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智能電網:比3G更大的4萬億新引擎

  智能電網正在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下一個引擎。對中國而言,智能電網對投資的拉動作用更大,被稱作下一個「4萬億」。

  7月22日,負責華北區項目管理的國家電網公司內部人士徐先生對《投資者報》表示,自7月11日國家電網公司年中工作會上公佈了智能電網規劃以 來,在這家總資產超過萬億元、經營區域覆蓋88%國土面積的央企內部,幾乎人人都在參與智能電網。「連財務、人事之類的管理部門,也從20餘個課題中找到 與自身工作相關的內容組織開會探討。」

  對智能電網感興趣的遠不止電網內部人士。7月16日,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和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來華。他們直奔國家電網公司,並與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就清潔能源和智能電網問題進行會談。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提前佈局智能電網的資本運作行動也在悄然進行。7月17日,國家電網旗下的中國電力科學院和國網國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分別出手收購許繼電氣(000400.SZ)和平高電氣(600312.SH),使旗下的電力設備上市公司從國電南瑞(600406.SH)一家快速增至三家。

  徐先生透露,近日南方電網公司也在頻繁召開領導班子智能電網碰頭會,表示要進一步研究把握智能電網的實質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制訂方案,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全方位的產業帶動,巨大的投資空間,這場轟轟烈烈的能源革命吸引了各方的參與。除國家電網外,各地方政府以及外國政府和外企也力爭從中分得一杯羹。

  三步戰略和4萬億投資

  7月11日的國家電網年中工作會議以智能電網為主要議題,並確定了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和總體投資。

  主要分三步推進。2009~2011年為規劃試點階段,重點完成堅強智能電網的整體規劃,開展關鍵性、基礎性、共用性技術研究,進行技術和應用 試點;2012~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2016~2020年為引領提升 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與發展規劃相應,會上也確定投資計劃,即到2020年智能電網總投資規模接近4萬億元。具體為今、明兩年的投資約5500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 投資830億元;全面建設階段投資約2萬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3000億元;基本建成階段投資1.7萬億元,其中特高壓投資2500億元。

  如此龐大的投資空間,一方面源於我國電網利用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源於智能電網產業鏈對各方投資的拉動,以及對能源轉變的巨大提升空間。

  對於目前電網的浪費與低效,能源專家武建東有個形象的比喻:六車道的路面只能單車道行駛。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一項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 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已達36.48萬千米,中、低壓配電網幾百萬公里。這個單向運轉的龐大輸配電系統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沉睡」財 富,也是最浪費的網絡資源。

  武建東預計,若中國實現了互動電網轉型,相當於每年可以節省其中5%~10%的電力資源,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相當於2009年投資1200億元建設的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廣東陽江三個核電站。

  對此,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表示,智能電網技術革新打開了電信、電網、電視網等整合的通道,為全球電力、電信產業、通信產業、電視媒體等改革提供了獨特機遇。

  比3G更大的全球信息、能源交互網

  通俗意義上的智能電網,是在家中接入智能電表,通過電子控件與電網相聯,及時感知波峰波谷電價,自行調整用電策略。但目前規劃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而且意義也已超越普通的電網。

  武建東認為,最終的智能電網,會將電力網提升為電力、數據、視頻、智能家電控制、樓宇自動化和電動交通等多功能合成的互動網絡,即營建一個「電力光纖復合電纜電網」。「這將是一個比3G更大的產業鏈。」

  在他看來,美國和歐洲的智能電網改革的基礎是立足於一網(電力網)一線(電力線),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互聯數據網,實現實時、高速、雙向的電力數據讀取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中國大體量能源體系不具備快速轉入可再生能源的基礎,應該推行跨越式戰略。

  也就是說,應採用大規模突破性手段進行電網的組織革命,推行一網(電力網)多線(添附光纖線)的轉型戰略:即在現有電力線的基礎上,添加二三條光纖線纜,通過電力光纖復合電纜電網的模式解決民用網、政府網和軍用網三網捆綁電纜線互動運行的問題。

  這樣一來,該電網體系將包括電力主線運營送電網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網、光纖線纜運行通訊網、數據網、電視網、家電管理網、智慧電能存儲網、遠程醫療網、生物傳感器網。「如由各地電力、通訊和軍隊聯合施工,三到五年內我國主要城鎮可以初步實現互動電網的基礎營建和運行。」

  據徐先生表示,目前國家電網也在探討這一模式和終極規劃。即以智能電網技術為基礎,通過電子終端將用戶之間、用戶和電網公司之間形成網絡互動和即時連接,實現數據讀取的實時、高速、雙向的總體效果,實現電力、電信、電視、遠程家電控制和電池集成充電等的多用途開發。

  不過,這就需要中國互動電網體系的標準、體系架構和流程要素要考慮區域化融合。徐先生也表示,這是今年智能電網標準不能馬上出台的原因,今後也可能與美國一起研究制定標準。

  各方佈局提前搶籌

  巨大的前景,吸引了各方投資。儘管智能電網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但兩大電網的規劃行動已吸引了不少「先知者」,包括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在提前佈局,以期搶佔先機。

  由於國家電網是智能電網主導者,其不但第一個成立了智能電網事業部,而且一邊制定規劃一邊收編許繼電氣和平高電氣兩家電力設備公司。同時,其已和南京政府達成協議,將南京作為電網建設基地。

  據徐先生介紹,不少外企也已行動。連此前很少介入國內電力自動化領域的GE和ABB,也正加緊與國家電網接洽,希望能在電力設備和智能元件方面合作。

  ABB(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柯廷安博士前不久公開表示, ABB看到中國政府正在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而智能電網也是ABB正關注的研發方向。

  搶籌隊伍中還有地方政府。據瞭解,目前福建省計劃投入120億元建設福建海西智能電網。揚州市經濟開發區則計劃投資25億元,打造佔地面積6000畝的智能電網產業園區。

  愛建證券報告認為,電力自動化領域與其他行業的不同,目前少有外資介入,即使西門子、GE有部分介入,也主要集中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而電力自動化的核心領域繼電保護、電網調度方面都是國內幾大公司壟斷,「因此,國內企業的機會更大」。

  產業鏈上六環節公司受益

  從產業鏈層面看,智能電網與普通電網一樣,依次分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六個環節。

  國家電網預計從今年開始,每年對電網投資都將在2000億元以上,這意味著,輸變電行業未來年均增長在30%~40%左右,電站設備龍頭企業有20%以上的增長速度,國家電網對特高壓輸電方面的超規劃投入將給國內特高壓設備製造商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在柔性交流輸電技術方面,目前國內研究和生產柔性交流輸電技術的主要上市公司有榮信股份和思源電氣,榮信股份目前佔到SVC/SVG市場的50%左右,而思源電氣則依託清華大學柔性輸電研究所進行電力電子技術研究開發,在小型化SVG等產品中佔有優勢。

  輸電環節的建設重點在特高壓和跨區輸電工程,生產特高壓變壓器、開關、換流閥等主要產品的特變電工、天威保變、平高電氣、許繼電氣值得關注。輸電環節智能技術還包括超導電纜,上市公司有寶勝股份和永鼎股份。

  變電環節的建設重點是具有智能預警監控功能的智能變電站,數字化變電站是智能電網的物理基礎,也是智能電網建設中變電站的必然趨勢。在智能電網 規劃的推動下,未來數字化變電站將成為新建變電站的主流逐步取代常規變電站。涉及上市公司包括國電南、國電南瑞和許繼電氣、平高電氣和思源電氣。

  配電、用電、調度環節的建設重點是智能用電服務體系、較有實力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國電南瑞、國電南自、許繼電氣和東方電子等公司。

  清潔能源受益空間最大

  另外,除電網產業鏈上的公司外,受益智能電網最大的產業是清潔能源。風力發電相對於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更為成熟、成本更低、對環境破壞更小。然而,在風電發電技術不斷成熟的情況下,卻遭遇了並網難題。

  電網要求入網的風電能滿足電網穩頻、穩壓要求,但自然風的不穩定導致風機發出的電也不穩定,甚至導致電網崩潰或設備損壞。由於風電並網過程帶來 設備和技術複雜化和風能利用效率降低,並最終導致的風電成本大幅提高,風電也被電網認為是「垃圾電力」而排斥。以國內最大風電開發商龍源集團為例,去年因 風電並網難造成損失在8000萬元以上。

  而在此次國家電網公司年中工作會議上,國網公司首次拿出了智能電網的詳細部署,並將清潔能源作為重要的著力點,提出要全面掌握清潔能源發展的規劃和佈局,將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與清潔能源發展緊密結合。

  一大爭議兩重隱憂

  儘管國家電網強調,我國一次能源資源分佈與生產力佈局很不均衡的現實,決定了我國智能電網將採取「一特四大」(即特高壓電網,大水電、大煤電、 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戰略。但到底以輸電建設中的特高壓所依託的「集中式」能源供給為主,還是以配電中的分佈式能源接入為主,仍存爭議。

  同時,我國建智能電網也存兩大隱憂。一是目前以美歐為首的發達國家電力需求趨於飽和,電網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網架結構穩定、成熟,具備較為充 裕的輸配電供應能力,在智能電網的建設上偏重於配電層面技術的開發。而中國,75%來自火電,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小,在智能電網的建設中偏重於輸電層 面技術的完善。

  另一個隱憂是電力交易條件不具備。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完成輸配分開後,電力市場交易相當活躍,具備了互動式電力交易的條件,但中國目前電力市場還未成型,目前的行政控制電價,就對配電層面的電網互動性形成很大阻力。(《投資者報》-賴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