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社科院發佈藍皮書:住房汽車進入普及時代

  12月21日上午發佈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從經濟復甦、就業恢復、消費增長、物價穩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將率先走 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新一輪的增長週期;而從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居民消費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一方面,我國 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另一方面,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去相比將發生明顯變化,將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 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消費

  住房汽車開始普及

  「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午舉行,報告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藍皮書主 編、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介紹,2008年我國人均GDP為3313美元,今年按照GDP增長8%,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我國2009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可以說總體上已經達到從小康到寬裕的居民消費階段。住房和汽車等大額家庭消費開始進入普及階段,教育、醫療、通信、旅遊、文化等消 費支出的比例迅速增加,這些特徵都表明,我國總體上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根據預測,到明年年底,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課題組」的監測:2008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已經達到了74.6%。在其中23項指標中,城鎮失業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和耕地面積指數三項指標已經達到100%。

  薪酬

  收入增長信心不足

  藍皮書指出,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國家經濟狀況、國家自豪感、政府管理信心度等宏觀因素指標普 遍上升;社會保障、物價波動承受力等指標也有所提升;但未來收入增長、未來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度呈下降趨勢;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仍是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感受 的首要因素;農村居民生活感受開始更多受個體微觀因素而不是宏觀因素的影響。

  以5分表示非常滿意,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為3.54分,與2008年的3.58分基本持平,總體生活滿意度 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比較歷年數據發現:在2000年至2009年間,除了2006年城市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高於農村居民之外,在其他各年 度,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均高於城市居民。

  初職工資明顯下降

  藍皮書透露,2009年前三季度,勞動力市場上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持續回升,需求人數增加,城鎮新增就業851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 員9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0萬人。預計全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望達到上年的 水平,即在1100萬人以上。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4%。但是根據調查,大學畢業生初職的平均工資水平明顯下降,過去的一些高校熱門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反而出現較大困難。

  治安

  刑事犯罪仍在高發

  今年儘管社會治安狀況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社會秩序平穩,但是刑事犯罪案件依然處於高發時期,維護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壓力不斷加大。

  藍皮書透露,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各類刑事犯罪案件444.3萬起,比2008年同期上升14.8%。全國有25個省、自 治區、直轄市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與2008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此外,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181個,同比上升 25.7%;查獲集團成員1737人,同比上升20%;涉案1345起,同比上升6.8%。

  保障

  首代民工關心社保

  藍皮書透露:2009年上半年,僅全國法院系統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就達到近17萬件,與上年相比增長30%;而且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已經成為民事案件中增長幅度最快、涉及範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社會關注最多的案件類型。

  其中,農民工是提起勞動爭議最多的雇工群體,他們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與以往相比,2009年,農民工維權的重點已經開始從討回欠薪轉向社會保 障,最受他們關注的是養老保險政策方面的實際問題,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在全部勞動爭議案件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據預測,隨著20世紀80年代進入勞動力市場 的第一代農民工即將到達退休年齡,這個問題將會日益凸顯。

  發展

  社會結構滯後15年

  社會藍皮書主編、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介紹,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甚至有些指標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是社會結構指 標還沒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而實現整體性轉型,多數社會結構指標仍然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比如:城市化率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應該達到60%以上,但是到 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仍為45.7%;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一個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規模經驗值一般在22.5%至65%之間,但到2007年中國的中產 階層規模只有約22%。

  此外,在中國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以改革開放30年來年均下降1%的速度計算,要使目前的就業結構轉化並達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相應指 標,大約需要25年;城市化率以目前速度,要15年時間才能達到;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要達標,也分別需要9年和16年左右;而中產階層的規模,與發達國 家相比,如以近期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規模計算,要達到中產階層佔40%的水平,還需約18年時間。綜合判斷,中國社會結構滯後經濟結構大約15年;如果 近期不進行相應的社會體制改革,不加大對社會建設的力度,按照目前的格局發展,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北京晚報)

中國人均GDP加速跑 步入消費新階段

  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10年底接近4000美元

  到明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在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會上作出上述預測。

  這一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中國官方的計劃。2000年,官方在繪製20年後中國經濟社會的藍圖時,確定的「宏大目標」是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3000多美元。

  中國人均GDP增長迅速

  《社會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在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2006年 就超過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們超過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們將會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這比我們原來說的到2020年才達 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時間大大提前了。」

  以美元計價的中國人均GDP跨越新台階的時間間隔近年來正在不斷縮短。從1978年到2000年,人均GDP從不到400美元增至逾800美 元,中國用了超過20年的時間。2003年,這個人口第一大國的人均GDP躍過了1000美元的大關;僅僅用了3年時間,到2006年超過了2000美 元;而過了兩年,到2008年,則超過3000美元。

  作為《社會藍皮書》的主編之一,李培林解釋說,這與三大因素密不可分。一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二是中國每年新增人口的不斷減少,三是人民幣的升值。

  進入大眾消費新成長階段

  國家統計局官員今年早些時候也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今年就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社會藍皮書》預計,如果全年GDP增幅為8%,那麼到今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藍皮書稱,中國已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這種新成長階段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二是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往有明顯變化,即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藍皮書預測,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將降至一成以下;農業勞動者佔就業的比重降到三成八以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有望在2012年或2013年超越50%的結構轉換臨界點,到2015年達到五成三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李培林稱,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

  城鄉收入水平差距擴大

  藍皮書指出,城鄉收入在2008年出現了可喜的局面,首次出現農民的收入增長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幾乎相等的情況,而且城鄉收入水平的絕對比第一次出現了略微縮小的狀況。但2009年情況又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農民工的收入情況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下降。在農民的收入當中,增長最快的是縣級收入,而在縣級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賴於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農民工收入水平的下降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

  「這樣的情況將使中國出現克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的新難點。」李培林分析表示,預計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增長到10%左右,但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大概增長只有6%—7%,城鄉之間收入的增長率又拉開了3到4個百分點。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撰文指出,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卻有體制與戰略兩方面。

  李培林表示,雖然這些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規模財政上的轉移支付,試圖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但總的來看,當前的 收入差距仍朝著擴大的方向在發展。李培林強調說,城鄉差距是收入差距中最大的一個變量,其變化情況是影響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南方日報-呂天玲 袁潔媚 文霞)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羅奇: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活動主要用來滿足內需

  主持人權靜:您的新書取名為《未來的亞洲》,當我們上次圍繞這本書對您進行採訪時,談到了中國的消費和出口。這次,我們有更多時間,可以就更廣 泛的話題進行討論。北大的張維迎教授近期推出了一個觀點,未來50到100年,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將和經濟規模正相關,如此的話,預計20年或者是30年 之後,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您怎麼看?

  羅奇:以中國廣大的人口計算,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還過小,因為中國的人均GDP大概為3000美元,就這一點來說中國經濟規模還很小。當然,中國經濟正在繼續快速增長,未來60年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人均GDP屆時仍將低於工業化國家。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張維迎教授說,人口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羅奇: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中國,最有價值的資產就是人力資源。過去30年的中國經濟模式非常成功,大體上,中國經濟 活動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外消費者的需求,我希望未來5至10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轉型,經濟活動主要用來滿足內需。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應該從外需拉動轉為內 需拉動,出口拉動轉為國內內部消費拉動,那樣的話,中國經濟規模將取決於內需,這將是重要和關鍵的轉變。

  主持人權靜:您上次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說,中國經濟中最重要的力量是13億人口,這是經濟發展基本假設?

  羅奇:迄今為止,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還沒充分發揮作用的因素。

  主持人權靜:這是長期看法,但短期內,中國制訂了下一個5年計劃(十二五), 您怎麼看未來5年的中國經濟?

  羅奇:我認為,從長期上看,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支持作用將更大。對於中國下一個5年計劃取得進展的速度,中國和全球都將感到意外。你會對中國實現 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轉型感到意外。 中國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挑戰是很大的,我認為他們需要做到三點:第一,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個人養老基金、失業和醫療保險;第二、通過稅收政策、 土地改革等向國民收入提供支持;第三、制定服務業發展藍圖。目前中國服務業的規模非常小,目前服務業佔GDP的比率僅為35%,該比率很低。十二五計劃完 成後,該比率可以達到50% 。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這將是很大的轉變,而且樂觀來講,這是可以實現的。

  中國經濟增長應質和量並重

  剛剛我們談了下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那麼對於2010年的中國經濟您有哪些期待?您最關注的是哪些政策變量?

  羅奇:2010年對於中國而言仍將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十二五規劃要從2011年才開始實行。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大體上還將符合十一五 規劃,近期中國政策會議上,有些政策方向已經做出了我所希望的轉變。不過十二五規劃還沒開始實施,所以現在中國的經濟政策是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相結合 的政策。貨幣政策將是適應性的,經濟增長還將更依賴投資,對中國來說這些政策不是可持續的。不過在當前艱難的經濟環境下,這是中國維持經濟快速增長、避免 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唯一選擇。明年全球經濟復甦將是崎嶇不平的,中國決策者必須警惕全球經濟再次疲弱的可能性。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GDP增長速度重要還是經濟結構轉型重要?

  羅奇:我覺得中國對GDP增速的強調過多,今年年初曾出現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8%的爭論。在中國,看起來最重要的事情是經濟增長達到8%。 但是除了這一數字,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經濟增長質量越來越重要。我所出席的會議中,中國政府對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非常看重。今年前三個季度, 中國經濟平均增長7.7%,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將高於該數值,中國政府將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問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代價是什麼?是否值得不惜一切代價 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還是不用達成這一目標,同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政府需要對該問題進行更多討論。

  主持人權靜:在您跟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交流過程中,您觀察到他們是否認已經改變看法?更看重經濟增長質量?您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是多少?

  羅奇: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還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長質量對增長戰略而言非常重要,涉及宏觀經濟失衡、環境污染、原油消費過多等等。但是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我認為這兩者時間確實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不可能同時實現,如果你更注重經濟增長數量,就必須犧牲一些增長質量。如果更注重增長質量,增長數量就會受影響。

  中國削減碳排放仍面臨巨大挑戰

  主持人權靜:談到GDP時,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視實現綠色GDP,特別是現在在哥本哈根正在舉行全球氣候大會,中國已經承諾2020年前削減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外部壓力會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什麼影響?

  羅奇: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對中國和全球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說易行難,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政府制定了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不過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成功,制定目標很容易,但在實行新技術、綠色技術和實現目標方面是很困難的。

  實行綠色技術需要更換現有生產設備,這會提高中國出口商的生產成本,還會引發競爭力問題。特別是,如果只有中國一個國家,推動綠色技術發展的情 況下,全球應該一起應對氣候變化。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實現控制氣候變化目標,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如果要取得成功,還有很多尖銳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但是,地球已經不能再等下去了!中國、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必須將地球整體作為第一個考慮因素,否則所有國家都會承受氣候變化後果,時間越來 越緊迫。有人說,現在是差五分鐘就到午夜,意思是說,快沒有時間解決氣候問題了,如果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沒有取得突破,我們將面臨災難。

  主持人權靜:我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全球各國可能對各自所承擔多少責任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已經達成共識必須共同承擔責任。

  羅奇:是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認為,在誰最先、第二個、第三個製造了污染,以及應該承擔多少責任等問題方面,將存在激烈爭論,這些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中國經濟發展起步晚,不是中國的錯,也不是美國的錯。但是,全球各國都應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地球不是中國的地球,不是美國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地球。如果我們不能共同採取措施,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並不存在泡沫

  主持人權靜:剛才我們談論了全球的重要問題,接下來讓我們談談中國的問題。中國在對房地產調控成為目前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是經濟增長一方面是高房價民生問題,如果您作為主管單位的領導,怎麼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羅奇: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市場都不一樣,房價主要由供求決定,中國房地產建築活動很高,這增加了房地產供給,但中國的房地產需求增長更多。主要是 因為有太多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預計中國每年有1500萬至2000萬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促使房地產需求增加,這屬於中國現在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因 此房地產建築活動的增加應該滿足這部分需求,每一年的房價都將取決於新增供給和新增需求是否平衡。

  我認為決策者要認識到,即使人口遷移到城市,會促使房地產需求增加,但要確保房價不會受到投機因素和資產泡沫的影響,這是美國和多數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

  美國和西方國家為期12年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惡劣影響蔓延至金融業和全球。好消息是,中國金融監管機構非常關注,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所帶來的相關風險,並努力避免房地產市場泡沫。但是,必須要確保房地產市場處於正常模式中,而且不會出現資產泡沫。

  我認為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沒有泡沫,現在中國有很多人擔心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我認為表達出擔憂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決策者在泡沫更嚴重前做出反應。

  主持人權靜:讓我們簡單的來問這個問題,您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您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嗎?

  羅奇:不,並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能出現。如果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就會產生很大風險。如果利率維持在過低水平過長時間,就會刺激資產市場的活動性,就中國而言就是股市。關鍵是貨幣政策避免刺激房產市場。

  主持人權靜:如果我們將中國分成不同的區域,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二線城市如中東部和西南部的一些城市。二線城市可能不存在什麼房產泡沫,但大城市的情況更為嚴重一些。

  羅奇:這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通過對西方國家的情況加以分析。一些城市如舊金山、洛杉磯等存在泡沫,但這些個別城市的問題並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全國範圍內出現泡沫是不大可能的,泡沫只存在於個別城市。

  主持人權靜:有專家有這樣的觀點:中國高房價有兩個藉口,一是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二是與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房價相比,中國的房價還不算高,紐約、東京的房價都高於北京、上海。對這兩點您怎麼看?

  羅奇:這是非常有趣的比較。正如我之前所說,房產市場需求增長歸因於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轉移。這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不能說 這是一個藉口,而是一種促成中國房地產市場開發的重要趨勢。政府官員和決策者應該對房價變動給予特別關注,保證大城市從城鎮化進程中獲益。

  至於紐約、倫敦、東京房價的對比,這不應該做為中國高房價的藉口。當中國的人均收入和美國、日本、英國相當時,你才可以對比這些城市的房價。我們距離這一時期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認為這種對比是不適當的。

  主持人權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存在一定衝突,您怎麼看?

  羅奇: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就房地產存在的政策衝突必須加以解決。中央政府出台各種指導政策抑制過高房價,避免出現泡沫。如果地方政府出台相反政策,這不是一件好事。各級政府應該站在同一立場上,不應各說各話。

  撤銷刺激性政策寧早勿晚

  主持人權靜:接下來讓我們轉向全球經濟。迪拜債務危機引發了全球股市震動,但阿布扎比向迪拜提供100億美元救助資金給市場帶來一定安慰。您怎麼評價迪拜事件的影響?

  羅奇:我並不認為迪拜危機將給全球經濟造成很大威脅,迪拜只是阿聯酋的一個酋長國,並且沒有石油資源,整體經濟規模很小。

  主持人權靜:您擔心會爆發另一輪金融危機嗎?比如在拉丁美洲國家如墨西哥或其他面臨主權債務問題的國家。

  羅奇:我並不擔心拉美地區會爆發危機。需要指出的是,我過去35年間所親身經歷過的金融危機中,主要的拉美國家並未受到嚴重牽連,這是第一次。特別是過去經常發生經濟危機的巴西,這次也表現良好。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主持人權靜:關於全球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目前已成為學界政界討論的焦點,依您看,這種政策退出時機和方式如何把握?

  羅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自從雷曼兄弟倒閉後,全球各國央行在美聯儲以及歐洲央行、中國央行領導下,已經出台了歷史上最激進的貨幣政策, 旨在避免經濟出現災難性後果。這些政策成功幫助經濟結束急劇衰退,但現在如果我們不著手實施退出策略,將會出現其他問題,如資產泡沫、新的全球失衡。如何 撤銷這些刺激性政策是極具挑戰性的。

  正如我過去幾週前往加拿大參加一次會議時指出的那樣,如何撤銷這些政策要比多數人想像的更為困難。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我們擁有實施退出的工具和策略,但實施退出的政治意願並不清楚。

  因此,風險在於如果維持這些政策過長時間,將來會引發不良後果,如通脹上升、新一輪資產泡沫、全球經濟失衡等,我們有可能面臨和2008年至2009年類似的危機。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什麼時候是實施退出的適宜時機?

  羅奇:我認為,這場經濟悲劇將在2010年得到控制。現在是2009年12月,因此,我們需要在未來三至四個月看到實施退出的明顯舉動。拖延的時間越長,將來面臨的問題就越大。

  主持人權靜: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在2010年春季採取退出策略,您怎樣看?

  羅奇:2010年春季在我認為的未來三至四個月時間範圍內,因此,我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我們從過去五六年的經歷中應該吸取的一個教訓就是撤銷刺激性政策寧早勿晚。

  主持人權靜:您對大宗商品如石油的價格走勢有什麼看法?

  羅奇:在許多情況下,大宗商品的價格對商業週期非常敏感,石油如此,基金屬如此,其他許多工業原料亦如此。但這並不太適用於農產品,農產品的價格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軟商品。就硬商品而言,商業週期的影響非常明顯。在拉動硬商品價格上漲方面,中國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還有就是中國經濟整體規模相比其他經濟體而言更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的經濟效率比較低。中國的強勁需求推動能源價格越來越高。如果中國降低GDP中的能源比例,將有助於能源價格漲勢的緩解。

  主持人:好的,謝謝您跟我們分享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看法。最後,我們的很多觀眾都將可能是您這本新書的讀者,能對讀者談談您的新書嗎?

  羅奇:這本書對我很重要,因為它不僅談到了過去30年中國和亞洲經濟所取得的成功,而且還仔細探討了亞洲應該怎樣做來繼續保持成功,這本書的主 題是——中國和亞洲將面臨重要轉型,從外需、出口和固定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為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未來的亞洲以及未來的中國將出現重要轉型。這跟過去30 年中國和亞洲的經濟發展一樣重要,因此這對中國和亞洲來說都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機會,謝謝你對這本書的欣賞。(新浪財經)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將超1100萬人 就業形勢向好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將超1100萬人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超過12億人

  我國就業形勢穩中向好。今年前11月,全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13萬人,預計到年底將超過1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3%,與 往年基本持平。到10月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3%,前三季度全國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達到15198萬人,比去年底增加1157萬人。這是人 社部部長尹蔚民今天在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透露的。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一年來「保就業」成效明顯。年初確定的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前11個月還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47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46萬人。尹蔚民認為,就業好轉除了經濟增長的帶動外,政策拉動也立了大功。特別是為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而實施的「五緩四減 三補貼」政策,到10月底已幫助困難企業減輕負擔338.5億元,受益企業162萬戶、職工6100萬人,預計全年將幫助企業減輕負擔410億元。培訓的 大範圍開展提高了勞動力的就業能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共開展各類培訓2000多萬人次,新增技師、高級技師20.9萬人,歷年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人員累計 已達1億人次。

  此外,今年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到11月底,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3616億元,同比增長14.8%。全國27個省區320個新 農保首批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的試點方案得到批覆並陸續啟動。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後目前月人均水平超過1200元。到11月底,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 險人數23238萬人,提前完成國家「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到年底,城鎮職工和居民參保人數將完成國務院確定的3.9億人的目標,加上新農合8.3億 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超過12億人口。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還檢查用人單位116.2萬戶,涉及勞動者6430.1萬人,責成用 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27.1億元,補發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等待遇67.2億元。尹蔚民透露說,2010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繼續調整,對企業退休高 工等待遇水平相對偏低人員繼續予以適當傾斜,並研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人民日報-白天亮)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中國低碳企業迎來掘金時代

  似乎哥本哈根離我們很遠,遠到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丹麥首都。那裡沒有北歐海盜,只有安徒生的童話,還有數不清的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們,低碳、無尾 氣排放是這座環保城市推崇的生活方式。其實,「哥本哈根」離我們並不遙遠,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關乎著你我的未來,讓我 們關注著這次會議,就像關注我們的暖氣溫度、工資收入一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哥本哈根會議釋放出來的信號,讓中國各產業界意識到,節能減排、低碳調整是必經之路,對於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來說,「後哥本哈根」時代或許是一個最壞的 時代,它們不得不告別低成本運作;對於早已嗅到低碳這塊「蛋糕」香味的企業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低碳經濟不僅沒給它們帶來成本壓力,反而給它 們點上了一盞發展「明燈」。

  空調行業一年省出三峽電站

  「高效空調節能減排,空調企業一直都希望推廣節能產品,但由於這些產品的成本高,價格比低能效空調貴,市場一直難以打開。如今政策給予消費者補 貼,直接解決了推廣難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給我們提供了『舞台』,是國家重視減排、節能的重要佐證。」第三批「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空調的目錄 即將公佈,國內一家空調企業的老總帶著些許興奮向記者介紹說。

  這位老總的喜悅不僅僅在於得到了政府補貼,前兩批目錄中,他的公司多款空調進入了補貼目錄,加上國家加大了第三批的力度,全年得到的政府財政補貼將達數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1級和5級空調的能效差約220瓦,按每台空調每天8小時、每年使用200天來計算,一台1級空調每年可省電352度。目前我國空調市場容量為4000萬台,這意味著空調全部節電可實現140億度電,接近於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發電量。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空調行業正在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型,空調企業付出的成本相應增加,但從各公司業績報告來看,它們的日子卻越來越好:美的預計全年淨利達18億元;海信科龍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加264%;格力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長逾四成。

  空調企業的轉型還直接帶動了我國空調產業的升級。以前全球70%的低效、高耗空調在中國製造和銷售,由於能效不達標,嚴重影響了中國空調產品出口海外,發展節能低耗空調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近幾年來我國居民生活用電量年均增速達11.7%,超過同期GDP增速,技術更新、推廣節能產品「迫在眉睫」,節能減排「風」正吹向各個領域。

  有專家指出,若把國內所有白熾燈換成節能燈,在全國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一年可節電相當於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852億度,由於我國電力生產中3/4是燃煤,這就相當於節約了3400萬噸原煤,可減少9100萬噸二氧化碳、78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也有專家提出,若對北京市現有燃氣鍋爐進行節能改造,並對今後2到3年內新建及改建的燃氣鍋爐採取節能措施,每個采暖季至少可以節約天然氣3億立方米,每年可節約資金6億元左右,節能20%。

  事實上,空調產業只是中國產業界朝低碳經濟轉型的一個縮影,哥本哈根會議也許會加速這一進程。

  多個產業將遭遇轉型「陣痛」

  在各政要在哥本哈根「唇槍舌戰」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家也非常關心這次會議。在這次哥本哈根的行程中,一位地產「大佬」極引人注目,他就是萬科的老總王石。王石說,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企業踴躍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同時考察「低能耗建築」。

  記者從王石的微博上看到,王石在峰會期間,專門考察了法蘭克福的低能耗建築,並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舉例:住宅產業化要改變大量使用木材的木模板傳 統工法,儘量使用鋼模。「鋼模材料本身也要碳排放,但木模平均使用6.5次報廢,而鋼模可以500-600次重複使用,鋼模使用次數的平均排放量遠小於木 模板的固碳量。」

  這是王石的「低碳經」。

  其實地產的低碳化早已提出,低碳地產和綠色建築在中國已經廣泛開展。而且不僅是地產,其他行業產業也在悄悄轉型,但這種轉型,更多的是陣痛。要讓低碳經濟在中國「開花結果」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於煤炭資源豐富,我國發電行業此前一直以火力發電為主。在「十一五」期間,為了達到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中國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三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數十萬人失業。朝低碳經濟轉型,讓國內電力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目前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需要很多能源完成工業化,此外,我國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低 端產品、低勞動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的行業將面臨生產成本高漲,而這些行業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分析說。

  目前,包括水泥、化工在內的眾多產業行業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下一步,低碳經濟要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將以其為重點,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當前轉型的最大問題是資金。」 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對記者表示,以最可能取代火力發電的水電為例,其前期投資和運營成本龐大,足可以建設若干個水電廠,且大的水電工程投資週期長,大量蓄水還會對下游存在風險。

  除了前期資金的投入和維護運營的高成本,發電後的電價也存在「陣痛」。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當前我國新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光電等的上網電價普遍較低,雖然有一定補貼,但距離發電企業盈利還相差甚遠。

  以光電為例,當前的光電標竿電價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時1.09元的上網電價為基準,暫不考慮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網電價約在4元以上,但當前的終端電價基本在1元以內,所以相比較而言,火力發電不僅投資少,而且生產的終端電價也相對較低。

  「這就產生了矛盾,短時間內依靠火力發電的話,其動力煤就會加大消耗,就會導致高排放。」林伯強表示,當前煤炭作為中國能源的基礎性產品,佔到全國能源消耗的70%以上。「如果不大力發展其他可代替能源,這個比重依舊很難下降。」

  消費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產業界,低碳經濟轉型代表著壓力與機遇並存,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工業、農業等生產方式的改變、成本的上漲則無疑將增加居民消費成本。

  「由於更多使用太陽能、風力、生物、天然氣發電,電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終會作用在消費者身上。」陳鳳英分析,「隨著智能交通、公共交通 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低碳產品意味著高投入,製造業低碳製造、農業低碳種植等也肯定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

  陳鳳英認為,此前居民消費成本的相對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換取的,但如今這種方式已行不通,消費者再也不能通過「自毀家園」來換取低價生活方式。獲取能源方式的改變、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帶動社會各類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消費者花更多的錢換來的將是綠色消費,更環保、健康的生活。」陳鳳英強調,「消費者也應該承擔低碳經濟的部分成本。」她還認為,消費者是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動力,能引導產業、社會往低碳經濟發展,而如何引導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呢?

  專家們認為,在引導低碳消費上我國政府已積極行動。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通過財政補貼每年拉動節能產品消費4000 億-5000億元,可節電750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7500萬噸,產品包括節能燈、高能效空調,未來還將涵蓋高能效平板電視、冰箱等。

  陳鳳英分析,在低碳經濟推廣初期,由於價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費者肯定會依然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補貼形式適當引導低碳消費,這樣更利於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

  專家提議,走低碳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間有限,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 心主任、研究員潘家華就曾建議,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這種方法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 理性化,減少奢侈浪費的部分。

  低碳經濟將滲透社會各角落

  減少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已成世人共識。專家們分析,低碳經濟將會對全球所有產業帶來決定性影響,未來全球公民都會對低碳經濟有需求。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出現「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等關鍵字眼。

  「如果說IT業是拉動全球上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力,綠色經濟將成為此輪刺激經濟的主動力。如果發展中有所突破,綠色經濟應該比IT產業取得更大成就。」陳鳳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經濟轉型影響的行業是能源行業。此前傳統發電產業如火力發電企業將逐漸向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等轉變,新興能源的比例將會上升,能源產業也將朝低碳化、無碳化方向發展。

  間接影響的行業則包括建築、製造業等。建築是一個被忽視的耗能大的行業,未來建築行業將與太陽能發電緊密聯繫,建築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將 來自太陽能;製造業未來不但所需的「動力」來自低碳能源,產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許多人只認為「低碳經濟」是工業的發展方向,其實農業發展也應該 由低碳農業取代高碳農業,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這種農業就是高碳農業。

  隨著減排的深入,一旦國外政府要求,像中國這種出口大國肯定會受到大的衝擊。以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正在計劃徵收碳關稅,若以歐 洲現行利率確定的二氧化碳45美元/噸的基數計算,每年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產品關稅額將達550億美元,等同於對中國產品平均徵收17%的關稅,約6倍於當 前3%的平均關稅水平,國內高排放行業將無法承受這筆開支。要鼓勵低碳產品貿易、低碳技術貿易,但要反對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由而設置的各種「綠色壁壘」。

  在工業領域產生顛覆性改變後,社會教育、研發、就業、消費等也會向綠色經濟傾斜,而服務業佔社會經濟的比重也會有很大提升。「投資必定會向低 碳、綠色經濟傾斜。」陳鳳英給出這樣的預測。其實,受哥本哈根會議的影響,包括低碳能源供給、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以及森林碳匯等板塊均受到資本 市場的關注。

  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方精雲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在技術上的改變將非常明顯。我國已著手研究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通過大地和海洋「吸收」封存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碳排放。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技術市場化。

  正進行該技術研發的斯倫貝謝北亞地區總經理卞振舉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將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應用於垃圾處理和新建、既有發電廠項目,將有效保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緩解由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過渡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經濟結構勢必同時調整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極具意義。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日前在「抑制產能過剩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新聞發佈會後接受本 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近期將會出台,新的目錄比較2005年的目錄將大量增加新興能源產業的相關扶持和鼓勵項目。

  與此同時,被溫家寶總理寓意產業大變革的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也將出台,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空間海洋開發和地 質勘探等七大行業,在其中,其實不難發現,這七大行業基本都為「低碳」行業,也就是說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向低碳傾斜將成為必然。

  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華電集團也表示,當前該公司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已佔到總容量的20%,下一步將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開發新能源和研究低碳技術,迎接低碳經濟的到來。

  「走低碳經濟不外乎兩點,一是節能,二是發展清潔能源。」林伯強認為,當前的任務是調整能源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高排放原料的應用,特別是煤炭的能源消耗比例,「如果煤炭的消耗居高不下,低碳經濟無從談起」。

  據瞭解,當前低碳經濟的產業路線主要分佈在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以及清潔能源上。其中,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定廢棄物的處理等;節 能產業則包括工業節能和建築節能等,比如餘熱回收發電、節能材料、智能建築和節能家電、節能照明等。減排主要是清潔燃煤等;清潔能源則包括風能、太陽能、 地熱、潮汐和水電等。

  減排帶來的變化將是整個經濟經過技術水平提高以後發生的產業調整,對整個社會的好處要遠遠超過付出的代價。一直以來,中國在環境和社會投資方面滯後,如果現在有這樣一個外部驅動力,將促成或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朝良性、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事實也證明,財政對節能減排的支持及企業自覺性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嘗試將節能減排從「負擔」變為「收益」。儘管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不少企業和行業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的減排之路。

  轉型將創造出更多機會

  在中國宣佈在2020年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5%時,部分環境學家及科學家對此不解,認為中國這個「承諾」太激進,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 任務。甚至有學者算了一筆賬,今後10年每年需要為減排45%這一目標新增投資30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承擔64美元。而如果把新的承諾 將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以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計算在內,中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更大。

  「我們為什麼要在明明知道低碳轉型道路難走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呢?」經濟學家樊綱接受記者採訪時反問道,「首先,當全球國家都在朝低碳經濟轉型 時,中國繼續沉默,勢必造成中國國際形象的『不作為』;其次,朝低碳經濟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發展遲早要經歷這個過程,與其等別的國家向我 們徵收碳稅,不如未雨綢繆,這種未雨綢繆還有益於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再次,經驗告訴我們,在低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機會,雖然在早期階段,部 分產業會因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而變得很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轉型不僅不會帶來成本上的增加,反而會創造更多的機會。」

  陳鳳英也分析,中國做出減排45%的承諾,一方面說明了作為世界一分子的中國有責任挑起減排重擔;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有著減排的潛力,因為本身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減排工作要做。低碳經濟是未來趨勢,由於未來90%的能源由發展中國家使用,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避免將面臨減排等問 題,轉型進入低碳經濟將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必經之路,「哥本哈根」將成低碳經濟轉折點。

  「總的來說,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陳鳳英分析,「傳統能源價格非常便宜,造成許多國家並沒有緊迫感。如今,氣候變暖速度加快,低 碳經濟轉型真的來臨了,整個人類都有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也是一種動力,同時也激起了一股活力,促使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由石油向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 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低碳經濟轉型並不代表高成本、低回報。瑞典在由低碳經濟轉型時,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時,國內生產總值卻增高了 44%。(北京商報)

綠色經濟很明顯地將成為下輪經濟的主題。根據以往IT泡沫的經驗,很多企業必然會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在經濟泡沫時大撈一票,所以在選擇時必須帶眼識股了。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張維迎:把脈未來中國經濟增長

  每個人的生活或事業,有高峰也有低潮。低潮時人們容易過度悲觀,高峰時卻往往得意忘形。一個國家或社會也是這樣。今天的世界經濟,處於相對低潮的階段,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還沒有消除。如何看待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未來?最好把它放到更長的歷史視野中。

  人口大國將重返經濟大國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五千多年。根據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在人類歷史相當長的時間裡,各國(地區)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高度相關; 或者說,人口規模決定經濟規模。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之間的分離,是近200多年發生的。以人均GDP衡量,過去國與國之間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 最富國家的人均GDP是最窮國家的3倍;而現在,像美國以及少數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落後國家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基於麥迪森的數據,可以算出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相關係數,在1500年為0.9972,1700年為0.964,1820年仍然高達 0.9423,但之後急劇下降:1870年為0.6393,1913年為0.3404,1950年為0.1554,1973年為0.148——也就是說, 到1973年的時候,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已沒什麼關係,如佔世界人口54.6%亞洲(不包括日本),GDP只佔世界的16.4%;而佔世界人口18.4% 的發達國家,GDP佔世界的58.7%。這種情況在過去的30年裡開始發生逆轉: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相關係數2003年上升到0.5185,預計 2030年將進一步上升到0.733。

  為什麼過去250年裡各國人均GDP差距拉大,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不再有大致的對等關係?簡單地說,是因為不同的國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 有些國家率先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而有些國家沒有。儘管還有各種細節上的爭論,但現代經濟學理論和社會實踐表明,市場經濟是發展經濟、改進民生的最有效 手段。如果經濟制度不再有市場經濟與否的差異,就是說全世界都實行市場經濟,人均GDP的差異就會逐漸消失。這正是過去30年發生的情況。中國等國的市場 化改革,開始逆轉過去200年裡出現的世界範圍的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之間的背離。

  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測,按照目前的趨勢,未來50年、100年之後,人類可能又回歸到19世紀之前的狀態,即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 相當,人口大國也是經濟大國。當今世界,除了中國,印度人口最多,亞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所謂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也就是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關係的 回歸,或者說,是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中預測的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現在已經可以看到這一趨勢。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主要經濟體GDP佔世界GDP比重(點擊查看大圖

  上圖是麥迪森估計的主要國家的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大致來說,按照購買力平價算,公元0年中國西漢時,印度的GDP佔世界比重1/3左右, 到了1820年,中國的GDP佔世界的1/3左右,再到了二戰時期之後的1950年,美國的GDP佔世界的1/4強(27.3%)。未來的狀態會是怎樣? 他推測,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過20年,中國的GDP可能達到世界總量的23%,印度為10%,美國為17%,西歐國家合計達世界的13%左右。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在過去30年裡的巨變。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份量和話語權,取決於它的經濟實力。近幾年,世界真的離不開中國,無論好事還是壞 事,原來是人家不帶你玩,G7、G8、OECD等等,都沒有中國的份;現在是做什麼事都得跟你商量,都得帶上你。這一點在這次金融危機後表現的最為明顯。

  「中國世紀」真的會到來嗎?答案取決於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如何?我想三個轉變最為關鍵:一是從主要依靠出口推動的增長, 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更為平衡的增長;二是從低成本、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增長,到基於創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長;三是從企業的自然型增長,到產業 整合型增長。而這些轉變進展如何,又依賴於中國的體制改革,包括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全球化則是這些轉變的背景。

  全球化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的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一次全球化高潮發生在1870年到1913年之間的40多年裡,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50年則是「去 全球化」時代。以出口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世界平均水平1870年是4.6%,1913年上升到7.9%。一戰爆發後,主要交戰國的貿易幾乎中斷,儘管 非交戰國的貿易還在增加。在1929年大蕭條之後,貿易保護主義流行起來,加上二戰的影響,到1950年,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5%,僅比 1870年高0.9個百分點(如下圖)。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全世界及主要經濟體商品出口值佔其GDP比重(點擊查看大圖

  1950年後,全球化出現新的浪潮,特別1980年代後,全球化浪潮進一步加速。2007年時,世界平均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5.6%。同樣 重要的是,這次全球化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也就是從簡單的產品貿易到價值鏈分工的全球化。原來是你生產蘋果、我生產桃,你把蘋果賣給我、我把桃賣給 你,現在是有人專門育苗,有人專門施肥,有人專門採摘,分工越來越細緻。重點不是最終產品之間的貿易,而是價值鏈上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價值鏈上的某個環 節做出優勢,企業就可能成功。這是當前全球化的一個特徵。

  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如果說第一次全球化時,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那麼這次的全球化,中國則是最大受益者——雖然總體而言,各國都 是這次的全球化的受益者。沒有這次的全球化,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也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這次全球化使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分割開來, 以非一體化的生產過程,實現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中國正是抓住這一機遇,成為製造業的第一大國。100年多年前全球化和100多年後的全球化,對於中國的 命運產生了截然相反的影響。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會不會重蹈1929年危機後去全球化的覆轍?我個人判斷,出口占GDP比重的增長會停滯,甚至下降,但不會出現大規模 倒退。上一次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貿易保護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美國於1931年公佈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試圖保護美國企業,由此導致全球貿易的倒 退,反而延續了那次危機。多數的貿易保護政策,都是一部分人打著國家的旗號爭取私利。這是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啟示。如果世界各國再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我們在 蕭條中停留的時間會更長,而不是更短。

  以出口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已不可持續

  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裡,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率都是高於GDP的增長率。大致來說,中國的實際GDP年增長率在10%左右,出口實際年增長 率在15%左右。按照名義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後者的6.7倍。結果是,貿易佔GDP的比 重大幅攀升。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出口與GDP的比例1978年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 37.5%。這一年,中國貿易順差佔GDP的8%,而美國逆差是其GDP的8%。2008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中國進出口占GDP比率(點擊查看大圖

  2001年之後,中國的出口增長有一個飛躍。有好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國競爭力的提升,不可否認,也與人民幣匯率有關。因為人民幣被低估 了,對企業而言,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有利可圖。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政府對出口繼續補貼,但沒有考慮這個出口補貼多大是好,好像只是為了出口而出 口。今年上半年出口達到8000億,相當於GDP的5%。這裡面有多少出口補貼?付出這些補貼值不值?需要認真研究。

  這次危機後,中國的出口受到阻礙,我認為它不是一兩年的短期危機,而是個長期的調整過程。為什麼?一般而言,經濟規模越大,貿易佔GDP的比重 越小(極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這一比重就是0)。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世界十大經濟體裡,只有德國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於中國 (37.5%)。其他的國家,美國8.4%,日本16.3%,英國15.7%,法國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 西12.2%,包括世界平均的25.6%,都低於中國(見下圖)。這意味著什麼呢?一種可能是我們的GDP被低估了,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出口依存度確實太 高了。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出口占GDP比重(2007,按經濟規模排序)(點擊查看大圖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國的官方統計,全國人口的55%都是農業人口,這種情況下,出口占GDP比重不應該這麼高,至少不能跟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因為農民有很多產品是自給自足的。現在,中國的出口占GDP比重那麼高,同時又有那麼多農民,說明其中存在問題。

  如果此次金融危機與貿易失衡有關,那說明我們的出口增長不能再維持下去。無論其他國家是否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未來中國要以出口來帶動GDP 的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下一步怎麼辦?就需要兩個市場的均衡,尤其是開發國內市場。這裡說的開發國內市場,不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擴大內需」,不是搞貨幣擴 張或者政府投資刺激經濟,而是擴大市場自由,激發企業家精神,更合理地利用資源,去滿足老百姓實實在在的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本身的一次更大規模的、更深程 度的「改革開放」。問題是這個市場的潛力有多大?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全球」

  首先看一下經濟規模。中國大陸有31個省級經濟區,如果我們把每個經濟區當作一個獨立的「國家」排名,然後把它們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規模做個比較,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中國經濟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如果被當作獨立的經濟體,其經濟規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匯率 換算的GDP總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後(相當於土耳其的67%),超過波蘭、印度尼西亞(世界第4大人口國)、比利時、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

  ——排名第2和第3位的山東和江蘇,經濟規模都超過挪威、奧地利、伊朗、希臘、丹麥、阿根廷;

  ——排名第4位的浙江,經濟規模超過委內瑞拉、愛爾蘭、南非;

  ——排名第5位的河南,經濟規模超過芬蘭、泰國、葡萄牙,哥倫比亞;

  ——排名第6位的河北,經濟規模超過捷克、香港、尼日利亞;

  ——排名第7位的上海和第8位的遼寧,經濟規模都超過羅馬尼亞、以色列、馬來西亞;

  ——排名第9位的四川,經濟規模超過新加坡、烏克蘭、阿爾及利亞、智利;

  ——排名第10位的湖北,經濟規模超過巴基斯坦、菲律賓;

  ——排名第11位的湖南,經濟規模超過阿聯酋、埃及;

  ——排名第12位的福建和第13位的北京,經濟規模都超過匈牙利;

  ——排名第14位的安徽,經濟規模超過哈薩克、新西蘭、秘魯;

  ——排名第15位的黑龍江和第16位的內蒙古,經濟規模都超過科威特;

  ——排名第17位的廣西、第18位的山西、第19位的陝西,經濟規模都超過利比亞;

  ——排名第20位江西,經濟規模超過斯洛伐克;

  ——排名第21位的天津和第22位的吉林,經濟規模都超過越南和摩洛哥;

  ——排名第23位的雲南,經濟規模超過安哥拉和孟加拉國;

  ——排名第24位的重慶,經濟規模超過克羅地亞;

  ——排名第25位的新疆,經濟規模超過白俄羅斯、蘇丹、盧森堡、卡塔爾、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排名第26位貴州和27位的甘肅,經濟規模超過立陶宛、多米尼加、斯里蘭卡、烏拉圭、巴拿馬等;

  ——排名第28位的海南,經濟規模超過塞浦路斯、坦桑尼亞、約旦、玻利維亞、冰島;

  ——排名第29位的寧夏,經濟規模超過加納、牙買加、烏干達;

  ——排名第30位的青海,經濟規模超過贊比亞、洪都拉斯、尼泊爾、緬甸;

  ——排在最後面的西藏,經濟規模也超過蒙古等國家。。

  再看看人口。人口規模是市場規模的重要決定因素。中國移動能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訊公司,就是因為中國的人口規模大。200年前英國崛起時,世界總 人口不過10億,英國人口占2%左右,英國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規模太小;100年前美國崛起時,世界總人口不過16億,美國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 國的人口已超過13億,幾乎等於100年前全世界的總人口,比當今發達國家總人口還高出1/4。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市場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的原因。

  分省來看,中國不少省的人口已超過世界上許多大國的人口總量。中國人口最大的三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河南,人口超過菲律賓、越南、德國(當今世界第4大經濟體);寧夏、青海超過新加坡、新西蘭;西藏也超過蒙古。

  上述兩方面的比較是想說明中國本身的市場潛力有多大。中國各省之間千差萬別,互利的貿易和分工非常有潛力。如果能把中國各省之間的貿易做好,中 國本身就能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市場。二百多年前,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就驚嘆到:中國國內市場的規模不亞於歐洲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市場規模。現在到真正 開發這個巨大的市場的時候了!

  開發國內市場,離不開中西部的發展。過去沿海地區主導的經濟增長是與出口主導的增長相配合的。今後,中西部地區將變得更為重要。可喜的是,中國 經濟增長的地區結構已經開始向有利於中西部的轉移。改革開放後第一個10年、第二個10年,東部的增長速度超過中部和西部,但在第三個10年,特別是過去 的5、6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長速度超過東部。第一個10年增長率排在前4位的是:廣東、浙江、福建、山東,全是東部省份;第二個10年,前4位分別是福 建、廣東、浙江、山東,仍然是沿海省份;但第三個10年,前4位是內蒙、陝西、天津、寧夏,中西部佔3個。過去6年,2003年到2008年,第一是內 蒙,第二是河南,接下來是陝西、山東、山西。

  這說明中國的區域經濟增長正在發生轉移,也說明中國地區之間的差距開始縮小,所以不要輕易相信中國地區差異越來越大的說法。國內市場的開發,一定會導致東部、中部、西部人均收入的均等化,中國東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輪30年中大幅收縮,並逐漸消除。

  靠什麼開發國內市場?

  一般而言,支撐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有幾大要素:第一是產權保護;第二是科學、理性的思維;第三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第四是交通和通訊。

  過去30年,中國的交通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1988年中國才有第一條高速公路(100公里),1995年中國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 2008年,已經是6萬多公里,並且每年以4、5千公里速度在增加。粗略估計,與 20年相比,兩點之間的運輸時間大概減少了50%到三分之二(當然城市內部除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20年前覺得不划算的兩地間的生意,現在就 划算了。這次經濟危機後,中國的道路建設(包括公路和高鐵)投入非常大,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簡單地說,運輸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換更為發 達。如果沒有蒸汽機、鐵路、輪船,世界經濟就不可能一體化。中國交通的迅速發展,將為中國經濟一體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然而,開發國內市場的主要障礙,不是交通和通信這樣的硬件基礎設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主要區別,是主權分割導致的交易成本 不同。由於國際貿易在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進行,出現了貨幣兌換、海關檢驗、關稅和非關稅保護等事務,使得國際貿易的成本高於國內貿易的成本。所以,降低國 際貿易的成本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比如歐盟的成立,就是要使歐洲不同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變成「國內貿易」。現在討論的東亞經濟的一體化,也就是如 何把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變成像國內貿易一樣容易。

  遺憾的是,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和政府主導經濟的制度,使得許多情況下國內貿易的交易成本比國際貿易還高。這樣,各地區的相對優勢得不到充分發 揮,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開發。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中國的行政區域調整、劃分,應該尊重區域本身的市場屬性,弱化行政功 能,否則,人為的行政劃分會割斷區域之間合理的市場分工。另外,形形色色的地方保護政策必須廢除。當中國在國際上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時候,不要忘了國內市 場更需要自由貿易。

  另一個阻礙國內市場開發的因素是商業文化和誠信。如果問中國的出口廠商,為什麼70—80%的產品都在出口,而不做國內市場?他很可能回答:國 內市場難做。難就難在簽完合同,也交了貨,但很長時間拿不到錢;而出口,只要簽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內收到貨款。所以有些企業寧願低價出口,也不願意高 價賣給國內客戶,國內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可見,如果不加強法治,合同得不到有效執行,又有地方保護主義橫行的話,中國的企業家就沒有信心開拓國內市 場。

  當然,不要以為對外開放已經不重要了。以出口占各省GDP的比重而言,中國各省差異非常大,2007年的情況依次是:廣東91%,上海 85.6%,江蘇61.3%,天津57.4%,浙江55.4%,福建40%,然後其他省份都不超過百分之二十幾。很多省份的國際貿易比重非常低,內蒙古只 有4.7%,河南是中國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這說明,中西部地區還有發展國際貿易的巨大空間。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將伴隨著城市化。中國現有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5%,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比例是18%,未來30年可能上升75%。這不是 不可能的,應該說是必須的。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經濟發達國家。過去30年,中國100萬人口的城市大致增加了200個;未來30 年,中國有4億人口要從農村轉入城市,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按100萬計算,中國要增加400個這樣的城市。

  企業作市場預測,包括房地產開發,應該看到這一點。國家的發展戰略,包括新農村建設,也應考慮這一點。既然有那麼多人要到城市來,還花那麼多錢 在農村,是否合理和划算?那些設施建完之後,誰來使用?花大量的資源,究竟有沒有價值?如果幫助農村人口進城是不是更好?都值得思考。

  產業創新與整合

  除了開發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二個轉變,是從低成本優勢到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過去30年,中國產品能打開國際市場,原因就在價格。問題是, 低成本還能維持多久?過去三四年,北京保姆的工資幾乎增加了一倍;在沿海地區,也出現了「民工荒」現象。這樣的趨勢,本來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但隨著人工 成本的上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如何維持?這就需要創新,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

  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在中國國家專利局授予的全部專利中,大致分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是體現企業核 心競爭力的硬指標,另外兩類專利多少有點「花拳繡腿」。從企業被授予的全部專利中發明專利所佔的比重來看,2006年,外國企業的這個比重是74%多,中 國企業的只有11%多;從整個時間序列來看,外國企業的這個比重遠遠高於中國。中國的很多專利完全是為了評比、評獎而設立的,技術含量和商業價值微乎其 微。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容樂觀。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崛起時,一定伴隨著革命性的技術、產業的出現,比如英國的蒸汽機和紡織業,德國的化學工業,美國的汽車、電子通訊、IT 業,這些技術改變了經濟格局,從而改變了世界。不創立新產業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但新產業的創立不能靠政府投資。把握市場趨勢不是政府官 員的特長。曾經有地方政府花費巨資引進錄像機生產線,結果產品還沒下線,市場上已經把錄像機淘汰了。更別說政府投資裡隱藏著大量的貪污、浪費、造假的機 會。

  產業的升級換代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要靠企業家去發現。市場的好處在於,總能挑選出能夠預見未來趨勢的企業家,使他們成為新產業的領導者。中國 企業家需要努力看清,什麼樣的技術能對未來產生決定性影響,什麼樣的產業能在未來引領經濟的發展。但很遺憾,中國企業家還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在非市場、非技 術方面,外國企業家聚在一起討論的是行業、產業未來格局,而中國企業家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還是政治或政策問題。所以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領導人一兩句話就能決定的。教育體制尤其重要。我們要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沒有文藝復興後的啟蒙運動形成的科 學、理性思維,就不會有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國的教育已經有不少進步,但意識形態的影響還是太大,對人的思維控制太多,而且教育體制效率太低,一定要大變 革。

  最後一個轉變,是從企業數量增長到產業整合。大致上,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中小新企業的不斷增加。這次危機後,中國可能要經歷從企業 數量增長到企業規模擴大的轉變,行業併購(包括國內併購和跨國併購)會形成新浪潮,產業集中度也會大大提升。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跨地區、跨國企業的大 規模出現多是在危機之後。危機也有積極的一面。人死了是徹底沒了;企業死了,實際上是資產重組,使資產變得更有效。國家要在這方面調整政策,靠貸款救企業 不是辦法,該破產的就讓它破產,只有這樣,真正優秀的企業才能成長起來,成為經濟的推動力量。

  警惕「國進民退」,把市場化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歸根到底還是靠改革開放。未來中國能不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取決於是不是把市場化改革進行到底。所謂市場化改革, 就是價格自由化、企業民營化、地方分權化、開放和全球化。中國的改革不是精心設計或深思熟慮得來的,好多是被逼出來的。日子好過的時候沒人想改革,日子過 不下去才想到改革。不要忘了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以價格自由化改革為例,1978年,100%的工業品是國家定價,大致15年後,工業品市場定價的比重佔到81%,到2004年,已經接近90%。

  還有國有企業改革。前15年,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沒有變,但通過非國有企業的進入、發展,國有經濟的相對比重在降低;後15年,轉向了國有企業 本身的制度變革,包括上市、拍賣等。結果,以城鎮人口就業為例,1978年,有78.3%的城鎮人口在國有企業就業,到了2006年,這一比重下降到 22.7%。

  這次危機前後,出現了一個現象,即「國進民退」,大量貸款給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強迫性收購民營企業,這是需要警惕的。從長遠看,這次危機中拿錢 越容易的國有企業,越容易破產。按過去的經驗,過幾年這些國有企業的呆壞帳就會增加,銀行就會進行債務重組。19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要錢就找銀行,積 累了大量呆壞賬,最後只能賣掉。已經重組過一次了,中國這次沒有大危機,是因為幾年前已經花了幾萬億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國家許諾的福利越來越高,未來 正常的財政收入不可能支撐,解決經費問題的惟一辦法是變賣國企股份。

  國有經濟的比重現在是36%左右,到2040年應該是10%以下,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結果可能只能這樣。國企改革的基本任務已完成,不需要再 開黨代會討論方向性問題了。最大的那些國企也已經上市,以後只剩下技術性、操作性的問題,即以多快的速度減持國有股。像中央電視台這樣的機構,未來也很可 能走民營化。由於網絡、地方台的競爭,它的優勢會不斷降低,到最後就可能沒人看了。台灣就是這樣,原來有份《中央日報》,官方地位很高,但現在沒人看了。

  我相信,儘管會有短期波折,但由於過去30年的改革成果,市場化改革的大勢已不會改變。現在活得好的國有企業,基本是靠壟斷賺錢,效率很低;國企佔據著社會三分之二的金融資源,但創造的價值只是三分之一,他們都民營化後,可以想像中國經濟會煥發出怎樣的潛力。

  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在新興發展國家中,中國改革最值得借鑑的一點,是先搞市場化,再搞民主化。這是鄧小平的英明之處。民主化走在市場化之前的國家,效果都不太好, 包括印度。為什麼市場化一定要走在民主化之前?因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一種,用政治制度解決問題都是迫不得已的,不該是第一選擇。

  市場決策和政治決策有什麼不同?比如在一個團體中,有300人想去吃飯,市場決策是每個人自己選擇,每個人的偏好都能滿足。民主政治就好比大家 通過投票來決定是吃肉還是吃素;如果50%以上的說吃肉,所有人就必須吃肉。民主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一個國家在確立好的產權制度之前、在政府還控制大 量資源時,以為民主能解決好問題,就搞選舉民主,很容易把原本應該交給市場解決的決策交給政府,不僅導致效率損失,而且會滋生嚴重的腐敗。所以,應該首先 界定好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範圍,儘可能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再一個,中產階級的興起很重要。如果沒有廣泛的中產階級,民主化很可能變成民粹化,甚至導致暴民政治。民主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上,這要求每個公民 有基本的公民意識和責任心。中產階級有一定的私人財產,但沒富有到可以隨便欺負人的程度;他們願意並有能力承擔責任,希望社會穩定,不喜歡動亂。如果一個 社會中絕大部分人一無所有,少數人暴富,那就麻煩了。窮人可能不守規矩,他們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而極端富有的人也可能不守規矩,因為他們 可以動用金錢的力量欺壓別人。這樣的社會很糟糕。

  中產階段的興起,應該是通過自由市場競爭,以自己的稟賦能力獲取財富的過程。一個靠自己能力致富的人,和一個靠欺詐、暴力致富的人,對社會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在市場正當競爭中致富的人,通常有更強的公民意識、倫理道德。

  當然,不能說經濟市場化可以代替政治民主化。1990年,我在英國參加一個會議,曾針對當時西方學術界流行的褒俄(俄羅斯)貶中(中國)傾向, 對中國改革的長期進程提出一個長期預測。我認為,中國的改革,可以用一張仿太極圖簡單比擬:一個豎橢圓,中間畫一條S形曲線,分成兩半,從上到下看,先大 後小的一半是經濟改革,先小後大的一半是政治改革,中間畫一條橫線,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就是這樣一個關係。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經濟改革,政治上又有些漸進 性;第二階段重點是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慢慢收尾。現在中國改革所處的階段,是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大體完成,剩下一些技術性、操作性的收尾工作,政治改革 又才開了個頭。在今後的改革中,政治改革的內容會越來越重要。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3)

  13億人的國家怎麼建立民主政治,現在還不好說。我想強調幾點:第一,中國的政治改革應該是漸進的,不能搞休克療法。美國建國後花了89年的時 間才解放了黑奴,花了144年婦女才獲得選舉權,花了189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65年,黑人才獲得投票權;英國的早期選舉權是有土地、財產要求的,並 非誰都可以投票。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不可能走他們的老路,但是其中道理值得思考。第二,法治要先行,要加強司法的獨立性。沒有相對獨立的司法制度,不可 能有民主政治。中國政治改革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是,怎麼把民主化和精英治理結合起來。民主化改革千萬不能變成民粹化、痞子運動。美國可能是民主和精英治理 結合得最好的國家,他們政治和法律框架的設計,包括參議院、眾議院、最高法院等等,都防止了痞子運動和暴民政治的出現。中國也需要找到好的選舉制度,保證 民主和精英治理的結合。給定中國的傳統和人口規模,未來的挑戰非常大。印度的政治體制改革走在經濟體制改革前邊,它已經過了這個坎。如果中國未來在經濟發 展上輸給印度,很可能就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處理不好。

  最後想說中國的國際戰略。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未來國際社會有好多遊戲規則需要中國參與制定,但中國千萬不要自大。韜光 養晦,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不要爭世界領導權。一定要靠經濟發展來提升國際地位,從歷史來看,任何依靠武力爭取來的國際地位都不長久。西方人強調中國的責 任,這有道理,負責任才會有國際地位。

  未來三十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那時,中國最好的企業也一定是世界頂級企業,中國的領導人,無論是政府領導人、企業領導人,還是 學術領導人,都將是世界級的領導人,中國人百年的強國復興夢將實現,中國公民也將以此為榮。——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的市場經 濟。(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國務院批覆22城市地鐵建設規劃 總投資8820億

  巨大商機備受海內外企業的青睞 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發卓有成效  

  在早些時候召開的2009北京國際城市軌道交通展覽會上,中國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圖顯示,至2016年我國將新建軌道交通線路89條,總建 設里程為2500公里,投資規模達9937.3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近萬億元的商機,備受海內外軌道交通製造企業的青睞,紛 紛搶佔市場份額。中國在軌道交通領域自主產權技術取得的進步,也獲得了國際認可,軌道交通設備進駐海外市場取得可喜成果。

  軌道交通建設市場廣闊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速度迅猛。1995年至2008年12年間,我國建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從2個增加到10個,投資以每年100多億元的速度 在推進。迄今為止,已有10個城市開通了31條城市軌道交通線,運營里程達到835.5公里。近期,國務院又批覆了2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規劃,總投資達 8820.03億元。

  近萬億元商機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受益最直接的就是車輛製造業。到2010年,中國城市軌道數量將達到55條、里程1500公里,需要配屬車輛 逾6000輛,以目前平均每輛車600萬元左右計算,僅車輛投資就達360億元。以北京為例,到2015年,北京將形成561公里的軌道交通線網,總投資 為1669.6億元。初步統計運營初期所需車輛數量將高達947列,給軌道交通車輛生產企業帶來廣闊市場。

  國務院批准地鐵建設有3項指標——城市人口超300萬、GDP超10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100億元。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王慶雲指出,目前全國有近50個城市達標,我國軌道交通建設未來發展有著巨大潛力。

  城市化推動軌道交通

  一個國家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與其城市化水平緊密相關。二三十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68%。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655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0%。

  城市化進程加速,機動車數量增加迅猛,導致交通擁堵。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由1985年的28.5萬輛,激增至2008年的3501萬輛。按照國 際大都市汽車保有量飽和標準300萬-400萬輛來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逼近飽和。北京人口已達1700萬,機動車總量突破350萬 輛,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發展軌道交通是根本出路。

  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軌道交通運輸量佔公交運量的50%以上,有些甚至達70%以上。巴黎1000萬人口,年客運量12億人次,軌道交通承擔 70%的公交運量。這一比例在莫斯科是55%。倫敦共有9條地鐵線,總長500公里,日運300萬人次,能滿足40%的出行人員的需要。日本東京大都市圈 現有280多公里地鐵線,軌道交通系統每天運送旅客3000多萬人次,承擔全部客運量的86%。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緩解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交通壓力意義重大。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正光曾公開表示,到2015年,北京軌道交通的日均 客運量1000萬人次以上,佔公共交通總量50%以上。按照規劃,上海到2010年軌道交通線日均客流量達到600萬人次,佔全市公交客流總量的35%左 右。

  實現國產化並走向海外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明確提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全部軌道車輛和機電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要確保不低於70%。目前,我國在軌道交通設備生產中,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卓有成效。

  在這次展覽會上,房山線地鐵列車模型首次亮相。該車整車國產化率達95%以上,由北京地鐵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一名清華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碩士生,在觀看模型後稱讚不已,「我們國產的地鐵列車,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性能上不亞於其它國家的水平。」

  我國的軌道交通製造企業不僅致力於實現國產化,也積極進軍海外市場。近日,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與巴西里約地鐵公司簽訂了總值約人 民幣11億元的合同,為巴西里約1A線提供地鐵車輛。作為國內軌道車輛研發製造龍頭企業的中國北車,產品已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過去10年中,出 口地鐵客車461輛。而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土耳其伊茲密爾市政府簽訂的3.5億元人民幣輕軌列車銷售訂單,標誌著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鐵路運輸裝備整 車產品,首次登陸技術要求高的歐洲市場。城市軌道交通領域中的中國品牌,正在憑藉嶄新的技術走向國際市場。(人民日報海外版-孔俊彬 嚴 冰)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全球聚焦低碳 低碳成新經濟增長點

  由美國次債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了全球,世界各國陷入經濟困境。為了走出這場風暴,美國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扛起了「低碳經濟」大旗,歐洲及世界各國也紛紛將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場「低碳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美國: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危機、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戰略取向,短期目標是促進就業、推動經濟復甦;長期目 標是擺脫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促進美國經濟的戰略轉型。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是以開發新能源為核心,節能增效、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

  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控制排放總量、發放配額、穩定配額交易價格的措施、治理溫室氣體排放結構。

  歐盟:「新一輪工業革命」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佈,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 「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 地位。此外,歐盟委員會還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 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英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佈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佈「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佈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

  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

  同時,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新聞晚報-李偉)

我國明確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中廣網北京11月27日消息 中國26日正式對外宣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5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會議還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

中國之聲詳解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曾表示,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標」,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將對大會的預期結果產生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

  數字解讀我國減排目標

  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05年降40%-45%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15%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2020年森林面積比05年增4千萬公頃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解讀我國減排承諾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儘管面臨困難,中國減排的承諾不會改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正在採取多項措施,以保障這個數字到2020年能夠實現。解振華特別強調,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人口眾 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等問題。同時,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這就意味著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即便如此,解 振華表示,中國減排的承諾不會改變。

  中國能源網副總裁韓曉平:發達國家應作出更多努力

  美國白宮25號宣佈,美國總統奧巴馬準備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宣佈2020年美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這個目標看 上去很高,但是用1990年做基準年來換算的話,實際上只減排4%,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要求距離還是很大的。韓曉平表示,對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 全世界希望要求美國作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減排。

  國際社會評價

  歐盟領導人就美中做出減排承諾表示歡迎

  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6日發表聯合聲明,對美國和中國相繼做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清晰量化目標表示歡迎。 聲明表示,歐盟認識到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繼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之後提出了具體的減排數字,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

  日本首相認為中國政府的減排目標意義重大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中國政府提出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報導說,鳩山由紀夫還表示,中國提出了相當不一般的目標,順應了世界各國期盼下月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成功的共同願望。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項目負責人基姆·卡斯滕森:中國減排目標「是個極受歡迎的消息」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項目負責人基姆·卡斯滕森表示,中國現在宣佈2020年前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個極受歡迎的消息。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規 模,其經濟成長與減排並重,對能否實現全球變暖低於2攝氏度至關重要。中國這一新承諾,意味著將減排幾十億噸二氧化碳。相信中國可以實現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至少比2005年下降45%。

越南計劃提前結束經濟刺激計劃

  因察覺到部分經濟領域可能開始過熱的跡象,越南政府正計劃在年底前取消對短期企業貸款的補貼,這意味著越南政府將率先開始「退出」政策。

  越南政府本週在其官方網站上表示,進入今年四季度以來,越南國內房地產、金融市場等部分經濟領域開始出現過熱的跡象。尤其在迪拜地區出現債務危 機後,政府部門開始擔心過熱過快的經濟發展將有可能導致出現債務問題,進而損害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並迫使銀行收縮信貸,從而造成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崩塌, 最終反而阻止經濟有效發展。基於以上的考量,越南政府計劃早於預期結束這項重要的經濟刺激計劃。

  這項預計提前結束的經濟刺激計劃是通過向借款人提供補貼貸款,從而將數十億美元現金注入到越南經濟中。正是這項刺激計劃使得越南今年在金融危機 中保持了遠遠強於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增長率。該計劃實施後得到國內各界的普遍讚譽,一些當地官員和工商界領袖更希望該計劃能持續到明年3月,甚至更長時間。

  但最近,這項貸款補貼開始被市場所擔憂。因為市場人士擔心這可能讓越南充斥太多的資金,從而造成流動性氾濫。在聽取了各界的意見和反饋後,越南 政府表示,鑑於今年越南國內銀行信貸在前11個月增長了36%,超過了全年增長30%的目標,因而計劃在年底前取消對短期企業貸款的補貼計劃,但一個規模 較小的中長期貸款計劃仍將繼續實施。而就在上週,越南央行決定對越南盾貶值約5%,並提高利率1個百分點,以減輕其他投機壓力對經濟的衝擊。

  越南政府在網上還表示,雖然預計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將增長5.5%,低於2008年的6.2%,但政府決定要繼續解決2008年通貨膨脹失去控制的失衡問題。去年越南的通貨膨脹失去了控制,在2008年8月達到了28%的高峰。

  對於政府的決定,匯豐銀行(HSBC)的宏觀經濟學家表示,越南是亞洲僅有的幾個財政預算和經常項目雙赤字的國家之一,雖然今年由於全球金融危 機的影響,越南的通貨膨脹水平已大大低於2008年,經濟在政府的刺激計劃下也已企穩,但其經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而仍在施行的貸款補貼計劃確實加劇了這 些問題。該計劃通過抵消越南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時所收取4個百分點的利息成本而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發放貸款,但長時間維持這項刺激計劃使得資金不斷流向房地 產領域,推高了資產價格從而為惡性通脹抬頭埋下惡果。(第一財經日報-潘榮)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美股評論:數說華爾街

  【MarketWatch紐約12月3日訊】各位,還記得《哈潑斯》(Harper's Magazine)嗎?你或許知道,這是美國市場上持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大眾雜誌了。

  多年以來,這份雜誌每月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報導,但是在我們財經作家這裡,《哈潑斯》真正引人注目之處,其實是在於他們近期的一個發明:一些奇特的統計數據的索引。

  《哈潑斯》的這一索引並非簡單地列出單子,它是敘述性的。這便讓它趣味盎然,你完全可能在看到一段話之後開懷大笑,而看完另一段卻又氣不打一處來。如果說利用一份單子來講故事也算得上一種文學技巧,那麼《哈潑斯》在這方面完全稱得起是大師級了。

  眾所周知,華爾街便是一個數字的世界,可謂是《哈潑斯》這種索引天然的試金石。假如我們採用《哈潑斯》的方法,我們便會發現,我們也可以講述華爾街的故事,或者至少是這個故事非常重要的部分。

  以下這些數字是來自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銀行業最新季度情況報告。當然,這也要感謝西爾維斯坦(Michael Silverstein)的啟發,他是一位華爾街的非官方評論家。

  華爾街2009年獎金、紅利總數預估:1400億美元

  全美五十州政府2010年赤字合計預估:1420億美元

  高盛證券(GS)人均獎金預估:55萬美元

  美國人均收入中值:50,740美元

  美國政府和聯儲向華爾街及汽車業承諾的救援資金總計:1.1萬億美元

  華爾街及汽車業所得救援資金與小企業從刺激計劃中所得貸款的比率:2933比1

  過去十五年來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佔美國經濟全部新增就業的比例:64%

  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專利數量比率:13比1

  尚未到位的救援資金:5371.1億美元

  《美國復甦及再投資法案》,即所謂刺激法案的預算總規模:7870億美元

  業已支出的額度:1410億美元

  獲得刺激資金的政府機構數量:27個

  負責分派資金具體發放額度不足10%的聯邦機構數量:11個

  今年聯邦債務利息:2000億美元

  為啟動貸款而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注入的資金總額:4910億美元

  銀行放貸第三季度下滑幅度:2.8%

  銀行放貸以如此規模下滑上一次出現的時間:25年前

  銀行放貸持續下滑情況持續的季度數:5個

  第三季度中被銀行認定為非流動門類的貸款規模:4.94%

  過去二十年間銀行貸款非流動部分達到如此比例的季度數量:0個

  第三季度中美國銀行無利潤可言者的數量:46家

  美國全部銀行第三季度的利潤合計:28億美元

  平均每家銀行的利潤:314,606美元

  第三季度破產銀行與新開設銀行數量之比:50:3

  上次一個季度新開設銀行數量在3家或者以下是在:1945年

  今年迄今為止倒閉銀行總數:124家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問題銀行」名單上的機構總數:552家

  去年此時的問題銀行數:117家

  問題銀行的總資產合計:3459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金截至九月底的透支額度:82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金2007年年底的結餘:524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第一年所籌集的資金總額:3045億美元

  《居者有其屋法案》幫助住宅所有者進行抵押再融資的資金投入總規模:500億美元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旗下合乎修訂要求的抵押貸款數量:990,628筆

  截至10月10日,美國銀行旗下實際已著手進行修訂的抵押貸款數量:136,994筆

  銀行業在華盛頓的遊說集團總人數:約2370人

  今年截至10月26日的金融業遊說集團總支出:3.34億美元

  日前紐約一法庭裁定,一家銀行在貸款者試圖獲得新條款時打算收走作為這筆52.5萬美元貸款抵押品的房屋的做法為「 粗暴的,言行不一的,無法接受的和令人厭惡的」,之後裁定這筆貸款失效部分的比例:100%

  假如這位法官將來想要進一步高昇,他有望獲得金融行業支持的可能性:0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美國財長:金融救助計劃很快將結束

  新華網華盛頓12月2日電 (記者 劉麗娜 劉洪)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2日說,美國政府將盡快出台計劃,以終結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即問題資產救助計劃。

  蓋特納當天在國會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作證時說:「我們已經接近結束這一計劃、並且不再做出新的承諾的時點」,「沒有比盡快終結這一計劃能令我更高興的事了」。但蓋特納沒有透露結束這一計劃的具體日期。

  美國國會去年在金融危機最嚴峻時通過了總額為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該計劃設計於今年底到期。

  這項計劃自推出以來備受爭議。奧巴馬政府認為該計劃有效幫助了金融市場恢復穩定。而批評意見則認為,該計劃用納稅人的錢使一些華爾街大銀行重歸盈利,但廣大中小銀行到目前卻仍然面臨嚴峻的信貸局面。

央視:廣西香蕉賣出白菜價 產銷脫節蕉賤傷農

  最近菜價、肉價、食用油價都在上漲,讓低收入老百姓感覺到一些壓力。可在這股漲價潮中,卻有一種農產品的價格不漲反跌。

  你說的是香蕉吧,我昨天剛到超市買了不少,兩塊錢一斤,真是賣出了白菜價。今年香蕉這麼便宜,咱們消費者高興了。但我也有個疑問,怎麼別的東西都在漲價,偏偏香蕉的價格跌的這麼狠?在主產區香蕉又是一個什麼價?來看看我們記者前在廣西的調查。

  香蕉豐收了,農民的口袋卻沒有「豐收」

  記者來到了廣西省南寧市西鄉塘區的壇洛鎮,這裡是廣西香蕉的主產地之一,有著中國香蕉之鄉的美稱。在這裡記者看到,由於天氣轉暖村民們紛紛將自家種植的香蕉運往鎮裡的香蕉交易市場,尋找買家,希望賣出自己的香蕉。

  「你這個是收購的?」

  「是收的。」

  「多少錢這一串?」

  「7元錢。」

  「這一串大概有多少斤?」

  「大概有60多斤。」

  「相當於多少錢一斤?」

  「兩角多。」

  收購香蕉的這位經營者告訴記者,香蕉進入成熟期以後,收穫和賣出的時間很短,一旦賣不出去,香蕉的外皮爆裂以後,就無法銷售了。他們現在低價收購的大量的都是進入成熟期蕉農沒有賣得出去的香蕉。而這一堆香蕉的價格低得更是讓記者沒有想到。

  「這一堆整個多少錢?」

  「60元。」

  已經進入成熟期的香蕉價格低得驚人,而處在最佳銷售期,品質好的香蕉價格又如何呢?鏡頭前所拍攝到的這些香蕉,可以說是品質優秀,銷售商只要將 這些香蕉運回銷售地,然後進行存放催熟,馬上就可以上市銷售。像這樣的香蕉在去年一般每斤的價格在8角錢左右,而現在只能賣4角,扣除中間人每斤2分錢的 提成,蕉農真正賣出的價格只有3角8分錢。

  「價格低對我們最大的打擊,辛苦多少年,投資都投下去了,現在都收不回來,打擊這樣大,承受不了。」

  盧校珠是南寧西鄉塘區壇洛鎮的香蕉種植戶,去年因為香蕉的價格好,夫婦倆拿出全部家當投入8萬多元,種植了30多畝的香蕉。由於投入的增加以及有著多年的香蕉種植經驗,今年家裡的香蕉喜獲豐收。

  「往年(每棵樹)30斤到40斤,一串,現在(每棵樹)就60斤到70斤,差不多增產一半。」

  為了使香蕉能夠在收割的時節快速從田裡運出,賣個好價錢,盧校珠夫婦不久前還專門花費了3.4萬元,買了這輛小貨車。因為他們對於今年的收入有著更多的期盼。

  「30多畝(香蕉),大概我估計能賺個10萬元到8萬元左右。」

  正當盧校珠夫妻倆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時,今年9月,盧校珠從稀少的香蕉收購商的數量上,看到了今年香蕉行情出現的危機。

  「人家其它的省出來的香蕉相當多,沒有什麼老闆來收,就感覺到今年行情肯定差了。」

  雖然盧校珠預感到了今年香蕉行情的不妙,在價格上多少有些心裡準備,但香蕉出現的超低價格還是讓他難以接受。

  「最低的(每斤)一角二分到一角五分。」

  盧校珠告訴記者,目前家裡有20畝的香蕉已經處於成熟季節,但這樣的價格,使他難以承受。而更讓他感到頭痛和尷尬的是現在的香蕉園管理。

  「這個全部爛完,這個就是因為沒人收,一角錢一斤,你人工費砍出來,再汽車的油都沒有,怎麼拉出去。」

  在盧校珠種植的香蕉園記者看到,已經成熟的香蕉成片的倒在地裡,因為沒有經銷商來收購,地上的香蕉已經沒人打理。

  「(這片地)等於放棄了,早就放棄了,都沒心情管了,心情不好怎麼管。」

  對於今年種植香蕉出現的這種行情,盧校珠夫婦顯得非常痛心也非常地無奈。

  「心裡很難受,那明年的投資就沒有了,香蕉賣不出去,今年都虧本了,明年就沒有投資了。」

  盧校珠夫婦這樣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一畝地種植香蕉120株,他們租地花費了750元,樹苗84元,肥料1360元,水電農藥費用240元,防寒 袋、繩索為120元,也就是說種植一畝香蕉的成本一般在2500多元左右,而盧校珠一家因為已經成熟的20畝香蕉基本上顆粒無收,今年預計要虧損7萬多 元。

  蕉賤傷農,農民苦不堪言

  我們看到,廣西香蕉今年好不容易增產了,豐收了,可對廣西的蕉農來說卻不是個好消息。以前說穀賤傷農,現在是蕉賤傷農。蕉農告訴我們,像今年這 樣的市場寒流他們很少遇到。因為和其他很多水果品種比起來,香蕉成熟期晚,秋冬季才收割,正好錯過水果上市的旺季,而且香蕉儲存容易、運輸方便、銷路廣,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是常年的當家水果,通常不會大面積滯銷。可今年一改往年的老黃曆,行情是誰種的越多,誰就賠得越多。

  盧能宋是南寧西鄉塘區工商聯壇洛商會的副會長,去年他種植了1200畝香蕉,在壇洛鎮屬香蕉種植大戶。為了種植香蕉,他向銀行貸款,共投入了 500多萬元,由於今年香蕉的行情太差,家裡種植的香蕉大多數已經處於成熟期,這兩天他正著急上火,不停地打電話,跑市場,聯繫買主。

  「(香蕉)天天掉價,感覺不可能賠錢賣呀,可是一天掉下去幾分,一天掉一角的,後來不賣不行了。」

  最低的時候香蕉的價格掉到了每斤1角8分錢,這在他種植香蕉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價格,但眼見家裡種植的香蕉大多數已經處於成熟期,賣與不賣?這讓在香蕉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盧能宋一下子沒了主意。

  「一天賣三五車,五六車,就這樣賣出去了。」

  最後,盧能宋以低價賣掉了1200畝中的800多畝香蕉,為此他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

  「我們的本錢能不能拿回來,沒有拿回來,怎麼還人家,沒有分紅還人家,明年怎麼來投資。」

  盧能宋告訴記者,即使他家所剩的300多畝的香蕉能夠留到春節前銷售,但已經銷售的800多畝香蕉,使他產生了70多萬元的虧損。

  「現在(香蕉的價格)已經掉到這麼低了,馬上(價格)緩解下來,沒有這麼快估計基本賣完以後價格才能提高到(每斤)七八角的價格。」

  據瞭解,壇洛鎮25萬畝的香蕉,目前已經有70%的香蕉要麼被低價處理,要麼被丟棄在地裡,無人收割。

  「蕉農還是比較心急,一個香蕉的價錢,確實是本錢都拿不回來,有些(價格)一上的到兩角錢,他們就緊急的採收20萬噸左右的一個範圍。

  廣西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總站的粱聲記告訴記者,目前廣西種植的106萬畝的香蕉,還有90萬噸沒有採摘,估計起碼有20萬噸處於滯銷狀態。

  粱聲記剛才說廣西還有90萬噸香蕉還沒有採摘,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告訴您,這意味著,廣西今年生產的香蕉還有將近一半左右現在仍然在地裡。已 經上市的香蕉都跌到了歷史低價,未來如果還有大批香蕉繼續蜂擁而至,價格會跌到哪一步?誰心裡都沒有底。廣西香蕉的遭遇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11月 21日,國家聯合調研組抵達南寧,對廣西今年香蕉銷售困難問題進行實地調研。農業部、商務部組織了網上網下的銷售活動,廣西各級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 施,幫助蕉農擺脫困境。

  一大早,南寧西鄉塘區雙定鎮的這間屋子裡就擠滿了人,這些人都是鎮裡的香蕉種植戶,今年因為香蕉滯銷,每家遭受的損失不小。在這裡記者看到,這些蕉農都在耐心的等待,有的人在花名冊上仔細尋找自己的名字,然後認真的簽上畫押,最後領錢。

  「府補貼多少?

  「按斤賣出的話,是兩分錢吧。」

  「今天賣了多少?」

  「今天我賣了3000斤。」

  「補貼多少錢?」

  「70元錢左右吧。」

  「70元錢對你有影響嗎?」

  「一點點,就是柴油費。」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廣西有關部門還對當地的香蕉中間商進行了補貼,以促進廣西滯銷的香蕉向外運輸和銷售。

  「你聯繫的香蕉運往什麼地方」

  「運往鄭州的。」

  「這一次運了多少?」

  「兩車。」

  這位中間商告訴記者,現在每往南寧市外銷售一車,政府補貼300元,出了自治區運往外省的,每車再補貼500元。據瞭解,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補 貼蕉農和香蕉中間商的同時,廣西香蕉全國產銷對接推銷會也在南寧召開,以吸引更多的香蕉批發商來廣西,緩解廣西香蕉滯銷的困局。政府發補貼、召開推銷會、 購買愛心香蕉,為了不讓廣西豐收的香蕉爛在地裡,更為了幫助蕉農們度過難關,大夥紛紛伸出援手,真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不過,香蕉滯銷的一幕又讓我想起了兩 年前的海南香蕉。2007年4月份的時候,社會上有傳言說海南香蕉有病毒,一時間,街頭巷尾談蕉色變,導致海南香蕉價格從每斤1.2元急跌至0.15元, 海南的蕉農們有苦難言,損失慘重。如果說,上次海南香蕉是被謠言中傷,這次廣西香蕉遭遇的寒流又是從何而來呢?

  壞天氣帶來香蕉的地板價

  廣西今年香蕉大豐收,但蕉農們非但沒增收,反倒損失慘重。因為數十萬噸的香蕉賣不出去,價格跌倒了地板價,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香蕉爛在地裡。這 樣的情形的確很反常,因為種香蕉的優勢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成熟期晚,能錯開水果旺季,打開銷路,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香蕉採用秧苗種植,當年種當年收, 不像蘋果、橘子、梨子這些木本類水果,需要種好幾年才能掛果,發現市場行情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種植期短的香蕉就好比船小好調頭。可為 什麼本來應該很靈活的香蕉種植業,今年卻撞了個人仰馬翻呢?我們再來看看其中的原因。

  在壇洛鎮,盧能宋告訴記者,從10月份開始,他種植的香蕉出售的價格就一直下降,特別是前些天,沒有客商過來收購,每斤的價格更是跌到1角錢左右。而直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受北方冰凍的影響,造成了運輸困難,運輸費用也就水漲船高。

  「年運輸最高的價格往東北發的都是一萬五、一萬六的,前幾天這個月或者上個月幾乎都是兩萬五,兩萬六。」

  據瞭解,廣西的香蕉一般都往北方銷售,前些天北方的大雪,造成了道路堵塞,北方的車輛難以到達南寧,而廣西的香蕉在防凍的條件之下,又很難抵達消費城市,所以很多的香蕉經銷商就放棄了來廣西收購香蕉的打算。

  「香蕉從南方運往北方的過程中,因為冰雪道路不暢通,香蕉就滯留在車上,它不是保溫的運輸,以香蕉就會凍壞。凍壞以後整車整車的香蕉,就不能再用也因為天氣冷的原因,北方的市場也不看好,所以客商的話,也不敢大量的來採收香蕉。」

  在壇洛鎮,盧校珠告訴記者,去年他開始只種植了12畝的香蕉,後來他又以每畝450畝的價格,在離他家40多公里的地方租了18畝地,擴種到現在的30畝的種植面積。擴種的數量超過了往年的一半以上。

  「去年投了七八萬。」

  其實在壇洛鎮,去年大規模擴大種植面積的不僅僅是盧校珠一家,盧能宋也在離家20多公里的地方,以每畝750元的租金租了600畝的土地,種植香蕉,從而使他的香蕉種植面積擴大到今年的1200畝,擴種的數量也到達了一倍。為此他還向銀行貸了100多萬元的款。

  「從2004年開始,從60畝慢慢擴大到現在1000多畝地。」

  盧能宋告訴記者,整個壇洛鎮的香蕉種植面積,今年的香蕉種植面積已經從去年的17萬畝,擴大到今年的25萬畝,一年中擴大了7萬多畝。

  「包括我這裡,到處在擴大。」

  那麼為什麼像盧校珠、盧能宋,他們要在去年不惜投入巨資,擴大香蕉的種植規模呢?

  「價錢好 ,所以要多種一點。」

  據瞭解,去年由於全國有些省份受颱風的影響,廣西的香蕉的價格一路飆升,最高的達到每斤一元八角,這讓當地的種植戶興奮不已。

  「你擴大了,可能有賺沒有賠的,我要擴大一點,(今年香蕉的價格每斤)在一元錢八角以上的價格,我們幾年最起碼能收益兩三百萬元。」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廣西連續幾年的香蕉行情看好,也是蕉農大面積的擴種香蕉的原因之一。

  「據我們的統計已經是連續7年,一直在高價位的狀況下運行。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去年,廣西省的許多香蕉產地,對種植面積進行了擴展。

  「我們的農民出現了很多香蕉別墅,我們香蕉汽車,農民通過香蕉的例子,比比皆是。」

  南寧西鄉塘區雙定鎮,原來種植木薯、甘蔗、柑橘、香蕉、西瓜等水果,去年看到香蕉的價格高,行情好,較少了其它品種經濟作為的種植,讓出土地,對香蕉也進行了擴種,種植面積增加了原來的一倍。

  「出現了我們規模不大的一些蕉農,盲目的跟風種植。」

  據瞭解,廣西自治區的香蕉種植面積由去年的91萬畝擴大到今年的106萬畝,增加了15萬畝。今年預計香蕉總產量達210萬噸,比去年增加了84.5%。

  供大於求最可怕,啞鈴結構保蕉農利益

  遺憾的是,事實上我們看到,和香蕉種植面積、香蕉總產量這些數字同步增長的不是農民的收入,而是農民的損失。我想起來節目開始出現的那位香蕉種 植戶盧校珠曾對記者講過這樣一句話,擴大香蕉種植,只賺不賠。其實,許多地方和許多香蕉種植戶,在投資擴大香蕉種植面積的時候,往往只顧按去年的行情算可 能的收益,卻忽視了產量暴增,價格暴跌所帶來的市場風險。而當你忽視風險的時候,風險就已經悄悄的來到了你的面前。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由於去年的香蕉價格的暴增,蕉農們紛紛擴大了自己的種植面積,加上香蕉在生長期風調雨順,蕉農們在施肥等田間管理上不斷加大投入,使香蕉的產量快速增長。

  「平常(香蕉的成熟期)都是先海南,到廣東到我們廣西才到雲南,包括福建也是。可是現在廣東跟我們廣西、雲南都同時上市湊在一起供大於求。

  據瞭解往年全國香蕉的上市格局是廣東3—4月、海南5—8月、廣西10月至次年2月,福建全年均衡,國內主產區基本錯開上市。但近年來,雲南、 廣東等地都擴種香蕉,與廣西同時段上市,而且起步價偏低,這對廣西香蕉在全國的市場形成了衝擊和競爭。而這一切都源於香蕉面積的盲目擴大。

  「你擴大多了,肯定有影響。多了肯定供大於求。」

  供大於求,這在農民聽起來真是個可怕的字眼,因為這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風險和損失。沒除了香蕉,還有像西瓜、白菜、牛奶這些農副產品,這幾年也時不時遭遇過剩滯銷,這似乎成了農業發展中的一個怪圈。農民增產不增收,到底該如何解決呢?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盧勇,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市政府農村工作委員會顧問,農業產業專家,致力於中國現代農業產業設計經營與管理的研究,近幾年,對農業產業過剩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我們只管種,而不管市場的,這種管理職能已經落後於現在農業和產業化發展的,這樣一個需要和需求。」

  盧勇認為,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往往只注重農產品的種植過程,而往往忽視了市場,缺乏培育當地產業化,市場化的經營能力。

  「在農民的生產和市場之間,缺少一個有效的經營載體,缺少產業載體,缺少有責任的產業載體。好賣的時候,大家(經銷商)都來搶,不好賣的時候誰都不來了。如果是把農民增收的希望寄託在這麼一個,變數非常大的,市場流通體繫上。這樣的問題還會繼續發生。」

  盧勇告訴記者,要徹底消除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必須在農業生產中有所創新,樹立現代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理念,在推廣農業種植的同時,對銷售市場要高度重視。

  「先研究需求,再研究價值,再研究市場空間,再研究渠道,而後再研究讓農民去種多少。」

  「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構是合理的呢。

  「啞鈴結構。」

  「有800斤的香蕉,有800斤的市場,而後形成一個合理的流通,這個時候農民是幸福的。」

  半小時觀察:

  和我們前幾天報導的山東大蒜比起來,廣西香蕉如今的處境,可以說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但無論是大蒜身價的暴漲還是香蕉的身價暴跌,它們都折 射出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缺陷。因為我們的這個體系還缺少像期貨那種發現價格、跟蹤價格、分散風險的工具和手段,還缺乏專業化機構加以指導,跟在市場後面的農 民只能亦步亦趨,追不上價格變動的腳步。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時候,他們賺得不多,可當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時候,卻往往賠得更慘。保護農民利益需要政府的政策措 施,也同樣需要完善的市場手段。畢竟價格可以一年一個行情,但農民的收入不能一年一個行情。(CCTV經濟半小時)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曹操年收入過億:薪水加定期賞賜加封地稅收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讓我們先翻開《三國志·魏書》。《魏書》裡說,曹操20歲做官,66歲去世,在政壇混了47年,先後做過洛陽北部尉、頓 丘令、議郎、騎都尉、典軍校尉、司隸校尉、驍騎校尉、大將軍、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職。

  彼時洛陽是首都,分東、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當於一個市轄區,洛陽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陽北區社會治安的行政長官,類似現在北京市某個區的公安局局長。在曹操做過的那麼多官職裡面,這是最小的官職。

  曹操做過的最大官職是什麼呢?是丞相。東漢本來不設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錄尚書事」,人稱「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權重,漢獻帝特拜他為丞相,總攬軍政大權,位在上公之上,論政治級別,除了皇帝就是他了。

  東漢工資制度和現在是一樣的,幹部級別越高,工資級別也越高。曹操做過的最小的官是洛陽北部尉,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低;曹操做過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高。

  洛陽北部尉屬於四百石級別,「四百石」就是年薪相當於400石糧食。實際發工資的時候,並不是全發成糧食,而是「半錢半谷」,就是工資的一部分 發成錢,另一部分發成糧食。曹操作為四百石的洛陽北部尉,朝廷每月要發給他2500枚五銖錢、15斛脫過殼的大米。按照東漢官方標準,1斛大米等價於 100枚五銖錢,15斛大米則等價於1500枚五銖錢,所以曹操每月的薪水約有4000枚五銖錢。

  「斛」是容量單位,漢朝一斛是10斗,折合現在20升,裝米16公斤。16公斤米,當時買得花100枚五銖錢,現在買則得花60元人民幣,所以 從購買力角度講,100枚五銖錢相當於60元人民幣,1枚五銖錢則相當於6毛,4000枚五銖錢呢,自然相當於2400元。每月2400元,年薪自然是 28800元。(人民網)

以惠康特惠牌泰國香米8kg約70港元計算,4000枚五銖錢,自然相當於5600元。每月5600元,年薪自然是 67200元。警務處處長(警務人員薪級59點)202000港元。

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

迪拜世界欠債590億美元瀕破產 沙漠神話破滅

  「瞪羚必須比獅子跑得還快, 否則就會被吃掉。獅子也必須比瞪羚跑得要快, 否則就會被餓死。不管你是瞪羚還是獅子,要比對方跑得快。」這是被譽為打造「沙漠神話」的迪拜領導人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平時所說的話。

  然而,迪拜跑得是否太快?一直引領「迪拜神話」的國有集團迪拜世界就590億美元的債務實際上宣佈「暫停償還」。

  據韓國《朝鮮日報》援引彭博社報導,繼2001年阿根廷以後,是否發生一個國家暫停償還大規模債務的情況,令人擔憂。

  迪拜財政部11月25日要求債權團到明年5月為止凍結房地產開發商Nakheel及其母公司「迪拜世界」的債務,以便進行債務重組。 Nakheel是負責開發超大型人工島度假勝地「棕櫚島」的企業,必須到下月14日前向阿拉伯的投資者償還35億美元的債務。據《紐約時報》估算,迪拜世 界的債務高達590億美元,佔迪拜債務的74%。

  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穆迪隨即下調了迪拜國有企業的債權信用等級。標準普爾表示:「(迪拜的)債務重組可能會被視為暫停償還債務。」在倫敦金 融市場,體現迪拜債權違約風險的尺度──信用違約互換(CDS)利率暴漲。此次事態可能會對建設公司承攬海外工程項目造成負面影響,因此26日在韓國股 市,建設行業在所有行業中呈最大跌幅(3.32%)。

  過去四年多以來,迪拜以建設中東地區物流、休閒和金融樞紐為目標,推進了3000億美元規模的建設項目。在此過程中,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債務像滾 雪球一樣不斷增加,估計目前債務約為8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去年9月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對迪拜造成了直接打擊。房價下跌、建設項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 接連出現,使暫停償還債務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但國際社會仍對迪拜暫停還債的可能性抱有懷疑態度。因為迪拜走過的歷程與眾不同。一直統治迪拜的馬克圖姆家族,從19世紀末開始就努力拉動海灣 地區的貿易需求,如1960年建設迪拜國際機場;1983年開通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Jevel Ali港;1985年設立Jevel Ali經濟自由區等。

  在謝赫-穆罕默德的統治下,迪拜推進了迪拜的象徵性建築──七星級酒店迪拜塔等大規模建設項目。海灣地區產油國把通過高油價盈利積累的巨額外匯投入到了迪拜。

  9.11恐怖襲擊後中東人赴歐美旅遊受到限制,迪拜便吸收休閒需求,起到了一種「解放區」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國有企業迪拜世界在港口運營、房 地產開發、旅遊休閒、經濟自由區運營、私募基金、大型折扣店、航空項目、證券交易和金融服務領域,在世界各地推進大型項目,實現了迪拜政府的野心。

  25日迪拜世界實際上宣佈暫停償還債務,震驚全世界。受此衝擊,26日歐洲大部分股市一開盤就暴跌3%。過去迪拜每次遇到困難,都從向阿聯酋七國中的「老大」阿布扎比獲得緊急資金。(中國廣播網)

印度經濟時報:阿布扎比不會坐視迪拜破產

  據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網站報導,迪拜國有企業集團迪拜世界(Dubai World)延期償債要求引發市場擔憂,但分析師認為阿布扎比不會坐視迪拜陷入債務違約的境地。

  巴黎銀行(BNP Paribas)中東風險評估經濟學家帕斯卡-德沃(Pascal Devaux)表示:「迪拜作為阿聯酋酋長國之一尚未頻臨破產,這歸功於阿布扎比的支持。」

  迪拜是阿聯酋7個酋長國之一。迪拜25日宣佈計劃「暫停償付」迪拜世界的到期債務,延期償付債務時間至少為6個月。這令全球股市震驚,迪拜及其國有企業債務總額約為800億美元,市場擔憂迪拜可能陷入債務違約境地。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上個月估計,未來3年迪拜國有企業需償還約500億美元到期債務,這些債務佔迪拜GDP的70%。

  標準普爾25日表示,迪拜世界延期償債的行為屬於違約並將迪拜世界評級下調數級。

  目前迪拜世界旗下建築公司Nakheel有35億美元伊斯蘭債券(Islamic bonds)將於12月14日到期。 不過,雖然迪拜前景看似很暗淡,但原油(76.05)資源豐富的阿布扎比可能向迪拜伸出援手。

  駐迪拜分析師易卜拉欣-凱雅特(Ibrahim Khayat)表示:「阿布扎比不會坐視迪拜陷入財務崩潰境地。」他認為阿布扎比可能設法令迪拜回歸可控狀態,「阿布扎比可能允許迪拜競爭力減退,但不會讓迪拜陷入崩潰狀態,因為那樣會殃及阿布扎比。」

  投資銀行EFG-Hermes分析師莫妮卡-馬利克(Monica Malik)認為,迪拜世界延期償債不僅僅會影響迪拜經濟,「整個阿聯酋經濟都將面臨逆境。」(新浪財經-明霞)

渣打黃國璋:預期失落導致大跌 迪拜影響有限

   渣打銀行亞洲區經濟師黃國璋認為,迪拜世界債務違約衝擊全球市場導致大跌,主要是由於市場對中東市場的高期待受到打擊,事實上迪拜負債額並不很大,而且違約潮系統性蔓延的可能性很低。

  黃國璋表示,迪拜世界負債近600億美元,全部受影響工程涉及款項約3000億美元,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而且迪拜也並非全球的發債大國。與雷曼兄弟這樣的金融機構相比,迪拜債務違約系統性蔓延的可能性並不大。

  另一方面,雖然迪拜以金融中心姿態出現,但它周圍的中東國家經濟其實大都依靠產油,目前油價正處在高位,這些國家也都相當富裕,並無跡象顯示這次事件會擴大為中東債務違約潮。

  黃國璋認為,今天市場大受衝擊,其實主要由於此前外界對這種主權投資公司的償債能力很有信心,對中東地區也期待很高。這一消息讓人們預期失落,震撼性很強,也令投資者憂慮經濟危機捲土重來,但實際影響未必如預期嚴重。(新浪財經-彭琳)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成思危:一季度兩萬億流入股市樓市 應警惕通膨

  「四季度GDP達到8%沒有問題,全年的保八也應該沒有疑問。」在11月26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應邀作經濟形勢專題演講的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經濟學家成思危說。

  在分析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形勢時,對於信貸寬鬆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隱患,他提請一定要密切跟蹤,要警惕。地方債務也被他認為是需要警惕的方面。

  在此基礎上,他建議明年的貨幣政策一定不能太寬鬆。

  光一季度兩萬億流入了股市樓市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成思危將之放在一個經濟週期中理解。根據他的研究,中國的經濟週期為十年一個週期,最近的這個週期從2001年開 始,自2003年開始進入兩位數增長,2003—2007年GDP增速分別為9.5%、10.2%、10.4%、11.7%、13%,「這個速度是驚人 的,所以即便沒有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8年經濟增速也會適當下降,無非是此次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降得更加明顯。」

  成思危簡單梳理了前三季度以來的經濟走勢,在這種梳理中,他一併窺到通貨膨脹的隱患在聚集。

  他介紹,自今年一季度起,經濟下滑的速度開始減緩。一季度GDP增速為6.1%,其中投資增長2%,消費增長4.3%,外貿進出口是-0.2%,「在此期間消費是主角」。

  其原因,一個是春節消費高峰的拉動,另一是「家電下鄉」等政策在財政層面拉動消費;還有一個是因為銀行大量的放貸。

  「在3月份全國人大定的全年放貸指標是五萬億,單一季度就放了4.58萬億, 90%都放出去了。」成介紹。

  成思危提請注意,這期間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數據,一季度的投資總共才2.88萬億(當中有1.88萬億屬於政府財政投資)。放貸額和實際投資差額超過兩萬億。

  「那這兩萬億上哪去了?我認為在一季度有不少進入了房市和股市,帶來房市和股市暫時的繁榮」。成思危說。

  與此前很多官方和學界的看法一致,成也認為,經濟形勢在二季度開始觸底回升。就前三季度的數據看, 「GDP增速是7.7%,其中投資為7.3%,消費佔4%,進出口是-3.0%。顯然,投資的效應顯現,佔了主角」。

  對於此間的地方投資負債問題,成思危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他在地方調研時曾看到各地政府確實也在大膽借錢,有的城市還紛紛成立城市建設集團,貸款搞建設。

  「借錢不要緊,但是有一條你的回報率必須高於利率,否則你怎麼還,如果最後還不上,怎麼辦?次貸就是這麼來的。」 他直言,對於由此帶來地方債務問題,一定要重視。

  信貸今年不宜過10萬億

  對於經濟發展前景,成思危很有信心。他認為四季度達到8%沒有問題。他直言,在多個國際會議上,他都聽到相似的說法,就是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今年增速是7.2%,OECD預測是6.87%,「我不知道怎麼測的那麼準,我說不對,中國政府說了8肯定是8!」

  成思危表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中國政府的決心和中國人民的信心包括在內,「當然不是說為保8而保8,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8」。

  具體到明年的經濟對策,成思危直言,「貨幣的投放不能太鬆了」。

  他介紹稱,一季度我們的放貸量是4.58萬億,二季度累計為7.37萬億,三季度累計是8.9萬億,從三季度看實際上是收緊的,「全年如果能夠做到不超過10萬億,將為明年的工作帶來好處;如果太鬆了,則可能對明年產生影響」。

  與之相伴的一個問題是,成思危提請明年一定要「警惕通貨膨脹」。

  早在今年6月他曾撰文指出這個問題,但當時不少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CPI還是負的,中國沒有通貨膨脹。到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研究說過,要注意這個問題」。

  成思危表示,之所以前幾個季度看起來CPI是負的,是因為去年通貨膨脹率較高,故通脹率今年同比去年不太高。「但要看到,隨著CPI在三季度開始轉正,明年估計通貨膨脹率是正的,而且如果不注意控制一定會發生」。

  他提請注意兩個連帶的問題:其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到物價上漲有一個傳導過程,這個時間大概是一年左右

  其二,他認為,自從虛擬經濟發達後,通貨膨脹的定義將不同,這種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有時不一定走到實體經濟去,而可能走到房市和股市去,當中吸收了貨幣,而造成其他物價相對沒有漲

  「但一旦房市和股市下跌,即他們吸收貨幣的能力減弱甚至吐出貨幣時,通貨膨脹馬上就會浮出水面。」成思危說。

  成思危以2007年的經濟形勢作為佐證。那時候中國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率卻比較低,他認為,實際的原因之一恰是因為股市、房市的大漲,吸收了大量流動性,所以通貨膨脹表面不明顯;但轉年到2008年,通貨膨脹馬上就來,所以央行2007年降息,2008年馬上加息

  「由此看,通貨膨脹我們一定要警惕。」但他同時表示,也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收入增長高於通貨膨脹就不怕。(21世紀經濟報導-申劍麗)

游資瘋炒大蒜

  前兩天我們報導了北方雨雪天氣之後,驟然上漲的菜價。其實,各種農產品中,真正的漲價冠軍還不是蔬菜,而是並不起眼的大蒜,從春節到現在,十個月時間不到,翻了幾十倍。

  這個漲幅可是比股市上最牛的牛股還厲害。怎麼只是調味品的大蒜,今年搖身一變成了貴族菜?我們的記者到大蒜主產區——山東金鄉縣進行了調查,一起來看看。

  大蒜:搖身變成貴族菜

  記者:「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是中國大蒜之鄉——山東省金鄉縣,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大蒜有四分之一來自這裡,在這個大蒜銷售點,我從老闆那裡瞭解到,這袋紅蒜有40斤,去年價格低迷的時候它的價格是3塊5毛錢,而現在,它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20塊錢。」

  在金鄉縣的大蒜批發市場,密集地分佈著數百家從事大蒜批發、外貿和加工的企業,這個大蒜加工點的老闆名叫韓玉昌,他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大蒜行情好的出人意料。

  金鄉縣大蒜加工點老闆韓玉昌:「去年這時候1角錢一斤,這時候3塊。」

  韓玉昌的加工點工作流程非常簡單,只需幾個工人把買來的蒜拆包,然後再裝進客戶指定款式的口袋裡就可以發貨了,他告訴記者,最近的出貨量非常可觀。

  記者:「平均下來每天能賣出去多少噸?」

  金鄉縣大蒜加工點老闆韓玉昌:「一天就賣個十來噸。」

  由於去年大蒜價格很低,韓玉昌擔心今年仍然賣不上價格,就只進了幾百噸貨,並且入手較晚、進價偏高,平均每斤只賺幾毛錢,但3個多月下來,韓玉昌已經掙了20多萬元,高興之餘,他還到濟寧買了一輛轎車。

  記者:「聽說你這車新買的?」

  金鄉縣大蒜加工點老闆韓玉昌:「新買的。」

  記者:「這車花了多少錢?」

  韓玉昌:「12萬。」

  像韓玉昌這樣的銷售商還只是小角色,在金鄉縣縣城南店子村的一處空地上,每天早上天剛亮,就會有幾百名大蒜銷售商在這裡聚集,相互交流並議定價格,他們每個人手中的存貨都有幾千噸甚至上萬噸。

  記者:「這個地方的交易量佔全國大蒜交易量多少?」

  大蒜經銷商:「可以說是佔90%,最低90%,包括世界各地都在這兒,可以說都佔80%、90%。」

  由於金鄉縣是中國大蒜的主產區,中國又是世界上大蒜的主要出口國,就是這幾百位銷售商,在左右著中國乃至世界大蒜的價格。

  大蒜經銷商:「這裡就是個中心,世界各地都看這個地方,這地方一漲世界各地都漲,這地方一掉全世界都掉。」

  由於今年大蒜價格持續上漲,南店子村這處並不起眼的空地在短短幾個月內吸引了大量全國各地的商人。

  記者:「從哪兒過來的?」

  大蒜經銷商:「我從深圳過來。」

  大蒜經銷商:「遼寧。」

  大蒜經銷商:「我(浙江)承州的。」

  在人群的邊緣,記者發現了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他告訴記者自己來自東北,目前也在金鄉做大蒜生意。

  大蒜經銷商:「現在你看那邊,裝運工現在都裝車去了,像現在一天就能走貨,連出口帶內銷能走150輛車,能走4500噸到5000噸之間,基本上這些人在這邊談成之後,我就發貨,我是小戶。」

  記者:「多大規模?」

  大蒜經銷商:「200噸。」

  大蒜成了搖錢樹,不少外行人也眼熱

  支撐金鄉縣市場火爆的,是不斷攀升的大蒜價格。中國大蒜網的調查顯示,今年大蒜經銷商平均入庫價格在每斤1.5元到1.8元左右。而隨著本月新蒜上市,經銷商們預計短期內大蒜價格不會低於每斤4元,再加上寒冷天氣和倉儲貨運成本上升,大蒜價格後市還可能再上一層樓。

  大蒜如今成了搖錢樹,不僅經銷商們今年賺個盆滿缽滿,不少外行人也眼熱了起來,紛紛加入大蒜交易的行列。我們記者就遇到一個一筆賺了50萬的貨車司機。

  相比去年的價格低點,目前干蒜的批發價已經上漲了40倍左右,但大蒜的交易還在持續火爆。在這波行情中,不僅是那些手頭握有幾百噸、上千噸存貨 的商人大賺特賺,連很多原本沒有什麼資本的普通人也看準機會,分到了一杯羹。他叫劉軍,原本只是一名貨車司機,負責給大蒜加工廠拉貨,今年年初,他在聽說 大蒜價格即將上漲的消息後,決定參與一把。

  貨車司機劉軍:「就從今年,行情還可以,以往蒜生意不好幹,今年他們經常做的,是存一點,想通過親戚、朋友把房子抵押貸款,這樣貸一部分錢來存一點。」

  記者:「貸了多少錢,借了多少錢?」

  劉軍:「借了大概40萬左右。」

  東拼西湊了40萬元之後,劉軍以每斤2元左右的價格收購了300噸大蒜,幾個月之後,這批大蒜的總價從40萬元暴漲到了96萬元,劉軍轉手一賣,在還清所有的欠款之後,還淨掙了50多萬元。

  貨車司機劉軍:「要現在賣,應該賺得更多,多賺個十來萬塊錢,現在基本上快達到4塊了,好一點質量好一點接近4塊。」

  現在,雖然還在幹著貨車司機的工作,但劉軍對各個品種的大蒜品質和行情基本上已經瞭如指掌。他告訴記者,明年他還打算繼續投資大蒜。

  貨車司機劉軍:「我房子分期貸款的,然後把房子錢還清,考慮到明年好做再做一點,慢慢來嘛。」

  記者:「明年價格不一定這麼好吧?」

  劉軍:「明年考察嘛,到市場上,到地裡面大概有多少量,這個要自己去考察的。」

  大蒜價格暴漲背後是否有人炒作?

  聽了劉軍的大蒜生意經,可能不少人也會心動。其實,在這個市場上,像他這種拿著幾十萬元入市的,還算是小打小鬧,更龐大的資金還在後頭。有消息說,目前有5000萬元溫州游資進入到了北方大蒜市場,同時還有山西煤老闆的資金也在源源不斷湧向大蒜市場。

  一直不溫不火的大蒜,突然成了各類資金競相炒作的對象,這要擱在以前恐怕誰都不敢想。市場上交易的農產品有的是,需求量比大蒜多的農產品也有的是,可為什麼偏偏大蒜今年突然價格暴漲,而且還牽動了這麼多敏感的神經?我們來瞭解一下。

  李敬峰, 山東省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他告訴我們,今年之所以出現這種一算難求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

  山東省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華光集團董事長李敬峰:「因為在2008年由於大蒜種植面積普遍的增加,造成了市場的供大於求,使農民和中間的經銷 商還有出口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非常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說老百姓的種蒜積極性降低很多,因此就說,大蒜的種植面積就是降低了30%。」

  種植面積的減少使得今年的大蒜產量急劇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大蒜的價格。隨後,甲型流感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由於民眾普遍認為大蒜能夠殺菌、消毒、提高身體免疫力,甚至能夠避免感染甲流,這對大蒜價格的上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山東省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華光集團董事長李敬峰:「在2003年在SARS病毒的時候,這個大蒜就出現了價格猛漲這一種情況,特別今年從國際甲流感的範圍比較廣,國際上的大蒜需求量也在普遍增加,這也是大蒜價格就是說上漲的一個原因。」

  11月16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對民間流傳的「吃大蒜防甲流」的說法進行回應,他表示,大蒜確實有殺菌的作用,但目前還沒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大蒜有預防甲流的功效。然而,鐘南山的這番話並位沒有遏制蒜價上漲的勢頭,目前,全國各地大蒜的零售價基本上都已經突破每斤4元,個別地 方大蒜的價格甚至超過了豬肉,達到每斤5.5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蒜價格的上漲不僅僅是種植面積的減少和甲流疫情的蔓延。在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 司,專門研究農產品期貨的研究員杜慶清告訴記者,在對過去一年內大蒜的價格進行分析後,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大蒜價格暴漲背後肯定有人炒作。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員杜慶清:「像去年可以看到種植包括生產價格,一公斤大約在一塊錢左右,那麼今年,是不是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種 植面積減少了,其他的化肥價格、電價格是不是上漲了,我覺得這部分佔的份額比較小,所以說從種植成本這個概念來講,目前這個價格上漲那麼高,還有一定的泡 沫,你想漲上40倍、漲上十幾倍、幾十倍泡沫不小。」

  記者:「肯定還是有炒作的因素?」

  杜慶清:「對,有炒作的因素在裡面。」

  在金鄉縣南店子村的交易市場上記者瞭解到,雖然目前大蒜的價格已經比去年高出了幾十倍,但經銷商們並不急於出手,有位從深圳趕來進貨的商人轉了半天也沒找到願意出貨的人。

  記者:「你是想買貨?」

  深圳商人:「是。」

  記者:「那你現在有沒有找到目標?」

  深圳商人:「找不到,他們都不想賣。」

  記者:「你手裡有貨嗎?」

  大蒜經銷商:「都有,誰都有。」

  記者:「你手裡有多少?」

  大蒜經銷商:「有幾百噸。」

  記者:「願意賣?」

  大蒜經銷商:「現在便宜不行,貨少還得漲。」

  記者:「多少錢你才賣?」

  大蒜經銷商:「這沒法說,到不行的時候再便宜也賣,現在看著要漲,所以不賣。」

  記者:「你覺得會漲到多少錢?」

  大蒜經銷商:「4塊往上。」

  這位銷售商口中的4塊往上,指的是大蒜的批發價,而目前金鄉大蒜的批發價是3.5、3.6元左右,他認為升值的空間還很大,在南店子市場上,抱有和他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不僅如此,記者在當地還瞭解到,當大蒜價格一路上漲,有的蒜商已經開始大量囤貨惜售。

  山東省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華光集團董事長李敬峰:「就是說這個量少為主要原因,這樣就給參與大蒜這一部分人提供了一個盈利的機會,所以他們現在不光不賣,還在投一部分資金急於存蒜。」

  王愛國也是一位大蒜經銷商,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就和幾個朋友一起開始大量買進大蒜,目前手頭的存貨已經非常可觀。

  記者:「今年你們是幾個人一塊搞,現在存了多少貨?」

  大蒜經銷商王愛國:「今年我們4、5個人搞了有兩千噸。」

  王愛國的大蒜都放在當地專門存放大蒜的冷庫裡,一季下來每噸需要支付250元的費用,兩千噸的現貨,王愛國只要一出手就能賺到700多萬元,但他卻寧願向冷庫繼續交納存放費,也不急於出貨。

  大蒜經銷商王愛國:「這個東西市場規律就是這樣,越有買的就越漲,大家都等一等,但是現在總體(金鄉)大蒜來講,購銷兩旺,大家都在賣,賣的也不少。」

  記者:「你這幾塊?」

  大蒜經銷商王愛國:「我這一塊,最近也想出手,等到一個好價格。」

  不僅是像王愛國這樣的本地商人,很多外地商人,本來從事的是其他行業,一看炒蒜有利可圖,也都蜂擁而來。

  大蒜經銷商王愛國:「有搞房地產,一看房地產去年價位不行,一看大蒜比較賺錢,價格一路飆升,他們拿出這個錢也投資到大蒜這個生意上,也有的投資到蒜片這個生意上。」

  我們看到,緊俏的貨源和不斷攀升的市場價格讓金鄉縣的這些大蒜經銷商今年分外沉得住氣。可能在他們看來,只要蒜價接著這麼漲下去,手頭囤積的大 蒜就是一個會不斷膨大的金娃娃。他們這種心理其實就是典型的投機,追漲殺跌,只要價格上漲誰都不會輕易出貨,囤積居奇,進一步推動價格上升。那麼,蒜農又 能從這波市場炒作中分到多少「蛋糕」?

  大蒜會一直成為「貴族菜」嗎?

  前面我們看到,儘管鐘南山院士已經說了,大蒜有殺菌作用不等於它就能防治甲流,但這並不妨礙市場藉著流言繼續炒作大蒜。和從前幾毛錢甚至幾分錢一斤的價格比,如今大蒜身價已經翻了幾十倍了。

  我們從山東金鄉縣的大蒜市場上發現,不少經銷商和炒作大蒜的散戶,在今年這波行情中短短幾個月就搗手賺了幾十萬乃至幾百萬。他們都從緊俏的大蒜身上獲得了暴利,那種大蒜的農民豈不是今年應該賺的更多?我們再來看看蒜農的收益。

  王清玉是金鄉縣開發區王堂村村民,她告訴記者,今年蒜價上漲,每畝地都能2000元的純收入,雖然相對於經銷商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利潤而言,這點錢實在是微不足道,但作為一位普通的農民,他感到非常滿意。

  金鄉縣開發區王堂村村民王清玉:「跟往年比不錯了,從開始種蒜到現在沒有這價格。很滿意了,很好了。」

  談到今年大蒜價格的暴漲,王玉清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興奮,他告訴我們,他家有8畝地,種的都是大蒜,每年他都要在這8畝地上投入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金鄉縣開發區王堂村村民王清玉:「 (每畝地)從肥料到塑料布到種上蒜、藥,整個澆水得一千元。」

  每畝地需要投入一千元,8畝地就是8千元,然而在2008年,由於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增加,大蒜賣不上價錢,最低時只有幾分錢一斤,2008年,王清玉一年的辛苦就全打了水漂。

  金鄉縣開發區王堂村村民王清玉:「去年(一畝地掙)700、800塊錢,也就是夠個肥料錢,光成本費,出工出力的不算。」

  由於每斤大蒜只能賣到幾分錢,路途遠一些的連運費都不夠,有些農民索性把很多大蒜堆起來,任由它爛在地裡。

  金鄉縣開發區王堂村村民王清玉:「全部都是,有的拿回來豁在(坎)中間,豁到那個坑裡也有。」

  當時,在目睹這樣的情景之後,像王清玉這樣的蒜農情緒都很低落,很多人把原來種植大蒜的耕地改種了小麥、棉花等作物,結果導致金鄉縣的大蒜種植 面積大幅減少。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看到今年大蒜價格喜人,很多蒜農已經又在擴大大蒜的種植面積。2010年僅金鄉一個縣的種植面積就將擴大10%。

  大蒜經銷商王愛國:「整個的金鄉是常年種植60萬畝,周邊的一看,大蒜賺錢都在種,所以種植面積在擴大,比如說江蘇的邳州、河南的中牟還有山東萊蕪等這些地方,種植面積主產區的種植面積都在擴大。」

  然而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李敬峰告訴記者,種植面積的擴大很可能會造成明年大蒜價格的走低。

  山東省金鄉縣大蒜協會會長、華光集團董事長李敬峰:「大蒜種植技術含量比較低,它這個價格隨著波浪型的走勢和變化,有時種植的面積減少了,價格就會上漲,種植面積增加了就會下調,這樣就會帶來另一波大蒜價格的下調。」

  如何公平化處理大蒜的價格暴漲

  我注意到,之前金鄉縣提供的數據說,經歷2008年蒜價低迷之後,今年他們的種植面積下降了30%,可是誰也沒想到今年蒜價又一下子暴漲了起來,看來那些改種小麥、棉花的農民還是沒趕上這波行情,沒能從大蒜漲價上找回去年的損失。

  讓我更擔心的還是這些農民明年的遭遇。眼看大蒜價格上漲,不僅金鄉,就連外省的一些地方都在紛紛擴大大蒜種植面積,如果2010年大蒜行情真的 在大漲之後出現暴跌,蒜農們很可能又得遭遇一次像08年那樣慘重的損失。眼下當務之急,就是得遏制大蒜市場過度炒作,防止價格震盪傷害農民利益。

  杜慶清告訴記者,蒜價的大起大落,不僅會損傷種植戶的積極性,對那些希望借助於打算掙錢的投資客而言,也意味著不小的風險。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員杜慶清:「當價格比較高的時候,人們的購買需求量會減少,所以後期隨著需求不斷減少,價格我估計不會漲那麼離譜。」

  記者:「會有回落?」

  杜慶清:「對,會有一個回落的跡象。」

  杜慶清分析,對於那些價格暴漲並超過合理限度的農產品,雖然不能都像小麥、玉米等農產品那樣建立收儲制度,在需要時平抑市場價格,但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避免價格大起大落的機制。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員杜慶清:「那麼後期有可能其他商品上漲的時候,還會建立收儲制度,我覺得蔬菜可以建立一小片為主,比如說它不建立中央庫存,那我可以建立一些省級的、地級市的、一種政府的來調節。」

  杜慶清還表示,類似大蒜這樣盤子比較小的農產品品種,要想避免炒作等因素對價格造成的巨大影響,關鍵還是要通過電子交易等方式提高交易的透明 度。事實上,金鄉縣的蒜商們已經開始了大蒜期貨交易的嘗試,就在今年11月中旬,王愛國和他幾個生意上的夥伴,成立了金鄉國際大蒜交易所,通過一個網絡交 易平台,讓註冊用戶可以像買賣股票那樣買賣大蒜,從而取代以往大蒜價格依靠口頭商定的議價模式。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員杜慶清:「引入一種電子交易,比如說收儲市場有一個蒜的電子交易,類似於期貨,那麼大家共同在這兒買賣,那麼達到市場上共同認可的價格,

  而且大家都在做,那麼市場透明期間它的價格相對來講非常合理。」

  杜慶清還強調,引入電子交易是一種非常好的嘗試,但必須要像期貨那樣建立完善的交割制度,否則,僅憑網絡市場上的虛擬買賣,很容易引來游資的惡意炒作。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員杜慶清:「那麼它這種認可的價格靠什麼保障,靠我們的交貨制度,到期之後要交割,賣方要去交貨,買方要去付錢, 如果價格炒特別高,也就說可能出現多逼空的現象,那麼這時候有可能會產生兩敗俱傷,多逼空,空頭拿不到貨,他只能在現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違約或其他的,現 貨市場買賣方把價格推得特別高,這時候他如果要是接到貨,現貨市場價格又那麼低,對他也是一種損失,這種交貨制度導致了期貨遠期價格比較的公平,或者比較 符合這種市場的認可,所以這種制度比較好。」

  半小時觀察:

  09年暴漲的大蒜,讓我想起了07年暴漲的豬肉。當年飛漲的肉價,也曾經引得各路資金跟進,甚至有房地產商改行蓋起了豬圈的。不過,市場掀起的 價格泡沫很快就在一輪養豬熱中灰飛煙滅,只隔了不到兩年時間,今年的肉價一度又回落到07年的起點。漲跌輪迴之間,受損失最慘重的就是養豬農民。建立農產 品定價機制對中國經濟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了。作為農業大國,農產品價格體系的混亂一直讓很多農民的經濟利益缺乏保障,他們就像一葉扁舟隨著市場風浪 浮沉,既沒有航標燈也沒有航行圖,總是處於弱勢地位,真正拿走絕大部分利潤的還是那些經銷商。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又給投機炒作提供了機會,市場得不到清晰 的價格信號,只能根據各種傳言忽冷忽熱。豬肉暴漲暴跌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希望大蒜不要成為第二個案例。(CCTV經濟半小時)

越南打響亞洲加息第一槍 宣佈一次性貶值本幣

  越南央行下月起把基準利率由7.0%上調至8.0%,此外還將美元兌越南盾的匯率上調5.44%

  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對抗不斷增大的通脹壓力,時隔10個月,越南25日宣佈重啟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1個百分點。這也是亞洲第一個加息的經濟體。

  分析師指出,與周邊其他經濟體相比,越南經濟的情況有些特殊,因此未必意味著短期內還有很多其他央行會啟動加息。由於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越南面臨著本幣貶值的壓力,央行也因此在昨日宣佈一次性貶值本幣。

  不過,越南加息也對其他經濟體敲響了警鐘,在流動性氾濫的背景下,決策者們需要高度關注資產泡沫和潛在的通脹上升風險。

  並不具備代表性

  根據越南央行25日的公告,該行將從12月起把基準利率由7.0%上調至8.0%,這是該行自1月份以來首次上調利率,也是亞洲最早啟動加息的經濟體。

  今年1月份以來,越南一直將基準利率維持在7%不變,以幫助政府完成經濟增長5%的目標。越南經濟去年增長了6.2%,為9年來最低水平。不 過,過去幾個季度,受政府的刺激計劃推動,越南經濟持續好轉。上季度,越南經濟增長了5.8%,此前兩個季度分別為3.1%和4.5%。

  央行的公告說,越南正努力維持明年的經濟增長,並抑制通脹。加息是為了嚴格控制貸款和支持經濟目標。

  與此同時,越南還宣佈從26日起將美元兌越南盾的匯率上調5.44%。另外,央行還將把美元兌越南盾的允許波動區間由目前的5%收窄為3%。

  渣打銀行負責南亞地區的經濟研究主管太惠表示,越南的情況與亞洲其他經濟體完全不同,加息是為了給越南盾提供更多支撐,而將盾貶值是為了幫助出口。「大多數亞洲經濟體都在抵制本幣升值,在談論資本管制。」他說,「而眼下的越南經濟是亞洲的另類。」

  與許多亞洲經濟體不同,越南存在較大貿易逆差,且有不斷擴大之勢,10月份越南的逆差擴大至19億美元,創17個月新高。擴大的逆差使得越南盾的貶值壓力持續增加,由此也消耗了政府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維護匯率穩定。

  法國興業銀行的策略師貝納特說,顯然越南央行在試圖順應市場,降低越南盾的貶值壓力,這樣的做法是適宜和明智的。這也是越南央行兩年內第三次貶值本幣。

  警示效應不可忽視

  越南大膽率先加息,凸顯了該國對通脹的擔憂。越南政府高官近期一直表示,經濟存在通脹抬頭的風險,因為當局向經濟體系中注入了大量資金。

  11月份,越南的通脹率達到半年來最高水平,同比增幅達到4.35%,主要受到信貸快速擴張、經濟增長加快以及油價高漲等因素影響。官方預計,到年底通脹率將升至6%。今年前十個月中,越南的信貸增速高達33%,超過了政府設定的全年增長目標。

  Capital Economics公司的經濟學家格萊斯本週表示,越南可能是亞洲各央行中在貨幣緊縮方面最激進的一個。他原本預計該國將在明年1月加息,而實際的情況比他的預期還要早。

  格萊斯指出,越南面臨諸多挑戰,首要的一個就是確保經濟不出現過熱。他預計,今年第四季度,越南GDP有望增長7%。格萊斯預計,為了防止過熱,越南央行將在明年年底加息至12%左右。

  匯豐控股預計,越南的通脹率到明年第二季度可能達到至少10%。該行指出,隨著國際市場上食品和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國內需求升溫,越南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通脹壓力。

  儘管該國的情況較為特殊,但分析師也提醒說,類似舉措也給其他亞洲經濟體提了個醒,需要對資產價格的泡沫和潛在的通脹風險有所防範。

  受到加息因素影響,25日,越南股市大跌4.5%,創七個多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收於503點,為三個月低點。在此之前,當地股市在10月下旬見頂,較年初漲了近100%。

  相比之下,亞洲其他經濟體依然選擇維持利率不變,因為擔心這會破壞經濟復甦;另外,加息也可能刺激熱錢加大湧入,進而推高本幣並加劇金融波動。

  加息或是最後選擇

  但是,當前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地區的資產泡沫已經引起了各方的憂慮。不少經濟學家和國際機構都對此提出了警告,並敦促各國採取相應措施。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昨日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G20成員應該針對資產泡沫等風險擬定對策。佐利克說,各經濟體採取的擴張政策可能導致資產泡沫風 險形成,後者可能比傳統意義上的通脹更具破壞性,因為它在表明上看會是一種很健康的發展:更高的資產價格將提振實體經濟,反過來又會把泡沫吹得更大。

  不過佐利克也提醒說,短時期內大幅上調利率可能並非針對泡沫的最佳選擇,特別是在那些復甦依然疲軟的地方,這可能導致經濟的二次探底。

  對亞洲經濟體而言,加息可能給本幣帶來更大升值壓力,進而打擊出口。因此,現在看來,大多數亞洲經濟體都不傾向於很快啟動加息,至少不會明顯早於美國,後者估計可能要到明年第三季度才考慮加息。

  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本週也表示,相比全球其他地區,亞洲看似更為快速的經濟復甦步伐其實尚不夠穩健,還不足以承受緊縮貨幣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他建議,亞洲的貨幣政策在一段時期內應繼續保持寬鬆。

  佐利克建議,在不加息的情況下,對付資產泡沫可以採取其他一些選擇,比如新加坡採取的增大土地供應和加強按揭監管,為銀行信貸設定增長目標,控制信貸流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總量,以及要求銀行提高資本金,等等。(上海證券報-朱周良)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今年是有錢人的復甦 金價2000美元有保留

  量化寬鬆政策就像玩「音樂椅」遊戲,當音樂仍在播放時,人人都在跳舞,一旦停止,則人人爭坐椅——因為爭不到者會被淘汰出局。2007年10月,道指在14000點音樂便停止,這次音樂會在什麼水平停止?

  靜待股市紅色訊號

  自今年8月起技術指標不斷發出小心訊號,由於市場內資金充裕,四個月過去了,股市仍在反覆上升。這個黃燈訊號何時才會轉為紅燈?要耐心等候。

  道指由今年3月開始反彈,升幅最後是前跌幅的50%還是61.8%?這要事後才知,現在只知道這次升市是由資金推動。道指已形成「上升楔形」,任何趨勢都較一般人估計長,所以不好估頂或估底,只知總有完結的一天。

  美股Value Line指數自今年10月20日起已大大落後於道指,這個是大市見頂先兆,升降指數今年10月17日起回落,2007年那次升降指數由7月起回落,股市在 10月份大跌,二者相差四個月。換言之,自今年8月起技術指標不斷發出小心訊號,由於市場內資金充裕,四個月過去了,股市仍在反覆上升。這個黃燈訊號何時 才會轉為紅燈?要耐心等候。

  雖然美國財政赤字佔GDP的13%、失業率為10.2%、美匯指數3月至今已失去16%的價值,美國人正在飲鴆止渴,但不知是哪一天才會「竭澤而漁」。雖然道指重返10000點之上,但以美匯指數計,只及1999年3月的75%。如以金價(1166)計,現在道指的10000點相當於1999年3月的2000點。美股經過十年上落仍在原地踏步。

  攻擊別國貨幣匯價偏低是政治家慣常手法。整個1980年代,G7皆在攻擊日元偏低,最後日元大幅升值了,結果只摧毀了日本經濟,令美國外貿赤字 繼續擴大。現在美國又改為攻擊人民幣匯價偏低,人民幣如大幅升值,只會摧毀中國出口競爭力,改善不了美國貿易赤字。十九世紀是英國的,二十世紀是美國的,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這點毫無疑問。

  1982年至2007年,通過撤銷管制及應用新科技推動全球經濟向上,隨著個人財富上升,美國成為全球產品最大的消費市場,亦令美國貿易赤字在 過去25年擴大8倍,並令美元大量外流。過去十年,美國人大量貸款用作支付已偏高的美國樓價同股市,2007年因為樓價回落而引發次按危機,令美國經濟出 現自1932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拉動整個世界經濟下陷,此乃2008年的金融海嘯。

  今年起,為對付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中國政府為保持GDP增長8%亦大量供應人民幣,以保持人民幣與美元匯價。日本政府為了防 止日本經濟再陷衰退亦大購美元,保持90日圓兌1美元左右。遊戲在今年又再開始,但可玩多久?所有東西都有週期。由花朵到動物、從樹到人類、從個別組織到 國家都逃不出興衰交替,只有時間長短之分。例如通用汽車由1900年興起到2008年破產;美國由1900年起逐漸取代英國的國際地位;2000年起美國 增長乏力,中國開始崛起。2003年美國通過美元貶值及利率降至1釐去製造經濟復甦,今年又再故技重施,這次能否得逞?2008╱2009年德州銷售稅較 上年度減少12.9%,估計下年度會進一步減少,阿里桑那州同比減少14%,入息稅收入更少32%,俄勒岡州少19%,紐約少17%,其市政府財赤高達 32%,伊利諾州財赤47%,加州財赤49%等。

  不但美國政府鬧窮,美國州政府甚至市政府更窮。如果你認為美國經濟已復甦,只是因為你是高收入層,今年因投資股票而賺大錢。大部分美國人在今年 生活仍較去年差。密歇根州政府打算明年削減開支20%、印第安納州計劃減少支出10%。今年只是有錢人的復甦,窮人則繼續面對衰退。上週道指創今年新高, 但三十隻成分股中只有九隻創新高,其餘二十一隻皆未創今年新高。

  金價2000美元有保留

  羅傑斯看未來金價見2000美元,我老曹則有保留,因為這次不是金價出現牛市,而是美元出現熊市。

  金價因上月印度央行購入200噸黃金而上升,這是印度央行在過去三十年內最大一次購入。IMF今年仍有200噸黃金等候出售。即金價上漲不是因 為私人增加了黃金購入。羅傑斯看未來金價見2000美元,我老曹則有保留,因為這次不是金價出現牛市,而是美元出現熊市。一旦美元熊市結束(估計在12月 份出現),金價將面對較大幅度調整。

  由1971年8月美元宣佈同黃金脫鉤那天開始,如你一直持有黃金,38年過去,投資黃金每年平均回報率只有8%。如你在1980年1月金價 850美元時買入黃金,至今29年黃金每年平均回報率不足2%。最佳投資黃金時候是1970年至1979年,共上升24倍;次佳投資黃金時候是2000年 至2009年,共上升4.4倍;最差投資黃金時候是1980年至1999年,共損失70%,平均每年少了3%。過去黃金走勢是上升10年、回落20年。自 2000年起金價不但跑贏股市指數,同時更跑贏樓價,主要是2003年起的美國經濟復甦是透過寬鬆借貸,今年這次股市復甦亦一樣。你可以增加貨幣供應,但 不可以增加黃金供應,結果十年內金價上升4.5倍,不但跑贏股市亦跑贏樓價。只有個別股份才能跑贏金價,換言之,長線看金價是向上的,至於短期可能因超買 而調整。

  日本自1980年代開始為阻慢日元升值,而採取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資金流入股市及物業市場。1985年「廣場協議」後,外地資金更快速流 入,不但令日元大幅升值;同時,引發日本股市及樓價狂升,日本樓價自1985年至1989年翻了兩番,大城市地價上升3倍多。1989年6月,日本央行決 定收緊貨幣供應,引發1990年1月起的股市狂瀉。日本房地產企業因為破產而留下6000億美元壞賬,要到2005年才清理完,日本樓價是否見底?仍不清 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年8月止,日本自民黨除了11個月外都是執政黨。該黨主張大力建設道路、橋樑及基礎設施去刺激經濟。初期這些措施令日本經濟加快 增長,但後期由於不少基建並不符合成本效益,變成浪費公帑,造成目前日本政府負債是日本GDP的178%,今年日本GDP是5萬億美元,由此可得,日本政府負債有多高。

  今年8月自民黨競選失敗,民主黨上台打算結束過去前者的做法,但能否改變長達20年的日本熊市?仍是未知數。1990年起,日本經濟最大的改變 是企業停止(或減少)借錢去投資,結束戰後一直以來由日本人儲蓄、資金透過金融機構借給企業用作投資的局面。投資帶來日本人就業機會及令他們人均收入上 升,然後又有更多資金供企業借貸。1990年開始,日本經濟由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大量收支盈餘及財政盈餘,進入高儲蓄率、低投資率、收支盈餘減少及政府 出現財政赤字期(因資產價格下跌,令企業失去借貸能力)。企業不再(或減少)投資,令人均收入減少,就業機會減少,令儲蓄率下降。到1998年日本企業更 成為淨儲蓄戶,即存款大於貸款。在這個環境下,日本政府只有擔當起企業過去的責任,透過發債集資去投資道路、基建及建築物,導致目前日本政府負債纍纍,因 為日本政府的投資好多時連收回成本都有困難。到2001年,日本政府透過量化寬鬆政策,把資金注入金融體系,希望銀行因錢多而增加企業貸款。過去日資銀行 只把資金用作購買政府債券,因為企業仍不肯借錢。到2006年日本政府只有宣佈退市。

  經濟衰退五個程序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Neil Clift估計,明年年底金價可見1400美元。

  日本的情況證明,泡沫過後必然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無論1990年的日本、1997年的香港或2000年美國IT行業,泡沫爆破可能是由中央銀行有意刺破(例如日本)或自行爆破(例如1997年香港),資產價格下降必然引發減債行為,然後形成企業不再(或減少)投資,令人均收入下降(或不前)引發經濟衰退。程序可分為:一、泡沫爆破令企業資產價格下跌;二、企業開始減債令利率下跌;三、社會因投資減少而令經濟陷入衰退;四、政府擴大開支去支持經濟令GDP回升,但由於政府投資不符合成本效益,最後證明是浪費公帑;五、政府向金融體系注資,希望企業增加貸款,但企業找不到值得投資的項目而拒絕增加貸款,資金只用作向外貸款進行利差交易,令該國匯價下降。至於三十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曾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最後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各國已明白貿易保護主義解決不了問題,相信不會再出現。

  Borrow goes with sorrow(借錢帶來悲哀),美國人可能忘記了立國者富蘭克林的教訓。在美國樓價上升時,美國人透過二次按揭每年平均借入5000億美元去消費。去年起 他們再沒增加借貸反而增加了5000億美元儲蓄,今年亦未因股市上升而再增加借貸作為消費。

  OECD國家中,日本是最先進入零利率時代,亦是最先大量舉債興建基建及最先採用量化寬鬆政策的國家。二十年過去了,日經平均指數卻由1990 年1月約38000點下降至今年3月10日7021點,在過去二十年有多少個分析員曾認為日股牛市重臨?今年美元亦接近零利率,美國政府負債亦不斷上升, 未來幾年好快接近美國GDP 的100%;與日本不同,日本是國窮民富,日本人的儲蓄率現在仍好高。美國則政府同人民皆負債好重。2008╱09年度美國政府財赤已達GDP 的13%,對美元匯價已構成壓力。投資者開始擔心美國政府還債能力而刺激金價上升。

  今年起進入0.25釐時代,亦即「錢找錢」極為困難。再不是像過去那樣,只要存100萬元入銀行,每年可收7萬元利息,或用100萬元買樓,每 年可收租10萬元。「發達容易,討食艱難」已是普遍現象。佔社會總人口20%至30%的貧窮人士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包括失業率上升及利率下降;相 反,持金、持股或持樓者在今年則愈來愈富有。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Neil Clift估計,明年年底金價可見1400美元。(21世紀經濟報導-曹仁超)

溫家寶: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首都科技界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

  今年是中科院建院60週年,中科院的成立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當時,共和國剛剛成立、戰爭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百廢待舉、百業待興。 共和國的奠基人就高瞻遠矚,著手組建中國科學院。因為他們懂得一個道理,就是要擺脫長期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不再落後挨打,使中華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 之林,必須依靠科學技術。

  從新中國成立起,我國的科技事業就開始奠基,並和共和國一起發展、騰飛。6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科技擺在重要戰略地位。從「向科學進軍」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獨立自主地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兩彈一 星」奠定了中國尖端科技基礎和大國地位;陸相成油理論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雜交水稻成為滿足中國糧食需求和促進世界穀物生產的「金鑰匙」;載人航 天成功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我們在許多重要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有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歷史告訴我們,科學 技術決定民族興衰和國家命運。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也有許多和我年齡相仿的科學家。我們都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見證人和實踐者。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地質工程 師,許多老科學家的感人事蹟至今難忘。去年,《Science》雜誌的主編布魯斯·艾伯茨採訪我,我開頭跟他說了兩句話:第一,如果我不從政的話,也有可 能成為一名科學家;第二,我參與領導工作以後,一直關注著科學技術工作。我認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應該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具備相當的科技知識。到中央工作以 後,我一直對科技工作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特別是擔任總理近7年來,科技發展始終是我心頭縈繞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沒有科技發展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沒 有中國的明天。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依靠科學技術加快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僅使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生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 化,再也不能延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恆主題,人類文明進步呼喚著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國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 戰。我們要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依靠科學技術形成少投入、多產出的生產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費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 好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讓中國這塊美麗古老的土地,成為炎黃子孫世代繁衍生息的綠洲和樂園!

  當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核心的物理學革命,加上其後的宇宙大爆 炸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板塊構造理論、計算機科學,這六大科學理論的突破,共同確立了現代科學體系的基本結構。自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儘管知識呈快 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基本表現為對現有科學理論的完善,沒有能夠出現與這六大革命性的科學突破相提並論的理論成就或重大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沉 寂」至今已經有六十餘年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重要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初顯端倪。這場新科技革命,將依賴現代化進程強大需求的拉動,將 源於知識與技術體系創新的驅動。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富於創造的民族。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讚揚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遺憾的是,由於眾 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地位上淪落了。回想一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有過四次發展機遇。第一次是當歐洲 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間雍正13年,一共134年,當時的清王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盲 目自尊,以至發展到發佈「禁海令」,關上了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對於國外的科技發明,稱之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於滿足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 對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麻木無睹,錯失良機。第二次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洋務派發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 動,但因落後的封建制度和對近代科學技術認識的膚淺終告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喪失了科技革命的機遇。第三次是20世紀上半葉,由於軍閥混戰及外敵入侵,使中 國失去了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機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新中國建立的寶貴科學技術基礎受到很大的破壞,我們又失去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使我 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已經有所縮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 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去年9月以來,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挑戰。這場危機波及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擴散速度之 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中國經濟也受到嚴重的衝擊,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凸顯,一些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速明顯下滑。我們 及時果斷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堅持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基本立足點,努力做到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政府調控與市場作 用相結合,促進增長與改善民生相協調,全面實施並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比較快地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態勢,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 國,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難和長期的矛盾交織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 越來越艱巨,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只有加快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我們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 因此,在經濟積極向好的趨勢得以鞏固的時候,應該而且必須開始考慮長遠的事情。長遠的事情是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國真正走在世界的前 列,必須有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有一支富於創新的人才隊伍,這是中國發展的後勁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 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甦並走向繁榮。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產過 剩危機。這次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和電動機逐步取代蒸汽機,創造了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興產 業,同時大幅提升了機械、冶金等產業的發展水平,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20世紀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引 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電子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崛起,推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世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 化,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逐步到來,有別於以往工業革命的新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形成過程中。面對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正在進行搶 佔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美國提出,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 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最近又兩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盟宣佈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 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製藥等方面,加強產業競爭的優勢。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 核能技術。我們必須目光遠大,把握機遇,在這場競爭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是我最近一個時期重點調研和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戰略決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產業化這四個方面的儲備決定著未來。我們已經作出並將繼續完善戰略部署。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 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這些前瞻 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安排,體現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我國科技發展戰略方針。

  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關鍵。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時機。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 能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徵。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最大困難,就是外部需求急劇減少,而且將來在相當長的時間也很難恢復到危機之前 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產業就暴露出產能過剩問題,而且其中一些產業又沒有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 時要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依據是什麼?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 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最近,我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有47位經濟、科技專家,圍繞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發展進行了熱烈 的討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如何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中國經濟和科技的優勢?如何突出重點,確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如何加強科技支撐,突 破產業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技術?這是我給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題目。科學研究只有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正在加快推進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標誌的能源革命。中國在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應對氣候變化 方面,已經並將繼續作出積極努力。新能源發展要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煤的潔淨利用等。要加強宏觀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同時,要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突破關鍵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消費結 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方向。世界主要國家為保障能源安全,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市場開拓的步伐。中國經過近10年的自主研發和示範運行,在這個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大縮小。當前緊迫的任務是,通過技術經濟、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三個方面的充分論證,盡快確定技術路線和市場推進措 施,推動新能源汽車工業的跨越發展。

  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強國至關重要。目前,中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 裝備嚴重依賴於進口,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中國製造」總體水平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 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都面臨著一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突破問題。必須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等領域的科 技攻關,盡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與智能綠色製造體系。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生物科技發展將顯著提高農業和人口健康水平。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靠自己來解決,根本要靠科技。要發展 轉基因育種技術,這是提高農業產量和改善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家建議超前部署分子設計育種,大規模挖掘動植物種質中蘊藏的優異基因資源。這樣,中國 10年左右就可能實現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和豬、牛、羊等主要牲畜的優良品種的顯著改良。

  健康科技、生物醫藥事關民生大計。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加快這個領域創新和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把生命科學前沿、高新技術手段與 傳統醫學優勢結合起來,研發適應多發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防治要求的創新藥物,突破應用面廣、需求量大的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 進醫療設備製造為龍頭的醫藥研發產業鏈,大幅度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幹細胞研究發展勢頭強勁。幹細胞研究促進了再生醫 學的發展,這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後的又一場醫療革命。我們要力爭在幹細胞研究的更多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同時要高度重視、切實防範幹細胞研究引發的倫 理問題。

  信息網絡產業是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驅動力。全球互聯網正在向下一代升級,傳感網和物聯網方興未艾。「智慧地球」簡單說來就是物聯網與互聯網的結 合,就是傳感網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在無錫考察時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無錫傳感網工程中心,很高興看到一批年輕人正在從事傳感網的研 究。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感知中國」,在傳感世界中擁有中國人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後IP時代相關技 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這裡,我還想談一談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開發利用問題。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是人類遠遠沒有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巨大資源寶庫,是關係可持續發 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我們要實施好「載人航天計劃」和「嫦娥計劃」,有效進入並和平利用空間。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是「藍 色聚寶盆」。國際上正興起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我們要切實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在地球深部資源探測方面,中國已有固體礦產勘探開採的深度大都小於500 米,而世界一些礦業大國已經達到2500米到4000米,南非計劃開採的深度達到6000米。澳大利亞在本世紀初率先提出「玻璃地球」計劃,也就是要使地 下1000米變得「透明」。加拿大人近期提出的類似計劃,要搞到3000米。中國人均資源短缺,資源勘探水平不高,開採利用率也比較低,這是制約未來經濟 發展的突出矛盾。我們要千方百計提高資源勘探開採水平和效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類資源。

  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基礎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原始創新源於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沒有十到幾十年的積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這絕不 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是要花費心血長年積累的事情。重大戰略高技術是引不進、買不來的。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 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科學技術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充滿艱辛、敢擔風險 的探索,需要「面壁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腳踏實地、潛心鑽研,切忌浮躁。我希望中國能夠誕生更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我們也一定能夠出現這樣的人才。

  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大膽革除阻礙科技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體制機制障礙。要進一步促進經濟和科技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們要把顯著提高全社會的研發投入(R&D)佔GDP的比重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作為一個要奮 鬥實現的目標。特別要從根本上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我們要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 和管理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我們全部科技政策的著眼點,就是要讓創新火花競相迸發、創新思想不斷湧流、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此,要創造良 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會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 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我們各級領導幹部要像鄧小平同志那樣,當好科技工作的「後勤部長」。

  今天在座的都是科技工作者。這裡,我想緬懷兩位最近去世的科學家:一位是錢學森先生,一位是貝時璋先生,他們都是我國科學界的傑出代表。

  10月31日,錢學森先生去世了。那天是星期六, 早上我還是按時上班。他是8點零6分去世的,我是8點15分知道的。我趕到了301醫院,向這位給國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貢獻、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鞠了三個躬, 來表達我對他的敬意和哀思。當天夜裡,北京雨雪霏霏。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錢老的音容笑貌一直縈繞在腦海裡。我起身找出當年的日記和與錢老的 通信。睹物思人,思緒萬千,一樁樁往事歷歷在目。我跟錢老認識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我在中央分管科協工作,他是中國科協主席。1990年7月3 日,我到他在國防科工委的辦公室去談工作,我們兩人談了很長時間。我的日記記得清清楚楚,他說,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作為社會形態應該包 括三個方面,就是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提出要建設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然後他又強調還有一個基礎,就是地理環境。我作總理以後 這幾年去看望錢老,他談的更多的不是科技問題了,幾乎每次都是教育問題。他反覆提到,創新型人才不足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嚴重弊端,也是制約科技發展的瓶頸。 他提出要更加關注教育改革和發展,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他說,中國現在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創造人才的方式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他還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我對錢老提出的這兩 條意見深為贊同。後來,我每到一所學校,都向師生們講述錢老的這番話。我們要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這需要從娃娃抓起。不僅要重視發展 高等教育,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更要重視發展小學、中學教育,培養孩子們的創造精神,打好人才成長的基礎。只有培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類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中國才有希望。

  貝時璋老先生去世時,我沒有趕上去告別。那個星期天我到他家裡去弔唁。這位老先生在去世的前一天,就是10月28日上午,還邀請北大醫學部生物 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等6人進行討論,一位107歲的老人邀請科學家來討論什麼呢?在得知2009年的諾貝爾獎揭曉以後,他心情一直不平靜。他想起林克椿 教授1981年在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作訪問學者時,曾經發現了「由鈣離子促進膜間結合而誘發螺旋狀脂質體」的現象。當時這個成果很受重視,1982年的英國 《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予以發表。我們有的科研成果其實離諾貝爾獎並不是很遠,也許就一步之遙。他女兒跟我講,那天,老先生精神特別好,跟大家討論 了一個小時,而且最後還講,我們要為國家爭氣。我希望老一代科學家像錢老和貝老一樣,繼續在重點科技攻關和創新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善於發現和培養青年才 俊;青年科學家要繼承發揚老一代科學家獻身祖國的高尚品質和甘於寂寞的奉獻精神。只有大批青年科學家不斷成長起來,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 國的科技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中國的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科學技術是推動這場變革的重要原動力。只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中國這艘巨輪就能產生無盡的力 量,任何人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堅信,中國科技一定能夠支撐和引領我們偉大的祖國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中國的現代化一定能夠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 出新的更大貢獻!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煤電一體化欲破價格體制性困局

  「一體化」欲破煤電價格體制性困局  

  近年來,隨著煤價的不斷上漲和電價調整的停滯不前,火電行業出現全面虧損。「煤電之爭」愈演愈烈,甚至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爭戰。「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由此成為中國能源價格體制中最大的困局。

  然而,許多人注意到了,在全國火電廠全都不景氣的情勢下,卻有一家電廠一枝獨秀,自投產以來始終保持著盈利狀態。這就是頗受業界關注的安徽省田集電廠。

  本報記者近日在分別走訪了田集電廠的兩大東家———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淮南礦業集團公司之後,找到這樣一個答案:「煤電一體化」有望成為打破「市場煤」與「計劃電」能源體制性困局的突破點。

  電為核心 煤為基礎 中電投求「優」求「強」

  在五大發電集團組建之初,就電力資產而言,中電投曾是名符其實的「小弟弟」,但近年來卻成長為利潤和效率的排頭兵。去年,其利潤總額位列五大發電集團第二位,今年預計也將取得較好的利潤水平。

  「我們的經營方略是: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中電投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的方向則是:求結構更優,求企業更強。」

  加大煤炭投資比重增強抗風險能力

  「作為一家發電集團,按現代社會化分工的原則來講,我們不應該加入煤炭行業。」陸啟洲說「然而,面對『市場煤』和『計劃電』的體制性困局,我們必須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加大對一次能源投資的比重,進入上游煤炭行業,以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被業界視為「煤電一體化」發端之作的「淮滬模式」,就是由中電投上海電力公司和淮南礦業集團聯手「打造」出來的。2005年1月,合作雙方按照50%的股權出資成立了淮滬煤電有限公司,公司下轄田集電廠和丁集煤礦。後來,在煤炭價格不斷大幅上漲,煤電之爭日益激化的情況下,田集煤電聯營項目卻「風景這邊獨好」。

  「『淮滬模式』只是中電投進入煤炭行業的一個案例。」陸啟洲說,「其實,早在2004年,我們就在霍林河煤礦開始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通過 資源整合和項目開發,建立蒙東大型煤電基地。近幾年來,中電投在寧夏、新疆等地都在積極應用這種『一體化』聯營模式,並取得巨大成功。」

  據介紹,蒙東煤電是中電投資源優化配置,構建「一體化」產業集群的最大亮點之一。2008年,在國內煤炭供應趨緊,電煤價格大幅上漲的形勢下, 蒙東的協同效應愈加明顯。原煤產量突破3700萬噸,電解鋁達到45萬噸,完成發電量291億千瓦時。按照規劃,到2015年,蒙東能源產業總規模將達到 年產煤一億噸,鋁100萬噸,電力裝機1400萬千瓦,鐵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量5000萬噸。

  「在我國目前的能源價格體制下,如果發電企業不佔有一定的煤炭資源,風險就太大。」陸啟洲舉例說,「去年為什麼五大發電集團出現全面虧損?主要原因就是煤價漲得太狠。就中電投而言,因為煤價上漲這一項就增加虧損104億元。」

  陸啟洲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電煤價格高企的狀況很難改變,甚至還有可能惡化。「因此,發電企業必須向上游煤炭資源領域延伸,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說,「中電投將不在沒有煤炭資源保障的地方再上火電廠。」

  以電為核心延長產業鏈

  「產業『一體化』,不等於產業『多元化』。」陸啟洲強調說,「中電投進入煤炭行業,不是因為煤炭賺錢,而是因為在現今能源價格體系沒理順的情況下,要提高電力板塊的競爭能力,不搞煤不行。中電投是發電集團公司,電是核心產業,其它都是圍繞電做的。」

  據陸啟洲介紹,近年來,中電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除進入「上游」煤炭行業以處,還進一步加大了對「中下游」市場的進軍力度,比如加大鐵路和港口的投資力度,特別是對鋁產業的投資力度。

  「首先,中電投揮資進軍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領域,是為了實現大範圍資源配置、跨區域的煤電聯營,打通物流通道,最終提高電力核心競爭能力。」 陸啟洲說,「其次,中電投進入下游投資鋁業,是要提高自己對電力下游市場的掌控力,最終是為了提高電力的競爭力,並由此形成了一個『煤電鋁路港產業一體 化』鏈條。」

  據瞭解,中電投的煤電鋁聯營主要集中在蒙東地區。該地區主產褐煤、低熱值煤,市場半徑相對較小,而且容易自燃。用這部分低熱值的煤炭發電,搞鋁 業,通過打造和延伸「低熱值煤-坑口電廠-電解鋁」產業鏈,實現就地轉化。一方面,發電成本下來了,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浪費。另一方面,發電設備的利用 小時也上去了。中電投搞電解鋁基於「連鎖生產」,最終提高了電煤核心產業的競爭能力。

  陸啟洲說,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適度延伸了企業的產業鏈。不僅可有效防範、規避、化解單一產業結構在市場環境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而且是企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用自己的煤發自己的電上市公司皆可扭虧為盈

  在五大發電集團中,中電投的優勢在水電與核電,火電資產質量相對較差。去年,集團公司旗下6家上市公司,除露天煤業以處,其餘5家發電公司皆報虧損。但陸啟洲表示,今年底所有上市公司皆可扭虧為盈。

  分析上市公司虧損的原因,陸啟洲認為,主要還是電價問題。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下降。「煤炭價格雖然也下降了,但總體上還是在高位運行。」

  他說,火電廠的盈虧平均點當初是按5000小時/年核定的。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大大降低,火電機組虧損加重。目前經濟形勢向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雖有提高,但受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等因素影響,電煤價格也出現上揚。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中電投上市公司扭虧依據何在?陸啟洲的回答是:「發揮控股母公司的『產業一體化』優勢,用自己的煤發自己的電。」他舉例說,對於吉電股份,將調度蒙東的煤向它供應;同時,通過自己的鐵路和港口,將煤炭資源南運,供應到東南沿海的電廠,實現更大範圍內的「產業一體化聯營」。據瞭解,目前中電投發電用煤的自給率已達40%左右。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期。看你是被迫調整還是主動調整,不管怎麼樣總要調整。」陸啟洲說,「就發電企業而言,面對金融危機 的影響,一方面要利用需求下降的機會,定位市場,加大電源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投資的比重;同時,進一步加快『產業一體化』進程,把企業 做優、做強。」

  「淮滬模式」讓百年老礦「化蝶」

  談及安徽省最大的煤炭企業,很多人會想到淮南礦業;如果談及安徽省最大的發電力企業,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淮南礦業。作為一家始建於1903年的百年老礦,淮南礦業集團沿著「煤電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從一個單純的煤炭企業,變身為集煤電為一體的現代能源集團公司。

  煤電「頂牛」變「攜手」

  煤電「頂牛」,由來已久。從「煤電價格聯動」到「煤電企業聯營」,業內人士想出種種辦法,卻始終難以破解「市場煤」與「計劃電」的體制性困局。

  「煤和電處於一條產業鏈上下游,原本唇齒相依,卻在近幾年的矛盾中爭鬥不休,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淮南礦業集團董事長 王源說「如何讓煤電雙方建立一種利益共享機制,我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一種新的模式誕生了,這就是被業界稱為『淮滬模式』的煤電一體化之路。」

  2005年1月,二者按照50%股權出資興建的淮滬煤電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下轄一座4×600MW設計裝機容量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的田集電 廠和與電廠同期配套建設的設計年產600萬噸煤炭的丁集煤礦,運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礦開採的煤通過鐵路專用線專供田集電廠發電,電廠所發電量通過華東電網全 部送往上海。

  2007年7月26日,國內第一個均股合資、煤電一體化的創新項目———田集電廠第一台60萬千瓦機組正式移交生產投入商業運營;同年10月 15日,第二台60萬千瓦機組又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驗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田集電廠一期工程的建成,標誌著我國煤電行業創建「煤電一體化」獲得圓滿成功。 2008年12月24日,田集電廠二期擴建工程舉行了打樁儀式,標誌著淮南煤電化基地建設邁開了新步伐。

  淮滬煤電公司下屬丁集煤礦與田集電廠實現產能完全對接,即煤礦生產的煤全部供應電廠發電使用,電作為公司的產品直接並網入滬,構建了一條完整的 產業鏈。同時,淮滬煤電公司依託淮南礦業集團在煤炭資源與煤炭經營方面的天然與技術優勢,保證供應電廠所需原料,而上海電力公司作為中電投集團電力上市公 司,擁有先進的發電技術與管理經驗,配備有優秀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皖煤東運」變「皖電東送」

  2005年6月,由淮南礦業集團和浙江能源集團合資成立的淮浙煤電公司在淮南成立,雙方投資股比均等。這是繼「淮滬模式」之後,淮南礦業集團在「煤電一體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二步。

  2008年8月6日,淮浙煤電鳳台電廠1號6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行,為浙江省電網注入第一度電。2號機組也於8月底投產發電,標誌著這一煤電一體化項目全面進入生產經營期。

  「和田集電廠一樣,鳳台電廠最突出特點在於體制上的創新。」王源說,「它既不同於一般的坑口電廠,也不同於一般的煤電聯營,而是兩個不同行業的 企業通過產業融合,產權鏈接,實施了煤電一體化,變輸煤為輸電,克服了鐵路運力瓶頸制約,即減少了鐵路運力等運輸成本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通過淮浙煤電一體化項目,原來的「皖煤東運」變成「皖電東送」。據測算,到2010年,就地發電的原煤將達到2000萬噸,按現行同比價格,較 直接出售每年平均多產生100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中絕大部分是節省下的中間環節的運輸費用。淮南煤礦緊鄰中國經濟最發達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與滬、 浙、蘇等地經濟有著互補性,滬、浙、蘇電力的市場需求量大。淮南礦業的電力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淮滬模式」為煤電一體化建立了標竿

  「淮南煤礦的『煤電一體化』模式和經驗,成為了中國煤炭和電力兩大行業融合發展的方向。」淮南礦業宣傳部副部長孫學海介紹說,2008年歲末, 國家「兩淮億噸級大型煤電基地竣工投產」儀式在淮南舉行,這也是國家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首個完成建設任務的基地。淮南礦業「煤電一體化」模式 作為能源工業體制改革的方向被推向全國。

  2009年2月3日,在全國第一次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提出大力推進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的同時,對「煤電一 體化」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張國寶明確表示,國家扶持大集團發展,鼓勵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勵煤、電、路、港、化工相關產業聯營或一體化發展, 發揮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在保障國家煤炭供應中的骨幹作用。

  「煤電一體化」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全國煤電行業提供了一種模式,也為淮南礦業集團自身發展帶來動力。在展望企業發展的未來時,王源毫不掩飾 自己的雄心。他說:「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淮南礦業不僅要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企業、安徽省最大的煤電企業,而且要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大型能源企業。」

  據王源透露,目前,淮南礦業億噸煤炭基地的規模大局已定,1000萬千瓦至1500萬千瓦電力規模也成竹在胸。他表示,企業下一步將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朝著以煤電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業奮進。

  觀點

  煤電一體化:能源體制「逼」出來的選擇 

  「煤電一體化」正在成為煤炭和電力兩大行業企業的共同選擇。特別是隨著「煤電一體化」項目業績的顯現,「煤電一體化」不僅成為煤電雙方追求生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今年2月全國第一次能源工作會議上,張國寶對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一體化」發展之路的充分肯定,為正在實施的「煤電一體化」戰略的能源企業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然而,細析其因,不難發現,「煤電一體化」其實是被「逼」出來的選擇,是在當前「市場煤」和「計劃電」的能源價格體制下,煤電雙方突圍求生的無奈之舉。

  眾多周知,現代工業文明的兩大特色,一個專業化,一個標準化。可煤電兩大行業企業為何紛紛突破各自「專業」,走上「一體化」經營道路?

  電力企業投資煤炭是不得不為。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說得明白:煤炭企業可以講「限產保價」,而發電企業卻不敢講「限電保價」,雙方的市場定位是不對等的。在煤價上漲而電價調整停滯不前的情況下,電力企業「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得不進軍煤炭。

  煤炭企業「觸電」的理由也是如此。在近幾年的電煤訂貨會上,發電企業「集體對抗」煤價上漲,拒簽訂貨合同或只簽訂有量無價的「紙上合同」,面對來自市場的「重壓」,煤炭企業紛紛進入電力市場,變「輸煤」為「輸電」的夢想伴隨著一座座坑口電廠的投產成為現實。

  顯然,「煤電一體化」其實是煤炭與電力兩大產業抗拒市場風險,組織「生產自救」的無奈之舉。可在當前「市場煤」和「計劃電」體制困局難破、「煤電頂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無奈之舉」卻成為行業發展標竿和方向。

  這也是一種發展的悖論。筆者以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案最終還要從能源體制改革入手,特別是要從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入手。

  相關鏈接

  電力企業投資煤礦一覽

  ●2009年11月3日,華電國際與新礦內蒙古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華電國際斥資4.98億元收購內蒙古福城礦業的35%股權,1.8億元收購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長城煤礦的25%股權。

  據瞭解,福城礦業位於寧夏銀川市東南35公里,行政區隸屬內蒙古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井田面積27.5平方公里,保有儲量2.379億噸,評估 可採儲量1.556億噸。長城煤礦與福城礦業相距約5公里,規劃井田面積5.994平方公里,其中1.206平方公里已取得採礦權。井田保有儲量共 1.114億噸,評估可採儲量6530萬噸。長城煤礦於2007年11月建成,2009年3月按照生產能力60萬噸/年完成技術改造工程並獲得內蒙古煤炭 工業局驗收批准,據此辦理了煤炭生產許可證。

  ●2009年10月10日,華電國際發佈公告稱,計劃斥資6億元,收購寧夏一家煤礦45%的股權。擬被華電國際收購的企業銀星煤業公司於去年3 月在寧夏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寧夏發電集團持有100%的股權,銀星煤業公司負責銀星一井、銀星二井的開發建設。

  ●2009年6月,華電集團所屬上市公司華電能源(600726.SH),以4.79億元收購黑河市興邊礦業有限公司70%的股權,黑河市興邊礦業公司煤炭保有儲量4689.88萬噸,可採儲量3058.41萬噸。

  ●2009年4月,華能集團華中分公司與郟縣簽訂煤電項目合作項目協議,此項目的裝機容量為2×30萬千瓦,總投資額為27億元。郟縣現有煤礦 24座,年產原煤400多萬噸,每年產生煤矸石和煤泥等副產品90多萬噸。此次華能和郟縣的合作項目,主要是要利用郟縣的煤矸石資源。

  ●2009年3月15日,華能集團稱將投資600多億元,加快在甘肅的煤炭、電力等能源項目開發建設,推進電力、煤炭、鐵路、化工一體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2009年3月16日,大唐集團在北京宣佈,將投資160億元在陝北能源化工基地開發建設煤電化一體化項目。

  ●2009年3月27日,大唐發電(601991)稱將出資不超過34.272億元,控股51%建設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五間房煤田的東部礦區。該煤田資源儲量約56億噸,總投資額為192億元。

  ●2009年3月,廣東省粵電集團以參股形式投資澳洲納拉布萊煤礦項目獲得發改委正式核准。納拉布萊煤礦項目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甘 納達盆地,佔地面積約114平方公里,總儲量約4.4億噸。粵電集團作為股東方之一,在獲得最低煤炭購買量之上,每年還可根據自身具體需要,按年度調整煤 炭購買計劃。

  ●2008年12月17日,國電電力公 告,為了保障公司的煤炭供應,建立與煤炭企業緊密型合作關係,公司擬出資2.55億元,與煤炭巨頭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同忻煤礦項目。公告披 露,同忻煤礦建設總投資為18.23億元,其中資本金為6.38億元。公司投資比例為40%,需出資2.55億元,同煤集團投資比例為60%。

  據介紹,同忻煤礦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南約20公里。井田內有忻州窯、煤峪口、永定莊、同家梁、大鬥溝等五個生產礦井。礦井地質儲量為16.28 億噸,礦井可採儲量為10.46億噸,礦井服務年限為80.4年。同忻煤礦具有煤層穩定、儲量豐富、傾角小、瓦斯含量低、開採技術條件好等明顯優勢。特別 是佔井田儲量70%的3-5號煤層,經洗選加工後的灰分能夠滿足電煤市場的要求,具有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的特點。礦井地處我國西煤東運的主 要通道大秦線,年運輸能力2億噸。(經濟參考報-李新民)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

太陽能光伏產業突破與隱憂

  在世界性對可再生能源渴求的大背景下,本文介紹了我國太陽能資源狀況、太陽能光伏產業現狀與趨勢,分析了當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並在國家戰略層面、產業鏈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技術發展線路圖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需求緊張、能源安全局勢日益緊迫,加速了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來調整我國能源結構,推動了持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使太陽能光伏產業成為我國未來搶佔經濟發展制高點、提升能源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之一。

  正在實現的飛躍

  太陽能資源儲量豐富

  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5.0×1019KJ。太陽能資源分佈按照接受太陽能輻射量大 小全國大致可分為五類地區,其中,一類地區西藏西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甘肅西部年日照時數長、輻射量高;西藏因地勢高、太陽光透明度好,太陽輻射總 量的最高值僅次於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太陽能資源分佈的獨特地域特徵,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產業發展規模壯大

  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由於受電池成本及產量的制約,產業發展比較緩慢。

  「六五」、「七五」期間,我國開始對光伏產業及市場發展予以支持,促進了光伏電池在微波中繼站、軍隊通信系統、水閘和石油管道的陰極保護系統、 農村載波電話系統、小型戶用系統等應用領域建立示範工程。「七五」期間,先後從國外引進了兆瓦級單晶硅及非晶硅電池生產線,使太陽能電池年度產量達到 0.5MW,年度裝機1.55MW,累積裝機6.63MW,提升了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但是,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依然相對較高。

  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光伏產業步入穩健發展期,太陽能光伏電池成本的降低,推動了光伏電池向工業和農村電氣化應用領域拓展。隨著西藏「陽 光計劃」、「光明工程」、「阿里光伏工程」以及光纖通訊、石油管道陰極保護、村村通廣播電視、大規模推廣農村戶用光伏電源系統等國家與地方政府光伏發展計 劃的實施,我國光伏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步入21世紀,我國相繼實施包括「光明工程」、「西部新能源行動」等促進光伏發展的電力和科技扶貧項目,國家發改委啟動「送電到鄉」項目以及荷 蘭、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實施的光伏發電雙邊援助計劃,極大地加速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光伏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十一五」以來,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 劃》、《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均部署了與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相關的重點及重大示範工程項目。截至2008年底,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年產量達 到1781MW,躍居全球首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新的歷史性飛躍。

  關鍵技術逐步實現突破

  技術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1971年首次成功應用於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開始地面應用。1979年開始用半導 體工業次品硅生產單晶硅電池,由於光伏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逐步開頭了地面市場。1973年到1987年,先後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七條太陽能光伏電 池生產線,促進了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相關技術水平及生產能力的提高。

  伴隨對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研發重視程度的加深,「七五」期間,將非晶硅半導體研究列入國家重大課題;「八五、九五」期間,重點研發大面積太陽能 電池等相關技術;「九五」期間,「攻關計劃」部署了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規模生產製造技術研發,「973計劃」設立了低成本長壽命的太陽能電池研發等的系列項 目,加速了晶體硅高效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多晶硅薄膜電池以及應用系統等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

  「十五」期間,國家在「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973計劃」中,部署了一批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及裝備生產能力的重大技術項目, 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水平進入逐步上升的發展時期,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的水平。通過能源研究開發與示範等工程,加速了太陽能技術和產品的集成開 發及太陽能發電產業化,使商業化的光伏電池封裝及配套裝備規模已達數十兆瓦級,其中非晶硅薄膜電池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達10MW,我國成為世界非晶硅薄膜電 池主要供應商之一。

  「十一五」期間,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水平將進入穩步躍升的發展時期。為突破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初步緩 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及資源環境問題,國家提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等優先發展主題,重點包含了「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 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等制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能源領域「建築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重大項目 中,為重點突破太陽能光伏發電關鍵技術,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低成本、規模化及產業化利用,已相繼部署實施了「聚光太陽能電池及系統集成技術」、「太陽能 光伏發電技術」、「太陽能光電─光熱綜合利用技術」、「兆瓦級光伏發電」等科技攻關項目。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已在太陽能光伏電池及應用的系統關鍵技術逐步實現突破,使太陽能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高,成本逐漸下降,並逐步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備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體系。

  光伏設備已基本具備整線供給能力

  隨著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興起、發展和壯大,太陽能光伏設備發展逐漸形成規模,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設備支撐。目前,國內專業或兼顧從事太陽能電池相關設備研發、生產的廠家已有20多家。

  自2002年以來,通過和國外一流企業合作並引進先進的工藝技術,歷經多次技術升級,使在國產設備及進口設備混搭的主流大生產線中,國產設備已 佔據較大的份額,基本實現了整線供給能力。在太陽能電池產業電池製片的十四個環節,幾乎涵蓋支撐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的全部重要設備。

  目前,在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10種主要設備中,六種已在國內生產線中佔據主導。其中,擴散爐、等離子刻蝕機、清洗制絨設備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 水平,性價比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多晶電池絨面製作的制絨機與進口設備還有一定差距,用於周邊刻蝕的激光刻阻機及濕法化學刻蝕設備尚未成功開發。全自動絲 網印刷機、自動分檢機、平板式PECVD等三種設備近期內尚需完全依賴進口。

  產業全面提升下的隱憂

  2008年以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訂單縮減、業績有所下滑,不過,受國際、國內的市場拉動以及國內相關產業政策 的推動,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出現了快速增長。其中,太陽能多晶硅產量已突破4000噸,太陽能電池產量接近2000MW,居全球首位。但是,當前我國太陽 能光伏產業整體水平,尤其在事關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裝備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等諸多方面,與技術領先國家相比較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光伏產業發展面臨 一系列問題。

  國家戰略層面缺乏系統完備的「頂層設計」

  德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光伏產業發展實踐表明,制定並確立長遠的光伏產業發展規則、遵循或建立保障機制、實施政府補貼等政策是光 伏產業發展與壯大的動力和源泉。當前,全球最受世人矚目的光伏產業發展計劃是美國、日本制定的「面向2030年的光伏工業線路圖」。該計劃均是立足於國家 層面的光伏產業發展計劃,其中美國的目的是由「以出口帶動光伏產業發展轉變為」投資國內技術和市場,擴大內需,帶動產業顯著增長,設定了2030年累積裝 機容量達200GW的宏大目標,每年新增裝機容量19GW。屆時,光伏發電將佔據電力市場較大份額,並成為電力的主要來源。

  日本的目的是使未來的光伏研發從「政府指引研發以創建初期光伏系統市場」轉變為「基於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間的任務共擔與合作的研發模式以創建 成熟的光伏系統市場」,設定了2030年累積裝機容量達100GW的發展目標。屆時,其光伏發電可以提供約50%的日本居民電力消費(約佔總電力消費的 10%)。

  我國出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等均涉及太陽能光伏產 業發展,明確了未來發展的長遠目標。但是,從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總體趨勢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10年的光伏裝機容量 300MW、2020年的1.8GW、2030年的10GW以及2050年的100GW等發展目標設定明顯偏低,相比當前世界光伏產業發展勢頭顯得滯後。 在涉及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裝備等方面,所需攻克的關鍵技術、突破方向、發展路徑等尚未提出明確目標;在涉及光伏並網發電問題方面,並網及運行管理行 業標準、並網價格以及系統維護等缺乏相對完整、系統的管理辦法和政策細則。

  產業鏈構建畸形,高純多晶硅材料成為產業發展瓶頸

  從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整體視角看,產業上中下游構成一個典型的「金字塔」模型,即產業上游企業數量相對較少,產業中游企業數量比上游多,產 業下游企業數目最多。為此,相對完整、合理的產業鏈結構,有利於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與壯大,但是,當前全球光伏產業鏈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當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逐步拓展步入蓬勃發展時期,多晶硅產能、產量不斷擴大,2008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接近2GW。據有關統計數 據。自2005年以來,我國多晶硅產量、產能出現爆髮式增長,2008年產量接近4480噸,產能超過一萬噸;預計2009年的產量將超過三萬噸,產能面 臨巨大過剩風險。從產業鏈的構成、產業發展的整體看,產業鏈發展已經呈現出「畸形」,「金字塔」模式不復存在,未來產業前景不容樂觀。

  2008年,全球光伏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多晶硅現貨價格一路滑落,使未來我國相關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在高純多晶硅製備方面,我國與美、日以及德、意、挪威等歐盟技術領先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是制約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和設備有待突破

  多晶硅製備,是一項相對複雜的高技術,涉及化工、電子、電氣、機械和環保等多個學科。當前,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學法。目前, 最常用方法是「改良西門子法」,佔據了全球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的76%以上,但是,「改良西門子法」對原材料、技術要求很高。與國外技術領先國家相比,我 國國內多晶硅廠商主要採用引進「改良西門子法」,整體的製備工藝、關鍵核心設備仍依賴引進。

  另外,其他太陽能級多晶硅製備技術方面,如日本川崎制鐵公司及德國的濕法精煉法、日本德山公司的熔融析出法、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無氯技術等工藝已經逐步成熟,並步入規模化生產,而我國在上述相關技術、工藝方面尚未涉足。

  行業標準體系尚未建立,缺少應對競爭手段

  當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際通用的光伏模組檢驗標準分別為美國的UL標準以及歐盟的IEC標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標準不同,使光伏生產商在產品准入、監測等方面的成本、關稅大大增加。

  我國光伏產業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標準和檢測機構,造成市場不規範,企業間不正當競爭頻出,市場相對混亂;同時,國外光伏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不需 要進行任何機構的監測,關稅也幾乎為「零」,反之,我國光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卻要經過嚴格的監測,並取得認證資格,導致我國光伏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明 顯降低,與技術領先國家競爭手段匱乏。

  高層次人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技術研發機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相對較晚,研究發展的基礎相對較 差,特別是技術發展的整體水平、人才能力培養等相對滯後,缺乏多學科和綜合型的技術人才,不能盡快滿足快速增長的光伏產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導致國內產業 整體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使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未能完全獲得突破。

  產業發展政策未能及時出台,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

  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光伏產業的發展實踐證明,除國家層面制定的鼓勵計劃和法律法規外,出台鼓勵和扶持政策成為推進、加速光伏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西班牙、德國、日本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極大促進了光伏產業的成功。

  日本早在1974年就執行了「陽光計劃」,規定以居民屋頂並網發電為主要目標,對光伏系統初始的政府補貼達到了光伏系統造價的70%;另外,「七萬屋頂計劃」中的最初50%現金補助,全部由政府資助,從而使日本成為光伏產業大國。

  我國為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已相繼出台和實施了10部相關法規。但是,從光伏產業發展整體視角看,我國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有關財政貼息和稅收優 惠等政策制定方面,還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並網標準、發電並網價格等,缺乏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1、加強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制定系統完備的光伏產業發展規劃

  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不應是局部的、區域性的,應在以往有關規劃、計劃基礎上,立足全球視角,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出發,進行「頂層設計」,在 能源的開發、供給、利用等多方面統籌考慮,編制適合光伏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確立未來光伏產業發展目標,提出解決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裝備等思 路、突破方向、發展路徑,以及涉及光伏發電並網和運行管理行業標準、並網價格及系統維護等關鍵問題的方法和政策細則。

  2、培育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西班牙、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光伏產業發展初期,基本都是從產業中某一特定環節切入,較快進入垂直整合階段,形成完整的、垂直分 佈的產業鏈。為此,應培育並構建相對完整、協調、健康的光伏產業鏈體系,引導上下游企業理性擴充產能、合理配置資源,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3、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以新型企業、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為基礎,依據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培育與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知識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研院所,攻克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多晶硅製備的核心技術與裝備,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4、制定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

  根據全球光伏產業發展趨勢和我國現實國情,科學制定我國光伏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主要包括明確光伏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徑以及相 應的保障措施等;針對光伏產業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發展需求,對技術發展核心、關鍵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科學、合理思路及發展路徑。另外,應綜合考慮未來光伏 市場因素對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制定國家層面的、科學的、清晰的路線圖計劃。

  5、構建技術平台體系、產業基地及產業聯盟,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聯合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建立共享機制和有效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國家級光伏產業研發中 心、檢測中心、認證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訓中心,有效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並在此基礎上,共同搭建光伏產業技術服務平台體系;通過優化資源 配置,在具有良好發展基礎條件的特定區域,建立光伏產業發展基地,組建以有實力、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為主體,創建「光伏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核心技 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適時制定光伏產業技術規範、產業技術標準,規範光伏產業市場及促進企業間的合理、有序競爭。

  6、加強產業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全球範圍內的能源危機、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暖是全球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發展光伏產業、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清潔利 用已成為世界各國新能源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因此,我國應充分利用國際科研資源,加強與光伏產業技術領先國家及科研機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可 再生能源發展計劃,聯合建立一批我國光伏技術應用示範項目和合作基地,通過引進並逐步培養光伏產業研發、產業化的高層次人才,進而不斷汲取國際上的先進成 果,鼓勵並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國門」,逐步擴大並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光伏產業技術標準的制定,進而增強我國光伏產業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並加速我國 光伏產業技術的發展進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產能過剩:2010年出口危局倒逼5萬噸多晶硅

  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10月份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數據顯示,粗鋼5175萬噸,增長42.4%;水泥1.6億噸,增長23.9%。

  工信部「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季度報告」的執筆人之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原磊表示,目前很多地方的投資熱潮依然不減,鋼鐵、建材、水泥、造船等已經出現產能過剩預警的行業依舊是投資的熱點行業。而這些產能的過剩在2010年將會進一步顯現,帶來新的風險。

  此前被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點名的6大產能過剩行業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

  工信部相關領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對於被點名的所有行業,工信部都將制定比較細緻的指導意見和准入條件,「有一些要限制產能,有一些要兼併重組,有一些則兩項兼有」,這些指導意見將逐步公佈。

  「點名」後繼續滿負荷運轉

  據一位光伏企業的高管介紹,在被「點名」之後,很多地方政府力推的「新能源產業規劃」已經基本上進入了暫停的狀態。而很多地方沒有土建的多晶硅項目已都被叫停,已經進入土建階段的項目有不少也開始重新評估。

  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生產企業更是遇到了信貸的瓶頸。「現在很多銀行幾乎是談『晶』色變,談『風』色變,貸款越來越難拿到了。」該高管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其實目前多晶硅生產尚未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2008年,全國共生產多晶硅5000噸,佔全國總需求量的 20%。2009年,預計全國多晶硅生產量將達到1萬噸左右,約佔全國總需求量的一半,「還是有大量的多晶硅需要通過進口獲得。」

  但是,由於此前新能源行業的火熱,投資多晶硅成為熱潮。孟憲淦認為,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多晶硅行業出現了重複建設的情況,很多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線倉促上馬。

  按照2009年上馬的多晶硅生產項目測算,多晶硅的產能在2010年將達到五六萬噸,幾年後則將達到十七八萬噸。

  「五六萬噸的規模相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並不能算是過剩,但是盲目投資,上馬技術含量很低的多晶硅生產線的趨勢的確應該注意。」孟憲淦表示。

  雖然投資熱潮被抑制,但是多晶硅的生產企業的所有生產線現在仍在滿負荷運轉。一位多晶硅生產企業的老總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目前正值年底,幾乎左 右的生產企業都在加班加點趕工期,「年底是歐洲市場需求非常旺盛的時候,而且依照今年的形勢,明年歐洲市場對於光伏產業的扶持力度可能會有所調整,所以生 產廠家都在趕工期,爭取在年底政策改變之前,生產儘量多的產品。而由於政策尚不明確,國內企業的需求,被暫時押後了。」

  現在,光伏企業生產商們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2010年,經過政策的調整後,歐洲市場對於多晶硅的需求量降低,而國內市場又暫時未能完全打開,那時,產能過剩的危險才將真正顯現。

  「新興戰略性產業」新投資潮

  9月29日,國務院曾下發《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 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准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於3000噸/年。

  對此,孟憲淦認為,准入制度的出發點是從產業規模、能耗和環境保護標準三個方面確立了進入多晶硅生產行業的「門檻」。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投資。

  但是業界對於3000噸/年的規模限制卻有很多爭論,按照產能衡量,達到3000噸/年的生產標準,要求的項目投資額在20億左右。很多專家認 為,設置這個門檻的目的在於讓企業更加注重能耗的指標,注重自主技術研發,因為多個指標是綜合衡量的。而一些企業則認為3000噸/年的指標將把很多民營 企業攔在門檻之外。

  而被點名的其他行業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

  而新能源產業出現產能過剩是由其發展階段決定的。「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發展速度很快,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產能過剩是正常的,也是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應當遏制的是惡性的,非理性的投資。」

  但是,原磊也指出,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由於新能源產業是新興的正在發展過程中的產業,一項技術的突破,就可能帶來產業翻倍或者成十倍的發展。近幾年不斷成倍上翻的新能源發展規劃也印證了這種說法。因此,在制定引導政策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這些因素。

  但是,隨著「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提出,一輪新的投資熱潮又在醞釀當中,據前述光伏企業高管介紹,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制定「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振興規劃」,「各地都在新興戰略性產業中挑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做出規劃,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向外釋放。」

  而經過原磊的調查,雖然目前信貸有所收緊,「如果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成熟,銀行信貸部門還是非常配合的。」(21世紀經濟報導-王曉明)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進口氣價倒逼 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亟待推進

  天然氣的價格「窪地」,對能源的合理利用並非有利。

  長期以來,國內天然氣與等熱值的可替代能源相比價格偏低。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目前有關方面已經對國內油價進行了7次調整, 但天然氣價格改革始終按兵不動。分析者指出,石油與天然氣的價格差距正在被機制性地拉大,在成品油價格改革向前推進時,適時啟動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刻不容 緩。

  「引進來」的壓力

  備受關注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問題有了新進展。

  中石油集團內部有關人士近日向媒體透露,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方案已完成向三大石油公司的意見徵詢,基本確定了根據進口天然氣和國產天然氣的權重比進行定價的新模式。

  不過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儘管新的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出台時間還未定,但改革腳步已經明顯加快。

  據記者瞭解,價格改革的緊迫與西氣東輸二線將在今年底開通不無關係。公開資料顯示,西氣東輸二線管道預計2009年西段建成投產,2011年全 線貫通,其中,每年輸送廣東100億立方米。未來將從周邊國家進口更多的天然氣,而境外天然氣入境後的成本大於國內生產的天然氣。

  目前,西氣東輸一線的平均氣價為0.79元/立方米,而西氣東輸二線的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到達中國邊境時其價格就已經超過了2元/立方米。這已高 於國內城市的門站價,甚至接近某些地區民用天然氣的價格,比如,北京市的居民天然氣價格為2.05元/立方米。曾參與「西氣東輸」二線預算評估的石油專家 張抗估計,到用戶家中的價格可能要達6元/立方米左右

  顯然,來自中亞的天然氣,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產生更大的衝擊。

  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湯亞利介紹,2001年,中石油在國內銷售西氣東輸一線天然氣時,屬於「先有資源,後找市場」,因此價格相對較低。而西氣東輸二線輸送的天然氣來自土庫曼斯坦而非國內油氣田,需要考慮到國內外的天然氣價差。

  為了保證能源供應的戰略安全,中國在近幾年一直致力打造多元化的海外能源通道。除了西北地區即將通氣的中亞天然氣管道,還有東北地區的中俄油氣管道、西南地區的中緬油氣管道,以及海上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共四大能源通道。

  不過,就在中國努力獲取更多海外資源的同時,國內該如何制定合理的天然氣價格也成為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定價難題

  「價差太大,既不利於國外天然氣的引進,也會給下一步合理使用國外天然氣帶來矛盾。」原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馬富才表示。

  「跟煤炭和石油對比,從熱值上考慮,天然氣在國內的價格確實是比較便宜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曦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是由出廠價加上管輸價格形成城市門站價,然後加上輸配費後,最終形成終端用戶價格。

  出廠價執行政府指導價,天然氣生產商可以在中准價上下浮動10%,而管輸價格和輸配費均為管制價格。管制價格即為固定價格,由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改委制定。據曹曉曦介紹,由於出廠價過低,生產商積極性並不高。

  2005年,發改委對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將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天然氣出廠價根據可替代能源價格變化情況每年調 整一次。調整係數根據原油、液化石油氣(LPG)和煤炭價格5年移動平均變化情況,分別按40%、20%、40%加權平均確定。

  據瞭解,2009年之前,國家發改委曾兩次提高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2005年12月26日起,發改委將一檔天然氣出廠價格提高50元/千立方米-150元/千立方米,並計劃用3年的時間,最終實現一檔、二檔氣價並軌。

  在2007年11月,發改委發佈了《關於調整天然氣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表示為限制工業用天然氣過快增長及汽車用天然氣的盲目發展,僅針對工業用戶的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上調400元/千立方米。

  「從國際氣價比較來看,國內民用氣價格仍然偏低,可以說,遠低於多數經濟發達的用氣大國。」能源專家林伯強表示。

  根據2008年BP能源統計報告,在井口天然氣價格方面,美國為6.9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國際天然氣交易單位),加拿大、歐盟為6.17美 元/百萬英熱單位,中國為5.3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在天然氣的銷售價格方面,美國為7.7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加拿大、歐盟為8.93美元/百萬英 熱單位,中國為7.8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海濤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要放開管制就必須找到一種合理的定價方式。「因為天然氣的特殊性,沒有像原油那樣形成全球統一的定價市場。」

  目前國際上的幾大區域性天然氣市場定價方式有所不同。北美地區市場高度發達,天然氣價格由市場競爭定價;日本、韓國以進口液化天然氣為主,執行 與原油掛鉤的方式;而歐洲情況較為複雜,既有大量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也有液化天然氣,管道天然氣是雙方談判定價,而液化天然氣價格則是和油價掛鉤。

  改革在即

  天然氣是一種安全、潔淨的環保能源,燃燒效率高,相比煤炭、石油等能源,利用優勢非常明顯。不過,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天然氣的價格窪地,會吸引來過度的消費需求,最終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天然氣資源的低效利用。

  近幾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幅。根據BP公司發佈的《BP世界能源統計2008》,200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67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9%,增幅居全球第二。而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中國未來的天然氣供需缺口還將繼續擴大。

  天然氣消費量的上升,必然要求加快我國大量進口天然氣的步伐。由此引發的進口高氣價與國內低氣價矛盾也日漸凸顯。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從資源儲量來說,天然氣在我國屬於短缺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天然氣這種清潔、高效的能源消費 需求必然會持續上升,天然氣進口量也會進一步加大。從長期走勢來看,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國際市場上石油、天然氣等基礎資源的價格勢必仍會走高。

  周大地認為,如果天然氣價格機制不及時改革,隨著我國進口天然氣量的上升,預計仍會保持相對高位的進口價格和國內相對較低價格之間的差距,這將給國內天然氣的運行和銷售帶來問題。

  也就是說,加速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已經勢在必行。(中國產經新聞-晏琴)

琥珀<00090.hk>料下半年利潤大跌

今 年7月上市的琥珀能源<00090.hk>發盈警,預期截至今年12月底止年度下半年利潤會重大下降,並預計集團或不能滿足招股章程所載,截 至今年12月底止年度純利6200萬元人民幣的預測,原因是今年9月起電廠天然氣供應不足,相信情況於11月及12月持續,將對第四季利潤有不利影響。

由於目前本公司發電廠的唯一天然氣供應商浙江省天然氣開發有限公司(「浙江天然氣公司」)的天然氣供應不足,截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止當月的天然氣供應明顯低於二零零九年前八個月中的任何一個月。因此,截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止當月的發電量亦明顯低於二零零九年前八個月中的任何一個月。儘管二零零九年十月天然氣供應和發電量與二零零九年九月相比增加,天然氣供應不足的狀況仍然沒有完全好轉。本公司已與浙江天然氣公司密切溝通並得知其上游的天然氣供應量增加無法滿足浙江省天然氣的需求增加。董事會預期本集團天然氣供應會於二零一零年第一季度恢復正常,且預期浙江省的天然氣供應在二零一零年增加。除現有的西氣東輸1號線外,預期川氣和西氣東輸2號線在二零一零年到達浙江,屆時會全面大幅增加浙江的天然氣供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5/LTN20091105803_C.pdf

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一天未有完善,天然氣供應必然會非常不穩定,另外,如天然氣價格定價與世界接軌,成本必然上升,所以,對天然氣為原材料企業來說,前景可能會更為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