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謝國忠:以新泡沫救舊泡沫不可為

  寄望於流動性政策,只會延誤對經濟危機的應對,延長經濟衰退

  全球經濟正陷入深淵。在這場危機中,人們對增加流動性寄予厚望。過去兩個月,中國大幅提高了信貸規模。自2008年11月以來,中國股市跑贏其他市場約40%。這些都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全球市場屢次因中國動向而起伏。投資者清楚,下一次經濟上升,儘管尚不知何時、以何種方式發生,但必將與中國密切相關。由於美國仍需數年解決「雙赤字」難題,歐洲和日本仍受困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似乎是推動經濟好轉的惟一希望。

  然而,對流動性的信心與依賴,似乎有點表錯了情。在格林斯潘時代,流動性被賦予了神奇力量,金融從業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討論它,卻沒有幾個人知道流動性到底是什麼。

  流動性政策為何失效

  在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時期,流動性並不是經濟管理的有效工具。工人們在預見到了貨幣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衝擊後,要求提高工資以抵消通脹的影 響,但是,工資的增長將立即傳導至CPI,引發通脹抬頭。貨幣擴張與通脹之間存在直接的傳導路徑。因此,中央銀行放鬆銀根僅僅會推高通脹,而無助於刺激需 求。

  自當前這場經濟危機在2007年8月爆發後,各國中央銀行再次祭出了流動性法寶作為應對措施。對流動性擴張政策的信任,提高了金融市場的信心, 並在數月內穩定了市場。但在2008年,這一政策開始失效,增加流動性並沒有推升資產價格或是改善需求。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儘管金融人士通常把流動性看做類似於「免費的錢」,但事實上,它是一種短期債務。當有足夠多的家庭或是企業願意借款消費時,它就會發生作用;但 當信貸泡沫破裂,不管利率多麼低,都沒有幾個家庭或是企業再有借款的意願。此時,流動性政策徹底失效。用貨幣經濟學的術語描述,就是流動性增加而貨幣乘數 縮小。

  怪信心還是怪錢袋

  中國的情況與西方不同,總體而言並不存在高槓桿率問題,尤其是家庭部門沒有太多債務。這就是當中國擴張流動性時全球如此矚目的原因。中國擁有將流動性轉化為需求的潛力。然而,中國家庭部門跟政府部門、企業部門之間的結構性不平衡,妨礙了流動性向有效需求轉化。

  中國當前的流動性來源於高額貿易順差。由於中國央行並沒有像以前那樣,發行央票以對沖貿易盈餘,目前,流動性都集中在銀行體系當中,而銀行以接 受貼現票據的形式,將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由於以這種形式獲得的貸款利率都相當低,國有企業可以將資金存起來而不用擔心成本,甚至有時候還小有獲利。這 在會計上會導致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對政府項目放貸可以增加有效需求。財政刺激項目具有乘數效應,銀行貸款可以放大這一效果。但這一刺激政策將穩 定經濟,但不會推動其重返高速增長狀態。

  部分人士希望,擴張流動性能夠抬升資產市場價格,進而改善經濟,這實際上相當於製造一個新的泡沫。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裂後,格林斯潘採用 的就是這種做法。時過境遷,格氏昔日的光輝開始成為今日的夢魘。製造新泡沫以應對舊泡沫破裂的後果,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即便可以為,也不應為之。

  過去十年,強勁的出口支撐了中國的高額投資。如今,我們迫切希望居民需求可以取代出口,令投資獲益。最快的解決辦法,是將政府財富分配給公眾。寄望於流動性政策,只會延誤對經濟危機的應對,延長經濟衰退。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全文有刪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