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韋森:歐債危機三大深層根源

  記者:歐債危機的形勢與之前訪談相比,最近有什麼新的發展和變化嗎?

  韋森: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化,歐洲各國的經濟前景明顯比秋初時黯淡了許多。歐元區一些政府的債務危機進一步惡 化,目前已席捲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並最近來到了法國的大門前。歐洲各國經濟的黯淡前景,也使全球經濟更加陰霾密佈。現在,沒有幾個經濟學家敢斬釘截鐵地斷 言2012年不會再出現一場全球衰退了。在此情況下,歐洲委員會和歐洲各國政府在政策選擇上可謂是一籌莫展。歐盟各國到底怎麼辦?歐洲領到人的觀點且不 說,各國的經濟學家們和觀察家們的意見更是莫衷一是。不久前我在英國《金融時報》2011年度中國高峰論壇「上講出了這麼一個觀點:「歐洲的政治家們現在 應該好好讀讀中國古典文獻《道德經》」。

  以前看到的關於歐債危機的觀點,包括格林斯潘的一些看法,大多是從歐元區成立時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著眼來分析問題,認為北部國家和南部國家 在競爭力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是歐債危機的根源,即北部國家儲蓄,南部國家消費,歐元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了今天歐洲各國政府的債務危機。但是我覺得 這種判斷沒有看到深層次的原因,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來看問題。實際上,這次歐債危機,有三點深層次的原因被大家所忽略了。

  2009年我,發表了一篇《市場經濟的商業週期與中國的選擇》,其中提了一個觀點,這次世界性的經濟衰退,不僅僅是就業率企高不下、次貸和金融 泡沫乃至華爾街投行的金融家的貪婪這些經濟系統表層的問題。從熊彼特和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來看2008-2009年以來的這次世界性的經濟衰退,我們 可以認為,是因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推動的第四波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的衰竭,才是這場世界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

  去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講到,人類近現代歷史上共有三次大危機:一次是1873年之後的通貨緊縮和市場動盪,一次是1929年到 1931年的「大蕭條」(GreatDepression),還有一次就是現在的這場世界積極衰退。克魯格曼還認為,目前世界正處在「1873年經濟恐 慌」和「1929-1933年大危機」後的世界「第三次大蕭條的早期階段」,並且他認為這一次將是一次「長蕭條」。2011年8月,畢生都在研究經濟增長 問題的紐約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Romer)把這場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稱為「大窘迫」(GreatDistress)。他也預測,這一「大窘 迫」將持續五年甚至十年。

  按照熊彼特和克魯格曼的劃分法,我們可以認為,第一次世界性大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以蒸汽機為基礎的機器化大工業(鐵路、輪船和機器化大生產) 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動力衰退了;第二次基本上是因為汽車工業、化學工業、電訊、電報工業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動力衰竭了;而這一次呢,是因為1952年開始的 第三次工業革命(航空航天技術、核能以及網絡技術)所帶來的增長動力最後衰竭了。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能得到解決的話,這次蕭條將是全球性的、長期的。我個 人的判斷是,美債危機也好,歐債危機也罷,都不是三五年內可以解決的事。除非整個人類社會再能發動一場能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的科技革命,從而帶來一波新 的經濟增長,這一長蕭條的格局將很難改變。現在看來,無論新能源,納米技術,乃至生物工程,目前都還構不成能改變未來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革命。沒有新的科 技革命所推動一波新的經濟增長,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經濟就不可能短期復甦,從而政府的財政狀況就不可能根本改善。雖然在不久前召開的歐盟峰會上,歐盟23個 國家(歐元區17國加6個非歐元區國家)同意締結一項新的政府間條約,即新的財政協議,以此來強化各國的「財政紀律」,但這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歐洲目前的 困境。

  第二個觀點是什麼呢?這次歐債危機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有關。我最近寫的一篇《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層 次問題--重讀哈耶克之八》,主要就在談這個問題。在現在的西方民主政制中,任何一個政黨要上台,都需要儘量滿足所有選民的要求。它一方面會對富人說,你 們選我上台後我會給你們減稅;另一方面則對對窮人說,你們若選我上台,我會提高你們的福利。這樣政制制度的運作所導致的結果是,每一個西方民主國家都背負了沉重的債務——又要減稅又要增加福利,只會讓政府花的錢越來越多,財政赤字越來越大。 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法國,包括英國在內,都是這個毛病。按照哈耶克的觀點,美國、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的一個政黨要上台,並不完全取決於自己黨 派所代表的利益團體的訴求,還要看中間選民。你看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還有英國的工黨和自由黨,兩黨的基本選民是固定的,決定誰上台的,是游移不定的中 間選民。一個政黨要想競選上台,就得滿足於這些人的需求。於是,每個政黨要上台就一個勁兒地承諾。哈耶克甚至批評這種為競選上台的承諾是一種腐敗。從這一 點出發,我得出了這麼一個觀點:歐洲政府最好不作為。因為,這次歐債危機的核心是政府的債務危機,而政府的債務危機是這種民主制度所長期運作的結果,而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後歐洲各國政府的「救市」,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我之所以說歐洲的政治家應該學學《道德經》,積極地「為無為」,是因為恰恰正是因為是過去政府的「作為」導致了它們的債務越來越重。現在危機來 了,政府去救市。你越去「救市」,你花得錢越多;你花得錢越多,你背的債務就越重。這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進了大海裡,你不掙扎,或許還會沉得還慢一 點;你越掙扎,就會沉得更快。既然短期內歐洲各國不可能從這場經濟衰退走出來,任何政策選擇目前看來似乎都是沒治的,那作為與不作為,結果都差不多。現在 歐洲領導人似乎明白過來了,23個成員國家(歐元區17國加6個非歐元區國家)開會,同意締結政府間條約,即新的財政協議,減少財政開支,以期在未來減少 債務的積累。目前歐洲各國的失業率大都在在兩位數以上,近期各種宏觀指標都表明經濟衰退的跡象更為明顯和正在加劇,在此情況下,縮減政府的開支,是否會進 一步加速經濟衰退?現在看來是,歐盟各國的經濟真是積重難返,故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政府左右為難,有很少的合宜政策選項。

  我要講的第三點是,歐盟各國經濟復甦步履維艱且目前有可能陷入長期蕭條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歐洲的人口結構。 按照2008年歐洲統計局的一項報告,21世紀以來,歐洲人口的實際增長率接近於0,且人口老齡化嚴重。2008年,歐洲的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超過 65歲以上的老人。這項報告還預計,從2015年開始,歐盟27個成員國在整體上會出現人口負增長。由於歐洲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且很多國家多年來已經是 人口負增長,加上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了,在沒有大的科技革命發生的條件下,經濟低速增長甚至沒有增長,應該是常態。然而,在前些年美國發生次貸的 時期,歐洲各國政府也多年採取了各種刺激措施來推高經濟增長。這正如長期靠服興奮劑來保持自己長跑速度的老運動員一樣。政府長期採取刺激經濟增長的宏觀政 策,後遺症就是現在的政府債務危機。

  儘管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和2008-2009年的世界經濟衰退對歐洲各國的經濟打擊很大,但受衝擊最大的卻是政府,日子難過的也主要是政 府。本來歐盟各國政府就有沉重的養老金巨額負擔,2008年之後經濟衰退來了,政府不斷加大失業救濟和刺激經濟的財政開支,另一方面政府的財政收入在經濟 衰退中又下降很多,這就使大多數歐盟國家政府的債務不斷攀高。最近還有研究表明,在2005年,歐洲國家的適齡勞動人口與領取退休金的人口的比例是 100:35,但如果照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到了2050年這個比例將會達到100:75,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比例將會發展到1:1。歐洲人口將出現負增 長,老齡化又這麼嚴重,你怎麼期望它們在未來能有較快的經濟增長?從人類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人口增長,幾乎沒有例外。

  但是,要看到,儘管歐盟成員國政府的日子很難過,但普通民眾的生活還過得去。即使失業者,儘管他們的收入下降了,生活與以前相比有些拮据,但領 到了失業救濟金後,仍可以去超市買生活必需品,仍然可以到酒吧去喝啤酒。去年和今年,我到過歐洲大陸幾個國家,也在英國轉了一圈,發現大家的日子照常過, 好像大家不像是在一個經濟大衰退時期一樣。概言之,由於歐洲各國的人口已老齡化了,生活水平已經很高,很舒適,要期望歐洲有較快的復甦,從人口結構上來說 也不可能。

  現在的問題是,最近歐盟23國通過的「強化財經紀律」的財政緊縮措施,是否會影響到普通民眾尤其是失業者的福利?是否又要反過來折騰民眾?目前看來這不大可能。因為,如果歐洲經濟又陷入一場新的「蕭條」,任何的財政緊縮措施能否真正推行下去,仍然是個問號。

  從歐洲人口老齡化和將要出現的人口負增長趨勢,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前面說歐盟的領導人應該讀讀中國的古典文獻《道德經》了。老子兩千多年在 《道德經》所談和所憧憬的那個小國寡民社會和清靜無為的政治理想,豈不非常適合目前歐洲各國的現在乃至未來的情形?只是歐洲人現在的生活水平已經與老子時 代中國農耕自然經濟時期無法同日而語了。由此我認為,歐洲領導人學學《道德經》,再看看當下和未來歐盟各國的經濟社會格局,也許能從中悟出點什麼當為的施 政導向以及合宜的政策選擇出來。

  記者:現在歐洲國家似乎把中國的援助當作一根救命稻草?您覺得中國在這次歐債危機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韋森:這個時候,中國政府決策層千萬別犯傻,跑去買歐洲一些國家的國債。不久前,德國等歐盟其他國家援助希 臘的錢不是還勾銷了一千多億歐元嗎?這是個無底洞。近來,連北歐較富有國家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都在大幅減少對歐盟內部財政緊張國家政府的放貸,並 賣出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債券,以便保護自己的資金。在這個時候,要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要去救他們,那還不是等於是要拿錢去打水漂?

  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所能幫助歐洲的,不是要去買它們的國債,而是要去買歐洲的產品。我上次就說到,歐洲兩個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德國和瑞士, 就是因為中國人買了他們很多的汽車、名表和奢侈品,這兩個國家日子才比別的國家好過。德國戴姆斯勒-奔馳的老總告訴我,近兩三年來,他們的S系列豪華車在 中國的銷量,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反過來說,假設中國不買法國的產品,像空客,還有香水、時裝一類的奢侈品,法國經濟恐怕也熬不到現在。法國經濟 還能維持到現在這個樣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這些年中國崛起時期一些高收入階層大量買他們的產品。至於意大利,中國不斷地進口他們的產品,像法拉利汽車 和名牌奢侈品,也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援。購買歐洲人製造的產品,尤其是高檔產品,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中國把積累起來巨額外匯部分花了出去,一方面會緩解三萬 兩千億美元外匯儲備壓在我們央行賬戶中在天天貶值的心病;另一方面,我們大量進口歐洲各國的產品,也會刺激它們的生產和就業,促使其經濟復甦。歐洲各國的 就業上去了,稅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也會慢慢好轉。現在希臘、意大利這些國家,最頭疼的就是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失業率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大量進 口歐洲各國的產品,增加他們的就業,比送錢給他們還能救他們。

  前些日子,英國《金融時報》駐中國的首席記者告訴我,他在北京採訪時,到處問各行各業的人,包括出租車司機和在醫院排隊看病的普通老百姓這樣一 個問題:「你們中國政府現在這麼有錢,要不要去救歐債危機?」老百姓幾乎全回答道:「幹嘛要去救他們?誰又來救我們?」這位首席記者還給出了這樣一個數 字:目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10萬億元了,但中國政府用在13億多人的醫保上的財政支出,才兩千多億元人民幣,與只有不到一千一百萬人口的希臘 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支出差不多,後者每年花240多億歐元用在醫保上。我當時聽了這兩個數字很吃驚,但仔細想一下,覺得完全是這樣。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會 很自然地問這樣一個問題:「政府還要去救希臘?我們生了病,誰來救我們?」希臘政府和西方的許多國家的政府多年來的確負了很多債,但它們都把大部分錢都花 在老百姓身上了,透支給了民眾。我們還要出錢去救人家,誰來救咱們的老百姓呢?你看看在北京上海那些外地打工的人,一個月才掙一兩千塊錢,領著大的抱著小 的去醫院看病,一次就得花好幾百塊錢。他們多難啊!我們政府財政,又救了他們多少?

  秦暉一個觀點我覺得說得很準:西方政府是拚命地討好選民,而在咱們這兒,稅務局和財政收的錢,跟選民沒關係,主要多搞一些大項目,多弄一些面子 工程,把形象搞得光鮮些,把GDP數字搞得高一點,去討好上級領導。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政治運作,恰恰形成了兩個極端,反差是如此鮮明!

  話說回來,要救歐洲,要中國人大量去買歐洲的產品,稅務總局和海關要考慮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呀!前些日子,商務部說應該降低進口奢侈品的關稅, 國稅局和海關接著馬上就否認了。這是部門利益綁架了國家利益呀!你們國稅局和海關徵了那麼多稅,又用到哪裡去了?你們怎麼就不想想呢?正是由於關稅和流通 環節的稅收太高,使中國進口奢侈品的價格奇高,高出歐洲大多數國家一倍甚至幾倍。現在經常出國的人大都會感到,中國的奢侈品價格可能是是世界上最貴的了, 遠遠高於東京、巴黎和倫敦。結果,現在中國高收入的人一波一波地出國旅遊,多去跑到香港、新加坡和歐洲去買奢侈品。如果關稅降下來了,上海、北京和一些其 他大城市的進口奢侈品價格下來了,人們就會在國內買了,沒必要再花機票和旅館費去歐洲和國外去買。與其把這些錢都花在歐洲,花在路上,還不如降低關稅,讓 歐洲奢侈品直接來到中國,那樣中國的商家還能賺一部分零售的錢。

  中國的中產階級崛起了,他們買歐洲的奢侈品與買中國的產品,並不衝突。這兩者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降低關稅 是一舉數得:既救了歐洲,又滿足了中國人喜歡名牌的消費需求,還能把我們這些年積累起來的外匯花了出去,減少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減緩通貨膨脹壓力。那為 什麼我們的稅務部門就不為呢?國稅局和海關總署只考慮保自己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年年增長,為什麼不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上考慮考慮呢?

  記者:現在大家對歐元都憂心忡忡,甚至有人提到,由於歐債危機,歐元區面臨著崩潰的危險。

  韋森:這也牽涉到我前些年所研究的一個問題,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比較一下各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你會 發現,除了經濟學裡面講到的自由市場制度、自由貿易、法律制度這些「硬件」外,文化這個內生的東西對經濟增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和影響,雖然不能量化,但大致是可以進行研究並做出一些判斷的。英國有一位很重要的管理學家叫查爾斯·漢普頓·特納(CharlesHampden- Turner),他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資本主義的七大文化》(TheSevenCulturesofCapitalism),國內到目前好像還沒有 中譯本。書裡講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荷蘭和華人七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管理文化。他也做了一些問卷調查,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企業家如何看待經濟 增長。他最後得出結論:各國的經濟增長,與文化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德國人車造得比較好,日本人也是,而中國人則喜歡經商。

  為什麼拉美和亞洲原來差不多,但後來韓國、新加坡崛起了,南美一些國家卻下去了?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因為文化的關係。拉美人喜歡享樂,不像我們 亞洲人這樣能吃苦和節儉,而這又與他們是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後裔的文化傳統有關。我們再來看意大利和希臘兩個國家。希臘沒有什麼拳頭產品,只有旅遊業和房 地產業,其他什麼都沒有,在目前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又怎麼會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增長,大家又都想享樂,那政府和整個國家還不會背上越來越重的債務?希臘 的福利制度也非常有趣,據說男男女女五十二歲就退休了,退休之後又不干活。一個國家,又不事生產,又要搞福利,負債是必然的。南歐人都喜歡消費。相比較而 言,意大利人還是生產的,有名牌汽車,有諸多奢侈品和家電、家具品牌。我覺得意大利還是可以撐過去的,雖然它的債務有一萬八千億歐元,但這主要不是外債, 而是內債,既老百姓買的政府的債。這說來也和意大利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像希臘這樣既不怎麼生產,又喜歡消費,還搞高福利的制度,最後就給逼到目前這種尷尬 的無解之路上,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明年歐元區會不會解體,就要看各國政府背負的債務是否能減得下來了。像希臘的話,歐洲可以免它的債,因為它債務比 較小,意大利就不行了,它有一萬多億的債,免掉千把億,根本無濟於事。

  如果按照目前的一種動議來操作,把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一些主權債務很重的國家踢出歐元區,歐盟整體就會減少很大的負擔。這也就意味著,我不管 你們了,你們自己的債務問題,你們自己解決去吧!然後,這些政府就可以通過印鈔票,通過通貨膨脹來在內部抹平自己的債務。這在歐元區內就沒辦法了。因為, 在歐盟「憲政制度」下,歐洲央行有完全的獨立性。它可以完全不聽歐盟歐洲理事會、歐共體委員會乃至歐洲議會的命令和指揮,更不必聽任何歐盟一個國家的政府 的。譬如,在目前歐盟各國政府債台高築的情況下,就多次有讓歐洲央行買一些政府債券從而通過增發貨幣的辦法來救歐洲各國政府債務危機動議。歐洲央行信任行 長德拉吉(Draghi)上台後,就明確回絕了政治家們要求歐洲央行加大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力度的呼籲。德拉吉明確地說,如果歐洲央行偏離其穩定物價的目 標,那麼它將很快喪失信譽,而信譽丟掉容易卻拾起來難,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最近,看到歐洲目前的經濟衰退前景實在有點太危險,德拉吉本人有點 動搖了,曾表示,如果歐元區各國批准更嚴厲的預算控制和財政緊縮計劃,「歐洲央行就準備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這一說法,曾一度引發了市場對歐元版的「量 化寬鬆」的預期。但德國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魏德曼(JensWeidmann)卻一直堅決反對這樣做。魏德曼說,應該永遠拋棄讓歐洲央行通 過印刷鈔票幫助部分債台高築的歐元區國家融資的想法。他說,若貨幣政策被綁上財政政策的花車,央行就會喪失其獨立性,然後喪失對物價的控制。目前看來,期 望歐洲央行通過增發貨幣的途徑來救各國政府的負債想法,仍然沒門。

  記者:英國、德國這樣的大國在如何解決歐債危機上是存在分歧的,比如英國就反對金融管制。

  韋森:我還是堅持上面反覆說過的觀點--歐洲領導人應好好學學《道德經》,政府應該學會積極地「為無為」。 越救,政府負的債越多,情況會越糟糕。這一點和中國當下的經濟格局有點相似。現在中國地方政府負的債,和歐洲各國政府的負債,有一些共同之處。但我們是發 展主義的政府,地方政府不斷地建機場、建政府大樓,建各種基礎設施,建了以後銀行貸款沒法還,就期望不斷增加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來還債,靠賣地來還債,最 後什麼都不行了,恐怕還得要通過通貨膨脹的途徑要讓老百姓為政府埋單。與歐洲不同的是,在這樣的政府負債、徵稅和通貨膨脹的循環中,我們的普通老百姓卻不 像歐洲的民眾那樣得到了實質性的好處,因而是他們實際上是自己為自己埋單。但在形式和途徑上,好像是一樣的:在歐洲各國,福利讓老百姓享受了,遇到政府債 務危機了,要到期清算了,只能不斷增加新的財政收入才支持它。在中國,則是地方政府基靠建項目和面子工程發展經濟的負債到清算的時候了,只能靠財政收入猛 增和通貨膨脹來解決。這就像是抽鴉片越抽越上癮的癮君子一樣。對付一個抽上了癮的人,最好的辦法不是再繼續給他抽,越給他抽,他越戒不掉,只能下了狠勁斷 了他的癮。這種情況下,我說政府無為,意思是說,你自己把債累積下來了,別指望別人來救,越救越糟。

  要注意,我說的無為,不是希臘政府的不作為,不是意大利政府的不作為,而是歐盟政府的不作為。這說起來有點不近人情。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在堅持 救希臘時不是有個比方麼?她說,現在是鄰居失火了,你救不救?不救,火就會燒到你家中來。但現在的問題是,即使你救了希臘,救了它它還是那個樣子。你救了 它短期,你能長期一直救它麼?這樣看來,不如讓它們退出歐元區,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還是我前面所說的,希臘成年人五十二歲就退休了,大家都不想幹活,但 都光想吃《聖經》裡面所說的天上掉下來的嗎哪,這怎麼能期望別人去救你們呢?當然,這話聽起來似乎是比較殘酷,但我覺得這樣的選擇還是值得考慮一下的。

  記者:有人說,趁著歐洲眼下快破產了,中國人應該趕緊去買歐洲的企業。

  韋森:這也是一個餿主意。去年,在一次研討會上,一家國內房地產大集團的老總說,看來國內沒有什麼投資的機 會了,國內基礎設施差不多都造好了,消費看來也上不去,由此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大了。但他到國外一看,從南非飛到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飛到新 西蘭,再從新西蘭飛到南美,發現整個南半球「遍地是黃金」,並主張中國企業家應該趕緊去南半球國家投資。現在,有同一個思路是到歐洲各國投資去,認為目前歐洲快破產了,一些企業像沃爾沃、諾基亞這些公司都快經營不下去了,可以很便宜地吧他們買下來。我說不對。你想想,歐洲那些有名的大企業都經營了幾個世紀了,都是本地精英企業家在經營,在歐洲那麼 好的制度環境下他們都做不好,中國人過去接管了它們,就能做得好?他們的《勞動法》就擺在那兒,員工的工資不可能降低,成本也不可能降下去,中國人去經 營,一樣虧。唯一可考慮的辦法是帶中國勞動力去。但是,若帶中國勞動力去,西方國家的工會首先就不干了:本來我們就有那麼多人失業呢,還要跑來一群中國人 搶飯碗,這可能嗎?而且,即使中國的企業家把中國工人帶過去了,也不可能是中國國內的工資標準,還得按著西方當地的標準發工資。去投西方的企業,結果可能 是投一個虧一個。

  現在唯一可能的投資機會,是買西方國家的房地產。2007年世界經濟衰退以來,西方國家許多城市和鄉村的房地產都很便宜,像美國、歐洲、新西蘭 都是。不過新西蘭的情況出了點變化,原來中國人還可以去那兒買農場,據說他們現在也不干了。西方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起來了,說中國的富人跑來把我們的土地 都買走了。近年來倫敦的房價也上漲了,據統計說至少有百分之七點五是因為中國人買房所推起來的。現在中國大陸富豪多,有錢的人多,到了英國,看好了房子, 覺得好,就直接刷卡付現金就把房子買下了,這部分推動了倫敦的房價。

  最後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經濟的全球化時代,在認識和處理各國的經濟、貿易乃至外交和軍事關繫上,一定要警惕「冷戰」思維的回潮。在當前的國際分 工體系中,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路徑的原因,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各國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而不是一種相互競爭性的替代關係。因此,只有 中國與美國和歐盟各國之間的合作,乃至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合作,而不是衝突、爭鬥和相互「傾軋」和「拆台」,才能共同應對目前全球經濟進一步蕭條的危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西方那些「看空」甚至「唱衰」中國的人和機構,還是國內民粹主義的對美國和歐洲各國政策的責罵,都是非理性的。如果是一些國家的 領導人在全球經濟的這種格局中還不時有「冷戰思維」在作怪,那可真得要警惕了。在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只有各國之間的合作,且惟有合作,才能幫助各國應 對各自經濟問題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困境。(財經網-鄭詩亮)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巴菲特2012年五大預言

  2011年11月14日,巴菲特接受CNBC電視台專訪,做出對2012年的四大預言。特地翻譯整理,希望能作為大家2012年投資的參考,並祝大家新年快樂。

  第一,世界還會很不確定,但我還會堅定持股優秀公司。

  CNBC:「你是如何處理不確定性的?你是忽略所有的不確定性,還是說,你會想法處理這些不確定性並做出投資決策?」

  巴菲特:「世界總是不確定的。1941年12月6日,世界是不確定的,我們當時並不知道第二天太平洋戰爭會發生。1987年10月18日,世界是不確定的,我們當時並不知道第二天股市會一天暴跌508點,跌幅高達22.6%。世界總是不確定的,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在美國奧馬哈當地擁有一家好企業,你聽到有人說意大利出現大問題了,第二天你會因此賣掉你的企業嗎?但是出於某種原因,人們會認為,如果 他們持有一家優秀的企業,不是直接持有,而是通過持有股票而間接持有,他們應該每五分鐘就做出新投資決策。我想,即使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來見我,在我耳邊小 聲告訴我們他明天將會做這件事那件事,我也根本不會改變我對自己想要買入股票的公司的看法。我將會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很多年,就像我持有一家農場或者持有 一套房子一樣。將來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大事件,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最終真正重要的是你持有的公司、農場、房子未來這些年份表現如何。我無法確 定買入和賣出的具體時間。」

  第二,股市還將會大幅波動,我會利用股市過度反應低價買入好公司。

  CNBC:「我知道,你並不會關注每天或每週或每月的股市波動。但是市場的波動性在增強。不久之前,你曾經說過,市場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 這種不確定性似乎在公眾和投資者中間引起很大反響。你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已經結束,或者說,我們現在非常擔憂的頭條新聞報導的歐洲出現重大風險使我們進入一 個有所不同的新的時期?」

  巴菲特:「除非我正在使用財務槓桿,否則我根本不會擔憂頭條新聞報導的風險。我的意思是,如果我私人擁有一家企業,比如我擁有鎮上最好的一家餐館,我會擔憂明天的新聞頭條說什麼嗎?」

  「持有一家大公司的股份也是同樣的道理。我根本不知道將來股市會上漲還是會下跌,其他人也根本不知道。忘掉股市吧。我根本不知道明天農場的市場 價格會漲還是會跌,但我確實知道,如果是一家好農場,一個誠實勤勞的農夫租種這家農場,未來的收成肯定會有所提高。你只要擁有誠實能幹的人管理的好的資產 就行了。全部擁有這樣優秀的公司非常好,只是持有這樣優秀的公司的一小部分股票也非常好,但是不要支付過高的買入價格,價格的波動性對你來說反而是好 事。」

  「如果價格在某一年間在x美元和3倍的x美元之間波動,那麼我只要在市場低迷價格蕭條時買入農場,肯定會賺到很多的錢。但是農場的價格並不會這 樣大幅波動。股票市場總是會過度反應,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理性就可以在股市上賺到很多很多的錢變得非常非常富有的原因。」

  CNBC:「你已經這樣做很久了。你今年已經81歲了。」

  巴菲特:「你早就發現了。」

  第三,未來還會有各種壞消息,但我會繼續買入優質銀行股。

  CNBC:「將來某個時間點上,你是否可能進一步加大對銀行股的投資?就像你前不久投資美國銀行一樣。」

  巴菲特:「是的。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一季度,我都在不斷買入富國銀行。20年前我也買入了富國銀行。如果我發現了一家好公司,就像我私人擁有一家麥當勞快餐店一樣,我已經擁有了40%的股份,如果有人想賣給我另外10%的股份,價格很吸引人,我將會再買入10%的股份,我根本不擔心報紙上的頭條新聞說什麼。未來10年到20年我將會一直持有這些好公司。未來將會有各種各樣的好消息,未來也將會有各種各樣的壞消息,但是好公司,天長日久,將會為你創造巨大 的財富。」

  第四,股市大跌,有些優質大盤股已經出現買入良機。

  CNBC:「IBM也是一隻道瓊斯指數成份股,你已經大量買入了幾隻道瓊斯指數成份股,這是不是你的投資風格發生變化的另一種表現?」

  巴菲特:「是的,但這也意味著,與其他投資選擇相比,一些規模非常大、實力非常強的美國公司的股價看起來非常便宜。我想說,最終你的目標是口袋 裡裝滿賺來的錢。你把現金裝在口袋裡,你一分錢也賺不到。你把錢投到貨幣市場基金上,你也是一分錢也賺不到。你買入10年期國債,只能每年賺到2%。如果 你買入的美國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很高,投入資本收益率很高,正在快速回購公司的股份從而會使現有股東的持股比例明顯增加,那麼你就會賺到很多很多錢。我喜歡 所有這些特點。現在你可以將一個公司和另一個公司進行比較,但最終,你必須做出行動。什麼也不做也是一種行動。」

  第五,歐洲債務危機不同於美國金融危機,要解決還需較長時間。

  CNBC採訪時問巴菲特對於歐債危機的看法,巴菲特回答說:「看到歐債危機事件取得的進展,我感到高興。但是歐洲會發現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基礎性缺陷,那就是他們不能印刷貨幣。當人們喪失信心時,就會形成一種擠兌風潮,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主權債務和銀行來說這種情形都發生過。2008年美國出現了債 務危機,運用美國所有的力量,採取一些力度極大的措施才解決。」

  「解決債務危機,需要政府具有能夠做需要做的事情的能力,相信政府將會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的信心。正是我們美國人相信這一點,才讓我們超出危 機。但是我們目前並不清楚,在歐洲誰能夠說『我們將會做任何需要我們做的事情』,以及是否具有做任何解決債務危機需要做的事情的能力。誰能夠做,他們將會 做什麼,這一點需要變得更加清楚,他們既需要願望又需要能力。」

  「我們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見證到,市場比任何力量都更加強大。過去銀行遇到擠兌風潮時,它們經常採取的辦法是,銀行職員開始慢慢兌付現金,同時在櫃檯上堆滿黃金。但是現在我們實際上是用電子手段來操作的,但是如果不再進行債務延期,就會出現擠兌風潮。你知道,在意大利每個月都會有幾百億歐元債務到期,你不需要考慮任何新增的債務,但是你必須小心考慮延遲還債的後果。」

  「要想終止一場擠兌風潮,需要非常非常強硬的措施。這需要民眾有一種信心,一種非常廣泛的信心,相信執政者為了終止債務危機,將會做任何需要做 的事情,而且有能力去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我們相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9月所說的話,儘管當時對這個問題 還有疑問,但是在歐洲沒有類似權威人物。要想讓17個歐盟國家的領導人一致同意第二年進行改革,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於人們更加擔憂,德國和其他國家甚至和法國的分歧越來越大,解決歐債危機需要更長的時間。人們根據情緒做出反應,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情緒變成了現實。歐洲正在做出行動。歐洲具有所有各種力量,歐盟不會分裂。」

  「歐洲的銀行正在失去美國的資金支持,因此它們正在拋出美元資產。我們已經認為我們美國的銀行規模太大了、員工人數太多了。但是歐洲的銀行相對 於本國經濟而言規模更加龐大,而且非常依賴於批發業務進行融資。而批發業務融資並不是敏感的。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在歐洲的銀行有規模很大的投資,現在卻正 在撤出資金。歐洲的銀行需要更多的資本支持,越早得到越好。」

  「假設歐洲的銀行股價是X。那麼它們願意以只有八成或九成的價格發行更多新股融資嗎?美國的銀行是被強迫這樣做的,儘管銀行並不願意。銀行自己 無法融資,政府就說:要麼你自己融資,每股2歐元;要麼我們注資,每股1歐元。我是銀行的股東,我也不願意,但我不得不這樣做。一個星期一,我記得,美聯 儲主席伯南克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召集了11家銀行到一起說:你們將會得到X億美元資金。當他們離開時,他們確實達到目的了。在歐洲,誰有這麼強大的力量 說出這樣的話,而且如何保持一個口徑說話還是一個問題。」(匯添富基金首席投資理財師-劉建位)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羅傑斯:未來世界經濟將會如何變化

  歐債危機蔓延,國內通脹壓力增加,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世界經濟走勢撲朔迷離,公眾更加希望有一個能指點迷津的人出現。

  「如果我是中國政府,我會讓人民幣現在就實行自由結算。到時候,全世界的貿易將更多使用人民幣,人民幣的地位甚至會取代美元。」17日,早年「量子基金」的前合夥人、美國職業投資人傑姆·羅傑斯(Jim Rogers)來到深圳第十三屆高交會資本投資專場,語出驚人。

  在演講現場,羅傑斯,一身正裝,即使在疲憊時也保持著微笑,他從自己的旅遊經歷講起,歷時三年,駕行245000公里,穿越116個國家,進行了一次政治、社會、經濟的考察。於是,他總是告訴人們,不要學MBA,想瞭解世界,就去旅行吧。

  他說,自己在選擇投資領域時,會選擇瞭解的領域和公司,農業、旅遊、水利、自然資源都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重點領域,這些領域也不斷出現在他的推薦中。

  當有人問他是否購買黃金和白銀時,羅傑斯笑著說: 「現在不是投資金銀的好時機,但我會在價格下降時立刻進入,降得越多,買得越多,雖然我不知道金銀的價格會增長多少,但十年後一定會增加。」

  在記者們的追問下,羅傑斯說自己1999年買入張裕B(90.58)股。他不會買中國的A股,原因是A股太貴了。2008年9月後,他沒有再買入股票,或許他在2008年前的投資對現在的市場來說並不具備參考價值。

  羅傑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股市還沒有見底,會持續低迷,投資者需謹慎投資,應該把錢投到政府關注和扶持的領域,同時也應該是自己熟悉的領域。

  日報:近日,沃倫·巴菲特表示,其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今年共買進107億美元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股份,這是歷來避免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在科技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您對巴菲特的投資給出怎樣的評價?您會投資科技股嗎?

  吉姆·羅傑斯:我不知道巴菲特為何投資科技股的原因,科技股也並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所以我沒辦法給出評價。如果我能找到合適的高科技的公司,當然,我應該會諮詢我的女兒,她比我更懂科技,也更懂中文。

  日報:建行前董事長郭樹清,成為中國新一任證監會主席。您對中國新任證監會主席提一個建議,會是什麼?

  吉姆·羅傑斯:我的建議是放開市場。目前,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投資並不多,因為外國人在中國股票市場投資很複雜,如果我想在澳大利亞、德 國投資,我只要打電話就可買入,但是這在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情況下,你們如何發展一個繁榮的資本市場?所以,我建議開放市場。如果開放市場,中國將 來某一天會有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否則不可能實現。

  日報:未來世界經濟將會如何變化,你對中國有什麼建議?

  吉姆·羅傑斯:未來美國市場將會繼續低迷,歐洲也是一樣,但是亞洲將會崛起,亞洲有強勁的發展動力。

  35年以前,日本1/2的貿易額都是源於美國,而它出口的1/4都是在亞洲進行的。現在日本的出口量有50%在亞洲,25%出口到美國,這是因為日本意識到亞洲是世界的未來。所以如果要給中國建議的話,我希望你們要放眼亞洲市場,而不是放眼歐洲和美洲市場。

  日報:事實上,中國經濟自身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出口受到影響,內需消費不足,您為何一直對中國充滿信心?

  吉姆·羅傑斯:中國的經濟的確有很多的問題,你們的房地產泡沫和通脹都是很嚴重的問題,但是你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

  西方國家正在衰落,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為什麼會如此樂觀?這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你們有很大的外匯儲備。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問 題,其他的國家如果有問題的話,你們肯定也會步入衰退。但是中國有一部分人群是感受不到美國衰退的影響的,比如如果你是農民。中國有一個悠久的歷史,你們 現在正在重新崛起。

  日報:歐洲債務危機仍在持續,您如何評價歐美的貨幣政策和隨之而來的影響?

  吉姆·羅傑斯:現在西方經濟形勢不佳,歐美的貨幣政策也並不得力,西方經濟發展會放緩,之前兩年他們已經發了大量債務,所以現在不能再繼續通過 擴大發行債券來渡過難關,所以歐美的情況會比2008年還要糟,他們會增發鈔票,這些措施會導致2012、2013年面臨更差的局面。因此在我看來,在未 來一兩年中,西方的經濟危機很難解決。

  日報:你被譽為最能看透大勢的人,您預測本輪歐美經濟衰退會什麼時候結束?

  吉姆·羅傑斯:直到有銀行倒閉,經濟崩潰,這種情況可能會下個月,明年,或者下個十年?我的意思是,早晚會出現,但沒有人能準確預料。

  經濟危機是西方一直都沒有解決的老問題。我想,只有我們停止過度提前消費,不借貸,經濟危機就沒有了。(第一財經日報)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曹仁超:股樓有波幅無升幅

  2004年,個人首次接觸John Mauldin出版的Bull's Eye Investing,可以說該書改變了個人分折投資的方法。

  他在書內引用「愛麗斯夢遊仙境」內愛麗斯同貓的對話,愛麗斯問貓:「你可以告訴我應走哪條路嗎?」貓回答說:「一切看你去哪裡而定。」愛麗斯說:「去哪裡也沒問題。」貓說:「既然如此,選哪條路亦冇問題。」

  「戰後嬰兒」主導股市

  John Mauldin認為,自2000年起到2010年,股市將迷失方向,不似1980到1999年的超級大牛市,因此,如再採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方法 去應付2000到2010年的股市,將大錯特錯,理由是2000年起我們面對股市高估值(高P/E)、利率升升降降、美元購買力因雙赤(外貿及政府財赤) 問題而不斷下降的環境,美股將進入secular bear market(綿綿不斷的熊市)。

  但同90年代日本股市不同,1990年至今日圓購買力在國內並沒有下降,令日股出現真正大跌市,美元購買力卻不斷下降,因此,用美元計美股指數隻是上上落落,情況有如愛麗斯反正去哪裡都沒有問題,既然如此,選哪條路亦沒有問題。

  他又提出,「戰後嬰兒」主導世界經濟盛衰繼而影響投資市場,投資應投放在有機會贏出的行業及公司,投資策略一如要在1980年代找出微軟及英特爾,即未來有機會勝出行業內競爭的龍頭股,因為日後股市將是good markets are followed by bad markets,然後又再是good markets。

  雖然我們不知道冬天那一天開始,但知道冬天大概何時來臨及冬天之後是春季。獵鴨的人皆知道,子彈不應瞄準鴨子而是指向鴨子將因聽到槍聲而起飛後的未來位置。投資亦一樣,應預計未來經濟怎樣而非今天經濟怎樣而作部署;不要太早亦不要太遲,要做到時間剛剛好。

  他在2004年已提出2007年股市將崩潰,理由是由那一年開始,戰後嬰兒進入61歲退休年齡,他們將拋售股票去迎接退休,引發股市大跌。

  過去歷史標普500指數平均P/E在8倍到20倍 之間上落,只有1990到2000年P/E才突破20倍,升到35倍,理由是利率不斷下跌。在2004年,他認為上述日子已過去,未來日子標普500的 P/E將重返8倍到20倍水平上落,理由是未來利率只是上上落落,不再是反覆回落。

  美股將進入sideways to down走勢維持20年(2000年起計),令標普500的P/E由2000年的高P/E走向低P/E。

  美國「失業」

  他提出「the trend is your friend until it ends」論,當年個人代為中譯作「有智慧不如趁勢」。他提出catching the next wave(捕捉下一個上升浪)理論,不要再相信什麼長期持有實賺理論;他更提出2007年股市因戰後嬰兒踏入退休年齡而回落後,令退休年齡由60歲改為 65歲,令股市出現中興,然後再改為70歲,最後改為75歲才改無可改。

  因此,2017年前美股仍可以起起跌跌,但2020年後因退休年齡改無可改,再次陷入長期回落。2007年,美國開始出現「物品及服務價格因退休人士日增而上升,股票及房地產因退休人士出售而回落」。

  未來世界人口下跌最快的將是俄羅斯,由1.45億 下降到1億左右,其次是日本,由1.3億下降至1.09億,意大利由5700萬降至4500萬,德國人口無增長,保持8000萬,美國將由3億多,上升到 4億,世界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東及其它新興工業國。世界人口分佈改變令中東及新興工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反之,俄羅斯、日本同歐洲下降。

  美國面對雙赤危機但人口仍在增長,令失業率愈來愈惡化,最後引發國際貿易矛盾。OECD國家經濟不前,理由是年青一代已失去工作同學習熱情,例如戰後歐洲重建,美國工廠日夜開工,產品運到歐洲、日本及全球,到1970年代歐洲同日本重建完成,他們的產品又運到全世界及美國。

  1980年後情況有所改變,OECD國家年青一代只有興趣做公務員,因福利好及不會被炒魷,更有興趣做金融財務,因為揾錢易,任何辛苦的工作,年青人皆沒有興趣,令製造業職位大量流失到中國,IBM、微軟,甚至Google這些IT公司都在印度大量聘請人才,因為工資只及美國10%而他們願意每天工作14小時(在美國連8小時亦不願)。

  今天留在OECD國家的工作只有政治與金融,結果令政府皆負債纍纍(因人民不斷向政府伸手攞錢),在日本引發股災,在美國帶來次按危機,在歐洲出現主權債務問題。

  股樓有波幅無升幅

  展望未來情況仍在惡化而非改善。在OECD國家長線投資注定失敗,因為股市、樓市只有波幅而非上升。

  分析員是「沒用的人」。據David Dreman研究1982年到1997年分析員的報告,事後證明出錯率高得離譜!近年不少金融危機便是由他們分折錯誤而引發。2004年,John Mauldin根據標普公司綜合分析報告估計2002年上半年首20間全美等一流企業純利可上升48%、下半年維持45.7%增長,結果全錯。較長期分析 由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收集,在1999年分析界認為,美國一流企業未來五年純利可保持年率22.4%增長,到2004年的結果他們只維持年率9.5%增長。

  大量證據證明分析員所做的預測十之八九都是錯的,不值得重視。隨著愈來愈多精明投資者出現,投資市場進入20/80期,只有20%投資者賺錢,其餘80%是輸家,理由是一般投資者有時過分自信、有時又過分自卑,有理據證明他們對消息作出過分反應而虧損巨大。

  散戶常犯六毛病

  散戶常犯毛病:

  一、恐懼與後悔。恐懼令他們不敢在低價入貨(例如10月1日本人公開叫大家入貨,有多少人做了?),後悔令他們不肯「止蝕」,一直持有蝕本項目望打和。

  二、短視。過去不知多少次散戶因短視而錯失買便宜貨機會。

  三、不因形勢改變而改變自己看法,往往感情用事而非理性分析。

  四、相信運氣而投資沒有紀律。

  五、利用過去經驗。例如有多少人仍對匯控(005)死心塌地,忽視美國歐洲經濟近年轉壞的影響。

  六、盲目相信走勢分析,忘記走勢準確度只有49%。

  美元購買力泡沫化,理由是各國仍十分希望將產品出售給美國。1980到2000年隨著利率下降,股市及樓價上升,美國人可借錢消費,2000年起美元利率只是升升降降,資產亦在跌跌升升。美國人仍需消費,各國仍需賣產品給美國,因此,美國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去讓美國人可以繼續消費,各國繼續維持出口增長。這些日子可維持多久?沒有人知道,但總有一天結 束,例如美國重返保護主義或美元失去國際的信任。

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茅於軾:轉貸牟利是否就是犯罪

  社會創新之動力始於思想之創新,雖然已實踐之,但亦常需回到起點,方能端正方向繼續直行大路,尤其在屢遭困難時更當如此,回望也是遠瞻。

  小額信貸在中國發展已經將近20個年頭,但猶如一顆發育不良的種子,既無肥沃的土地,也缺少陽光雨露,獨自在貧瘠艱難的環境中掙扎,受愛心人士及尤努斯先生所獲諾貝爾和平獎之惠澤方逐漸紮根,並初吐綠意。

  在開始探索微型金融的一系列創新的方法與案例之前,小額貸款的先行者和實踐者茅於軾老先生提醒我們,中國對金融業看法的徹底改變是小額貸款事業發展的關鍵,過去認為不勞動不創造價值的想法忽略了資源配置的重要意義,忘記了金融業的本質。

  直到今天,中國的刑法上還有一條「轉貸套利罪」。按照條款規定,許多小額貸款機構從銀行轉貸的做法已經違反了刑法。

  82歲高齡的茅老自嘲:「我觸犯了刑法。」他回屋拿來一本小冊子,並迅速翻到一頁——在那裡刑法175條被用螢光筆重重地標註了出來。

  可見此番思索在茅老心中已久,希望茅老的真知灼見能為小額貸款的發展助力。

  借貸利率為何以4倍為限?

  《21世紀》:回顧小額貸款在中國的發展,最值得總結的經驗是什麼?

  茅於軾:小額貸款是金融業的一部分,談小額貸款的發展就需要談到金融業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金融業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常說,人盡其才、物盡其 用,資源需要配置。金融業起到了錢盡其用的作用。中國的儲蓄率很高,錢的利用效率卻很低,遠沒有達到錢盡其用的狀態。中國的農民佔了總人口的50%,他們 需要得到金融服務,拿工資的城裡人不太懂這個。農民在春天播種,在秋天收穫。播種的時候是投入,收穫的時候有產出。城裡人每天上班就是投入,沒有資金流 動。而農民所為就像企業,有投入有產出,所以資金流有正也有負,不可能把錢準備得很充分,需要流動資金進行擴大經營。但是我們對農民個人沒有任何的金融業 服務,對農村企業有一些服務,但對農民個人沒有任何服務,農民生產需要資金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為解決這個問題,尤努斯在30多年前有了做小額貸款的想 法。他先把錢借給別人,然後吸收存款,這就是錢盡其用。

  《21世紀》:小額貸款在中國發展的障礙有哪些?

  茅於軾:一是擔心利息率高,受到非議。高到什麼地步呢?尤努斯的款利息是20%多。世界銀行說如果沒有通貨膨脹,20%是一個保本利息。這遭到 很多人的反對,說借錢給窮人還要收這麼高的利息,所以發展小額貸款總是磕磕碰碰。這些人表面上是為窮人說話,實際上是害了窮人。如果利息高能賺錢大家都搞 小額貸款了,為什麼沒什麼人搞?因為賺不到錢,成本高。大銀行對大錢感興趣,對幾千元根本不感興趣。其實銀行有分工,比如在美國老百姓就可以開辦一家兩個 開間的小社區銀行,進行小額金融業務服務。在中國還有借貸利率不得超過法定利率四倍的管制,超過四倍算非法借貸,不受法律保護。但是為什麼是四倍,四倍以 下是好的,超過四倍就變壞,這依據在哪裡?我敢說任何人研究不出這個「4」來,完全是拍腦袋拍出來的,計劃經濟就是由一些膽大妄為、又不負責任的人制定 的。更可憐的是全國人民跟著盲目去執行。二是按照我們的經驗,農村的工作有它的特點,城裡人去搞不明白這些事,農民自己幹文化太低,只有城裡人和農村結合 起來才能成功。三是資金的來源,要能夠把農村的儲蓄通過社區銀行的方式拿來用就好了,但這還不夠。過去農村的儲蓄補貼城裡,現在城裡人的錢應該可以拿到農 村去,幫助農民發展生產。

  對利息率的看法有誤

  《21世紀》:這些問題解決的出路在哪裡?

  茅於軾:首先要改變對利息率的錯誤看法。我一直說,錢盡其用是創造財富的方法。但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只有生產勞動才創造財富,所以不生產就是剝 削,高利貸更是剝削,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經常舉一個1993年發生的例子,有一個人借了500塊錢販菜,除了成本一天可以賺10塊,一年可以賺 3650塊。這個利潤率有多高?百分之七百多。所以他完全付得起20%的利息。因為這些錢其實是勞動所得,不是資本的創造,因為如果雇一個人,這個人的工 資就是一天10元,他自己一分錢也賺不著。所以小額貸款的錢很多不是資本的創造而是勞動的創造,但沒有資本勞動就沒有用。小額貸款的資金來源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我覺得最優的解決方式是向大銀行大筆借款,拿來發放給農民。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銀監會的麻煩,也沒有增加社會風險。但現在銀監會規定,小額信貸機構向 銀行的借款額不能超過註冊資金的50%,我說這是完全錯誤的。按照經濟學的看法,應該按照邊際損失等於邊際收益的方法來計算借款額,這樣算出來可以借款的 金額應該遠遠高於50%。現在一般小額貸款機構的壞賬率在2%以內,所以借上50倍於註冊資本的轉貸也是安全的。

  《21世紀》:如何看待國際上的經驗,有沒有哪一種模式比較能夠代表未來的方向?

  茅於軾:國際上的經驗也不是完全都可以照搬的。尤努斯的精神我們贊成,但具體做法不太贊成。我不讚成的有幾點,一是借錢後一週開始還錢,這樣太 不方便借款人用錢。我們是一次借一次還。第二是每週還款造成會計成本大大增高。此外要求借款戶聯保、經常開會都增加了成本。在實踐中,我們把成本放在了我 們這一方,不需要農戶開會。每週還款,經常開會,有利於回收放出去的錢,但不利於借款戶。應該同時顧及雙方的利益。小額貸款的方式和每個地方的特點緊密相 關,每個地方都不同。我曾經在永濟和臨縣開展過實驗,兩個地方的經驗也不同。雖然同樣他們都在山西,但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老百姓的想法不同,借了錢干的 活也不同。

  所以小額貸款比較個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小額貸款也有一些普遍規律,比如還款時間,如果用於農業,還款時間一般以年為週期,但個性化經驗還是佔 多數。普遍適用的是服務的精神,比如不可以接受客戶任何的禮品,甚至不許接受客戶敬煙。中國的農民很苦,從來沒有真正感受過為他的服務,被呼來喝去沒有地 位,我們要建立一種平等的文化。

  轉貸牟利就是犯罪?

  《21世紀》:要具備哪些條件,中國的小額貸款才能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滿足更多農民的需求?

  茅於軾:第一是註冊資本的要求,現在大部分小額貸款公司的註冊資本金都要求上億,我覺得這個門檻太高。永濟的註冊資本金是3000萬,成都的小 額貸款公司是5000萬,我們都覺得付不起,沒有這麼多錢也可以開展業務。現在的小額貸款公司是用自己的錢在放貸,根本沒有任何社會風險。完全沒有必要對 註冊資本設這麼高的限制。要提高銀行給小額貸款公司借款的比例,至少要提高到自有資本的5倍,不一定是一次性獲得這麼多借款,可以逐漸提高。長久來看,我 建議把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成未來的民間銀行,可以從事票據交換等業務,服務面也更大些。中國改革很成功,但金融業的改革很不成功。給農村做好事,又不損害任 何人的利益,為什麼不做呢?其實還是金融壟斷的想法作祟,對金融業的看法要徹底改變。

  按照刑法175條我們在犯罪,許多小額貸款公司都在犯罪。刑法規定,以轉貸牟利為目的——我們就是以轉貸套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 轉貸他人——我們的利率是20%,而且是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貸給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我們的數額很大,達到幾百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們要判刑的。這條法律的根據是什麼呢?是馬克思的理論:沒有勞動得到錢是剝削,這就像以前的打擊投機倒把。 但按我說應該鼓勵,他沒有把錢用好,我幫你把錢用好了還要坐牢。說明我們對金融業本質不懂,認為賺錢就是剝削。這條刑法首先要改。大企業問銀行貸款然後轉 手,按這條也是犯罪。但按我說,為什麼銀行不放高利貸呢?還是因為沒有本事放。我不是贊同高利貸,但消滅高利貸的方法是讓大家都去放高利貸,放的人多了, 利息就下來了。

  《21世紀》:對於關心小額信貸機構以及可能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有什麼話要說嗎?

  茅於軾:這件事情利人利己,而且幫助的是社會上的低收入弱勢人群。自己得到好處還幫助了這些人,是件特別值得做的事情。(21世紀經濟報導)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是誰在製造股市大幅動盪 掠奪社會財富

  大量投機資本的逐利行為,導致了全球市場的大起大落,而現在根本就不能確信,各國政府有沒有意願和能力來抑制投機。

  在過去短短兩週的時間,低迷的全球股票市場就蒸發掉了十萬億美元的財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加上美國國債風險評級的下調,還有全球經濟的再度下滑,引發了這一輪的股票拋售。但是,暗中操控市場的行為,很可能是擴大了這一輪的市場波動。

  「陰謀理論」還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股市跳水的原因。過去二十年間寬鬆的貨幣政策,製造了數額巨大的投機資本。因為全球經濟的規模有限,不足 以支撐投機資本的預期回報水平,投機資本只能製造大幅度的市場波動,來掠奪其他那些凡夫俗子的財富。這些被掠奪者會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恐慌性地進行拋售,而 在市場繁榮的時候,又會滿懷幸福憧憬高價買入。

  全球經濟還沒能從2008年的危機中恢復。西方國家的債務和赤字問題,東方國家對於出口的過度依賴,都沒有獲得解決。過去兩年間的經濟復甦是被 「刺激」出來的,刺激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借貸。而隨著西方政界開始把注意力從「刺激經濟」轉向「控制赤字」,全球經濟也就失去了推動力。今年夏季,跨太平洋航線運費率的狀況,也反映了全球國際貿易規模的收縮。全球股市把經濟增長預期下調的客觀依據是很充分的。

  但是,這次調整很快就變成了恐慌。而導火索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的迅速上升。歐洲央行購買兩國債券,應對導致債券收益率猛漲的短期拋售 行為非常有效,本來可以讓市場逐漸恢復寧靜。但恰在此時,美國市場又陷入了恐慌,投資者因為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國債風險等級而疑慮重重。

  但事實上,在評級下調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反而略有下降,這說明市場並不擔心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美聯儲採取的措施穩定了美國市場;同樣,法國 政府也永遠不會坐視自己國家的銀行業崩潰。在香港,閉市前幾分鐘的市場波動,很可能就是被操控的結果,目的在於影響美國股票市場開盤行情。通過股票期貨市 場,想要改變香港股市的收市行情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

  全世界巨額投機資本可以通過全球銀行業系統進一步放大規模,實際可用的投機資本,可能會跟全球經濟的規模相當。為了給這麼大規模的資產獲得可觀 的回報,它必須創造財富再次分配的機會,僅依靠實體經濟的利潤遠遠不夠。因此,我們才應該帶著疑問去觀察全球市場上那些突發的劇烈動盪。

  在羅馬帝國日趨衰敗之時,有一些野蠻人會不時闖入帝國的疆土,掠奪帝國城市殘留的財富。投機資本,就是當今世界的野蠻人。當西方世界正因為社會 福利負擔和競爭力下降舉步維艱的時候,投機資本卻在通過製造百分之多少比例的市場動盪,來滿足自己的貪慾,掠奪那些殘留的社會財富。

  如果西方世界想要過平靜的生活,就必須想辦法控制住這些當代的阿提拉。但是,西方金融界和政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讓人們會懷疑,指望政府官員來對付投機資本,又能有多大效率呢?

  倫敦街頭已經燃起了火焰。削減財政赤字的做法,讓窮人最先蒙受了損失。金融投機通過巨大的市場動盪獲利的來源主要是中產階層,投機者利用他們的 無知或者無助,奪走他們的財富。各國央行打著刺激經濟的旗號,拚命增發貨幣,同樣也在侵蝕中產階層的儲蓄,同時降低他們的購買力。

  讓多數人貧窮的做法,正在把整個世界推向革命。要到統治世界的金融寡頭體系被推翻的時候,這個世界才會再次迎來和平。(經濟學家謝國忠)

人民幣國際化迷途

  若從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算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起步已逾兩年,這項政策的實效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9月21日在社科院金融所演講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沒有達到「控制企業匯率風險」和「減少美元外匯儲備增加」的政策初衷。

  余永定還指出,在當今各國都想方設法調整資產負債幣種結構,置換掉美元資產之時,人民幣國際化恰為這些國家提供了轉換機制。「現在各國都想減少美元資產,增加美元負債,咱們人民幣國際化的結果是增加美元資產,減少美元負債。」

  偏離目標?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行使計價、結算和價值儲藏等職能,是貨幣的國內職能向國外職能的拓展。余永定表示,「在境外使用」和「相當高的認可程度」是國際化貨幣的重要特徵。

  相比定義,貨幣國際化的目標更值得關注,在余永定看來,「消除企業匯率風險」和「減少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應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目標。

  若以此衡量,當前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為內容的國際化恰與上述目標背離。

  當前,在人民幣總結算量的1萬億元中,進口實付人民幣佔比與出口實收佔比很不平衡,前者佔80%~90%,後者佔10%~20%,以2011年 首季數據為例,該季度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額2584.7億元,其中,實收392.5億元,實付2192.2億元,實收佔比15%,實付佔比85%。

  余永定認為,在上述結算結構下,人民幣結算的推進既沒有減少中國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也沒有使進口企業享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好處。

  事實上,人民幣結算的推進,還使得外匯儲備不減反增。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2011年初時曾表示,用人民幣對外支付,雖然不是外匯形式,但可以減少用匯,變相增加了我國對外人民幣負債,從國際收入統計上應該屬於資本流入。

  截至2011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經達到3.19萬億美元,2010年外匯儲備的增量就達到了4700億美元,而業內專家認為,2011年外匯儲備的增量至少會維持在3000億美元左右。

  余永定指出,假設中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仍然維持,在流出人民幣等於流回人民幣的這種最理想的狀態下,在出口貿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並不會導致新增美元外匯儲備的減少。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流出的人民幣不可能全部流回,因而以人民幣貿易結算為內容的國際化,必然導致新增美元儲備的增加,由 於存在經常項目順差,在需要通過進口結算向境外提供人民幣的情況下,儘管在某些特定時期內可能有例外,進口人民幣結算比例肯定要大於出口人民幣結算的比 例,順差越大,兩種比例差距就越大。」

  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危機」

  不僅偏離了目標,人民幣國際化還使我國不斷地用人民幣資產換回美元資產。

  「發展中國家都在想方設法將美元資產騰挪出去,國際上出現了資產置換的過程,即將美元資產置換成其他幣種資產,人民幣國際化適應了國際資本市場資產負債貨幣結構置換的需要。」余永定說。

  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一場「資產危機」,這場危機與1998年的債務危機不同,此次危機產生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保持雙順差,快速積累外匯儲備所致,在美元長期貶值的大趨勢下,危機正在加劇。

  余永定表示,與國際上「減少美元資產、增加美元負債」的趨勢相反,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增多,美元負債減少,在美元長期貶值之時,成本收益亟待考量。

  事實上,由於上述多種原因,學者們已經開始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採取了更加務實的態度,國研中心金融所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近中期內,能夠做到人民幣區域化,就已經很不錯了。

  余永定建議,人民幣國際化應與資本項目開放相協調,在推進之前,需要完成匯率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另外,他還強調政府應尊重企業對於計價和結算貨幣的選擇自由。(第一財經日報-由曦)

我國十四五有望成高收入國家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近日表示,世行將借助自己的經驗,幫助中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調整增長方式,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對於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眾多業內人士一致抱有信心,他們同時指出,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確存在一些需要防範的風險,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當前存在十大挑戰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至6000美元時,前一階段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從而進入生產率和收入增長停滯的階段。許多國家都經歷過這種進步速度放慢的經濟發展階段。

  此前,今年7月,世行集團調整國家分類,將中國劃為上中等收入國家。而研究顯示出,一國在達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後改變發展戰略非常重要,不能繼續 依靠在貧困階段行之有效的增長模式,否則就會兩頭受壓:一頭是來自低收入、低工資的經濟體的競爭,另一頭是來自高收入經濟體通過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競爭。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面對「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當前存在十大挑戰,包括:一是避免「轉型陷阱」,抓住轉變增長方式的歷史機遇;二是防止「拉美陷阱」,實現「包容性增長」;三是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與經濟增長同步發展;四是繞開「城市 化陷阱」,保持城市化與經濟水平同步發展;五是注意「資產泡沫陷阱」,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六是克服「老齡化陷阱」,保持經濟穩步增長;七是防止「金融陷 阱」,金融改革應慎之又慎;八是小心「美元陷阱」,確保國民經濟安全;九是謹防「捧殺陷阱」,韜光養晦不當頭;十是超越「民主陷阱」,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 安定。

  「毫無疑問,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是中國仍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的『陷阱』密佈期。這些大大小小陷阱,集中構成了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的『階段性新特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式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鄭秉文說。

  失衡風險仍然可防可控

  業內人士指出,應該看到,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發展中的失衡風險仍然可防、可控。

  與一些掉進「陷阱」的國家不同,我國政治安定、金融穩定,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具有較強的抵禦外部衝擊能力;人才總量巨大,資本充足,發展的迴旋 餘地大;「制度紅利」還有較大空間,城鎮化推進會形成新的「人口紅利」;工業化中期的後發優勢尚未完全釋放。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市場潛力大的 發展中大國,中國仍具備持續增長的基礎和條件。

  鄭秉文指出,改革開放為中國順利度過中等收入階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積累了豐富經驗,為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事實上,如果將 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視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個不同階段的話,中國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級階段。在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之後,中國正面臨 第三次歷史性跨越:高收入行列。

  「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推測,中國實現第三次跨越、順利進入高收入組的時間大約在『十四五規劃』的區間,即從現在起大約需要11年—15年左右的時間。」鄭秉文說。

  由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

  按照佐利克的看法,中國能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需要改革,採取措施從過去經濟增長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更多依靠內需。

  鄭秉文說,目前,中國剛剛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實現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的轉型,就需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礎設施」構成的動力組合。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於能否主動、徹底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低水平、低質量、不可持續的發展轉向高水平、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只有破除壟斷,中國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說,要通過打破壟斷給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騰出發展 空間、激發其活力,要通過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減稅降費釋放消費活力,才能真正把資源能源推進、大舉投資和出口型經濟拉動轉到內需消費 為主,也才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報海外版-葉曉楠)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黎明前的黑暗

   在通脹見頂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也許是市場最為危險和困難的時刻;隨著通脹趨勢確認、資金成本下降、政策緊縮及緊縮效應結束,以及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市場最終會出現恢復性上漲

  8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至13.5%。最近幾個月來,工業增加值始終穩定在13%-14%這一區間內。這是在資金異常緊張、政府投資逐漸退出,以及外圍經濟減速等諸多不利因素的背景下實現的。中國經濟自年初以來表現出的韌性之強,多少有些讓人意外。

  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歷了三輪比較明顯的通脹和調控。2004年和2008年的兩次宏觀調控,大約持續了4-5個季度。期間由於資金緊張的壓力及其他原因,經濟很快減速。如2004年工業增速下降了3個百分點,2008年工業增速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

  本輪調控自2010年四季度開始,迄今已延續超過三個季度。是什麼力量將經濟增速托在目前這一平台上?

  出口名義增速看起來仍然不錯,但從出口量、出口價格等其他指標綜合來看,實際的出口增速可能已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消費的細項數據也令人懷 疑,今年初以來消費也出現了溫和的減速。投資層面,政府投資在邊際上應是遞減的。地產投資的總量數據在年初以來高位走平,但是這一數據的可靠性一直為外界 所懷疑,因為當前自下而上的證據都傾向於支持地產投資減速。

  顯然,經濟之所以能在諸多不利衝擊的背景下保持穩定,是因為經濟體內有增長力量正在發酵。綜合考慮宏微觀層面的經濟數據,目前我們猜測,製造業的產能投資,有可能是今年初以來經濟增長的「定海神針」。

  8月份CPI已經開始回落。7月份可能就是本輪通脹的高點,目前經濟也許已處於通脹拐點的右側。接下來通脹將逐季回落,到明年二季度可能會回落到3%左右。

  短期內,通脹剛剛轉折之時,由於資金狀況依然高度緊張、海外需求繼續萎靡不振,中國經濟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減速。不過,如果各項重大風險因素不至於爆發,中期內在通脹下降、緊縮政策結束的背景下,製造業的投資有可能對沖政府投資的逐步退出,以及地產投資的溫和下降,使得經濟增速恢復和穩 定在比目前更高的水平上。

  從歷史經驗來看,通脹拐點一般領先利率拐點一段時間,而利率見頂有可能是市場好轉更為確定的信號。這樣,在通脹見頂之後的一段時間,也許是市場最為危險和困難的時刻,堪稱「黎明前的黑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這要從通脹和股市之間的關係說起。

  中國的通脹和股市之間的關係,可簡單概括為「情敵」。剛開始通脹的上升伴隨企業盈利的改善,此時資金成本的上升仍不明顯,因此兩者是「情人」關 係,相互扶持;隨著通脹的持續攀升、緊縮效應的顯現,需求下降的趨勢逐漸形成,盈利和估值的雙殺,使得通脹與股市之間「關係惡化」,變成了「敵人」,互相傷害。

  同樣的邏輯,通脹剛從最高點轉折向下時,市場一般處在最困難的時期。此時資金成本仍處在最高點,盈利繼續惡化,再加上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市場對基本面預期較悲觀。但隨著通脹趨勢確認、資金成本下降、政策緊縮及緊縮效應結束,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市場最終會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出現恢復性的上漲。

  我們認為,市場在恢復性上漲結束以後,流動性層面持續放鬆的可能性很小。中期內市場可以期待的,也許是經濟的內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預期的改善。但如果沒有資金面支持,單靠盈利預期的支撐,市場上升空間可能較有限。

  行業配置層面,對政府投資依賴度較高的行業需要謹慎;短期內建議低估值且盈利無泡沫的行業;投資策略上「倉位要低、配置要偏、動作要快」。(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曹遠征:五年內我國居民收入有望翻番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近日在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長白山)研討會上表示,當前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多種新 變化,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是從目前看,主要是受制於居民收入,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針對這一現 狀,「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而且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初步估計,在未來十年中,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居民收入將翻 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表明中央正在通過建 立長效機制,力促消費擴大。

  增長趨勢開始收斂亟須尋找新增長點

  曹遠征認為,從國內外形勢來看,中國經濟成長正步入新階段,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新變化。首先,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預示著出口導向必須轉向內需擴大;其次,國內剩餘勞動力不再充裕, 意味著低成本製造不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再次,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意味著投資驅動性經濟增長能力減弱;最後,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著資源消耗性經 濟難以維持。

  由此,結構調整不得不為,亦將成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基調。中國經濟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工業雖然仍佔G D P主要部分,但服務業比重加大;與此同時,農業勞動力持續下降 , 目前已不 足50%,這共同預示著儘管工業化進程仍在繼續,但開始進入中後期,結構升級的方向是服務業。

  在過去三十餘年中,中國進行雙重轉軌;即由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由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這一轉軌過程是由改革開放推動的,使中國的經濟體制和工業化進程都與世界接軌,從而成為最大的開放經濟體。

  從未來看,中國經濟仍處於轉軌之中,其長期趨勢性增長因素———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在繼續。受這一趨勢因素推動,中國經濟仍能維持較高的增長率。

  但與此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已步入中後期,經濟增長的收斂趨勢已經開始。

  「從較長時期來看,2009-2011年將是中國經濟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實行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將逐步退出,歐美的消費需 求在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之後將進入平穩增長期,中國政府為了實現經濟和政治的長治久安必須理順房地產市場,中國這個過去幾年一直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 國家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任務艱巨。」曹遠征說。

  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成長步入新階段後,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如果 不出現意外,預計2025年前後,中國經濟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人均G D P仍在世界排名的後列,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實現民富國強仍然任重道遠,但是過去三十年有利的增長因素正在減弱。

  更為重要的是,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為40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上限。根據國際經驗,在這一階段極易出現「中等收入陷阱」,致使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拉丁美洲國家就是前車之鑑。

  二戰後拉丁美洲國家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某些國家人均收入甚至超過戰後的歐洲。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人均收入仍在一萬美元以下,尚未走出中 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相形之下,同時期的亞洲國家有的卻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如韓國,1961年人均國民收入87美元,目前接近2萬美元,因此,拉美「中等 收入陷阱」問題引人注目。

  關於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解釋眾多,有政治學,社會學等等。從經濟學角度觀察,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階層過小,從而以消費為主的內需不足是主要問題。目前,巴西、阿根廷的基尼係數在0 .5以上,而韓國僅在0 .3左右。這也是韓國經濟增長較快的原因之一。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中等收入陷阱」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居民消費能力有限,內需不足。若想加快發展,必須依靠外需。而外需一旦變化,則必然出現經濟困難,上世紀九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就是例證。

  解決途徑則在於: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擴大國內市場,使經濟發展不完全依賴於外需,從而可持續。

  它的政策含義是: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政策需要系統性調整,並由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中,從供給推動的角度轉向需求培育的角度是政策轉變的要點,相應的經濟結構將由第二產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核心是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

  曹遠征表示,應該看到,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這種消費相對落後主要是受制於居民收入。一方面,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低,主要倚重於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農村居民主要依賴於農產品收入,但農產品價格偏低。

  正是在這種國內經濟形勢下,2010年10月黨中央對「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

  曹遠征說,《建議》中第二部分第二條至為重要,就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能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成為「十二五」規劃的新亮點。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途徑是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須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大力推進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 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 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 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兩個提高是:在初級分配中,提高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在國民收入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兩個同步則是:居民收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與G D P增長相同步。

  初步估計,在未來十年中,中國的G D P增長將保持8%以上,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則十年內居民收入將翻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 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就是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力促消費擴大。

  曹遠征說,「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它將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心,通過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一系列改革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

  由於「十五」、「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增長,預計在「十二五」規劃約束性考核指標中,經濟發展類指標的權重將有所下降,而社會發展指標權重將大幅度提高。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全球經濟結構有調整之虞

  在美國債務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動盪後,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向也深感茫然。除歐美債務危機之外,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也出現了下降。表面上看,這些問題是由少數評級機構惹出來的,但由於降級對象涉及有影響力的發達國家,因此,後續危害目前還難以評估。

  上述種種也只是局部或表面現象,如果將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各自的問題及相互關係聯繫起來看,再參照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社會改採取的濫放流動性措施,情況可能要比人們預料的更複雜。因為,全球經濟結構有可能出現剛性大調整。

  何出此言?先來看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情況。

  第一大經濟體當然就是美國。美國現在最大、最明顯的問題是債台高築。截至目前,美國已向國內外舉債14.3萬億美元,超過原有法律規定的舉債上 限。為此,美國國會不得已調整舉債上限,幫助美國政府渡過難關。儘管眼前的難關跨過了,但巨額債務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有加重趨勢。因此,美國債務問題短 期內還會壓得美國喘不過氣來。

  債務問題只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美國還有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包括國內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及居高不下的失業問題。在國際方面,美國還有嚴重的 貿易結構失衡與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問題。也就是說,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從生產、消費到國際貿易,美國經濟的不可持續性矛盾非常突出,已經到了總爆發的時 候。

  第二大經濟體是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中國現在最突出的矛盾也是結構失衡。其中,與外部關係最直接的是外匯儲備問題。截至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 超過3萬億美元。這筆巨額資金,既是由「世界工廠」的勞動者們辛勤掙來的,也是通過超額發行人民幣對沖而來的。在目前情況下,這筆財富不僅有縮水危險,還 因人民幣對沖需求仍在增加,又有推高通脹的危險。

  此外,更深層的問題是內外需供求矛盾突出。由近30年形成的外需主導型經濟一時間還調整不過來。即使做到平順過渡,代價也很高。比如,資本結 構、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貿易渠道等調整都需要付出代價。現在,內需是既不充分又很畸形,要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為主轉變,又牽涉到財富分配等問題,方方 面面,非一夕能完成。

  如果將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做比較可以發現,這兩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不平衡的兩個極端。在金融方面,一個是最大的債務國,另一個是最大的債權國; 一個擁有龐大的超額消費人口,一個擁有數以億計的高儲蓄、低消費人口;一個掌握了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一個金融市場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當這兩個經濟體 進行經濟和金融再平衡時,引發矛盾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在中美兩國之外,歐元區問題的影響,又對世界經濟構成持續衝擊。其中,最突出的是歐元區國家的發展差異很大,有德國那樣的穩健型國家,也有「高 負債、高福利」 的「歐豬」五國,另有新加入的欠發達國家。歐元區的這種內部矛盾及美元對歐元的排擠,都對歐元區的經濟金融穩定有複雜影響,致使該地區成了當前世界經濟的 「亂」源之一。

  再來看更為關鍵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情況。在實體經濟方面,近幾十年來,從國際產業分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提倡,儘管從微觀層面或從公司和企業 層面看,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的配置,但從宏觀層面觀察,則出現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空心化,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及財富分配的不均衡等問題。

  在虛擬經濟方面,從資本市場到各大要素市場,正在被資金規模越來越大的各種投機力量所挾持。市場已經開始異化,失去了資源優化配置和價格發現功 能,已經開始異化成壓制實體經濟而不是幫助實體經濟的力量,異化成掠奪普通投資人財富,而不是幫助投資人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力量,異化為增加金融動盪而不是 平抑市場動盪的力量。

  綜合以上情況,再從現有矛盾激化程度看,全球經濟出現剛性調整,絕非沒有可能。如何應對,需三思而行。(上海證券報-亞夫)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宋鴻兵:美元體系遲早崩潰

  在宋鴻兵眼中,這是一場新的貨幣戰爭。「無論如何,呼之慾出的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全球貨幣市場而言都是一種新的絞殺。」8月6日,正在香山閉關創作《貨幣戰爭4》的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接受北京晨報專訪時說。

  他的新書的主題正是如火如荼的美債危機,他要「從各國應對美元危機的歷史經驗中撥云見日,尋找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出路」。不過,最近他的寫作不斷被來訪的媒體打斷,「都是美債惹的禍。」宋鴻兵說。

  「美國政府不到最後一刻不拍板是為了向全世界展現內心的糾結」

  「美國國會在最後一刻達成協議實際是一出政治雙面秀。」宋鴻兵表示,美國政府不到最後一刻不拍板就是為了向全世界人民展現內心的糾結,釋放出決心以實際行動改善赤字的信息,讓國際投資者不要對美元喪失信心,「所以要把這齣戲演得逼真,越逼真越好,為此,總統不惜與國會兩黨拍桌子、打板凳」。用宋鴻兵的話來說,這次美國國債上限問題的演變,就好像「在看好萊塢的一出大戲,不到最後一分鐘,你不知道英雄到底能不能活下來」。

  而對於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國際分析人士普遍指出,美國喪失「3A」評級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正值市場信心脆弱之際,將再次引發世界對美 債危機的擔憂。不過宋鴻兵卻認為,短期的影響並沒有那麼糟糕。「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對美國國會兩黨分階段上調上限的不滿意和對未來美國財政赤字的警告。」宋鴻兵認為,未必會對美國有太大影響,也不意味著美國融資成本會上升。「持有美元的人不投資美國國債其實是沒有出路的」,因為美元作為全球基準貨幣的地位仍未改變。

  「美國債務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將徹底葬送美元體系」

  「從長遠來看,美國債務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將徹底葬送美元體系。」宋鴻兵認為,美國國債作為全球貨幣儲備資產,這個制度本身的設計一定會導致美元體系的崩潰。這是邏輯上的必然,沒有辦法通過美國經濟增長來擺脫,「美元體系的崩潰是遲早的事情,而不是會不會的事情」。

  「一個國家以國債作為全球貨幣的基準,全球貿易在發展,勢必要求美國不斷向全球提供貨幣儲備資產。但國債不能無限膨脹,因為你的財政收入是有限的。」宋鴻兵表示,美國國債增長的無限性和財政收入增長的有限性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而這種矛盾最終會走向崩潰。

  在宋鴻兵看來,美國國債的上限問題會再現並逐步激化。美國現在的貨幣危機和財政赤字問題非但不會消失,還會與日俱增,「直到有一天大家意識到,美國國債將無法承擔世界貨幣儲備資格,那時候將發生根本性的貨幣制度改革,將以重大的美元危機作為改革的契機」。

  「QE3是對全球貨幣市場的新一輪絞殺」

  美國現在的貨幣危機和財政赤字問題讓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呼之慾出,在宋鴻兵看來,除了推出QE3外,美國政府別無選擇,「不推出QE3,美國經濟很快會衰退,明年是大選年,奧巴馬會施壓讓國會推出QE3」。

  QE3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QE3將再度讓美元大幅度流出美國,全球其他貨幣被迫升值,並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對中國而言,將再現QE2的效果,包括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加、出口受影響等」。

  一切都在按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中預想的那樣發展。8月3日起,瑞士和日本相繼出手干預匯市,防止本國貨幣被動升值。而此前,由於美元持續走軟威脅到出口,韓國、新加坡、巴西等都採取了匯市干預措施,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一場新的貨幣戰爭已經悄然打響。

  宋鴻兵認為,這場新的貨幣戰爭的走向取決於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量」,而無論這個量是否超過第二輪,對全球貨幣市場而言,都是一種新的絞殺。

  「大家都希望通過貨幣這種手段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把債務轉嫁給別人」

  美國現在的貨幣危機和財政赤字問題引發了對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而在宋鴻兵看來,自2008年起的經濟危機仍未過去,只不過主權信用危機取代了金融機構的危機。

  宋鴻兵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QE3充其量只能延緩危機爆發的時間,使得危機的規模和烈度進一步提高。「大家都希望通過貨幣這種手段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把自己的債務負擔轉嫁給別人」。

  在宋鴻兵看來,2008年是金融機構的危機,現在則是主權信用危機,「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最大差別是金融危機爆發時,政府可以通過印鈔票來解決,而當政府印鈔票這個行為本身出問題後,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的」。

  所以,一旦爆發主權信用危機特別是美國的主權信用危機,影響和衝擊力會比2008年更嚴重。「歐洲的主權信用危機還是小菜一碟,如果爆發在美國,對全球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的衝擊力巨大」。

  「或者是中國的老百姓都在購買黃金(1718),或者央行在秘密購買黃金」

  宋鴻兵通過《貨幣戰爭》高呼「美國人通過美元來綁架全世界」,糟糕的是,事態的演變正越來越朝著宋鴻兵預估的方向發展。

  宋鴻兵表示,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一定會發生一場危機導致根本性的貨幣制度改革,「我們唯一不知道的是,美元危機什麼時候爆發」。

  事實上,隨著對美元風險擔憂的加劇,自2011年起,各國大力增加黃金儲備量。中國外匯儲備雖然冠居全球,但黃金儲備在世界只排到第六,為美國黃金儲備的八分之一。

  宋鴻兵對此分析道,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央行已經從國內購買黃金,秘密增加黃金儲備。宋鴻兵表示,中國是黃金第一生產國,近年來中國黃金並沒有大量流出,「這說明,或者是中國老百姓在購買黃金,或者是央行在秘密購買黃金」。對於黃金能留在境內,宋鴻兵很欣慰。

  「還有一種可能,央行並沒有增加黃金儲備。」宋鴻兵表示,「從我的理解來看,央行仍然認為美國國債是一種更安全的資產,流動性更高。他們不認同黃金儲備的理念,不認同黃金將成為未來主要貨幣儲備資產,如果他們堅持這種觀點的話,最終為此買單的將是老百姓。」(北京晨報-陳瓊)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廣東產業結構升級

  廣東經濟下半年預計將繼續穩定增長  

  日前,有媒體報導廣東東莞素藝玩具公司和定佳紡織公司突然倒閉,引發了社會輿論對廣東中小企業新一輪的「倒閉潮」猜想。據東莞經濟和信息化局李 淦球介紹,東莞兩家企業倒閉,都是內部管理原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的。東莞素藝是因為股東挪用公司資金,定佳紡織公司則因為倒賣棉紗。

  7月29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州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今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經濟運行情況。上半年廣東工業生產速度略有回落,企業生產經營 面臨的困難因素增多,但當前廣東工業經濟運行良好,下半年廣東工業經濟仍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珠三角及東莞沒有出現所謂「倒閉潮」現象。

  中小企業利潤受到擠壓,生產經營出現困難

  當前廣東企業的生存狀況如何?廣東省統計局副局長朱遂文介紹,上半年廣東工業運行基本保持平穩,但由於受外需走弱、資金緊張、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

  數據顯示,1—6月份全省工業經濟效益指數為199.9%,但企業獲利能力進一步減弱。從企業虧損面來看,1—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虧損面為18.1%,同比增加1.3個百分點,虧損面比金融危機時的2008年和2009年低。

  「廣東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下滑主要受四大行業盈利減少的影響,主要是通訊電子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和電力熱力供應業等四大主導行業,利潤小幅增長或同比下降。」朱遂文說。

  至於中小企業的利潤受到擠壓,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認為,主要由於中小企業不少從事產能過剩行業,議價能力不強,上升的成本無法有效轉嫁出去,使企業利潤大幅減少甚至虧損。

  東莞的紡織服裝、製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由於用工成本高,經營成本上升和利潤下降幅度較為明顯。今年以來,上述行業用工成本分別上升 12.6%、24.4%和14.7%,綜合成本分別上升10.8%、12.6%和12.4%,利潤率則分別下降2.5、0.4和1.4個百分點。

  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放緩,倒逼企業提高競爭力

  據東莞外經貿局調查顯示,當前東莞企業總體經營狀況穩定,關停企業數量處於正常水平。據監測,上半年全市累計關停企業261家,同比減少5家。而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時,全市關停、外遷企業則分別是865家、657家。

  上半年全市外經貿主要發展指標平穩增長。1—6月,全市合同吸收外資19.9億美元,增長78.7%;實際吸收外資15.0億美元,增長7.52%;進出口624.7億美元,增長14.1%。

  朱遂文介紹,上半年東莞企業生產的情況有兩個指標回落,一是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比一季度回落了11.2個百分點。二是利潤增長1.8%,比一季度回落8.8個百分點。

  朱遂文表示,上半年東莞確實出現生產放緩、盈利回落的情況,但從有關數據來看,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並沒有像金融危機時那樣惡劣,沒有出現所謂「倒閉潮」的現象。

  「上半年東莞工業生產放緩,盈利增幅較低,主要原因除了上一年的基數較大以外,還主要受日本大地震、人民幣匯率升值和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這跟金融危機時外需不足是不一樣的。」

  「目前,東莞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困難,客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倒逼機制,可以促進東莞生產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朱遂文說。

  面對市場倒逼,東莞企業積極應對。一是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盈升製衣公司2010年更新了80%的設備,生產效率提高5%—6%;二是加快研發 生產新產品。三洋馬達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把握當前智能手機的市場熱點,積極研發生產智能手機震動馬達,使產品附加值提高到35%;三是積極開拓內銷市 場。調查顯示,29.3%的企業表示會降低外銷比例,提升內銷比例。

  內資中小企業融資難,但融資環境正在改善

  融資難是今年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從去年底開始,央行不斷收緊銀根,8個月內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上調利率。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速從去年底的16.4%下降到14.1%,比去年同期回落5.2個百分點,資金緊張狀況不斷加劇。

  有業內人士認為,銀根收緊是讓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考慮到下半年防通脹依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中小企業貸款仍將困難;即使能貸到款,中小企業也難以承受高昂的融資成本。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

  對此,何佐賢表示,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今年1—5月,廣東中小企 業分別新增貸款549億元和578億元,佔新增企業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7.6%和29.0%,小型企業新增貸款比重同比大幅提高9.6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優化,預示產業結構升級

  事實上,廣東外經貿企業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企業轉型升級應對危機的能力在不斷增強,但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難度確實比以前加大了。記者發現,經營好的中小企業多注重創新。一是注重品牌創新;二是向內挖潛,注重管理模式創新;三是技術創新,注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兔仔麥童裝品牌是注重研發的民營企業,其市場經理劉永亮說:「我們主要做高端童裝,只做產品兩頭:品牌研發和銷售,生產環節外包。雖只有10年歷史,品牌引導戰略發展迅速,已有1000多家加盟店,年訂貨會訂單有1億多,各加盟店年銷售童裝100多萬件。」

  東莞新思路內衣有限公司則在銷售模式上獨具特色。該公司有20多個自有品牌,1萬多類產品。上半年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營業額達2億元,增長 30%。在今年人力成本增長40%的情況下,利潤增幅仍保持10%左右。新思路公司經理劉德成說:「企業通過優化庫存,加強周轉,就能彌補現金流不足。如 將庫存50天優化為30天,就節約出一半資金。」

  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蔡允革介紹,目前廣東的投資結構在進一步優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快速增長,招商引資質量提升。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未來的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優化,對於未來廣東產業結構升級有重大意義。(人民網-吳冰)

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中移動像是一頭快速奔跑的大象

  過去7年,王建宙帶領下的中移動像是一頭快速奔跑的大象。如今大象步伐開始放緩,作為董事長的他,正思索如何通過構築長遠競爭力讓大象重回快車道。

  7月5日,王建宙在中移動大廈辦公室裡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上週四(6月30日),中移動集團剛剛宣佈了新的人事任命: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調任中移動擔任黨組書記、副董事長,王建宙留任董事長。

  回顧過去幾年發展,王建宙認為,總的來說,中移動碰上了好機會。因為,從成立到現在,正是全國以及全球移動通信發展最快的時段,中移動抓住了這個機會並迅速壯大。

  2004年,王建宙從聯通調往中移動時,中移動收入與利潤分別為1923.81億元和420億元,而2010年已分別為4852億元和1196億元。用戶數也從2.04億元增長到2010年底的5.84億元,增長近2倍。

  不過,讓王建宙憂心的是,香港股市對中移動評價較負面。他認為,中移動基本面沒變,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都在增長,「大家擔心的就是你的未來」。

  今年以來,中移動股價連續下跌。4月27日,其保持5年的全球市值最大的電信運營商稱號,被美國運營商巨頭AT&T奪去。

  如何才能重塑中移動競爭力,殺出重圍?在王建宙的構想中,下一代移動通信TD-LTE將是實現目標的關鍵。

  王建宙的「焦慮」

  儘管TD-LTE是由中國主導的下一代技術標準,但國際市場的追捧大出預料。

  「明天我要接待一下沙特阿拉伯的第一大運營商,他們想做TD-LTE,所以過來跟我們聊聊。」王建宙說,2G時代,一直跟在人家後面走,「現在人家排隊來找我們。」

  他表示,人們原以為3G可以發展很長週期,但數據爆炸增長,現有網絡無法滿足需求,LTE啟動提前了。比如,2009年,瑞典運營商Telia Sonera率先宣佈建成全球首個LTE網絡,去年底美國Verzion開通了大規模的LTE商用網絡。

  由於FDD-LTE需要對稱頻段,而全球運營商頻率普遍短缺,TDD憑藉頻率利用率與使用靈活度高的優點,開始獲得更多運營商青睞。王建宙認為,這是TD-LTE發展的「天賜良機」。

  目前,比中移動發展TD-LTE更「積極」的,當屬印度和日本運營商。中移動在全國7市試驗時,印度運營商Bharti和日本軟銀在今年巴塞羅那通信展上宣佈,今年底計劃推出TD-LTE商用服務。

  「他們都希望中國移動能帶頭把TD-LTE規模做大,因為他們的規模都很小,但如果移動的進程實在趕不上他們的需要,他們也不等了,他們會搶在前面開通。」他說。

  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2家運營商宣佈準備部署TD-LTE,共有17個TD-LTE的試運行在進行,全球18家半導體企業和設備廠商已對TD-LTE半導體進行投資,而TD-SCDMA半導體廠商只有6家。

  但王建宙擔心,FDD-LTE的加快發展拉開了與原本同步的TD-LTE之間的差距,更嚴峻的是,中移動一直倡導的TD-LTE與FDD-LTE終端兼容將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FDD-LTE發展很快,而TD-LTE發展很慢,終端廠商為什麼要花那麼大成本去做兼容呢?如果兩者終端不能兼容,TD-LTE仍然難以擺脫TD面臨的終端困局,面對FDD-LTE的快速發展,我們感到很大的壓力和挑戰。」王建宙說。

  相比全球其他運營商,中移動發展TD-LTE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一個直接原因是,其他運營商需重建一張LTE網絡,而中移動可在現有TD-SCDMA上平滑過渡。

  目前,中移動在TD-SCDMA上共投入1000多億元,建設了20多萬基站。預計年底TD用戶數達5000萬,基本實現3G發牌時定下的發展目標,三分天下有其一。

  外界質疑,如果直接從TD過渡到LTE會導致3G投資浪費。王建宙表示,建設TD網之初,中移動就要求設備商實現向LTE的平滑過渡,正因有了TD網,中移動只需新建網絡1/10的投入,就能建成全球最大的TD-LTE網絡。

  按照他的設想,外界不用擔心TD的存在時間太短,中移動只要拿出一個頻段進行網絡升級即可。未來中移動的網絡將是2G、3G、4G並存局面。

  TD-LTE反擊戰

  但中移動正面臨多方挑戰。對它來說,除承擔國家創新的使命外,借助TD-LTE提高長期競爭力至關重要。

  王建宙說,他每見一個運營商就會探討管道化問題,但至今沒有一個運營商說已做得很好。他認為這已是行業難題。

  首先是流量難題。目前用戶雖繼續增加,但隨著資費降低,單靠話音業務提高ARPU值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他說,要想ARPU重新上升,要看數據流量及數據收入重新增長。就是說,通過提升網絡速率,為用戶提供更高速的流量將有利於改善運營商的收入結構。

  兩個可參照的案例是日本NTT Docomo和軟銀,兩家運營商數據收入佔比已超過50%,靠的正是流量收入。

  但王建宙有不同觀點。他說,「流量不是洪水猛獸,流量也能帶來收入」,不要運營商一說流量就認為虧損,增加資本開支得不到收入,流量經營好的話,也能帶來收入。

  目前中移動第一大增值收入為短信,佔比約10%,數據流量收入佔比約7%,在很多省份都已超過短信的10%。王建宙預計,到2012年,數據流量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將超過10%,整體超過短信。

  但中移動的壓力並不僅在於內部,對手衝擊日益強勁。它正期待TD-LTE的上馬。

  高盛在一份關於TD-LTE的報告中指出,TD-LTE是一種類似於FDD-LTE的顛覆性技術,如達到較大規模,同時有智能手機成功商用,2013年,中移動會從聯通和中國電信手中重奪高ARPU值用戶的市場份額。這對志在2014至2015年3G用戶達1億的聯通來說,可能衝擊較大。

  中移動網上的iPhone數據可從側面證明。王建宙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移動網絡iPhone用戶達560萬,僅5月份增加的iPhone 4用戶就達70萬。這讓來訪的蘋果COO Tim Cook興奮不已。

  重要的是,發展如此多iPhone用戶,中移動並未付出一分錢補貼。王建宙表示,大部分客戶仍關心網絡質量和網絡覆蓋,這是一個現實。到TD-LTE時代,技術能到一個新層次,「對高端用戶的維繫和吸引能帶來很大好處」。

  目前,蘋果雖仍未答應生產TD-SCDMA制式iPhone,但中移動已和蘋果就TD-LTE制式的iPhone達成一致。

  高盛在報告中指出,中移動主導了2G時代,但3G時代正經歷陣痛。而聯通借助優越的3G技術獲得極大好處,中國電信也成功再塑EVDO產業鏈。報告認為,2013年,如果中移動能利用iPhone或其他優秀智能手機實現TD-LTE商用,其市場份額可能迎來拐點。

  王建宙說,雖然目前增長放緩,但根據中移動「十二五」規劃,未來幾年,收入增長和利潤仍將保持持續增長。

  用戶仍是決定中移動增長的關鍵。王建宙認為,技術優勢、網絡優勢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公司和新進入市場的公司,往往採取更先進的技術,只要投錢下去,網絡優勢也會被破除。

  「但是,中移動巨大的客戶規模不是一下子能改變的,這就像人口紅利,維繫好、服務好客戶,最大限度維護客戶優勢,就是中移動最重要的事情。」他說。(第一財經日報)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國泰君安2011年中期策略

  前言:11年下半年是誰的重現?

  根據中日比較研究以及基於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觀點,2010年年初,我們給出中國股市的未來兩年的走勢將和日本1973-1974年走勢類似。按照這個假設,在今年通脹高企的背景下,中國央行也會類似當時日本央行那樣採取極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股市大跌後見底。今年年初以來,兩個指數的相關性出現較大差異,上證指數第一季度明顯較強,第二季度在業績下滑、通脹和緊縮超預期的情況下開始加速下跌。未來一段時間,A股走勢會不會繼續複製當時日經 走勢,抑或是重複10年的走勢?還是有其他參考項?這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

  因為股市本身的繼承關係,過去的記憶仍然對現在的投資具有心理暗示作用。考慮到當前形勢和去年同期有類比相似性,投資者很自然預判2011年下 半年是在重複2010年下半年的走勢。兩者對比,我們更清楚的把握股市走勢:10年下半年是經濟回落下股市的一個反彈,而11年下半年股市會在一片悲觀中 確認一個中長期底部。

  目前大的經濟矛盾仍然和10年類似:1、房價和物價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2、經濟政策的導向和結構調整的機制繼續不明確;3、貨幣和融資機制的改革還沒有貼合實際的經濟運行。

  但是從影響股市大趨勢的判斷來看,多種因素的變化率趨勢相同,均可能在下半年的某個時點,正向有利於股市。不過對於股市的局部性來講,特別是投 資機會上,則可能差別較大:1、資金流向、鬆緊程度和監管嚴厲程度區別較大,11年的信貸政策執行較為嚴格,固定資產本身受制資金面制約,貨幣供應增速下 了一個台階;2、經濟增速慣性不同,11年下半年下滑動力強於回升動力;3、政策導向不同,10年保增長,11年不確定。10年區域規劃、新興產業投資與 經濟的上行對股市形成了較大的支撐。但是受制於物價和資產價格上升壓力,大規模投資計劃已經逐漸淡出政策的範圍。我們認為11年下半年經濟政策應該逐步關 注長期問題,把重點放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大的放鬆的可能性不存在。這樣,11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現經濟回落、通脹高位、政策不松的組合,至少二季度的市場仍 在反應這種預期,至於這種預期是否過度,何時變化,則需要客觀分析下半年宏觀背景。

  可以樂觀地說,無論指數下跌幅度多少,我們預判市場很有可能會在11年第三季度見到一個未來兩年間的重要底部。要證實我們的判斷,首先需要基於宏觀資產配置框架下來研究權益類資產的吸引力。

  1、下半年宏觀背景出現權益類資產的底部特徵

  2011年二季度,宏觀資產配置象限轉到了高通脹和低增長預期區間,市場調整;三季度,根據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團隊的判斷,象限將轉到通脹降低和 低增長預期區間,這對權益類資產仍然不利,但是這個區間難以持續超過2個季度,因此,我們相信,最快8月份,在經濟呈現低增長的情況下,股市反而會在悲觀 中誕生希望。

  根據我們宏觀研究團隊的預測,通脹全年前高後低,CPI均值為4.7%,PPI均值為6.8%。到年底,CPI為3%,處於有利於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區間。全年GDP前高後低,並且2季度GDP增速為9.1%、3季度GDP增速預測為8.4%、4季度GDP增速預測為7.8%。

  我們認為最大可能造成通脹超預期的原因是全球乾旱可能導致糧價上漲超預期。目前來看,5月農產品價格指數出現較大幅度的反彈。我們認為,這算是突發事件導致的通脹上漲,該上漲名義上助推通脹,但是其他價格未必跟隨,根據70年代的滯漲經驗,該上漲無法 用貨幣緊縮消除,有效的措施在於各方面保證糧食增產。另外,當該類型通脹上漲,同時經濟下滑時,我們認為這不屬於滯漲,而是除某類價格暴漲外的通縮格局, 這種格局出現後一段時間,仍然是有利於股市上漲的宏觀格局。

  2011年經濟調整具有必然性。爭議較大的是幅度與持續時間。現階段的核心是在於刺激政策退出以及庫存高位的現象,我們相信在經歷了2008年 之後政策是否會超調的問題已經在權衡之內。而從庫存的增速來看,一季報顯示的眾多行業在去年四季度之後就已經開始下降。目前我們將經濟下滑仍理解為階段性 庫存調整,調整時間的概率按照正常的庫存週期是在1-2個季度,這也意味著7-8月份成為關鍵的觀測時間點。我們認為現在的情形跟上一輪週期中的 2004、2005年經濟調整相比,無論是行業還是地方政府的投資都比當時的2003年好很多,這也預示著如2004、2005般得產能過剩概率較小。

  全球經濟角度,提供負向超預期貢獻的可能大於正向。美國11年第1季度GDP修正值顯示1季度環比增速從1.74%上修至1.83%,但仍不及市場預期的2.2%。消費環比折年增長2.15%。按照此趨勢,美國GDP下半年增速也逐漸趨緩。

  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持續滯漲,典型的滯漲只會出現在供給端非正常緊縮的背景(這種可能性在於大旱導致糧食大幅減產),就像70-80 年代。從1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只是一種類滯漲,類滯漲的根源其實是在於貨幣超發使得經濟增長和通脹之間的彈性被變大。況且美國股市在滯漲時期真正的 系統性風險僅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3年,另一次則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的1980年,但是後一次的反作用力也要明顯弱於第一次。另 外每次系統性風險結束後,市場上漲並在幾年後形成第二個底部,並且底部均比前一個底部高。日本則是在1973-1975年危機過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第 二次石油危機幾乎沒有對日本股市造成影響。因此,滯漲的風險對於股市而言更多是結構性的。市場整體要呈現較大幅度調整概率較小。

  經濟超預期下滑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帶來權益類資產大幅波動?從美國領先兩年的10-2年國債利差和股指波動性指數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極 低。我們傾向於認為美股的波動幅度更類似於2004-2005年的調整級別。聯繫到國內股市,我們也不認為A股會出現獨立於全球市場的大蕭條情景。能夠導 致經濟硬著陸的可能在於房價大幅度暴跌或者美元大幅度升值同時大量資本外逃。這在我們未來幾年宏觀策略展望的範圍之內,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還觀察不到這 些因素能夠在短期迅速的發生。

  2、業績下滑,成長和現金稀缺

  與10年一季度業績高增長相反,11年一季度業績增長迅速放緩,更重要的是企業流動資金稀缺。除去金融行業,A股所有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出現環比了下降94%,同比了下降70%,反映了緊縮已經對公司的現金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經營活動淨收益處於05年來的最低點0.1(比08年還要低)。反映了這輪經濟週期,起來是依靠政策和貨幣,下滑也是因 為政策和貨幣。現金的消耗主要是高企的原材料成本使得企業購入商品所佔現金增加。同時,需求減少導致庫存周轉變慢,存貨增速快於營收也有很大的關係。上市 公司11年1季度庫存同比上升了36.5%,比營收增速高出一些,但是並不像08年Q1出現如此大的缺口,現在庫存和營收的缺口並不大。

  不夠充裕的經營性現金流、上下游需求減緩、大宗商品下跌帶來的存貨損失三重疊加將對A股市場上市公司帶來贏利衝擊。去庫存是接下來1-2個季度 面臨的問題。從歷史上看,同比增速而言,同比業績在原材料庫存見底後1-2個季度見底。在原材料去庫存一般持續1-3個季度,因此,同比業績見底可能需要 等到2011年第四季度或2012年第一季度。

  宏觀背景也指出類似的情況。企業經營離不開宏觀通貨背景。從A股淨利潤同比增速與通脹的關係中看出,在CPI高於3%的區間內,淨利潤的同比增速下滑勢頭難以反轉。根據我們對通脹的分析,淨利潤同比下滑趨勢的反轉最快要等到11年3季度,最晚或許要等到12年2季度。

  知道了何時業績轉暖,以及目前的業績下滑,現在需要判斷是下調程度多少?2008年滬深300(2917)業績增速預測從年初的40%下調到09年初6.5%,考慮股本擴張,其實是零增長,但當時的盈利是非常大的負增長。我們認為滬深300盈利預測目前仍然較 高,實際增長扣除銀行後,全年為5-10%,這意味著下半年三四季度中單季度出現負增長的概率很高。我們認為7、8月份中報公佈後將是悲觀業績下調的集中 釋放期。

  我們判斷目前業績下降程度來看,超過2005年,但是好於2008年。分行業來看,參考2008年經驗,當時業績下滑幅度最好的是信息服務、醫藥生物和紡織服裝。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公用事業,但是其股價彈性並不高。交運設備和房地產下滑幅度都不小,但是09年交運設備行業的股價彈性遠大於房地產。我們認為,週期性行業最好還是買在右側,因為現在還不知道需求彈性最有利於哪些行業。而業績下滑幅度最好的行業股價彈性不大,多數僅是防禦性功能。

  3、資金緊張,估值進一步降低

  從資金面來看,11年下半年遠比10年下半年緊張。拿M1的同比增速來說,我們宏觀經濟團隊預測M1同比增速將持續回落,到11年4季度見底,年末增速約為10%。

  資金的流向也發生了變化,10年下半年儲蓄資金曾發生過階段性大規模流向股市的現象,而另一方面,樓市成交仍然活躍。而11年的儲蓄資金卻大規 模流向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從這個角度看,11年下半年的股市資金面不如10年下半年。可能的流動性逆轉來自於經濟的快速下滑(這是我們宏觀研究團隊的基本 假定)。如果經濟繼續保持增速,反而對股市不利,股市將變得更缺資金。

  隨著股票的全流通,底部估值是由企業的融資成本決定,目前全部A股TTM估值16-17倍。底部估值合理為15倍,我們認為這是軟著陸情景,就 是可以按照企業盈利估值,對應上證指數2600-2700點。如果硬著陸,經濟下滑較快,且盈利增速為負時,市盈率可能更低,這時用PB=2來確認估值底 線(對應上證指數2400-2500點),目前來看,小股票(參考深圳綜指PB值)整體仍然不是底部估值區域。

  4、投資方向:尋底、築底和抄底

  (1)、風格:小盤成長股重生

  2011年全年,我們建議的核心配置是大金融,特別是銀行股,全年淨利潤增速20-25%,12年增速仍有15%,估值提供足夠的防禦功能,另 外儘管投資者普遍擔心壞賬問題,但是這也僅是擔心。在我們的8月份重新評估之前,大盤股,特別是大金融防禦性強。8月份之後,我們可能對小盤股中的創業板 和中小板轉為樂觀。有多數前兩年剛上市的小公司,超募現金非常充裕——在宏觀緊縮後,大量中小企業破產過程中,它們是受益者,同時募投產能在11年下半年 將會陸續開始貢獻業績,而且12年將有一批公司進入全流通時代,況且與主板市場的中小市值股相比,新生代創業板和中小板股還存在著主業近幾年的成長性優 勢,這從一季報業績可以看出倪端。

  小盤股持續表現好,階段性表現差可以找到歷史借鑑。在石油危機結束後的1975年,美國經濟以及資本市場都已經迎來了本輪週期性調整的低點,但在之後的幾年中,美國股市中的小盤股持續跑贏大盤股,階段跑輸大盤股。其背景是經濟結構性調整方面滯後,以及持續的通脹壓力。

  (2)、行業:存貨週期下的彈性

  雖然中國目前從類滯漲的形成機制上與美國的70、80年代有所區別,但是在經濟的表觀現象中的確存在著當經濟回升時通脹壓力的迅速顯現,在這種背景下,政策、經濟以及股市的內在博弈在一定時間內都是處於一定的區間循環,更多體現的是存貨週期的波動。

  從政策調整的角度,由於中國的經濟體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更為龐大而且更加成熟,因此我們認為中國難以通過某一、兩個所謂主導產業(比如機械、 電子等)獲取競爭力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走出類滯漲。需求微調管理同時供給效率提升的政策引導是這個時期關鍵。能夠受益於供給受限,同時存貨週期向上彈性最 大的週期性行業階段性機會大,供給受限可以事先預知,參考我們宏觀研究團隊的專題研究,但是具體哪個或者哪些行業彈性大,則很難預先判斷,因此,我們認為 週期性行業一定買在下一個庫存週期右側。長期結構性機會在於能夠提高供給效率的行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未來幾年應該迎來大發展。

  就下半年而言,如果經濟放緩的幅度以及調整時間均在我們的預期之內,這一時間點最早在7、8月份顯現,那麼在經歷經濟調整而未來穩定性逐步增強 的背景,短期內,週期與消費之間偏好選擇上應該更重於前者,彈性的角度上游的煤炭、有色最大,但是既然衍生於更加穩定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意味著在經歷首先 一波的超跌反彈之後,其後續的彈性也會減弱;政策放鬆的或者更確切的理解為緩衝所帶動的機械、水泥也會成為選擇之一,與現在位置相比存在機會,但是與調整 之前的高位相比超額收益空間有限;對於週期性消費品行業的汽車和地產,目前來看,我們更偏好地產;從內生性動力以及成本端穩定的角度,看好中游的化工行 業。站在投資時鐘的角度,大金融,特別是銀行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具有下跌有限,上漲同步的相對比較優勢。

  至於消費,時間點的選擇更為關鍵而且消費本身一直都是滯後經濟增長回落的,回顧歷史,CPI上升和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在一定階段內存在明顯的反 向關係,2010年以來伴隨著CPI的不斷創新高,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斷回落,這一點跟2008年和2004年類似。但是與2008年相比,我們存在較大的 區別在於,2008年伴隨CPI回落之後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回落,而在2004年一旦CPI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直接回到高位,內在根源應該是2008年 伴隨CPI回落所引致的經濟甚至於收入增長預期出現明顯回落,從現有的狀況而言,2010年消費信心與CPI的關聯性更似2004年,這也意味著現行趨勢 下的消費時間點首要選擇是在CPI回落之後。按照現有的預期的應該是在7月份左右。

  (3)、市場判斷:核心配確定,抄底抄週期

  我們對11年下半年拐點的排序為:先是通脹拐點、然後政策導向拐點、流動性拐點、基本面拐點、房地產拐點、盈利拐點。

  這樣的排序是把防通脹放在第一位,通脹無牛市,通脹下來是牛市的基本前提,把調結構放在第二位,把保增長放在第三位;並且是通脹的治理長期化,房價平穩化和自然尋底。其中盈利拐點首先是中小板、創業板的盈利拐點。

  2011年下半年向下超預期的因素較多,市場處於尋底築底階段,我們認為無論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在第三季度有分曉。因此等到最早7、8月 份,我們才能去評估存貨週期具有何種方向的彈性,同時去評估消費的潛力,在這之前,防禦是主要策略,站在不同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者角度看,保守型的投資者 大金融仍是首選,今年既具有防禦性,同時也不缺少存貨週期向上的彈性。對於更激進的投資者,下半年中小盤成長股更具備稀缺性和進攻性,該兩類應該是核心配 置。見底之後,週期性行業更優,但是我們更願意買在右側,前可能值得推薦的週期性行業包括:地產、化工、機械、水泥等。(國泰君安)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世行:人民幣2025年將躋身世界三大儲備貨幣

  屆時巴西、中國、印度等六國預計將佔全球經濟增長半壁江山

  人民幣何時能夠真正躋身國際舞台?世界銀行週二的一份報告做出了大膽的預測,報告指出,到2025年,中國、巴西等六個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將達到半數以上。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當 前主要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將被基於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大貨幣的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所取代。

  美歐中將成三大增長極

  這份由曼蘇爾·戴拉米等專家參與編撰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將共同組成世界經濟最主要的三大「增長極」。通過貿易、金融和科技發展等途徑,這三大增長極將為全球其他廣泛經濟體提供增長動力。

  「到2025年,六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和俄羅斯——將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報告這樣寫道。

  根據報告,未來十幾年中,全球經濟增長的分化現象將變得更加顯著,主要是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和老牌工業化富國之間,後者主要包括美國以及英國、法國、日本等其他七國集團經濟體。

  報告預計,從2011年到2025年的15年間,新興經濟體有望實現年均4.7%的增長率。同期,發達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速可能僅為2.3%。

  戴拉米指出,未來15年中,全球的增長和投資都將轉向發展和新興經濟體,這種變化可能是全方位的。舉例來說,隨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更多的投資也會湧入這些快速增長的地區。另外,跨境併購活動也會顯著增加。

  作為更多極化經濟增長的一個必然結果,世行指出,全球的儲備貨幣體系也將逐步告別眼下以單一貨幣為核心的模式。世行的研究人員指出,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動等途徑,更多極化的增長模式,將創造出全球對更多國際貨幣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美元。

  多元貨幣體系好處多

  「到2025年,全球最有可能出現的儲備貨幣體系將是一種以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為核心的多元貨幣體系。」世行報告的作者戴拉米在1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說。

  目前,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顯示,去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已降至61%左右,而在2000年,這一比例還高達71%。

  世行的報告指出,研究表明,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的主導角色一直在緩慢削弱,並且這種過程還會繼續下去。

  分析人士認為,相比美元為核心的單一儲備貨幣體系,多元的儲備貨幣體制具有多種優勢。首先,這樣的安排可以確保在更廣的範圍內履行「最終借貸人」的職責;另外,在發生重大危機和市場波動時,多元儲備貨幣體系可以幫助當局更方便地補充流動性,而不至於對市場帶來較大負面衝擊,這一點恰恰是現行貨幣體系在金融危機期間暴露出的一大「硬傷」。

  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上月表示,全球經濟要解決棘手的貿易失衡問題,就必須用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取代現有的美元體系。在斯蒂格利茨看來,本次全球金 融危機的根源之一,就是有缺陷的國際貨幣體系。他表示,國際貨幣體系的功能本應是更好地配置資源和管理風險,但是這次的危機卻放大了整個系統的風險。美國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氾濫,全球儲蓄沒有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這些問題都與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密切相關

  不過,專家也表示,鑑於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在一段時間之內,美元作為頭號儲備貨幣的地位依然將得以保持。世界銀行發展部主管漢斯·蒂莫表示,向多元儲備貨幣體系的轉變,不會令美元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並且這種轉變也將是循序漸進的。

  「就美國(的貨幣)而言,這樣的轉變過程將是逐步的。」蒂莫說,「很有可能,美元未來仍將扮演主要角色,但將是與其他貨幣一道。」

  人民幣角色引關注

  對於因為債務危機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歐元,世行的報告也表示了謹慎樂觀。報告稱,歐元是僅次於美元的「可信賴」儲備貨幣,但是有一個條件。「歐 元的地位有望繼續得到提升,只要歐元能夠成功經受住主權債務危機的考驗,並且能夠避免因為歐盟援助少數成員國而帶來的道德風險。」

  對於中國,世行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已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比如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以及鼓勵在多邊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等。

  世行的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提升,對中國本身解決經濟難題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解決中國過度依賴於外匯儲備的問題。

  事實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早就是眾望所歸。彭博社最近對1263名經濟學家、分析師和交易員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人都認為,人民幣將在十年內成為一種儲備貨幣。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人民幣將在2016年前實現與其他幣種間的自由兌換。

  這兩天正在中國訪問的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也對人民幣表示了「力挺」。週三在上海訪問期間,范龍佩表示,未來人民幣將作為全球儲備貨幣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

拉登緣何失敗

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雜誌於2011年5月6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拉登緣何失敗」。文章作者認為,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的消亡,是因為他在裝備上處於劣勢,而他的失敗,是因為選錯了人生之路。

  美國不是一個以特定目標為前提而形成的國家。可能正是因此,才成就了它最偉大的成功。美國的立國之本,《獨立宣言》規定這個國家只以保障人民生存和有權追求幸福而存在。

  這就是美國存在的全部。顯而易見,此說法會讓人很好奇地感到它胸無大志。美國不是以比它在歷史上展示的必然結果更榮耀的理念建國,而是以蒐集各 類人物小雕像、參加踢躂舞劇團,並到各地巡迴表演的自由理念建國。然而,就是這些不帶任何意識形態的想法,卻是它成為戰無不勝的法寶。這在前10年中得到 了驗證。它也是有著要恢復七世紀穆斯林帝國宏偉理想的拉登一類人無法領悟的思想。整個世界至今已知的最成功的組織原則,就是要確保人們能接納,或者去做讓 人民有幸福滿足感的想法和事情。

  然而,當人們將自己修整一新,欲跨入新世紀時,人們感到世界並不那樣單純。拉登在2001年成為了一股有影響的力量,他作為一個引領死亡風暴的騎手出現了。對中東地區的民調結果表明,拉登作為領導者而讓人們感到害怕,對追隨其人數之多也感到驚訝。但是,僅憑一些數字是難以認定他的觀點和行為就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

  一位名曰Mubarak Mattar的巴林人5月2日在Twitter上寫道,「在與基地組織有著很多分歧的情形下,我們為在所有阿拉伯軍隊聯合起來都做不到,而能夠獨自撼動世界的一位穆斯林男性的死亡而感到驕傲。」

  拉登是以影響廣泛和臭名昭著方式,在粗俗地表達著他的相反觀念。這不是文明衝突中的一種新的先知哲學,而是虛無主義的言辭。西方最初對拉登的意 識形態的強制力感到擔心,但實際引起的反響,是他到處炫耀暴力。這也是為何人們稱他為妖魔。人們不僅記住他是個無賴和濫殺無辜者,而且還應記住他是個有選 擇時機和有充分展示力天分的自戀癖者。他還是一個用盡了表演藝術的沽名釣譽者。

  當人們不再因憤怒而思維混亂時更易看透他的想法。即使不是阿拉伯人的民族也能看到,拉登的倒行逆施是一種能夠在阿拉伯年輕人中長期延續的觀念。 它既不是一個管理社會的原則,也不是能夠解決從北非的馬格里布(Maghreb),到佔據大部分中東的馬氏裡克(Maghreb)地區內各貧油國家平均高 達12%失業率的一種經濟策略。

  通過分析,人們不難理解拉登與其追隨者為何要按照他的觀念走下去。策劃911事件的核心人物中,有4人是在他們認識拉登之前就通過一起觀看他的 演講錄像而形成了共同想法。他們在德國漢堡時就已很激進,接觸西方社會後讓他們的激進觀念固化了,這與以前不少穆斯林激進分子所走的道路一樣。漢堡已成為 這些迷失人生方向者的悲慘之地。它成為違背和踐踏禮節或社會習俗的最糟結合點。這4位來自埃及、也門、黎巴嫩和阿聯酋的年輕人,在來到彙集著學生和東歐妓 女的漢堡之前,逐漸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當地的社會讓他們甚至對自己的家鄉也感到生疏。

  對這些在公寓內觀看拉登演講錄像的年輕人來說,拉登不大可能是宗教人物,或是能夠以年輕人的語言而被接受的搖滾樂明星。年輕人想要得到名譽、榮 耀和生活目標,幾乎沒有專業人士能夠做到像搖滾偶像,或恐怖分子那樣為他們提共以上追求。恐怖分子最終不是對各種策略、政治、或對窮人和受壓迫者感興趣, 他們只對榮耀感興趣。

  無論人們現在對自身的安全有怎樣的感受,毫無異議的是拉登改變了這個世界。另一輪以核子或生物武器進行恐怖襲擊的可能性,已徹底改變了美國對外 政策和民主的根本性質。人們不明白恐怖分子為何仇視自己,甚至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是些什麼人。但是,他們明白的是後者的確憎恨自己。這種影響廣泛的初始 慌亂,讓美國做出了以前從未設想過的決定:發動戰爭和對恐怖分子進行折磨。

  拉登瞭解如何刺激美國的神經。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相信,拉登在美國大選期內正合時機的演講視頻信息讓他的競選落敗。拉登同時 在兩方面讓美國感到吃緊,一是早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前就讓美財政部的財力捉襟見肘,二是美國為此不得不設立全新的內閣級的國土安全部。

  人們同樣也會對拉登為中東地區都做了哪些事情感興趣。佩優民調中心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跟蹤當地8個穆斯林國家的民情。每年公佈的民調結果在美國被視為國家在世界中的形象,但結果一直讓人沮喪。對認同美國的比例不是靜止不前,就是在下跌。

  位於約旦首都安曼的戰略研究中心於2005年公佈了一份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埃及和巴勒斯坦領土內的公眾看法的研究報告。籠統地看,當地的信 息與佩優的推斷一致。這些國家一般對西方,特別對美國都持負面看法。但當地人卻在與工作有關的培訓、移民和在海外工作上很嚮往美國,同時,該研究還否認了 阿拉伯人把與西方的緊張關係看作為文化或宗教衝突的說法。該研究的最終長篇結論是,眾多阿拉伯人並不憎恨美國(研究也指出了,美國因何事而讓有些人憎 恨)。

  因此,阿拉伯人為何憎恨美國這個問題本身可能就是個謬誤。自從佩優中心開始在當地調查起,每個受訪國家每年受拉登的影響越來越小。基地組織 2006年在安曼的酒店內實施爆炸,令包括30位參加婚禮賓客在內的60人死亡後,拉登在該國的支持率從以前的60%降到了25%以下。到2011年,拉 登在巴基斯坦的支持率也從46%跌至20%以下;在巴勒斯坦地區,從72%降到34%。

  直到拉登死前,他的說教本身就顯示出空洞。美國雖未贏得讓中東地區公眾的觀念轉向的戰爭,但拉登肯定輸掉了這場戰爭。他曾撼動世界,但隨後他所 能做的只是提供更多的手持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的宣傳錄像。隨著穆斯林與他打交道的時間越長,他們發現自己越不喜歡他。他們要尋找新的出路,一些在民調結果 中未表示出來的出路。

  新的出路終於在今年春季表現出來了。一位當地因害怕政府報復,而要求對姓名保密的女性活躍人士稱,「所有上街的人們不想討論民主,他們只想生 存,只想有尊嚴地生活下去。他們只想得到實際利益,而不是任何虛幻的意識形態說教」。作為多次與當局發生口角,並最終自焚的突尼斯人Mohamed Bouazizi,他只想要得到在街邊擺水果攤來養活家人的權力。

  Mohamed Bouazizi的夢與伊斯蘭王國的高尚宏偉理念相去甚遠。他只想以自己的死來換回他人的生存。這位匿名女性稱,「在埃及,人們夢想的切實利益是行走在街 上免遭警察騷擾;在巴林,人們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遭受歧視;在突尼斯,夢想就是有一份工作」。她對拉登之死的消息無動於衷,她稱,「拉登死訊對她這類 人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此人已東躲西藏多年,而且現已死亡」。

  歷史總在以類似,而非進步的方式輪迴。前蘇聯礦工在1989年因要求提高工資、改善礦井安全和眾神禁止的民主而舉行罷工。他們只想得到基本的, 他們的政府無法持續保障供應的消費品肥皂,而東德政府一再對民眾的承諾,保證一切都會變好,反而成為1980年代該國流行的一句玩笑,實際情況毫無改觀。

  人人都有自己的根基和平淡無奇的需求。人們需要對自己的社會生活作評述,他們因此期盼演說家和道德和倫理批判者能總結出這一切。通過後者的努 力,人們的願望變成為抽象的表達式:自由、自決和民主,而這些僅僅是到達終極目的的手段。對人類而言,終極目的幾乎就是一套住房,一些人能平靜地撫養自己 的子女,擁有朋友,評論事物的變化和熱愛某些人,以及擁有足夠多的洗去煤粉塵的肥皂和一塊擺水果攤之地。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0年發佈的有關中東和北非地區一些經濟體的報告中,專門指出了該地區石油進口國埃及、約旦、黎巴嫩、摩洛 哥、敘利亞和突尼斯的問題。它們的總失業率和年輕人失業率遠超過全球平均數。IMF指出,為改變這一局面,6國在2020年前需創造約1850萬個全職就 業崗位。該報告對這些國家不斷膨脹的公共服務業、約束性極大的監管制度和無法滿足就業培訓的教育問題提出了批評。拉登不可能有解決這類問題的答案。正因如 此,他實際上早在海豹突擊隊到達隱藏地之前,已命中注定要走向滅亡。

  作者在此想要表明的是,拉登注定會失敗,因為無人真正願意在洞穴中生活,即使他本人也不情願這樣。正如彭博新聞社報導的那樣,藏匿在阿伯塔巴德 的拉登,仍在差使他人外出為他購買等量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飲料,雀巢奶粉和高品質洗髮精。生產這些商品的社會,並沒有對這位消費者和他的怪異念頭,甚至 缺乏合理解釋的,遠大於他個人的需要而蔑視他。

  自宣佈拉登死亡的當晚起,人們一直在為以怎樣的恰當方式慶祝拉登的終結進行爭論。然而,以作者之見,人們應僅以個人喜歡和搞笑方式,以不包含任何宗教信條的方式慶賀。其實,最實際的方式就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奧馬哈的巴菲特周

  5月8日經濟半小時欄目實錄: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關注「股神」巴菲特和他領導的公司。幾天前,巴菲特的旗艦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 美國中部的小鎮奧馬哈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當地人把開年會的這一週叫做巴菲特周,這段時間,巴菲特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不少人開 玩笑說威廉王子可能會後悔把婚期也定在了相近的日子,因為這場大會著實搶了不少王室婚禮的風頭。 我們欄目的記者傅喻第三次受邀走進了奧馬哈股東大會的現場,並做了獨家專訪,首先一起來先來感受一下巴菲特年會周的熱烈氛圍。

  記者:大家好,我是傅喻,我現在是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的小鎮奧馬哈,今天是國際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先生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召開 2011年股東大會的日子,每年一到這個時候,這個安靜的小鎮就湧入了來自全世界的投資者,他們都非常想親耳傾聽這位國際投資大師的投資真言,現在是已經 有超過3.5萬人進入了我身後的大會現場奎斯特中心,而且人流還在繼續。

  奎斯特中心的四個入口在凌晨四點就已經排成了長龍,就連過街天橋上也擠滿了排隊的人,有的人為了在會場上離巴菲特更近一些,凌晨兩三點就去排隊等候。儘管奧馬哈的清晨寒風刺骨,但是看到那些坐著輪椅前去參會的股東,白髮蒼蒼的老人,讓人感受到的卻是小鎮上湧動的激情

  保羅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

  保羅:就是經濟會增長啊,還是不變啊,或許從中能夠找到一些投資的點子。

  基特是位69歲的奧馬哈當地人,他的收入不高,退休金也不算豐厚,但是基特並不擔心退休後生活有可能拮据,因為他在十二年前購買了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

  基特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

  基特:跟著他投資很有安全感,他們公司的股票價值遠遠超越了10萬美元的票面價值,它有更多的價值。

  如今股票穩定地升值了好幾倍,所以基特可以放心地享受退休後的生活。隊伍中有很多白髮老人都像基特那樣,因為早期的投資而獲利豐厚 。如果你在1964年掏出1萬美元買入伯克希爾的股票, 那現在的收益將達到8000萬美元。而將同樣的錢投入到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所得不會超過60萬。巴菲特採用價值投資理念開闢了一個神話般的投資渠 道,讓任何普通人都有可能參與其中而分享財富的增值。 在人群中也不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專業人士和企業家 。

  劉明達 深圳明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明達:起哦想親臨現場聆聽他最近的投資策略,一個80歲的老人,管理2000億美金的資產,那麼這樣一個20來人的公司,那麼這樣的一個神話,它能持續多久,那麼當然我想所有的人,最關心的其實是他的接班人的問題。

  記者:這個展廳是大會現場的一部分,今天在這裡展示的都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的各種產品,今天在這裡買東西可以獲得很大的折扣,當然了,股東們關心的其實還是9點鐘年會正式開始以後沃倫·巴菲特先生會怎樣來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今年參加股東大會的人數再次刷新紀錄超過4萬人 ,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以5%到10%的速度遞增。在今年的年會上,關於中國投資的問題不斷被股東提到,而巴菲特先生非常直接地表示,跟俄羅斯相比,在中國投 資的感覺要好很多。 按照規定,股東大會的內容不能拍攝,在股東大會結束後,作為央視財經頻道的老朋友,巴菲特先生特別安排了《經濟半小時》的獨家專訪。

  沃倫·巴菲特 國際投資大師

  巴菲特:中國觀眾,你們好!。

  記者:您在今年給股東的信中說:「伯克希爾哈撒韋不僅要從已有的業務獲益,更要準備進行更多的大型收購,我們準備好了,獵象槍已經上膛,我扣扳機的手指正在發癢。」您為什麼認為2011年是一個如此重要的年份,您強調在這個年度需要實行更多的重大的收購?

  巴菲特:這什麼時候對我們都很重要,我們每天都在和現金打交道,每個月數十億美元,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尋找大型的購買項目 ,我們現在與路博潤正有一單在洽談,我每天都在留意,時時刻刻準備著。

  記者:在中國有多少頭大象走進了您的視野?他們都長什麼樣?

  巴菲特:在中國有許多這樣的大象,我指的是大公司,畢竟中國經濟在飛速地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大公司,符合我們「大象」的 標準,我希望我能夠在中國找到一些公司,在伯克希爾我們投資了那些成熟的公司,但我們在四處尋找有價值投資的公司。若我們能同時找到增長性很強的公司,那 毫無疑問是很棒的。不過像路博潤這樣,我們投資的多數還是發展比較成熟的公司,這些公司很少有那種急速增長的,但通常都是穩定的,可獲利的,並且可預期 的,我喜歡那些公司,我當然更喜歡高增長的公司,那同時很明顯地,中國的增速相對比美國要多。

  近年來,巴菲特來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盛讚不已,但是他對中國的投資並不激進,2007年,他清倉了當時唯一擁有的中國股票中石油(11.15),之後四年來,他唯一投資的中國企業只有比亞迪,面對這片經濟成長最快的熱土, 巴菲特的步伐為什麼不邁得更大一些呢

  記者注意到,在各種場合中,當談到中國經濟的具體問題時,巴菲特先生總是明確地表示出他對此並不精通,比如談到中國面臨的通脹可能性,巴菲特就誠懇地表示他知道得很少。

  巴菲特:有更多其他人比我更懂得中國經濟。

  不懂的不輕易表態,正如巴菲特從來不投資他不懂的領域,這正體現了巴菲特謹慎和穩健的投資風格。雖然他非常看好中國經濟發展,但是對於具體情況 並沒有瞭然於心,這也是巴菲特沒有大舉進入中國的原因。儘管巴菲特先生的獵槍已經上膛,可是要捕捉什麼樣的大象,他對可能的風險依然慎之又慎,正如他在各 種場合所強調的:「我首先會關注任何投資失敗的可能性,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肯定不會虧錢,你將來就會賺錢,這正是我們一直做得不錯的一個原因。」同時,巴 菲特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大型併購,他也建議中國企業仔細研究和揣摩,瞄準一個正確的目標再扣動扳機。

  巴菲特:中國企業應該像我、或其他人做的那樣,他們應對要買的企業有個很好的認知,不論是購買本土的還是國外的企業。他們應該把自己的目標限定 在那些他們真正懂得的領域,重要的是你瞭解你的行動,我是說,如果你弄不明白公司A、B、C要買哪一個,但你十分瞭解公司D,你就應該買公司D。

  主持人:每年的年會上, 巴菲特和他的親密搭檔芒格都會給帶來一部只對股東播放的小電影,他們親自扮演各種輕鬆好玩的角色,宣傳公司投資的企業和產品,同時也會總結過去一年的成績 和不足,大部分時候股東們都會被他們逗得哈哈大笑,但是今年,當一個名字在屏幕上忽然閃過的時候,氣氛突然變得有些嚴肅,這個人是誰,他的出現為什麼會帶 來如此不同的效果?

  主持人:巴菲特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不光是因為他倡導的投資理念風靡世界,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很多投資人願意 追隨巴菲特的腳步進行投資。隨著巴菲特年事已高,關於接班人的問題越來越被人關注。誰能接替巴菲特?巴菲特選擇的接班人是否能續寫神話?

  大衛·索科爾,

  伯克希爾旗下中美能源公司原董事長,他曾經成功地把伯克希爾旗下的兩個企業迅速扭虧為盈,被人們視作巴菲特最可能的繼任者之一,巴菲特也曾經這 樣說過,索科爾一天的所做的事比自己一個星期做的還要多,但是,就在年會前召開不久,索科爾引發了一場涉嫌內幕交易的風波,繼而辭職。原因是索科爾在購買 了美國潤滑油企業路博潤之後,勸說巴菲特大舉投資,然而就在巴菲特拿出90億美金買入路博潤後,索科爾之前已經購買路博潤並獲利300萬美金的交易被曝 光,讓一部分股東更加感到生氣的是,事發後,巴菲特並沒有指責愛將的做法有錯,有股東指控,巴菲特作為索科爾的老闆沒有調查、制止索科爾的行為,屬於失 職。這個事件引爆了人們對於伯克希爾公司甚者巴菲特本人的各種質疑。 視聲譽如生命的巴菲特,會怎樣來面對這樣嚴重的一個信譽危機呢?

  巴菲特:我是伯克希爾的首席執行官,事情發展糟糕時我要擔負責任,事情許多時候也確實是發展地不順利了。那麼股東們會基於整體的成績來做出判斷,他們或許會看到一些問題,但我希望他們有看到更多積極的成果。

  對於這個焦點話題,巴菲特終於在年會上正式表態,索科爾的行為不可寬恕,並且承認自己在這項交易中沒有盡到監管之職。81歲的巴菲特一直苦於尋找合適的繼任者,可以想見,面對這個局面他內心所承受的壓力:

  記者:我知道您在耐心地等待和考驗繼任者,在您的職業生涯中, 有沒有碰到過最終讓您失望的人?

  巴菲特: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對他人失望的時候,在美國離婚率就很高啊。人有時會對他人犯錯,但絕大多數的跟我工作過幾十年的人,更多的是讓我很欣 喜(pleased),有時我會看錯,但更多數時候,我信任的那些人,真的值得我信任。我覺得在人這一生中更多的是需要去相信別人,這樣的理念無論是對我 還是對伯克希爾都很重要。

  巴菲特無論是在投資上還是管理上都把信任放在了第一位,索科爾的內幕交易行為並沒有動搖巴菲特的用人和管理之道。如果冷靜地審視伯克希爾 ,不難看出,經過了四十多年的投資併購,伯克希爾目前的股票資產只佔到總資產的15%,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對沖基金或者投資公司,而是一家控股型的經營公 司,它控股的企業已經貫穿於美國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兒童玩具,大到飛機鐵路,都被伯克希爾王國統治,但是,伯克希爾總部只有20幾人,公司從來不參 與併購企業的經營管理,併購企業的經理們每隔兩年只會收到來自巴菲特的一封信,那種粗放的管理方式看似靈活,但問題是,如果有一天巴菲特離開,這種缺乏管 理流程來支撐的信任能讓伯克希爾成為一個百年老店嗎?

  巴菲特:我們至少有三個繼承人,即使是明天我出現什麼變故了,這三個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接替我),在一些方面,他們甚至能超越我。他們的 方式會不同於我,但肯定也會很有成效,他們的性格與我不同,他們的投資興趣點不同,但他們都很有能力,這一點毫無疑問。其中有一個是被認為是最可能接替我 的,即使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相信他明天一早就能挑起擔子,並十分出色地接下班。

  巴菲特已經明白,要找一個綜合能力勝過自己的人並不現實,因此,他計劃分設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及首席投資官等職位,在不同的崗位能分別發揮各自的專長,將來共同傳承伯克希爾的企業文化。

  記者:您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企業文化是什麼?

  巴菲特:它的文化是非常傾向和保護股東利益的,我們把股東看作我們的夥伴,不是說那些今天買一些明天就賣掉的人,而是那些所謂「永久性」投資 人。就彷彿他們是在買一個農場,或是一個不動產那麼久,這些人清楚我們的文化,他們理解我們是合作夥伴關係,而不僅僅是股東和經理的關係。我們的經理也有 一種理念,就是如果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他們就會長期地經營,而不是說三五年就把手中的公司賣掉,在許多其他公司情況則不是這樣的。

  記者:如果有一天您退休,您怎麼讓公司的企業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呢?

  巴菲特:這個問題相當重要,來加入伯克希爾的人實際上已經有對於這種文化的覺悟了,他們知道伯克希爾是怎樣的氛圍,所以我會用「自我篩選」來形 容加入伯克希爾的這些人。這種文化自身也是很有影響力的,它不斷印證著自己的效力,證明這是一種令人滿意的好的文化,真的,有許多人,董事們、經理們、他 們都運用這樣的文化,沒有這麼去做的人,就不能很好的融入大環境。

  對於81歲的巴菲特來說,除了繼承人的問題,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就是要讓伯克希爾的賺錢能力持續超過市場平均水平。2010年,伯克希爾公 司公司淨值增長13%,落後於美國標普500指數15.1%的漲幅2.1個百分點,這也是公司連續兩年跑輸標普500指數,在45年的風雲變幻中,伯克希 爾有37年跑贏大盤,但近年來相對於標普500指數,伯克希爾的業績只能算是令人滿意。那麼81歲的巴菲特是怎麼看待這樣的投資回報率的變化的呢?

  記者:隨著伯克希爾公司的不斷壯大,要做出比市場更好的表現?是否越來越難了,您認為這個局面迫切需要改變嗎?

  巴菲特:現在是越來越難了,隨著伯克希爾的發展和壯大,越來越難做得那麼出色了,不過我並認為這是無法跨越的,我們的利潤率與其他公司的差距或許會縮小,但我認為伯克希爾並不會變成一個掙錢能力僅僅相當於一般投資公司的公司。

  巴菲特的信心並不是來自於每年勝過大盤,而是永遠不要虧損,因為對風險的厭惡,巴菲特以保守的姿態投資, 在市場處於牛市的年份,伯克希爾的投資就會略輸於平均水平,然而一旦遭遇熊市,別人的財富灰飛煙滅甚至債台高築時,伯克希爾的業績則遠遠超出大盤,這就是 為什麼45年來從年複合增長率來看,伯克希爾是20.2%,標普500是9.4%, 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穩定從容地積累財富, 這才是巴菲特的過人之處。這位81歲的老人依然壯心不已,他告訴記者別擔心他的身體或狀態,因為他太熱愛這份工作了,每天都恨不得跳著踢躂舞去上班,不知 道是不是這樣的激情讓他面對任何風波都如此平靜和愉悅。

  記者:在股東大會上,有些人談論到了索科爾對路博潤的投資,但您表現得相當平和,您如何能夠保持這種的心態對待這一切?

  巴菲特:我非常享受與每天跟我共事的人一起工作,我為伯克希爾感到自豪和高興,真的沒什麼理由好讓我不高興的,這並不代表事情很完美,我有時在 生意上做一些錯誤的決定,有時生意陷入一定的困境,我們有超過70樁買賣。傅喻,如果你有70個小孩,他們不會是每一個人都乖乖聽話的。但我感到,在伯克 希爾創造很快樂,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讓我不去表現得很平靜,像你描述的那樣平和。

  記者:您或許認識到,早中國很多人把您稱為「股神」,您自己怎麼看待這個稱號?

  巴菲特:我覺得我不太配得上這個稱呼,如果說是三四十年前的話或許還配得上,你們應該為這個稱號尋找其他人。你們在中國本土或許會找到許多股票玩得比我好得多的人。

  記者:您會對那些把您當神看的人說什麼?

  巴菲特:我會說謝謝,但他們應當自身多看一些投資方面的東西,學一學,他們不應期待我能夠說出一些公司的名字去推薦股票,他們應該自己研究投資。當然我要對他們說謝謝,但我不確定我是否稱這個稱號。

  記者:您喜歡這個稱號嗎?

  巴菲特:我只能說,這個稱號比被叫做其它一些亂七八糟的好多了。

  主持人:巴菲特創造的投資奇蹟為他贏來了無數擁躉,但是,他的對事業的專注和繁忙又令普通人沒有太多機會接觸他,在這一次專訪中,經濟半小時記者第一次走進了巴菲特先生的辦公室,讓我們近距離來感受這個傳奇人物。

  記者:奎斯特中心就是巴菲特辦公的地方,對於很多人來說,他的辦公室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人們很想知道,這位著名投資家在這裡怎樣創造出他的財富的,今天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機會,可以到這裡來親自參觀一下,導遊便是巴菲特。

  巴菲特先生在那裡工作了48年,走進伯克希爾的辦公室,很難想像那是一個世界數一數二的巨富工作的地方。走廊狹窄到只能並行兩個人,兩旁佈滿了 巴菲特標誌的紀念品, 每一件辦公室都不大,進入巴菲特先生的辦公室,感覺依然是儉樸二字,記者在那裡沒有發現一個電腦,巴菲特先生的工作依然靠的是紙和筆。在接待記者之前,他 剛剛放下了一個長達半個小時的工作電話,他第一時間給記者展示的是他13歲時掙錢後的第一張納稅單。

  巴菲特:我繳了7美元的稅,當時賺了592元的收入。

  記者:您只有13歲?

  巴菲特:對,13歲,收到這張納稅證明單時我14歲,但稅是在13歲繳的。

  巴菲特以最快的速度追逐著財富,卻固守著最儉樸的方式來消費財富 ,同時又在以最慷慨的方式來餽贈財富,他積累的金錢大部分已經不屬於他,但是他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在實踐著他對財富的理解。這才是他真正倍受推崇的原因,而他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的呢?

  記者:如果您現在才二三十歲,還有選擇,您可能選擇另外一個事業嗎?

  巴菲特:不,我還會做我做過的,我覺得我真的很幸運,就是在我只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我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我那時就對投資十 分著迷,真的很幸運。我是說,如果到我25、30歲的時候才找到,就會缺失許多十分寶貴的經驗。不過,我很願意再重新那樣地活一次,如果我沒做我現在做的 事的話,雖然我認為我還是會做的,我會嘗試報導類的工作,但其實這也跟我做的事很類似,我們對各類公司進行調查,我試圖在腦海裡構建一些生動的故事,來理 解那些生意的本質。我與報紙的聯繫相當密切,已經有65到70年了,我們擁有報紙,我發表東西在報紙上,我曾配送報紙,我十分享受這些報導相關的話。

  記者:所以您對我很友好也許就是因為我是記者

  巴菲特:傅喻,不管怎麼樣我都會對你很友好的, 不過我的確喜歡記者。

  記者: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您會讓您生命中的哪一件事情不發生?

  巴菲特:我覺得我想做的事,比我想要避免的事情多許多,但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和好的人發生聯繫,你的行為方式會變得與和你有聯繫的人呢相似。

  在離開之前,央視財經頻道將巴菲特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言贈送給了巴菲特先生,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而他最想贈送給中國觀眾的,不是價值投資的具體方法,而是81年來,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人生經驗:

  巴菲特:對自己投資很重要,如果你有十分出色的寫作或交流,或任何一種技能,你就變得更加有價值了,所以擁有一項資產,使它增值,這是你自身的 本領,有的人生來就有異於常人,生理上的天賦,比如有人擅長打籃球,但我不怎麼能打,你需要挖掘自身的潛能,然後決定你要怎樣去更好地發揮和運用這些潛 能,對自己投資永遠不是錯誤。

  主持人:巴菲特被尊稱為「股神」,但實際上巴菲特的神話並不僅僅限於股票行業。他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保險和多元化投資公 司。公司涉及的領域複雜而多元,我們無法界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究竟是一家什麼種類的公司,但是,如果你在1956年把1萬美元交給巴菲特,在今天你將 擁有2.7億美元。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從每股7美元上漲到9萬美元,長期保持美國第一高股價的地位。在投資人心中,巴菲特就是一個高山仰止的人 物,因此關於巴菲特的接班人問題廣受關注。巴菲特的神話還能續寫嗎?而中國的投資者恐怕最關心的就是,巴菲特將購買中國的哪只股票。事實上我們如此推崇巴 菲特,一方面他的確給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更重要的是,他所堅持和傳播的投資理念。那就是堅持價值投資,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這也將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CCTV經濟半小時)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水泥價格亂象:誰是背後推手

  主持人:歡迎收看我們的節目,2010年中國的水泥產量達到了18.8億噸,這個數字和我們的人口總數比較,人均已經超過了一噸,按照工信部的 《水泥行業准入條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產量超過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將被停止新建擴大水泥產能的項目;可以說水泥產量的過剩是這個行業不爭的事實, 那麼這種產能過剩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水泥的市場價格出現了怎樣的亂象呢?請看我們的記者在遼寧水泥市場的調查。

  在遼寧中北水泥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王俊平提起去年的水泥銷售情況,至今還不能平靜,他把2010年定位為遼寧水泥行業最悲哀的一年。

  王俊平 遼寧中北水泥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

  王俊平:我們在投標的時候,我們在一起議論,整個我們這個水泥行業的銷售,也都在一起議論,說我們今年是最悲哀的,走到市場以後,就是一個三孫子輩的,客戶瞧不起我們。

  王俊平拿出了中北集團去年的銷售數據,2010年中北集團5個水泥生產企業的產能是在500多萬噸,但是實際銷售只有270萬噸,產能的實際利用效率只有58%,也就是一半多一點。不僅僅是產能利用率低,水泥的銷售價格也達到了歷史低位。

  王俊平:整體我們水泥行業,中部地區的水泥行業,在2010年全行業都虧損,2010年平均售價一下下降到270多塊錢,這樣呢這個價格就低於成本了。

  2010年,一家大型水泥企業中標瀋陽到丹東高鐵工程,中標價是每噸288元,但是這種42.5標號的低鹼水泥生產成本就要280元,再加上每 噸35元的運費,每噸就要虧損27元。王俊平告訴記者,不僅僅是銷售價格非常低,遼寧水泥市場還出現了讓銷售人員更加難以理解的現象。

  王俊平:有的用戶就可以直接這麼說,我今年一分錢不用花水泥款,我水泥有的是,因為你們水泥行業,水泥產能過剩,你不賣,別人賣。我要是花錢買水泥,我太吃虧了。

  中北集團生產的水泥有很大一部分銷售給瀋陽的商混站,也就是專門給工程施工提供混凝土的企業。這些商混站在2010年,大多都是靠從水泥廠賒賬進行經營,也就是說這些商混站根本不用掏現金,就可以拿到水泥。

  王俊平:在瀋陽大概有70家商混站,這70家商混站,2010年欠我們水泥行業的水泥款,我們調查應該在6個億左右。

  王俊平告訴記者,2010年是水泥銷售最難的一年,也是他們這些銷售人員壓力最大的一年。

  王俊平:我去年365天,得說在三十的晚上還在外邊要債,要帳,企業為了生存沒有辦法。365天沒有休息日,領導看也挺可憐的,休息休息吧,在家你根本躺不住,一般禮拜六、禮拜天根本沒有,除非是身體原因。

  蔣春生在銷售公司專門負責管理銷售人員,他告訴記者,銷售市場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銷售人員的收入。

  蔣春生 遼寧中北水泥集團銷售分公司副總經理

  蔣春生:2009年我們業務員高的時候,每個月大約能銷到2萬噸左右,但是在2010年,我們業務員最低的時候,可能不到一千噸。

  記者:是不是他們的收入也是跟銷售掛鉤的?

  蔣春生:因為他們主要掙的是銷售提成,沒有銷售的結果,怎麼能有提成,有的產品銷售出去了,但是沒有實際的回款,一影響到他們的收入。

  為了拿到水泥訂單,很多銷售人員不惜一切成本代價,去搶奪客戶資源,甚至有的已經低於自己的成本。最終水泥銷售,變成了成本的較量,比哪個生產廠家虧得起,哪個生產企業能給到最低的價格。

  蔣春生:企業當中也有員工因為這些原因也是受到挫折之後,也有陸續離開公司,去到別的企業發展的,到別的行業去發展的,因為在遼寧的一個行業當中,去年是屬於全面虧損的。

  主持人:2010年,對於遼寧水泥市場來說是煎熬的一年,對於水泥企業出現的虧損,我們不僅有這樣的疑問-----現在水泥的生產成本到底是多少錢?水泥的生產廠為什麼會選擇大打價格戰呢?

  地處本溪市的交通水泥公司是遼寧中北集團的下屬公司,也是一家遼寧本土的水泥生產企業,公司建有一條日產5000噸熟料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這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如果滿負荷運轉,水泥年產量可以達到200萬噸左右。

  石凱 遼寧交通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石凱:我們去年熟料的產量是154萬噸,水泥是100萬噸,整個虧損將近4000萬。

  記者:為什麼虧損那麼多?

  石凱:售價太低了,去年的水泥只有240多塊錢,就是袋裝的32.5級的水泥,熟料僅僅賣到220塊錢,整個是在虧損運行。

  那麼水泥的生產成本到底是多少呢,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生產水泥最主要的成本發生在熟料生產階段,幾乎佔到95%的比例。而所謂水泥熟料,就是用石灰石添加其他輔料燒製水泥半成品

  石凱:最主要原料是我們後面這個石灰石礦山,這個礦山叫長頭溝石灰礦,生產一噸水泥需要石灰石大概是1.5,我們的成本大約是18.25元左右。

  生產水泥熟料的主要材料就是從山上挖出來的石灰石礦,那些石頭經過破碎之後,通過傳送帶送到生產區進行加工。不過生產水泥的主要成本並不是那些石灰石,而是煤炭和電能。

  石凱:這個是我們的煤均化庫,儲量在一萬五千噸我們全年消耗實物煤應該是在23萬噸,這是礦你的洗煤,發熱量在五千大卡左右。

  記者:像這個煤得多少錢一噸?

  石凱:現在出廠價是720塊錢。

  記者:去年呢?

  石凱:去年最便宜的時候也是680塊錢,去年最貴的時候達到750塊錢。

  據記者瞭解,現在水泥生產主要成本是煤炭,一頓水泥要消耗七千大卡的標準煤110公斤左右,而發熱量在五千大卡的普通煤要消耗的數量還要多,煤炭消耗幾乎佔到整個水泥生產成本的50%以上。

  用電是水泥生產中的第二大成本,在生產廠區記者看到,運送礦石、煤炭、熟料的傳送帶有幾公里,那些傳送帶24小時不停地運轉,另外在工廠裡聽到最大的聲音就是鼓風機的聲音。不過那些還不是用電量最大地方。

  石凱:用電量最大是水泥窯的風機、磨機和水泥磨,這幾個部位用電量比較大。

  石凱告訴記者,作為一家大型的水泥企業,還必須要符合環保要求,要節能降耗,那些設備和技術的投入,也增加了一部分成本。

  石凱:我們這個電廠收塵器,這種收塵器我們全廠幾十台,整個投資大約是6000萬,基本上看不到灰,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

  在為了節能降耗,在建設那條生產線的時候,他們配套建設了一座9兆瓦的發電廠,利用水泥窯的餘熱進行發電。

  石凱:每天發電大約在20萬度,這樣解決了全場30%用電的一個指標。

  記者調查發現,餘熱發電降低了企業的用電成本,但是企業的投資成本卻增加了,相應的會增加財務成本。除此之外,過去水泥企業消耗的很多工業廢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石凱:現在我們水泥廠有很多工業廢料在使用,像我身後這個是脫硫石膏,全年大體消耗在3萬噸左右,這個是鋼廠的鋼渣,全年大約消耗在16萬噸。我這面是建築廠的廢石灰石,一般把它用在修路什麼,我把它用作混合材,全年消耗大約在10萬噸左右。

  石凱告訴記者,他們工廠一年使用的工業廢料達70萬噸,過去一噸粉煤灰也就是三四十元,但是2010年卻漲到了八十元一噸。那麼生產一噸水泥的 成本到底是多少呢?石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產一噸水泥需要消耗標準煤110公斤,大約需要120元,用電110度,63元,石灰石需要1.5噸左右,約 合30元,其他輔料20元左右,另外還有人工、財務費用等等開支,那些成本加起來已經遠遠超過了水泥的銷售價格。

  記者:每噸你們要虧多少錢?

  石凱:每噸應該是在30元錢以上。

  主持人:水泥作為一種最基礎的建築材料,廣泛應用於各種工程、建築領域,我們居住的房子、每天行走的道路,以及城市裡每一個角落都要用到它,。 可以說水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水泥產業出現的這種不正常的市場現象也更讓大家擔憂,那麼遼寧水泥企業大面積虧損的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主持人:在遼寧的採訪中,記者發現水泥目前的價格讓生產企業難以為繼,究其背後的原因,最近幾年遼寧省內水泥項目的投資增多是關鍵的因素,由於產能的大幅度增長,競爭加劇,不少小水泥企業把大企業逼到了牆角。

  長春亞泰集團也是一家生產水泥的大型企業,2010長春亞泰集團進入遼寧市場,對鐵嶺市鐵新水泥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然而就在資產重組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遼寧水泥市場的低谷。

  孫相金 亞泰集團鐵嶺水泥有限公司總會計師

  孫相金:業績2010年,就是整個虧損是9480萬。

  資產重組後亞泰集團對鐵嶺水泥的銷售進行了核算,然而核算的結果遠遠超出了他們當初的估算。

  孫相金:虧損的主要原因還是成本高,售價低,主要還是這個因素影響。

  記者在亞泰鐵嶺水泥公司看到,那個企業一共建有三條水泥熟料生產線,一條日產5000噸生產線和兩條日產2500噸生產線,這樣一天的熟料產量 就是10000噸。按照公司的設計產能鐵嶺水泥的孰料產能是300萬噸,水泥產能200萬噸,然而2010年的實際產量卻遠遠達不到設計產能。

  孫相金:去年熟料生產是196萬噸,水泥生產122萬噸,合了是310多萬噸。

  2010年下半年,由於生產就意味著虧損,公司的三條生產線相繼停產,進行設備檢修。

  史新盛 亞泰集團鐵嶺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史新盛:1號線是6月份,2號線是8月,3號線是9月份。

  記者:停了多長時間?

  史新盛:今年3月份開始開機,停了有半年多。

  在亞泰鐵嶺水泥公司的成品庫區,那裡的銷售更冷清,袋裝水泥的廠區已經停止使用,而散裝水泥的車輛場地,只有一輛灌裝水泥車在裝車。

  孫相金:去年下半年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銷售這一塊基本就停滯了,等到10月份以後,水泥那部分還銷售一部分,其餘的幾乎就處於停滯狀態。

  對於遼寧水泥價格低的原因,孫相金直指那些小的水泥廠。

  孫相金:現在主要我認為還是一些現在小水泥,由於他們成本比較低,把市場有的時候就給攪亂了。

  孫相金所說的小水泥廠,一少部分是採用立窯生產熟料、產量比較小的水泥廠,還有一大部分是不生產熟料的粉磨站。那些粉磨站從大的水泥企業購買水 泥熟料,然後自己添加石膏、粉煤灰等輔料,經過粉磨機研磨成水泥。由於那些小的水泥企業成本低,再加上生產、管理不規範,使得這些小水泥廠的成本要比大企 業低不少。

  孫相金:他們人工成本低,因為現在像我們所雇的人員,就是說不管停產不停產,全年照常開支,五險兩金,像我們單位實行五險兩金都照交的。像他們那一塊如果停產了,人員當時就回家了,一分錢不開。

  孫相金告訴記者,跟小的粉磨站相比,大型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工資和社會保險。目前五險兩金已經佔到整個工資總額的40%以上,他們公司每個月人員工資是250萬,而保險這一塊的費用就要七八十萬。

  孫相金:包括我們投入的質量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差得比較懸殊,因為像我們一個質檢部,像一個企業配得將近一百多人,像他們很可能一兩個人就夠用了。

  對於2010年水泥遭遇價格低谷,不僅孫相金是這種想法,遼寧交通水泥公司的石凱也認為,是小水泥廠攪亂了去年的水泥價格。

  石凱 遼寧交通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石凱:現在看主要原因就是遼寧中部的水泥廠太多了,有的小廠不遵守市場規律,在降價處理。

  價格低於成本的銷售,使得整個遼寧省的大部分水泥企業在2010年都出現了虧損。

  王友春 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

  王友春:遼寧省除個別企業以外,絕大部分全面虧損,而且有的虧損額還非常高,這是遼寧幾十年水泥發展史上從來未有過的。

  主持人:小水泥企業帶頭打響價格戰,並且讓大企業感到頭疼,這讓人有點哭笑不得,但是採訪中我們發現,小水泥之所以大打出手,恰恰和一些大水泥項目倉促上馬也有直接的關聯,來看記者的追蹤。

  在遼寧省遼陽市的周邊,就有幾十家水泥廠,而全國前十位的水泥企業就有很多家,記者在燈塔市和遼陽縣之間的的一座石灰石礦山周圍,就看到了五六家大型的水泥生產企業,包括冀東水泥、天瑞集團、恆威水泥等。

  王友春 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

  王友春:從2008年開始,全國大的水泥集團、龍企業紛紛進入遼寧,到目前全國前十強企業在遼寧有7家,而且近三年,就有5家進來。

  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王友春告訴記者,這些大型企業進來之後,紛紛上馬大型的熟料生產線。在遼寧天瑞公司記者看到,那裡正在建設第二條日產 5000噸熟料生產線,那裡的工人告訴記者,今年5月20日,這條新的生產線將投入生產,那麼公司兩條生產線就可以日產熟料10000噸。

  趙波濤 遼陽天瑞水泥有限公司銷售處處長

  記者:現在咱們遼陽這個廠子大概產能是多少?

  趙波濤:遼陽產能熟料是360萬噸,水泥是200萬噸的產能。

  王友春:我們遼寧現在有44條新型的水泥生產線,熟料的總產能已經達到4300萬噸,如果這些熟料都變成水泥的話,預計可產水泥7200萬噸。

  按照發展規劃,遼寧「十一五」末期水泥產能是5500萬噸,目前的總產能超過了近2000萬噸。

  王友春:就短短的兩年多時間,有13條5000噸線投產,產能釋放量非常集中,也非常巨大,每一家為了在有限的市場,就這麼大,多佔點份額,就是搞低價傾銷,這個低價傾銷以後,造成的惡果就是企業嚴重虧損。

  陳亞春 亞泰集團鐵嶺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亞春:應該說遼寧省在東北來說,屬於產能嚴重過剩的一個省份,由於產能的嚴重過剩,幾個大的水泥企業互相之間進入了無序的競爭,造成了產品的價格,嚴重的偏離成本,低於成本,這個是最主要的。

  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王友春認為,造成遼寧2010年水泥行業全面虧損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遼寧水泥企業太多。

  王友春:2008年換生產許可證的時候,全省有200家水泥廠,200家水泥廠5000萬噸水泥產能,平均一家20多萬噸。數目多,平均規模小,這也是造成惡性競爭的一個主要原因。都想活下去,誰都不想死,最後沒有辦法就開始拼。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除了產能過剩,與一些新進入的企業不瞭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遼寧冬季寒冷是傳統的淡季,但是那些新來的水泥企業在冬天繼續滿負荷生產,導致大量的水泥熟料供應到市場,那些小的水泥粉磨廠則趁機大量儲備那些低價熟料。

  在遼陽的一家大型水泥廠,記者看到去年生產的熟料還露天堆放在廠區裡,那些露天堆放熟料由於放置之間太久,性能已經大大衰減,只能當做輔料添加到水泥生產中。

  宓敬田 山水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宓敬田:冬季的熟料生產形成了一個惡性的低價傾銷,傾銷給誰?傾銷給沒有熟料的粉磨站,這些粉磨站買到低價熟料以後,再大量去賣期貨水泥,那麼就造成了整個全年的水泥價格,沒有機會再去抬高。

  在剛剛舉行的2011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水泥產業結構已經調整,節能環保的新型干法窯的比重突破了80%,日產4000 噸以上的規模生產線產能突破了50%,淘汰落後產能4.34億噸。不過根據中國水泥協會的初步統計,2010年全國新投產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03條,年 新增設計水泥熟料產能2.43億噸。其中日產4000噸及以上生產線115條,佔新增水泥熟料總產能的72%,一旦那些水泥產能釋放,就會再次出現惡性競 爭的市場格局。

  雷前治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

  雷前治:我們這個行業這幾年發展太快,數量太多,無序競爭造成了我們低價傾銷,我們要調整我們企業的規模結構,能使得企業的規模結構能更趨合 理,來減少目前的這種無序競爭,使得我們這個行業從目前的不成熟走向成熟,那時候這個行業可能就能獲得一個合理的利潤了,獲得一個合理的投資回報。

  主持人:賠錢賺吆喝恐怕是一個企業最悲哀的事情。我們看到,賠錢賺吆喝的事情不光出現在水泥行業。4月20日,工信部表示,今年電解鋁、平板玻 璃、鋼鐵、水泥、煤化工等行業遏制產能過剩任務十分繁重。這說明相當多的行業都出了問題。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這些企業,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大都是高產值行 業,高產值產生高GDP、產生高稅收,很多地方正是看中這個數字而對這些企業情有獨鍾。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產能過剩行業中,污染最重能耗最高的往往 是這類企業,也往往由於這些企業的低價無序競爭拖累了經濟發展,目前,工信部已經確定了18個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目標。水泥工業2011年的落後產能淘汰 總量已經確定為1.3億噸,較2010年的9155萬噸進一步增加。在淘汰落後產能的時候,我們總能聽到所謂人員安置、債務處理、地方利益等等進展緩慢的 藉口,這說明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門還要扭轉觀念,真正把綠色GDP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CCTV經濟半小時)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中國時代將至?

  [世華財訊]中國崛起而美國衰落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新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為這一重大事件擬定了一個確切的日期——2016年。

  中國時代將至?

  IMF在最新一期報告裡語出驚人,預言中國經濟規模將於2016年超過美國,這是該組織第一次為「美國時代」的終結預言準確日期。毛主席提了半個世紀的「超英趕美」可能終將成為現實,國人自是群情激奮,因為中國崛起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望!

  雖然美國經濟遲早會被中國超越已經形成共識,但是這一天的到來可能會早於多數人的預期。在此之前,預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美國的時間一般都是在2020或者2030年左右,相比之下,IMF的預測無疑最為樂觀。

  IMF 在其分析中將匯率變動考慮在內,並運用「購買力平價」進行實際比較後得出結論:中國GDP今年將達到11.2萬億美元,到2016年將達到19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美國今年GDP預計僅為15.2萬億美元,到2016年將達到18.8萬億美元。報告預測,屆時美國經濟在全球所佔的比重將下降到17.7%創 造歷史新低,而中國經濟在全球所佔的比重則將上升到18%。

  IMF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我們不得而知。筆者做了一下反推,結果顯示 IMF認為美國經濟增長率今後5年大概保持在3-3.5%之間,而中國經濟增速即便保持在10%以上,也難以達到19萬億美元的水平,因此,必須把人民幣 匯率升值的因素也包括進去,才能達到此水平。也就是說,IMF在教育中國人,要想實現「趕美」的民族復興大計,必須加速人民幣升值。

  西方為何屢屢給中國戴「高帽子」?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中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如果讓中國為美國的次貸危機和債務消費等造成的全球經濟不平衡買單。

  不過有趣的是,就在本月初,IMF在《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中還警告,中國大陸和香港正在形成信貸及資產泡沫,最終或將破裂。在報告中,IMF就中國經濟面臨的中期風險發出異常嚴厲的警告,呼 籲中國及其他快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上調利率以緩解經濟過熱的壓力,同時再次呼籲中國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一顆重磅炸彈

  幾十年來,中國始終奉行旨在促進國家擴張、增強國力的經濟政策並取得了成功,原本判斷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步蘇聯後塵會迅速土崩瓦解的西方國家,不願看到和相信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於是利用他們掌握的國際輿論優勢,紛紛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

  一切問題都可以歸咎到中國的頭上:有的國家稅收太高,是因為政府必須擴充軍備平衡中國日益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全球變暖是因為中國工業發展導致溫 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失業率居高不下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商品傾銷打垮了國內製造業,奪走了他們的飯碗;吃的東西不安全是因為中國出口的食品農藥殘留超標;甚至 是狗生病了,也認為是中國出口的寵物食品含有毒素……總之,來自「中國的威脅」無處不在,防不勝防。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IMF的此番大膽預測,必將帶給西方一些分析人士再度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動力。借用外媒的一句報導:IMF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但卻沒人注意到!

  以史為鑑,1980年日本GDP即將達到美國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

  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 美國的精神像征——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 緒。

  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於是一件事情發生了,日本於1985年9月被迫簽訂《廣場協議》,日元匯率飆升,到1988年年 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克 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 100日元。以後,由於克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係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當 時的歷史新高。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淨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 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日本經濟自此一蹶不振,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廣場協議》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 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卻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中國GDP目前已超過 日本正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因此必須警惕美國的手法重現,防止經濟發展的成果被掠奪一空。

  而且,根據IMF的預測,無論是奧巴馬、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還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下一屆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他都將成為最後一任領導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總統。相信沒有哪位總統將願意獲得這樣的「殊榮」,因此必將想盡辦法保 住「世界第一」的寶座。

  GDP重量更重質

  中國的人口全球第一,經濟總量大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便中國總體的GDP在21世紀20年代的某個時候與美國等量齊觀,兩個經濟體在其構成上也不 可同日而語。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總量並不代表經濟質量,經濟大國並不代表經濟強國,GDP僅僅只是一個經濟統計學概念而已。

  其實,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33%,當時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GDP僅佔全世界的5%;1894年到 1895年甲午戰爭時期,中國經濟總量是日本的數十倍,但結果是這個經濟大國卻遭受了百年恥辱,割地賠款、任人宰割。從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雖然中國經濟 總量很大,但經濟中的主要構成是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而當時的歐洲經過了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蒸汽機、堅船利炮和工業品已經成為經濟結構中的主要成 分。在當時這樣的結構對比下,中國這個經濟大國遭遇凌辱和搶奪也就不足為奇了。

  儘管中國經濟的世界位次不斷上升,但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變,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 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要想避免經濟總量大而不強的歷史重演,中國經濟結構必須堅定不移地轉型,產業結構必 須要升級,否則依靠加工貿易和資源輸出為主的「打工經濟體」絕對沒有任何前途。中國有必要反思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必要重新審視GDP主義,走科學發展 之路。

  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 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 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差距和問題提醒我們要客觀冷靜,當然也應看到,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上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完全可以再上新的台階。中國現代化建設「三 步走」戰略目標的前兩步已提前完成,如今正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邁進。不管經濟總量是 否能超過美國,只要穩步向前,中國仍將是全球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世華財訊-向坤)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羅傑斯再說中國股市:有一天會重回6000點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關注股市。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中,A 股走出了先抑後揚的行情:1月份在宏觀調控政策 收緊以及流動性偏緊的影響下,股指下跌;2 月份開始,隨著流動性的改善,股市走出一波上漲行情。但隨後,在日本地震、中東、北非動盪局勢以及我國不斷高 企的通脹預期下,上證綜指在3000點附近屢受壓力,最近三個月下來僅累計上漲了4.27%。那麼,A股現在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有哪些投資理念需 要特別警示呢?前不久,我們欄目專訪了國際著名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和國內外的知名經濟學家。一起來看記者調查。

  近來,國際局勢複雜多變,日本發生裡氏9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全球經濟受到波及;中東、北非多地發生騷亂,埃及、利比亞等 國政局持續動盪,世界經濟復甦面臨變數;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主權信用評級相繼下調,歐債危機再掀波瀾。動盪的國際經濟形勢給我國股票市場也帶來了不小變 數。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成為一個關鍵性數字,在通脹預期的前提下,投資者普遍認為貨幣政策會持續收緊。在國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市場出現反 覆震盪,上證綜指在3000點附近上下徘徊。對於未來6個月內A股的走勢,經濟學家們的觀點明顯不同。

  曹遠征 -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曹遠征:我想說它可能是個盤整的狀況。

  陳道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陳道富:可能估計就這種震盪的這種心態,可能會是比較正常的一個心態。

  胡祖六 - 春華資本創始人董事長

  胡祖六:大約的持續,或者說略微的上升。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趙曉:它今年會有一個上升。

  記者一共對一百位經濟學家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51.3%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內A股指數與現在相比大致持平,而有44.7%的經濟學家認 為會上升,認為會下跌的僅佔到3.9%。判斷A股會繼續震盪的經濟學家認為,盤整的原因在於不確定的經濟形勢和加息預期,而看多的經濟學家則認為,上漲的 動力來自充裕的流動性。

  趙曉:如果股市有一個賺錢的效益,而樓市又處於比較嚴厲的打壓之下,可能就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這樣就可能,它今年會有一個上升。

  趙令歡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 弘毅投資總裁

  趙令歡:股市我還是主要考慮現在這個流動性還是很大,另外呢,中國相對於世界來講,仍然是一個增長的熱土,所以國際的這個投資者仍然是加大在進 中國的力度,因為它想參加這個增長,所以這幾種壓力會造成這個會有太多的資金在一個相對來講,還沒有特別發達的市場裡面動,那麼集中表現會在股市這個價格 可能偏高。

  當股指再次面臨3000點關口的考驗時,經濟半小時欄目也再次採訪到了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對於當前的中國股市,他又有著怎樣的預判呢?

  吉姆·羅傑斯 國際投資家

  吉姆·羅傑斯:中國股市總有一天會重回6000點,我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也許會在2015年,也許是2012年,也許是2023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中國股市總有一天會再次攀上6000點。

  這已不是羅傑斯第一次表示對中國股市的大前景充滿信心。但也不代表他對短期行情都唱多。2007年1月份,羅傑斯來到北京,當時的上證綜指從此 前的1252點一路上漲到了2975點,翻了一番倍還多,一路高歌的中國股市大大超過了羅傑斯之前的預料。在考察過一家證券公司的營業部後,羅傑斯的一番 言論,給那些熱情萬丈的股民們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吉姆·羅傑斯:中國股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和知識,但是我並不認為他們變得更成熟了,因為市場現在正處於這樣一個上升階段,每 個人不管怎樣都在歇斯底里地購買股票,這不是中國市場的特有現象,世界市場也是如此,有時市場就是處在這樣一個階段,股市不斷上升,人們只知道買入,市場 的確會出現這樣的行情,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市場階段。

  隨後,羅傑斯還與北京的一部分投資機構代表和股民代表進行對話交流,令記者意外地是,當時那場對話交流竟然火藥味十足。

  股民:你認為現在有風險,我認為現在風險不大。

  吉姆羅傑斯:你說市場沒風險,請告訴我該買哪一隻沒風險的股票,我已經做投資40多年了,我認為隨時處於風險中,請告訴我沒有風險的行業和公司的股票。

  股民:我認為還會漲,扣除幾個銀行股,你看大盤很健康的嘛。

  吉姆羅傑斯:那請告訴我哪一支沒有風險,請告訴我,等等,你說的那支股票最低的時候3元,現在6.7元,你說這沒有風險

  股民:沒有。

  在羅傑斯看來,當時的股市已經開始出現泡沫。可是他的那個判斷,在一年後才得到事實的印證。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裡,中國股市走出了一波過山車的 行情,上證綜指先是從2007年1月24號的2975點一路暴漲到2007年10月16號的6124點,達到歷史最高點,隨後又一路下跌,最低下探到 2008年10月28號的1664點。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後,時隔四年,上證綜指再次走到3000點,羅傑斯也再次來到中國,在今天股市的反覆震盪中,羅傑 斯對下一步頗為看好。

  記者:在經過了4年的艱難時光裡,A股最終又把投資者們吸引回來,中國股市的表現似乎越來越好,有些樂觀的投資者認為中國股市將再次迎來一波大牛市,對此,你的觀點是什麼?

  吉姆·羅傑斯:我不知道,我在中國投資的方式是,當事情變糟的時候,當經濟出現了問題,我反而會去買入股票。我從來沒有賣出過我所持有的中國公 司的股票,因為我想讓我的孩子們未來擁有中國股票。如果你在1911年賣出了美國的股票,也許你在一兩年的時間裡會顯得很明智,但在80年的時間段裡,你 就會顯得極其愚蠢。對於中國股市,我也是這樣看待的,中國將成為世界範圍內的超級大國,我希望我的女兒們能在未來擁有中國股票,不論何時,只要這些股票下 跌,我就會買入更多,並最終送給我的女兒們。

  主持人:百名經濟學家堅決看多未來6個月的中國股市,羅傑斯也一再強調,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擁有極大的信心,並會長期擁有中國股票。但這並不妨 礙著羅傑斯對中國股市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很多人好奇,金融大鱷羅傑斯是根據什麼來判斷該擁有哪些股票呢?羅傑斯告訴我們,在經濟大勢和個股之間,總有一 些規律可循。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對一些行業的看法。

  儘管羅傑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表示出極大的信心,但是他對股票的選擇卻非常挑剔,為了研究一隻股票的投資價值,他有時會採用一種另類的調查方 式。2007年羅傑斯來到北京時,曾對中國的銀行股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為了弄清楚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他以一個普通客戶的身份,親身體驗一下中國的銀 行服務。結果他發現,即便是打印利息清單這麼簡單的事情,銀行都辦不到,原因竟然只是賬戶的開戶地不在北京,這讓他大為困惑。

  吉姆·羅傑斯:你看這是同一家銀行,我也是同一個人,計算機也是聯網的,但是卻不能為同一個帳戶打印?難道為了打印銀行利息我要跑到上海去,太奇怪了。如果我在花旗銀行有帳戶,只要在美國,紐約,芝加哥,或者舊金山,都能打印,只要是同一個帳戶。」

  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中國的銀行服務和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股價卻與當初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從2007年1月24號開始至2011年4月20號,工商銀行的股價從5.53元下滑到了4.56元,跌幅為17.5%。中國銀行的股價下跌幅度更大,從5.04元下滑到了3.4元,跌幅高達32.5%。時隔四年,羅傑斯對中國銀行業的印象有沒有改觀,他對中國的銀行股又有著什麼樣的看法呢?

  記者:您對中國銀行有過有趣的考察,現在你對中國的銀行有新的想法嗎?

  吉姆·羅傑斯:它們中的一些有所好轉,不過變化不大。現在,在我開通賬戶的那些銀行中,有一個已經不用我非得去開戶行才能打印餘額了。另外一個還有問題,因此,這些銀行在創造利潤,它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但是還沒有像它們應該的那樣好。

  記者:現在,A股中的銀行股市盈利率一般在10倍左右,你現在是否是買入銀行股的良機?

  吉姆·羅傑斯:不會,我現在沒有在買中國的銀行股,因為這些股票並不便宜,它們很貴,我也不會賣出銀行股,當中國股市下跌的時候我可能會買一些銀行股,但不是現在。

  主持人:羅傑斯看好中國的投資市場,可是在選股時,卻有自己的一套投資經驗。這種投資經驗,和羅傑斯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有關。他曾與金融大鱷索 羅斯共同創立「量子基金」,連續十年年均收益率超過37%,超過了同時期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他也曾創立「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並躋身國際六大商品價格 指數行列。那麼羅傑斯真的擁有一雙對股市精準把握的「黃金眼」嗎?

  主持人:在股票市場上,羅傑斯創造了不少神話。他曾購買一支美國股票,8年間股價飆升60倍,被沃倫·巴菲特稱讚為「對大勢的把握無人能及」; 他也曾先後兩次完成環球旅行,一邊遊玩一邊投資,並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就在第二次環球旅行的時候,他途徑上海,並購買了中國的股票,從此他對中國股市不 斷發出預言,也不斷引來關注和爭論。

  記者:現在有股市被嚴重低估的是國家嗎?

  吉姆·羅傑斯:中國,奇怪嗎,中國的股市已經低迷好幾年了,現在很可能是最好的。

  以上是2006年3月29日,吉姆羅傑斯在美國專業財經欄目彭博資訊做嘉賓時說的話,吉姆羅傑斯以特立獨行著稱美國華爾街,他不惜與索羅斯分道 揚鑣,37 歲就退休的他兩次環遊世界,開車到過116個國家, 旅程超過245000公里,創下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他更是抓住了所到國家的投資機會,創造了3300%的投資利潤,早在1999年,他就騎著摩托車環遊世 界來到上海,此後,他的黃金眼一直在瞄準中國。

  然而在投資領域,沒有誰永遠是正確的,對於中國股市的走勢,羅傑斯的判斷也並非總是那麼靈驗,2007年2月,羅傑斯對中國股市上漲了1000 點後所表示的擔憂引發了「泡沫論」,上證綜指隨後應聲下跌將近200點,然而在隨後的9個月中,A股竟然翻了一番,從2975點一路暴漲到歷史最高點—— 6124點。羅傑斯也因此在當時備受質疑。一位普通股民曾經這樣表達他對羅傑斯的看法。

  趙泉 個人投資者

  趙泉:他所說的話更像是一個娛樂片,至少我是抱著這種心態來看的。如果說我去聽著羅傑斯預測的點位去炒股票,那我現在很可能已經,流浪天涯了,我可能滿屁股地都被人追債啊。那得賠死啊。

  趙泉對投資大師們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認為誰敢預測點位都是富有娛樂精神的人。

  趙泉:真的中國股市能到什麼樣的點位,這個准,那一定是偶然的,不准才是必然的。

  面對那些來自投資者的非議,羅傑斯又如何作答呢?

  記者:我記得在2007年2月時,中國股市快要到達3000點,那時,我邀請你來中國探訪中國股市,當時您告訴我們中國股市似乎有些過熱了,你 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泡沫,但是在2007年接下來的時間裡,中國股市上漲到了歷史高位,超過了6000點,因此,有些人認為有事你對中國股市的判斷並不是那 麼精準,對此,您有何回應呢?

  我記得曾經跟您一同去過股市營業部探訪,您對股市的火熱表示了擔憂,但是隨後我們迎來了一波大牛市,因此有人認為您的對市場的判斷並不是那麼準確,您怎麼回應股民對您的質疑,

  吉姆·羅傑斯:當時我是說泡沫正在形成,泡沫最終也確實形成了,股市先漲到了6000點,然後就開始下跌。

  記者:如果股市在6000點形成泡沫,我們能在股市只有3000點或2000點的時候,股市裡有隱藏的泡沫或正在形成的泡沫嗎,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說市場有泡沫?

  吉姆·羅傑斯:不,你不能那麼說,你不能說現在的日本股市有泡沫,你也不能說現在的中國股市有泡沫,中國股市已經下跌了65%,現在很多市場裡 都沒有泡沫,所以,你不能那麼說,但是,當一個泡沫正在形成時,我認為我可以讓更多人意識到泡沫正在形成,然而泡沫的大小總是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期,即便有 人在2007年2月份賣掉了手中的股票,他們仍然是明智的,因為他們那些沒賣的朋友們很多都賠了錢,因為股市先上漲,然後開始下跌。

  對於質疑,羅傑斯堅稱他對中國股市在2007年的泡沫警示並沒有問題,但是也不否認他也會有犯錯的時候

  記者:你認為對市場的判斷總是比較準確?

  吉姆·羅傑斯:不,並不總是準確,我也犯過很多錯誤。

  記者:比如說什麼情況呢

  吉姆·羅傑斯:我並不總是能抓到真正的底部,你知道,2008年10月,我在中國買了股票,但那時並沒有真正的到達底部,所以11月份我又買了一些,此時的價格更加便宜。

  對於還在不斷瞭解的中國股市,羅傑斯特別強調,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投資秘籍。

  吉姆·羅傑斯:我並不認為我擁有什麼投資秘笈,我只是一個簡單的人,你知道,我只是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鎮的,一個簡單的人,但有一件事 情我很清楚,那就是我很多疑,我懷疑我讀到的和從電視上看到的東西,試圖發現身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並且嘗試發現什麼是便宜的。無論何時,只要我看到商品非 常便宜,或經濟面臨災難,我就會買入更多。當中國股市在2008年下跌時,我就買了更多的中國股票,這就是我投資的方式。當我看到商品很便宜,除非我認 為,世界末日就要來臨,否則我就會開始投資,或者經濟出現問題時,我喜歡在人們恐慌的時候大舉買入。

  記者: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他們能從你的身上學到什麼投資理念?

  吉姆·羅傑斯:第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課,是你必須瞭解你自己,不要聽我的,不要聽電視上那些人的,弄明白你最瞭解的領域,也許你很瞭解汽車或時尚,又或者是食品,我不知道人們瞭解什麼,弄清楚你最瞭解什麼,然後尋找那個領域的機會,這樣你才能變得富有。

  主持人:儘管羅傑斯擁有一個又一個投資神話,但是他也承認,有時候難免會有失誤。但這並不妨礙羅傑斯對許多投資領域的成功預言。早在2005 年,他就說未來10年,全球商品投資市場將是最火爆的大牛市,對黃金他看到1000美元甚至2000美元。如今數年時間過去了,對於金融市場,他又有哪些 新的預判呢?

  對於石油等大宗商品,羅傑斯不僅會通過閱讀等方式獲取信息,一有機會他還會親身考察。2008年7月,羅傑斯來到中國,在去酒店的路上,羅傑斯 突然要求下車走走,原來他注意到了路邊的一個加油站,在那裡,羅傑斯仔細地觀察過往的車輛,然後開始和司機交流瞭解油價的情況。

  司機:我的車上一段時間是每升6.06元,現在是7元整。

  吉姆•羅傑斯:油價一定會繼續漲得更高。

  羅傑斯多年研究大宗商品投資,2006年7月,羅傑斯預言過石油會超過100美元,他甚至在2008年6月放話石油可能會達到200美元,此 後,2008年1月2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全年首個交易日就突破了每桶100美元大關,7月11日,中東局勢持續緊張導致市場擔心全球原油供應不足,紐 約油價盤中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直到今天,雖然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國際油價仍在高位運行,目前,布倫特原油期貨和WTI原油 期貨均價分別維持在每桶110美元和102美元的位置。那麼在羅傑斯看來,該怎麼界定石油類的投資呢?

  吉姆•羅傑斯:中國石油企業有價格管制,它們不能按照適合的價格獲取更好的利潤,成本上升了,但是價格是固定的,很難賺大錢,如果你要買,你可以買石油,或者買那些自己產油的公司,而不是轉賣石油的公司。

  記者:伴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和動盪的國際局勢,你對油價的預測是什麼?

  吉姆•羅傑斯:對於不久之後的油價我並不清楚,如果你去看中央電視台,他們會告訴你,而我不會,但我的確知道人們會越來越驚訝,油價將會到達怎 樣的高位,世界上已知的油田幾乎都快被開採完畢,除非有人能在短期內發現大量新的油田,否則油價將會持續在高位運行,並且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越來越高。

  羅傑斯還表示,不斷上漲的油價將給中國的通脹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記者:油價的持續上漲會給中國的通脹帶來影響嗎?

  吉姆•羅傑斯:是的,它將推高世界各地的通脹,它已經造成了世界各地的通脹,我們都要為石油支付高價,我們都要為棉花支付高價,我們也都要為銅支付高價,通脹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並且越來越糟,並不只是在中國,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處於上漲通道的商品不僅僅是石油。隨著全球通脹形勢的嚴峻和美歐債務問題不斷加劇,黃金和白銀的避險性需求持續擴大,再加上美元大幅走弱,今年 4月20號,黃金價格突破了1500美元一盎司,白銀價格也突破45美元一盎司,雙雙創下30年來的最高紀錄,其中白銀價格與去年8月中旬相比,漲幅已經 超過80%。然而在羅傑斯看來,金價和銀價的上漲還遠遠沒有結束。

  記者:我們知道金價和銀價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飛速上漲,你曾公開表示金價將會漲到2000美元一盎司,你的信心來自哪裡?

  吉姆•羅傑斯:上次我見你時我就告訴你,商品價格將會越來越高,每次我見你我都會那麼說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國家都在 不斷地印出新的鈔票,很多商品都在持續緊俏,不管有沒有發生政治騷亂,無論何時人們都希望購買黃金,人們也希望購買白銀,它們的價格也越來越高,所以不要 賣出你的黃金,也不要賣出你的白銀。

  在我國剛剛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中,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CPI正式進入5時代,出於對快速上漲的物價的擔憂,國內很多投資者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黃金、白銀等避險性商品。對於這些投資者,羅傑斯又有著怎樣的建議呢?

  記者:我們知道金價和銀價已經達到了30年來的最高點,你對中國的投資者們

  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嗎?

  吉姆•羅傑斯:我既有白銀,也有黃金,我相信未來白銀的漲幅會比黃金更高,但兩者我都不會賣,我買入了更多的黃金,我也買入了更多的白銀,我認 為它們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它們肯定會有下跌的時候,價格會有修復,但只要下跌,每個人都應該買入更多的黃金和白銀,尤其是白銀。

  羅傑斯對大宗商品的樂觀還不僅限於石油、黃金和白銀,對農產品也不例外,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看好農產品。

  吉姆•羅傑斯:農產品價格會繼續上漲,但到底是利是弊還取決於你從事哪個領域,全世界的農民們都將大大受益,因為農產品價格將不斷上行,目前, 只要你去購買農產品,實際上每個人都離不開農產品,就會發現,不管是棉質襯衫、領帶還是大米,我們需要支付的價格越來越高,請大家做好準備,價格的上漲還 未結束,沒有哪個農產品供應不緊缺的,世界上很多地方,甚至連農民的人手都不夠,在美國的一些農業州,農民的平均年齡高達58歲,十年後如果那些老人還活 著的話,平均年齡就會變為68歲,在過去的幾十年,農民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幾乎每種農產品都供應不足,價格只會越來越高。

  主持人:儘管目前世界經濟錯綜複雜,中國的宏觀經濟也面臨眾多挑戰,但是在這個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希望和信心。在剛剛結束的財 經頻道中國經濟春季報聯合調查中,我們向國內百名知名經濟學家發放了問卷,調查顯示,有86%的經濟學家對當前我國經濟形勢表示滿意,有76%的經濟學家 對未來6個月經濟認為總體為「好」和「滿意」。有96%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中國股市將呈現持平和上漲的態勢。這表明未來中國的股票市場將和中國經濟 一樣令人樂觀。事實上,無論在怎樣的經濟形勢下,股票市場都是有漲有跌,需要你發現的眼睛,因為機會永遠都在,風險也永遠都在。所以,在樂觀的大前提下, 投資方面,我們不妨學習一點羅傑斯,不要盲目聽信各種消息,不要做個短期投機分子,而要擦亮眼睛,做一名善於長線擁有的投資家。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 您的收看。(CCTV經濟半小時)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你只有五百分之一的機會過的更好

  第三次,姚凱終於如願以償考入北京市某機關單位,儘管月薪只有4000元,不到他在外企打工時的一半,但30歲的姚凱卻覺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穩定下來了。

  「沒有保障,沒有房子,沒有戶口」這是姚凱對他研究生畢業五年來的總結,從民營企業到日資企業,從月薪2000到月薪近萬,儘管在許多人看來他 的「成績」還算優秀,但姚凱卻一直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單身、買不起房,7*24小時工作,壓力大,上升空間小,父母年紀漸大……但如今的生活讓他很滿 意:工作輕鬆,生活穩定,福利高,還有申請限價商品房的資格。

  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逾140萬,繼2009年以來連續三次超過百萬,競爭最激烈的職位招錄比例3000:1。近幾年,「姚凱」式 工作幾年後考公務員的人數增長迅速。這不僅僅是年輕人熱衷擠進「體制內」,從收入數字來看,更是中等收入階層甘願滑入低收入群體的怪象。

  然而,中等收入階層卻面對著四項「硬支出」:交稅、存錢養老、買房子和抵抗通脹。現實中,結構性上揚的通貨膨脹、節節攀升的房價、沉重稅負和並不樂觀的保障體系,都在殘酷地瓜分你的收入,拖著中等收入階層遠離富裕。

  「基尼係數」決定了中等收入與富人階層收入分配的巨大差異;「劉易斯拐點」注定了今天人口結構的變局中中等收入群體的尷尬地位,不向上,就下流化。

  根據波士頓發佈的《2010年中國財富報告》,在中國,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戶數佔所有中國家庭戶數的0.2%左右,管理資產超過百萬美元是國際通行的定義「高淨值人群」的一項標準。

  波士頓諮詢副總裁鄧俊豪表示,中國內地富有家庭的管理資產額年增長率連續超過15%,0.2%的家庭佔有了70%的財富。

  201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超過了0.5,代表分配著70%財富的人口比例在不斷地收窄。而收入結構呈現「梨形」,高淨值人群的財富規模快速增 長,人口數量變化卻不大,而中等收入階層佔社會總人口比重過低,僅為5.04%(2005年國家統計局數據)。中等收入向上,是「資產狀況良好、幸福感較 強的中產階級」,向下,則是「日益為硬支出焦躁的社會底層」。

  中等收入階層的種種困惑,和「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十分相似。

  躋身中等收入國家……

  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陷阱"階段——歷史證明這個階段是中等收入國家能否完成產業升級步入高收入國家的敏感階段。也就是說,一個經濟體能否從慢車道切至快車道的決定時期。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提出,意指各經濟體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對於它們向高收入經濟 體攀升是不適用的,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制約,人均國民總收入難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很容易進入經濟增長階段的停滯徘徊期。經濟學家湯敏(微博 專欄)將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總結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過度城市化、產業升級障礙、資本開放危險,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金融危機……

  從人均GDP兩千美元到一萬美元似乎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有些國家走了20多年還沒到。如果能像韓國的發展速度,2020年中國就可以進入人均 GDP10,000美元的「高收入」陣營;但如果像東南亞、拉美國家那樣沒有處理好發展戰略、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也可能最終陷入「5000美金怪圈」。

  發達國家利用先發優勢,通過引領技術進步和廉價利用全球資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新興工業化國家通過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也能實現目標。

  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向高收入國家的轉變,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巨大問題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基尼係數已跨過0.4這個貧富差距警戒線,達到了0.47(2004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有些學者更是認為中國的基尼係 數已經超過0.55。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導致內需不足,增長乏力。更會造成社會動盪、社會不公平等問題。」

  中等收入與富裕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相對低收入階層的優勢卻在不斷消失。過去30年,中國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它既歸功於一系列政策 上的變革,也歸功於全球化和生產外包轉移的大趨勢,而這一過程中,中國的人口紅利是保證這一趨勢下勞動力優勢的必要條件,但如今,這種優勢似乎已接近尾 聲。

  據聯合國測算,預計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於2014年左右將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至2017年,勞工需求達到8.37億人,供應8.19億人,就業 市場靜短缺達到1760萬人。另外,老年人口撫養比在2008年已經達到一個歷史性的低點,未來將顯著提升。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 東就表示:「就業市場的逆轉,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始退色,從過往新興國家的經歷看,劉易斯拐點之後,低端工資無一例外地會出現一次持 續的飛漲。」也就是說,未來幾年中國的低收入人群與中等收入階層的差距將越來越小,現實的情況不僅表現在普通農民工收入已經接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收入,甚 至還表現在部分技術工人的收入已經超越普通白領的收入。

  中等收入離中產階級有多遠……

  中等收入國家下的中等收入階層並不等同於中產階級,因為中產越來越傾向於對一類人群綜合生活狀態的評價,比如你住的房子的房價,是否住在體面的 樓盤,你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而這些軟硬實力的評價標準無法統一也不好界定,所以用收入水平這一單一標準來考量,既簡單又符合現階段 的國情。

  關於中等收入階層收入標準的界定,來自2005年國家統計局城調隊的一份抽樣調查。測算的起點依據是世界銀行公佈的全球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 GDP起點(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將這兩個數據轉換為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指標,牽涉到三重換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間的換算,美 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換算,購買力評價標準換算。但對於購買力評價標準這個最重要的指標「在我國是保密的,不能公佈」。

  根據三重換算而來的收入參考標準,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萬元,上限是18萬元左右,同時考慮到我國地區間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較大,最終被界定出 來的標準是6萬-50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在研究中產階級特徵的過程中,採用社科院2006年的抽樣調查數據計算出當年的人均收入, 並確定人均收入的2.5倍作為劃分「高收入者」的收入標準,把平均收入線至平均收入線2.5倍之間的人群定義為「中等收入者」。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試 著總結這一階層的特點:

  收入的來源的主體是工資薪金收入

  擁有較高學歷,從事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所從事的職業具有較高的市場回報

  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個人及家庭消費,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為滿足家庭成員豐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

  國家面臨「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同樣危機四伏。無法改變收入分配的巨大差異,又躲不開成本不斷的加大的住房、生活、教育、養老開支,更因為收入水平的原因得不到「保障性福利」的支持,富難窮亦難。

  擺脫你的中等收入身份……

  2007年的《世界財富報告》告訴我們,全球百萬富翁中有36%通過擁有企業或企業出售獲得財富,22%源自工作的高收入,20%通過繼承,11%通過投資,9%來自股票期權,2%通過其他渠道。

  所以,我們中的大部分離開「中等收入」這條窄車道進入到「富有」快車道的途徑明確而直接:像李彥宏(專欄)那樣辦一家賺錢的企業、像任志強(微博 專欄)那樣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像汪小菲一樣有個會賺錢的媽媽、向巴菲特一樣會選公司、找到一個像馬云(專欄)那樣的好老闆……或者自己想辦法。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創業的失敗率是99%,但確實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機會。

  這裡有另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得現象:即使在市場低迷,回報甚微的情況下,富有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也會高於市場平均水平,這一方面是由於富人的圈子利 於他們瞭解相關信息,獲得專業的技術和服務,此外,多渠道的財富來源和投資方式也是他們保持財富滾動的重要特點。尤其是那11%,它表明不只有巴菲特,還 有很難多人有概率通過對資本市場的熟悉而致富。

  2004到2005年全球出現了快速的經濟衰退,石油價格大幅上漲,通脹壓力和貨幣緊縮政策拖累經濟上行,但即使在這樣低迷的時期,富翁人數依舊增加了6.1%,總資產增加8.5%。

  最後,是屬於0.2%的建議:既然人均GDP3000美元困擾著經濟和制度,那麼選擇一個人均GDP10,000美元的經濟體工作和生活就意味著跳出了循環,就如另一車道。當然,這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但我們看中的是你能給自己提供多少種解決方案。

  面對危機和困惑,我們也許沒必要武裝到牙齒,但首先需要武裝頭腦,然後尋找機會。

  「忐忑」的夾心層

  張愛玲在《錢》一文中講:「有些東西我覺得是應當為我所有的,因為我較別人更會享受它,因為它給我無比的喜悅。眠思夢想地計劃著一件衣裳,臨到 買的時候還得再三的考慮著,那考慮的過程,於痛苦中也有著喜悅。錢太多,就用不著考慮了;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這種拘拘束束的苦樂便是中等收入 的寫照。

  很多人經過一番打拚終於躋身中產,擺脫為稻粱謀之後,將面對一個美麗新世界,裡面全是這般糾結拘束的苦樂。

  膨脹的不僅是通貨

  也許以前你也曾為物價痛心疾首,但晉身中等收入後,你可能還是會抱怨為什麼拿不到物價補貼?但最讓你揪心的,不是4袋蘋果價格直逼蘋果4代,而是銀行存款正飛速貶值。

  從前你根本無此煩惱,存款沒多少,貶值無壓力。現在存款多了,如何讓自己的財富跑過CPI才讓人焦慮。2010年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庭(94.2%)都不同程度地參與投資理財。即便跑贏了CPI,也拉不下來筆直上升的支出。

  《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一書深度訪談對象G12以親身經歷作證:他學生時代喜歡在夜市上買衣服、鞋子,現在則非專賣店不去,並不只是質量問題。他 坦言:「過去我們去的一些地方,現在都不去了。現在你去買東西,你就知道你應該去什麼樣的地方,誰也不會為了貪圖便宜而去那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言 外之意,什麼樣社會地位的人就該在什麼樣的地方消費,正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裡說:「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 角度)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

  行為學決定了一個道理,因為膨脹的不只是通貨,還有慾望。

  當然,還有現實——陶冬在談到所謂「劉易斯拐點」時認為:「從過往的新興國家經歷看,中國的勞動力供需狀況將發生巨大的逆轉,低端工資無一例外的會出現一次持續的飛漲,而基礎工資上漲的常態化,會帶來通貨膨脹的結構性上揚,中烈度通脹可能持續存在。」

  如今中國的通脹涵蓋了兩個方面:成本推進型通脹和輸入型通脹。中國銀河證券宏觀經濟學家左曉蕾女士表示,2010年CPI通脹抬頭主要源於食品 價格上漲。進入2011年,非食品價格上漲也顯現出迅猛的態勢,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居住類成本上升,以及前期貨幣高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為緩和通脹,政 府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政策,包括上調利率、增加農民種糧補貼、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為低收入人群給予現金補助以及提供公租房等——顯然,這些措施的直接作用與 中等收入無緣。

  事實上,中等收入在面對通脹時扮演了最大的「內心恐慌者」?這是由於他們既無法像高收入群體那樣通過靈活調整或增加資產配置標的的類型、結構、比例來對沖掉一些通貨膨脹的影響,也不能像低收入群體那樣受到政策的「偏倚」。

  除了房子,一無所有

  我們最喜歡列一張家庭的收支表,能清楚的看到你賺的錢都去了哪裡。

  什麼是最大的支出?什麼又是最大的壓力?答案似乎只有一個——房子。據統計,8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已婚)擁有自己的房產,首付、按揭、持有成本,都以成為中等收入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買了房子,工資的一半交了房貸,新買的車也不能開了。原本還算輕鬆的生活,完全變了模樣。」北京某風投公司項目經理對此表示苦惱。

  社科院劉博士對記者說:「對於中等收入群體,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必須買房;收入限制決定了他們必須貸款買房」。在中等收入範圍內,收入多比不上 一個好的買房點。讓中等收入家庭憂心的不僅僅是買房背上了沉重的負債,更可怕的是,在通脹的大背景下,他們很可能成為政府緊縮政策的犧牲品,步步緊逼的加 息會讓因房子而負債纍纍的中等收入家庭苦不堪言。

  「談不上富裕」的稅賦

  一位網友在微博中曬出自己2010年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表:2010年收入額:187774.00;已納稅額:20558.01;扣除稅款和其 他扣除項,實際收入:136979.01。從這份納稅申報表來看,作為一個年收入不到19萬的中等收入者,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一項就佔總收入的11%, 個稅和其他扣除項(如國家規定的各項社保費用)相加,大概要佔到他總收入的27%。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個人所得稅都被認為應該是「劫富濟貧」的有力手段,但就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體系來看,「劫富」的對象往往都集中在了談 不上富裕的中等收入階層身上。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翟繼剛認為,在我國個人所得稅的60%都來自工資薪金所得,而我們所說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收 入來源也大多以工資薪金收入為主。

  目前我國稅法制定的免徵額2000元,9個極距的個稅結構,儘管大多數低收入群體並沒有排除在繳稅範圍之外,但收入越高繳稅額度佔收入的比例越 高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扣除大約18%的社保和2000元的免徵額,月收入6000元以上就需要承受15%的稅率(應納稅所得 額=6000-(6000×18%)-2000=2920),繳稅額度佔稅前收入的5%左右。還有容易被忽視的社保費用,18%的扣除並不包括公積金,其 他各項理論上都屬於返還性質的費用,最終享受返還時情況卻複雜的多,結果必然是低收入繳納少返還多,但中等收入繳納多返還少。

  兩會期間個人所得稅免徵額提高的議案受到各方關注,免徵額的提高更多的是為低收入者減負。中金公司的研究表明,基於個人所得稅免徵額從2,000元提高到3,000元的假設,月收入7,000元以下人群總體稅負降低,7,000元以上人群受影響不大。

  加拿大中產稅負10%左右

  如果說中等收入在稅收上與低收入相比,壓力顯而易見的話,那麼與富人階層的比較就確實很難量化。表面上收入越高繳稅越多的稅率累進表,實際上卻 越到頂端越失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富人的收入都不是或不僅僅是工資薪金收入。翟繼剛也認為:「僅僅靠工資吃飯的人永遠算不上是一個富人。」在他看 來,富人的收入來源比較多元化 ,一些財產性或低稅率的收入來源大大的稀釋了富人繳稅的比例。「從制度的角度來講,中等收入階層稅負似乎並不是特別的重,但由於這一階層的收入來源相對單 一,所以他分散稅負的機會就比較小」翟繼剛總結道。

  旅居國外多年、現任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部資深顧問陳思進感慨到:「在歐美國家,人的一生只有兩件事無法逃脫,第一繳稅,第二死亡。」他至少 透露兩方面信息,歐美國家稅種多,稅負重;稅收覆蓋人群廣,但稅收結構卻相對合理。即使是在被稱為「萬稅之國」的加拿大,低收入人群也是被排除在稅收之外 的,而且他們還有很多退稅制度。

  陳思進強調,許多歐美國家都實行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的綜合所得稅制,如果一個家庭是靠一個人的收入來生活,在扣除所得稅後還會根據家庭人口狀況進行退稅,美國家庭房貸的利息也會有相應的退稅。

  比如一個年收入5萬加元的四口之家在加拿大已經是中產,兩個孩子,妻子不工作,在徵稅時首先扣除7000-9000加元的免徵額,然後根據家庭人口狀況退稅後,應納稅收入大約只有25000加元,實際所得稅率只不過剛剛超過10%。

  對歐美國家富人來說,真正有殺傷力的其實是財產稅和遺產稅,這些重稅的嚴格執行可以說有效的做到了「劫富濟貧」。高福利高稅收的國家,特別是北 歐,最高一級的稅率甚至達到87%,窮人的日子並不慘,富人也沒有富到哪裡去,所以中產階級即使失業,生活本身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對他們而言,更多的 是一種身份認同的缺失。而這些也許就是他們與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最大的區別。

  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階層的未來

  日前有媒體發表「任志強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文章,幫任總的養老金賬戶做了一個計算。得出的結論是以企業職工退休的任志強養老金一部分和社會平 均工資掛鉤(2010年,北京市人均養老金合計每年2.5萬元),另一部分和個人繳費掛鉤,其退休金跟700萬的天價年薪相比,少到完全可以忽略。

  任志強退休後應該不只靠養老金賬戶過日子,但絕大多數的中等收入人群,養老金還是退休後最重要的收入。中等收入家庭收入越高,繳納的保險就越 多,但一大現實情況是:目前的養老制度規定必須繳納滿15年才能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城市流動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無法確定到時是否能真正享受到全額養老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李建新認為,即便這樣,現在的養老情形還是樂觀的,因為家與國都有相對充裕的「養老資源」可利用,真正的嚴峻形勢是10年之後。

  2020年以後,龐大的60年代出生人口開始步入退休之年,屆時退休人口平均每年淨增1000萬以上並持續10餘年(2022年至2033 年);勞動力人口反而以平均每年600萬(甚至更多)的速度持續遞減。這種人口結構極其不平衡的疊加變化將會給我國不夠強盛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相當不完善的 養老金保障、醫療保障、養老服務等帶來前所未有的全面衝擊。有人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算出到2025年城市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6萬億元。

  怎麼算都不夠的養老保險賬戶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告訴記者,當前我國養老金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碎片化。

  從基本的大類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分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兩大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又分為「企業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 單位退休制度」兩種,所以,目前的養老保障模式共計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企業職工、農民工四種。這些模式費用來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獨立,缺乏銜 接。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目前覆蓋人群最廣的一類,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企業繳費一般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8%,最終領取的 養老金又需要與當地社會工資水平和生活水平掛鉤。

  你的養老賬戶有多少錢?

  駱女士今年50歲,企業員工,一直在廣東省工作。以8000元為繳費基數,個人每月繳養老保險640元(8000*8%),如果按現在政策退休,以工齡20年計算,駱女士退休後可以領多少錢呢?答案是工資的25%。

  去年年底廣東省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是3600元,那麼駱女士的基礎養老金部分=3600×20%,即720元。而個人賬戶養老 金=640×12(月)×20(年工齡)除以150(註:女性固定為150個月),即1024元。因此,駱女士的退休工資只有1744元。只有25%的替 代率(養老替代率=退休後月收入÷退休前的月收入,養老替代率越高,表明退休後可享有的生活品質越高)。據世行的標準70%還有很大距離。

  如果一個30歲的人想要預測按現行的養老制度,20年後自己退休能拿多少養老金,那會發現這完全是徒勞的,因為很多數據(如「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根本無法確定。

  有多少錢才夠養老?

  中等收入階層養老到底要準備多少錢?取決於你怎樣定義生活。例如,渣打銀行對中國177位精英人群的調查表明,平均需要掙得370萬美元(約2400萬元人民幣)方可富足退休。

  國際上常用的計算方法是:

  所需養老金=退休後每月基本消費×估計退休後生活年數×12

  退休後每月基本消費=現在每月消費×(1+每年物價上漲率)的N次方

  N=退休年齡-現在年齡

  舉例說,如果A的年齡是25歲,30年後退休,估計退休後再生活25年。假設現在每月基本消費3000元,每年物價上漲率5%,年利率3%。退 休後的每月基本消費為:3000×4.322=12966元,退休後再生活25年所需養老金總額為:12966×12×25=3889800元。(備 註:4.322是根據30年來累計物價上漲率計算得出,即1.05的30次方。)

  388.98萬的養老金,你攢夠了嗎?

  你只有五百分之一的機會過的更好

  稅收、房子、消費、養老正在一口一口吞掉我們貌似可觀的收入——如上文所述,對中等收入家庭的影響來得更猛。顯然不止這些,日本社會學者三浦展 的觀點殘酷而直接,在對家裡有就讀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孩童的1443位日本母親的調查中,他發現,成績優秀的孩童是在下列條件下產生的:

  父親的收入較高;

  母親婚前收入較高;

  父親、母親、祖父的學歷較高;

  以及與收入不直接相關的因素:

  母親喜歡做菜;

  父親週六、週日休息。(考慮到日本國情,女性婚後主要依賴丈夫工作並一心照顧家庭)

  如果父親賺得不夠多,母親還需要兼職補貼家用,孩子可能會因為成績不佳無法獲得更好的工作——這是跨越幾代的階層墜拖,除了社會對當代中等收入 家庭施壓,下一代極有可能以另一種方式「遺傳」了生活的壓力而跌入三浦展描述的「下流化的社會」中。擠入0.2%的高淨值家庭的幾率只有五百分之一,但跌 入「下流」階層的概率高達79.8%,這是概率論的入門課,我們能做點什麼?

  很遺憾,我們的確沒有一家AMERICA MOVIL (墨西哥美洲電信公司),它去年吐出了205億美元的財富——能讓我們像今年福布斯第一名富豪卡洛斯-斯利姆-赫魯(Carlos Slim Helu)那樣從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或者,每天花10個小時鑽研巴哈伊教。如果我們不能像赫魯這樣以62%的速度享受財富增長,20%也行不是?

  金老師跟我們一樣,沒有一家墨西哥電信、也沒有一個首富爸爸,走在人群裡不太起眼,但她的資產的確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拿著一年不超過10 萬的年薪,給外國研究生講講中文和歷史,在大學任教的金老師跟她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們比起來,早就過了靠工資過活的狀態,「我現在有點像提前退休」,金老師 很滿意現在僅僅是為了興趣工作的狀態,「我投資,各種投資,收益率早就超過工資,一點也不累,還很有成就感。」雖然金老師給自己訂的投資年回報率是 25%,但事實上,她的資產在過去6年翻了三倍。這位已過了而立之年的普通老師正在被各傢俬人銀行客戶經理追逐,「我比他們更在行」,剛從印度旅行回國的 金老師堅持她身體力行的投資實踐比那些銀行裡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更精到,她說:「她們每天在推薦理財產品,但其實自己都不知道投資的含義,錢動起來是很快 的。」

  錢動起來有多快?

  2007年8月,金老師託人找到陽光私募武當資產管理公司的掌門人田榮華,在北京西苑賓館裡,田榮華只說了一句話,別人短期賺100%我不管, 我能持續地每年賺20%就可以了。金老師當即投資田旗下的陽光私募基金,一語成讖,過去三年,陽光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恰好是20.84%。如果投資最低 門檻100萬元,金老師每年抽回盈利——20萬元,就能滿足家庭開銷。更精彩的一筆來自於華夏大盤,金老師在2006年淨值最高的幾隻基金裡,挑中了基金 經理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短短2年的工夫翻了近5倍,可以想見,每年平均收益率為50.92%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工資可能是大多數中等收入家庭的最大來源,從講師到副教授的職稱變化可能讓工資上漲35%,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亞洲地區工資變動情況的跟蹤統計,2006年到2009年,中國實際工資平均增速為7%,不妨試試讓投資給你發工資。

  也許我們沒法找到華夏大盤精選混合型基金3年總回報率80.94%,或者金中和西鼎(陽光私募)95.85%這樣高收益的投資工具,但至少找到 能夠抵抗通脹的投資工具。按照「72定律」,假定年通脹率為4%,18年就能使得資產減半,同理,如果年收益率6%,12年資產就能翻一倍,為了使資產在 一定時期內儘可能增值更多,只有兩個辦法:增加本金或者提高收益率。

  有人做了一個函數,財富增值w=f(本金p、收益率i、時間n),提高其中三個變量的任一個就可以讓財富與收入無關的增長,無論對於金融投資和 非金融投資同樣適用。財富的數額與三個因素成正相關,投資者不斷地增加投入本金,持續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經歷足夠的時間,一定可以積累可觀的財富。以投 入100萬元為例,如果年化收益率為12%,10年後本利和312萬元,20年後本利和965萬元;如果年化收益率達到20%,10年後本利和619萬 元,20年後本利和3833萬元;這樣一筆財富產生的收益足以支付生活開支,可以稱為財務自由了。

  按照金老師年投資回報為25%,起初投入為100萬元,在10年後投資為931.32萬元。也就不奇怪這位普普通通沒有額外收入的大學老師投資僅僅6年就近千萬元資產。

  在投資分為金融投資和非金融投資。非金融投資包括字畫、郵品、收藏品等,也需要投資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金融投資相對而言更大眾化一些,不過金融投資品種繁多,風險收益特徵迥異,一定要謹慎選擇。不具備金融專業知識不等於放棄投資。

  這個過程中,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素,作為投資者,需要多一些耐心。暴利固然好,長期合理收益率的複利積累一樣可以實現財務自由,而且更可行一些。

  「聽長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的朋友說,日韓企業很早就去印度開辦分公司了」,金老師對軟件的信心來自於班加羅爾的繁華:「在那裡我看到了軟件外包的價值,所以回國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一隻股票,用友軟件(20.22)持有一年超過30%收益。」2010年8月買進海通集團(51.44)(600537),因為成交量和趨勢上揚一直都沒有太大變化,估計還能再漲,到60元就可以賣了,「只要坐上這個飛機就不著急了」。」金老師很有信心,像她以前投資的奶牛銀行和看好的騰訊(HK.00700)和如新(NYSE : NUS)一樣,她相信自己的判斷。

  簡單的投資普適於多數人,前文提到,0.2%百萬美元俱樂部的成員大多是企業家——擁有自己的企業更像投機成功,李彥宏的經歷是個絕佳示範,從 Infoseek資深工程師到中國內地首富,沒有哪一項簡單投資能追平這個當時僅僅31歲的中等收入階層年輕人未來12年的財富增長。

  除此之外,企業所有者有先天的優勢,從照章納稅的角度,我們稱之為「稅負被稀釋」——對於一個靠工資收入的中等收入階層來說,他的資產狀況是薪 金收入在到手前就已經扣除了稅收部分,而剩下的錢應付日常開支;但對於一個企業所有者來說,公司運營的成本和支出項全部消耗掉之後利潤的部分才需要支付稅 收(而且對公司利潤的稅收上限比個人所得稅的上限要低),而這些公司內部的成本和支出項就有很多文章可做。而從合理避稅的角度,可用的方法就更多了。

  關於工資(打工收入)與利潤(當老闆的收入)的論述,戴志康有精闢見解,這位80後的成功創業者現在已經身價過億。「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家企業 給出30萬的年薪,我當時的參照標準就是我爸,他加上科研項目,年薪才10萬,這麼高的薪水的確很誘惑,之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戴志康說:「企業之所以僱 用你,就是因為你能夠給它創造出遠遠多於這個價錢的價值,它不可能水平進出,不賺錢。那麼我有能力創造出多於這個年薪的價值,只是低估了自己,為什麼不自 己創業呢?」

  如企業戰略專家宋新宇所言,100個創業者中大概一個能成功。並非誰都能像戴志康,變成100人中的那一個。創業或者投資,這只是《錢經》給中等收入家庭的兩條參考建議,投資、創業都有風險,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風險更大。

  他們選擇移民

  現階段,社會面臨很多問題:教育、分配、稅收、醫療、養老等。很多問題是身處這個社會的人沒法避免的。人均GDP3000美元彷彿是一個筐,什 麼社會問題都可以往裡裝。人說當你沒有辦法改變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離開。那麼離開這個筐,選擇到一個已度過此階段、一個「社會更穩定、分工更明確」的國家 去,算不算中等收入人群解決自身問題的一個捷徑?

  Out of box,20世紀早期的英國數學家亨利•恩斯特。杜德耐曾經解答過一個著名數學謎題。題目要求用四條直線連接平面上三乘三分佈的九個點,要求一筆連成,也 就是在畫線的時候筆不能離開紙面。解決這個數學問題的關鍵在於要克服傳統的在三乘三邊界內畫點的思想,如果將線連接到邊界之外,那麼問題可以迎刃而解,這 樣就產生了「Out of box」這個詞。在節奏變化飛速的社會,每個人都在尋找「Out of box」的思維方式。

  移民是當前社會一大熱門。尤其是對中等收入人群,不僅很多人談論,而且很多在付諸實際。不像富裕人士一水的選擇投資移民,中等收入人群採取的移 民方式有很多,技術移民、商業移民(投資者、企業家和自由職業者)、婚姻、投靠親屬、孩子公民……正如華裔加拿大人、華為前工程師Tony所說的:我選擇 移民,不是因為我加拿大經濟如何強大,而那裡是誘人的人文環境、教育、醫療、養老條件,是整個社會的那種氣氛讓我心儀不已。

  Jonathan在1985年、自己十幾歲就隨父母移民到美國。Jonathan出生在天津,用他的話說是一個民主、平等氛圍很濃的家庭。雖然 家庭富庶,生活無憂,但是他們仍舊覺得有一些問題是大環境使然,自己無力改變的。而他的父母選擇移民的初衷,卻是他的教育和職業發展。他們不滿意於國內的 教育環境,20世紀80年代,正是10年特殊時期之後,法律、心理學、外語、電子電氣、計算機技術、甚至是醫學的許多科目在師資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不足, 而且1980年高考錄取率只有8%,不及2010年高考錄取率(68.7%)的零頭。

  教育依舊是今天很多人選擇移民的一個重要方面,只不過這個情況現在已經逐步變成對教學制度、教育質量的擔心了。

  當時出國唸書不像現在這樣普遍,Jonathan的父母還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其他途徑讓他接受最優秀的教育。美國有世界上公認最好的高等教育系 統,政府重視教育、學科設立完善、科研水平領先、甚至是中國還未經歷的技術商業化運作等等都滿足了他們對於高等教育的理想和希望,這些正是他們選擇美國作 為目的地的最重要的原因。

  對於移民的時間,Jonathan比較推崇在語言和思維方式未完全定型之前移民,也即在念大學本科之前。現在很多人是要念研究生了才出的國,這 樣就很難融入那個大環境。而對在國內受完大學教育才出國的人,Jonathan說首先一定要盡力去申請名校。其次,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就 讀什麼,而不應該是什麼簡單、什麼容易就選擇讀什麼。管理、文學等方面的課程因為對語言的要求程度高,申請難度較大,相對而言,理工科對語言要求較少,而 且也是中國學生的傳統強項,所以很多學生都奔著這些科目去了。對於工作以後想移民的人,Jonathan覺得他們很難迴避掉充當第一代移民的那些成本。

  持有美國身份在十幾二十年前,能帶來很大程度的便利(convenient),但更重要的是驕傲(pride)。如今,驕傲的程度大減,但是其 便利程度依舊很吸引人,持有美國身份,全球範圍遊走,除去少數國家,都無須簽證。而且,西方價值觀在世界範圍得到更多認可,也有助於很多問題的化解。而 且,由於掌握語言、知曉美國式的工作方式,在美國企業全球擴張和美國式企業管理備受推崇的大環境下,很有優勢。(《錢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