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核電:3000萬千瓦擴容帶來5000億商機

  在中國市場上發展30餘年,如今仍僅佔2%發電份額的核電即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獲悉,在《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出台後,我國核電的中長期規劃會做進一步調整,在原計劃到2020年達到4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上擴容3000萬千瓦,達到7000萬千瓦。

  這意味著在今後的11年間,中國將建成70座相當於大亞灣規模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多位核電圈內人士對記者估算,這將產生至少5000億元的商機。

  而就在6月29日,掌控中國核電燃料鈾資源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宣佈收購西方勘探者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38億股普通股,後 者擁有大量的鈾礦和煤炭資源。而據記者獲悉,中核集團與國外公司合資,三年前在約旦開的第一個鈾礦正在為最後的投產「全力衝刺」,首批700噸鈾礦資源將 於2010年運抵中國。

  在業界人士看來,中核集團的這一系列舉動正是為了備戰下一步中國核電總裝機容量的擴容。

  擴容到7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

  「《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臨近出台,我國核電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將面臨新的調整,到2020年,要從原定計劃的4000萬千瓦發展到7000萬千瓦。」7月14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一不願意具名的官員對記者說。

  根據之前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年~2020年)》,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並有1800萬千瓦 在建項目結轉到2020年以後續建。核電佔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從現在的不到2%提高到4%,核電年發電量達到2600億~2800億千瓦時。

  「在我國,核電佔據的發電份額太小了,目前只有2%不到,而火電份額卻達到了70%以上,我們對火電的依賴太重了,這也是導致今天煤電頂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核電工程公司副總經理劉巍對記者表示。

  在劉巍看來,中國發展核電方面欠缺的這個「賬」遲早會補上。「年初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非常明確了國家對核電發展的態度。」劉巍說。

  2009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指出:「積極發展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

  「法國核電發電量佔到了其國內總發電量的78%,日本佔國內總發電量的30%。相比之下,中國核電只佔2%,實在是少得可憐。」劉巍表示。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已建成投產7個核電站,裝機不到1000萬千瓦。此外,全國已經開工建設的有20多台機組。而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共建造了440多個核電站,發電量已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6%。

  此時,令外界期盼已久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即將出台。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曾用「一石三鳥」來形容制定新能源規劃的戰略意義:一是應對當前 的金融危機,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加就業;二是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搶佔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提升中國能源的國際 競爭力。

  「新能源規劃出台,會進一步推動核電的快速發展,核電未來佔據的份額會佔整個發電份額的4%到6%,這個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上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官員對記者表示。

  而不久前,在青島召開的一次關於特高壓的論壇上,國家電網內部對清潔能源更是做出了超出公開規劃的大膽預計,「2010年和2020年,我國風 電裝機將分別達到3500萬千瓦和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00萬千瓦和2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分別達到1050萬千瓦和8600萬千 瓦。到202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裝機將佔電力總裝機的16%左右。

  11年5000億商機

  資料顯示,按照原4000萬千瓦的規劃計算,到2020年,核電建設總投資將達到約3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約1500億元。如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60%~70%,那麼中國核電設備製造企業將面臨超千億元的巨大「蛋糕」。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到2020年擴容到7000萬千瓦的裝機,佔到我國發電份額的6%,那麼需要5230億元的總投資。在短短11年間,井噴5000億元的商機這是絕無僅有的巨大機遇。」長期研究核電發展的東方證券研究員王萬金對記者分析說。

  「儘管4%和6%的比例還很低,但絕對數量已經不小。應該說已經有了產業化的規模。可以預計,與核電建設相關的整個核電產業也將加快發展。」浙 江省核學會理事長徐步進指出,從長遠分析,產業的發展潛力對於核電國產化之路以及相關企業的發展都將不容忽視,除核電建造前的市場外,核電建成後的運行期 內,設備的大修和日常維修都需要各種服務,如某些輔助設備的更換,檢修物件、消耗材料的提供等等。

  「一個核電站有各種系統300餘個,需要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數萬台/套,而中國目前的配套生產廠家非常分散,亟須整合和優化配置。這給相關企業進入核電設備產業帶來了機會。」劉巍告訴記者,秦山五座反應堆的正常運行期間,每年提供服務的費用約需20億元。

  解困「鈾」不足

  儘管7000萬裝機容量的預期讓人暗含期待,但已經發展30餘年的中國核電一直在非議中艱難「潛行」。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成為了籠罩在全球核電工業頭頂的「陰霾」。隨後,諸如技術壁壘、運營安全、環保生態、鈾資源匱乏等等爭議一直不絕於耳。而在中國,鈾資源的匱乏也一度被理論界認為是中國核電發展主要制約因素。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不恰當的,中國的鈾資源有多少,這是國家機密。」劉巍對記者說。

  「中國的天然鈾儲量很大,近三四年發現的天然鈾可以用到2020年,或者說用更長時間。因為中國目前的核電還很少,所以中國的天然鈾資源其實沒 有用多少。」這是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在7月4日一次能源論壇上的公開發言。康日新表示,目前我國加大了國內的鈾勘探力度,並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新的勘探 技術,在鈾礦的採掘深度上已經大大加深,使得目前國內每年發現的鈾儲量是實際使用量的6倍~8倍。

  而就在康日新公開發表該言論的幾天前,中核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一直負責開發海外鈾礦資源的中核國際(02302.HK )於6月29日宣佈購買了西方勘探者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38億股普通股,佔到後者所有普通股的69%。西方勘探者集團是一家在加拿大註冊、主要從事收購、 勘探、開發礦產資源的公司,其旗下的一些鈾礦和煤炭項目主要在蒙古國。

  記者還瞭解到,除了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一些鈾資源、鈾礦外,中核集團還加大了國際間的天然鈾開採合作。

  「目前以中核為代表,和國外其他公司三年前就在約旦開了第一個鈾礦,首批700噸鈾資源將在2010年運回國內。此外,還有包括哈薩克斯坦、阿 爾及利亞、俄羅斯等6個國家、8個勘探隊在進行國際間的勘探開採合作。目前我們在約旦的合作項目正在為投產做最後的衝刺準備。」中核集團企宣部一位負責人 向記者證實。

  相關報導

  圈地先行

  最近,中國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某高層助理馬豪(化名)很頻繁地穿梭在四川南充、廣州與北京之間。因為近期國家發改委將組織專家論證位於四川南充的四川三壩核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中廣核正是這家核電站的控股方,作為該項目小組的成員之一,馬豪知道,發改委的論證工作極其重要。「在發改委等著批核電項目的省都排起了長隊。」馬豪說。

  馬豪向記者介紹說,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的核電項目在這一兩年內會遍地開花,他戲言自己也會跟著這些項目「不得消停」。

  可以佐證的是,今年6月,湖北核電有限公司在武漢揭牌,標誌著我國內陸首座核電項目——咸寧大畈核電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式啟動。此前,湖南益陽的桃花江核電項目、江西彭澤核電項目也已初步確定。

  浙江更是提出,「十二五」規劃期間將建設800萬到1000萬千瓦核電機組,投資規模超千億元。

  在4萬億元內需投資計劃的推動下,掛有「新能源」帽子的核電已經成為沿海、沿江省份爭先上馬的項目。

  不過,建核電站的選址有著嚴格的要求。據核電項目專家介紹,核電站在內陸的選址,必須靠近大江或大湖,要求距人口100萬以上大城市100公里以上。另外,國家在審核項目時,還要考慮電力的調配,選址傾向於靠近缺電嚴重的地區。

  「各地方爭奪核電項目實際也是在『圈地』,主要是爭奪項目歸屬地,因為核電開發能夠給當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具體負責開發的仍是中核、中廣核等公司,地方負責政策配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周大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資料顯示,江蘇田灣核電站自1999年10月開工建設以來,截至2007年年底,由田灣核電工程所帶動的相關行業經濟增長而形成的地方稅收收入達2.42億元。

  而秦山核電站自選址浙江海鹽縣後,地方財政收入從3519萬元提高到3.47億元,提高了近10倍。海鹽縣已先後5次列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從最近的核電發展速度來看,我國核電超過規劃發展的可能性很大,原因是《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日期較早,當時能源緊缺尚不突出,而2008年年初的冰雪災害和年中的大地震也讓內陸地區投資核電的需求凸顯。」中國核電工程公司副總經理劉巍說。

  「在圈內,提高核電裝機容量早已不是秘密,各地方政府正是看到了這種空間,再加上4萬億元內需的投資刺激,各地爭搶核電項目並不新鮮。」馬豪說。(中國經營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