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中國面臨養老困局?
本報記者 李軍慧 北京報導
4月22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者們在北京用了「長征」這兩個字來修飾中國養老制度的改革。研究的結果顯示支持中國令人吃驚的經濟 崛起的「人口紅利」時代行將結束,到2015年左右中國適齡工作人口將在達到巔峰之後回落,取而代之的將是人口老齡化浪潮的提前到來。
尷尬的是,發達國家在人口老齡化開始之前已經是富裕社會,而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大國。中國大多數老年人依賴的家庭養老網絡已經弱化,但政府 提供的養老保障體系依然覆蓋有限,如果沒有養老制度的改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數千萬中國人可能在沒有養老金和沒有子女照料中老去。
「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學界公認的事實。」首都經貿大學庹國柱教授表示,「但關於人口紅利結束的確切時間,不同的研究機構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但人口老齡化確實已經顯現。」
農村養兒不防老
農民左榮昌並不知道和他一樣的老人正在全國範圍內增加。那些人口研究專家們憂心忡忡地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超過4億的60歲及以上的老人,而其中四分之一將超過80歲。
這位65歲尚在田間耕種的河北農村老人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些,這個乾旱的春天他苦苦抉擇的事情只有一個,那就是到底要不要拿出自己將近2萬的儲蓄,幫助在城鎮中四處打工的兒子置辦一輛做小買賣的三輪摩托。
「我不知道到底怎麼弄,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沒有理由不幫忙。」左榮昌蹲在地上略帶尷尬地抽著煙,「可現在是兩個兒子都跑出去打工,都不在身邊。我和老伴這歲數眼看都幹不動了,這時候攢的錢都拿出來給他們心裡不踏實。」
左榮昌終於決定把自己的錢存下來養老,他無法再像父親指望自己一樣去指望漂泊在外的兒子們飢餐露宿的同時為自己養老送終。
左榮昌們「養兒防老」的根基已經動搖,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已經脫離了土地,從傳統的農村轉移到繁忙的製造業中心,世界銀行北京辦公室2008年預計的這個群 體的數字接近1.5億。工業化和城市化削弱了大家庭的網絡聯繫,養兒不防老正成為農村老人不得不面臨的事實。
可喜的是,停擺十年的農村養老保險或許將在不久得到彌補。農村養兒防老的模式有了向社會養老模式轉變的可能。
「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年內覆蓋10%左右的縣(市)。」4月2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在2009年一季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人保部農村養老保險司副司長劉從龍介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籌資方式上,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同時以實行「個人賬戶」和「政府直接提供的 基礎養老金」相結合。這種模式下個人繳費、集體補貼、基層政府補貼全部納入個人賬戶,在老年農民領取養老金時,由政府直接提供「基礎養老金」。這不僅體現 了政府的公平,而且比較直觀、投入風險易於控制。
據瞭解,北京市2008年開始實行這一政策,農民除了個人的繳費和集體補助以外,政府提供280塊錢的基礎養老金。這個方法產生了相當好的社會效果,比如北京市參保率一年提高一倍。
溫家寶總理在和網友聊天時承諾將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雖然水平還很低,但是今年力爭覆蓋面達到10%,但沒有詳細說明實施這些措施的投入額,政府設定的目標也只是說農村養老金計劃的覆蓋人數將「逐年遞增」。
城鎮養老金缺口困局
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城市裡的老人們,也面臨著社保養老金缺口擴大的壓力,在大城市上海,隨著老齡化浪潮的來臨,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上海市民政局最新發佈的《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顯示上海老年人首度突破300萬,該市享受各類養老金的人數達到了290.06萬人。
去年底,在上海召開的「2008老齡事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公佈的數據預測,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總數將達312萬人,約佔總人口的23%。
「上海民生的第一大問題,就是社保問題。」在2009年1月13日,上海「兩會」第一天,與浦東代表座談會上,俞正聲在總結髮言時直言不諱,「上海老工人多,參加社保的人越來越少,戶籍又卡得很死,收的越來越少,支出的越來越多。」
顯然,多渠道擴充社保養老金繳納,成為上海當下的緊迫之舉。
不止上海一個城市,事實上我國養老保險金的缺口越來越大,按照世界銀行的測算,中國養老保險形成債務約3萬億。中央財政用於養老保險的撥款與5年前相比增加了10倍多。
「儘管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一直在努力改革,提高籌資和做實個人賬戶,但其回報低得無法產生目標替代率。」CSIS全球老齡化項目總監理查德分析,「中國政府實現建立一個充足的和可持續的全國養老制度的目標,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改革。」(華夏時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