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養老產業化突圍

  本老齡危機可以轉化為老齡人口紅利——由老齡人口的就業能力、納稅能力、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組成的經濟貢獻率  

  如果以1999年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為起點,中國開始經歷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歷程已有十年。

  讓人尷尬的是,中國的養老體系啟動已十年,卻仍處於起步狀態。

  老齡事業十年蹉跎

  在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看來,原因在於制度建設的路徑出現了問題,「老有所養」沒有進入到操作化層面。國家已經制定了三個老齡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但每個規劃中都沒有規定資金投入機制,規劃中的具體目標難以落實。

  按照「十一五」規劃目標,2010年,農村敬老院床位應達到309萬張,城鎮則達到138萬張。但截至2008年底,農村敬老院床位數為193.1萬張,城鎮老年福利機構和社會福利院床位共62.9萬張。根據目前進度,「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不可能達到。

  「十一五」規劃還要求,開展以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為對象的「愛心護理工程」試點和示範工作,在大中城市建設一批「愛心護理工程」。而到2008年,這些試點、示範以及工程建設還沒有系統啟動。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對《財經》記者說,中國把養老體系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是從2004年以後才開始重視,但未達到一定的高度。那時最迫切的是上學難、住房難、看病難。這次金融危機後主要是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內需,養老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化危為機

  變革似乎總在危機之後。

  2009年8月27日,吉林遼源一老年公寓失火,七名不能自理的老人六死一傷。

  一個不為外界知曉的細節是:火災後,公安機關搜查經營者左某的住所,只從抽屆裡翻出4.2元。左某離異、下崗,用自己僅有的兩室一廳的房子辦養老院是她惟一的生存出路,她的存摺上總共也只有64元。八個人擠住的環境如此簡陋,老人們卻趨之若鶩。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老年人和殘疾人福利處處長王輝認為,小型民辦機構不能變成規範化的養老場所,說明政策設計存在很多問題,不能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來,所以現在很尷尬,「窮人養著窮人」。

  富人和高幹也同樣苦惱。在離退休高幹雲集的北京萬壽路翠徽西里,人均月退休金一萬元的老人們一個簡單的期望就是能有可口的早飯。

  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行政機關老幹部局的局長們最焦心的問題是,離退休老幹部的養老服務。這些高層幹部的老年生活,可能還不如美國、日本普通的老百姓,「一個老將軍退休可能有四個衛兵圍著他,但他們提供的不是專業化的護理服務。」

  另外一個誤區則是把養老理解為醫療,把老幹部們放在醫院的單間或高幹病房中,浪費了有限的資源。

  悲劇和困境背後,凸顯的是中國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中心主任楊燕綏相信,老齡危機可以轉化為老齡人口紅利,即第二人口紅利——由老齡人口的就業能力、納稅能力、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組成的經濟貢獻率,以及其對調整產業結構、拉動消費和市場發展後勁,乃至社會和諧與文明的經濟影響。

  經社會調查初步測算,楊燕綏的團隊發現,到2035年老齡人口可能帶來的經濟貢獻包括:至少增加1400萬勞動人口;佔屆時GDP5.7%的稅 前消費能力及其對服務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影響;按最低稅率每億老齡人口個人所得稅繳納能力接近286億元;佔資本市場市值30%的養老基金及其綜 合影響。

  王振耀也有一個計算。中國台灣地區人口有2000萬,台灣的養老有3000億新台幣(約合650.7億元)的公共需求。中國大陸的養老服務創造 的需求應該在3萬億元以上,未來沒有5000億元以上與養老相關的公共設施建設是不行的。而全國老齡委提供的數據是,當前每年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 價值不足1000億元。

  在發改委版的基本養老服務規劃中,有一條引人注目:「大多數中等收入老年人的養老服務,社會公益性強,是當前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是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主要拓展領域,需要政府主導,引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和運營。」

  產業化風向標

  養老產業化突圍已在幾個領域內展開。

  保險資金已先期進入。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昇表示,養老事業是最適合人壽保險公司延伸產業鏈的一項業務,也是中國未來老齡化社會問題日趨嚴重時最有價值的商業機會。

  2009年12月29日,泰康人壽郊區總部及健康研究中心奠基儀式在北京昌平區小湯山舉行,打造高端養老社區。中國人壽(24.70)(601628.SH)亦表示,已在河北廊坊物色好將來用於建造養老社區的土地。

  保監會官員對《財經》記者說,國務院辦公廳曾在2008年底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出九方面意見,其中就有「支持相關保險 機構投資養老實體和醫療機構」的內容。時隔一年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草案)》於2009年12月25日公佈,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投資不動產領 域。「雖然投資比例、退出機制及保值和增值等具體問題尚未出台政策,但養老實體在保險概念裡屬於不動產,我們看好養老投資。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特 點,養老投資收益也比較穩定,這也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上述官員表示。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中,針對老年護理的服務機器人是重點發展技術之一。科技部原副部長馬頌德向《財經》記者表示,將在全國範圍內推廣100個住宅/社區/專業機構/服務體驗中心與示範中心,達到500億元服務機器人產業規模,拉動相關1500億元產值。

  此外,科技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向《財經》記者透露,科技部將對低成本醫療可行性、醫療設備從醫院到家庭的可行性、全國需求量等做戰略研究,然後根據調查情況再選出幾個重要行業和產業,並開闢新的產業。

  上海及其周邊戶籍人口近22%是老年人,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與此相對應,上海養老產業在中國領先。對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業,上海市政府 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或補貼,比如床位每月補貼100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尹志遠表示,上海的經驗能夠代表中國養老業發展的方向。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認為,中國各地老齡化程度區域性不同,人們對養老的需求也不同,政府要創造一個讓民間資本進入養老行 業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大連的養老超市、大連工人養老院與日本上村友好介護株式會社共辦的「旅遊養老」模式、重慶的「醫(療)養(老)結合」方式、寧波首家 養老照護培訓基地、海南異地養老等諸多細分形態的出現,都表明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養老正在逐步產業化。

  老齡產業促央企轉型

  國資委曾於2009年明確有關部門負責央企非主業賓館酒店(含賓館、酒店、飯店、療養院、度假村、培訓中心、會議中心、接待中心)分離重組的工作。截至目前,還有近一半的央企沒有完成主輔分離工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布參與了《利用央企輔業資產發展養老產業的政策研究》課題組,他認為這部分資產面向普通市場難以獲利,但利用它們來發展養老產業,卻具有自然環境好、使用成本低、可塑性強的優勢。

  老人頤養天年一般需要遠離鬧區、自然環境優美之處,這些資產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養老產業所需要的設施只求生活居住功能,不需要豪華裝飾,這些 資產功能基本符合要求,不需要進行大的改建,建設、維護成本較低。在人員上,養老產業需要大量服務和護理人員,可安置和消化大量輔業分離人員。

  此外,養老產業作為準公益性產業,國家給予許多稅收、補貼政策。

  一家專門事資產經營的公司,發現了央企主輔分離中的養老商機。他們利用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石花洞風景區一家央企下屬的建築物,把閒置十年的招待所、辦公樓、車間、食堂等,經過裝修改造成一個養老社區。

  這個規劃面積1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養老床位1000張,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起居、養生膳食、文化娛樂、醫療康復保健、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的社區,有效利用了閒置多年的資產,妥善安置了輔業改制人員,僅一張床位的收入就達2萬多元。

  這種利用輔業資產建立養老產業的模式被四川、武漢等省市複製,形成了一定規模。)《財經》-金焱 陳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