多個產業將遭遇轉型「陣痛」

  在各政要在哥本哈根「唇槍舌戰」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家也非常關心這次會議。在這次哥本哈根的行程中,一位地產「大佬」極引人注目,他就是萬科的老總王石。王石說,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企業踴躍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同時考察「低能耗建築」。

  記者從王石的微博上看到,王石在峰會期間,專門考察了法蘭克福的低能耗建築,並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舉例:住宅產業化要改變大量使用木材的木模板傳 統工法,儘量使用鋼模。「鋼模材料本身也要碳排放,但木模平均使用6.5次報廢,而鋼模可以500-600次重複使用,鋼模使用次數的平均排放量遠小於木 模板的固碳量。」

  這是王石的「低碳經」。

  其實地產的低碳化早已提出,低碳地產和綠色建築在中國已經廣泛開展。而且不僅是地產,其他行業產業也在悄悄轉型,但這種轉型,更多的是陣痛。要讓低碳經濟在中國「開花結果」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於煤炭資源豐富,我國發電行業此前一直以火力發電為主。在「十一五」期間,為了達到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中國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三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數十萬人失業。朝低碳經濟轉型,讓國內電力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目前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需要很多能源完成工業化,此外,我國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低 端產品、低勞動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的行業將面臨生產成本高漲,而這些行業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分析說。

  目前,包括水泥、化工在內的眾多產業行業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下一步,低碳經濟要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將以其為重點,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當前轉型的最大問題是資金。」 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對記者表示,以最可能取代火力發電的水電為例,其前期投資和運營成本龐大,足可以建設若干個水電廠,且大的水電工程投資週期長,大量蓄水還會對下游存在風險。

  除了前期資金的投入和維護運營的高成本,發電後的電價也存在「陣痛」。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當前我國新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光電等的上網電價普遍較低,雖然有一定補貼,但距離發電企業盈利還相差甚遠。

  以光電為例,當前的光電標竿電價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時1.09元的上網電價為基準,暫不考慮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網電價約在4元以上,但當前的終端電價基本在1元以內,所以相比較而言,火力發電不僅投資少,而且生產的終端電價也相對較低。

  「這就產生了矛盾,短時間內依靠火力發電的話,其動力煤就會加大消耗,就會導致高排放。」林伯強表示,當前煤炭作為中國能源的基礎性產品,佔到全國能源消耗的70%以上。「如果不大力發展其他可代替能源,這個比重依舊很難下降。」

  消費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產業界,低碳經濟轉型代表著壓力與機遇並存,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工業、農業等生產方式的改變、成本的上漲則無疑將增加居民消費成本。

  「由於更多使用太陽能、風力、生物、天然氣發電,電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終會作用在消費者身上。」陳鳳英分析,「隨著智能交通、公共交通 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低碳產品意味著高投入,製造業低碳製造、農業低碳種植等也肯定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

  陳鳳英認為,此前居民消費成本的相對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換取的,但如今這種方式已行不通,消費者再也不能通過「自毀家園」來換取低價生活方式。獲取能源方式的改變、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帶動社會各類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消費者花更多的錢換來的將是綠色消費,更環保、健康的生活。」陳鳳英強調,「消費者也應該承擔低碳經濟的部分成本。」她還認為,消費者是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動力,能引導產業、社會往低碳經濟發展,而如何引導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呢?

  專家們認為,在引導低碳消費上我國政府已積極行動。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通過財政補貼每年拉動節能產品消費4000 億-5000億元,可節電750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7500萬噸,產品包括節能燈、高能效空調,未來還將涵蓋高能效平板電視、冰箱等。

  陳鳳英分析,在低碳經濟推廣初期,由於價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費者肯定會依然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補貼形式適當引導低碳消費,這樣更利於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

  專家提議,走低碳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間有限,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 心主任、研究員潘家華就曾建議,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這種方法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 理性化,減少奢侈浪費的部分。

  低碳經濟將滲透社會各角落

  減少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已成世人共識。專家們分析,低碳經濟將會對全球所有產業帶來決定性影響,未來全球公民都會對低碳經濟有需求。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出現「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等關鍵字眼。

  「如果說IT業是拉動全球上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力,綠色經濟將成為此輪刺激經濟的主動力。如果發展中有所突破,綠色經濟應該比IT產業取得更大成就。」陳鳳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經濟轉型影響的行業是能源行業。此前傳統發電產業如火力發電企業將逐漸向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等轉變,新興能源的比例將會上升,能源產業也將朝低碳化、無碳化方向發展。

  間接影響的行業則包括建築、製造業等。建築是一個被忽視的耗能大的行業,未來建築行業將與太陽能發電緊密聯繫,建築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將 來自太陽能;製造業未來不但所需的「動力」來自低碳能源,產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許多人只認為「低碳經濟」是工業的發展方向,其實農業發展也應該 由低碳農業取代高碳農業,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這種農業就是高碳農業。

  隨著減排的深入,一旦國外政府要求,像中國這種出口大國肯定會受到大的衝擊。以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正在計劃徵收碳關稅,若以歐 洲現行利率確定的二氧化碳45美元/噸的基數計算,每年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產品關稅額將達550億美元,等同於對中國產品平均徵收17%的關稅,約6倍於當 前3%的平均關稅水平,國內高排放行業將無法承受這筆開支。要鼓勵低碳產品貿易、低碳技術貿易,但要反對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由而設置的各種「綠色壁壘」。

  在工業領域產生顛覆性改變後,社會教育、研發、就業、消費等也會向綠色經濟傾斜,而服務業佔社會經濟的比重也會有很大提升。「投資必定會向低 碳、綠色經濟傾斜。」陳鳳英給出這樣的預測。其實,受哥本哈根會議的影響,包括低碳能源供給、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以及森林碳匯等板塊均受到資本 市場的關注。

  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方精雲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在技術上的改變將非常明顯。我國已著手研究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通過大地和海洋「吸收」封存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碳排放。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技術市場化。

  正進行該技術研發的斯倫貝謝北亞地區總經理卞振舉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將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應用於垃圾處理和新建、既有發電廠項目,將有效保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緩解由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過渡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經濟結構勢必同時調整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極具意義。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日前在「抑制產能過剩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新聞發佈會後接受本 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近期將會出台,新的目錄比較2005年的目錄將大量增加新興能源產業的相關扶持和鼓勵項目。

  與此同時,被溫家寶總理寓意產業大變革的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也將出台,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空間海洋開發和地 質勘探等七大行業,在其中,其實不難發現,這七大行業基本都為「低碳」行業,也就是說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向低碳傾斜將成為必然。

  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華電集團也表示,當前該公司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已佔到總容量的20%,下一步將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開發新能源和研究低碳技術,迎接低碳經濟的到來。

  「走低碳經濟不外乎兩點,一是節能,二是發展清潔能源。」林伯強認為,當前的任務是調整能源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高排放原料的應用,特別是煤炭的能源消耗比例,「如果煤炭的消耗居高不下,低碳經濟無從談起」。

  據瞭解,當前低碳經濟的產業路線主要分佈在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以及清潔能源上。其中,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定廢棄物的處理等;節 能產業則包括工業節能和建築節能等,比如餘熱回收發電、節能材料、智能建築和節能家電、節能照明等。減排主要是清潔燃煤等;清潔能源則包括風能、太陽能、 地熱、潮汐和水電等。

  減排帶來的變化將是整個經濟經過技術水平提高以後發生的產業調整,對整個社會的好處要遠遠超過付出的代價。一直以來,中國在環境和社會投資方面滯後,如果現在有這樣一個外部驅動力,將促成或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朝良性、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事實也證明,財政對節能減排的支持及企業自覺性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嘗試將節能減排從「負擔」變為「收益」。儘管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不少企業和行業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的減排之路。

  轉型將創造出更多機會

  在中國宣佈在2020年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5%時,部分環境學家及科學家對此不解,認為中國這個「承諾」太激進,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 任務。甚至有學者算了一筆賬,今後10年每年需要為減排45%這一目標新增投資30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承擔64美元。而如果把新的承諾 將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以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計算在內,中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更大。

  「我們為什麼要在明明知道低碳轉型道路難走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呢?」經濟學家樊綱接受記者採訪時反問道,「首先,當全球國家都在朝低碳經濟轉型 時,中國繼續沉默,勢必造成中國國際形象的『不作為』;其次,朝低碳經濟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發展遲早要經歷這個過程,與其等別的國家向我 們徵收碳稅,不如未雨綢繆,這種未雨綢繆還有益於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再次,經驗告訴我們,在低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機會,雖然在早期階段,部 分產業會因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而變得很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轉型不僅不會帶來成本上的增加,反而會創造更多的機會。」

  陳鳳英也分析,中國做出減排45%的承諾,一方面說明了作為世界一分子的中國有責任挑起減排重擔;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有著減排的潛力,因為本身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減排工作要做。低碳經濟是未來趨勢,由於未來90%的能源由發展中國家使用,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避免將面臨減排等問 題,轉型進入低碳經濟將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必經之路,「哥本哈根」將成低碳經濟轉折點。

  「總的來說,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陳鳳英分析,「傳統能源價格非常便宜,造成許多國家並沒有緊迫感。如今,氣候變暖速度加快,低 碳經濟轉型真的來臨了,整個人類都有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也是一種動力,同時也激起了一股活力,促使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由石油向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 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低碳經濟轉型並不代表高成本、低回報。瑞典在由低碳經濟轉型時,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時,國內生產總值卻增高了 44%。(北京商報)

綠色經濟很明顯地將成為下輪經濟的主題。根據以往IT泡沫的經驗,很多企業必然會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在經濟泡沫時大撈一票,所以在選擇時必須帶眼識股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