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謝國忠:2012年全球經濟或將二次探底

  2010年一季度,各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強勁的增長。美國公佈的GDP折年率較上一季度增長了3.2%,按可比價格計算其一季度GDP同比增長 了2.5%,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了3%。東亞那些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則報告了更強健的數字,大約是美國的兩倍。二季度增長勁頭很可能十分強勁。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已將全球GDP增速提高至4%。

  問題是,從2008年下半年經濟崩潰到現在,復甦是V型的嗎?我認為,目前的經濟復甦是不可持續的。當刺激政策導致通貨膨脹的時候,利率必然隨之升高。這將導致全球經濟再次探底。我認為,二次探底或會在2012年出現。

  這是因為,目前的復甦是由刺激政策以及相對較低的基數造成的。考慮到刺激政策的海量,經濟復甦其實並不能說十分強勁。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機所暴露的結構性問題,並沒有通過刺激政策徹底解決,只是被掩蓋起來而已。

  宏觀預測之難

  作為普通人,誰能知道世界上正吹什麼風呢?全球經濟總產值約有60萬億美元,人口超過了60億。除了龐大的政府機構,個人根本不可能收集到所有數據並進行分析,進而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但是,政府機構效率又太低。等到它們發佈數據或分析的時候,通常為時已晚。然後,一些政府機構會公佈一些「整理過」的數據,引起金融市場出現「理想的反應」。事實上,摸著石頭過河的人,經常被填鴨式的錯誤信息帶入誤區。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增加一些勝算。儘管全球經濟規模十分龐大,但它也是由價格體系所引導的。特別是跨國公司,在過去20年裡,一直通過不同地區的生產成本差異來套利。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家公司或者一種產品,是有能力擺脫宏觀趨勢而動的。

  以中國的汽車行業為例。中國人對汽車的需求暴增,這是真實的。從汽車經銷商到汽車生產商,中國汽車業似乎利潤豐厚。大家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利潤是由於有著強勁的需求。但事實並非如此。

  汽車是全球貿易的產物。中國的汽車生產商或分銷商如此有利可圖,而其他國家的同行都沒有盈利,一定是由於貿易壁壘的影響,抵消了全球市場競爭。而真實的信號是中國汽車售價遠高於國外。

  說這些話意義何在?從投資角度看,如果有一天貿易壁壘崩塌,中國汽車業的利潤將與其外國同行相差無幾。同時,隨著市場逐漸飽和,中國汽車業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由於其盈利能力非常脆弱,汽車廠商的股票應該打個對折才行。

  可見,宏觀與微觀很難總是那麼一一對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未來有那麼多不同的看法。宏觀層面的意見分歧,總是比微觀層面的分歧更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宏觀走勢的預測,通常是基於推斷,大概99%的經濟預測都是如此。

  換句話說,聽別人預測未來,基本上是浪費時間。事實上,經濟本身就預示所謂「經濟預測」根本沒用。否則,那些「預言家」們大可以憑自己的眼光去賺大錢,而不是在這兒免費地和你分享他們的「預測」。

  但是,總有一些時候,宏觀經濟會不按牌理出牌。這時預測就變得有意義了。例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美國房地產價格可能會上升,而不是下降。他們不但堅信此道,更是身體力行,借款來購買房產。這時候,如果打賭行情終會反轉,幾乎是穩賺不賠的。

  然而,「有識之士」們至少可以告誡說,不要追漲殺跌,避免最終蒙受損失。目前有那麼多人對經濟前景十分樂觀,數據也很爭氣,人們很容易就會被說服「從眾」。但大家應該經常質疑這個「共識」。

  其實不必刨根問底,只要回想一下,一年前,人們都承認這場金融危機60年不遇,那麼怎麼可能在一年之內就出現這麼明顯的變化呢?如果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那麼經濟有什麼理由會一下子變得這麼好呢?

  2009年年初,我曾預測,儘管大多數人都如履薄冰,但他們其實也都在想,等到年底一切都會好的。我想,在這場危機存續期間,世界各地的決策者寧可接受刺激過度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刺激不到位。於是刺激就真的過度了。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如美國和英國,預算赤字都達到了其GDP的十分之一,歐洲和日本的赤字相當於美英的一半。世界各國利率都接近零。如果考慮刺激過度產生的效果,全球4%的經濟增速根本是小菜一碟。

  2012年或「二次探底」

  我試著按照最近的經濟數據,描繪出一幅和「市場共識」完全不同的圖景。我認為,目前的經濟復甦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很有可能會在2012年出現另一輪探底。

  美國經濟再次依靠消費回升,它的增長所依靠的更多是儲蓄率的下降,而非收入的增長。也就是說,泡沫存續期間的戲碼再度上演。但是,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仍然低迷。未來的資產收益根本無法支持儲蓄率下降。

  數據掩蓋了經濟疲軟的真相。與政府財政赤字的躥升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長微乎其微。美國家庭部門淨資產已折損了約10萬億美元,近期股市上漲阻止了其進一步下降。但這是由於刺激政策帶來的樂觀的經濟前景。該勢頭是否能夠保持下去,目前尚不清楚。

  居民房屋贖回數據的痛苦表現,反映出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2009年,美國全國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率達到了歷史最高值—280萬戶,佔全美家庭總數的2.2%,而2010年,顯然這一數據還會繼續攀高。

  儘管房價已下跌了30%,但相較於美國的GDP和平均工資,美國的樓價仍然很高。美國住房價格可能還會下跌30%。這一切並未出現,只是因為美聯儲一直維持零利率政策,同時通過收購全國抵押貸款總額的十分之一,降低抵押貸款利率。

  這基本上相當於靠政策手段,防止惡性回潮或正常化。問題是,這種做法能否改變長期趨勢—我懷疑不行。這麼做可能的結果就是加劇通脹,然後提高工資以追趕上升的樓價。接下來的問題是,美聯儲能否只增加通脹,而不引起人們的恐慌,從而導致另一場危機。

  一季度東亞經濟體GDP都呈現了強勁的增長:韓國GDP從去年開始增加了7.8%,新加坡增長了7.2%,澳大利亞的增長率也達到了2.7%,中國的GDP增速更是達到了兩位數。幾乎所有的經濟體,都將其增長復甦歸功於由美國消費和中國投資增長帶動的出口增長。

  這與以往並無不同,而且是否可持續仍值得質疑。與過去惟一的差別就是,中國的投資組合中,房地產項目支出遠遠大於基礎設施支出。這讓整個經濟更加脆弱。各地方政府仍然十分關注經濟復甦的持久力,非常不願意提高早已很低的利率。

  儘管通貨膨脹似乎在各地都加速增壓,但大多數政府想強調的是,通貨膨脹水平仍然偏低,經濟活動水平還沒有高到使通脹增速的地步。我已多次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中國維持如此之低的利率是一個錯誤,未來將為此付出一系列代價。

  澳大利亞可能是惟一出台了正確的貨幣政策的國家。其央行調高政策利率至4.5%。這是高瞻遠矚的做法。澳大利亞的失業率比中國的要高,經濟增長率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兩個國家通脹壓力相當。然而,澳大利亞的利率是中國的兩倍。

  歐洲傳來的消息仍然是負面的。希臘的債務危機穩佔頭條新聞。而比希臘的債務危機更為嚴重的是英國的經濟疲軟。英國的赤字已超過其GDP的 10%。一季度,英國GDP較上季度增長0.2%。英國並沒有從全球貿易復甦中受益,因為在全球金融繁盛時期,英國的工業整個被「挖空」了。

  非但如此,作為全球金融泡沫的中心,英國製造了大規模的房地產泡沫。這是雙倍的泡沫。由於泡沫縮減,英國的經濟仰賴於政府的赤字維持。但是,未來並沒有一場能夠代替政府支持經濟的「生產力革命」。

  在政治上,英國在隨後的選舉中會出現「少數派政府」,也就是說,在三方力量中,沒有任何一方能夠贏得多數支持。這會使一切有意義的變革更為困難。因此,赤字支出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旦市場意識到這一點,英國就可能出現像希臘一樣的債務危機。

  世界各地的經濟,看起來各有不同,但刺激政策扮演的核心角色是一樣的。大多數國家的政府指望刺激經濟復甦。正如我以前多次指出的,在巨大的泡沫破滅後,經濟體的供求兩方將會出現重大的偏差。調整隻是時間問題。

  試圖通過刺激重現高速增長,只會帶來通貨膨脹。一旦通貨膨脹導致人心惶惶,將出現快速緊縮,從而引發另一場危機。2012年,或許就會到來。(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