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國家統計局:調整結構系發展經濟主攻方向

  對話人: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

  主持人:經濟日報記者 呂立勤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7.1%,投資增速持續加快,消費穩定較快增長,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前7個 月,城鎮新增就業666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增加;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分別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和20%左右;銀行資產質量和抗風險能力提高,6月末商 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比年初下降0.64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1.1%。這充分顯示出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已經取得可喜成果。下一步 應當如何繼續鞏固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我們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作進一步的分析與展望。

  姚景源:溫家寶總理在大連舉辦的2009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令人振奮和鼓舞。回想今年年初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冬季論壇上,許多國家政 要、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們還在憂心忡忡,曾有人表示,從以往各國發生銀行業危機的實際情況看,修復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不過,現在的實際情況正如溫總理所說 的,經過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加強合作,同舟共濟,積極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積極變化,開始緩慢、曲折地復甦。在近階段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們堅定 信心,迎難而上,從容應對,我國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最新統計數據表明這些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生產繼續加快增長。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比7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為連續4個月同比增速加快;1至8月份,同比增長8.1%,比1至7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

  二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略有加快。1至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2985億元,同比增長33.0%,比上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比1 至7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8729億元,增長39.9%;房地產開發投資21147億元,增長14.7%。

  三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穩步增長。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16億元,同比增長15.4%,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1至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763億元,同比增長15.1%,比1至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

  四是居民消費價格同比降幅縮小。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降幅比上月縮小0.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同比下降1.3%,農村下降1.0%;食品 價格上漲0.5%,非食品價格下降2.0%;消費品價格下降1.1%,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5%。1至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與1至7月 降幅持平。

  五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降幅縮小,環比繼續上漲。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降幅比上月縮小0.3個百分點。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8%,已連續5個月環比上漲。

  主持人:我們還注意到一個可喜現象,那就是農民工就業形勢好轉,外出就業已基本恢復。

  姚景源:是的。這是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開展的一項關於外出農民工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的調查。調查顯示,農民工外出就 業已基本恢復,農民工外出未就業比例較低。從調查結果看,今年二季度末,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5097萬人,比一季度末增加378萬人,增長 2.6%。只有不超過3%的農民工還在尋找工作。按輸出地來分,來自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外出農民工比重分別為29.6%、37.6%和32.8%。從輸 入地看,東部地區吸納外出農民工比重為66.7%,中部地區是14.7%,西部地區為18.2%。從外出農民工就業的行業看,他們以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為 主,其中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比重為37.9%,建築業為18.3%,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11.7%,住宿和餐飲行業佔8.1%,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佔 7.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5.6%。而暫未就業的外出農民工中,有28.7%是由於「收入低,主動辭去工作」,接近50%是由於「剛出來打工, 還沒有找到工作」或「企業關停、裁員」而暫無工作。從暫未就業農民工最近的打算看,近一半的未就業農民工選擇繼續留居目前所在城市,10%左右的未就業農 民工準備回農村老家。

  主持人:從您介紹的情況看,儘管目前經濟出現企穩向好勢頭,外出農民工就業形勢也出現了好轉,但與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工的期待還有差距。也就是說,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任務依然很艱巨。

  姚景源:你說的很對。雖然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出現了企穩向好的勢頭,但也要看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決 不能盲目樂觀。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世界經濟前景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壓力仍然很大;擴大內需在短期內受到多方面制約,一些行業、企業經營仍 然困難,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應會遞減,一些著眼長遠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時間。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並沒有減弱,短期內也很難消 除,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任務的確很艱巨。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大連舉辦的2009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說的那樣,經濟復甦的「綠芽」需要「陽光雨露」,需 要悉心愛護。

  主持人:當前我們應當怎樣悉心維護好來之不易的成果呢?

  姚景源:我認為,首先要全面、正確地理解中央確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的內涵。有人把一攬子計劃簡單說成是4萬億元投 資,這是一種誤解。一攬子計劃決不是單純的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而是擴大國內需求和調整振興產業、加強科技支撐、強化社會保障有機結合,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 民生、增加就業有機結合,克服當前困難和促進長遠發展有機結合,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的綜合性計劃,既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應急之舉,也是推動我國經 濟實現科學發展的長遠之策。一攬子計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標,是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其實質和核心是解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 性問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比如,在新增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投資主要起「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地 方和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今年1至8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0053億元,同比增長22.3%;地方項目投資102932億元,增長34.2%。截至今年7月 底,中央下達的投資中,保障性住房、農村民生工程、社會事業投資佔52.4%,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投資佔24.7%,重大基礎設施建 設佔22.9%。中央擴大投資的方向非常明確,主要用於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消除國民經濟瓶頸制約,在積極拉動內需的同時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 變。因此,我們只有全面、正確地理解一攬子計劃的內涵,才能看清下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主持人:下一步我們將如何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呢?

  姚景源:我個人認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既是一項艱巨任務,也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制約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契機。因此,我 們政策的著力點不僅在於克服短期困難,更要著眼於長遠發展。要在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同時全面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的整體素質和可 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大力調整內需外需結構,不斷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我們要看到,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13億人口期待 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為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抵禦外部風險提供了巨大的內需增長空間,擴大內需是我們的長期戰略方針。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提高消費在內需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同時,我們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任務,作為促進供需平衡增長的重要結合點;把發展服務業與調整需求結構結合起來,與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擴大就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我們還要看到,由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無論出於克服短期困難的需要還是著眼於長遠發展,我們都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但一定要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兼併重組,防止重複建設。

  二是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根本動力,更加注重構建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要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活力,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 移地深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努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縮小收 入分配差距;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繼續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都是當前 的重要任務。

  三是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更加注重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方面要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等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努力佔領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另一方面,要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幅提升農業、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現代化水平。

  四是統籌考慮人口集聚、土地集約、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等因素,積極穩妥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經濟持久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

  五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發展社會事業。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抓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體系,擴大覆蓋面,提高統籌層級和保障水平;全面發展教育、醫藥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 共服務逐步均等化。

  最後,我還想強調一點,那就是我們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雖然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依然是巨大的。因 此,我們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定要警惕和糾正形形色色的隱性保護主義行為,要與各國一道共同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共同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 復甦,為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不斷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美國經濟展望:短期樂觀 中期謹慎

  過去2個月多數機構紛紛上調對美國的經濟預期,其中高盛將下半年增長由1%上調至3%;ISI更為樂觀,認為未來4個季度增長4%(美國潛在增長約2.75%),與此對應的是,美國股市出現難得一見的持續上漲。

  回顧過去一年,市場態度發生近180度的轉變,應該肯定,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穩定經濟的舉措是很有成效。同時,較預期更為劇烈的庫存週期以及 強力的財政刺激很可能令短期增長高於趨勢水平。但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將經歷漫長的去槓桿過程;政府為緩解危機背上沉重債務;經濟似乎再一次經歷「無就業復 甦」,以上這些因素均會壓制經濟的增長。如果美國未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在庫存週期、財政刺激等短期因素消退後,可能需要準備好較長時間的弱增長。

  去槓桿

  去槓桿是本輪週期中美國經濟調整的關鍵主題。私人部門負債過高,佔GDP的比例接近300%,顯著偏離趨勢水平,因而需要削減負債,方法是提高 儲蓄。當然,去槓桿對經濟的影響取決於去槓桿的速度,如果加速去槓桿,經濟會受到拖累;如果去槓桿速度穩定,那麼從環比增長的角度,去槓桿本身不會造成拖 累。

  去槓桿速度由資產價格決定,當房產、股票價值上升,風險溢價下降時,去槓桿速度放慢、甚至增加槓桿。由於房價已經出現較明顯的企穩跡象,私人部門加速去槓桿的過程應該已經停止。

  有更樂觀的機構認為,去槓桿將會放慢,從而成為增長的推動力。我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美國房地產是個被透支的領域,住房自有率由95年64%上 升至69%,約500萬戶本應租房的家庭購買了住房,這個指標需要回調,預計未來向市場釋出超過200萬套房屋供應,因此短期內房價反彈幅度有限。而股票 價格已經計入樂觀的經濟預期,難以繼續趨勢性上升,綜合這兩項因素,我們認為去槓桿難以放慢。

  再從歷史角度,以往經歷嚴重金融危機的國家,包括1980年代末的日本、北歐3國,這些國家私人部門的儲蓄率在危機爆發後4年持續上升或處於高位,以保持較快的去槓桿進程。考慮到本次危機的嚴重程度,預計美國將經歷類似情況。

  財政刺激退出、政府債務

  儘管私人部門去槓桿本身對經濟的拖累似乎消退,但需要強調的是,去槓桿對總需求的影響尚未完全展現,未來去槓桿所引致的直接、間接負面影響將會逐步釋放。

  前面提到,政府通過大幅增加赤字彌補私人部門削減的支出,以穩定總需求。這可以理解為,政府為了避免全社會槓桿水平急劇下降所引致的通縮,在私人部門降低槓桿的同時,政府快速增加槓桿。

  儘管政府的措施能夠穩定短期經濟,但這引發了公眾以及海外央行對美國政府債務可持續性的疑問。為了穩定市場信心,美國的財政刺激需要以「合理」 的速度退出,而這個退出過程本身會對經濟產生拖累效果:財政刺激對經濟的作用可以用前後兩年的赤字的差值衡量,如果上年赤字/GDP為3%,下年為2%, 那麼財政刺激對下年增長的拖累為1個百分點。

  換種說法,財政刺激的作用是允許私人部門去槓桿的負面作用在更長的時期內、以更平穩的方式釋放。未來若干年,美國經濟會通過財政刺激的退出,持續地受到私人部門去槓桿的壓制,這方面的負面影響最早將在2010年下半年出現。

  另一方面,即便美國政府已儘量控制財政刺激,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估算,2010年至19年累計赤字將達到9萬億(5月份的估算為7萬億),公債餘額佔GDP的比例將在未來幾年上升至100%的水平,這是市場(至少是評級機構)衡量政府債務可持續性的閥值。

  儘管我們並不擔心美國政府的融資能力,但是政府債務的攀升將對中長期增長構成拖累。首先是真實利率將被推高。目前美國國債利率處於3.5%左右 的低水平,一方面是產出缺口大,通脹預期受到壓制;另一方面,全球經濟處於復甦初期,風險偏好仍未恢復至正常水平,公眾、以及海外央行仍然對美國國債有較 高的需求。未來隨著各國恢復正常增長,美國龐大的國債發行將會令投資者更傾向於迴避該資產,國債收益率很可能高於過去的正常水平。由於國債利率是其他利率 設定的基準,私人部門所面臨的真實利率很可能上升,這將壓制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另外,為了降低負債,美國政府很可能加稅,這將削弱私人部門進行經濟活動 的動力。

  總體上,我們對美國短期的增長較為樂觀。一系列短期因素,包括庫存週期、財政刺激可以幫助經濟在未來幾個季度獲取理想的增長。但隨著這些短期因素的消退,如果沒有新的增長點,美國經濟將在後續的若干年內「反芻」此次房地產泡沫破滅的苦果。(基金分析師-方毅)

報告預測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在9%左右

  在27日舉行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與會專家建議,適度調整目前「反危機」的短期應對政策,轉向以經濟轉型和培育新增長源為著力點的、兼顧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內需,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最新公佈的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認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未來源泉可能轉向「消費率提升」、「城市化加速」、「服務業發展」等方面。

  報告認為,消費每提高1%,將提高GDP增速1.5-2.7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人均GDP將提升2.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帶來經濟增長提高2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教授認為,消費大國的核心是看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應降低政府、企業在收入分配中的總額,提高勞動者所得。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高培勇指出,推動消費要在收支兩個方面做文章。財政支出應向消費領域傾斜,比如直接增加消費群體的收入、調節貧富差距,適當增加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另外,真正減小貧富差距,必須加大稅制改革力度。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認為,我國未來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但通過一些行政手段來提高消費率是較為困難的。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要使消費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需要一個完整的政策框架,建立促進消費的政策體系的過程需要時間。

  此外,報告預測,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還會在9%左右,但增長率將逐漸回落,到2020年之後降為7.5%左右。(中國證券報-張朝暉)

逾七成基金經理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今日投資2009年9月基金經理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預期未來6個月主要經濟指標向好,認為目前市場估值合理的人數較7月調查上升,基金經理逢低買入意願增強。

  基金經理對未來一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長的預期持續攀升。調查顯示,92%的被調查者預期未來上市公司業績將增長,判斷業績將上升30%及以上、 20%左右和10%左右的佔比分別為4%、51%和37%,對盈利增長率的平均預期為14.6%。75%的被調查者認為未來上市公司毛利率將上升,選擇毛 利率輕微上升和大幅上升的比例分別為64%和11%。八成以上的基金經理預期未來將升息,與7月調查基本一致。

  經過8月以來的市場調整,42%的基金經理認為當前國內股市估值偏高,較7月調查下降18個百分點。48%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市場估值合理,較 7月上升12個百分點。六成基金經理認為當前股市處於牛市階段,判斷處於牛市初期、牛市中期和牛市末期的佔比分別為27%、28%和6%。宏觀經濟政策和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繼續被認為是影響未來中國股市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中國證券報-余喆)

聯姻NBA 中國運動品牌勝算幾何?

  8月27日晚,姚明火箭隊的隊友巴蒂爾又一次來到北京。這已是他第4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一次,作為匹克「PEAK TEAM」成員,巴蒂爾的任務是向球迷介紹他的第四代「戰靴」。

  巴蒂爾只是NBA球星今夏來華的一個縮影。在他之前,已經有數名球星走馬燈似的從中國球迷面前閃過。奧尼爾來為中國運動品牌李寧做商業推廣;蘭德里、布魯克斯帶來了火箭隊的慈善行;掘金隊的「鳥人」安德森來為「NBA北京賽」做推廣;小牛隊的特裡、魔術隊的皮特魯斯給中國少年們帶來 了「NBA籃球無疆界」的火熱激情……匹克更是組織了7名「PEAK TEAM」成員訪華來體現「品牌國際化」戰略:阿泰斯特、基德、穆托姆博、傑克遜、武賈西奇、維姆斯以及巴蒂爾。

  在這些讓人目不暇接的球星身上,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多少都帶著「商業味道」——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球星是來中國叫賣鞋子的,附帶的才是慈善和籃球。

  隨著姚明、易建聯等人相繼登陸NBA,簽約NBA球星令其成為代言人,已經在國內各大運動品牌之間愈演愈烈。從當初匹克簽約巴蒂爾、基德,再到李寧攜手奧尼爾,本土企業利用NBA商業平台「迂迴擴張」深挖國內外市場的策略頗有成效。

  「目前已經到了NBA推廣收穫的時間,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多的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正是我們進軍國際市場的最佳機遇。」匹克 總經理許志華說。借助NBA的全球影響力,目前,匹克在國內外各大中城市已擁有5000多個專賣店,出口業務遍及歐、美、亞、非、澳五大洲,同時還吸引到 4億多私募基金,籌備上市融資。匹克還計劃今年在內地開設1000家專賣店,在主打二三線城市的同時向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進軍。

  對於李寧品牌來說,簽約奧尼爾,收穫同樣不小,目前其海外市場已拓展到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國。在日前召開的業績會上,李寧(02331,HK) 向市場公佈了同比營業額增長32.4%、淨利上升41.6%的好消息。李寧公司CEO兼總裁張志勇明確表示:「要向中國第二品牌進攻,我們原來是老三,現 在要向這個目標挑戰。」今年上半年中,李寧新增店舖564家,計劃至明年底的店舖總數將不少於7800家,即新增最少700家店舖,這其中77%將選址中 國的二三線城市。

  與運動品牌讓簽約球星來華是受利潤驅使一樣,NBA在中國的種種舉動,目標也是賺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當下,美國本土的錢越來越難賺。而在中 國,NBA中國公司剛成立時就統計出喜愛籃球的中國青少年達到3億,如今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壯大中,市場潛力極大。NBA全球業務總裁海蒂·尤伯羅斯就透露 過,2006年,NBA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達到了5000萬美元。雖然近兩年NBA並沒有公佈新的統計數字,不過從NBA在中國的宣傳力度來看,這個數字只 能是有增無減。

  NBA覬覦中國的野心不僅是要把常規賽搬進來,他們還想在中國弄一個自己的聯賽。2008年,全球籃球體育產業收入約5500億美金,美國佔據 2700億,中國只佔到這個市場的0.3%—0.4%,顯然潛力巨大,要分到這一杯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NBA成功的運營模式,開發中國的籃球聯賽,這也 是去年NBA官方宣佈將在中國興建12座符合NBA賽事標準球館的初衷所在。現在,姚明因傷將缺席火箭隊的未來整個賽季,NBA顯然不希望因姚明缺陣而使 NBA在中國的影響力「塌方」,這將促成中國運動品牌與NBA合作的更多可能。

  不過,儘管NBA在中國擁有大量擁躉,但這種接二連三的到訪,能否讓中國運動品牌與NBA獲得雙贏還需時間考驗:一是這些球星們參加商業活動太 過頻繁,明顯的商業色彩以及多年一成不變的球星推廣方式難免會讓球迷產生審美疲勞,二是國際球星具有超高的人氣指數及品牌號召力,他們的加盟無疑會給運動 品牌提供形象與檔次雙重提高的機會,但國外代言人又常是一朵帶刺的玫瑰,運動品牌需具有較強的判斷與操控能力,才能讓自己的高額付出擁有等量乃至超量的回 報。(中國經濟時報-薛娟)

匹克資本化:燒錢換品牌能否持續

  4.1港元/股,匹克體育(1968.HK)確定了2009年9月29日登陸港交所的發行價格。以此計算,匹克體育此次掛牌港交所募集資金將達到17億港元,較之前預估的15億港元高出14%。

  泉州出鞋王,泉州的鞋企傾向香港資本市場。匹克是繼同城兄弟安踏體育(2020.HK)、特步國際(1368.HK)、361度(1361.HK)之後第四家登陸港交所的鞋企,鞋王許景南家族財富也暴增至52億港元。

  「匹克是一個走國際化、專業化路線的中國品牌。香港是超級國際化大都市,是國際商業、金融資本文化的彙集之地,同時與內地文化相通。」匹克體育董事局主席許景南這樣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解釋選擇港交所完成匹克資本化的原因。

  資本強化品牌

  根據匹克體育招股說明書,此次IPO共計發售4.1958億股,其中90%將國際配售,其餘10%在香港公開發售。而9月16日結束的國際配售中獲得了8倍的超額認購,融資總額17億港元,較之前預估的15億港元高出14%。

  若不計超額配股權,匹克體育上市後總股本達20.98億股。許景南家族共持有匹克體育約61%的股權:其中許景南及其夫人分別持股約17.5%,許景南的兩個兒子許志華和許志達分別持股約13%。按每股作價4.1港元計算,上市後公司總市值達86億港元。

  與同城對手相比,匹克的資本化起步要晚了很多,不同的是,在赴港上市完成資本化之前,匹克用風投融資的方式彌補了差距。2007年8月,紅杉資 本投資匹克,獲得7.8%股權;2008年,匹克引入了建銀國際、深圳創新投資等私募基金,完成第二輪集資;2009年4月,匹克完成了引入紅杉資本、建 銀國際和聯想投資三傢俬募股權投資機構近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投資,完成了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

  「上市前的風投資金主要用於公司的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2009年將新開1000家專賣店,金融危機是我們從二三線城市進軍一線城市的好機 會。」匹克體育首席執行官許志華表示,「匹克在中國的籃球鞋市場份額比耐克高近一成,此後匹克將向跑步和戶外運動用品市場適度擴張,今年計劃在美國成立全 球研發中心。」

  除了資金,匹克更看重引入的幾家風投帶來的額外收益。「建銀國際入股後,建設銀行(601939.SH,0939.HK)給我們的授信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紅杉通過他們在海外投資的網絡購物網站幫我們進行全世界的銷售,聯想則和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管理經驗。」許志華說。

  「風投看中匹克基於兩點。」許景南向記者解釋,「一是金融危機下,安全防禦類的投資種類成為首選,其中以醫療醫藥,消費品為重點。匹克則是典型 的消費品生產企業;二是匹克一直以來強調並付出努力的專業化,專注於籃球鞋這個細分市場,使得我們在2007年超越耐克成為國內市場第一大籃球鞋生產企 業,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0%以上,投資回報率高,成功登陸港交所又為他們提供了退出渠道。」

  將「燒錢」進行到底

  根據匹克的招股說明書,IPO募集資金的48.3%用於媒體廣告、品牌推廣及營銷活動,按照17億港元的實際募集資金計算,這部分高達8.21 億港元;用於擴大銷售網絡及提供獎勵以刺激銷售收入的增長佔IPO募集資金的15.6%,2.65億港元。合計10.86億港元用在與銷售有關活動上,而 用於擴大產能和研發等項目的資金佔募集資金27%,合計4.59億港元。

  記者統計發現,已登陸港交所的安踏、特步、361度等匹克同城競爭者IPO募集資金大部分都用於品牌推廣,其中安踏用於提升品牌花費11億港元,佔31.68億港元募集資金的37.7%;361度雖然品牌推廣總費用為7.8億港元,但佔募集資金總額比重達到了39%。

  「從中可以看出匹克的發展思路:提升品牌,擴大營銷網絡,提高並鞏固市場佔有率。」廣州一位消費品行業研究員表示,體育用品行業對於品牌的依賴 性非常高,各個國家、各項體育運動最頂尖的運動員幾乎被耐克、阿迪達斯包攬,成為其代言人,而這兩家公司每年僅代言費用就近10億美元,「還有廣告費用, 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以及戶外廣告,贊助各種賽事活動等。」

  該研究員認為,匹克的強項在於專業籃球鞋。要拉開與安踏、特步、361度在籃球鞋細分市場的差距,除了加大技術研發之外,還必須請到比他們的代 言人更大牌的球星代言。同時,匹克雖然在近三年國內二三線市場上開了大量的品牌零售店,但在一線城市的品牌零售店數量少於安踏等競爭者,因此匹克才會想用 2009年4月份拿到的6000萬美元風投資金再開1000家店。而品牌的提升卻不僅僅體現在開店數量上,配套的廣告宣傳必不可少。「要想在這個行業樹品 牌,就得燒錢。」

  「匹克對品牌的依賴度相對較高。我們通過上市所募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將用於我們的品牌推廣,集團將透過贊助更多國際體育盛賽持續提升品牌形 象,特別是國際市場裡的品牌認知度。」許景南表示,但他同時說,未來匹克的品牌策略不會發生改變,以籃球裝備作為品牌與產品的主軸不會改變,「當體育用品 市場進入成熟期,我們將會採取的策略包括降低成本,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在產品組合和價格組合上更多強調盈利能力等。」

  國泰君安(香港)研究員李準則給匹克體育「謹慎申購」的評級。他認為,與安踏及361度相比,至2009年6月底,匹克品牌零售店總數達 5667家,略低於安踏的6129家。從2006年至2008年的經營情況來看,其零售店數的複合增長為49%,而收入和利潤的複合增長分別為81%及 109%。今年上半年,其鞋類和服裝產品分別貢獻收入46%、52%,從銷售區域來看,國內銷售佔比91%。

  「很明顯,公司的歷史盈利複合增長高於安踏及行業平均,但這主要是因為網絡擴張的複合增長達49%所致,公司應維持健康的同店增長以維繫增長動能才屬合理。」李准表示。(中國經營報-段鑄)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經濟危機改變消費模式 逾6成美國人變省錢一族

  中新網9月27日電 美國花旗集團一項調查顯示,經過經濟危機洗禮後,美國消費者可能不會再回到以往的消費方式。超過6成美國人表示將永久保持「多節省,少花費」的新消費習慣,只有少於3成會在經濟轉好之際,「故態復萌」。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27日報導,調查機構本月1日到5日期間針對了2005名成人展開調查,調查誤差率是2.2%。整體而言,6成受訪者表示願意繼續減少貸款、日常開銷和信用卡使用次數,並增加儲蓄和投資項目。

  受訪的中低收入群體中,大多數人表示願意從日常生活中削減開支。收入少於5萬美元的人當中,高達80%表示會減少日常消費。在收入介於7.5萬美元到15萬美元的中高收入群體中,有68%的受訪者願意這麼做。

  調查也發現,無論收入高低,有62%的受訪者已經減少使用信用卡消費,當中有61%的人表示將繼續保持這樣的用卡方式。 

中國奢華品年銷售將突破50億美元 增幅全球第一

  中新網杭州9月26日電 (記者 夏毅) 據高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2009年全球奢華產品市場出現萎縮情況下,預計今年中國奢華產品銷售將破天荒的達到50億美元,遠高於2008年30億美元的銷售額,增幅居全球第一。

  據報導,在金融危機使歐美日奢華品牌需求普遍萎縮時,中國奢華品市場卻依然向好。目前,中國奢侈品消費已佔全球市場的2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奢侈品(亞洲)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CEO兼奢華亞洲網代理首席執行官蒙鵬鈞稱,在過去的一年裡,金融危機並未對公務機市場造成衝擊。作為提供快 捷、便利、舒適的空中交通供應商,奢侈品亞洲公司仍然在中國賣掉了6架公務飛機,成績斐然。據他透露,旗下奢華亞洲也即將迎來第一筆數目客觀的風險投資。

  深圳,中國最奢華的前沿城市

  今年3月,亞太區最大規模的Gucci旗艦店在深圳羅湖隆重開幕。7月,路易威登亞洲最大旗艦店也在深圳羅湖開張。蒙鵬鈞認為,Gucci和路 易威登作為世界頂級奢侈品品牌,可謂時尚界的「標竿」。其品質之高貴、選點之苛刻、店面之豪華,使之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時尚文化符號,從 某種意義上講,人們更把它們當作一個城市是否真正具備時尚氣質的標準。同時,蒙鵬鈞認為,「Gucci和路易威登將亞洲最大旗艦店都選在深圳,而不選在上 海,是因為深圳是中國最奢華的前沿城市,是領導奢華潮流和提供奢華資訊的前沿城市。」。

  義烏,中國最奢華的汽車俱樂部

  中國哪個城市豪華車密度最高?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不是廣州,而是浙江義烏。以「小商品市場」為世人所知的縣級市義烏,為中國經濟創造了諸多 「樣本」。在中國車市,義烏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創造了多個奇蹟。站在義烏街頭,你會發現滿眼都是寶馬、奔馳、保時捷、奧迪、悍馬、法拉利。如果你 再耐心等上幾分鐘,就能看到勞斯萊斯、賓利、邁巴赫、藍博基尼等千萬元級別的頂級豪華車。

  2007年,義烏寶馬4S店開業。這一事件曾轟動全國,因為這是中國迄今唯一一家在縣級市開出的寶馬4S店。開業儀式上,寶馬中國區總裁親赴現 場,能夠獲此殊榮的寶馬4S店並不多見。現在,寶馬在義烏的年銷量穩定地達到了2000餘輛,這就不難理解義烏滿大街都能看到寶馬汽車。

  在杭州、上海等地其他品牌的豪車4S店,同樣也頻現義烏牌照。在杭州保時捷中心,義烏人是那裡的常客。目前義烏單車價值千萬元以上的豪華車已有數十輛,僅勞斯萊斯就有13輛,超過廣東全省的總量。

  上海,中國最崇尚奢華的大都會

  在上海的奢華地帶南京西路,四十餘家世界500強的office,打造了上海頂級奢華消費的理由。內地人、香港人、外國人,共同形成了上海頂級 消費區。據瞭解,上海的高檔消費令人咂舌,隨便一件衣服就可能花掉普通人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工資,在恆隆廣場、美美百貨,購置一身春秋季的衣服,開銷大概在 2萬元左右。此外,世界各大著名品牌店,卡地亞珠寶、百達翡麗手錶、傑尼亞服共同構成了上海外灘十八號。

巴菲特愛穿創世「不只因免費」

  導語:巴菲特的選擇就是市場風向標,無論他的選擇是一隻股票,還是一套西服。9月19日開幕的第20屆大連國際服裝節入口處,一塊大屏幕上反覆播放著「股神」巴菲特為創世西服送上的祝福視頻備受矚目,一時間,巴菲特是否持有大楊的股份備受爭議。

  真正有錢有權的人不再穿意大利頂級男裝品牌布萊奧尼(Brioni),他們都穿「創世」(Trands)牌西裝。

  這個還不太為人知的男裝品牌是由大連大楊企業集團創立的。今年63歲的李桂蓮在大連市開創了這家服裝公司,這個個子不高的農村婦女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了時尚界大亨。

  大楊網站9月10日貼出了一段宣傳視頻,在視頻中亮相的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巴菲特。這段視頻給李桂蓮的公司帶來了極大提振。巴菲特在視頻中對李桂蓮、大楊以及自己的九套創世西裝大加讚賞。

  雖然從未被稱為時尚達人,但巴菲特說,創世西裝改變了他的形像。巴菲特本週在他的辦公室誇讚創世西裝「很舒適,大家說我穿著很好看。」他說,我活了78歲才有人誇我的外表。

  巴菲特稱自己並未持有大楊的股份。他說,自己尤其喜歡新的抗皺西裝。巴菲特說,就算我出門旅行,天天穿著它們,它們也不會起皺。巴菲特還說,他已經將以前的舊西裝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那段視頻是應李桂蓮的請求錄製的,是為了慶祝這個月大楊創建三十週年紀念日。巴菲特在視頻中說,他已經向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商業合夥人查理-芒格以及微軟創始人、億萬富翁朋友比爾-蓋茨推薦了這一品牌。

  大楊還有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顧客──國家主席胡錦濤。大楊發言人智勇說,胡錦濤是從2005年底開始穿創世西裝的。大楊的官方歷史介紹中就有一幅胡錦濤穿著創世西裝的照片。

巴菲特身穿创世的西服,与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热情拥抱。
巴菲特身穿創世的西服,與大楊集團董事長李桂蓮熱情擁抱。

  「這有點兒過於親密了」

  李桂蓮和巴菲特是偶然建立起友情的,雖然這段友誼看起來有點讓人難以想像。李桂蓮說,這要感謝「緣分」,我們之間的這種感情是誠摯的。李桂蓮個子不高,頭髮自然卷,穿著以深色為主,帶著琥珀色眼鏡和一串珍珠項鏈。

  兩年前,巴菲特來到大連參加伊斯卡爾金屬製品公司(Iscar Metalworking)一家新工廠的開幕儀式,這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 一筆收購交易。大楊全球營銷總監大衛-瑪格里特(David Margalit)的一位朋友在Iscar的管理層工作。瑪格里特找了個機會,建議巴菲特試 試創世的定製西裝。

  巴菲特說,我進了酒店才五分鐘,有兩人就衝進我的房間,「我還沒明白過味兒來,他們就開始把量尺繞到我的大腿上。對我來說,這有點兒過於親密了。不過他們把衣服送來後,我沒覺得有一丁點兒不合身。 」

  巴菲特承認,他對男裝的瞭解不及他在投資上的技能。他說,我並不熱衷買衣服,不過這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喜歡這些衣服,當然不只因為它們是免費的。」

  「創世」品牌吸引巴菲特的另一個原因,是大楊創世董事長李桂蓮的致富故事。

  李桂蓮「從貧兒到服裝大亨」的致富故事吸引了巴菲特。她出生於農民家庭,在距離遼寧省大連市一小時車程的楊樹房鎮長大,小時候住在破磚房裡,家裡的前院還養著鵝。她從18歲起就開始種地,很快就從農民中嶄露頭角,成為有著2000人的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

  1979年,她貸款3萬元創建了集體所有制鄉鎮企業大楊集團,建起了一條組裝線,有85名員工和街坊鄰里貢獻的幾十台縫紉機。工廠開始時生產和 李桂蓮一樣的農村人使用的簡單物件,比如桌布、圍裙和套袖。 指甲上畫了粉紅玫瑰圖案的李桂蓮告訴記者,我們的技能很低,不過目標很高。

  隨後,公司開始生產簡單的工作服,慢慢地推出更複雜的服裝,同時與海外客戶簽訂協議。

  1995年,大楊推出了自有旗艦品牌「創世」男裝。現在,大楊有1.5萬名員工,每年生產1000萬件服裝。

  蓋茨也穿「創世」

  巴菲特很快喜歡上了李桂蓮和她的西裝。他在給李桂蓮的一封落款2007年11月27日的信中寫道,「昨天我從大衛那兒收到了兩件西裝。非常合身,看起來棒極了。我從來沒有這麼喜歡的西裝。」

  今年5月份,巴菲特邀請李桂蓮參加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兩人再度見面。

  巴菲特說,之後「創世」西裝還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四位董事量身定製了西裝,他們是比爾-蓋茨、查爾斯-芒格、國際寬頻網絡基建及通訊公司董事長小斯科特和Munger, Tolles & Olson律師事務所的羅納德-奧爾森。

  李桂蓮不會說英語,她喜歡捏站在她旁邊的人的胳膊或手。她說,她沒有料到會受到巴菲特如此熱情的對待。

  即使是在創立了14年之後,「創世」在中國也並不是很有名,至少在巴菲特開始給它作宣傳之前是這樣。「創世」的20家店集中在北方的二線城市, 比如大連、瀋陽和太原;「創世」的衣服很貴。最便宜的也要約6000元(合880美元),最貴的用上等羊絨製作的西服則要兩萬元。

  李桂蓮簡歷

  1946年出生,現任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著名企業家。

  1964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楊樹房服裝廠廠長兼黨支部書記,新金縣服裝工業總廠廠長兼黨支部書記,大連楊樹房實業總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大楊企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黨委書記。

  榮獲「全國最佳農民企業家」、「全國優秀女企業家」、「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全國鄉鎮女企業家標兵」;1997年榮獲「紫荊花杯中國傑出企 業家成就獎」;1994年、2002年兩次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鄉鎮企業功勛」,1989年、1995年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東方早報)

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

廣州勞動力市場缺工兩到三成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何燕紅) 昨日,廣州市勞動部門舉辦「廣州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分析評價論壇」,並發布《2009上半年度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調查分析報告》。調 查表明,上半年廣州人力資源市場供需轉淡,崗位需求和求職總量「雙降」。另外,600家企業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職工工資水平同比有所上升,在崗職工加權 月薪達到1815元。

  此外論壇最新發佈了截至8月份最新的調查數據:七成受訪企業有招工意向,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缺工比例達兩到三成,預計下半年就業形勢有望回暖。

  職位同比減少15萬個

  據悉,今年1~6月,全市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登記用工需求為82.3萬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15萬個,降幅15.5%;進場求職78.4萬人次, 同比降幅4.4%。求人倍率1.05,處於近五年來的低位。從城鎮登記失業情況看,截至8月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9.15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0.51萬人。

  廣州市勞動保障部門表示,廣州勞動力市場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總體供需形勢基本平穩。從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採集的企業空缺崗位看,今年1~9月呈現波浪型盤整回升,並以4月份為分水嶺,逐月向上攀升,呈現向好趨勢。

  平均月工資為1815元

  從職工工資水平看,普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的月平均工資分別為1287、1500、1844、 2355、2677、3341、2973元。受訪企業在崗職工的加權平均月工資為1815元,較上年同期的1750元上升3.71%

  企業招聘意願和招聘規模上升。2009年第二季度,有招聘意願的定點調查企業數從第一季度的263家上升為305家,有招聘意願的企業樣本佔總 調查數比重從43.8%上升至50.8%。從招聘規模看,從第一季度的1.59萬人上升至第二季度的2.33萬人,平均招聘規模從60人/家上升至76人 /家。

  勞動力缺工兩到三成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表示,綜合而言,目前廣州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缺工的比例達到20%~30%。大部分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明顯增強,市場招聘需求持續「升溫」,主要以補員和招聘普工為主。

  對重點監控企業7~8月的調查還顯示,未來一月有招工計劃的企業佔75%,主要以普工為主。超過七成企業預測未來兩至三個月內有招工意向,需求仍以普工為主。

  據悉,廣州近期普工難招人,與工資偏低也有關係。勞動部門表示,企業要解決「缺工」問題,應考慮適當提高待遇以增強吸引力。

  大學生工資預期降

  調查顯示,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70.4%的求職者表示願意降低薪酬待遇來實現就業。

  大學應屆畢業生作為新增勞動力,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普遍感到就業困難。同樣有超過七成的大學生認為就業困難。在問及就業難的原因時,49.7%的 大學生認為是就業環境差或招聘崗位少的現實就業形勢,也有28.1%的大學生歸結為職業技能缺失的自身原因。被訪問的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工資預期為1500 元/月,擇業時的第一考慮因素是有良好的個人發展前景。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央視:四川也現民工荒 建築技術工月薪5000

  和逐漸回升的經濟數據幾乎同步,沿海地區的「民工荒」正在加劇。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供求報告顯示,企業需求總人數60.3萬人,求職總人數 35.4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深圳市4月用工缺口2.3萬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這麼多空缺的工作機會等著大家,農民工們願不願意再次出 門呢?我們的記者趕到了農民工輸出大省四川,來看看在成都的調查。

  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眼下招工困難重重

  記者:「這裡是成都人力資源市場,今天是技工和普工的專場招聘會,現在是早上的9點15分,我看到在我右邊的是用人單位報名處,已經排成了數百米的長隊,說明用人需求非常旺盛,再來看看我左手邊的大廳,前來求職的人卻不多。」

  成都市人才市場原本只有45個招聘席,但現在用人單位太多,不得不兩家單位擠一個招聘席,擴充到90家。然而為了能搶到一個席位,很多用人單位早上7點半就來排隊,但還是有很多人排不上號。

  記者:「我看你們這排了好長時間。」

  企業人事經理:「對,排到這裡沒位置的。」

  記者:「已經沒位置,你們幾點鐘過來排位置的?」

  企業人事經理:「差不多8點。」

  記者:「現在有多少家企業找不到位置?」

  成都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排位的話,如果滿足90家的話,然後剩餘的可能有24家沒排到位子。」

  記者:「現在還有20多家沒排到位子,這下個星期的位子?」

  成都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下個位置沒有了。」

  記者:「下個星期沒有了。」

  成都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因為每週一定滿了,每週一就定滿了。」

  由於沒排上隊,今天又只能空手而回,然而這些單位人事經理們都已經長期失望而變得麻木了。

  單位人事經理:「現在招聘都非常困難,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招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包括聯繫社區和勞動部門,還有中介,這些我們都已經涉足了,但是依然這個問題不好解決。」

  記者:「你們的公司是在成都還是在省外?」

  單位人事經理:「成都。」

  記者:「成都都招不到人,你們都遇到這種情況嗎?」

  單位人事經理:「都遇到。」

  好不容易排到一個招聘席的用人單位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家當地電子廠招聘普工150人,待遇每月1200元。但一上午過去了,只有4個人來報名。

  記者:「招聘的效果明顯嗎?」

  公司人事經理:「不是很明顯。」

  記者:「跟你想像中的?」

  公司人事經理:「因為已經習慣了。」

  記者:「習慣什麼意思?」

  公司人事經理:「就是說因為每次最多的話,也就招20個人左右,然後十幾個或幾個多的算正常的。」

  記者:「而且還只是一個意向性的?」

  公司人事經理:「對,就實際說到工廠來面試的不一定幾個。」

  記者發現,現在用人單位給出的普工月薪都在1500元左右,部分企業甚至給出了3000元來吸引應聘人員的注意,而技工的工資則更高,但仍然招 不到足夠多的工人。成都市就業局人力資源市場處處長李華告訴記者,他們這裡每天能夠提供700多個崗位,但能夠達成意向的也就200個左右。

  成都市就業局人力資源市場處處長李華:「其實現在就是說也是怪圈,那麼每個攤位報名的人數也是比較多的,但是最後真正到企業面試,最後的面試,就是也很少。」

  記者又來到了成都勞動力輸出的大縣金堂縣,在這裡的人才市場意外碰到了從天津來這裡招工的人力資源經理吉宏凱。她告訴記者,她代表天津濱海新區 的幾家企業來四川招聘工人300名。本以為四川是人口大省,隨便找個幾百多人沒問題,但她來四川10天了,聯繫了各地就業局,才只招到了80人。她現在很 迷惑,民工都去哪兒了?

  天津布瑞斯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副經理吉宏凱:「因為從各個地方反映回來就是說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缺人,那麼就是廣東缺,上海缺,蘇州缺,天津也缺,那人都到哪去了,因為所有企業都缺人,我現在就是包括我自己本公司,包括周邊的企業聽到的消息就是人都到哪去了,看不到人。」

  記者:「你有沒有在四川找到這個答案?」

  吉宏凱:「我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都說在外地打工,那如果都在外地的話,按道理來說的話,應該就是說不會所有地區都缺人,但是現在反饋回來所有的地方都缺人,這些人到底在幹什麼?」

  究竟是哪些原因讓單位剃頭挑子一頭熱?

  看來出現民工荒的不僅是沿海地區,即使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眼下在招工也是困難重重,只剩下招工單位剃頭挑子一頭熱。回想年初,很多農民工 還因為金融危機影響不得不提前返鄉,總數一度高達2000多萬,很多人當時都還為自己失去工作發愁。怎麼十個月不到,現在卻變成了有工作沒人幹了?我們的 記者在四川的兩大民工輸出地金堂縣和安岳縣展開了調查。

  記者:「這裡是金堂縣的一家皮鞋加工廠,在大門口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招聘牌,我們算了一下需要工人一共是100人,而且待遇還不錯,包食宿,看來用工需求量還很大。」

  這家位於金堂開發區的皮鞋廠為了招工,甚至將一座6層樓高的外牆都刷成了招聘廣告,廠長寇孝永告訴記者,他們廠房的設備已經全部到齊,但由於缺 人,現在訂單任務都完不了。他們這裡的員工大部分都是沿海打工返鄉人員,由於是熟練工,因此上手快,寇廠長希望更多的在沿海打工的老鄉都回來在家門口工 作。

  艾民兒鞋業金堂分廠廠長寇孝永:「其實我們也是非常希望他們能夠回來,那麼主要是現在,比如說通過我們現在人員他們工資績效的提高,就是說勞動 福利了這方面的一些,包括我們的一些各方面福利的一些改善,然後通過我們現有回來的這部分人員和現有的一些員工,這些口碑宣傳嘛,然後也希望在,那麼希望 能夠爭取他們回來。」

  記者看到,這個廠的環境很不錯,還配置了幾台大空調。剛從東莞回來的打工妹晉良萍告訴記者,這裡一個月也能掙一千四五,各方面的待遇都和東莞打工差不多,而且還離家近。現在好多在沿海的鄉親都想回家來打工。

  艾民兒鞋業金堂分廠晉良萍:「現在他們又想回來了,我建議他們回來,我說現在外面大量招工,你們回來在自己廠上,家裡都可以照顧一下的,他們就說的等幾天他們就都回來。」

  去年9月份金融危機爆發,四川返鄉民工近400萬人,2008年10月到12月,金堂縣返鄉的客流量就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30%以上。究竟是哪些原因,讓這些農民工回到家就不願意再出來了呢?我們又來到了素有金堂縣打工第一鎮之稱的竹篙鎮。

  記者:「這裡是有打工第一鎮之稱的金堂縣竹篙鎮,這裡曾經有大量村民外出務工,我們在新修的樓房後面,發現了這樣一個鞋材加工廠,這個加工廠裡有300人在工作。」

  在一個老舊的大房子裡,300多個員工在熟練地操縱機器加工運動鞋鞋面,機器轟鳴,熱火朝天。廠長告訴記者,她在東莞打工18年,去年回村裡創辦了這個企業,以前在東莞鞋廠打工的返鄉農民工就很快重新上崗了,而且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金堂永達鞋材加工廠總經理張禮貞:「他們跑那麼遠去的話,他想家裡面小孩子沒人照顧,老人沒人照顧,差不多他們現在就在這裡做,所以一般我們沒 有什麼流動性的,基本上做的人比較穩定,因為他們每天都可以回家,甚至他們有的上午,中午就可以回去吃飯,下午回去吃飯,這樣的。」

  記者:「像他們過來在你們這打工的話,你們覺得招聘,招員工的話困不困難?」

  張禮貞:「沒困難,我們都沒有寫過招聘出去,他們都主動過來找工作,過來找。」

  記者看到,由於工廠就開在村子裡,家裡孩子有事情很容易就來這裡找自己媽媽。

  記者:「他來找你幹嘛?」

  工人:「要錢買糖。」

  記者查看了這些在家門口上班的工人的工資,平均工資都能拿到1500左右,個別能拿到2000元。記者帶著天津的人事經理吉宏凱來到竹篙鎮鎮政 府,想請鎮幹部能不能幫助組織一些農民工。鎮幹部告訴我們,他們全鎮1萬多人外出務工,基本都已經找到了工作,今年有近千人在鄉鎮上的企業就近工作。再看 見招聘啟示裡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這樣的工資水平已經沒有人願意去那麼遠的地方打工了。

  金堂縣竹篙鎮鎮幹部夏逢利:「工資的吸引力不大,因為現在我們竹蒿在外打工這麼多年,有好多人已經思想上和意識上在外漂泊,畢竟是暫時的,哪怕他掙再多的錢,家裡面娃娃沒照看好,老人沒照看好,萬一太遠的話,萬一發生一個得病了,等於你掙十萬、二十萬,還是等於零。」

  聽完鎮幹部的介紹,吉宏凱很失望。

  吉宏凱:「我感覺還是有點失望,有點失望。」

  記者:「失望,為什麼失望呢?」

  吉宏凱:「今年不是很多人都返鄉回來,我覺得應該是說今年的情況比較富於,但是現在看來的話人很少。」

  金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玉明告訴記者,隨著當地企業的發展和基礎建設的動工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去年6萬農民工返鄉後,只有5萬人再出去打工。

  金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玉明:「在我們本縣就業的大概有1萬名吧,8、9千。」

  上百萬農民工去哪裡了?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對這些農民工來說,只要老家的工作好找、工資不低,他們當然不願意捨近求遠,漂泊在外。不過,對於四川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吸納了大量的民工,一起來看。

  記者在成都的一塊工地碰到了一個在這裡拉磚頭的民工。

  記者:「你現在一個月的工資能拿到多少?」

  建築民工:「60塊錢一天,一個月拿到一千七、八。」

  記者:「60塊錢一天,這個工資水平算什麼樣的工資標準?」

  建築民工:「像小工是最低的工資了。」

  而建築工地上的技術工的工資則更高。一個負責砌牆的技工告訴記者,他們的月收入一般都在5000左右。

  記者:「你們這樣一般的技術工人的話,在工地一天能拿到多少錢?」

  建築工地技工:「這個分好做不好做,好做的有些三百多,兩百多,有一百多的,一般就是三百多。」

  記者:「三百塊錢一天?」

  建築工地技工:「一天。」

  記者:「一天三百塊錢,但是一個月收入?」

  建築工地技工:「但是一個月下來只有五千塊錢,你有時候要下雨,我要停點電,一般做20來天。」

  而且一些原來在沿海製造業打工的人員也回來從事建築業。

  記者:「像你在這開電梯的話,一個月拿到多少錢?」

  四川思博機械公司員工:「一千七、八。」

  記者:「你以前在外面打過工嗎?」

  四川思博機械公司員工:「在,在海南打過工,海南也去過,廣東也去過。」

  工地項目經理余國平告訴記者,很多災後重建項目為了趕工期,缺人手,都是重金請農民工。

  工地項目經理余國平:「就是一般的普通的小工,小工能夠達到接近一百塊一天。」

  記者:「就一個月加起來算起來的話,一般人能拿到?」

  余國平:「對,一般人都是兩三千塊錢沒有問題的。」

  記者:「如果有點技術的?」

  余國平:「有點技術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四、五千的。」

  四川因金融危機返鄉的民工達400萬人,但是災後重建吸納的人數隻有140萬人,在金堂縣的調查顯示,返鄉農民工中只有不到20%留在了當地務工,那麼還有上百萬農民工去了哪裡呢?安岳是四川最大的民工輸出縣,這裡也是四川民工輸出的風向標。看一看記者在安岳的調查。

  記者在安岳縣岳新鄉調查發現,很多村民外出務工,已經不去沿海地區了,而且現在在西部省份打工的收入也不少。

  記者:「你兒子在哪兒打工?」

  村民:「西藏。」

  記者:「一個月掙多少錢?」

  民工:「兩三千吧。」

  記者:「你兒子去哪兒打工了?」

  民工:「內蒙古。」

  記者:「一個月掙多少錢?」

  民工:「三千吧。」

  記者:「你們村去內蒙有多少?」

  民工:「5、6個吧。」

  目前,安岳縣已經有數百個外出農民工回鄉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上千人就業,而資陽更是發放了2000萬貸款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這樣就地安置農 民工6.1萬。此外農民工流向在這兩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前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民工只佔到了總數的30%,而一半以上都在西部和華北務工,主要從 事建築業。

  安岳縣常務副縣長薛紅:「我們珠海這個地方大概是十幾萬人,十多萬人多一點,然後同比減少了,比去年同期就減少了兩萬人。」

  記者:「像我們四川的民工去東部沿海的地區打工的人數在逐漸降低?」

  薛紅:「對,因為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途徑吧。」

  如果災後重建結束後,140萬勞動力釋放出來,會不會緩解東部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呢。成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小江認為,這部分人肯定會首先填補成都的用工缺口。

  成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小江:「成都的產業發展是持續的,就產業發展的需求對勞動力需求會持續的增長,包括我們長三角的產業向成都轉移,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的轉移,在成都是蓬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比較大。」

  在四川省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冷榮忠給記者拿出了一份今年7月呈報給國務院的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從務工區域看,四 川省內和「三北」地區成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首選目的地,受調查的8個市東南沿海務工人數350萬人,同比減少19%。而農民工收入也出現在沿海一帶減 少,在內地省份增加;在外向型企業減少,在內需型企業增加的特徵。同時呈現出製造業收入下降,建築工收入增加的趨勢。報告綜合分析,原來從業於「珠三 角」、「長三角」地區外向型企業的農民工目前轉行於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已經是擇業的主要趨勢。冷榮忠認為,這實際上是農民工在用腳「投票」

  四川省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冷榮忠:「如果是金融危機期間,或者是在以前務工的時候,農民工在那務工,收入不錯,生活也很好,各方面的權益都有保障,金融危機發生也不把他們當成包袱來甩,他們也不會這樣,也不會這樣,我想大多數不會這樣。」

  記者:「他可以選擇更好的?」

  冷榮忠:「你這是這樣,也許我可以到另外的地方試一試吧,也許要好一點吧。」

  半小時觀察:勞力不再廉價 調結構成必然

  農民工流向是我們觀察中國經濟動向的一個窗口。看了剛才節目裡所展示的這些變化,我想最應該警醒的恰恰是那些面臨招工難的沿海地區,無論外需萎 縮的國際市場,緊張的國內勞動力環境,還是我們日益強調的生態資源環境,都在壓縮簡單加工製造業的空間。儘管過去二十多年裡,不少沿海地區靠加工製造業賺 到了第一桶金,但從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趨向看,繼續一條路走到黑只會越走越窄。如果這些地方不能頂住出口下滑的壓力,真正把產業結構由低轉高,擺脫對 內地廉價勞動力的嚴重依賴,未來將用腳投票的就不止是農民工了。

  就像民工潮的來臨是市場推動的一樣,民工潮的退去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無論潮起潮落,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敏銳地把握其中的動向,對經濟發展、產業模式做出提早規劃,不要被晾在了沙灘上。(經濟半小時)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李稻葵:危機後用什麼支撐高增長

  ——訪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世界經濟開始經受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一年過去了,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積極變化,開始緩慢、曲折地復甦。人們看到了曙光。

  然而,復甦之路漫長且不平坦。在接下來所謂的「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如何繼續穩步前行?為此,記者特採訪了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4萬億元是「過橋投資」,起四兩撥千斤作用

  記者: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環境下,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其中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2010年,還將有5885億元的中央投資投放,如此大量的投資會否造成生產過剩?

  李稻葵:4萬億元主要投向是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生產能力,我將這種投資稱為「過橋投資」,即在生產和生產能力之間搭起了一座「橋」,通過恢復國內市場消化相對過剩產能。

  當然,長期看,光靠「搭橋」是不夠的。對於投資,靠「守」,即靠限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靠「攻」,即嚴守環保標準,用高科技的「綠色產能」去替換「黑色產能」。就像人體本身的新陳代謝一樣,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內部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記者:過分依賴國有投資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未雨綢繆,您對4萬億投資的退出機制有怎樣的思考?對於更好地引導民間投資,您有怎樣的見解?

  李稻葵:國有投資不要與民爭利,而要與民謀利。我想最好的退出機制就是進行共同投資,既可以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也能帶來好的社會效益。

  對於引導民間投資,我覺得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壟斷行業的行業門檻要逐步打破;第二就是如何能把善意地宏觀調控與引導民間投資結合起來,我覺得不要區分是否是民間投資,而是通過自有資金比例來控制,形成誰投資誰負責的市場機制,使權益和成本相對稱。

  農村市場相對較小,增加這部分人的消費應該通過加速城市化來實現

  記者:在上半年經濟增長7.1%中,內需拉動10個百分點。您覺得在政策推動下的內需增長是否可以持續?

  李稻葵:我覺得最近消費的上升不是對未來消費的透支,而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階段的體現,是可以持續的,政策推動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由於工資增長傳導到最終消費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我們今天看到的消費增長,正是這幾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集中體現。

  記者:可以想見的是,促進國內消費勢必是一條艱難曲折的路,當優惠政策不再,我們應該如何刺激消費長期穩定增長?

  李稻葵:長期要刺激消費,最重要的是調整初次分配體系,要多向個人和家庭傾斜。不能總以財政增收為目標,而要大力推動減稅,形成一定的財政赤 字,以增加居民收入。所謂「增加消費最大的潛力在農村」是不正確的。農村市場相對較小,增加這部分人的消費應該是通過加速城市化來實現。

  「出口轉內銷」將會是長期的現象

  記者: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貿結構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今後可能形成的出口新格局,您有何預見?

  李稻葵:中國的出口結構必須出現根本性的轉變。將會從單一地向發達國家出口向結構多元化、更多地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轉變。因為下一輪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來自於新興市場國家,而且我們還應該到這些國家進行投資。

  記者:您怎麼看待「出口轉內銷」這種現象,您覺得這會成為長期的趨勢,還是救急的不得已之舉?

  李稻葵:我覺得「出口轉內銷」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長期性。這一輪出口市場的萎靡正好趕上了我國的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者對更為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增長十分迅速。

  支撐經濟保持高增長,消費的貢獻要提高到60%左右

  記者:您認為未來「三駕馬車」應該形成怎樣的比例,才能支撐中國經濟在更長的時間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李稻葵:對於「三駕馬車」的合理結構,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消費從現在的佔40%提高到佔60%,將投資的比重從現在的超過50%降到40%以下,貿易順差佔到1%—2%。這樣的結構才是可以支撐經濟長時間增長的。

  對於中國經濟今後要做的工作,我覺得結構調整隻是表象,體制改革才是根本。首先,要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特別是在投融資體制上,要改變目前地方 政府爭相降低標準引資的局面;第二,國有企業改革也要繼續推進,從不賺錢到賺錢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才是最終的標準;第三,以企業行為為 標準,鼓勵合法經營的民營企業逐漸進入目前禁止進入的行業。(人民日報-唐帥)

2009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第二季度,支付體系平穩運行。隨著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貫徹落實,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國內市場銷售平穩,企業 經營環境得到改善,資金流動加快,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經濟活躍程度有所提升,支付業務量迅速回升,社會資金交易規模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同比正 增長,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企穩向好勢頭的發展。

  一、非現金支付工具

  非現金支付工具業務量增速加快,企業資金交易活躍程度小幅回升,個人資金活躍程度維持在較高水平。第二季度,全國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辦理支付業 務523 006.97萬筆,金額1 678 922.21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7.8%和6.6%,增速比第一季度分別加快0.4個百分點和8.2個百分點。其中,票據業務20 759.85萬筆,金額635 172.15億元,分別佔非現金支付工具業務量的4.0%和37.8%;銀行卡業務481 403.65萬筆,金額398 842.89 億元,分別佔非現金支付工具業務量的92.0%和23.8%;匯兌、委託收款等結算方式業務20 843.47萬筆,金額644 907.17億元,分別佔非現金支付工具業務量的4.0%和38.4%。第二季度,票據業務筆數同比減少3.5%,降幅較上年同期放緩8.2個百分點,金 額同比增長4.4%;銀行卡業務筆數同比增長19.3%,金額同比增長24.1%;結算方式業務筆數同比增加10.0%,金額同比增長0.02%。

  我國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資金交易規模增速超越東部地區。2008年年中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逐漸蔓延,東部地區外向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 的衝擊,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東部地區非現金支付業務金額從2008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連續出現了三個季度的負增長,本季度轉為小幅增長。中部 地區、東北地區非現金支付業務金額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西部地區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09年第二季度,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地區非現金 支付業務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3%、26.4%、10.5%和52.5%。

  (一)票據

  經濟欠發達地區票據業務筆數、金額持續上升,企業資金交易規模擴大;經濟較發達地區票據業務筆數減少,金額略有增加,企業經營狀況有所好轉。西 藏、青海、寧夏、新疆、貴州、內蒙古等欠發達地區票據業務量增長較為迅速,六省(自治區)票據業務合計筆數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3%和6.9%。江蘇、 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山東六省(市)的票據業務合計筆數減少9.6%,金額增加5.1%,票據業務合計分別佔全國票據業務筆數和金額的43.7%和 66.5%,佔比同比分別減少3個百分點和增加0.3個百分點。

  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票據市場中的份額有所微調,但格局基本保持不變。第二季度,國有商業銀行票據業務12 980.43萬筆,金額453 628.77億元,佔票據業務量的62.5%和71.4%,筆數佔比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金額佔比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票據業務1 915.93萬筆,金額81 249.78億元,佔票據業務量的9.2%和12.8%,筆數佔比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金額佔比同比增長0.3個百分點。

  支票業務筆數降幅放緩,金額略有增長,日均筆數、金額環比有所增長,企事業單位間經濟往來有所恢復。第二季度,支票業務20 228.91萬筆,金額587 586.81億元。筆數同比減少3.4%,降速較上年同期放緩8.3個百分點;金額同比增長4.1%。日均224.77萬筆、6528.74億元,分別較 第一季度增長2.5%和2.6%。經濟較發達地區部分省(市)支票業務筆數下降,金額略有增長,但增速仍低於其他地區。從全國支票業務分佈情況看,北京、 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六省(市)共發生支票業務8 668.11萬筆,同比下降9.7%,佔全國支票業務量的42.8%;其他地區共發生支票業務11 560.8萬筆,同比上升1.9%,佔全國支票業務量的57.2%。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六省(市)共發生支票業務金額200 874.12億元,同比增長2.2%,佔全國支票業務量的34.2%;其他地區共發生支票業務金額386 712.69億元,同比上升5.1%,佔全國支票業務量的65.8%。違規支票筆數下降,金額有所增長,實際處罰力度尚需加強。第二季度,針對簽發空頭支 票和簽發與預留簽章不符支票的違規行為,全國共查處違規支票4.96萬筆,金額55.90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9.0%和增長10.3%,佔同期支票業務 量的0.3‰和0.1‰;違規支票平均單筆金額11.26萬元,同比增長80.62%;實際處罰支票違規行為筆數3.15萬筆,金額0.86億元,同比分 別下降5.1%和25.2%。

  商業匯票業務平穩增長,筆數增速略有下降,金額增速加快。第二季度,實際結算商業匯票業務197.41萬筆,金額21 457.68億元,筆數同比增長4.3%,金額同比增長34.5%。其中實際結算銀行承兌匯票業務197.27萬筆,金額20 276.02億元,筆數同比增長6.9%,金額同比增長37.1%,與去年同期相比,筆數增速回落11.6個百分點,金額增速加快30.1個百分點。商業 匯票逾期墊款金額環比小幅上升。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商業匯票逾期墊款金額為112.84億元,環比上升3.9%,票據業務風險隱患仍然存 在。

  銀行匯票業務繼續下降,銀行本票業務筆數有所增長,金額保持不變。第二季度,辦理銀行匯票業務179.19萬筆,金額10 039.0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8.4%和15.7%。銀行本票業務153.82萬筆,金額15 676.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下降0.8%。華東三省一市共發生銀行匯票業務筆數134.48萬筆、金額7 870.07億元,分別佔全國業務量的75.1%、78.4%;共發生銀行本票業務筆數150.63萬筆、金額15 089.84億元,分別佔全國業務量的97.9%、96.3%。

  (二)銀行卡

  銀行卡發卡機構略有增加、發卡量增長較快;信用卡發卡量增速快於借記卡發卡量增速,信用卡發卡量增速同期降幅較大。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 加入銀聯網絡的成員機構1247家,較2009年第一季度末增加 6家。其中,境內成員機構206家,境外成員機構41家。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197 933.62萬張,較2009年第一季度末增加9096.21萬張,增長4.8%,同比增長22.1%,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借記卡發卡量為181672.11萬張,較2009年第 一季度末增長4.5%,同比增長21.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佔銀行卡發卡量的91.8%,佔比同比減少0.6個百分點;信用卡發卡量為 16 261.51萬張,較2009年第一季度末增長8.1%,同比增長32.9%,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50.7個百分點。我國銀行卡人均持卡量為1.49張, 與第一季度相比小幅增長。經濟發達地區銀行卡人均持卡量高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和浙江位居前五位,人均持卡量分別為6.24張、 4.93張、4.32張、3.07張和2.98張,遠高於全國1.49張的平均水平。

  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發卡量增長迅速,信用卡發卡市場集中度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第二季度,國有商業銀行信用卡發卡9737.73萬張、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發卡6014.80萬張,同比分別增長30.5%和33.2%,分別佔全國信用卡發卡總量的59.9%和 37.0%。截至第二季度末,我國信用卡人均2擁有量為0.12張。北京、上海等地信用卡人均擁有量較大,分別為1.35張、0.75張,遠高於全國平均 水平。信用卡發卡量居前5位的銀行的信用卡數量佔全國信用卡發卡總數的70%。

  銀行卡受理環境繼續改善,進一步推動銀行卡的應用。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135.04萬戶,聯網POS機具 211.01萬台,ATM 18.97萬台,較2009年第一季度末分別增加11.95萬戶、18.40萬台和 1.78萬台。每台ATM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1.04萬張,比2008年第二季度減少4.3%,每台POS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938張,比2008年第二 季度末減少16.1%。從各省(市、自治區)來看,每萬人對應ATM數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銀行卡受理環境逐步改善。其中,居前五位的為北京、上海、廣 東、天津和江蘇,每萬人對應ATM數量分別為6.39台、5.32台、3.51台、2.73台和2.36台。

  銀行卡業務增長迅速,非現金支付功能進一步發揮,社會公眾支付活動依然活躍。第二季度,銀行卡業務481 403.65萬筆,金額398 842.89億元,筆數同比增長19.3%,金額同比增長24.1%。日均業務5 290.15萬筆,日均金額4 382.89億元,較第一季度分別增長11.3%和16.0%。銀行卡存、取現業務佔比呈穩步下降趨勢,轉賬業務增長迅速,金額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業務總 額的半數以上。第二季度,銀行卡存現94 353.61萬筆,金額84 354.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6.1%;取現231 090.93萬筆,金額90 629.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3%和9.0%。存、取現業務筆數、金額佔銀行卡業務量的67.6%和43.9%,佔比同比分別下降3.8個百分點 和6.7個百分點。轉賬74 151.72萬筆,金額208 272.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6%和39.5%,佔銀行卡業務量的15.4%和52.2%。

  銀行卡消費業務不斷快速增長,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進一步活躍,銀行卡滲透率首次突破30%。第二季度,銀行卡消費業務81 807.39萬筆,金額15 586.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0%和63.6%,跨行消費業務70 66.82萬筆,金額13 32.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和增長75.0%,分別佔銀行卡消費業務量的86.3%和88.7%。卡均消費金額和筆均消費金額分別為787元 和1 905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卡均消費金額增長34.1%,筆均消費金額增長21.2%。銀行卡滲透率達到31.7%,比第一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

  信用卡期末授信總額和期末應償信貸總額(信用卡透支餘額)持續大幅增長;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不斷增加,佔期末應償信貸總額比例略有上升。截至 第二季度末,信用卡期末授信總額11 736.46億元,同比增加69.3%;期末應償信貸總額1 879.23億元,同比增加77.0%。同期,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居民戶短期消費性貸款餘額5 092.64億元,同比增加47.0%;期末應償信貸總額佔金融機構人民幣居民戶短期消費性貸款餘額3的37.0%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繼續增加,壞賬風險依然存在。截至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57.73億元,與第一季度相比增加 8.03億元,增長16.2%,同比增長131.3%。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佔期末應償信貸總額的3.1%,比第一季度增加0.1個百分點,佔比同 比增加0.7個百分點。

  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量增幅較大,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量繼續大幅增加。截至6月30日,貴州、湖南等 22個省(市、自治區)轄內5.1萬個縣及縣以下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轄內1.5萬個縣及縣以下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營 業網點開通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受理方業務。第二季度,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取款業務485.76萬筆,金額62.94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 324.3%和343.2%。

  (三)結算方式

  匯兌、委託收款等結算方式業務筆數小幅增長,業務金額基本保持不變。第二季度,匯兌、委託收款等結算方式業務20 843.47萬筆,金額644 907.17億元。筆數同比增長10%,金額同比基本保持不變。其中,匯兌業務20 31.28萬筆,金額622 37.34億元,筆數同比增長11.3%,金額同比下降0.6%。國有商業銀行匯兌業國資金流動總量的35.8%、14.1%和10.6%,三地合計資金 流動總量佔全國總量的60.5%。

  (一)大額實時支付系統

  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量增長迅速,經濟活動資金往來規模明顯擴大。第二季度,大額實時支付系統處理業務5 888.87萬筆,金額1 909 504.59億元,同比筆數增長11.7%,金額增長18.9%;分別佔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和金額的2.8%和68.4%;業務金額增速回升趨勢明顯,業務 金額是第二季度全國GDP(74 117億元)總量的25.76倍;日均處理業務93.47萬筆,日均金額30 309.60億元6,較第一季度分別增加9.21萬筆、3 671.28億元。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各月度業務筆數及日均筆數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我國企事業單位經濟活動依然保持積極狀態。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環 比增速高達17.5%,資金流動加速,資金往來規模明顯擴大。

  第二季度,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完成資金清算2.11萬筆,金額62 510.24億元,較第一季度分別增長48.6%和57.4%,日均DVP結算額992.23億元;外匯交易0.08萬筆,金額7 313.94億元,較第一季度分別增長60%和98.5%;同業拆借資金0.38萬筆,金額13 849.15億元,較第一季度筆數上升40.7%,金額上升67.8%。

  經濟較發達地區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量增速趨緩。從地區間資金分佈情況看,業務量居前六位的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五省(市),業 務筆數合計2 587.95萬筆,佔全國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量的43.9%,佔比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業務金額位於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廣東、江蘇五省 (市),業務金額合計1 295 888.42億元,佔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67.9%,佔比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

  大額實時支付系統資金流動繼續呈現地域差異;省(市、自治區)內流動佔比較高,內陸地區資金更傾向於在省(市、自治區)內流動。第二季度,各省 (市、自治區)內發生的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為866 751.88億元,佔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總金額的45.4%。其中,深圳、福建、天津三省(市)大額實時支付系統發生在省(市)內的業務金額佔比分別為 24.4%、28.8%、33.5%;西藏、廣西、甘肅三省(自治區)大額實時支付系統發生在省(自治區)內的業務金額佔比分別為61.7%、61.5% 和57.4%。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業務量同比小幅增長。從行別分佈的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大額實時支付系統處理業務3 393.91萬筆,金額712 678.78億元,佔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量的57.6%和37.3%,同比筆數增長11.6%,金額增長15.3%;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大額實時支付系 統處理業務1 064.98萬筆,金額490 103.93億元,佔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業務量的18.1%和25.7%,同比筆數增加15.1%,金額增加14.9%。

  (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

  小額批量支付系統業務量大幅上漲,社會公眾使用意願快速提升。第二季度,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5 082.86萬筆,金額25 422.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0%和154.7%,分別佔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和金額的2.4%和0.9%;日均處理業務56.48萬筆,日均金額 282.47億元7。從各地區業務量同比增速來看,業務筆數增速前四位的省份依次為雲南、湖南、四川和湖北,業務金額增速前四位的省份依次為浙江、江蘇、 安徽和江西。從各銀行類別業務量同比增速來看,業務筆數增速前四位的銀行類別依次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金額 增速前四位的銀行類別依次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同城票據清算系統

  同城票據清算系統業務量繼續下降。第二季度,同城票據清算系統共處理業務10 510.63萬筆,金額161 067.0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 %和12.3%,分別佔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和金額的5.0%和5.8%;日均處理業務166.84萬筆,日均金額2 556.62億元8。從各地區業務量同比降幅來看,業務筆數降幅前四位的地區依次為海南、山西、河北和上海,業務金額降幅前四位的地區依次為海南、山西、 上海和浙江。

  (四)境內外幣支付系統

  境內外幣支付系統業務以美元支付為主。2009年第二季度,外幣支付系統共運行62個工作日,處理支付業務5.5萬筆,金額575.87億元 (84.29億美元),分別較第一季度增長32.8%和63.1%;日均處理支付業務891筆,金額9.29億元(1.36億美元)。其中,處理美元支付 業務5.26萬筆,金額513.36億元(75.14億美元),分別佔外幣支付系統業務總量的95.6%和89.1%。

  (五)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

  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筆數有所上升,金額持續大幅下降。第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81 201.77萬筆,同比增長13.7%,金額675 827.28億元,同比下降30.5%;業務筆數和金額分別佔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和金額的38.4%和24.2%;日均處理業務902.24萬筆,日均金額 7509.19億元。

  (六)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

  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業務量持續穩步增長。第二季度,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108 967.40萬筆,金額17 60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2%和59.9%,分別佔支付系統業務筆數和金額的51.5%和0.6%;日均處理業務筆數1 197.44萬筆,日均金額193.48億元。

  三、銀行結算賬戶

  第二季度,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平穩增長,個人開戶數量增速超過企事業單位開戶數量增速。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國共有各類銀行結算賬戶256 242.34萬戶,環比增長3.9%,增速較第一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2 076.03萬戶,佔銀行結算賬戶的0.8%,環比增長3.2%,增速較第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個人銀行結算賬戶254 166.31萬戶,佔銀行結算賬戶的99.2%,環比增長3.9%,增速較第一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

  (一)單位銀行結算賬戶

  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持續增長,環比增速加快。企事業單位基本存款賬戶數量增長迅速。第二季度,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繼續增長,截至第二季度 末,全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2 076.03萬戶,同比增長10.7%,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中,基本存款賬戶1 212.32 萬戶,一般存款賬戶623.28萬戶,專用存款賬戶217.75萬戶,臨時存款賬戶22.68萬戶,分別較第一季度增長3.5%、3.1%、1.3%和 1.9%;同比分別增長12.1%、11%、3.8%和5.3%,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回落1.3個百分點、4.5個百分點、4.3個百分點和4.8個百分 點。

  中西部地區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增速高於東部地區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東部地區單位銀行結算賬戶1 251.04萬戶,佔全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的60.3%。其中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山東、北京單位銀行結算賬戶同比分別增長8.8%、8.2%、 8.9%、3.4%、13.5%和11.6%,6省(市)單位銀行結算賬戶合計976.08萬戶,佔全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的47.0%,同比增長 8.8%。西部地區甘肅、內蒙古、貴州、陝西、寧夏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同比分別增長22.5%、16.7%、15.3%、15.1%和14.7%;中部 地區江西、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7%、15.9%、15.8%、15.7%和14.9%。

  註冊資金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保持快速增長趨勢,集中程度略有上升。第二季度,註冊資金規模在1 億元以上的單位銀行結算賬戶51.06萬戶,同比增加7.52萬戶,增長17.3%。山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六省(市)註冊資金規模在1億元 以上的單位銀行結算賬戶合計佔全國50.9%,比第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截至第二季度末,註冊資金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單位開立的一般存款賬戶、專用 存款賬戶和臨時存款賬戶數量分別增長20.2%、18.9%和17.5%,分別高於全國平均增速9.2、15.1和12.2個百分點。

  農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銀行結算賬戶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環比有所上升。截至第二季度,各行業中同 比增速保持在前五位的是農林牧漁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及住宿和餐飲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依次為74.54萬戶、 144.21萬戶、59.77萬戶、551.04萬戶和35.21萬戶,同比分別增長30.9%、21.1%、19%、14.9%和13.7%。截至第二 季度末,全國房地產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共計78.78萬戶,較第一季度增長3.0%,環比增速加快1.0個百分點。其中內蒙古、青海、海南、黑龍江和 廣西等省(自治區)房地產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增長較快,環比增速超過5%,分別達到6.4%、5.5%、5.2%、5.1%和5.0%。

  製造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和上海位列全國前五。截至第二季度末,製造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共計 380.51萬戶,同比增長5.7%。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上海五省(市)製造業的銀行結算賬戶243.78萬戶,佔全國製造業銀行結算賬戶的 64.1%,製造業基本存款賬戶123.29萬戶,佔全國製造業基本存款賬戶的62.1%。

  政策性銀行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同比增速下降較快。截至第二季度末,國有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9、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的單位銀行結算 賬戶依次為1 103.21萬戶、689.8萬戶、269.3萬戶和13.72萬戶,同比分別增長9.1%、14%、9.3%和13.2%,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回落 2.3、2.3、4.4和8.2個百分點。

  9 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下同。

  (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

  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增長迅速,社會公眾支付需求日益增長。截至第二季度末,個人銀行結算賬戶254 166.31萬戶,同比增加31 077.24萬戶,增長13.9%,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4個百分點。

  個人銀行結算賬戶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北京、上海、遼寧、四川的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共計 143 038.26萬戶,佔全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56.3%。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國人均個人銀行結算賬戶1.91戶,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的人均 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數分別為7.37戶、6.12戶、4.03戶、3.76戶和3.72戶。第二季度,全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每萬人新開戶925.81戶,北 京、福建、遼寧、廣西、廣東五省(市、自治區)的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每萬人新增開戶數居前五位,分別為4 992.43戶、4 484.13戶、3 167.26戶、2 898.75和2 516.99戶。(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統計局:8月CPI同比下降1.2% PPI下降7.9%

  一、工業生產繼續加快增長  

  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比上年同月回落0.5個百分點,比7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為連續四個月同比增速加快;1-8月份,同比增長8.1%,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百分點,比1-7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

  分經濟類型看,8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8.6%,集體企業增長10.9%,股份制企業增長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0%。分輕重工業看,8月份,重工業增長13.2%,輕工業增長9.8%。

  分行業看,8月份,39個大類行業全部保持同比增長。其中,紡織業增長9.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8.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 長17.3%,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2.0%,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26.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13.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 製造業增長4.8%,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3.3%。

  分產品看,8月份,494種產品中有364種產品同比增長。其中,原煤2.6億噸,同比增長14.6%;原油1632萬噸,增長1.6%;發電 量3443億千瓦時,增長9.3%;粗鋼5233萬噸,增長22.0%;水泥1.5億噸,增長24.0%;汽車116.7萬輛,增長90.0%,其中轎車 65.7萬輛,增長96.2%。

  8月份,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66%,比上月降低0.28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6219億元,同比下降15.4%。

  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略有加快  

  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2985億元,同比增長33.0%,比上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比1-7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8729億元,增長39.9%;房地產開發投資21147億元,增長14.7%。

  從項目隸屬關係看,1-8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0053億元,同比增長22.3%;地方項目投資102932億元,增長34.2%。在註冊類型 中,1-8月份,內資企業投資103763億元,同比增長36.8%;港澳台商投資3844億元,下降0.8%;外商投資4769億元,增長1.1%。

  分產業看,1-8月份,第一產業投資增長60.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7.0%,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7.3%。在行業中,1-8月份,煤炭開 採及洗選業投資1719億元,同比增長36.0%;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投資6269億元,增長23.5%;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投資1340億元,下 降7.1%;鐵路運輸業投資3106億元,增長103.5%。

  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情況看,1-8月份,累計施工項目339768個,同比增加78760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39844億元,同比增長36.2%;新開工項目234906個,同比增加69223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96739億元,同比增長81.7%。

  從到位資金情況看,1-8月份,到位資金132007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82.7%,國內貸款增長47.4%,自籌資金增長33.3%,利用外資下降12.1%。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穩步增長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16億元,同比增長15.4%,比上年同月回落7.8個百分點,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763億元,同比增長15.1%,比上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比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

  分地域看,8月份,城市消費品零售額6935億元,增長15.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181億元,增長15.5%。

  分行業看,8月份,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8495億元,同比增長15.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454億元,增長16.8%;其他行業零售額167億元,增長2.8%。

  分類別看,8月份,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中,糧油類增長12.7%,肉禽蛋類增長5.9%,服裝類增長23.3%,日用品類增長15.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0.9%,汽車類增長34.8%,石油及製品類增長6.8%,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6.6%。

  四、居民消費價格同比降幅縮小,環比出現上漲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月為上漲4.9%),比上月降幅縮小0.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同比下降1.3%,農村下降 1.0%;食品價格上漲0.5%,非食品價格下降2.0%;消費品價格下降1.1%,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5%。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 1.2%(上年同期為上漲7.3%),與1-7月降幅持平。分類別看,8月份,八大類商品價格有三種上漲五種下降,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0.5%,菸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3%,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2.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下降0.7%,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0.9%,交 通和通信類價格同比下降2.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下降0.9%,居住價格同比下降5.4%。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5%。其中,城市上漲0.4%,農村上漲0.6%;食品價格上漲1.3%,非食品價格上漲0.1%;消費品價 格上漲0.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1%。分類別看,8月份,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3%,菸酒及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3%,衣著類價格環比下降 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環比下降0.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1%,交通和通信類價格環比下降0.3%,娛樂教育文化用 品及服務類價格環比持平,居住價格環比上漲0.5%。

  五、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降幅縮小,環比繼續上漲  

  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7.9%(上年同月為上漲10.1%),降幅比上月縮小0.3個百分點;1-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 6.4%(上年同期為上漲8.2%),降幅比1-7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8月份,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下降9.7%,其中採掘工業下降25.9%,原 料工業下降11.5%,加工工業下降6.9%;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9%,其中,食品類價格下降2.3%,衣著類價格下降0.4%,一般日用品類 價格下降1.8%,耐用消費品類下降2.3%。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8%,已連續5個月環比上漲。

  8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1.4%(上年同月為上漲15.3%),降幅比上月縮小0.3個百分點;1-8月份,原材料、燃 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9.4%(上年同期為上漲12.2%),降幅比1-7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8月份,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價格同比下降 20.9%,燃料動力類下降17.0%,黑色金屬材料類下降19.2%,化工原料類下降11.3%。  

2009年8月份主要統計數據

指標

8月

1-8月

絕對量

同比增長
(%)

絕對量

同比增長
(%)

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2.3

8.1

分輕重工業

 

 

 

 

輕工業

9.8

8.4

重工業

13.2

8.0

分經濟類型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8.6

3.3

集體企業

10.9

7.3

股份制企業

14.7

10.5

外商及港澳台商企業

8.0

2.5

主要行業增加值

 

 

 

 

紡織業

9.8

7.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18.2

9.1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17.3

12.7

通用設備製造業

12.0

8.4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26.7

12.3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13.0

10.7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4.8

1.3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6.8

3.4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3.3

3.8

主要產品產量

 

 

 

 

原煤(億噸)

2.6

14.6

18.7

9.7

原油(萬噸)

1632

1.6

12596

-0.6

發電量(億千瓦時)

3443

9.3

23293

0.8

生鐵(萬噸)

4931

22.5

35796

9.2

粗鋼(萬噸)

5233

22.0

36965

5.2

鋼材(萬噸)

6198

28.9

44008

10.4

水泥(億噸)

1.5

24.0

10.3

17.2

汽車(萬輛)

117

90.0

846

27.1

其中:轎車(萬輛)

65.7

96.2

452

28.4

產品銷售率(%)

97.66

-0.01

97.39

-0.32

出口交貨值(億元)

6219

-15.4

44792

-15.4

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12985

33.0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

48729

39.9

其中:房地產開發

21147

14.7

分項目隸屬關係

 

 

 

 

中央項目

10053

22.3

地方項目

102932

34.2

分產業

 

 

 

 

第一產業

2053

60.4

第二產業

48452

27.0

第三產業

62480

37.3

分行業

 

 

 

 

煤炭開採及洗選業

1719

36.0

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

6269

23.5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1340

-7.1

鐵路運輸業

3106

103.5

非金屬礦採選、製品業

3922

48.6

黑色金屬礦採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534

11.0

有色金屬礦採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1773

20.7

分註冊類型

 

 

 

 

內資企業

103763

36.8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3844

-0.8

外商投資企業

4769

1.1

分施工和新開工項目

 

 

 

 

累計施工項目(個)

339768

78760(個)

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億元)

339844

36.2

新開工項目(個)

234906

69223(個)

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億元)

96739

81.7

城鎮投資到位資金(億元)

132007

39.1

國家預算內資金

7007

82.7

國內貸款

22572

47.4

利用外資

2591

-12.1

自籌資金

78870

33.3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10116

15.4

78763

15.1

分地區

 

 

 

 

6935

15.3

53562

14.6

縣及縣以下

3181

15.5

25201

16.1

分行業

 

 

 

 

批發和零售業

8495

15.4

66311

14.9

住宿和餐飲業

1454

16.8

11332

17.8

其他

167

2.8

1120

2.9

分商品類別(限上批發和零售業)

 

 

 

 

糧油食品、飲料菸酒

460

12.9

3766

13.2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

324

21.6

2840

16.7

化妝品

59.2

22.0

462

18.2

金銀珠寶

67.8

15.0

525

15.9

日用品

136

15.6

1017

14.6

體育、娛樂用品

20.3

7.7

154

8.6

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

245

10.9

2013

6.2

中西藥品

193

27.8

1414

20.2

文化辦公用品

73.8

8.7

527

4.2

家具

36.3

41.6

256

32.0

通訊器材

56.1

-0.8

413

-5.1

石油及製品

735

6.8

4833

2.1

汽車

974

34.8

7009

21.9

建築及裝潢材料

40.1

36.6

267

19.9

四、居民消費價格(上年同期=100)

98.8

98.8

其中:城市

98.7

98.7

農村

99.0

99.2

其中:食品

100.5

99.7

非食品

98.0

98.5

其中:消費品

98.9

98.9

服務項目

98.5

98.6

分類別

 

 

 

 

食品

100.5

99.7

菸酒及用品

101.3

101.6

衣著

97.8

97.7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99.3

100.8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100.9

101.0

交通和通信

97.1

97.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1

99.3

居住

94.6

95.7

五、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年同期=100)

92.1

93.6

 生產資料

90.3

92.0

  採掘

74.1

79.1

  原料

88.5

89.9

  加工

93.1

94.7

 生活資料

98.1

98.5

食品

97.7

97.9

衣著

99.6

100.0

一般日用品

98.2

99.4

耐用消費

97.7

97.5

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上年同期=100)

88.6

90.6

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

79.1

72.5

燃料動力

83.0

86.5

黑色金屬材料

80.8

85.8

化工原料

88.7

90.3


(國家統計局網站)

新訂單一雙賣不到1美元 中國鞋企面臨生存抉擇

  導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土豆效應」越來越明顯,中高價位的鞋子訂單明顯減少,低價訂單相對變得多起來。由於生產不飽和,工人也不怎麼穩定。因此,今年來偶爾也會接下1美元多一雙鞋的低價出口訂單。

  接還是不接?這是今年以來國內不少鞋廠面對的一個尷尬難題。一雙橡膠或塑料面料鞋,非洲客戶只出價1美元左右,接了極有可能虧損,不接又會面臨生產線停工。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土豆效應」越來越明顯,中高價位的鞋子訂單明顯減少,低價訂單相對變得多起來。

  接或不接企業都有難處。東莞振偉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啟華昨日告訴CBN記者,目前鞋出口生意依然很慘淡,基本沒什麼訂單可接,現在該企業還有幾條生產線處於停產中。由於生產不飽和,工人也不怎麼穩定。因此,今年來偶爾也會接下1美元多一雙鞋的低價出口訂單

  「市場好的時候,我們對於低價訂單是不屑的。但今年來訂單大幅下跌,為瞭解決開工不足問題,我們還是接了一些來自於新興市場的低價訂單。不過, 這些低價訂單風險比較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虧本。此外,還可能遇到採購商賴賬拒付或由當地生產商發起的反傾銷貿易摩擦。」陳啟華說。

  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中國鞋類出口157.1億美元,下降5.2%,出口額出現十年來首降。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表示,2009年是行業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也要看世界經濟形勢的總體發展態勢,總之近兩三年的困難時期是必須面對的

  低價鞋訂單不減

  因國際市場不景氣,連一些為國際知名品牌貼牌生產的大型加工廠在今年都受到明顯衝擊。

  廣州市番禺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就表示,該企業主要為美國迪士尼、耐克以及法國時尚品牌ELLE等貼牌加工。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今年來訂單出現下滑,工人由2萬人左右逐漸減少到了13000人左右。

  吳振昌說:「市場低迷,採購商必然會要求減少生產成本。相比之下,知名品牌採購商為了保證質量,給工廠的訂單價格還可以,但一些中小採購商則在 拚命壓價。我們一向以加工中高端產品為主,不願意在價格方面做出讓步,因此只能通過壓縮生產規模和拓展內銷市場等進行調整。但一些中小企業對市場變化的自 我調整能力相對沒有我們強,不得不加入低價競爭的行列來爭取訂單。」

  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1~7月,廣東鞋出口均價為2.9美元/雙,同比下跌6.4%。由於單價下滑,在出口量微增0.7%達到19.9億雙的情況下,依然使前7個月廣東鞋總出口額下滑5.7%,為57.4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橡膠或塑料面料鞋暢銷新興市場。今年1~7月,廣東橡膠或塑料面料鞋出口12.7億雙,增長14.9%,佔廣東鞋出口總量的 63.8%,所佔比重比去年同期多7.9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於廣東鞋對東盟、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市場出口量保持較高增長態勢,對上述市場出口量分別增 長45.2%、80.7%、26.9%和41.4%。但出口價格卻不盡如人意,橡膠或塑料面料鞋出口均價為1.8美元/雙,下降12.8%,特別是對非洲 出口均價僅0.9美元/雙。相反,雖然同期皮面鞋出口量下降25.6%,但出口均價增長14.2%至9美元/雙。

  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的需求走勢與中國鞋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存在分歧。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接受CBN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鞋綜 合成本在不斷上漲,在東莞等地一雙鞋的生產成本最少要在1美元以上,而對非洲出口均價一雙才0.9美元,這幾乎是將企業逼到毫無利潤可言甚至虧本的地步。 中國自去年來兩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從11%到現在的15%,企業應以此來提升研發水平和打造品牌等,而不是將這部分利潤讓給海外採購商。

  張淑華則認為,當歐美訂單大幅下滑時,企業有必要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在此情況下薄利多銷是可行的。同時,她也強調,反對惡性價格競爭,以價格優勢爭取訂單是權宜之計,從長遠來說企業還是要靠研發設計和品牌。

  警惕國際貿易摩擦

  低價出口也存在較大的貿易風險。近年來,中國鞋企在國際上頻頻遭遇貿易摩擦。歐盟對中國皮鞋發起涉案金額高達7億美元的反傾銷官司,歷時4年依 然沒有完結。「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秘書長郭煒文接受CBN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皮鞋發起反傾銷「日落覆審」,要12個月到 15個月才出終裁結果,歐盟有可能在近期公佈是否繼續對中國徵收16.5%的反傾銷稅。

  因金融危機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明顯,加拿大、秘魯、阿根廷也在對中國鞋採取反傾銷措施。針對貿易摩擦增多以及廣東鞋出口單價下滑的走 勢,廣州海關近期發出預警,提醒廣東鞋企在保持現有中低檔產品市場份額以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的同時,應更加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並時刻警惕國外貿易保 護主義抬頭所帶來的影響。

  雖然出口形勢比較嚴峻,但國內鞋消費市場卻比較樂觀。今年來,百麗、達芙妮、星期六、奧康等品牌鞋企借助內銷市場的拉動,營業額都出現超過10%的增長。

  張淑華表示,中國鞋具有完整的產業鏈,以及13億人口的大市場,這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很難在較短時間達到的,這也是中國製鞋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 證。有實力的鞋企業可以考慮拓展國內品牌市場,但中國鞋出口比例過大,內銷並不完全能消化出口的壓力。過去的30年,製鞋行業多以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擴 張型獲得發展,但製鞋業的產業升級和調整是不可阻擋的,出口鞋企的長遠之路還是要在製鞋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上有明顯進步,在產品研發和設計水平上爭取出 現質的飛躍,並進一步完善國內外銷售網絡和逐步進入國際終端市場。

  據中國皮革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鞋業發展報告》,中國鞋年產量超過100億雙,2008出口為81.2億雙,金額達288億美元,國內消費量20多億雙,鞋業商品零售額達3000億元。(第一財經日報)

羅傑斯:耐心等待商品投資機會

  10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洽談會在廣州舉行,世界著名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在會上表示,他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投資美國金融機構出現的虧損感到遺憾。

  他表示,現在不會買入美國金融機構的股份,未來10年至20年商品牛市還會出現,應該購買自然資源、原材料等實體資產。不過,他同時表示,現在不會買入商品,因為目前價格並不便宜,還應耐心等待機會。

  針對現場聽眾提及的CIC因投資美國金融機構出現浮虧因而受到非議的問題,羅傑斯說:「我為CIC投資美國金融機構出現的虧損感到遺憾,我現在不會去購買美國金融機構的股份,因為美國的金融機構已經千瘡百孔了。」

  談及美國政府應付此次金融危機時處置美國金融機構的做法,羅傑斯很激動,他說:「如果我是美國政府的領導,一定會讓這次金融危機中出現了問題的 美國金融機構全部破產。1990年日本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當時日本採取了避免金融機構破產的措施,到今年已經19年了,結果是19年間日本股票市場的 價格下降了75%,也許還會有下一個19年。而韓國、俄羅斯、墨西哥出現類似問題時,讓該破產的金融機構破產,開始的兩三年很痛苦,但現在的情況比日本好 得多。」

  一起參會的新際金融集團首席策略師科比·戴利也表示支持羅傑斯的觀點。

  因此,羅傑斯說他賣掉了美國很多銀行發行的股票,可能虧了一些錢,但他認為沒關係。而且明確建議:「如果大家想購買投資品的話,要學習原材料、自然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方面的知識,在未來10-20年內,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投資領域。」

  羅傑斯建議大家投資商品,是因為他相信未來10年至20年內,商品牛市還會出現。他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比較歷史數據,不難發現投資商品更容易賺 錢,最近11年來,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了100%-200%,甚至更多;而股票的價格卻比11年前要低,有的人虧了錢。二是基於貨幣貶值的預期,投資商品 會有很好的收益。因為各國政府為應對起源與美國的金融危機,都在不斷地印鈔票,以達到刺激經濟復甦的目的。他從來沒有看到各國政府如此大量地印鈔票,因此 貨幣肯定會貶值。所以,羅傑斯認為,在2009年-2011年這三年間,應該投資商品,即使世界經濟不好轉,商品也仍然是最好的投資領域。

  羅傑斯說他現在既不會賣出他持有的商品,但也不會買入,因為現在商品的價格已經漲了很多,不便宜,要耐心等待商品價格下降的時候。

  另外,羅傑斯還透露,他從1999年起就開始持有中國公司發行的股票了,目前還從來沒有賣過一股中國公司的股票,但現在他已經賣光了其他新興市場的股票。不過,羅傑斯現在持有的是B股、H股、S股或其他形式的中國公司股票。

  羅傑斯還表示,目前他也不會購買中國的地產,因為價格太貴了。如果去中國的農村置業,未來20年內,或許獲利會很大,因為中國農村發展很快。(上海證券報)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新能源的喧嘩與躁動

  「補充」而非「替代」

  資源稟賦有時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曾是我國國情的官方概括,這一提法已淡出多年——因為官方意識到中國地大但物並不博,人口眾多也不值得誇耀。

  一個人口眾多、資源卻相對貧瘠的大國,如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在中國的能源供需結構中,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一直佔據主導地 位,2003年以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年均增長2.5億噸,其中電力行業耗煤年均增加1.63億噸,佔全國煤炭消費比重已由2003年的53.9%上升到 57.3%。

  這一結構還將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去年年底,我國燃煤機組發電容量5.82億千瓦,天然氣2100萬千瓦,水電1.73億千瓦,核電900萬千瓦,風電800萬千瓦。東方電氣股 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煥預計,至2020年底,我國燃煤發電容量將達8億千瓦左右,燃氣0.4億千瓦左右,水電3.3億千瓦左右,核電1億千瓦左右,風電 1.3億千瓦左右。也就是說10年之後,即使新能源增長15倍,同傳統化石能源相比,它仍處於「補充」而非「替代」地位。

  「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我們的人均生活水平要接近美國,還要消耗很多能源。」陳煥對《商務週刊》說。

  目前中國發電廠裝機容量是英國的10倍多,但兩者的GDP差不多。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京都議定書》中並未承擔碳減排義務,但年復一年,中國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2012年到期的哥本哈根協定談判中,歐美國家已經要求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承擔碳減排責任。

  不過,發展新能源不只是政治博弈的砝碼,它確是關乎中國人可持續生存的百年大計。

  傳統化石能源中,石油據說用不了40年就會告罄;煤還能用不到100年。這不算最駭人的。如果我們今天什麼都不做,2050年氣溫將上升攝氏6度,我們的下一代將生活在一個厄爾尼諾現象和超級颶風交織的世界之中。

  好在充沛的陽光和來回刮個不停的季風給了我們發展風能與太陽能——這兩個當今最被看好的新能源產業的資源稟賦。中國政府已經行動起來,它「軟硬 兼施」,一邊硬性驅動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發展可再生能源,一邊對新能源產業施以巨額補貼。《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 費量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到2010年和2020年,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網總發電量中的比例分別達到1%和3%以 上。

  風電、太陽能與生物質能被公認為當今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替代能源,其中風電和太陽能被中國視為自己國情的選擇,生物質能在全世 界都還不成熟,而中國農作物耕作的非集約化,和人口大國對糧食作物的需求,決定了生物質能在中國只能小規模分散化發展,而不能併入由大型國企壟斷的能源供 給網絡。

  在太陽能和風能之間,中國現階段更偏向於後者,主要在於成本考慮。但業內人士估計,隨著光伏成本降低和儲能技術的發展,太陽能將在2030年之後成為主流,因為它比風能更穩定可控。

  雖然海上風能資源更充沛,但我國在海上風能開發上現在還只處於試探階段。除了為世博會獻禮的海上風電工程,中國並不打算大規模上馬海上風電項 目。專用地基、設備吊裝、海底電纜鋪設和鹽霧環境下的運營維護,都決定了海上風電在技術難度上遠高於陸上風電。「我們不是漁民,什麼時候漲潮落潮都不知 道。」一位風電企業員工對《商務週刊》說,「即使是技術領先的維斯塔斯公司也曾在2004年由於海上裝機出故障而損失慘重。」

  制約風電和太陽能發展的最大因素似乎就是經濟性,只待它們成本下降到與化石能源相當,目前棘手的並網難題就將迎刃而解。雖然這個目標現在看起來比較難以達到,但不要忘了,技術推動新能源成本降低的同時,傳統能源隨著儲量的漸少,價格也會攀升。

  「黃金時代」的狂飆突進

  相對於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風能發電成本最接近傳統化石能源,風電商用在國際上已經幾乎沒有技術瓶頸,因此成為中國政府目前最為看重的可再生能源

  從資源稟賦來講,我國具有兩大風帶:一是「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這片廣袤的國土常年「北風那個吹」;二是東部沿海陸地、島 嶼及近岸海域。《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08)顯示,中國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3億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共計約10億千 瓦

  當發展風電上升為國家意志,中央財政也為此拿出專項資金。2008年8月,財政部公佈實施了《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採取 「以獎代補」方式,對符合支持條件企業的首50台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按600元/千瓦的標準予以補助,其中整機製造企業和關鍵零部件製造企業各佔 50%。

  地方政府也有著發展風電的衝動,因為固定資產投資是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而我國很多內陸地區除了風大,沒什麼資源。這兩年諸多地方政府醒悟過 來,呼呼的風不僅可以拉升政績,而且通過建風場還能「圈地」,把大塊土地用來生財。所以不難理解,在風資源豐富的七省區中,提出建設風電「三峽」的就有兩 個。華能、華電等五大電力集團2009年新能源發展目標中,各地共計上馬風電項目超過50個。

  在中國,如果政府主動要做什麼事情,效率一定奇高。從2003年我國第一次風電特許權招標開始,2005年2月胡錦濤主席簽發《可再生能源法》 之後,風電產業連續4年實現新增裝機容量翻番。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為894萬千瓦,已經大大超出了國家原先規劃(至2010年達到300 萬千瓦)。中國原擬將2020年的風電裝機容量設計為1億千瓦,但據報導,國家能源局已初步決定將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規劃提升到1.5億千瓦

  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日前公佈的年度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實現風電裝機1221萬千瓦,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很多人認為,現在是中國風力發電發展的「黃金時代」。

  風電技術分為整機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兩類,其中零部件又包括葉片、電機、主軸承、齒輪箱等。國際上風電技術的引領者是丹麥、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它們早在1970年代便實現了風電的商用。起步較晚的中國風電產業狂飆疾進之下,走了一條技術「拿來主義」之路。

  2004年之前,國內做風電整機的僅有6家企業,而自2004年風電高速增長,近5年來已經形成了金風、華瑞、東方電氣「三大」齊頭並進,其後 還有80多家主機廠簇擁的格局,「幾乎所有製造領域的大型重工企業,包括航空、航天、船舶、電站設備製造、輸配電設備企業,都紛紛涉足風電機組製造」,這 還不算零部件商。

  包括三大整機廠在內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通過從歐洲企業購買技術方案獲得加工製造能力。以葉片行業為例,德國一家名為Aerodyn的設計公司 的方案在中國有近20個買家。「買個生產許可轉讓,再買模具設備,就可以製造葉片,如果純加工的話這個行業實現生產比較快。」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 經理劉新賓說。

  這一現象與我國風電行業的一個規律有關——在跑馬圈地階段,很大程度上「客戶」比「技術」更重要。「實際上整機的關鍵不是在技術而是在於客戶,再強的技術不能在用戶處得標也是徒勞。」智基創投合夥人林霆說。

  聯想投資執行董事王俊峰也直言:「門檻高低倒是其次,關鍵是誰擁有資源,五大電力公司從人脈到實力都是最有條件發展新能源的。我們在投資主機或設備商時,會考慮誰跟五大電力公司業務關係好,誰能跟業主方建立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

  壁壘不高的一窩蜂式資本湧入造成的一大後果便是低水平惡性競爭。聯想投資在考察風電變流器行業之後發現,國內現在號稱能做變流器的有10—15 家,但真正可以掛機試驗的不超過8家,能夠批量出貨的「一家都沒看到」;葉片商中真正出貨量能超過100套的只有5家;風機能做到批量出貨並在現場能轉起 來達到額定功率的「有10家就不錯了」。

  劉新賓說:「整個風電行業有80多家整機廠商,2009年上半年實現裝機的僅有18家。葉片商有50多家,真正實現批量供貨的也只有十來家,很多家都面臨著被淘汰或整合。」

  「拿來主義」留下的隱憂

  「拿來主義」的技術引進路線讓中國風電實現「井噴式」起步,但也造成了技術上的消化不良。很多企業買了一紙產權,但對於技術根本不理解,也無法 進行改進。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在一次會議上公開說:「中國企業很多是有產權無技術,有產權無知識。」

  風電機組看上去很簡單,只是一個有著70米高塔筒、40米長葉片的「高架風車」,實際上卻異常精密複雜。比如葉片,其工序並不複雜:把樹脂灌進 由玻璃、纖維和布製成的複合材料中,然後固化成型。但它既要捕獲風,又要受力小(須承受70米/秒的風況),實現低噪音,還需經受20年以上的風吹日曬雨 淋,其工藝的技術難度「不亞於製造大型飛機的機翼」。 王俊峰認為,風電的技術門檻甚至比光伏發電還要高一些,因為它涉及到基礎件生產,比如,製造風機軸承不光靠機械加工,還包括金屬材料的標號、熱處理程度、 加工工藝等壁壘,激光加工工藝調試得當,廢品率可降低至10%,否則可能達到50%。目前風機中的電控系統和主軸、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部件,我國企業還需要 依賴進口。

  風電的基礎科研涉及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氣動彈性力學、氣動聲學、複合材料學等,甚至需要進行風洞試驗。近年來,國際風機技術路線由「定槳 距」到「變槳變速」(隨風況變化而調整槳距、迎風角等)的發展,使得本來就技術落後的中國企業更加難以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這也是很多風電企業乾脆放棄研 發、專攻製造的原因之一。

  但技術積累的過程畢竟難以繞過。雖然「拿來主義」節約了時間,但中國企業需要支付的學費可能一分不會少。業內人士告訴《商務週刊》,國內風電企業目前的產品質量還不穩定,如風機齒輪箱漏油、系統無法控制變槳變流甚至危險的機組共振等問題時有發生。

  「風電喊得響,真正落到實處,其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王俊峰告訴《商務週刊》,一些風機零部件廠商做的葉片是運往高寒地區的,但因為缺乏經 驗,為省成本沒加入碳纖維,導致葉片容易「掃機」事故(高風速下葉子彎曲擊打、刮蹭塔筒)甚至折斷。還有的企業生產的齒輪箱漏油,一次吊裝就把本都賠進去 了。他因此認為:「我看中國風機製造真正的有效產能並不多,甚至可能還略顯緊張。」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也向《商務週刊》指出,我國在新能源裝備製造技術領域相當落後,「新能源涉及空氣動力學、材料學的東西,我們全國 有幾個搞塗料塗層研究的,有幾個搞風機槳葉翼型研究的?我們沒有國家團隊,也沒有服務性的研究機構。美國有聯合技術機構,美國能源部下面有十幾個實驗室, 台灣、新加坡都有中央工業技術研究院,而我們的中國工程院是發證書的地方,我們的研發機構都依附於大企業,比如核工業研究院依附於核電集團,電力科學院依 附於國家電網公司,不為別的公司服務。這是中國極其壞的一種慣例。」他說,「基礎研發必須由國家來做,而不是企業。」

  「拿來主義」的另一個遺留問題是,中國的風況、氣候和地質條件與歐洲完全不同,歐洲是海洋性季風氣候,中國是內陸型季風氣候,兩者的風速、風頻 以及空氣乾濕度都不一樣,需要設備商根據實地採集的風況測量數據進行設備和系統的改進,但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不僅難以做到技術改進,甚至連測風的數據質 量都難以保證。

  按照國際慣例,風場的可行性研究一般需要兩年,但國內風場的可研並不是很認真嚴肅。據說國內很多風場實際上「連測風塔都沒有建」,僅僅選取了一 些氣象局的數字,「是為了建風電廠而去做可研,而不是為了論證能不能建風電廠」。一些項目中,因為測風數據不准,導致風場建好之後實際的滿發時速和當初的 預計相差近40%。

  2008年,東方電氣、 金風等主機廠的毛利潤達到10%—20%以上,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幾年風電設備商的贏利是沒有經過長期驗證的。風機一般要在野外工作20年,設備折舊 15年,「現在的設備能否保證20年是個未知數,20年之內會不會賺錢還不一定,萬一到第10年的時候出了大問題呢?而且現在國產風機小毛病挺多,一出故 障就停機不能發電,也會影響發電廠的收入」。

  風電機組「曬太陽」

  如果說技術能力粗放所留下的隱患可能要10年之後才能顯現的話,眼下中國風電產業最大的發展瓶頸則是風電入網難的問題。

  這其中的根源在於,電網公司稱風力發電不穩定、不安全,且部分機組的低壓穿越技術不過關,因此視風電為非優質電源。在我國也確實發生過風電沖垮 局部電網的事故。另一方面,價格槓桿也決定了電網不願意輸送風電。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煤電的上網電價約為每千瓦時0.36元,有的地區比如內蒙古更低, 才0.27元,而國家發改委規定的風電四類標竿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51—0.61元。電網公司當然願意採購更便宜的煤電而不是風電。

  國家電監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全國風電裝機894萬千瓦,這與能源局公佈的截至2008年全國風電裝機1217萬千瓦存在323萬 千瓦的差距。這與業內估計的目前存在近30%的風電機組空轉或閒置的比例相符。據說,一些地方機組已經建了好幾年,還沒有解決入網問題,並網滯後導致的最 大問題是風機的空轉,即使實現並網,也面臨「出力受限」,如甘肅酒泉已經投運的46萬千瓦風電裝機最大發電出力只能達到約65%。中央電視台經濟信息聯播 節目感嘆到:1/3的風電設備在那裡「安靜地曬著太陽,實在太可惜了」。

  「但那些大型國有電力公司並不在意這些,他們正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要把風場圈佔下來,然後在向上級匯報的時候就說風電佔到了全年產能的多少。至於發的電是不是能上網、掙錢,這不是他們現在關心的。」林霆認為。

  面對這種局面,國家通過《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風電必須無條件上網,《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也做了定量要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接入的問題,總理級國家領導都批示了兩三次了」。

  但一個現實的困難是,由於風場多建在偏遠地區,離電網骨幹網有一定的物理距離,深入風電場的輸電網建設需要擠佔電網公司本來就有限的建設資金,因此它們並無建風電接入網的積極性。

  在政府的強制推動下,目前東北、華東和西北的電網接入已經或有方案逐步解決,唯獨內蒙古由於電力消費能力不足,電力需要大量外送,而風電的外送 會擠佔火電的外送能力。也許只有等規劃中的國家智能電網建成,才能解決「風電不穩衝擊電網」的技術問題,國家的強力推動也才會切實有效。

  「一頭在外」付出的學費

  2004年底,里昂證券發表題為《火熱的太陽能》的報告。王俊峰迴憶說,這份報告在投資行業簡直就是「指路明燈」,投資家的靈敏嗅覺立即嗅到了 光伏行業的錢景。「我們希望沒有發射升空一個熱氣球,但是這個行業確實在噝噝發熱,儘管它正在升空,但它一點都不像泡沫。這是一個堅實可靠的投資目標。」 里昂證券事後稱。

  隨後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為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義務,加快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的應用,導致2006—2008年上半年光伏終端市場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多晶硅國內現貨市場價格從2005年的25美元/公斤推高至2008年中的450美元/公斤。

  在這一輪狂飆之中,中國的各路創業者和20餘家風險投資商在8—15個月的時間裡斥巨資建廠房、買設備、組裝生產線、聘請洋工程師,並真的實現 了硅晶片、電池及模組的量產。江西賽維LDK和多家風險投資商更是聯手創下了成立22個月便登陸納斯達克的「奇蹟」。短短兩年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 產業基地,擁有全球最大的硅晶片生產商、出貨量第二大的電池組件製造商等。

  但從2008年底開始,工廠裡靜得能聽見鳥叫,職工賦閒回家,見了銀行放貸員繞道走,成為中國多數光伏製造商的寫照。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 生產企業近八成倒閉,無錫尚德、昱輝陽光、江西賽維LDK等業內老大紛紛裁員、限產。2007年7月31日的時候,無錫尚德、浙江昱輝、江蘇CSI、天合 光能、江蘇林洋、河北晶澳、中電光伏、江西賽維和天威英利9家海外上市的中國太陽能企業市值為176.16億美元,而到去年底,9家企業的市值僅為40億 美元,縮水77%。

  「這就像是考試前艱辛的複習,為了未來的好成績,我們必須付出點代價。」江西賽維LDK公關總監姚峰向《商務週刊》解釋說。賽維因2008年第四季度高價庫存的低價售出導致該季度嚴重虧損,2009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33.6%。

  一定程度上,讓華爾街寵兒風光不再的是德國和西班牙政府。兩國曾是太陽能的最大消費國,2008年中國光伏組件發貨2.2兆瓦,其中98%用於出口,而出口德國和西班牙的佔太陽能電池銷量的70%—90%。但這兩個國家在金融危機之下對光伏的補貼政策做了重大調整。

  安信證券的數據顯示,德國目前的太陽能年度收購電價FIT(Feed-in Tarrifs)由2008年以前年降幅5%,改為2009、2010年年降9%;地面裝配系統從2008年年降6.5%,改為2009—2010年年降 10%。西班牙政府曾給出「全球最慷慨」的太陽能電價補貼政策,2008年前FIT電價為0.44歐元/千瓦時,但2008年10月的修正法案中修改為 0.29—0.33歐元/千瓦時,並將2009年補貼額度上限設置為500兆瓦。

  智基創投總裁暨管理合夥人陳友忠對《商務週刊》說:「金融危機使西班牙都快面臨破產了,根本沒有更多餘力去補貼太陽能。」

  一位業內人士說:「西班牙2008年發瘋了,一年裝了250萬千瓦,超過了日本15年的安裝量。今年它發現自己做得太快了,調整到新裝50萬千瓦,對市場形成很大的衝擊。」

  中國光伏產業原來是原材料和需求「兩頭在外」,近年來原材料端可以實現國內自產,只有需求「一頭在外」。歐洲國家的補貼政策調整,以及持續走低的歐元匯率,使中國光伏製造企業從去年下半年起過上了苦日子(詳見本刊2009年5月20日封面故事《沙灘上的「硅夢」》)。

  沒譜的外需,逼得中國光伏企業把眼光轉向國內。2009年3月28日中國「太陽能屋頂計劃」出台後,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進行了項目申報。業內人 士估計,申報的項目肯定超過了500兆瓦,甚至可能超過1GW,而國內光伏電站現在的發電總量不超過100兆瓦。中投顧問預計,隨著產出增加及新訂單增長 放緩,今年多晶硅產能將超過需求的55%

  但如此大規模的產能勢必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據4月20日財政部發佈的《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項目申報指南》,明確將對三類太陽能光電建築 應用示範項目進行補貼,最高補貼標準分為20元/瓦和15元/瓦兩個檔次。而發改委2006年發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實行辦法》中,目 前可用於光伏補貼的資金僅約為30億元,即大約能補貼200兆瓦。

  智基投資合夥人史煜認為,光伏企業的出路無它,只有「一邊遊說政府加大補貼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研發上做投資,降低成本」

  成本制約

  如果內需真能逐步釋放,太陽能發電產業真正的制約就只剩下一個——成本。

  4月底,位於甘肅敦煌市七里鎮西南的敦煌10兆瓦光伏並網發電特許權競標中,國投電力現 場開價0.69/千瓦時,據說驚呆了包括國家發改委官員在內的所有人,因為光伏產業之所以需要政府補貼,就在於現階段其成本過高導致無法與化石能源以及風 電電價相比。目前中國政府僅批准了三家太陽能電站示範項目,除敦煌項目外,另有1兆瓦的上海市崇明島項目、255千瓦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項目。崇明與鄂爾多斯兩個示範項目,每發1度電,政府需補貼4元錢。

  4月28日,包括無錫尚德、天威英利、晶澳太陽能和賽維LDK在內的行業內最主要的13家企業共同發佈了《洛陽宣言》,重申在2012年實現光 伏發電上網價格1元/千瓦時的目標。而敦煌項目的最終價格也定在了1.09元/千瓦時。這個價格還是遠遠高於風電和煤電,據中央電視台經濟信息聯播節目的 數據,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1.9元/千瓦時,風電為0.5—0.6元/千瓦時,傳統煤電為0.35—0.45元/千瓦時。

  建設一個太陽能光伏電站,必須包括光伏組件(產業鏈包括多晶硅、單晶硅、切片、電池組和組件)、逆變器、輸配電等。其中太陽能光伏組件約佔總成 本的50%,太陽能電池約佔光伏組件成本的70%,硅晶片又佔電池成本的60%。所以太陽能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每噸多晶硅的轉換率,或者降低電 池成本。

  如果要達到與傳統能源電網平價的目標,需要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降至0.65美元/瓦至0.70美元/瓦。今年3月,美國First Solar公司宣佈,其薄膜光伏電池板的生產成本首次降到了1美元/瓦,是「太陽能技術的一個里程碑」。但這還只是薄膜光伏板,標準的硅晶太陽能電池成本 仍然徘徊在3美元/瓦左右。

  多晶硅的轉換率提升同樣不是件容易的事。「歐洲市場現在要求多晶硅的轉換率要在16%以上才是合格的,16%以下價錢另算,我知道中國大部分企 業生產的多晶硅轉換率在15.5%—15.7%。因為我們用料雜,根本無法控制質量,這種產能勢必被淘汰。」王俊峰感嘆,「隨著市場重新回到正軌,以前拉 上兩條槍、投點錢就能幹光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大家還是要拼點技術。」

  當然也不乏樂觀者。史煜注意到各國企業對太陽能的研發投入非常大,很多創新技術都在研製中,他個人估計未來3年內技術會有重大進步,使得太陽能發電成本和風能相匹敵,「甚至如果它的轉換率再高,那它有可能成為最便宜的、甚至能和火電競爭的能源」。

  但微觀企業的成本核算並沒有包括光伏生產的外部性環境成本,太陽能生產過程中,從硅到粗硅,再到化工三氯氫硅,反應成高重硅,回爐、鑄錠到切片,每個環節都要高耗能。而且三氯氫硅會復產四氯化硅,後者是易爆炸的高危化學品。

  有人估算,目前的光伏工業所消耗的能源已經透支了10年它所能節約的能源,也就是說,10年之後太陽能才能算真正的「綠色能源」。

  VC如何淘金新能源  

  風雲際會,已經有人在說新能源是「第四次科技浪潮」,因為「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引發產業轉型和催生技術革命,世界經濟因而獲得復甦和繁榮的動力」。

  如果真是如此的歷史際遇,風險投資家應該是最興奮的,他們在「第三次科技浪潮」——IT和互聯網的舞台上已經越來越感到平淡無奇。

  事實上,大多數風險投資早幾年就在自己的投資方向上加入了「替代能源」、「環保科技」等類目,還有的乾脆以綠色環保能源作為自己的主投方向。那麼在喧囂與躁動的新能源產業,風險投資家究竟如何以理性的「鷹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尋找到真正的「明日之星」呢?

  方向感

  「在中國能源產業做投資,首先要看清楚一個根本問題:這是個國家主導的高度壟斷的產業。無論什麼能源,最終的買單者都是大的國企。」智基投資合夥人林霆說,「所以我們在中國做投資,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國的能源產業政策。

  這句話的潛台詞不難理解,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風電,最終能不能上網商用,都取決於華能、國電、大唐等5大國有電力集團的態度;液態生物質能的商用同樣需要經過中石油、中石化遍及全國的加油站。

  逐漸「做大做強」讓能源壟斷巨頭們的話事權變得越來越強大。「這些大企業的一把手有的是部級,有的還是中央委員,你能源局的一個副部級幹部的話他們聽也不會聽。」一位業內人士說,只有上至國策層面的推動力,才足以影響能源巨頭。

  而目前,國家層面的選擇很明顯。今年一季度,「太陽能屋頂」計劃出爐,財政將對三類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項目進行補貼;而隨後推出的「金太 陽」工程將以更大的力度來推動光伏產業發展。7月25-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吉林省考察時,就發展風能發電提出七點意見,其中包括:我國具備發展風 能的自然條件;我們具備發展風能的工業基礎和研發力量;要集中力量開展風電併入電網的技術攻關。

  「從中國政府的觀點來看,未來一兩年內投資風能應該有比較好的機會,我們就順著這個潮流往前走。」智基創投總裁、管理合夥人陳友忠告訴《商務週 刊》,從2004年第二期基金開始,智基把替代能源當作新的投資方向,具體來說,智基關注太陽能應用、節能技術、風力發電的製造環節、儲能電池等行業

  太陽能在經歷了去年的泡沫破裂之後,投資人會相對理性的思考何時以及如何投資這個未來最有潛力的新能源。

  在太陽能和風電領域,智基投資了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益通光能公司、薄膜太陽能玻璃材料及工程服務商珠海興業、風力發電機鑄件生產商橋聯、風力發電 機葉片商華風風電和節能管理外包服務商惠德等6家企業,其中2家已經上市退出。而聯想投資則投資了一家太陽能電池片和電池組件提供商林洋新能源、一家碲化 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組製造商先進太陽能公司,其中林洋新能源已經成功上市。

  這兩家VC都沒有在生物質能上重點關注——事實上幾乎所有VC都不看好生物質能在中國的發展,原因一是因為「國家不太重視」,二是生物質能的技 術尚處在初級階段,三是在中國無法實現大規模經營。「它分佈比較散,受地域限制採集和運輸成本比較高,無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不管是發電上網還是製造燃油 都比較困難。」智基創投合夥人史煜說。

  聯想投資執行董事王俊峰介紹,生物質發電曾經火過一段時間,但真正發電時機器「就像一個巨獸」一樣,每天要「吃掉」數百噸秸稈或其他作物,導致當地秸稈價格猛漲,還供應不上,「秸稈不可能從河北拉到河南,有供應半徑問題」。

  差異化

  選定大方向之後,VC一般如何在行業中搜尋自己的目標企業呢?答案是「差異化」。

  前些年,智基創投和聯想投資都沒有去追逐兩個「VC扎堆」的太陽能項目——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LDK,智基是因為早年在台灣已經投資過做太陽能 多晶硅電池的益通光能,「一般不同時投一個行業中的同類公司,以免風險太集中」;聯想投資則是因為價錢不合適。有意思的是,兩家都有意識的選擇了另闢蹊徑 的策略:選擇太陽能行業中的其他機會。

  智基2005年1月投資台灣益通光能,並成功上市退出之後,開始從太陽能電池往上下游延伸。「我們已經投了一個益通光能,因此想在垂直產業鏈上 有一些佈局,我們判斷太陽能應用會起來。」陳友忠說。沿著產業鏈往上端走,「垂直產業鏈」上的機會包括節電技術,智基挑中能源管理技術服務商惠德,惠德的 軟件能幫助客戶節約5%的電能消耗;向下游應用走,智基又投資了一個車頂太陽能項目,2007年,智基發現並投資了面向公共建築(如機場、火車站)的玻璃 幕牆做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珠海興業,興業在技術上的一個優勢是可以不依賴電網作獨立電源,規避了入電網難的風險。2009年1月,興業在香港上市,其產品 已用於沙漠化的治理或海島獨立電源,這類地區都是傳統電網無法到達的區域。

  「我們投資時要看所投項目在整個價值鏈中處於什麼地位。」智基創投合夥人林霆為《商務週刊》詳述了他如何在風電這個「熱門行業」中「排選」項 目:整個風電行業的產業鏈比較長,由下到上由「電力公司—風場—整機裝配商—零部件供應商」組成,首先「五大」電力公司屬於國有企業,風險投資無法進入; 風場由於投資巨大且不怎麼賺錢,VC不會考慮投資;整機裝配屬於重型裝備行業,目前國內主機廠核心技術不多,對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及下游五大電力公司的議 價能力都不夠強,所以整機裝配企業也不是VC的關注點

  他說:「中國的風機技術發展不夠,限制了我們的投資機會。」

  這樣就只剩下風機零部件,成為VC追逐的「熱門行業」。因為這個行業細分為很多子行業,技術有一定壁壘,但又不是難以觸摸。但如果一個行業的競 爭格局已經變數不大,投資人一般不會進入,比如齒輪箱行業;如果行業格局正處於方興未艾、格局不明的階段,比如儲能企業或智能電網解決方案提供商,投資人 則會重點關注其中有技術壁壘的項目和有機會做老大的企業

  壁壘

  所謂技術壁壘和成為行業老大的機會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係,而技術壁壘是VC在挑選同類型企業時最為看重的標準。

  比如劉新賓所在的中科宇能科技公司,2008年獲得美國華平 投資集團和威士曼資本集團的股權投資創辦。它能在50多家風機葉片企業中被華平投資挑中,憑藉的是來自中科院熱工程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中科宇 能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了從翼型氣動設計、結構設計、模芯與模具製造到葉片生產製造全過程的企業」,能獨立設計1.5-3.0兆瓦葉型。

  華平長期看好中國企業承接風機葉片產能的能力,並判斷有自主技術的企業將在這個行業中勝出,中科宇能擁有自主技術的優勢,體現在能夠根據不同風場的情況與機型特點有針對性地定製設計和改進葉片,「別人則不能」。

  聯想投資當初相中林洋新能源,也是因為林洋在行業內率先靠技術和資源整合能力,實現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拉棒、切片的縱向一體化。「我們看到只有縱向產業一體化才能贏得長期的競爭,也才有能力在中國落地。」王俊峰說。

  而聯想投資攜手另一家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組製造商先進太陽能公司,則主要是由於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是全球公認的碲化鎘薄膜專家,到現在為止還保持著2002年創造的碲化鎘轉化率16.5%的世界紀錄。

  全面落實《可再生能源法》

  推動可再生能源又好又快的發展

  ——專訪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  

  ● 我國常規能源價格中只有直接的能源成本,而沒有包括其對環境破壞造成的間接成本。可再生能源是沒有這種間接成本的,但是直接開發成本比較高,致使兩者的價格競爭不平等,可再生能源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全通過市場導向來發展,是很困難的

  ● 我們不能等到技術突破了,成本下來了,再去給予政策扶持,恰恰是要在其成本高、還不能完全靠市場力量發展的時候支持。當然,扶持政策不會一直伴隨可再生能源產業

  ● 現階段由於可再生能源不穩定,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對電網會有一定的影響,如何減少其對電網的衝擊,將其合理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現在提出的 智能電網,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應對當前日益增多的各種可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問題,把信息化和智能化與電網管理聯繫起來,更有效地把發電、輸配電及終 端用戶管理起來

  ● 太陽能生產實際上需要很多新的裝備,但是我國的裝備製造業還沒有對此高度重視。儘管我們一直在呼籲,但還只有一些中小型企業在做,缺乏成套的、系統的研發設備和製造工藝

  《商務週刊》:您如何評價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石定寰:國家是在「六五」計劃裡第一次將可再生能源研發納入到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的,那時可再生能源還沒成熟到可以商用,還處在研究、示範、小 規模應用的過程中。但有些可替代能源,像沼氣已經在農村普及了。此外,我國的小水電的發展也比較早。但是像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是在改革開放後,在 政府的支持下,從研究開發到試點,逐步成長起來的。與常規能源相比,它們的成本還很高,很難與常規能源相競爭。

  但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常規能源的外部成本,即在常規能源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沒有計算到能源的成本中,而是被所有社會上的人們 承受了。目前,我國常規能源價格中只有直接的能源成本,而沒有包括其對環境破壞造成的間接成本。而可再生能源是沒有這種間接成本的,但是開發成本比較高, 致使兩者的價格競爭不平等,使可再生能源無法和常規能源競爭,影響了其發展。可再生能源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導向,完全通過市場導向來發展,是很困難 的。

  《商務週刊》:今年國家先後針對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出台了相應的扶持政策,近期還可能出台《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您認為我們現在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到位了嗎?

  石定寰:我認為國家現在對可再生能源的推動力度還遠遠不夠。中央講的力度很大,但是政府還沒有完全落實。《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就開始實施了,但特別是關於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政策等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落實。

  不光是中國,西方國家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時也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他們之所以發展起來,是因為歐美國家已經有了成型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德國、 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實施的上網電價政策是成功的,而我們國內目前這些政策還沒有全面的建立和落實。所以可再生能源既有本身成本高的問題,同時也有政府扶持政 策不到位的問題。我們不能等到技術突破了,成本下來了再給予政策扶持,恰恰是要在其成本高、還不能完全靠市場力量發展的時候扶持。當然,政府的政策不會一 直伴隨可再生能源產業,隨著技術進步、規模化生產,其成本肯定要降低,而且現在具體數字也顯示其成本每年都在降低。在此情況下,政府的政策就是非常關鍵的 因素了。

  有些部門雖然出台了一些太陽能應用工程,比如「金太陽工程」、「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等,對推動太陽能產業發展和市場應用發揮了重要作 用,但這些只解決了一部分問題,要想推動太陽能發電更好、更快的發展,就必須落實上網電價政策。其次,出台的政策必須更加合理,要反映當前產業發展的現狀 和技術水平,要以產業發展的平均水平作為制定價格政策的依據。比如電價定得過低,就不能反映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本,也不能保障企業有一定的盈利用於技術 進步,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合理的利潤,就會抑制產業的發展。中央強調要積極發展、大規模利用,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這 就要讓生產和投資者看到產業的前景,調動起積極性。我們有一個設想,將來在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的家庭和單位都有兩塊電表,其中一塊是計量屋頂太陽能板產生 並送上網的電能,另一塊電表計量從網上得到的電量。這是歐洲已經通行的比較好的辦法。

  《商務週刊》:您提到了可再生能源的並網問題,但是由於其高於化石能源的價格,需要全網平攤,致使國營電力公司不可避免對可再生能源入網會比較消極,您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辦?

  石定寰:我們現在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其超出常規能源的電價是要全網來分攤的,每一個使用電的人都要承擔。但是由於現在的再生能源佔的比重還很 小,就算把全國每年生產的太陽能電池200多萬千瓦都用上,也只相當於新增二、三個百萬千瓦火電機組的裝機容量,而全國火電機組已有近8億千瓦的裝機容 量。由可再生能源引起的電價提升很小,每個人也不會承擔很多。何況,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成本降低,電價還會逐步調整的,不會一成不變。而且,煤炭等 常規能源隨著蘊藏量的逐步減少,再加上比如要求脫硫、脫氮氧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外部影響逐漸內部化,包括環境成本在內的總體成本也是要逐漸上升的。一 個上升,一個下降,總會有一天兩者持平。所以政策制定的越早,越能加快這個進程的實現。

  企業對於能源的態度,如果沿用老的習慣,當然是選擇化石能源,因為它們便宜又好用,但是如何繼續這樣使用下去,我們的氣候將會變得更加糟糕,甚 至影響後代的生存問題。中央多次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用新的理念改變我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模式。讓全社會的人都適應生活在一個低碳經 濟的時代,而不是原來的高耗能的老路。所以每個企業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特別是國有企業更應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承擔更多的責任。推動結構調整,加快清潔能 源的轉化過程,這個責任實際上是要大家共同承擔的。

  當然,現階段由於可再生能源不穩定,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很大,對電網會有一定的影響,如何減少其對電網的衝擊,將其合理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 做。我們現在提出的智能電網,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應對當前日益增多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入網的問題,把信息化和智能化與電網管理聯繫起來,更有效地把發 電、輸配電及終端用戶管理起來。它是一個系統,在未來的能源系統中既有主幹網,即火電、核電等穩定電源,也有大量新的不穩定電源,這些不同的電源要在智能 電網中各得其所,安全而經濟地滿足各種不同客戶的需求。通過該系統,將發電端也就是供給端和用戶更好的聯繫起來,讓不穩定的低端電源在人們的消費中消耗 掉,保證整個電網的穩定性,以及大規模工業生產對能源穩定的需要。但是現在中國和歐美都還只是提出了一個方向和思路,還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商務週刊》: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還存在哪些不足?

  石定寰:和歐美相比,我們在技術上還是有差距的。比如我們的太陽能電池在轉換效率和技術指標上和歐美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新型、高效的太陽能 光伏電池開發上也有不小的差距。關鍵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很好的掌握核心技術,基本設備都是用國外的,有些配套原材料還要從國外進口,這些不解決,很難降低我 們的生產成本。再比如,我們的太陽能生產實際上需要很多新的裝備,但是我國的裝備製造業還沒有對此高度重視。儘管我們一直在呼籲,但還是沒有人重視,只有 一些中小型企業在做,但也缺乏成套的、系統的研發設備和製造工藝。在一些基礎性工作上,比如我國對風能、太陽能資源的觀測評估等基礎設施、方法手段的建設 上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和支持,在標準制定、產品質量檢測與認證等方面也有不少工作應加強。

  其實政府的支持有多種形式,像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更好的組織研發、更好的培養人才、全社會宣傳、做好各種應用示範工程,以及做好資源的測評 等。實際上我們就有過這方面的教訓,在不清楚當地風場有多少風、多少太陽能資源的情況下,很難建設一個效率很高的風能或太陽能發電站。但是我們的這些基礎 設施是非常差的,美國有上千個太陽能觀測站,中國只有100多個。且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引起重視,國家也沒有向這些基礎設施上投錢。政府很多該做的事情還遠 遠沒有做好,致使系統工程的發展也受到影響。

  《商務週刊》:我國光伏產業近幾年一直是需求在外,去年到今年國際市場萎縮後,我們受到了打擊,您覺得在需求端我們可以想哪些辦法?

  石定寰:太陽能過去「兩頭在外」,即原料和需求市場都是依靠國外。我國實際上不是沒有硅礦,只是沒有將其轉化為可用於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材 料的技術,只能把礦產賣給國外,他們開發後又高價賣給我們。現在隨著我國多晶硅材料技術的逐步發展和完善,以及多種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可以在國內生產 原材料,把成本逐步的降下來了。

  事實上,當時「兩頭在外」的需求端在外,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要承擔《京都議定書》的義務,進行減排,必須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就出台了 一些扶持的政策。比如歐洲國家以德國為首,實行上網的差異電價政策,這個政策的出台大大推進了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應用,市場發展很快,也帶動了中國產業的發 展。但是我國該方面的政策遲遲沒有落實,所以國內的市場還很小。現在是到了加快培育中國市場的階段了,如果我們再不開發本土市場,首先我們難以應付全球氣 候變化的挑戰,同時對應鼓勵發展的新興能源產業也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如果太陽能產業萎縮,對未來能源、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十分不利。今年年底,哥本哈根會 議要開了,在這個很重要的時刻,要表現出中國政府主動應對節能減排的決心,就是要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的力度,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否則將面臨來自國際 的很大壓力。

  我國光伏產業的目標市場一直是在國外,但隨著國外需求因經濟危機下降,導致了我國太陽能產業前一段時間的蕭條。但是這只是個暫時現象,最近已經 在回升。就全球而言,可再生能源都是有很大發展前景的,也是未來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行動,這個大的方向不會改變。

  「新能源不能再選『真命天子』」

  ——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宣曉偉

  《商務週刊》:2009年1月,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提出美國新能源政策,他任命了一批重要官員推進能源事務,包括華裔能源部部長朱棣文等,目前 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媒體稱這一系列動作為「美國能源新政」,您覺得該新政出台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內容有哪些?

  宣曉偉:此次美國能源新政,主要是為了保證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增長、應對經濟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幾大目標而出台的。首先,美國石油對外依存 度35年間已經由35%上升到接近60%,對國外石油的深度依賴對美國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其次,美國經濟正面臨著次貸危機所導致的經 濟衰退,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拉動就業。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相比布什政府有了較大轉變,這也反映了美國主流民意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看 法的變化。

  綜合以上來看,美國有客觀需要在近期內就能源環境課題出台一個綜合性的應對方案。在已經執行的「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中,也涉及到眾多的能源 發展議題,其對各種能源項目的投資總金額高達613億美元,比如智能電網11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研發推廣60億美元等。目前正在審議的「美國清潔能源和 安全法案」主要包括清潔能源、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向清潔能源體系過渡四大部分。這個議案最突出的特點是第一次提出了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方 案,設定了美國溫室氣體限排的目標和時間表,準備實施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方案。

  《商務週刊》:布什政府曾經不願減排,很多美國人也否認全球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間的關係,但奧巴馬對於減排的態度轉向了,這是為什麼?

  宣曉偉:全球變暖在美國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美國國內各方基於不同的認識和利益,對於氣候變化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從非常激進的環保人 士,到持氣候變化懷疑論的頑固分子,對於氣候變化的爭論極其激烈。傳統上,美國的能源政策偏向於大型的、資本技術密集的傳統能源公司,因此小布什不簽署 《京都議定書》有其國內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多數美國人認為這事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沒有好處。

  但現在美國的主流民意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卡特裡娜颶風事件促使美國人更多地思考氣候變化的問題,認同全球變暖和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觀 念。奧巴馬的上台也是迎合了這種民意變化,他任命了一系列在能源問題上持進取甚至激進態度的官員,包括環保署署長Lisa Jackson、能源部部長朱棣文、科技辦公室主任John Holdren等。與此同時,民主黨在國會已經中佔據多數,而民主黨向來在發展替代能源、推進能源轉型方面比共和黨更為積極。

  《商務週刊》:美國現在的電力供應結構是怎樣的?它目前的改進重點放在哪裡?

  宣曉偉:美國目前電力供應的約40%來自天然氣發電,10%左右來自核電,煤電佔30%多,水電不到10%,石油發電5%左右,剩下的可再生能 源發電不到5%。美國在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同時,也比較重視現有燃煤電廠技術的研發。考慮到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美國目前正在大力研發和推廣二 氧化碳捕獲與收集技術,即將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通過管道運輸,注入地下或海裡進行長期儲存。在「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中就有34億美元投到 了這裡面。實際上,歐盟和美國現在都在大力推廣這個技術,但是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成本。煤電本來是最便宜的,加上這個技術後發電價格就會明顯 上升,因此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中國雖然現在大力發展新能源,但以中國的能源稟賦,「以煤為主」還是中國能源戰略的首要內容,短期內難有太大改變。中國目 前煤電比例高達近80%,未來煤電廠面臨二氧化碳排放約束的局面可能比美國更嚴峻。因此,對於類似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中國應該及早有一個戰略考慮和安排。

  《商務週刊》:美國的能源新政和我們國家的能源政策有什麼大的不同?

  宣曉偉:我們需要深刻理解中美兩國在能源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理念、目標、手段的本質不同。首先美國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能做好的, 政府不應也不能插手,以防對市場造成干擾,形成公平和效率的損失。這種理念深入人心,因此眾多美國人對於政府具有很強的戒心,要求嚴格約束政府的行為。從 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政府沒有、事實上也沒能力制定一個所謂的全面、長期的能源發展戰略;其次,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它有一套比較完善和明確的制度規則,來 保證重大政策出台的過程中各方利益和意見能夠得到充分表達、充分博弈,使得最終的政策能夠符合主流民意。有眾多美國學者詬病美國缺乏長期能源戰略導致其石 油對外依賴程度節節上升,但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美國無需也不應制定全面長期的國家能源政策,這是基於對強力政府深深的不信任感所導致的。就像目前的美國 「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首先由眾議院的專業委員會提出並投票通過,然後經眾議院通過;再拿到參議院,再重複一遍與眾議院相同的流程,最後參眾兩院還要組 成聯合委員會,協調修改成一個最終版本,再由總統簽署生效。

  所以在美國的體制下,政府面臨著很多的約束和監督,能做的事情比較有限。政府可以有口號,能源部的經費預算也會有很大增長和調整,也會有各種各 樣的資助項目,但美國政府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較深地介入到具體的經濟活動中,甚至主導能源產業的發展。它的能源政策,更多是起到引導、監管和服務的作用。 此外,美國的能源政策跟特定歷史階段所具有的特定議題、特定事件相聯繫,例如19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尼克松政府大力強調節能和替代能源,但隨著油價的下 降和石油供應的穩定,相應的能源政策往往無疾而終。

  《商務週刊》:中國的能源政策和產業發展可以從美國身上學習些什麼?

  宣曉偉:儘管截然不同,但美國能源政策的一些原則仍然值得我們學習。比如美國能源政策的出台主要基於能源安全、效率和公平三個方面來考慮。能源 安全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效率和公平要求在能源產業領域建立競爭機制,以較低的能源成本來推動經濟的發展。隨著形勢的轉變,中國現在的低成本競爭優勢 不可長久持續,我們需要找到新的要素組合方式,獲取新的競爭優勢。

  就能源領域而言,世界能源體系正轉向可再生能源,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能否培養出自主創新的技術能力?在我們的傳統能源領域,例如煤電設備,儘管 國內企業掌握了100萬千瓦等大型設備的技術,但核心技術還在跨國企業手裡,別人給你什麼級別的技術,你就只能造這個級別的產品,自己缺乏能力進行技術升 級。說白了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的產業,而是技術命脈掌握在國外企業手裡的加工產業。在新能源領域會不會重蹈覆轍?現在來看還是有可能。另一方 面是能不能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發展出來一個完整自主的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發展與傳統能源的一個根本不同是它本質是趨向分散的,不像傳統能源,從勘 探、開採、加工、銷售需要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一體化大公司。目前新能源各種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層出不窮,存在各種各樣的技術路線和可能前景,在此過程 中,中小企業將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我們的管理者還是秉承以前計劃經濟的思維,畫地為牢,圈定所謂重點企業,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或幾個「真命天 子」身上,就難以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在傳統能源行業,國有企業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優勢,外資跨國巨頭也憑藉技術等優勢佔據了有利地位,如果這種 格局維繫到新能源行業,將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管理者要充分汲取傳統能源行業以及汽車等行業發展的相關教訓。(《商務週刊》雜誌-馮禹丁 陳楠 董樂)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汽車能源技術草案擬定 突破口三部委達成一致

  與此前相比,這一政策草案很重要的一個變化是把傳統汽車節能放在首位。雖然是非強制性的,但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將以此為界限。  

  「國家已制定了一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政策》草案,本週已開始徵求企業意見。其中要把傳統汽車節能放在首位,把節約能源的技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9月4日,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主任顧問張書林在200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據瞭解,該政策的內容主要涉及傳統汽車節能的技術標準、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主要的目的是引導行業的發展,是非強制性的。

  張書林坦言,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汽車能源的發展戰略和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並不清晰,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的關係,新能源汽車的定義及新 能源汽車主要的突破口等問題上,甚至存在很大爭議。「將來國家出台的政策,包括一些財稅鼓勵政策、行業管理政策,以及更多的標準法,都要依據這個技術政 策。」

  論壇上,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陳建國也重點提到,「這個政策本身是希望為企業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提供技術思考方向,對政府部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制定政策時有一個政策界限。」

  首推傳統節能汽車

  長期研究汽車產業政策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傳統汽車技術標準在前兩次汽車產業政策中有專門的章節涉及,發改委在最新要制定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政策中,加入了傳統節能汽車部分,並命名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9月5日,羅蘭·貝格在論壇上發佈報告,基於對電池成本、能量密度、行駛里程、政府補貼和消費者接受度等眾多因素的研究,得出結論,在西歐市 場,到2020年電動汽車在整個汽車的銷售當中估計約佔22%。在中國,樂觀估計,2020年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汽車的銷量超過160萬輛,銷量約為乘 用車整體銷量的16%以上,保守估計在10%

  羅蘭貝格大中華區總裁沈軍告訴記者,針對目前的新能源汽車熱,這組數字也再次提醒我們,如果全部押寶在電動汽車上,而放棄傳統汽車的技術提高,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將不符合市場的發展。

  大眾中國區副總裁張綏新也表示,在今後的十年、十五年以及更長的時間,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前幾年我們一直推柴油車, 現在來看不是很順利,但是這還是值得注意的課題。而且,在汽油發動機上,節能減排的潛力也還是很大的。我們明年可能會推出一個blue motion 的polo,百公里的油耗可能會降低到3.8升,許多混合動力也難達到這個效果。」

  「節能與新能源技術政策要求企業還是要把精力放在節約傳統能源的基礎上。」張書林說,傳統能源汽車是不能被忽略的。客觀地說,目前進入新能源公 告的十多家企業和100多種產品距離大規模的產業化還有一定的距離,隨著進一步的管理系統和檢測手段的完善,新能源汽車的門檻還將進一步提升。「不排除這 種可能,未來的新能源准入要以傳統汽車技術的好壞作為標準。」張書林強調。

  國家發改委李鋼進一步明確「在技術路徑的選擇上,我認為應考慮技術節能與結構節能相結合,而推進傳統節能汽車的重點是發展節能型小車汽車。」值 得注意的是,在節能技術上,柴油節能技術被再次提及。李鋼表示,下一步要增加乘用車用柴油機關鍵技術的攻關,提高乘用多功能柴油車的比例,遠期逐步擴大柴 油乘用車的應用範圍。

  突破口三部委一致

  9月5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天津論壇上再次明確表示,將繼續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的研究、開發和市場應用。

  原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則稱,發展電動車應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家應從能源安全出發,重新審視、部署中國汽車發展戰略。

  作為呼應,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辛國斌進一步表示,下一步將做好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新能源汽車准入方面的工作。

  陳建國則進一步表示,最後把新能源汽車定義在目前我們大家通常說的這三種電動汽車上是很關鍵的問題。

  「對新能源汽車,大家更多地傾向於新型能源動力。從目前來看,大家看得到的只有電動汽車,也就是所謂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車這三種類型。」

  由此,業內人士認為,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在本屆論壇上的表態說明,三大核心部門對於電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突破口的問題已經達成一致。

  據瞭解,除了傳統節能技術標準,在《節能與新能源技術政策》中,還將會涉及到電動車標準的問題。陳建國表示,《節能與新能源技術政策》很重要的邊界條件還是要提出針對電動汽車所安裝的動力電池有能量力度的要求,對車要有蓄勢里程的要求,對電動汽車有速度的要求。

  據記者瞭解,電池的充電次數不能低於2000次,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達到100公里,最低速度達到每小時80公里,未來幾年最低速度要達到每小 時100公里——這些技術參數將作為一個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財稅鼓勵、行業管理政策以及標準法規。企業才能以此進行技術開發。

  避免管理簡單化

  關於未來五年中國電動車的發展,羅蘭貝格總裁沈軍認為,需要突破五大瓶頸,包括政策的有效支持、關鍵技術的掌握、零部件採購策略的制定、配套公共設施的跟進、以及總使用成本的有效下降低。其中,政策的有效支持首當其衝,未來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到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上來。

  目前,國家鼓勵電動車發展的聲勢很大,但管理方法簡單。制定技術標準、牽頭電動車研發、推動國家電網和主流汽車企業合作及開發新的商務模式等等,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推動要達到一個臨界點,那就是具備一定規模的消費群、一定數量的充電站,和電池成本的大規模下降,從而形成整個產業的良性循環。」沈軍強調。

  比亞迪(HK55.6)總 裁王傳福也在本屆論壇上呼籲,希望政府加大對電動車的補貼力度,比如免除電動車購置稅或電動車牌照費及明確政府採購電動車的比例。「整車的成本是整個電動 車運行最大的障礙,F3DM如果生產五萬台車一年,我們的車成本降30%不費吹灰之力,從15萬降低到12萬,如果再大量生產還可以降低。」

  而資金來源問題是政府擴大補貼範圍的主要障礙,顯然業內並沒有對此達成一致。「車購稅的功能是支持修路,輕易減少沒有道理。財政能不能出資補 貼,這也是很重要的思路,但有人提出,我們還有那麼多貧困人群,他們需要政府補貼,能夠買汽車的人相對比較富裕,政府是不是有必要給予補貼?這一關過不 去,政府補貼就比較困難。」陳建國表示。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推廣新能源汽車可以減少石油進口,節省大筆資金。同時,減少污染物排放也可以節省相當大的環境治理費用。如果用上述節省的資金補貼新能源汽車,既有助於節能減排,還將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化。

  據記者瞭解,「十五」期間,中國政府在「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上共投入經費8.8億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總投入大約20億元。「十一 五」期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中,中央政府投入約為11億元。而日本政府從1990年代到2010年,僅電池研發一項投入就將達到30億元人民 幣,美國則計劃在未來10年,對先進電池技術投入24億美元。(21世紀經濟報導-何芳 史寶華)

發改委預警汽車產能過剩

  正當中國汽車銷售一片大好、全年銷量向1200萬輛規模邁進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出警告要警惕汽車產業未來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

  9月5日,「200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說,汽車企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今年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一 定程度上是政策效應的結果。隨著政策效應的遞減和社會環境壓力的加大,今後幾年可能面臨市場增長趨緩的局面。陳斌是國家發改委負責汽車產業相關政策的主要 官員。

  最近一次針對產能過剩的調控出現在2006年,不過2006年和2007年汽車銷量高速增長,預計中的產能過剩並未出現。2009年3月通過的 《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也暗含產能調控,因為「新建汽車生產企業和異地設立分廠,必須在兼併現有汽車生產企業的基礎上進行。」

  判斷產能是否過剩,以及政府是否需要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控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個永恆話題,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汽車銷量的增長確實每隔幾年就會經歷一番起落。但市場的波動在事前很難準確判斷,因此也就增加了產能調控的難度。

  陳斌說,8月底,國務院出台的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意見中雖然沒有出現汽車產業,但是參加國務院會議的幾位部長都提出要高度重視汽車產業可能 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根據發改委對汽車產能的調查結果,今年的產能利用率比較合理,接近80%,處於正常值區間。但到了2010年、2013年,汽車行業 規劃產能將大大高於汽車市場的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未來幾年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將出現下滑態勢,產能利用率有可能低於70%,出現產能過剩的局 面。

  而且,過快的增長會給能源供應帶來壓力。如果今年銷售1200萬輛汽車,其中,可能淨增700萬輛左右,這些車需要每年新建一個2000萬噸級的煉油廠才能解決它們的能源供應,這將是非常大的壓力。

  按照今年1-7月汽車生產711萬輛、產能利用率約80%推算,目前的國內汽車總產能大約1500萬輛。

  而汽車界則有不同聲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正常的市場10%到15%的產能過剩是合理的,特別是擁有20%增長率的產業,產能應該有30%到35%的增長。

  CSM Worldwide大中華區汽車市場預測總監張豫說,發改委的預警有一定必要性,但不應出台行政手段一刀切式的限制新增產能,而應該區別對待,尤其是對於銷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車企業來說,對於那些產能利用率很低的企業則有必要限制其擴產。

  張豫認為,對於汽車企業來說,可以採取滾動式發展方式,每一次擴產都不是規劃過高的產能,這樣既能有效把握市場增長帶來的機會,也能防止市場變壞時過大的產能放空風險。對於政府來說,則有必要將新建產能與淘汰落後產能結合起來,從而推進企業間的兼併重組。(21世紀經濟報導-史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