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新訂單一雙賣不到1美元 中國鞋企面臨生存抉擇

  導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土豆效應」越來越明顯,中高價位的鞋子訂單明顯減少,低價訂單相對變得多起來。由於生產不飽和,工人也不怎麼穩定。因此,今年來偶爾也會接下1美元多一雙鞋的低價出口訂單。

  接還是不接?這是今年以來國內不少鞋廠面對的一個尷尬難題。一雙橡膠或塑料面料鞋,非洲客戶只出價1美元左右,接了極有可能虧損,不接又會面臨生產線停工。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土豆效應」越來越明顯,中高價位的鞋子訂單明顯減少,低價訂單相對變得多起來。

  接或不接企業都有難處。東莞振偉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啟華昨日告訴CBN記者,目前鞋出口生意依然很慘淡,基本沒什麼訂單可接,現在該企業還有幾條生產線處於停產中。由於生產不飽和,工人也不怎麼穩定。因此,今年來偶爾也會接下1美元多一雙鞋的低價出口訂單

  「市場好的時候,我們對於低價訂單是不屑的。但今年來訂單大幅下跌,為瞭解決開工不足問題,我們還是接了一些來自於新興市場的低價訂單。不過, 這些低價訂單風險比較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虧本。此外,還可能遇到採購商賴賬拒付或由當地生產商發起的反傾銷貿易摩擦。」陳啟華說。

  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中國鞋類出口157.1億美元,下降5.2%,出口額出現十年來首降。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表示,2009年是行業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也要看世界經濟形勢的總體發展態勢,總之近兩三年的困難時期是必須面對的

  低價鞋訂單不減

  因國際市場不景氣,連一些為國際知名品牌貼牌生產的大型加工廠在今年都受到明顯衝擊。

  廣州市番禺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就表示,該企業主要為美國迪士尼、耐克以及法國時尚品牌ELLE等貼牌加工。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今年來訂單出現下滑,工人由2萬人左右逐漸減少到了13000人左右。

  吳振昌說:「市場低迷,採購商必然會要求減少生產成本。相比之下,知名品牌採購商為了保證質量,給工廠的訂單價格還可以,但一些中小採購商則在 拚命壓價。我們一向以加工中高端產品為主,不願意在價格方面做出讓步,因此只能通過壓縮生產規模和拓展內銷市場等進行調整。但一些中小企業對市場變化的自 我調整能力相對沒有我們強,不得不加入低價競爭的行列來爭取訂單。」

  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1~7月,廣東鞋出口均價為2.9美元/雙,同比下跌6.4%。由於單價下滑,在出口量微增0.7%達到19.9億雙的情況下,依然使前7個月廣東鞋總出口額下滑5.7%,為57.4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橡膠或塑料面料鞋暢銷新興市場。今年1~7月,廣東橡膠或塑料面料鞋出口12.7億雙,增長14.9%,佔廣東鞋出口總量的 63.8%,所佔比重比去年同期多7.9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於廣東鞋對東盟、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市場出口量保持較高增長態勢,對上述市場出口量分別增 長45.2%、80.7%、26.9%和41.4%。但出口價格卻不盡如人意,橡膠或塑料面料鞋出口均價為1.8美元/雙,下降12.8%,特別是對非洲 出口均價僅0.9美元/雙。相反,雖然同期皮面鞋出口量下降25.6%,但出口均價增長14.2%至9美元/雙。

  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的需求走勢與中國鞋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存在分歧。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接受CBN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鞋綜 合成本在不斷上漲,在東莞等地一雙鞋的生產成本最少要在1美元以上,而對非洲出口均價一雙才0.9美元,這幾乎是將企業逼到毫無利潤可言甚至虧本的地步。 中國自去年來兩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從11%到現在的15%,企業應以此來提升研發水平和打造品牌等,而不是將這部分利潤讓給海外採購商。

  張淑華則認為,當歐美訂單大幅下滑時,企業有必要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在此情況下薄利多銷是可行的。同時,她也強調,反對惡性價格競爭,以價格優勢爭取訂單是權宜之計,從長遠來說企業還是要靠研發設計和品牌。

  警惕國際貿易摩擦

  低價出口也存在較大的貿易風險。近年來,中國鞋企在國際上頻頻遭遇貿易摩擦。歐盟對中國皮鞋發起涉案金額高達7億美元的反傾銷官司,歷時4年依 然沒有完結。「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秘書長郭煒文接受CBN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皮鞋發起反傾銷「日落覆審」,要12個月到 15個月才出終裁結果,歐盟有可能在近期公佈是否繼續對中國徵收16.5%的反傾銷稅。

  因金融危機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明顯,加拿大、秘魯、阿根廷也在對中國鞋採取反傾銷措施。針對貿易摩擦增多以及廣東鞋出口單價下滑的走 勢,廣州海關近期發出預警,提醒廣東鞋企在保持現有中低檔產品市場份額以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的同時,應更加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並時刻警惕國外貿易保 護主義抬頭所帶來的影響。

  雖然出口形勢比較嚴峻,但國內鞋消費市場卻比較樂觀。今年來,百麗、達芙妮、星期六、奧康等品牌鞋企借助內銷市場的拉動,營業額都出現超過10%的增長。

  張淑華表示,中國鞋具有完整的產業鏈,以及13億人口的大市場,這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很難在較短時間達到的,這也是中國製鞋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 證。有實力的鞋企業可以考慮拓展國內品牌市場,但中國鞋出口比例過大,內銷並不完全能消化出口的壓力。過去的30年,製鞋行業多以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擴 張型獲得發展,但製鞋業的產業升級和調整是不可阻擋的,出口鞋企的長遠之路還是要在製鞋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上有明顯進步,在產品研發和設計水平上爭取出 現質的飛躍,並進一步完善國內外銷售網絡和逐步進入國際終端市場。

  據中國皮革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鞋業發展報告》,中國鞋年產量超過100億雙,2008出口為81.2億雙,金額達288億美元,國內消費量20多億雙,鞋業商品零售額達3000億元。(第一財經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