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後現代圖景:全球金融大廈在一瞬間垮塌,發達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各個國家的行政和貨幣當局使出渾身解數挽救人們日益失去的信心,美國和歐洲祭出定量寬鬆,但效果似乎依然不彰……怎麼辦?
一、「資產價格暴跌撕裂了私營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本輪經濟危機自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始,但房地產泡沫遠不是經濟危機肇因之全部。2002年以來日益加速、波瀾壯闊的全球房地產泡沫、全球股票市場泡沫、全球大宗商品泡沫之互相激發和共振,才共同導致了眼下全球經濟的風聲鶴唳、快速回落。
我相信,對於目前市場中眾多的職業投資家而言,他們有限的職業投資經歷和區域市場經驗並不能用來有效應對當前險象環生的全球金融市場。1929~1933年美國大蕭條的經驗教訓和1990年之後近二十年間日經指數節節敗退的表現,應該成為他們每天都要思考追問的對象。
儘管長期以來,眾多主流學者都認為,是錯誤或不當的貨幣政策加劇了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和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但在《大衰退》一書中,作者指出,實 際情形並非如此。因為在過去十多年裡,即使在零利率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依舊在忙於償還債務。而按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資金可以免費使用的時候,企業應該做的 當然不是償還債務,而應該是借錢擴張。但從大約1995年起,日本企業不僅沒有增加新的借貸,反而開始加速還貸。
日本企業為什麼會有這種「反常」行為?作者認為,原因在於日本多年的資產價格暴跌過程,極大地破壞了日本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商 業不動產價格和日本高爾夫俱樂部會員權從泡沫高峰期到位於谷底的2004年和2003年,分別暴跌了87%和95%,使得它們的現值只有當初的1/10。
而在資產價格暴跌時,當初用來購買這些資產的貸款數額卻沒有變,全日本的企業會突然發現,它們不僅喪失了大筆的財富,同時其資產負債表也陷入了 困境:比如一家企業原本擁有價值100億日元的地產,現在卻發現其價值只有10億日元,而資產負債表上卻依然保持了70億日元的負債——這家企業的資產負 債表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本來盈餘的資產負債狀況突然變成了60億日元的淨負債!
也就是說,儘管這家企業依然運營正常,仍然在不斷地創造利潤,但它實際上已經陷入技術性破產。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所能作出的正確選擇只能是——毫不猶豫地立即將企業日常經營利潤用於債務償還。
作者的研究顯示,1990年開始的地產與股票價格的暴跌給日本造成了1500萬億日元的財富損失,這個數字相當於日本全部個人金融資產的總和,同時也相當於日本三年GDP的總和。
而在美國的大蕭條時代,1929年10月開始的股票和其他資產價格的暴跌,同樣也重創了當時美國私營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每個人都急於減少自己的 巨額負債,進而引發了市場總需求的急速萎縮:在隨後的四年內,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下降至1929年峰值的一半;失業率在大城市超過50%,在全國 範圍內亦高達25%;股票價格跌至最高時的1/8。
簡而言之,大面積資產價格的崩潰撕裂了私營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使得私營部門的經營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為「負債最小化」。私營部門這種「修復資產負債表的努力」直接導致了社會總需求的萎縮,並最終導致經濟陷入衰退。
果如作者所言,則眼前正在發生的這一輪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和技術全球化基礎上的、史無前例的全球資產價格的「繁榮-崩潰」,其「修復」過程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我們真的要迎來全球經濟「失去的十年」嗎?
二、「定量寬鬆正在變成一個全球鬧劇」
本週三,美聯儲採取大膽行動,把定量寬鬆政策再度向前推進一大步:宣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收購3000億美元的長期美國國債和至多可達1.25萬億美元的「兩房」所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表明,美聯儲開始使用「定量寬鬆」和「金融危機」進行肉搏。
誠然,「定量寬鬆」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研究美國大蕭條所得出的經驗,作為一個貨幣主義者,伯南克認為「用直升機撒錢」就可以遏制衰退。果真如此嗎?
在《大衰退》一書中,作者談到了一個故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1999年和作者討論日本的經濟困境時毫不諱言地主張,僅僅依靠印 鈔票也能刺激需求,因此日本央行通過增加貨幣供應就能對衰退產生有效作用;當作者回應說,這樣做就意味著難以想像的通貨膨脹時,克魯格曼的回答更乾脆—— 日本正需要200%~300%的通貨膨脹率!
是的,在很多主流經濟學家那裡,他們從美國大蕭條的研究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如果當時的貨幣當局及時向銀行系統注入足夠的流動性的話,情況就將大有改觀。對於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他們同樣相信,只要日本央行增加足夠的流動性供給,日本經濟就會從衰退中復甦。
眾所周知,日本後來確實採用了「定量寬鬆」政策,也幾乎維持了近十年的零利率,但日本經濟真正復甦了嗎?日本去年第四季度GDP大幅跳水的鏡頭 剛剛閃過,美歐央行視而不見,依然在全球強推「定量寬鬆」。他們有沒有真正考慮過定量寬鬆在遏制日本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效果究竟如何?
用本書作者的話說就是,在利率為零時央行實行定量寬鬆政策,就好比一個商販在每天無法賣出100個以上單價為100元的蘋果時,決定在貨價上擺 上1000個蘋果,當這樣做仍然無效時,就再加1000個蘋果上去。可是只要價格不變,消費者的行為就沒有改變的理由,所以即使這個商販在貨架上擺滿了 3000個蘋果,這家蘋果店的銷售量仍然固定在100個。作者認為,這就是定量寬鬆政策的本質,這項政策既沒有帶來日本經濟的復甦,也沒能阻止日本資產價 格的繼續回落。
三、 貨幣政策失效財政刺激才是正途
那麼,怎樣才能阻止經濟滑入大衰退的深淵?答案是,大規模的財政刺激。
本書作者注意到,儘管在喪失了1500萬億日元國民財富的情況下,日本的GDP不管在名義上還是在實質上卻仍然高於泡沫頂峰期。這種情形和大蕭 條時期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在大蕭條時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在四年之內就已經下降至1929年峰值的一半。作者認為,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關鍵在 於,是財政刺激支撐了日本經濟。
就日本而言,在1500萬億日元國民財富灰飛煙滅的情況下,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在一兩年之內修復遭受重創的資產負債表。對於一個正常的企業,這個 過程大概需要5年,而對於那些不幸在泡沫高峰期購買了不動產的企業,這個過程則可能需要20年。在此期間,只要這些企業有現金收入,他們就會繼續償還債 務。而且,只要這個「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不結束,企業就始終不會借貸,這將最終迫使政府年復一年利用財政刺激來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轉。
作者更態度鮮明地指出,在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過多的財政刺激不足為慮,實施更多的財政刺激政策總比刺激不足要安全得多。因為在經濟遭遇資產負債表衰退時,由於財政刺激不足而引發的問題的嚴重程度要遠遠超過財政刺激過度而引發的問題。
這一結論無疑對當下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路徑選擇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由於政府無法命令企業停止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於是財政政策的強力實施成為必然。
顯然,本書作者的核心觀點與當下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暗合。(第一財經日報周迪倫)
財政政策借助政府財政開支、稅收、債務融資方面的變化來刺激或減緩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則側重對經濟體中貨幣發行量的調節。
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②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係,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③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④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⑤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內資金實行周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⑥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為(如違反稅法的偷稅抗稅行為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⑦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