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章玉貴:人民幣須成國際貨幣本位幣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至少尚缺一張至關重要「門票」: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在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本位幣的情況下,中國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 面前只能看著美國通過印鈔票轉嫁經濟危機。甚至,中國還面臨西方主要大國集體做空中國經濟的危險。改變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被動地位,必須適時將人民幣 打造成國際貨幣本位幣。

  毫無疑問,肇始於美國並席捲全球的這場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全面經濟危機。遺憾的是,在被世人公認為應對這場危機負主要責任的美國,竟然沒有一個 有影響力的政治家願意站出來主動承擔責任。一向對華比較友好的保爾森對中國的指責根本經不起任何推敲,國人也不必太在意政客們的一時一言;好戰的布什政府 通過唆使以色列發動巴以戰爭,而這看來也不大可能轉移世人對經濟危機的注意力。至於以改革為競選綱領的奧巴馬政府,世界也不應寄予太大希望。因為作為美國 國家利益的代表,奧巴馬政府和歷屆美國政府不會有任何本質的區別。奧巴馬肯定會想辦法拯救美國經濟,但絕不會率先充當世界經濟的救世主。

  中國對危機衝擊估計不足

  顯然,由於國際經濟信息不對稱,中國在去年對這場危機的衝擊力估計不足。

  出於控制通脹的考慮,政府從去年初開始對經濟下了太多猛藥,結果在成功消解通脹壓力的同時也窒息了一部分經濟活力;中國也沒有充分估計到次貸危 機自去年9月份以來竟然會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產生那樣大的殺傷力。歐美金融業十年來取得的成就被毀傷大半,實體經濟也跟隨虛擬經濟步入寒冷的冬天。中國 本來被一部分經濟學家視作全球蕭條中的一個例外,但是冰冷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根本不是天外來客,無法隔離於這場金融風暴的衝擊。

  更為麻煩的是,作為風暴中心的美國,受傷的主要是金融業,實體經濟除了以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受傷較重以外,其他產業整體狀況良好,而中國正好相 反,較為保守的金融業未受太大衝擊,但是實體經濟卻傷痕纍纍。而且從經濟恢復的角度來看,金融業的恢復節奏顯然要比實體經濟來得快。如今,中國從國家領導 到地方官員以及廣大百姓都在為如何復甦經濟而殫精竭慮。但是,經濟復甦的鑰匙似乎並不完全掌握在我們手裡,只要美國經濟持續低迷,各國政府哪怕使出吃奶的 力氣,最多也只能換來個經濟小陽春。

  沒有國際貨幣本位幣之痛

  為什麼中國要為這場危機買單?除了應檢視自身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之外,關鍵在於中國目前仍缺一張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門票」: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在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本位幣的情況下,中國只能看著美國通過印鈔票轉嫁經濟危機。

  經濟發展史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如果沒有國際貨幣本位幣,即使經濟規模再大也只能是依附型經濟。而處於貨幣中心地位的國家卻掌握著定 期對外輻射經濟風險、轉嫁經濟發展成本的主動權。儘管從經濟規模來看,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既有框架使得中國處理巨額外匯儲備的行為空間極小。中 國當然希望利用這些外儲在國際貴重金屬和其他戰略資源市場掃貨,但是沒有賣家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中國也希望購買發達國家的優質資產,但無論是美國還是其 他發達國家都不會輕易對此開閘。於是中國只能一再增持美國國債。而購買美國國債實際上是把中國經濟綁在美國的戰車上。美國可能不會輕易賴賬,但要使美元貶 值卻並不困難。美國轟轟烈烈的救市行為背後,其實就是何時選擇印刷美元。而且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美國享有國際貨幣本位幣特權之後的巨大好處。已有專家 算過一筆賬,截至2008年,美元國際貨幣本位幣的地位使美國獲得的鑄幣稅收入超過18.4萬億美元。此數字是美國2007年GDP總額的1.31倍。而 中國就為其貢獻了十分之一。

  甚至,必要的時候,美國可以夥同歐洲和日本對人民幣採取集體隔離的措施,集體做空中國經濟,人民幣再次成為打壓對象不是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 下,中國儘管也可以加印人民幣,但可能的結果除了製造國內通脹以及刺激出口之外,大概沒有更多好處了。而且在歐美市場普遍不振的前提下,人民幣即使強行貶 值恐怕也未必能夠刺激出口,反而可能遭致主要貿易夥伴的指責。這就是缺乏國際貨幣本位幣地位的人民幣不得不面臨的尷尬。

  應蓄勢改變被動地位

  因此,要改變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被動地位,必須適時將人民幣打造成國際貨幣本位幣,以保衛中國人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而從當前的情勢來看,未來一段時期或許是將人民幣打造成國際貨幣本位幣的時間窗口。

  誰都知道,美國極不情願人民幣成為與美元平起平坐的主要勢力,但是目前的美國正處於力量使用過度、實力相對衰落、國際信譽最差的時候,如果因為 中國提升國際貨幣影響力而從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對中國施壓,顯然不是最佳時機。況且中國整體實力早已今非昔比,美國從戰略上還是忌憚中國的。一旦美國從 經濟與金融危機中恢復元氣,中國要從美國那裡分享貨幣勢力範圍,難度顯然要比現在大得多。

  (作者係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

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

央行昨日晚間宣佈,已與馬來西亞國民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800億元人民幣或400億林吉特。協議有效期3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央行第三次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央行昨日晚間宣佈,已與馬來西亞國民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800億元人民幣或400億林吉特。協議有效期3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央行稱,此次主要是為了推動雙邊貿易及投資促進兩國經濟增長。這與此前兩次央行與韓國和香港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時的表述有所不同,這次有關金融穩定的表述幾乎完全被淡化了。

  「這說明,央行此次貨幣互換協議更多地出於促進雙邊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說。

  張明認為,此次貨幣互換協議便可以視作是與東盟貨物貿易結算試點「有著緊密聯繫的一項舉措」。

  官方資料顯示,馬來西亞目前已是中國內地在東盟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的雙邊貿易額為534.7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次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比前兩次都要小,但「相對於534.7億美元的貿易額,目前的額度並不小。」

  央行與韓國和香港地區分別於2008年12月15日和2009年1月20日簽署貨幣互換安排,額度各為1800億元人民幣和2000億元人民幣。

  由於本次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已是央行50天內的第三次出手,因此昨日有觀點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正在加速。

  但張明認為,雖然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有其他國家或地區和央行簽訂類似的貨幣互換協議,但目前的舉動卻也並不足以判斷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速。

  「不過,通過此次危機,相信決策層面應該已經注意到了國際化貨幣的許多好處。」張明分析。

  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是指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簡單來說,貨幣互換雙方互換的是貨幣,它們之間各自的債權債務關係並沒有改變。

  貨幣互換的目的在於降低籌資成本及防止匯率變動風險造成的損失。(東方早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