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6月20日刊載的題為《全國大米加工企業大面積停產調查》的報導,引起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
本報獨家獲悉,日前國家糧食局召集中糧集團等十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召開了一次內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糧食局官員表態:全國大米加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僅為42%。
據一參會人士稱,本次會議有三大議題:各地區各企業稻穀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國際金融危機及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對本地區稻穀加工產業發展的影響;應對危機確保稻穀加工產業有序、健康、協調發展政策措施的建議和意見。
7月8日,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國內大米加工龍頭企業的力度,內容涉及到財稅、金融、水電、基礎設施等諸多方面。
產能嚴重過剩
記者獲悉,參加會議的企業均來自產糧大省,包括黑龍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8個稻穀主產區。
與會企業普遍反映,目前稻穀加工企業運行壓力很大,普遍生存艱難,「稻強米弱」的產銷形勢使得經營難度大,許多企業微利甚至虧損。
「去年10月份以來,大米價格一路走低,下降幅度高達30%,稻穀的收購價格卻上漲了8%,利潤空間被擠沒了。」南方某省一企業代表向記者訴苦。
據瞭解,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廣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民工返鄉,這些地區的大米需求總量大幅下降,直接導致了大米價格的下跌。
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大米加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處於無序競爭狀態,缺乏引導,盲目發展,導致了產能擴張過快,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擺脫。
知情人士透露,大型稻穀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僅僅在60%-70%之間,而與會的國家糧食局官員表示稻穀加工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2%。
國儲政策遭質疑
參會企業把當前遇到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歸結到了國家的收儲制度上。
記者瞭解到,2008年秋天時稻穀價格跌破1.7元/公斤,國家啟動臨時收儲,最低保護價高出市場價0.2元/公斤。企業反映,國家高於市場價 收購稻穀,致使原材料價格被哄抬起來:「國家收儲政策一出台就對企業打擊非常大。」一參會企業老總抱怨,原料現在都集中在了國家的倉庫裡,市場上原料緊 張,「很多企業都吃不飽。」
「最近稻穀被拍賣到2.2元/公斤,而大米的價格只有3.3元/公斤,農戶手中也沒有了餘糧,大部分企業只能停產了。」黑龍江一企業老總坦言。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國家收儲不能僅考慮企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維護農民的利益。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研究員馬文峰也認為,不能因為考慮企業沒利潤就不收儲了,畢竟國家收儲減緩了稻穀價格的劇烈波動,否則稻穀暴跌會嚴重影響到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我國稻穀產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4,如果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稻穀大幅減產的話,恐怕全球的稻穀貿易量都彌補不上缺口。」馬文峰說,國家必須要有一定的儲備量,這不僅關係到糧食安全,更是關係到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馬文峰表示,目前大米加工行業的不景氣,根源不在國家的收儲制度,而在稻穀加工業產能過剩、行業競爭異常激烈,絕大部分企業還在一味地拼成本、拼價格。(陳岩鵬-華夏時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