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

進入危機下半場 中國尋找增長新發動機

  上半年,中國經濟完成了築底,但挑戰並未結束。

  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而如何從底部進入新一輪的增長週期,將成為危機下半場的主要議題。

  一個受到廣泛認同的觀點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而中國經濟必須尋找新的發動機來驅動經濟增長,而決策層將以何種方式引導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快車道」?在6月19日開始的中國經濟增長和週期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瞭解讀。

  原有模式不可持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兆木認為,中國此前以外貿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建立在世界和中國失衡的基礎上,而投資和外貿高增長的條件不僅在危機中已經改變,而且在危機後也不可能恢復。

  林兆木分析說,經濟前幾年投資過度擴張,我國不少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加上去年以來實施4萬億元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不少領域的投資在未來幾年接近飽和或已經飽和,不可能像前些年有那麼多的投資熱點,也不可能像前些年保持那樣高的投資增長率和投資率。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卓元也認為,內需外需、投資消費的雙失衡結構已經不可持續。

  1998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國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8%,但是到了2007年,已經上升到佔36%,貨幣和服務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拉動比例太高。如果外需一萎縮,影響就很大。

  投資佔GDP的比重太高,而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佔的比重太低,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在「六五」和「七五」佔50%以上,到了2008年佔到35.3%,只有一般國家60%~70%左右水平的一半。

  張卓元認為,按照現在的勢頭髮展下去,今年投資和消費的結構不但不能改善,還要進一步惡化,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還會進一步降低。

  尋找新增長點:

  消費還是創新?

  經濟企穩之後,什麼將成為新一輪週期的經濟增長點呢?

  學者認為,走出危機的關鍵並非是政府的救市措施,而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出現。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成認為,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月度動態角度看危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急速下滑階段,從去年7月到今年一季度。第二階段為企穩回升階段,從今年二季度到今年年底。第三階段為全面回升階段,從2010年開始。

  劉樹成認為,在進入第二個階段之後,關注的重心應該是如何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當前需要關注的主要是創新和消費。

  劉樹成認為,每次重大危機都會推動重大的科技進步,或者說重大的科技進步也會推動著經濟從危機中走出來,進入回升,包括新產品、新生產方式、開闢新市場、打破壟斷以及新的組織形式。

  消費成為公認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刺激消費卻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

  張卓元透露,在4萬億投資方案出台之後,一些經濟學家呼籲應把擴大內需的重點從投資轉為消費,把投資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實行更加積極的刺激消費政策。

  林兆木認為,關鍵在於調整國民收入結構,一個是國家和居民的收入結構,第二個方面需要調整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結構。

  推進改革、打破壟斷,放開限制也成為被提及的一個方面。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研究室主任張曉晶認為,政府刺激經濟短期內能夠見到效果,但是長期來看還是要提高市場經濟的彈性,減少政府的干預,在勞動力市場、行業管制、資源能源價格等方面推進改革。(第一財經日報-熊劍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