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預測未來5到10年,全球保險規模包括壽險規模,有40%來自亞洲,亞洲市場有30%至40%來自中國。未來3年內,中國壽險市場的競爭將從一線城市轉戰二三線城市,中國是亞洲地區非常重要的一個市場,不光從規模上,更重要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
2月17日,麥肯錫這家國際知名的金融行業諮詢公司,透過金融危機的陰霾,再次將目光聚焦於中國的保險市場。
金融危機引發「短期挑戰」
針對這次已經導致歐美各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的金融危機,麥肯錫專家坦言,這場金融危機的到來,確實為保險業帶來了挑戰,最重要的就是投資方面的挑戰。
「保險尤其是壽險最重要的就是銷售,其次是投資。」麥肯錫亞洲區保險行業諮詢負責人白德范(Stephan Binder)先生稱,全球股市下跌,使投資環境遭遇風險管理方面的挑戰,過往一年,幾乎全行業投資都遭遇重壓,並且由於股市的關係,很多投資者對金融產 品缺乏信心,這同樣影響到保險產品的消費需求。
「其次,目前中國的壽險業缺乏差異性,大家使用同樣的渠道、同樣的手法和同樣的產品,因此都在強調保費的規模增長。」白德范坦言,尤以壽險行業 銀保渠道為例,2008年對保費收入的貢獻佔到45%至50%,而在2003年,這一數字僅為26%,如何將這一渠道帶來的規模轉化成利潤,將是今後全行 業面對的挑戰。
白德范稱,中國的壽險競爭主體正在不斷增加,很多「進取型」的公司如果過分利用價格競爭搶佔市場,將會帶來整個市場的不良狀態。
麥肯錫調查顯示,綜合分析整個中國壽險銀保渠道的平均水平後,銀保業務利潤率的貢獻接近於「0」。針對記者提問,白德范解釋,不排除一些公司銀 保業務利潤率比其他公司做得好,並且有些產品的利潤率要比其他產品好一些。這個「0」的結論同時說明,與保險公司合作時,壽險公司為追求規模和一定的市場 份額,銀行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在談判中處於非常強勢的地位。當然未來這一趨勢會改變,壽險公司也會越來越注重業務價值的創造,而不是僅僅看重規模,會從經 濟的角度更好更合理地發展其銀保業務。
壽險市場發展潛力源於高儲蓄率
採訪過程中,麥肯錫專家一再強調中國保險市場尤其是壽險市場的「樂觀因素」,在他們看來,中國消費者的儲蓄方式,正逐步從現金轉為儲蓄及投資產品,比如保險這一中低端的投資儲蓄工具,將成為未來中產家庭的核心投資工具。
中國壽險市場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源於哪裡?麥肯錫回答,「來源於中國的高儲蓄率」。
據麥肯錫香港分公司董事倪以理介紹,目前居民個人的高儲蓄率在中國已達到3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如果有3%能夠轉化為壽險規模或保險規模,可望達到現有保險市場規模的兩倍。
倪以理進一步解釋,除相對於歐美市場的「高儲蓄率」這一因素外,另外四個長期趨勢表明中國壽險行業在中長期將蓬勃發展,且二三線城市會是以後中國壽險市場增長的主要地區。
「首先是經濟持續增長。在調研中發現,經濟增長並非目前亞洲其他地區都在享受的一件事情,中國和印度的人口、GDP增長,在亞洲地區是非常突出的因素。」
「其次,中國的新興中產階層在興起,尤其二三線城市的人口、人均GDP增長,較一線城市高出兩個百分比,未來5年的競爭環境,競爭最要突破的地方,會轉到二三線城市,甚至到農村,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中國壽險行業的因素。」
「第三,中國壽險公司有機會往區域性、全球性發展,從中長期看,巨大的本土市場可以幫助一些企業向海外發展;第四,分銷渠道正獲得大規模拓展, 銀保渠道為2008年的保費收入貢獻了45%到50%,成為支持國內壽險發展的重要渠道,另電話行銷也在迅速發展。」麥肯錫專家預測上述長期驅動因素,將 使中國壽險行業在中長期出現16%到19%的增長率,且二三線城市會是以後中國壽險市場增長的主要地區。(金融時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