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世行:人民幣2025年將躋身世界三大儲備貨幣

  屆時巴西、中國、印度等六國預計將佔全球經濟增長半壁江山

  人民幣何時能夠真正躋身國際舞台?世界銀行週二的一份報告做出了大膽的預測,報告指出,到2025年,中國、巴西等六個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將達到半數以上。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當 前主要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將被基於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大貨幣的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所取代。

  美歐中將成三大增長極

  這份由曼蘇爾·戴拉米等專家參與編撰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將共同組成世界經濟最主要的三大「增長極」。通過貿易、金融和科技發展等途徑,這三大增長極將為全球其他廣泛經濟體提供增長動力。

  「到2025年,六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和俄羅斯——將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報告這樣寫道。

  根據報告,未來十幾年中,全球經濟增長的分化現象將變得更加顯著,主要是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和老牌工業化富國之間,後者主要包括美國以及英國、法國、日本等其他七國集團經濟體。

  報告預計,從2011年到2025年的15年間,新興經濟體有望實現年均4.7%的增長率。同期,發達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速可能僅為2.3%。

  戴拉米指出,未來15年中,全球的增長和投資都將轉向發展和新興經濟體,這種變化可能是全方位的。舉例來說,隨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更多的投資也會湧入這些快速增長的地區。另外,跨境併購活動也會顯著增加。

  作為更多極化經濟增長的一個必然結果,世行指出,全球的儲備貨幣體系也將逐步告別眼下以單一貨幣為核心的模式。世行的研究人員指出,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動等途徑,更多極化的增長模式,將創造出全球對更多國際貨幣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美元。

  多元貨幣體系好處多

  「到2025年,全球最有可能出現的儲備貨幣體系將是一種以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為核心的多元貨幣體系。」世行報告的作者戴拉米在1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說。

  目前,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顯示,去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已降至61%左右,而在2000年,這一比例還高達71%。

  世行的報告指出,研究表明,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的主導角色一直在緩慢削弱,並且這種過程還會繼續下去。

  分析人士認為,相比美元為核心的單一儲備貨幣體系,多元的儲備貨幣體制具有多種優勢。首先,這樣的安排可以確保在更廣的範圍內履行「最終借貸人」的職責;另外,在發生重大危機和市場波動時,多元儲備貨幣體系可以幫助當局更方便地補充流動性,而不至於對市場帶來較大負面衝擊,這一點恰恰是現行貨幣體系在金融危機期間暴露出的一大「硬傷」。

  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上月表示,全球經濟要解決棘手的貿易失衡問題,就必須用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取代現有的美元體系。在斯蒂格利茨看來,本次全球金 融危機的根源之一,就是有缺陷的國際貨幣體系。他表示,國際貨幣體系的功能本應是更好地配置資源和管理風險,但是這次的危機卻放大了整個系統的風險。美國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氾濫,全球儲蓄沒有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這些問題都與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密切相關

  不過,專家也表示,鑑於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在一段時間之內,美元作為頭號儲備貨幣的地位依然將得以保持。世界銀行發展部主管漢斯·蒂莫表示,向多元儲備貨幣體系的轉變,不會令美元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並且這種轉變也將是循序漸進的。

  「就美國(的貨幣)而言,這樣的轉變過程將是逐步的。」蒂莫說,「很有可能,美元未來仍將扮演主要角色,但將是與其他貨幣一道。」

  人民幣角色引關注

  對於因為債務危機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歐元,世行的報告也表示了謹慎樂觀。報告稱,歐元是僅次於美元的「可信賴」儲備貨幣,但是有一個條件。「歐 元的地位有望繼續得到提升,只要歐元能夠成功經受住主權債務危機的考驗,並且能夠避免因為歐盟援助少數成員國而帶來的道德風險。」

  對於中國,世行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已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比如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以及鼓勵在多邊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等。

  世行的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提升,對中國本身解決經濟難題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解決中國過度依賴於外匯儲備的問題。

  事實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早就是眾望所歸。彭博社最近對1263名經濟學家、分析師和交易員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人都認為,人民幣將在十年內成為一種儲備貨幣。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人民幣將在2016年前實現與其他幣種間的自由兌換。

  這兩天正在中國訪問的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也對人民幣表示了「力挺」。週三在上海訪問期間,范龍佩表示,未來人民幣將作為全球儲備貨幣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