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全球經濟結構有調整之虞

  在美國債務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動盪後,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向也深感茫然。除歐美債務危機之外,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也出現了下降。表面上看,這些問題是由少數評級機構惹出來的,但由於降級對象涉及有影響力的發達國家,因此,後續危害目前還難以評估。

  上述種種也只是局部或表面現象,如果將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各自的問題及相互關係聯繫起來看,再參照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社會改採取的濫放流動性措施,情況可能要比人們預料的更複雜。因為,全球經濟結構有可能出現剛性大調整。

  何出此言?先來看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情況。

  第一大經濟體當然就是美國。美國現在最大、最明顯的問題是債台高築。截至目前,美國已向國內外舉債14.3萬億美元,超過原有法律規定的舉債上 限。為此,美國國會不得已調整舉債上限,幫助美國政府渡過難關。儘管眼前的難關跨過了,但巨額債務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有加重趨勢。因此,美國債務問題短 期內還會壓得美國喘不過氣來。

  債務問題只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美國還有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包括國內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及居高不下的失業問題。在國際方面,美國還有嚴重的 貿易結構失衡與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問題。也就是說,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從生產、消費到國際貿易,美國經濟的不可持續性矛盾非常突出,已經到了總爆發的時 候。

  第二大經濟體是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中國現在最突出的矛盾也是結構失衡。其中,與外部關係最直接的是外匯儲備問題。截至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 超過3萬億美元。這筆巨額資金,既是由「世界工廠」的勞動者們辛勤掙來的,也是通過超額發行人民幣對沖而來的。在目前情況下,這筆財富不僅有縮水危險,還 因人民幣對沖需求仍在增加,又有推高通脹的危險。

  此外,更深層的問題是內外需供求矛盾突出。由近30年形成的外需主導型經濟一時間還調整不過來。即使做到平順過渡,代價也很高。比如,資本結 構、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貿易渠道等調整都需要付出代價。現在,內需是既不充分又很畸形,要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為主轉變,又牽涉到財富分配等問題,方方 面面,非一夕能完成。

  如果將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做比較可以發現,這兩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不平衡的兩個極端。在金融方面,一個是最大的債務國,另一個是最大的債權國; 一個擁有龐大的超額消費人口,一個擁有數以億計的高儲蓄、低消費人口;一個掌握了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一個金融市場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當這兩個經濟體 進行經濟和金融再平衡時,引發矛盾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在中美兩國之外,歐元區問題的影響,又對世界經濟構成持續衝擊。其中,最突出的是歐元區國家的發展差異很大,有德國那樣的穩健型國家,也有「高 負債、高福利」 的「歐豬」五國,另有新加入的欠發達國家。歐元區的這種內部矛盾及美元對歐元的排擠,都對歐元區的經濟金融穩定有複雜影響,致使該地區成了當前世界經濟的 「亂」源之一。

  再來看更為關鍵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情況。在實體經濟方面,近幾十年來,從國際產業分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提倡,儘管從微觀層面或從公司和企業 層面看,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的配置,但從宏觀層面觀察,則出現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空心化,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及財富分配的不均衡等問題。

  在虛擬經濟方面,從資本市場到各大要素市場,正在被資金規模越來越大的各種投機力量所挾持。市場已經開始異化,失去了資源優化配置和價格發現功 能,已經開始異化成壓制實體經濟而不是幫助實體經濟的力量,異化成掠奪普通投資人財富,而不是幫助投資人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力量,異化為增加金融動盪而不是 平抑市場動盪的力量。

  綜合以上情況,再從現有矛盾激化程度看,全球經濟出現剛性調整,絕非沒有可能。如何應對,需三思而行。(上海證券報-亞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