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紐約4月8日訊】著名報紙發行人、美聯社董事長辛格頓(William Dean Singleton)在和自己的同行們談起線上新聞聚合器時曾經不止一次地表示,後者已經使得他「徹底發狂,我們不能再這樣忍受下去了」。
辛格頓和他的同行們一再威脅,要對谷歌、Drudge Report、Huffington Post和Digg等網站採取法律行動,因為他們一直在鏈接自己的報導,卻從來沒有付過一分錢。
看上去,他們的憤怒是非常正當的,但實際上,他們找錯了對象。正是這些聚合器為他們的網站帶來了海量的讀者,不然的話,他們的報導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會看到。
谷歌就曾經宣稱,僅僅他們一家網站,每個月就為各新聞網站送去了超過十億的點擊量。
對於這些新聞發行人而言,要阻止谷歌的網路爬蟲,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不過,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新聞報導將再也無法出現在谷歌新聞或者是谷 歌的搜尋引擎當中。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一家報紙的網站談論過這樣的事情,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山窮水盡時才會做出的魚死網破的選擇。
事實上,對於這些媒體而言,問題並不在於聚合器,而在於他們自己的運營模式。毋庸贅言,新聞的確承載著公眾的信任,但是畢竟沒有幾個人是免費工作的。無論從業者是否願意承認,歸根結底,新聞也是一樁生意。
當你拿出錢來購買一份《紐約時報》(NYT),或者是當地的報紙,你所支付的價格其實根本就不夠付紙張和墨水的錢,真正為這一切掏腰包的另有其人,就是那些廣告客戶。事實上,一份典型的報紙,大約80%的營收都是來自廣告的。
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並不是銷售訊息,而是吸引足夠多的受眾,這樣發行人就可以推銷廣告了,並且賺到一定的利潤。新聞簡單說來就是吸引眼球的工具, 這樣某些商品和服務的銷售者就可以經由這一渠道找到自己的客戶群。這一系統已經存在了超過一個世紀。記者寫作,讀者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報導的閱讀權,而其他 有自己目的的人為這個過程承擔大部分成本。
不過,近些年來,這一行業卻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衝擊。報紙的發行量迅速下滑,僅僅2004年至2008年期間,縮水的規模就超過了10%。這方 面的問題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美國報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大約二十五年的時間。互聯網誠然是加速了這樣一種進程,但是絕非始作俑者。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互聯網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廣告客戶選擇了線上渠道,因為讀者已經先期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這就使得競爭愈發激烈了。
地方報紙之死
在過去,當你購買一份報紙,在火車上閱讀時,你是一個完全被動的、被控制的受眾。你要麼就讀自己手中的報紙,要麼就放下他和身邊的人聊報上的新聞。報紙統治了你的生活,由於報紙自身地域性和所在地的重合,它們實際上是扮演了當地資訊壟斷者的角色。
大約七十多年以前,幾乎美國的任何一個社區都至少有一份自己的報紙。這些報紙都有一個當地人熟悉的名字,價值若干美分,內容主要是一些當地的重要事件,再加上美聯社、合眾社或者是紐約時報辛迪加提供的新聞。
在過去一個世紀當中,全美報紙的總數量穩步減少。研究顯示,在1910年的時候,全美大約有2600份日報,大多數都是獨立運營的。到1990年的時候,全美報紙總數大約是1600份,大多都已經受到報業集團的控制,市場被分割到了大約15個主要玩家的旗下。
整合的過程中,為數眾多的地方報紙倒下了,在這裡,《時代》週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代》開始發行地方版時,許多規模要小得多的報紙就被踢出局了。現在,互聯網正在對《時代》重複著後者當初對那些小報紙所做的一切。
《時代》董事長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曾經以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是《紐約郵報》、《紐約每日新聞》,或者是《華盛頓郵報》,然而實際上,他面前的最嚴重威脅已經變成了讀者可以在線上找到的眾多選擇。
壟斷的消失
這其實就意味著,當年做生意的方法今天已經失效了。在過去,報紙控制著受眾,而廣告客戶只有通過他們才能達到這一群體,但是現在,這樣一種模式和策略已經不再那麼可靠了。
力量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以前受眾是由傳統媒體壟斷,但是現在,廣告客戶卻可以通過其他方法精確地找到自己的潛在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廣告客戶轉向了線上,在這裡,他們對於自己廣告投入的回報情況可以獲得極為精確地追蹤,這是線下媒體所無法做到的。
一家廣告客戶在《時代》上面做了一個整版廣告,但是他們並不清楚究竟會有多少人看到它,至於多少人在廣告吸引下採取了行動就更加無法確認了。客戶只知道《時代》的讀者平均年齡是四十二歲。現在,已經有若干代受眾成長起來,進入了線上世界。
報紙所失去的,不僅僅只有廣告客戶。紙媒體的讀者也在不斷流失,這就使得他們壟斷基礎的另外一隻腳也開始踏空了。互聯網不但能夠為人們帶來新聞,還能帶來更多其它紙媒體無法帶來的東西。
人們在上線之後還會做很多其他的事。比如他們會瀏覽一些博客,並參加線上討論。他們會去看YouTube的視頻,也會到Facebook去聯絡新結識的朋友。他們玩網遊,收發郵件,共享照片。總之,他們會做任何可能的事情,惟有購買和閱讀報紙除外。
利潤在縮水
很多報紙也都開始在線上佔領地盤,但是具體收效就很值得斟酌了。在很長的時間當中,報紙的利潤率都有40%左右,這就使得它成為了一樁非常有利可圖的生意。
現在,《時代》大約有100萬印刷版訂戶,他們從這些訂戶每人身上都可以獲得數百美元的利潤,而他們的線上讀者雖然有大約1500萬之多,但是 每人所貢獻的利潤卻要少得多。平均而言,線上讀者每次訪問大致都只會在網站停留幾分鐘的時間,而且有些時候根本就不會來,通算下來,一個月的人均訪問時間 只有三十分鐘左右。
要知道,二十年前,人們每天花在閱讀日報上的時間平均而言也不止這麼點。更加重要的是,大多數訪客都不是從《時代》的首頁進入的,你可以猜到,他們恰恰是由谷歌新聞等聚合器帶到這裡來的。
抨擊聚合器或者強制實行線上新聞收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能收到實效的。至於高聲喊叫什麼我們已經「徹底發狂,我們不能再這樣忍受下去了」之類,更不可能改變任何事情。
轉型的時代
解決方案何在呢?在現有的架構之下,其實是不存在真正的解決方案的。事實上,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場重大的轉型當中。那些傳統的大媒體公司都已經習 慣了以傳統的方式收集、印刷和銷售訊息,並為此承擔著不菲的成本,對於他們而言,現在只有兩條路,要麼改變,要麼死去。時代要求他們變得更小,變得更快。
雖然行業的情況現在已經很不理想了,但是未來還會變得更糟。要知道,當年美國也曾經有過一個規模不小的行業,製造冰塊,並用卡車拉到每一家消費者的門上——然而,伴隨電冰箱的出現,這個行業最終徹底消失了。
在塵埃落定之後,新的媒體組織,新的運營模式,以及新的新聞工作者就將呈現出廬山真面。之前的混亂階段,正是創造力大展神通的舞台。新聞行業不會就此死去,死去的只是過時的運營模式。
未來的新模式會是怎樣,誰也無法斷言,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新模式終將出現。
(本文作者:Adam L. Penenber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