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社科院發佈藍皮書:住房汽車進入普及時代

  12月21日上午發佈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從經濟復甦、就業恢復、消費增長、物價穩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將率先走 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新一輪的增長週期;而從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居民消費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一方面,我國 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另一方面,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去相比將發生明顯變化,將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 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消費

  住房汽車開始普及

  「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午舉行,報告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藍皮書主 編、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介紹,2008年我國人均GDP為3313美元,今年按照GDP增長8%,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我國2009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可以說總體上已經達到從小康到寬裕的居民消費階段。住房和汽車等大額家庭消費開始進入普及階段,教育、醫療、通信、旅遊、文化等消 費支出的比例迅速增加,這些特徵都表明,我國總體上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根據預測,到明年年底,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課題組」的監測:2008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已經達到了74.6%。在其中23項指標中,城鎮失業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和耕地面積指數三項指標已經達到100%。

  薪酬

  收入增長信心不足

  藍皮書指出,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國家經濟狀況、國家自豪感、政府管理信心度等宏觀因素指標普 遍上升;社會保障、物價波動承受力等指標也有所提升;但未來收入增長、未來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度呈下降趨勢;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仍是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感受 的首要因素;農村居民生活感受開始更多受個體微觀因素而不是宏觀因素的影響。

  以5分表示非常滿意,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為3.54分,與2008年的3.58分基本持平,總體生活滿意度 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比較歷年數據發現:在2000年至2009年間,除了2006年城市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高於農村居民之外,在其他各年 度,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均高於城市居民。

  初職工資明顯下降

  藍皮書透露,2009年前三季度,勞動力市場上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持續回升,需求人數增加,城鎮新增就業851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 員9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0萬人。預計全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望達到上年的 水平,即在1100萬人以上。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4%。但是根據調查,大學畢業生初職的平均工資水平明顯下降,過去的一些高校熱門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反而出現較大困難。

  治安

  刑事犯罪仍在高發

  今年儘管社會治安狀況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社會秩序平穩,但是刑事犯罪案件依然處於高發時期,維護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壓力不斷加大。

  藍皮書透露,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各類刑事犯罪案件444.3萬起,比2008年同期上升14.8%。全國有25個省、自 治區、直轄市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與2008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此外,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181個,同比上升 25.7%;查獲集團成員1737人,同比上升20%;涉案1345起,同比上升6.8%。

  保障

  首代民工關心社保

  藍皮書透露:2009年上半年,僅全國法院系統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就達到近17萬件,與上年相比增長30%;而且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已經成為民事案件中增長幅度最快、涉及範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社會關注最多的案件類型。

  其中,農民工是提起勞動爭議最多的雇工群體,他們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與以往相比,2009年,農民工維權的重點已經開始從討回欠薪轉向社會保 障,最受他們關注的是養老保險政策方面的實際問題,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在全部勞動爭議案件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據預測,隨著20世紀80年代進入勞動力市場 的第一代農民工即將到達退休年齡,這個問題將會日益凸顯。

  發展

  社會結構滯後15年

  社會藍皮書主編、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介紹,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甚至有些指標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是社會結構指 標還沒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而實現整體性轉型,多數社會結構指標仍然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比如:城市化率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應該達到60%以上,但是到 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仍為45.7%;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一個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規模經驗值一般在22.5%至65%之間,但到2007年中國的中產 階層規模只有約22%。

  此外,在中國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以改革開放30年來年均下降1%的速度計算,要使目前的就業結構轉化並達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相應指 標,大約需要25年;城市化率以目前速度,要15年時間才能達到;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要達標,也分別需要9年和16年左右;而中產階層的規模,與發達國 家相比,如以近期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規模計算,要達到中產階層佔40%的水平,還需約18年時間。綜合判斷,中國社會結構滯後經濟結構大約15年;如果 近期不進行相應的社會體制改革,不加大對社會建設的力度,按照目前的格局發展,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北京晚報)

中國人均GDP加速跑 步入消費新階段

  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10年底接近4000美元

  到明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在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會上作出上述預測。

  這一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中國官方的計劃。2000年,官方在繪製20年後中國經濟社會的藍圖時,確定的「宏大目標」是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3000多美元。

  中國人均GDP增長迅速

  《社會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在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2006年 就超過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們超過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們將會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這比我們原來說的到2020年才達 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時間大大提前了。」

  以美元計價的中國人均GDP跨越新台階的時間間隔近年來正在不斷縮短。從1978年到2000年,人均GDP從不到400美元增至逾800美 元,中國用了超過20年的時間。2003年,這個人口第一大國的人均GDP躍過了1000美元的大關;僅僅用了3年時間,到2006年超過了2000美 元;而過了兩年,到2008年,則超過3000美元。

  作為《社會藍皮書》的主編之一,李培林解釋說,這與三大因素密不可分。一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二是中國每年新增人口的不斷減少,三是人民幣的升值。

  進入大眾消費新成長階段

  國家統計局官員今年早些時候也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今年就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社會藍皮書》預計,如果全年GDP增幅為8%,那麼到今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藍皮書稱,中國已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這種新成長階段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二是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往有明顯變化,即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藍皮書預測,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將降至一成以下;農業勞動者佔就業的比重降到三成八以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有望在2012年或2013年超越50%的結構轉換臨界點,到2015年達到五成三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李培林稱,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

  城鄉收入水平差距擴大

  藍皮書指出,城鄉收入在2008年出現了可喜的局面,首次出現農民的收入增長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幾乎相等的情況,而且城鄉收入水平的絕對比第一次出現了略微縮小的狀況。但2009年情況又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農民工的收入情況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下降。在農民的收入當中,增長最快的是縣級收入,而在縣級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賴於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農民工收入水平的下降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

  「這樣的情況將使中國出現克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的新難點。」李培林分析表示,預計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增長到10%左右,但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大概增長只有6%—7%,城鄉之間收入的增長率又拉開了3到4個百分點。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撰文指出,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卻有體制與戰略兩方面。

  李培林表示,雖然這些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規模財政上的轉移支付,試圖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但總的來看,當前的 收入差距仍朝著擴大的方向在發展。李培林強調說,城鄉差距是收入差距中最大的一個變量,其變化情況是影響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南方日報-呂天玲 袁潔媚 文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