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新能源發展路線圖

  新能源板塊再次走上資本市場前台。

  7月20日,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司長江冰透露,已經成稿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下稱「新能源規劃」)正準備上報國務院,這一內容包括了核能、風 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非常規天然氣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新興能源產業規劃預計在2011年-2020年的10年內累計增加約5萬億 元的投資,每年可增加產值1.5萬億元。

  受此影響,21日從事新能源電力的寶新能源(5.62)、子公司從事鎳氫電池的中炬高新(7.73)和剛剛完成配股的航天機電(11.70)均被強勢封於漲停,新能源板塊也成為最近幾個交易日中最為活躍的板塊。

  新能源發展框架

  最早傳出新能源有望納入產業振興規劃是在1年前的2009年5月份,大約在去年8月初,此前一直流傳「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被更名為《新興能源 產業發展規劃》,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在原有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的基礎上添加了傳統能源的技術變革形成的新能源內容,同時著眼點也被確定為 10年左右的長期發展佈局;除此以外,發改委還需要在規劃完成之前界定新能源和電網系統的相關對接標準等諸多細節。

  如今,根據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介紹,正在按照有關程序準備上報國務院審批,這意味著期待了一年多的發展規劃有望在近期獲批出台。

  據東方證券的分析師鄒慧介紹,新能源規劃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的規劃綱要一脈相承,但規劃實施時限不同,而且新能源規劃內容的制定上也更為細化,「兩份規劃將共同搭建起今後2010年我國的能源發展框架」。

  據江冰透露,目前財政部門將重點抓好五大新能源支持發展體系的建設與落實,主要包括光伏發電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生物質能源發展和風電規模化開發的五項重點領域。

  而今年3月份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透露的由發改委、工信部及財政部等多部門共同起草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的徵 求意見也接近尾聲,有消息稱這項包括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空間海洋開發和地質勘探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有望在第三季度 正式公佈;而在這七大新興產業中,新能源顯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按照江冰的說法,新能源規劃中不僅僅包含了核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這些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包含了對傳統能源升級變革的技術,比如潔淨煤、智能電網、分佈式能源和車用新能源等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的具體實施路徑、發展規模和重大政策舉措。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預測顯示,預計到2015年我國常規水電達到2.5億千瓦、核電3900萬千瓦,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也將達到1.1億噸標煤左右。在此之前市場普遍預期為風能1.5億千瓦、光伏20GW、核能8600千瓦。

  不過,無論是太陽能、風電、核電和水電,最終解決並網問題依然是這幾類新能源得以發展最為關鍵的步驟,這意味著必須加大電網建設等相關領域的投資,包括儲能、補償和控制等設備領域的行業性機會將會繼續存在。

  上海一家長期跟蹤新能源行業的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對此表示,總體來看考慮到5-7年的週期因素水電可能迎來最後一波投資高峰;而受制於電網的風電行業規模出現超預期的增長的概率不大;相比之下,生物質和太陽能發電的行業中反而可能出現超預期的品種。

  據華泰聯合的分析師王爽推算,按照最新規劃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和太陽能發電能源利用規模達到 0.51億噸標準煤。按照較為樂觀的假設,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其能源利用規模約為0.1億噸標準煤,那麼生物質發電裝機 規模預計約為2000萬千瓦。事實上,目前生物質發電規模在460萬千瓦左右,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2%左右。另一方面,當下生物 質發電設備國產化和即將進行的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調整措施,也會進一步支持了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發展。

  在國金證券分析師張帥看來,具體看好的子行業則包括新型電池及其產業鏈風電接入相關的儲能和無功補償,核電細分子行業(主設備、鑄鍛件、不鏽鋼管、鋯管/閥門等耗材),風電產業鏈中都有進口替代機會的產品(變流器,潤滑系統)和太陽能產業鏈中的耗材市場(切割刃料/切割液體)等

  追逐動力鋰電池

  在對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技術上,新能源動力電池無疑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而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內,無論從事磷酸鐵鋰電解液環節的江蘇國泰(23.83)、即將投產六氟磷酸鋰的多氟多(46.55)、致力於移動電源管理的德賽電池(23.96),還是投資於上游原料碳酸鋰的西藏礦業(28.14)在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中表現都比較突出。而在今年7月剛剛完成重組的成飛集成(20.00)更是憑藉著定增進入鋰電的方案連拉5個漲停,並在7個交易日內漲幅近80%。

  在全球石油資源緊張和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之下,包括鋰電池和鎳氫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得到全球主要國家的政策支持。

  如韓國計劃在2011年以前投入23億美元,用於包括新能源的科技研發、設備補助和差額補助,同時政府正在考慮撥款150億韓元(約合1120萬美元)用於補貼購買小型汽車和混合動力車。

  在中國,今年6月由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發佈的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實施細則(《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並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和合肥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

  這使得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動力電池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而相對於鉛酸電池、鎳氫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小和無記憶效應及綠色環保的鋰離子電池再次走向前台。

  根據鋰電池的構成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和其他包裝材料的分工,國內3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進入了這個行業,不過各家公司在發展階段和核心技術掌握方面差別甚遠。

  上述私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我們會選擇既具有核心技術同時又有量產前景的公司,當然還需要考慮市場前景來測算中期和長期的業績彈性。」

  而湘財證券此前發佈的新能源行業報告則認為,後期投資機會將主要來源於政策調整及規劃出台對板塊帶來的利好、優質公司的技術進步及量產規劃和新進入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標的。(21世紀經濟報導-蘇江)

中核集團:核電快堆有望2030年實現商用

  新浪財經訊 7月23日下午消息,中核集團宣佈實驗快堆首次成功臨界後,又有進一步消息稱,中俄簽訂示範快堆備忘錄,有意向在中國建設BN-800型示範快堆核電站2台機組。按照中核集團規劃,預計2020年完成快堆示範項目,2030年建成快堆商業化項目。

  中俄簽訂核電示範快堆備忘錄

  7月21日,中核集團宣佈:由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達到首次臨界,意味著我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實現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掌握快堆技術的國家。

  按照中核集團的規劃,中國快堆發展擬採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實驗快堆—示範快堆—大型商用快堆,目前已經完成第一步。

  今年3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俄羅斯期間,與俄羅斯副總理茹科夫共同出席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關於在中國 合作建造BN-800型示範快堆核電站2台機組的諒解備忘錄》的簽字儀式,備忘錄製定了最近兩年的工作計劃,有意向在中國建設BN-800型示範快堆核電 站2台機組。

  與中國快堆進行技術合作的俄羅斯,已開始兩座80萬千瓦的快堆電站的建造,一座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座在南烏拉爾。

  快堆技術使核燃料「越燒越多」

  截至目前,世界上共建成了各種類型的快堆21座。快中子反應堆因高利用率和環保價值,成為世界上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首選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統的發展方向。

  目前,在核電站中廣泛應用的壓水堆(如我國的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堆型),對天然鈾資源的利用率只有約1%,而快堆則可將這一利用率提高到60%~70%。

  由於利用率的提高,相對較貧的鈾礦有了開採的價值。就世界範圍講,可採鈾資源將因此增加上千倍。以目前探明的天然鈾儲量推測,快堆的使用可以使鈾資源可持續利用3000年以上。

  快堆技術不僅實現核燃料「越燒越多」,還具有環保意義。熱堆反應後的剩餘物的放射性仍然很強,如果直接進行地質處置,耗資驚人。而這些核廢料在快堆反應中經過回收再利用以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期只有二三百年,可以大大減少核廢物處置量,降低乏燃料長期毒性風險。

  但由於技術難度大,世界各國的快堆仍然停留在實驗堆的基礎上,尚未發展到商用階段。

  實現商用還需要20年

  據中核集團專家介紹,中國下一步建設的示範快堆,與目前的實驗快堆相比,在功率、體量上有很大的變化,在技術上也需要有突破。

  例如,實驗快堆是以高濃二氧化鈾為燃料,而為了實現核燃料增殖,還需要在示範快堆中進一步研製鈾和鈈的混合燃料。在技術開發上,還需要加大對實 驗設施的投入。另外,還要通過示範項目將現在掌握的技術進行集成,通過示範堆的建設,對所有的工程問題、經濟性問題進行驗證,才能過渡到商用快堆,最終實 現大規模地投入運行。

  「預計每10年完成一個階段,即2020年完成示範項目,2030年完成商業化項目。」中核集團相關人士表示。

  附:中國實驗快堆建成紀實:半個世紀曲折研發路

  「快堆可以將鈾資源的利用率從壓水堆的約1%提高到60%~70%,同時可以將壓水堆乏燃料中存在的長壽命放射性廢物當作核燃料燒掉。」懷揣著這樣的夢想,一群人堅守了近半個世紀。

  7月21日,中國實驗快堆主控室內,一片歡騰,從此,中國的四代核電問世——中國核能發展跨入了新時代。

  一雙雙手緊緊相握,一張張臉上淚花閃動。頃刻間,那些厲兵秣馬、越隘闖關、日夜鏖戰的艱辛都化為沉甸甸的喜悅。

  歷經坎坷曲折 迎來柳暗花明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的快堆研究開始起步,主要在物理、熱工、結構材料和鈉工藝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並建成了一批小型實驗裝置。其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1969年由周恩來總理特批50公斤高濃鈾建成的「東風-6號」零功率實驗裝置,實現了我國快堆技術發展「零」的突破。

  1971年底,由於國家需要,快堆技術人員帶著讓他們備感榮耀的「東風-6號」,拖家帶口搬遷到了「三線」——四川夾江的核動力工程研究基地。

  此時,正值「文革」期間,國家經濟困難,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加上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不明確,快堆發展一時陷入困境。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我國的高科技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1986年3月,鄧小平同志對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等四位科學家關於我國應跟蹤世界高技術前沿的建議信函作出了重要批示,從而催生了「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當快堆發展陷入困境,看不見任何希望時,『863』計劃的出現,扭轉了這一切。」中國實驗快堆總工程師徐銤說。

  當時,要在快中子增殖堆、高溫氣冷堆和聚變-裂變混合堆三種堆型中選取一種能大幅度提高核燃料利用率、安全性、經濟性好的堆型發展。經來自全國 煤炭、石油、水力、核能、電力、礦產等各領域專家的充分論證,快堆脫穎而出,被列入「863」計劃能源反應堆主題項目。此時,世界快堆發展處於低潮,在這 樣的背景下,要不要上快堆項目在國內是有爭議的。但國家高瞻遠矚,果斷決策,積極推進。

  緊接著,為了充分利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綜合研究能力和技術力量上的優勢,有關部門決定重新調整組建快堆技術隊伍。於是16年前搬遷支援「三線」建設的快堆技術人員又回到了原子能院。

  1992年3月14日,國務院批准「863」計劃能源技術領域的研究發展目標,建成一座熱功率65兆瓦的中國實驗快堆。

  機遇和挑戰總是並存,由於快堆項目成本高,「863」項目資金有限,快堆從此又走上了長達3年的籌款之路。

  1995年,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委託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召開高層協調會,會上,宋健強調了我國發展快堆的重大戰略意義,並指出:「快 堆要馬上立項,就是堆沒有建成,為國家培養並保持500人的快堆技術隊伍也是完全值得的……三天之內如果沒有爆炸性意見,就上報國務院批准執行。」

  1995年12月,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聯合批准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立項。從此,中國實驗快堆結束了曾經曲折坎坷、步履維艱的日子,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開展對俄合作 實現事半功倍

  「863」計劃的一個宗旨是:儘量利用國外成熟經驗和先進技術,不搞重複性研究,以縮短研究週期和節省研製費用。設計建造中國實驗快堆在我國尚 屬首次,缺乏經驗,而俄羅斯在快堆技術方面力量雄厚,在快堆設計建造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中俄快堆技術合作無疑是一條有效途徑。

  從1992年開始,中俄雙方在中國實驗快堆建造中進行了全面合作,內容包括概念設計諮詢、技術設計、設計驗證實驗、設計技術諮詢、燃料組件和大型設備製造、人員培訓等。

  中俄雙方共簽訂30多項快堆技術合作合同,俄方人員來華1000多人次,中方人員赴俄700多人次。俄羅斯先後有6位快堆專家獲得中國國務院頒發的友誼獎。

  中俄雙方在快堆技術方面的合作堪稱是友好合作的典範,得到了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7月18日,中俄雙方政府簽署了關於在中國建造和運行快中子實驗堆的合作協議,把中俄雙方快堆技術合作推向了新的階段。

  在中俄技術合作中,中方技術人員始終堅持以我為主,不僅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並進行全面的消化吸收,而且把自主創新作為貫穿設計、建造、安裝、調試過程中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回憶到這段經歷時,原子能院堆工所原所長陳叔平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快堆,是一個很好的捷徑。看來俄羅斯這個合作對象是找對了。」

  致力自主創新 突破技術「瓶頸」

  中國實驗快堆堆本體採用池式結構,首爐使用UO2燃料並向MOX燃料過渡,液態金屬鈉做冷卻劑,熱傳輸系統採用鈉、鈉、水三回路系統,並首次在一回路設置非能動事故餘熱排出系統。

  這個技術方案符合世界快堆發展趨勢,主要參數和系統設置接近商用快堆,使其具備了原型快堆的一些結構特點,其核安全特性要求已達到後來提出的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水平。當然,設計高起點無疑增加了中國實驗快堆設計和建造的難度,對技術研發和工程實施提出了挑戰!

  要建造快堆裝置,首先必須進行工程前期預研。早在「七五」之初,原子能院就組織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9個課題61個子課題的預先研究,突破了關鍵技術,開展了立項前的概念設計和可行性研究。

  立項之後,首要任務是工程設計,其中設計圖紙是重中之重,建設隊伍千軍萬馬,沒有施工圖紙寸步難行。而由於經費有限,俄方只提供主要系統的技術設計,中方需要自己進行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這對快堆年輕的主工藝設計隊伍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業績往往是在困難中創造出來的。原子能院快堆設計隊伍不負眾望,堅持自主創新,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出色完成了初步設計。緊接著馬不停蹄與核工業 第二研究設計院並肩戰鬥,開展施工圖設計,共完成了總體設計、堆芯設計、結構設計、回路系統設計、儀控設計、安全設計、鈉工藝設計、反應堆廠房結構設計等 8個方面共170多個單項的設計工作,設計文件近5000冊。

  「快堆技術的困難,比熱堆要複雜得多。中國實驗快堆設計過程就是自主創新的過程。」原子能院院長趙志祥說。

  在工程設計方面,中國實驗快堆與俄羅斯快堆技術相比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在世界上首次採用了非能動事故餘熱排出系統,與世界已建快堆相比,是最安 全的一座快堆;自主完成了反應堆換料系統設計,快堆的換料是在封閉系統中靠遙控自動完成的,經實驗驗證該設計是先進可靠的;採用了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自主 完成計算機監控和主控室設計,大大簡化了主控室操作,給操縱員應急操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另外,在設計過程中,開發設計計算程序50多個,除完成物理、熱工、屏蔽等設計計算外,還完成了近50項事故分析和堆本體結構抗震分析等,建立 起適用於快堆的標準、規範,熟練掌握了二維、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培養鍛鍊了設計隊伍,大大提高了設計能力,為我國快堆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大力協同作戰 共克建安難關

  「如同搭積木與蓋房子的關係,最大的困難就是把實驗變成一個工程。」2000年5月30日,第一罐混凝土澆灌,奏響了建設中國首座實驗快堆的鏗鏘樂章。

  業主、設計、建築施工、設備安裝和建設監理單位等多路大軍,協同會戰;國家科技部、科工局、環保部(核安全局)等主管部門現場檢查協調,科技部 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現場監察,環保部的北方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現場監造;中核集團專門成立了快堆領導小組進行全過程控制及協調。工程建設呈現出聯合攻關、多 方協調的動人景象,展現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畫面。

  中國實驗快堆建築工程包括反應堆廠房、汽輪發電機廠房、升壓開關站廠房、應急柴油機廠房、冷卻塔、除鹽水廠房、啟動鍋爐房、設備維修車間等共16個子項,總建築面積約4.7萬平方米。其中,核安全要求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是反應堆廠房。

  傳統的核反應堆廠房穹頂為半球形,而快堆廠房穹頂是由4個半圓形組成的「瓜皮帽形」,又因為穹頂標高57米,致使反應堆大廳有40米的淨空高 度。這兩個因素增加了穹頂的設計施工難度。核工業二院和核工業二四建設公司團結協作,精心設計,嚴格施工,於2002年8月15日實現主廠房封頂。

  中國實驗快堆有近200多個系統,設備達7000多台套。除幾個關鍵設備從國外進口外,其他全部由國內設計和製造,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

  堆容器是中國實驗快堆的核心部件,高12米,直徑8米,壁厚25毫米,重達1100多噸,而且堆內構件多達900多種,重700多噸。該容器屬 於大型薄壁容器,製造難度極大。難點在於銲接工藝、熱處理工藝、加工精度和長途運輸。稍有不慎,造成返工或報廢,就可能帶來重大損失。

  中國一重集 團與原子能院一起聯合設計並承擔了這一大型非標設備的製造和安裝,並實現了一次製造成功、一次運輸成功、一次安裝成功,創造了快堆大型核設備製造的高質 量,也譜寫了自主創新的新篇章,同時標誌著我國在核設備設計製造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從1998年開始聯合設計到2008年安裝完成,堆容器及旋塞的 研製可謂「十年磨一劍」。

  除了大型設備以外,純度要求很高的核級鈉的生產必須提前做出安排。原子能院在基礎研究中已經掌握了實驗室規模核級鈉的製備技術。但是要滿足快堆335噸的供應量,必須建立工業規模的生產裝置。

  原子能院果斷決策,與內蒙古烏海蘭太實業公司達成院企聯合生產核級鈉的協議,並且共同建造了核級鈉廠。截止到2008年5月,300多噸核級鈉全部運抵快堆現場。這不但實現了核級鈉從實驗室規模向工業規模的跨越,也推動了院企強強聯合實現技術產業化目標。

  在大型設備陸續運抵現場、現場安裝條件逐步具備之後,中國實驗快堆工程建設全面轉入系統和設備安裝調試階段。

  除堆容器外,核島其它系統和設備的安裝由核工業二三建設公司承擔。有著「鐵軍」之稱的二三公司是核工業系統的招牌企業,具有很強的安裝施工能力。但中國實驗快堆與金屬鈉相關的系統和設備的安裝,在二三公司的安裝史上尚屬第一次,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自2001年簽訂核島安裝合同到2008年底,二三公司共安裝系統180多個,工藝管道近9萬米,電纜1100多公里和設備4100多套。 面對鈉冷快堆的高溫、高潔淨度、高密封性對系統和設備安裝提出的嚴格要求,二三公司高標準嚴要求,採取了多項措施,確保了安裝的質量,焊熢的一次合格率超 過99%以上。

  從這些沉甸甸的數字中不難看出,對於以原子能院為主的設計單位和以二三公司為主的安裝單位來說,這八年,不僅是一段充滿艱辛和磨礪的時光,更是 一個超越自我、不斷創新的歷程。「如同搭積木與蓋房子的關係,最大的困難就是把一個實驗變成一個工程,但是,通過幾代快堆人不懈的努力,中國實驗快堆即將 建成了!」徐銤說。

  融合智慧激情 創造調試奇蹟

  2008年底,中國實驗快堆進入了緊張的集中調試階段,這是全面檢驗設計、設備製造和安裝施工質量的關鍵環節。原子能院精心組織、科學管理,調試隊員們全力以赴、日夜鏖戰,用智慧和激情創造了零事故、聯合調試工期最短的世界紀錄!

  調試階段包括系統升溫之前的冷態調試和升溫後的熱態調試。由於鈉的熔點為97.8攝氏度,為保證鈉在液態下使用,堆系統必須加熱到250攝氏 度,在250攝氏度高溫下的熱態調試是對系統和設備整體性能的全面檢驗。特別是系統灌鈉之後的熱態調試,任務更加艱巨,因為鈉有其特有的「脾氣」,一旦沒 有按鈉的特點行事,往往就會導致實驗的失敗。

  為了順利完成調試階段的任務,原子能院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早在2001年,便開始調試和運行準備工作,其中包括主控室運行人員的培訓。不但建 立了調試階段的組織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了調試階段的質保大綱和相關程序,還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和日協調、周協調的例會制度,用最先進的管理軟件制定調 試進度計劃並進行動態管理與協調,以積極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和採取各項控制及保證措施,確保調試的「質量第一、安全第一」。

  原子能院以快堆工程部為主並聯合院相關單位的技術力量,以設計人員參與調試並組織運行隊伍提前介入調試,以最小的調試、運行人力投入和技術人員 全方位參與設計、調試和運行的人才培養鍛鍊模式,完成了600多個調試文件和600多個運行規程的編寫,調試試驗項目達1000多項。

  儘管做了充分準備,但實際調試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加熱風機故障、換料系統的調試、核測系統干擾等,整個調試的過程不亞於一場 硝煙瀰漫的「大會戰」。但年輕的調試團隊在神聖的使命面前,發揚「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四○一精神」,以堅強的毅力和無限的激情,過五關斬 六將,經歷了最刻骨銘心的一段時光。

  「對於中國實驗快堆的調試運行,原子能院完全是白手起家。於是,在那段時間,充分的準備,讓我們贏得了時間,大大縮短了調試時間。」徐銤說。

  2008年12月,在完成約152項單系統調試試驗之後,綜合冷態調試開始,目的是驗證系統和設備的功能,獲取初始運行數據,檢驗相關聯系統的相容性,以及排除安全隱患等。

  2009年4月,熱態調試全面展開,依次進行了一系列調試工作,包括用氣體對堆本體加熱,將鈉灌入一、二回路,啟動一、二回路鈉循泵並達到穩定 運行,使一、二回路之間達到熱平衡狀態,在熱態下進行換料系統調試,將啟動中子源裝入堆芯,對核測系統調試,在啟動中子源下整定保護系統參數等333項試 驗。截至2009年8月,反應堆裝料前的調試任務全部圓滿完成,並在9月取得了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首次裝料許可證。

  2010年7月21日,歷史在這裡駐足:中國四代核電——實驗快堆終於實現臨界。

  中國實驗快堆的建成,在中國快堆發展史上矗立起第一座里程碑,是我國核能技術跨越發展和核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標誌,讓中國成為繼美、英、法等國之後,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

  中國實驗快堆大事記

  1986年「863」計劃實施,開始「快中子增殖堆」課題預研

  1995年12月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立項

  1997年8月中國實驗快堆被列為「863」計劃重大項目

  2000年5月核島澆灌第一罐混凝土

  2002年8月核島廠房封頂

  2005年8月堆本體安裝開始

  2007年6月堆內構件安裝完成

  2007年7月主控室交調

  2007年12月完成模擬組件安裝

  2008年12月全廠安裝完成,綜合冷調開始

  2009年3月堆本體氣密性試驗完成

  2009年4月冷態調試結束,熱態調試開始

  2009年8月熱態調試結束,具備首次裝料條件

  2010年6月首次裝料

  2010年7月首次臨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