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同仁堂

  一直表現落後的同仁堂(37.34)搖身一變成了醫藥板塊的黑馬。

  進入2011年,去年的三大牛股云南白藥(56.16)、東阿阿膠(45.43)和片仔癀(65.80)都出現大幅調整,但是同樣是中藥企業,同仁堂卻逆市上揚,農曆春節之後漲幅更是明顯,從2月9日到3月17日,同仁堂從30.65元最高漲到了40.98元,最高漲幅達到了34%,近日雖有回調,但是股價仍在37元上方,漲幅仍超過20%。

  而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五席被基金包攬,其餘席位也被保險、年金等佔據。

  同仁堂發生了什麼?

  被「輕視」的百年老店

  同仁堂有著和其在中醫藥領域地位不匹配的市值。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經300多年歷史,同仁堂在品牌基礎、獨家品種和製藥工藝等方面具有不可複製性,在傳統中醫藥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代表地位。

  但是這些都沒有體現在其估值上,在A股市場上,能夠跟同仁堂進行類比的只有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截至3月25日,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的市值分別為389.9億元和297.1億元,同仁堂卻只有194.5億元。

  而不少業內的投資人士對同仁堂的目前的投資價值並不認同。

  「現在投資界對於同仁堂基本有兩點共識,第一,同仁堂是一個很好的品牌,它們的產品質量也很好,產品也很有競爭力;第二,但是同仁堂在戰略上, 在管理上,在營銷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從現在的情況看,還看不出公司在這些方面有實質性改進,所以同仁堂的股價表現在醫藥行業內長期偏低,公司的獨特優 勢並沒有獲得溢價。」博瑞藍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少平認為。

  雖然同仁堂集團的直銷門店大部分都在大股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手中,但是張少平認為,由於同仁堂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下屬公司之間 有著大量的關聯交易,因此從同仁堂門店的經營情況可以看出同仁堂的整體管理水平,同時從中還可以分析出同仁堂毛利率一直偏低的原因。

  同仁堂的毛利率水平跟其產品售價和產品的獨特優勢完全無法匹配。

  產品多樣化的云南白藥2010年中報顯示其主營業務的毛利率也接近30%,一些獨家中藥的毛利率更高,東阿阿膠的阿膠系列產品毛利率接近70%,片仔癀旗下的片仔癀系列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高達76%。但是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只有13.75%。

  張少平曾經對同仁堂的不少門店都進行了草根調研。在張看來,同仁堂在門店策略上存在明顯失誤,「同仁堂在全國建立了上千家的自有終端門店,在門 店選址上,同仁堂都選擇大商場和很好的商業地段,這樣的選址必然需要非常高的租金,此外,同仁堂的裝修也是力求古典和豪華,這就更增加了門店的開設和運營 費用。」

  高企的開辦和運營費用吞噬了同仁堂的利潤。

  「同仁堂門店主要是提供中藥產品,這塊業務的利潤其實很微薄,中藥不像中成藥或西藥,中成藥或者西藥經過提煉、萃取,最後的售價可以很高,因為 消費者沒法辨別和比較,但是中藥材的價格如果上漲,消費者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而且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上漲了很多,這也會擠壓中藥材銷售的利潤空間。除了 中藥材的銷售外,同仁堂的門店也銷售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風丸等自己的產品,但是同仁堂自有產品雖多,也無法支撐起一個自有門店的銷售,為解決租金等較高的 費用問題,同仁堂選擇毛利及銷售金額較大的參茸類滋補品。」張少平表示。

  上海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滋補品的銷售雖然能夠跟同仁堂的門店匹配,但是同仁堂銷售的參茸等都只是粗加工產品,也就是原材料加上簡單的同仁堂的 包裝,或者是直接銷售其他品牌的滋補品。同別的專業滋補品連鎖店例如東方紅、位元堂等比較,同仁堂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在品系、包裝及營銷手法上處 於劣勢。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在同仁堂購買還是在別的地方購買,售價只是跟產品質量的高低相關,跟品牌之間關聯度不大,也就是說,在這些產品上面,同仁 堂的品牌價值並沒有發揮出來。」

  即便如此,深圳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從投資角度看,不一定是壞事,這正說明同仁堂在成本控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對於同仁堂來說,例如壓縮終端門店 的數量,改為在每個城市設立少量旗艦店,加大相關的產品服務,同時通過其他銷售渠道來銷售自己的低值中藥產品,一方面能夠達到宣傳同仁堂的高端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也能節省大筆成本支出。現在市場投資者都在盯著同仁堂的管理層,等著他們積極作為。

  簡俊東

  高送配背後

  3月22日,同仁堂發佈2010年年報,年報的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8.24億元、淨利潤3.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0% 和19.19%,基本每股收益0.659元,同比增長19.17%。這些數據顯示同仁堂的成長性依然一般,但是同時公佈的利潤分配預案卻讓人眼前一亮,同 仁堂公告稱,擬10股送紅股5股派3.5元,同時擬向全體股東實施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每10股轉增10股,這是同仁堂上市以來最慷慨的一次分紅。

  「高送配是市場炒作的一個主題,這或許是前期股價上漲的一個推動因素,但是除此以外,高送配本身透露出的積極信號更值得期待。」上述深圳私募人 士認為,「這說明管理層開始重視上市公司的市場形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同仁堂的高送配其實也印證了一則傳言,「同仁堂最近股價的表現還因為市場傳言稱 北京市政府希望同仁堂有所改變,如果該傳言屬實,則可以預期管理層的積極性未來會被調動起來,公司的價值也會充分體現出來。」

  傳言或許並非空穴來風,同仁堂年報中就明確表示「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同仁堂集團列為首都發展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整體進入生物醫藥 『G20』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對同仁堂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國家漢辦與同仁堂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 傳播。公司作為同仁堂系內的核心企業之一,必將受益於這些舉措,同仁堂集團整體制定的戰略規劃,也必將帶動和促進公司未來的快速發展。」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如果管理層積極作為,同仁堂未來會擁有很強的爆發力,「將同仁堂和別的中藥企業進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近些年同仁堂幾乎是 止步不前,但是別的上市公司都在進行快速擴張,如雲南白藥就加緊新產品開發,圍繞著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進行多元化,開發出了云南白藥牙膏等產品,東阿阿膠 則做大膠塊業務,同時依據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採取類似貴州茅台(183.43)的提價策略,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康美藥業(14.57)則注重上下游一體化的建設,從而獲取更強的競爭優勢。」但是「無論是云南白藥、東阿阿膠還是康美藥業走的路,在同仁堂身上複製都並不難。」

  資產注入疑雲

  除了積極改善經營外,讓資本市場覬覦的還有同仁堂大股東手上的資產。

  「同仁堂集團公司有不少的優質資產並沒有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旗下主營參茸、蟲草等高端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公司尚未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上市公司中主要包括中藥部分,而商業連鎖部分也還沒有注入。」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同仁堂大股東名下除了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及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外還擁有專做保健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及負責中藥材採購、銷售等子公司,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在A股上市公司裡。除了兩家上市公司外,同仁堂大股東手中最優質的資產就是同仁堂健康藥業。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透露,2009 年,同仁堂大股東同仁堂集團收入達到102 億,其中上市公司及同仁堂健康藥業分別貢獻收入的32%和29%;大股東同仁堂集團利潤達到8億多,上市公司及健康藥業分別貢獻利潤的47%和40%。

  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之間大量的關聯交易也強化了市場對於同仁堂資產注入的預期。

  「從業務結構來看,集團主要由製藥工業、醫藥商業及醫療服務三塊組成,而這三個業務板塊在法人單位層面又相互交叉,集團整體的業務架構並不是非常清晰,未來存在整合的必要。」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

  此外,國金證券認為「由於業務和法人單位的相互交叉,導致作為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司與集團其他下屬法人單位存在大量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監管角度看,未來也存在整合的必要。」(21世紀經濟報導-簡俊東)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解讀互聯網時代的物流

  馬云說:「物流需要外行人來攪一攪。」他的目的達到了,無論阿里巴巴最終做得如何,他舉起了一面「平台」的旗幟,讓所有物流老闆不得不接招,使物流行業的互聯網化從萌芽變成潮流,在這樣的潮流下,誰能更快地完成互聯網化,誰就能取得跨入電子商務的入場券。

  2010年底的電子商務,以特別的方式讓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了物流產業。《商業價值》雜誌出版人劉湘明的文章裡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2010年國內電子商務的火爆,在新年到來之前被狠狠地踩了一腳剎車」。被誰呢?當然是被跟不上的物流服務。

  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如此突兀的方式出現,通常意味著一個產業發生突變的拐點來臨了。因為,中國物流這輛快車此時此刻正在換發動機——從製造業驅動換為電子商務驅動。

  物流從To B轉向To C

  我的視野裡,最早準確預測這一趨勢的不是物流業內,而是阿里巴巴。3年前,我向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請教他對物流的看法時,他簡練地回答:「我們認為物流要從To B轉向To C。」

  中國的現代物流產業大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起步的,在新世紀剛剛來臨的時候,「寶供物流」的故事在物流行業幾乎人人皆知,講述的就是一 個民營物流企業如何通過為寶潔這樣的製造企業提供全過程的物流服務而獲得成功。如今,故事的主角——寶供的老闆已經是一個億萬富翁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物 流行業組織期待解決的法規問題都要通過他來形成提案。在過去的10多年中,有很多類似寶供的物流企業以相似的方式發展起來。可以說,過去10多年來,製造 業是造就今天物流產業的主要驅動力。

  然而到2010年,另外一家公司成為了中國第一個跑過百億元規模的民營物流企業,它就是順豐。實際上,順豐去年1年的增長額就超過了寶供10多年積累的總規模。而這增長基本上來自於曾鳴所說的「To C」。它不僅僅催生了順豐,還造就了總規模已超千億元的物流企業群。

  然而,為什麼從To B 到To C,換了一個更強勁的發動機,物流反而「踩了一腳急剎車」?

  因為從To B 到To C,不僅僅是簡單的需求轉移,而是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需求放大。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一個典型的便利店,每天至少有1000人次購買。支持這一天的店面 銷售,僅僅需要每天晚上配送中心往這個店裡進行一次配送就足夠了。然而,如果有1%的消費需求轉移到網購,就需要10次到戶的配送。一次到店的貨車配送費 用大約是50元,一次到戶的配送費用大約是5元,10次也剛剛好是50元。這也就是說,對於物流產業來說,電子商務佔社會零售的份額每提高1%,配送服務 收入機會就會提高100%。實際情況會比這個複雜些,所以我以淘寶訂單數據做測算,得出從To B到To C 物流需求的放大乘數大約是70倍。

  任何一輛車,突然換個70倍馬力的發動機,都是吃不消的。傳動、底盤、電路各個子系統都無法適應。來一腳急剎車是很自然的,而且恐怕還不止一 腳。對於當前的物流體系來說,倉庫、設施、人員乃至系統等主要資源都還主要運行在傳統產業的需求環境中,任何一個關鍵資源的更新都需要時間。

  如果按照馬云的估計,5年內電子商務能超過社會零售總額15%的話,將創造3000億元以上的新增物流服務市場,至少可以孕育、容納三五十個物流公司上市。

  「平台型」和「產品型」

  那麼,電子商務都需要什麼樣的物流公司呢?

  以順豐、EMS為首的快遞服務當然首當其衝。但是電子商務所需要的物流服務,遠遠不止於快遞,因為我們不僅僅要在網上買書和襯衫,那只是網購故 事的開始,我們還要上網買鮮花、大閘蟹、雙人床、冰箱、空調乃至進口轎車。這些都不是快遞能夠提供的服務,而需要冷鏈物流、零擔快運(less- than- truck-load transport,是指託運一批次貨物數量較少時,裝不足或者佔用一節貨車車皮或一輛運輸汽車進行運輸在經濟上不合算,而由運輸部門安排和其他託運貨物 拼裝後進行運輸)、大件物流、特種運輸等等各種各樣的物流專業服務。事實上,快遞僅僅能適合一小部分產品的配送需求。

  從賣家的角度,他不僅僅需要有人配送,還需要有人把訂單處理、倉庫分揀、標籤、長途運輸與全國各地的末端配送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才能快速準確地 實現消費者的需求。這通常也不是快遞公司提供的服務,因為快遞的魅力就在於通過標準的節拍達到隔夜配送的效率,難以為每個企業定製個性化的服務。

  我們可以把前一種服務看作是各種各樣的「物流產品」,把後一種服務看作是集成各種特色產品的「物流平台」。為電子商務服務的物流公司,可以簡單地分為「平台型」和「產品型」。

  「產品型」的物流公司必須有某個地區、某一類產品的獨特能力,例如各地大大小小的「落地配送」公司,他們的獨特能力就是搞定某一個城市的到戶配送。事實上,即便大如順豐這樣的快遞公司,也是一個典型的「產品型」公司,「隔夜配送」就是它的標準產品。

  「平台型」的物流公司必須有面向電子商務賣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整合服務的能力,使得賣家無需關心物流細節,從而將全部精力投入營銷而不是履約。

  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一個物流企業把自己定義為「產品」或者「平台」,有什麼意義?因為這將讓企業明確自己的核心能力,明確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

  而最近「江湖」上發生的一件事可能迫使每個有野心的物流企業家明確站隊,那就是阿里巴巴集團高調宣佈自己的物流戰略,他們只做三件事:做「物流 寶」 ——用信息把各種物流環節銜接起來;做倉儲基地——集中整合每個地區的轉運及產品處理;做投資——幫助物流企業的發展。這三件事加在一起恰好是一個完整的 物流平台。平台型物流公司恰恰需要三個核心:信息是神經,倉庫是心臟,服務夥伴體系是四肢,不多不少。

  那一天,馬云在台上說,數百家物流企業老闆在台下做選擇題——是加入阿里系還是離開,也就是做產品還是做平台。

  這選擇對一些人不但容易,而且簡直是山呼萬歲,比如那些落地的配送公司,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地區性或專業性的「產品型」物流公司,只要自己的「產品」好,傍著淘寶就是上規模。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輕鬆,以加盟為主的「四通一達」就必定很糾結,因為馬云是在逼著他們站隊,站在阿里這一隊,意味著必須踏踏實實做「產品 型」 公司,盡快變加盟為直營。想做「平台型」物流服務,靠著阿里就完全不靠譜,因為加盟商遲早會跳過自己直接接入「物流寶」,必須加緊發展信息平台和倉儲樞 紐,早日具備一站到位的平台能力,為其他獨立電商客戶提供全面服務。

  而那些為製造業提供服務的物流企業,從一開始就有「平台型」物流企業的基因,阿里的昭示是來自對面的衝鋒號角。我在會場見到的一個朋友,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老闆,當時他對我說,回去就要動員全體員工做全國營銷,目標是全國各大中型電子商務公司!

  馬云說:「物流需要外行人來攪一攪。」他的目的達到了,無論阿里最終做得如何,他舉起了一面「平台」的旗幟,讓所有物流老闆不得不接招,使物流行業的互聯網化從萌芽變成潮流,在這樣的潮流下,誰能更快地完成互聯網化,誰就能取得跨入電子商務的入場券。

  業務、營銷、運作的互聯網化

  什麼是一個物流公司的互聯網化?

  首先是業務範圍的互聯網化。2010年底,我做過一次抽樣統計,90%以上的物流企業尚未踏入電子商務服務領域,而剩下的10%則在自己的客戶 開闢電子商務業務的時候,不惜代價提供相關服務,以便迅速掌握新的需求特徵。這10%的企業現在不一定是最大的,但是顯然是最終勝出的那一批。

  其次是營銷的互聯網化。網購的業務特徵使得互聯網將成為產品型物流服務公司為首要的渠道,也就是說,公司的迅猛增長將不再主要依賴物流公司的直銷人員隊伍,而是依賴大大小小的「平台型公司」輸送的電子訂單。

  最後是運作及服務的互聯網化。傳統的物流業務只需要一個以關鍵流程為驅動的業務系統,而電子商務則需要讓消費者實時跟蹤訂單的實時狀態和位置, 公司的每一輛貨車都要在互聯網上,每個配送員都要在互聯網上,每一件貨都要在互聯網上,以便上下游用戶、管理及操作人員隨時隨地共享信息,實現協作。

  從業務到營銷、再到運作的互聯網化的過程,就是每個優秀的物流公司奪取電子商務機會的過程,能深刻領悟互聯網精神,迅速實現轉化的物流企業,無論是平台型的還是產品型的,無論現在有多大,都有可能在未來5年成為業界領袖。

  而事實上,這一次的機會,市場不僅僅需要一個領袖。物流的互聯網化,將出現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群。《商業價值》雜誌  

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

格羅斯清空美國國債:美聯儲不要的東西不能要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創始人、有「債券大王」之稱的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本週表示他所管理的總回報債券基金(Total Return Fund)已經於今年2月份清空了旗下基金的全部美國國債。

  格羅斯在一年之前就已經預測「美國國債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並開始逐漸降低美國國債在投資組合中的比重。去年9月時,該基金持有的與美國政府相關證券的比例為三分之一,年底時這一比例降至22%。直至今年2月份,格羅斯認為有必要從投資組合中剝離美國國債的成分。

  格羅斯稱他之所以拋棄美國國債是出於對目前美國政府債台高築外加巨額預算赤字的現狀心存疑慮,他認為這種情況將促使美國國債的風險陡增。

  「一旦一個國家的債務達到某一水平,市場對這個國家償債能力的信心將直線下降,而美國的債務量已逼近臨界點。」他曾這樣說道。

  此外,更讓格羅斯擔憂的是美聯儲即將在6月底停止2萬億美元的國債購買行動,而這將給未來12個月內的國債市場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3月份的投資展望中,格羅斯用三張分別名為「誰買過?」、「誰在買?」以及「誰將買?」的圖表,分析了這種不確定性存在的根源。

  圖表顯示,量化寬鬆政策實施之前,美聯儲對國債的持有比例是10%,外國投資者,也就是一些主權國家持有其中的50%,而例如債券基金、保險公司和銀行等私有部門持有其中的40%。但自從量化寬鬆政策實施以來,美聯儲對新增部分國債的持有比例上升至70%。

  由於認為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格羅斯認為一旦第二輪量化寬鬆結束,當美聯儲不再購買國債將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大份額的美國國債將由誰來接盤?

  對於這個問題,格羅斯指出,在一些主權國家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規模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之下,債務必須從公共部門轉移至私有部門才能給未 來的國債市場帶來支撐。如要做到這一點,私有部門就必須在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結束之後,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來接過這個沉重的債務包袱。

  格羅斯稱無論是華盛頓還是華爾街都在等待著出現結果的這一天。因為量化寬鬆的政策不僅影響著利率而且同樣影響著股市以及所有的投資工具,量化寬 鬆之後貨幣和金融市場是否可以維持穩定也十分的關鍵。在格羅斯看來,私有部門還需要創造一些職位用來緩解失業率,並以此來重塑全球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以及 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否則,隨著美國經濟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那麼「弱美元時代」出現就將是大概率事件,而量化寬鬆政策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一個徹底的 「滑鐵盧」。

  他甚至把6月30日比作了1944年的6月6日。這一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日子。他形容,這兩天美國人民將會擁有同樣的心情,對勝利滿懷希望,同時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憂心忡忡。

  對於國債市場的未來,格羅斯雖然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在他眼中,量化寬鬆政策更像是一個「龐氏騙局」。他認為銀行現在已經不再購買債券,而 債券型基金的淨資金流入也在持續下降。因此,格羅斯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為了吸引其他買家,美國國債收益率必須上升。而且根據歷史數據,在GDP以5% 的速度增長的情況之下,目前美國國債的基準收益率比歷史的統計水平低150個基點,也就是價格被高估了1.5%。

  然而,對於格羅斯來說,他完全可以找到比國債更具投資價值的資產。格羅斯在本週四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長期國債 在當前通貨膨脹大背景下已經被錯誤定價,價格因美聯儲的購買行為而被大大高估,已經不具備投資價值。基於對未來美國經濟的一個樂觀的看法,市場上不乏更好 的替代品。」

  格羅斯將資金更多地轉向了巴西和墨西哥,甚至是西班牙,他認為西班牙的資產負債表甚至要好於美國。雖然它們的安全程度不如美國國債高,但是這些債券的好處在於收益率並不由美聯儲來決定。他預計企業債券、高收益債券以及新興市場債券的收益率會達到5%~6%。

  「總之對於PIMCO來說,我們不會為了吃某種東西而去看服務員的臉色。」格羅斯總結道。(第一財經日報-張愎)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陳東琪: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接近百萬億

  「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有可能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儘管近期對中國GDP超日的「批評」甚是激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 長陳東琪講出的這個「天文」數字,仍然令本刊記者猝不及防。這意味著,按目前的匯價,到2020年前後,中國GDP將相當於當期美國GDP總規模的水平, 人均GDP由現在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提高到五分之一左右。

  這位多次參與五年規劃研究和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的經濟學者,自信地為《瞭望》新聞週刊分析說,過去30年,中國GDP增長,最快三年半翻一番,最 慢不到七年翻一番,「按照最慢速度翻番來算,2020年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是有可能的。」他解釋,「這個規模擴大,主要不是單靠資源推動,而更多靠人 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貢獻,更多靠單位資源投入的貨幣價值增加,當然那時候的貨幣特別是美元和人民幣等紙幣會比現在明顯貶值。」

  然而,這一切要變為現實,正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所說,「未來十年,面 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嚴重衝擊和世情、國情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們黨關於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否仍然正確和繼續管用?」直白地說,中國 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還能不能繼續爭取到良好國際環境?

  2002年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了到20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十年完成了GDP翻兩番,連續超越意英法德日成為全球經濟規模第二大國家,幾近完美地抓住了第一個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十一五」時期,被中共中央稱為「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5年」,為第二個十年可持續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在,無論面對「承上啟下」的「十二五」,還是面對民族復興的「關鍵性」新十年,能不能在下一個十年營造、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最終成敗。

  「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面,並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在十七屆五中全會 上,最高決策層對未來十年已作出了基本結論,「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 挑戰。」

  「這個戰略判斷關係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有充分客觀依據和重大戰略意義。」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宇燕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 中認為,實際上,未來十年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辦好兩件事,一是國內穩定,二是中美關係,「我覺得時間在我們一邊,關鍵是做好內功,把『家庭作業』做好。」

  長週期再續繁榮  

  「按照創新和技術革命週期的變化,下一個十年,中國還處在30~50年長週期的發展階段。」陳東琪對未來的樂觀,建立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週期規律 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上,「儘管『十三五』還要看經濟結構變化和工業化情況,但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在加快,『十二五』還處於長週期 繁榮發展期以內。」

  「前3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近10%,估計未來十年年均經濟增長會在8%以上,下降兩個百分點左右。」他估計,「十二五」期間,還會有9% 左右的增速,即使達到9%,也比「十一五」的11.5%下降2.5個百分點,「依據經濟週期看,『十二五』應該是上升期,『十三五』可能是調整期。也就是 說,後五年的增速會下降多一些。」

  他的判斷基礎是,「經濟增長的因素和動力仍然存在」,而且某些領域還甚為強勁。

  其一,城市化繼續快速推進。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超過47%。按照「十二五」期間每年0.8個百分點來算,增加4個百分點,到2015年前 後會過半。城市化的進程會帶來巨大的投資,城市人口規模增加會帶來消費需求的增加。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以及城市服務體系的建 設,都會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他強調,「未來的城市發展並非單一的城市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軌道交通、城際鐵路的聯繫,會促進城市經濟在二元經濟結構轉化過程中的快速發 展,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會加快,農民生活水平也會逐漸提高。比如農村公路、飲水設施、能源設施、電網設施、信息設施等 都會加快建設。「三農問題的快速解決都會帶來經濟的快速升級。」

  其二,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化。陳東琪認為,工業化將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傳統工業的產業度集中、改造升級、併購重組、技術進步加快;另一方面 是中央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PC在城市的升級和在農村的普及、城鄉高速網的建設、三網合一等都會強勁驅動經濟發展。

  其三,民營經濟壯大。未來十年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機遇期,發展的速度會加快。隨著創業板的推出,再加上「新36條」的出台,將持續推動規模上已經超過「半壁江山」的民營經濟,在發展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上實現新突破。

  其四,金融業快速發展。「這包括銀行金融和非銀行金融,也包括企業的金融活動和家庭的消費性金融活動。」陳東琪認為,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以後,中國的金融產業的發展會迎來一個加速期,包括民間金融的發展和農村金融的發展。

  其五,勞動力市場結構快速變化。一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增加,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支持元素。預計2011年-2020 年,全國新增普通高校畢業生6600萬人以上,2020年全國高等教育人口接近2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4%左右;另一方面,用工結構會發生變化, 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勞動力結構升級,高素質勞動力需求擴大,從事金融服務、中介服務、各種精神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等就業人口規模會增加。

  同時,「未來十年,世界經濟也會進入新一輪十年週期。」陳東琪認為,自上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同樣開始進入了第四個十年週期,表現為美國經濟 從2009年的-2.4%快速轉變為2010年的2.9%,世界經濟也達到了3.8%,「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可能都是上升期。世界經濟的 真正調整應該會在新十年的後半期。」

  「之所以作如此判斷,一是應對金融危機投下的超強貨幣會帶來超強的增長;二是調整政策已經為上升期積蓄了巨大能量;三是物價上漲較快是經濟上升 期的強烈信號;四是國際市場已發生顯著變化。國際大宗商品市場CRB指數已大大超過危機前的高點,已經到600多,道瓊斯指數距危機前最高點只差15%, 美國的PMI(採購經理指數)接近60甚至伯南克也認為,美國經濟復甦比預期的要好。」

  他綜合判斷,世界經濟增長會在2010年的基礎上持續3~5年,「將繼續為我國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日本拉美覆轍難現  

  2004年8月,奧地利經濟學派信徒克拉斯穆爾·佩佐夫,在美國讀完其先師莫瑞·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一書後,將美國1920年與當時中國 經濟進行比較得出結論:「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蕭條,如同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所經歷的。」並預測,「中國的泡沫破滅將會在2008年~2009 年間某個時刻發生基於我的奧運會時間點,我將崩潰確定在2009年。」

  陳東琪隨即公開回應,以《中國怎樣在2008年前後避免經濟大蕭條》一文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以中美簡單類比,表象相似,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中 國經濟還是一個正在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還處在轉型過程之中,它的政府干預力要比美、歐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更強一些,而這正是避免蕭條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力 量。」

  之後,這場激烈的學術爭辯以陳東琪勝出告終。他回顧說,「中國的確用強政府干預縮短了經濟下滑時間,儘管這個超強干預的代價也很大,但避免了一場大蕭條。」現在,類似的「崩潰論」又瞄準了新十年,比如「失去的十年」、「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等。

  「至少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不會像日本經濟那樣,出現『失去的十年』,也不會出現拉美國家那樣的『中等收入陷阱』。」對這種只看表象不研究歷史前 提變化的「預測」,陳東琪不以為然,他提出了四條主要因素:人口大國,需求旺盛;人均收入較低,發展空間巨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力量很強;地方經濟 增長潛力大,地方政府發展慾望強。

  就中國實際情況與日本和拉美國家,他比較分析說,日本人口少,生產率高,易形成生產過剩和通貨緊縮。而國內消費不足,只能出口,轉為外匯儲備; 就拉美而言,也有人口瓶頸,更主要的是其產業體系比較殘缺,沒有中國這樣齊備完整,「相對日本,中國人口多;相對拉美,中國產業體系具有優勢,能夠提供比 較多的就業機會。再加上服務業發展存在空間,服務消費需求較大,中國內生增長性,尤其是消費的內生增長性非常強。」

  在其看來,作為全球性人口大國和製造業大國的中國,其人口優勢和產業優勢為中國社會經濟的強勁發展,創造了有史以來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巨大 競爭優勢。以汽車製造業為例,2008年中國汽車製造產銷超過900萬輛,2010年就翻了一番超過1800萬輛,2011年有望達到2300萬輛。汽車 產業不僅從生產角度以1:10的乘數效應帶動經濟總量增長,而且從消費角度提高經濟增長的健康均衡和可持續,是一條縱橫中國製造業諸多領域的超級生產鏈和 消費鏈。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住房消費領域。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5%~60%。目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26.65平方米,城市化率每 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將新增1000萬城鎮居民。這意味著未來十年,至少需要新增26億平方米的住房供給。如果目前的房地產調控和收入分配改革到位,將消費 性住房變為房地產市場的主流,同樣會爆發出持久的驅動力。

  在陳東琪眼中,汽車、住房、家電、信息、旅遊構成了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連串「發動機」,「由於電力的供給能力提高,農村電網和『三網合一』的 建設加快,這些都促使農村家電消費和IT消費的快速增加。旅遊方面,以前是市民旅遊,未來是農民旅遊加速,原來是省內旅遊,未來會變成全國旅遊、全球旅 遊。近年來,旅遊業都是兩位數增長。」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不會崩潰。」這位諳熟於從微觀世界尋找趨勢線索的宏觀經濟學者肯定地說,「沒有理由對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過多擔憂和恐懼。」(中國經濟網)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2月28日

  2010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各種重大挑戰,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各 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 值186481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171005億元,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 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  

图一圖一

  居民消費價格一季度同比上漲2.2%,二季度上漲2.9%,三季度上漲3.5%,四季度上漲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3.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5.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6%。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0.9%。  


  


  70個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月度同比漲幅呈現先上升後回落趨勢。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全年農民工[3]總量為 24223萬人,比上年增長5.4%。其中,外出農民工15335萬人,增長5.5%;本地農民工8888萬人,增長5.2%。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2847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億美元。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6227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其中稅收收入73202億元,增加13680億元,增長23.0%。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85萬公頃,減少10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97萬公頃,增加32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92萬公頃,增加3萬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產2.9%。其中,夏糧產量12310萬噸,減產0.3%;早稻產量3132萬噸,減產6.1%;秋糧產量39199萬噸,增產4.8%。  


  全年棉花產量597萬噸,比上年減產6.3%。油料產量3239萬噸,增產2.7%。糖料產量12045萬噸,減產1.9%。烤煙產量271萬噸,減產3.9%。茶葉產量145萬噸,增產6.4%。

  全年肉類總產量7925萬噸,比上年增長3.6%。其中,豬肉產量5070萬噸,增長3.7%;牛肉產量653萬噸,增長2.7%;羊肉產量 398萬噸,增長2.2%。生豬年末存欄46440萬頭,下降1.2%;生豬出欄66700萬頭,增長3.3%。禽蛋產量2765萬噸,增長0.8%。牛 奶產量3570萬噸,增長1.5%。

  全年水產品產量5366萬噸,增長4.9%。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3850萬噸,增長6.3%;捕撈水產品產量1516萬噸,增長1.4%。

  全年木材產量728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1%。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3.4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97.5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60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 13.7%;集體企業增長9.4%,股份制企業增長1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4.5%;私營企業增長20.0%。輕工業增長13.6%, 重工業增長16.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0%;紡織業增長11.6%;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1.7%;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 20.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22.4%,其中汽車製造增長24.8%,鐵路運輸設備製造增長25.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 長16.9%;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18.7%。六大高耗能行業[4]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0.3%,化學原料及化學 製品製造業增長15.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3.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1.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 11.0%,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9.6%。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6%。

  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8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4%。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6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3422億元,增長25.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990億元,增長35.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5%。其中,城鎮投資241415億元,增長 24.5%;農村投資36725億元,增長19.7%。東部地區投資[6]11597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中部地區投資62894億元,增長 26.2%;西部地區投資61875億元,增長24.5%;東北地區投資30726億元,增長29.5%。



  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第二產業投資101048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投資136401億元,增長25.6%。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8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34038億元,增長32.9%;辦公樓投資1807億元,增長31.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5599億元,增長33.9%。

  全年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按經營地統計[8],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136123億元,增長18.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875億元,增長16.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139350億元,增長18.4%;餐 飲收入額17648億元,增長18.1%。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4.8%,糧油類增長27.9%,肉禽蛋類增長21.7%,服裝類增長25.8%,日用 品類增長25.1%,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3.5%,通訊器材類增長21.8%,化妝品類增長16.6%,金銀珠寶類增長46.0%,中西藥品類增長 2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7%,家具類增長37.2%,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2.3%。

  六、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貨物出口15779億美元,增長31.3%;貨物進口13948億美元,增長38.7%。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3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26億美元。


  全年非金融領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7406家,比上年增長16.9%。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57億美元,增長17.4%。

  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5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3%。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7%;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89億美元,與上年持平。

  七、交通、郵電和旅遊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320億噸,比上年增長13.4%。貨物運輸周轉量137329億噸公里,增長12.4%。

  全年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0.2億噸,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4.6億噸,增長13.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4500萬標準箱,增長18.8%。

  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9086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284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9.3%,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6539萬輛,增長25.3%。民用轎車保有量4029萬輛,增長28.4%,其中私人轎車3443萬輛,增長32.2%。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32940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985億元,增長21.6%;電信業務總量30955 億元,增長20.5%。全年局用交換機容量減少2707萬門,總容量46559萬門;新增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10]6433萬戶,達到150518萬 戶。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9438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9662萬戶,農村電話用戶9776萬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1179萬戶,年末達到 85900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11]4705萬戶。年末全國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15339萬戶,比上年末增加9244萬戶。電話普 及率達到86.5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4.57億人,其中寬帶上網人數4.5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4.3%。


  全年國內出遊人數達2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國內旅遊收入12580億元,增長23.5%。入境旅遊人數13376萬人次,增長 5.8%。其中,外國人2613萬人次,增長19.1%;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10764萬人次,增長3.0%。在入境旅遊者中,過夜旅遊者5566萬人 次,增長9.4%。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58億美元,增長15.5%。國內居民出境人數達5739萬人次,增長20.4%。其中因私出境5151萬人次,增 長22.0%,佔出境人數的89.8%。

  八、金融

  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2.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7%;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26.7萬億元,增長21.2%;流通中現金(M0)餘額為4.5萬億元,增長16.7%。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7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2.1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1.8萬億元,增加12.0萬億元。 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50.9萬億元,增加8.4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7.9萬億元,增加7.9萬億元。


  全年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5.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655億元。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 費貸款餘額7.5萬億元,增加18866億元。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餘額1.0萬億元,增加2935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餘額6.5萬億元,增加 15931億元。

  全年上市公司通過境內市場累計籌資10257億元,比上年增加5666億元。其中,首次公開發行A股347只,籌資4883億元,增加3004 億元;A股再籌資(包括配股、公開增發、非公開增發、認股權證)籌資4072億元,增加2057億元;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可分離債、公司債籌資 1320億元,增加605億元。全年公開發行創業板股票117只,籌資963億元。

  全年發行非上市公司企業(公司)債券3627億元,比上年減少625億元。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6742億元,增加2130億元;中期票據4924億元,減少1961億元。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47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145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680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 原保險保費收入952億元;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89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00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1109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 賠款及給付335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1756億元。

  九、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萬人,在學研究生153.8萬人,畢業生38.4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61.8萬人,在校生2231.8 萬人,畢業生575.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在校生2231.8萬人,畢業生659.2萬人。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36.2萬人,在 校生2427.3萬人,畢業生794.4萬人。全國初中招生1716.6萬人,在校生5279.3萬人,畢業生1750.4萬人。普通小學招生 1691.7萬人,在校生9940.7萬人,畢業生1739.6萬人。特殊教育招生6.5萬人,在校生42.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976.7萬人。


  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3%,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5%,其中基礎研究經費328億 元。全年國家安排了326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308項「863」計劃課題。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2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91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 中心達到72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532家。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累計支持設立20家創業投資企業,投資創業企業46家。全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 請122.2萬件,其中境內申請108.4萬件,佔88.7%。受理境內外發明專利申請39.1萬件,其中境內申請28.1萬件,佔71.9%。全年授予 專利權81.5萬件,其中境內授權71.9萬件,佔88.2%。授予發明專利權13.5萬件,其中境內授權7.4萬件,佔54.8%。截至年底,有效專利 221.6萬件,其中境內有效專利173.2萬件,佔78.2%;有效發明專利56.5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3.0萬件,佔40.7%。全年共簽 訂技術合同23.0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906億元,比上年增長28.5%。全年成功發射衛星15次。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

  年末全國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270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443個。全國現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71個,已累計完成對79850個企業 的產品認證[13]。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309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467萬台(件)。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準2860項,其中新制定 2123項。全年中央氣象台和省級氣象台共發佈氣象預警信號5149次,警報6559次。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477個,地震遙測台網32個。全國共有海洋 觀測站71個。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944種,測繪圖書806種。

  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515個,博物館2141個,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60個,文化館3258個。廣播電台227座,電視台 247座,廣播電視台2120座,教育電視台44個。有線電視用戶18730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8798萬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 96.8%;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6%。全年生產電視劇436部14685集,動畫電視221456分鐘。全年生產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紀 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4]95部。出版各類報紙448億份,各類期刊32億冊,圖書74億冊(張)。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4077個,已開放各類檔案 9035萬卷(件)。

  全年運動健兒在22個項目中共獲得108個世界冠軍,8人5隊15次創15項世界紀錄。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199枚 金牌、119枚銀牌、98枚銅牌,獎牌總數416枚。在廣州亞殘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185枚金牌、118枚銀牌、88枚銅牌,獎牌總數391 枚。

  新中國第一次承辦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歷時184天,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其中國家190個,國際組織56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台地區全部參展。累計參觀者7308萬人次。

  十、衛生和社會服務

  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15]93.9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0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1萬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7.4 萬個,村衛生室65.1萬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49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2851個。衛生技術人員58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37萬 人,註冊護士205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437萬張。鄉鎮衛生院3.8萬個,床位100萬張,衛生技術人員96.4萬人。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 病人數341.4萬例,報告死亡15950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55.80/10萬,死亡率1.20/10萬。

  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4.0萬個,床位312.3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36.5萬人。其中,農村養老服務機構3.1萬 個,床位213.9萬張,收養各類人員170.4萬人。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8.0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1400個,社區服務站5.1萬個。全年救助 城市醫療困難群眾373.6萬人次,救助農村醫療困難群眾813.8萬人次;資助1237.4萬城鎮困難群眾參加城鎮醫療保險,資助4223.7萬農村困 難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初步預計,年末全國總人口[16]134100萬人。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實際增長7.8%。農村居 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1.1%,城鎮為35.7%。按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274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比上 年末減少909萬人。



  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6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9374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6299萬人。參加 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43206萬人,增加3059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7]人數23734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 19472萬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農民工4583萬人,增加24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3376萬人,增加66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 16173萬人,增加1278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6329萬人,增加74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12306萬人,增加1430萬人。 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832億元,累計受益7.0億人 次。全國列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參保人數10277萬人。年末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209萬人。

  全年2311.1萬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減少34.5萬人;5228.4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68.4萬人;554.9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濟[18],增加1.5萬人。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供應總量[19]42.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5.3萬公頃,增長7.9%;商服用地 3.9萬公頃,增長40.4%;住宅用地11.4萬公頃,增長40.3%;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12.2萬公頃,增長10.2%。全年全國105個重點監測 城市綜合地價[20]比上年上漲8.6%,其中商業地價上漲10.0%,居住地價上漲11.0%,工業地價上漲5.3%。

  全年水資源總量2847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7%。全年平均降水量682毫米,增加15.4%。年末全國422座大型水庫蓄水總量 2091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多蓄水284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599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4%。其中,生活用水增加2.9%,工業用水增加 1.4%,農業用水減少0.6%,生態補水增加6.8%。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21]190.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105.0立方米,下降9.6%。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9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89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面積346萬公頃,佔全部造林面積的58.4%。截至年底,自 然保護區達到258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19個。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2.5萬平方公 里。截至年底,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為16204萬公頃,其中發放林權證的面積為13396萬公頃。

  全年平均氣溫為9.5℃,共有7個颱風登陸。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2.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9%。煤炭消費量增長5.3%;原油消費量增長12.9%;天然氣消費量增長 18.2%;電力消費量增長13.1%。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01%。主要原材料消費中,鋼材消費量7.7億噸,增長12.4%;精煉銅消費 量792萬噸,增長5.1%;電解鋁消費量1526萬噸,增長6.0%;乙烯消費量1419萬噸,增長32.3%;水泥消費量18.6億噸,增長 14.5%。

  七大水系的408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佔59.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佔16.4%,下降2.0個百分點。七大水系水質總體上持續好轉,部分流域污染仍然嚴重。

  近岸海域298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佔62.8%,比上年下降10.1個百分點;三類海水佔14.1%,上升8.1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佔23.2%,上升2.1個百分點。

  在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佔監測城市數的82.7%;有53個城市為三級,佔16.1%; 有4個城市為劣三級,佔1.2%。在監測的331個城市中,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好的城市佔6.3%,較好的佔67.4%,輕度污染的佔25.4%,中度污 染的佔0.9%。

  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0262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3.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6.9%,提高1.6個百分點。集中供熱面積39.1億平方米,增長3.0%。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4.5%,提高0.3個百分點。

  全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40億元,比上年增加1.1倍。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743萬公頃,減少20.7%。其中,絕收486萬 公頃,減少1.1%。全年因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05億元,增加4.4倍;死亡3101人。全年因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57億 元,下降31.2%。全年因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18億元,死亡51人。全年因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9.4億元,增加49.1%。全 年累計發生赤潮面積10892平方公里,減少22.8%。全年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7次,成災10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5.7億元,死亡 2705人。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7723起,下降12.8%。

  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79552人,比上年下降4.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01人,下降19.0%;工礦商 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13人,下降11.3%;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3.2人,下降11.1%;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 0.749人,下降16.0%。(國家統計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