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能源技術路線?
周天勇將新能源技術分成三類。一類是傳統技術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由此產生二次能源——電。第二類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如動力煤改油,這 是過去的內燃機用能源;動力油改電,這是現在汽車用電瓶等技術;還有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源。第三類是人類需要能源的終極技術能源——氫。
中國經濟時報:常規的技術演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能源替代戰略,即先是傳統能源,如煤油氣所發的二次能源電,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用作車的動力; 然後發展技術較為成熟的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替代一部分傳統能源;最後到發展終極氫能源。您說的趕超戰略,就是要提前發展氫能源嗎?
周天勇:從中國的情況看,路徑可能是水能發展;煤的二次能源電替代石油和天然氣,進行技術研發,將其產業化,並回收投資;太陽能、風能、核能等 技術研發,並產業化以及投資被回收;最後到終極能源——氫的研發成熟,產業化並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以及回收投資,並永續利用。這樣在時間的安排上, 2010年到2020年,還是主要用傳統能源,開始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20世紀末期,形成混合能源結構;2020年到2040年或者到2050年,主 要發展中間過渡能源產業,替代傳統能源,開始發展氫能源;最後到2040年或者2050年時再大力發展氫能源,讓它產業化,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這就是 循序漸進的能源發展戰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採用常規能源技術演進路線,即採取能源發展的跟隨戰略嗎?產業規劃中遇到的難題是,如果能源發展採取跟隨戰略,或者稱之為 跟進戰略,就是跟在發達國家能源技術和產業演進的後面,與他們有一個時間差,他們先研發和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再產業化,然後他們將技術和產業轉移給我 們,他們再研發終極技術能源,並將其產業化。他們用終極能源技術和產業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產業時,我們正處在大量使用中間技術能源的階段。也就是說,在 發達國家可能用終極能源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後,我們還要運用中間能源過渡一段時間以後再接納終極能源,別人發展完了我們再跟隨。
能源跟隨戰略,有利有弊:利就是研發在先,技術成熟,可以引進、消化,國內也有現成的技術,初始投資和產業化成本相對較低;弊就是,氫和其他新 能源的關係如何處理——如液晶替代顯像管、數字替代磁帶的關係,煤電替代石油和其他受限制新能源畢竟是中間過渡技術。如果氫能源技術成熟很快,中間能源過 渡技術產業的投資將會是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緊接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是:中國在能源技術和產業升級方面有沒有可能採取跨越和趕超戰略呢?也就是說,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的能源技術發展進程,跨 越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階段,直接進入終極技術能源階段。中國與發達國家氫能源技術的研發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甚至國內有的研究更加先進和更加實用,並且成本比 國外低。解決關鍵部位的技術,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能源技術和產業「淘汰——替代,再淘汰——再替代」這樣一個路徑來發展我們的能源?第一,中國在能源技術和 產業類型的選擇上為什麼不能跨越式發展,為什麼不能採取趕超戰略?第二,中國為什麼還要像黑白電視、彩電、顯像管電視、錄像機、膠卷等技術一樣,非得走 「引進——被淘汰,再引進——再被淘汰」的老路?第三,中國為什麼要作為國外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的產業化基地,讓他們賺回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的投入和研發成 本,再賺取利潤?我建議,中國在能源技術方面,是不是沒有必要再經過能源的中間過渡技術這一階段;中國在能源戰略選擇上,有沒有可能採取趕超戰略,即主攻 氫能源的戰略。
終極氫能源技術選擇的障礙是什麼?
發展氫能源戰略的「利」不言而喻。氫燃料沒有廢棄電瓶等固體污染,氫的碳排放幾乎為零,能極大地緩解中國未來碳排放壓力。如果是煤二次變電還得 排放,煤變成電,電用到電瓶上,電瓶用到車上還得是煤來發電,還得有排污。氫能源如果代替煤,今後礦藏煤加工的附加值比現在用來燒的附加價值要大得多。氫 如果替代煤變電,可以減輕煤的運輸壓力和運輸能源消耗。如果以後國際貿易中有碳關稅,我們採用氫能源,產品的競爭力也比較高。
中國經濟時報:不同技術能源戰略選擇有背後的利益博弈。傳統技術、中間過渡技術和最終技術都有既定的利益,其研發投入的利益,技術偏好的利益,正在運轉的不同技術能源廠商的利益,這些利益不可能不影響中國能源技術路線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障礙。
周天勇:我認為這是客觀的,也無可非議。比如一些廠商在動力車的電瓶、動力裝置等方面的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如果某一天停止其應用和產業 化,而改為終級技術能源氫,則研究和投資電瓶車的投資者和廠商,損失將非常巨大。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國家來說,要選擇對國家、民族和未來有利的能源發 展技術路線。
假如國家最終選擇走終極能源技術的路線,那麼有一些國家過去鼓勵過的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甚至已經建設了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工廠的,如電瓶、電動車等等,其退出損失,國家應該給予補償。
中國能源技術路線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做到幾個「避免」:第一,避免中國在能源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方面總是跟在發達國家後面;第二,避免中間過渡能 源技術投入造成巨大的被替代損失,包括投入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三,避免成為發達國家收回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研發投資成本,並賺回利潤的場所。
能源發展採用什麼樣的運作模式?
在下一個20年中,主要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還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與終極技術能源混合發展,還是主要發展終極技術氫能源,是三種不同的模式選 擇。另外,政府推動模式也不一樣,政府主導先選擇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還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與終極技術能源共同發展;或者兩種技術能源發展都試點,這是不同 的推動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哪種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
周天勇:我建議,(1)由於能源技術戰略選擇非常重大,希望組織各方中立的專家形成多個背靠背的研究組來論證這個問題。對中間能源技術與終極能 源技術的可行性、成本、風險進行評估,得出意見。(2)對國內氫能源技術研發、應用等情況進行一次普查和摸底,做到心中有數。(3)瞭解世界各國氫能源研 究應用的情況,考慮能源技術的引進,是引進中間過渡技術還是引進終極技術?國家給中間過渡能源技術應用推廣和氫能源技術應用推廣同樣的試點場所,長遠來看 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國家應該著力支持終極能源的技術路線。
作為一個經濟學方面的學者,我也認為,不同技術能源結構的選擇,最後還是取決於成本和市場的認可,並不取決於國家。如果煤便宜,用戶就會用煤而 放棄電。政府對新技術能源只能支持,通過補貼、採購,將傳統能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如電池技術阻止了氫能源技術的發展,就得考慮煤發電的碳排放和污染處 理,生產電瓶的污染處理,廢棄電瓶等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理污染就要加稅,讓這個問題作為企業的成本內部化,使其成本高而氫能源使用成本相對低,這樣氫能源 就能發展起來。但是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場,否則成本可能非常高。
選擇中間過渡能源技術,還是選擇終極能源技術?我只是將這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提出來。我不是技術專家,只是在成本、替代損失等方面考慮得多一些,我也沒有多大把握。希望能展開討論,使國家對能源發展戰略的選擇作出科學的決策。(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