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陶冬:金融海嘯第二波

  金融海嘯有沒有第二波?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不過經過一輪去槓桿化和價格調整,金融市場火燒連營的能量已大幅降低,但製造危機的溫床依然存在。依筆者看來,2009年至少有5個風暴隨時可能出現。

  金融海嘯有沒有第二波?

  自2007年8月次貸危機大規模爆發至今,已有一年半,但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實體經濟的收縮遠大過預期。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破產,更將整個銀行體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不僅市場陷入恐慌性拋售,而且全球經濟也滑向「二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之中。

  全球金融海嘯的特徵是突然性和高蔓延性。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不過經過一輪去槓桿化和價格調整,金融市場火燒連營的能量已大幅降低,同時各國政府 嚴陣以待、通力配合。因此,出現雷曼兄弟倒閉後那種失控狀況的可能性減小了(但無法排除),但是製造危機的溫床依然存在。筆者看來,2009年,至少有5 個風暴隨時可能出現。

  1.CDS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被央行的零利率政策打壓下去了。不過,公司債市場利率仍然高企,銀行惜貸情況依然嚴重。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迅 速改善,一批企業會倒閉,大量公司債將無法償還。公司債出事,勢必牽連為它們擔保的保險公司和投資銀行,甚至可能重演雷曼兄弟倒閉的一幕。CDS市場共有 62萬億美元的合約,是目前金額最大的信貸類衍生工具市場,其爆炸能量可想而知。不過,政府近月在私下做了不少拆彈功夫。

  2。新興市場。依賴外債的新興經濟體都陷入了流動性危機,匯率急劇貶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是其代表。以為能源與商品價格只升不降的原材料輸出 國,也多出現財政困難,因為政府過高估計了稅收水平,民間的投資活動和借貸比率也偏高,阿聯酋的杜拜便是一例。新興市場的金融資產價格往往具有聯動性, 「一國出事,一片遭殃」,惡性循環曾在過去多次出現,目前東歐形勢尤其高危。

  3。歐洲銀行。金融海嘯中,美歐銀行同遭重創,美國銀行的槓桿率因此降低,但是歐洲銀行的負債仍高。由於本土借貸機會有限,歐洲銀行一直在新興 市場十分進取,對東歐更是如此。東歐貸款隨時可能演變成歐洲版的次貸陷阱。而且歐洲多數貸款為「先借美元債再貸美元款」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美元利率、歐元 匯率、新興國家資信、自身信用評級等,任何一環出問題便可能帶來歐洲銀行的大損失。

  4。歐元疑惑。歐元本身就有先天缺陷——在眾多主權財政之上硬加上統一的貨幣政策。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將這個缺陷放大著展示出來了。西班牙、 葡萄牙的主權評級已遭調低,法國也有被降級的危險,再加上歐盟在東歐的夥伴所面臨的困境,歐洲銀行目前已經處於高風險狀態。另外歐洲的實體經濟惡化遠較預 期嚴重,歐元前景可能遭市場質疑。

  5。美國國債泡沫。奧巴馬政府的花錢速度應該已經打破歷史紀錄,以目前的經濟形勢和金融困境來看,美國今年舉債甚至可能突破3萬億美元。國會的 反對聲浪制止了美國財長蓋特納投入大量公幣拯救銀行,但美國至少再需要一輪新的注資金融業。山姆大叔的償還能力其實很值得懷疑,起碼國債的價格與其潛在的 風險不成比例。當避險天堂成為最不安全的地方時,一旦資金撤離,美國國債市場的泡沫可能爆掉。美國國債既是許多金融資產的定價錨,也是大量財富的聚集地, 一旦有事,必然影響深遠,而且難以預先估量。

  以上是筆者所能看到的風暴,可能還有其它未能預測的風暴。如果其中一個風暴發生,市場將會為之震盪。不過,未必導致新的金融海嘯。如果其中兩個以上的風暴同時發生,則很可能觸發新一輪的危機。一旦新的金融海嘯席捲而至,受質疑的未必是銀行信用,可能是國家信用。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風暴其實也只是2009年節目表上的一部分,而且多是潛在風險。實體經濟衰退程度估計會超出許多人的想像(哪怕是今天)。經濟惡化往往有前兆可尋,未必有金融危機那樣的突然性,但波及面更廣,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

  失業是實體經濟惡化的標誌性指標。筆者估計,2009年底美國失業率將超過9%,歐洲12%,日本5.5%,新興市場最大20個經濟體平均為 7%。這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信貸收縮,全球消費失速難以避免,而此勢必導致企業盈利倒退,投資停滯,再帶來新一輪倒閉和 裁員。失業同時引發消費信貸壞賬上升。

  此次衰退的另一個特點是前所未有的全球互動。日本銀行受有毒資產的衝擊有限,曾被認為經濟可能相對比較穩定,但國際市場需求陡低,帶來石油危機 以來最大的經濟收縮和企業盈利倒退,而此觸發日本企業全球範圍的裁員。再例如,各國石油需求減少,市場去槓桿,導致油價暴跌,產油國財政緊絀,房價下跌, 個別國家甚至可能銀行不穩,而此隨時可能迫使石油美元出售美國國債,班師回朝,從而影響美國經濟和全球金融。實體經濟的惡化難像金融市場那麼突然,具有戲 劇性,但變數卻同樣多。

  今天與2008年初相比,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一樣多,實體經濟的惡化程度更甚,風險更高。不同的是,金融資產價格下跌和槓桿的調整,釋放出部分風險;政府和銀行刺激經濟,干預市場的決心更大。

  2009年,仍是動盪的一年。

  (作者為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

陶冬:全球實體經濟調整剛剛開始

  為應對愈加惡化的經濟衰退,近期各國陸續出台各種救市舉措,人們在翹首期盼這些措施能給陰霾的經濟前景帶來一束陽光的同時,也在疑惑,這些措施是否有效?會否帶來更為可怕的後遺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

  全球經濟衰退剛開始加速

  證券時報:全球經濟的最壞時期會在什麼時候?

  陶冬:實體經濟的衰退剛剛開始加速,很難說會延續到什麼時候。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失業問題。美國已經連續幾個月出現50萬人以上的失業,這還只是剛剛開始。當就業惡化的時候,新一輪惡性循環不可避免。

  證券時報:奧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能否挽救美國經濟?

  陶冬:奧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有勝於無,但它不是特效藥,也不是長效藥。這就決定了美國及全球早晚會對奧巴馬經濟刺激方案失望。以7870億美元救出一個十幾年來過度借貸、嚴重失衡的經濟是不現實的。

  證券時報:有人認為,已過度借貸的美國政府還要通過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繼續刺激國內消費和借貸,這無疑讓美國的「雙赤字」問題雪上加霜,您是否認同?

  陶冬:美國是一個過度消費、過度借貸的經濟體。過去十幾年來,其經濟的增長一直在潛在增長之上,寅吃卯糧。無論是消費去槓桿還是信貸去槓桿,都 是糾錯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是非常漫長的。政府救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這治標不治本。但有的時候,「標」也需要「治」一「治」,就像人發高燒的時候,明明 知道是身體機能出現問題的一個表象,但還是要降溫,因為持續高燒身體會被燒壞。

  證券時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的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過度儲蓄,導致全球經濟發展日益失衡。有人認為,這個局面不改變,全球經濟很難健康發展,您是否認同?

  陶冬: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的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過度儲蓄,是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已經走到末路, 亞洲現有的增長方式也走到末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可以通過刺激內需進行調整。沒有幾個亞洲經濟體像中國那麼幸運。就拿台灣來說,第一,政府沒錢刺 激;第二,整個經濟就是出口導向型的,內需很少,即便翻倍,也不夠彌補出口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全球實體經濟的調整才剛剛開始,大家不宜過分樂觀。

  新一輪通脹言之尚早

  證券時報:為刺激經濟,現在各國印鈔機都開足了馬力印鈔票,這是否會引發新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埋下更大隱患?

  陶冬:我們正經歷信貸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跨國境的政府刺激經濟。這已經為全球帶來龐大的資金流動性。但是這個流動性還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因 為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沒有恢復。儘管銀行手頭揣著大量流動性,但並沒有把它貸出去。如果銀行維持這種局面,儘管政策利率低,但企業的借貸成本並不低,經濟 就難以復甦,提通脹也不切實際。但一旦銀行在今後十八個月逐步開始恢復貸款,實體經濟受惠於央行的貨幣擴張政策,流動性開始變大,觸發新一輪通脹和資產價 格上漲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在經濟復甦沒有絕對確認之前,央行不敢收回流動性。雷曼事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政策制定者不能見好就收。「寧遲勿早,寧軟勿 強」,將是未來政策制定者收回擴張性政策的特點。

  保護主義非長久之計

  證券時報:各國政府積極實施救助計劃,全球的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跡象,是否會愈演愈烈?

  陶冬:全球的保護主義一定會抬頭,一是貿易保護,一是金融保護。在經濟衰退,政客不僅掌管國家,也開始掌管企業,就業問題嚴重惡化的情況下,保 護主義轉強是可以理解的。但保護主義做不長。經歷了多年的全球化,今天國與國之間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涇渭分明,很多時候壁壘都不知道該設在哪。美國的財政刺 激方案,錢只能花在自己國家,不讓海外人受惠,但是財政刺激方案60%的資金要有海外提供。保護主義情緒一定會有,但不代表它能做久、做成。(證券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