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李稻葵:危機後用什麼支撐高增長

  ——訪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世界經濟開始經受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一年過去了,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積極變化,開始緩慢、曲折地復甦。人們看到了曙光。

  然而,復甦之路漫長且不平坦。在接下來所謂的「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如何繼續穩步前行?為此,記者特採訪了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4萬億元是「過橋投資」,起四兩撥千斤作用

  記者: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環境下,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其中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2010年,還將有5885億元的中央投資投放,如此大量的投資會否造成生產過剩?

  李稻葵:4萬億元主要投向是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生產能力,我將這種投資稱為「過橋投資」,即在生產和生產能力之間搭起了一座「橋」,通過恢復國內市場消化相對過剩產能。

  當然,長期看,光靠「搭橋」是不夠的。對於投資,靠「守」,即靠限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靠「攻」,即嚴守環保標準,用高科技的「綠色產能」去替換「黑色產能」。就像人體本身的新陳代謝一樣,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內部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記者:過分依賴國有投資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未雨綢繆,您對4萬億投資的退出機制有怎樣的思考?對於更好地引導民間投資,您有怎樣的見解?

  李稻葵:國有投資不要與民爭利,而要與民謀利。我想最好的退出機制就是進行共同投資,既可以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也能帶來好的社會效益。

  對於引導民間投資,我覺得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壟斷行業的行業門檻要逐步打破;第二就是如何能把善意地宏觀調控與引導民間投資結合起來,我覺得不要區分是否是民間投資,而是通過自有資金比例來控制,形成誰投資誰負責的市場機制,使權益和成本相對稱。

  農村市場相對較小,增加這部分人的消費應該通過加速城市化來實現

  記者:在上半年經濟增長7.1%中,內需拉動10個百分點。您覺得在政策推動下的內需增長是否可以持續?

  李稻葵:我覺得最近消費的上升不是對未來消費的透支,而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階段的體現,是可以持續的,政策推動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由於工資增長傳導到最終消費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我們今天看到的消費增長,正是這幾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集中體現。

  記者:可以想見的是,促進國內消費勢必是一條艱難曲折的路,當優惠政策不再,我們應該如何刺激消費長期穩定增長?

  李稻葵:長期要刺激消費,最重要的是調整初次分配體系,要多向個人和家庭傾斜。不能總以財政增收為目標,而要大力推動減稅,形成一定的財政赤 字,以增加居民收入。所謂「增加消費最大的潛力在農村」是不正確的。農村市場相對較小,增加這部分人的消費應該是通過加速城市化來實現。

  「出口轉內銷」將會是長期的現象

  記者: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貿結構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今後可能形成的出口新格局,您有何預見?

  李稻葵:中國的出口結構必須出現根本性的轉變。將會從單一地向發達國家出口向結構多元化、更多地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轉變。因為下一輪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來自於新興市場國家,而且我們還應該到這些國家進行投資。

  記者:您怎麼看待「出口轉內銷」這種現象,您覺得這會成為長期的趨勢,還是救急的不得已之舉?

  李稻葵:我覺得「出口轉內銷」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長期性。這一輪出口市場的萎靡正好趕上了我國的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者對更為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增長十分迅速。

  支撐經濟保持高增長,消費的貢獻要提高到60%左右

  記者:您認為未來「三駕馬車」應該形成怎樣的比例,才能支撐中國經濟在更長的時間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李稻葵:對於「三駕馬車」的合理結構,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消費從現在的佔40%提高到佔60%,將投資的比重從現在的超過50%降到40%以下,貿易順差佔到1%—2%。這樣的結構才是可以支撐經濟長時間增長的。

  對於中國經濟今後要做的工作,我覺得結構調整隻是表象,體制改革才是根本。首先,要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特別是在投融資體制上,要改變目前地方 政府爭相降低標準引資的局面;第二,國有企業改革也要繼續推進,從不賺錢到賺錢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才是最終的標準;第三,以企業行為為 標準,鼓勵合法經營的民營企業逐漸進入目前禁止進入的行業。(人民日報-唐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