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中國是否成為下一個日本?

  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把經濟發展的實惠高明的均勻的分攤給每一個國民的話,而不是只是東南沿海的居民富裕、不只是個別階層的人富裕,而是所有勞動者都富裕,那麼我認為,中國避免泡沫破滅的打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相當有可能的。

  ——日本首任財務副大臣村上誠一郎  

  中國2010Vs日本1990

  對於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有著清晰記憶的一代日本人,一定會驚異於歷史的相似。日本在泡沫未破裂之前的盛世景象,彷彿正在它的鄰居——中國重演。

  強力的出口、顯著的貿易順差、來自美國的本幣升值壓力、瘋狂上漲的房地產價格……但當前的中國和當時的日本卻又如此不同:中國擁有一個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中國有自己的防衛力和糧食自給力,不用像日本一樣看美國臉色行事;中國政府能動用國家財政資金刺激內需……

  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

  人民幣無需猛烈升值

  在日本看來,由美國主導的促使日元猛烈升值的《1985年廣場協議》可以說「暗害」了日本。幾十年後,同樣擁有對美巨大貿易順差且是美國最大「債主」的中國,再一次成為華盛頓四處抱怨的對象。這一次美國指責「中國操縱貨幣匯率」、「人民幣價值被嚴重低估」。

  「中國的貿易盈餘很多,因此也持有了很多外匯。美國現在在做同樣的事情,就是讓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但中國很聰明,自然不會那麼做。」日本首任財務副大臣村上誠一郎在接受東方早報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道。

  「當年日本也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結果日元升值,美元貶值,導致自己的債權一下子減半。中國應當注意到前人的失敗,警惕這樣的事情發生。儘管你購買美國國債可以有較高的利率,但是一旦匯率被美國施壓上升,那點國債利息和因匯率上升的損失是沒法比的。」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幹、原日本銀行北京事務所所長瀨口清之也認為,人民幣匯率並不需要多大的升值。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加,內需的提高,國內的生產水平和生產量已經不夠滿足內需,便需要進口來填補內需缺口。所以我個人預測今後中國的進口會 越來越大,出口越來越低,所以中國的貿易順差會越來越低。從這一角度來考慮,中國今後的進出口會越來越平衡,應該不需要太猛烈的人民幣升值。」瀨口說。

  瀨口同時表示,目前,中國的出口增長率應該已達到世界第一。「一般來說,達到了第一增長率之後增長的速度會越來越慢,因為達到第一之後需要更多 的研發力量,現在的中國能利用美國、日本、德國以前的經驗和技術,所以比較簡單的就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但是達到最高的水平後需要自己研發新的技術,這需要 技術和力量的支持,所以那時候出口增長率增長就會比較慢。」

  社會財富分配關係重大

  村上誠一郎認為,中國目前與當年的日本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擁有一個13億人口龐大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

  「因此,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把經濟發展的實惠高明的均勻的分攤給每一個國民的話,而不是只是東南沿海的居民富裕、不只是個別階層的人富裕,而是所有勞動者都富裕,那麼我認為,中國避免泡沫破滅的打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相當有可能的。」

  縮小貧富差距應是中國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現在中國的貧富差距確實有點過大了。能買得起三四百萬房子的大有人在,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的也大有人 在。日本即使最上層的社長和下面社員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另外,比如我們這些國會議員,雖然全國1億幾千萬人當中只有500人左右能當議員,但我們的工資也 不是那麼高,比我工資高的有一大堆人。」村上說。

  然而,何時能夠成功開發這個龐大市場的需求,仍然是個未知數。2009年,中國政府通過巨額的財政刺激計劃保證了經濟增長率,然而家電下鄉等刺激需求的政策並不可持續。當需求回歸正常,財政無法繼續刺激,風險便會出現。

  「奧運會完了,世博會完了之後,能不能產生那麼多需求。如果產生不了的話,4500萬日元的房子,一下子降到1000萬、500萬也不是沒有可能。」村上誠一郎說。

  身為華人的旅日媒體人徐靜波從「中國人要面子」的民族性反駁了村上的上述觀點——中國的樓市的剛性需求依然很大。「東京90%年輕人是租房結 婚,但在中國,你沒有一套房子,誰會上門?首付付不起,父母親給。」不過他也承認,「沒錯,這種(要面子)心態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但這種動力的背後, 是血和淚,是幸福感的降低。」

  而中國獨立的國家地位對於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有決定性作用。

  「中國有比日本強的地方,那就是自己擁有軍事力量和糧食,能夠喂飽自己,能夠保護自己。日本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日本的軍 事力和糧食是依靠外國,所以當被要求這要求那的時候,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村上說,「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的目標是96%,自己也有能夠保衛自己的軍 隊,所以,不需要事事順從別人。」

  《朝日新聞》原編輯委員會委員山田厚史更言簡意賅:「中國可以把擁有的美國國債當成外交的工具,但日本不能。」

  謹防「自信過剩」心理

  與記者接觸的多名日本政經界人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在經濟和金融工作中,最難抓住的是「人心」。而眼下中國人的心態,與當年日本國民的高度相似,值得警惕。

  徐靜波對東方早報表示,在泡沫經濟時期,國際社會普遍相信日本即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經濟體,這與現在經濟學家們對中國的預期很像,「現在的中國人和當時的日本人一樣,認為自己的國家處在一個上升通道中,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

  《朝日新聞》一名匿名的金融記者向東方早報直言,這其實是「自信過剩」——與當年的日本人一樣。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說,日本政府當時實行趕超美歐戰略,發展迅速,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述「自信過剩」的國民心理。同時,趕超戰略為了提高效率,政府對經濟干預很深,銀行也與貸款企業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關係,所謂「主銀行制度」。

  而在泡沫經濟過程中,正是由於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銀行制度滋生的腐敗和人情,導致了放貸的氾濫,助長了泡沫。

  村上誠一郎在指出上述中國與日本的相似情況的同時表示,中國今後在微觀經濟層面,需要進行嚴格的銀行監督,並整頓銀行破產制度,防止可能出現的銀行破產。(東方早報-王國培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