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中國離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桂冠,金融危機中率先復甦的高增長,再加上北京、上海、廣州等現代大都市的繁華景象,使一些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了。然而更多的數據,更明顯的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GDP排名上逐年超過發達國家加拿大、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升至世界第三。今年8月16日, 據日本政府公佈的數據,日本二季度GDP僅環比增長0.1%,為1.288萬億美元,而中國二季度GDP則報1.337萬億美元,已經明顯超過日本。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桂冠,金融危機中率先復甦的高增長,再加上北京、上海、廣州等現代大都市的繁華景象,使一些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了。然而更多的數據,更明顯的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什麼是發達國家?國際上通行的判斷標準並非總量而是人均,1995的標準是人均GDP8000美元,2005年則提高為1萬美元。目前,被認定 為發達國家的共有40多個國家。其他150多個國家,統稱為發展中國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個國家,又被聯合國稱為「最不發達國家」。

  中國人對GDP有著特殊的情結,因為GDP總量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而強國,則是中國人一百多年來的夢想。曾任經合組織經濟部主任的 麥迪森,出版過《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一書,對於中國長期以來的GDP有一個估算。為了儘量減少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對統計真實的經濟規模的影響,採取了 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並創造出「1990年國際元」作為衡量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的單位。

  按照麥迪森的測算,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相當出色。從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排名世界第一。1820年 中國的GDP佔世界GDP的28.7%,大大高於英國GDP所佔5.2%和日本GDP所佔3.1%的份額;另據美國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 書中提供的數字,1830年中國製造業產量佔世界製造業生產量的29.8%,略低於整個歐洲所佔34.2%,但大大高於英國和日本分別所佔9.5%和 2.8%的份額。

  但中國的人均GDP並不佔優勢。根據另一位研究中國古代GDP的先驅貝洛赫的研究成果,1840年中國的人均GDP下降到206美元,同期英國 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l78美元。麥迪森的估算要樂觀得多,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在公元元年到l000年為 450美元,1300年到1820年為600美元。

  麥迪森給出的數字表明,1880年中國和美國佔世界GDP總量的份額是相同的,均為14%,自此之後,中國佔世界GDP總量的份額一路下滑, 1913年中國為8.9%,美國為19.1%;1950年,中國4.5%,美國21.2%;1973年中國4.6%,美國22%。一升一降,其間原因首推 清朝的盲目自大,士大夫的虛驕與守舊,以天朝大國自居,卻不見西方世界已經進行了工業革命,紛紛崛起的變局。先有妄自尊大,不思變革,後有列強侵略、內戰 連年,於是中國一再錯失發展機遇。

  中國經濟現代化曾經錯失三次歷史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 起步的機遇;第三次機遇,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轉移時期。這次機遇的錯失, 使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差距明顯拉大。

  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新的起點,中國開始了工業化、現代化的新進程。以2001年加入WTO為標誌,中國抓住了全球化的機遇,加入全球產業 鏈,成為「世界工廠」,為世界提供了廉價豐富的產品;同時,也解決了大量農村人口的就業,提高了民眾生活水平,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然而,如果說GDP總量 反映了一國或是一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從總量上看,中國的經濟實力的確已經有很大的進步;而人均GDP則反映了一國或是一個區域的富裕程度, 那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民眾依然很不富裕。

  中國目前的人均GDP是多少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4月發佈的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數據,2009年中國的人均GDP為 3677.86美元,排名第97位,美國為46380.91美元,德國是40874.64美元,日本為39731.04美元。按此計算,中國的人均GDP 是美國的8%,德國的9%,日本的9.2%。

  按照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的說法:中國還有1.5億人達不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標準,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後面的因素更準確地反映了中國的現實, 也就是中國是一個人均GDP排名落後,還有大量的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即使按照中國人收入1300元人民幣的貧困標準線,還有4000多萬人沒有脫貧, 這都是中國的現實。

  這一現實的背後也有一系列數據:

  從經濟發展佈局看,結構性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平衡,中國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2008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15,高於法國、瑞士、美國,也高於羅馬尼亞、印度和馬來西亞等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從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看,中國公共福利事業仍有待發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任務艱巨,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達886萬人,超過澳大利亞人口的1/3;

  從貿易結構看,中國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資源和人力的貨物貿易比重大,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服務貿易比重小。據世界銀行統計, 2003年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美國分別為2%、23%和75%,日本分別為1%、31%和68%,德國分別為1%、30%和 69%。由於農業所佔比重已經很少,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國內主要從事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服務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發達國家單位產值能耗僅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的50%左右,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和技術。

  數據或許很抽象,但是如果你離開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到中國西部、中國的農村去看一看;如果,你再到美國或者日本的農村去比較一下, 一定可以發現其差距所在。在2005年,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指出,2002年中國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在世界108個國家中排在第69位。如果把人均 GDP和經濟結構的綜合年代差理解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年代差距,那麼,2002年,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相當於1858年的英國、1892年 的美國、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韓國經濟現代化水平。

  30年改革開放,中國開始了強國之路,然而還有另一條更為長遠的路,就是富民。回首百年前的歷史,中國的GDP也曾世界第一,但卻在「老子天下 第一」的虛驕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今天的世界又一次在變革之中,經濟危機使各國在遭遇困境的同時,也在謀求變革,尋求新能源、新生物技術、新 IT技術的突破,改革福利體系,世界的新的政經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而中國也在面臨新的改革關頭,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至關重要。在此時,中國民眾與政府更需要 清醒地定位自身,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道路仍然很長。(《環球》雜誌)

中國經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超過美國  

  國家發改委專家張燕生今日表示,如果中國經濟遇到障礙就會減速,不可能在短時間超過美國。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燕生張教授26日做客中國新聞網,就「中國經濟責任論」話題背後釋放出的信息,以及近期「中國GDP超日」話題進行解讀,並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近期一些熱門經濟話題並答問。

  張燕生在談到中美差距時表示,首先世界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我們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依存,越來越趨同,所謂趨同指我們的發展類型會越來越接近, 從這個角度來講,世界大趨勢是趨同的,趨同的假定是趨勢是外推的,也就是明天他的前景,和今天昨天是一樣的。 剛才我講到了,也就是說我們會發現趨勢並不會外推,有的趨勢是會逆轉的,剛才我講到了日本,也就是說我們看日本,我們會發現在1985年的時候,可能日本 的人均收入大致是美國的80%左右,1995年的時候,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5倍,我們按照趨勢外推,那麼05年呢?日本應該更高,美國應該更 低,但是後來發現,後來日本停滯了,美國卻進入到了IT革命和新週期,迅速把美國和日本拉開了。

  張燕生表示,什麼時候中國超過美國,他都是假定中國保持一個很高的速度,而美國始終保持一個比較低的速度,因此中國始終有一天會超過美國。但是 歷史發展始終是波浪形的,我們有谷頂也有谷底,美國也有。所以像這種觀點,從我來講沒有那麼樂觀,因為我們用自己真實的眼睛來看待中國的時候,會發現支撐 我們前三十年增長優勢已經告一段落,在新的競爭優勢方面,如果我們遇到障礙,我們經濟就會減速,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實際上不像人們想得那麼樂 觀,認為在比較短的時間能夠超越。

  張燕生分析說,我們同美國的差距,第一是人才,美國之所以能夠發展這麼快,而且綜合力這麼強大,他有全球化人才很多,我們中國有13億,真正變 成一個綜合國力強盛的國家,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到中國來,叫人才的國際化,那我們做到這一點需要什麼樣的努力?我們發現我們的法制、體制,生活的品 質,各個方面達到的條件,都不是五年、十年、二十年能夠實現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燕生教授)



人質事件兇手如何從警變匪

  他曾因截獲裝滿現金的貨車而榮膺「菲律賓年度十大傑出警察」,卻因捲入一贓小額弊案被逐出警界。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身份是一名劫匪。

  「我已經射殺了兩名人質,要是特警部隊不停止行動,我會殺光所有人。」挾持25名人質的菲律賓劫匪門多薩手持M-16步槍,向棉蘭老廣播網發話。

  僅僅7個多月前,門多薩的身份還是一名受人尊敬的高級警督。此番劫持人質,他表示目的在於「用錯誤糾正(解職的)錯誤決定」,並要求恢復他的職務和補償被解職期間損失,但這一要求遭到了菲律賓廉政法院的拒絕。

  因勒索2萬現金被解職

  據《問詢者報》報導,今年1月,蘭多·門多薩與其他四名警察一道被廉政法庭解職,同時被剝奪領取退休金的資格,也不能再在任何政府部門供職。此時,他距離年滿56歲的法定退休年齡只有12個月。

  解職原因是廉政法庭經調查發現,門多薩與其他四名警察曾向一名中餐館的經理勒索2萬比索(約合人民幣3014元)。

  根據案件記錄,2008年4月9日,督蘭多·門多薩與四名警察在馬尼拉的維托克魯斯的街頭搭話來此泊車的中餐館經理克里斯蒂安·克勞,指稱他非法停車、無證駕駛。期間,警察還試圖在他的汽車上藏毒,以指控他使用違禁藥品。

  據克勞事後回憶,當時他未能滿足警察索取現金的要求,警察們毆打並用手槍威脅他,還強迫他吞下一小包冰毒,目的是讓他無法通過警局的毒品測試。作為不提起持有控訴的條件,警察向其索取20萬比索。最終,在通知一位朋友送來2萬比索後,克勞被釋放。

  事發時,門多薩是機動巡邏部的主管。當年4月25日,他被停職90天。

  2008年6月,門多薩曾一度被調往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但此項調動並未得以真正執行。同年8月,由於克勞未出席案件的初審程序,馬尼拉檢察院第八分院駁回這起敲詐案。同年10月17日,菲律賓國家警察局國內事務部因克勞未出席解職處理程序,也駁回了該案。

  但在2009年2月16日,國家警察局卻宣佈解除門多薩的警察職務。

  據門多薩的弟弟格雷戈里奧轉述,自己的哥哥在被「非法」解職後心煩意亂,認為國家警察局剝奪他領取退休金的資格後,「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他感到失望,覺得自己在警察崗位上幹得不錯,卻因自己沒做過的事遭解職。」格雷戈里奧說,他哥哥覺得「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遭解職)沒走正當程序,沒有聽證會,沒有申訴」。

  曾截獲6500萬現金並上交

  據《南華早報》報導,1986年2月,從警5年的門多薩帶領團隊截獲一輛載有13箱現金的貨車,菲律賓前總統、大獨裁者費尼南德·馬可仕本打算 將這批現金偷運出境。門多薩將這批總值6500萬比索(約合人民幣970萬元)的現金交還給菲律賓當局,當年他榮獲由國際青年商會頒發的「菲律賓年度十大 傑出青年警察」。

  門多薩的個人榮譽遠不止於此,在近30年的警界生涯裡,他一直是「模範警官」的詮釋者,被同事公認為工作努力且心地善良,共獲得由菲律賓國家警察局頒發的17項榮譽,包括榮譽徽章、效率獎章、功績勛章、服務獎章和一封嘉獎信。

  門多薩出生於1955年1月,曾在菲律賓大學主修犯罪學並獲學士學位,他與妻子奧羅拉育有兩子一女。他的長子比斯馬爾科目前任班加德地區的警察局副局長。

  1981年4月,26歲的門多薩作為一名巡警,在菲律賓統一國家警察局開始自己的警界生涯。

  1991年1月,他加入合併後的菲律賓國家警察局,任西部警區(馬尼拉警察分局的前身)的3級高級警官。2002年5月,門多薩被提拔為警督,2005年8月,又被升為高級警督。

  「腐敗與無能絕不僅僅是警察的問題」

  作者: 南方週末記者 胡賁 實習生 李順 雷磊

  在菲律賓,治安何以如此惡劣?警察何以如此業餘?

  幾乎就在香港旅行團被劫持的同時,在馬尼拉市的另一端,一名旅居馬尼拉的韓國人和7名親友也被劫持。這名韓國人最終被綁匪殺害。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被稱為「亞洲綁架之都」。2009年,菲律賓記錄在案的綁架高達138起,再創1995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而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是56宗綁架案。

  今年5月,菲律賓多家外國商會甚至發表公開信,要求菲律賓政府不要公佈納稅最多的外國企業名單,因為這會刺激針對外國公司僱員的綁架案進一步增 加,而這是在菲外企最主要的風險之一。「此次劫持人質事件,只是菲律賓長期以來治安混亂、政府治理失敗的一個表現而已。」長期研究菲律賓問題的廈門大學南 洋研究院教授蔣細定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一名授勳的、為警方服務數十年的傑出警官都能成為綁匪,簡直是警匪一家。」「這是體制的失敗。」馬尼拉策略與發展 研究所主任赫爾曼·克拉夫特表示,「警察的腐敗與無能並不僅僅是警察的問題。」

  「警」是怎麼變成「匪」的

  羅蘭多·門多薩一度被推薦為社區警長人選,而他最終作為劫匪與他的前警察同事們對峙了十幾個小時。

  55歲的門多薩,1981年畢業於菲律賓犯罪學院——這是菲律賓警察系統惟一的人員培訓機構。加入警界5年時,他就被選為「菲律賓十大傑出青年警察」。此後,他共獲得國家頒發的17枚榮譽勛章,一直陞遷為馬尼拉警區的巡警隊長、高級督察。

  門多薩的家庭是典型的警察世家。他的弟弟格雷戈利奧也在警隊中服役,而他的一個兒子俾斯麥更是地方警署的副警長。

  實際上,直到門多薩作為劫匪被擊斃後,他的鄰居仍然告訴菲律賓當地媒體,「他是那種只要你有困難,就一定可以找他幫忙的人」。此前剛被解職後,門多薩身邊的很多人都還希望他能競選社區警長職務。

  而正是這位「模範警察」卻在2008年被控敲詐勒索一名普通市民。

  菲律賓申訴辦公室(Obudsman Ofice)的卷宗顯示,2008年4月9日,25歲的廚師克里斯蒂安·卡勞在停車時被門多薩率領的4人 巡警小組攔下,指控他違章停車、無照駕駛、吸毒,並當場勒索3000比索(約合450元人民幣)。克里斯蒂安拒絕交錢,然後他被帶到巡警總部的停車場。 「他們用我車上的安全帶綁住我,並迫使我吞下毒品。」克里斯蒂安的問訊筆錄中寫道,他最終交出了2萬比索贖金。

  兩個星期後,菲律賓申訴辦公室開始了對門多薩的調查,他立刻被要求離職。今年1月,門多薩被正式解職,並被取消了退休金。

  在劫持人質後,香港旅遊團的大巴上貼出紙條,門多薩稱上述案件是「一個大錯誤」。不過,無論他是否被冤枉,在美國《紐約時報》駐馬尼拉特約記者、菲律賓人卡洛斯·塞爾德蘭看來,「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進行敲詐勒索,確實幾乎是菲律賓警察最常見的犯罪形式」。

  「菲律賓的執法部門長期受腐敗所困擾,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蔣細定說,「執法部門所能獲得的國家預算非常少,大部分警察的工資僅比普通苦力的工資略高。」

  或許有點匪夷所思,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08年公佈的一份備忘錄,60%的菲律賓警察生活在菲律賓政府所確定的貧困線以下。

  蔣細定介紹,菲律賓的社會養老保險僅覆蓋20%的人口。而按照慣例,菲律賓的僱主與員工之間的退休安排是「你在我這個公司工作了30年,我給你30個月的工資作為退休金」。所以,對於在警局工作了一輩子的門多薩而言,失去了退休金,也就失去了此後的一切生計。

  連槍都買不起的警隊

  「菲律賓警察無力對抗有組織犯罪和暴力團夥,只能把精力集中於抓捕酒後駕車、濫用毒品等治安問題。而這些一般的治安處罰往往都可以用錢買通,交錢就無罪釋放。」《紐約時報》駐馬尼拉特約記者塞爾德蘭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直到2008年,馬尼拉的小商業者們還在請願,要求政府制定新的罰款規定,其中一條是建立「罰款要開具收據」的制度。而這一改革依然未能實現。

  亞洲開發銀行的備忘錄指出,由於菲律賓警方往往把「抓捕歸案率」而非「破案率」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導致警察們更願意處理治安事件。

  而且因為缺乏經費,「菲律賓的普通警察一般不具備刑事偵查的基本訓練,最先趕到犯罪現場的警察們往往不得不等待專業隊伍來處理,甚至等上兩個小時」。

  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組建於1991年,是由當年的「菲律賓保安團」和「菲律賓國民綜合警察」重組而成。

  菲律賓保安團是美國殖民統治時期組建的保安部隊,在馬科斯獨裁統治時代,成為了當局的武裝爪牙——菲律賓人記憶中的半夜逮捕、殘酷審訊等獨裁噩夢,都來自這支臭名昭著的部隊。

  在拉莫斯任期內,為了給菲律賓保安團恢復名譽,拉莫斯下令重組菲律賓的警察力量。但保安團依然是新組建的菲律賓國家警察的基幹。而且這一重組的 另一個副作用,是導致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的管理一片混亂——國家警察同時向內務部和警務委員會報告,而地方分部的警長則由地方行政長官推薦,但警察局長的 陞遷又由國家警察部隊內部決定。

  正是這一體系,導致了菲律賓警察在應對各種犯罪事件的威脅時行動遲緩,指揮混亂。

  此前,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馬尼拉警察局長聖地亞哥先後承認,警方特種部隊的設備及訓練均不足,導致營救缺陷。

  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官方網站公佈,這個擁有一億人口的國家,2008年的警察預算不到70億元人民幣。而香港警方去年的預算總額為120億港幣。

  即使菲律賓警隊這可憐的一點預算,超過九成用於支付12萬名警察的工資。

  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發言人尼卡諾爾·巴托諾梅去年曾說,由於沒有足夠經費,逾半數菲律賓警察必須在沒有配備槍支的情況下面對各種罪犯。2003年至2008年,菲律賓警員總共配備了不到3萬支手槍。

  而菲警方估計,目前流散在菲民間的未登記槍支已多達100萬支,而且多數為法律明令禁止的高火力武器。

  「民主櫥窗」淪為失敗國家

  「管理紊亂」、「家族化嚴重」、「內部互相包庇」,亞洲開發銀行的備忘錄用了這樣三個詞描述菲律賓警察部隊。

  而事實上,警隊的現狀只是菲律賓整個權力體系的縮影。

  有分析人士指出,門多薩之所以做出「通過綁架要求官復原職」這麼毫無邏輯的決定,與菲律賓軍警和政界之間的奇特聯繫有關。由於各政治家族都要依仗軍警的力量,菲律賓一直以來就有的傳統是:嘩變、政變失敗的軍警,通過劫持人質要挾政府,最終實現官復原職。

  國民警察部隊的前身菲律賓保安團的多名領袖就曾多次發動軍事政變,而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本人更是利用軍隊,尤其是菲律賓保安團影響政治的行家——拉莫斯在1991年以後擔任菲律賓總統,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簽署大赦令,赦免所有軍隊出身的叛亂分子。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稱:「菲律賓正成為東南亞的一個失敗國家」。在由美國「和平基金會」每年發佈的失敗國家指數列表中,2009年菲律賓的失敗指數為85.8,最失敗國家索馬里為114.7。

  1946年獨立後實行美式民主的菲律賓,一度被視為「東方民主櫥窗」,但馬科斯的獨裁,令菲律賓民主制度不可逆轉地沉淪下去。馬科斯上台後,為 了斂財,總統府甚至明文規定,每進口一箱魚罐頭必須給總統1500比索的「捐款」。此後,大小公司爭相讓馬科斯家族的人充當保護傘,以非法牟利。1984 年世界銀行的一份秘密報告指出,1978~1982年世行給菲律賓貸款137億美元,其中31億美元「不知去向」。

  菲律賓的病症爆發了:貪污腐敗氾濫、司法不公、貧富懸殊、國家負債達到極限、銀行業癱瘓、投資退縮。

  菲律賓的世襲政治家族們則在過去的上百年中和軍隊培養了良好的共生關係。並借此培養出了二百多個「政治世家」,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他的前任阿 羅約、前任的前任拉莫斯,都來自菲律賓的「政治世家」。而再前任,是阿基諾三世的母親阿基諾夫人。「世襲家族們只對名聲感興趣,而非執政能力。」新加坡東 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塞維利諾說。

  這樣的政局下,維持治安的地方武裝力量,實際上無異於地方政治家族豢養的私兵,主要用於維護家族自身的利益。至於公共治安缺乏基本預算,於是也 並不令人意外了。「門多薩在表達一個底層民眾對菲律賓社會的不滿。這背後的確影射了一些菲律賓政治現象:腐敗、政府低效率以及司法不公。」塞維利諾說, 「此次劫持就表現了菲律賓國內社會對於暴力的迷戀,他們不相信司法會給他們帶來實惠,而是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一件偶發的槍擊外國人的事件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但在國內生活的普通人每天所受到的傷害無人理會,在海外工作的菲律賓勞工又因為槍擊事件而被歧視,這就是我們國民的悲劇。」卡洛斯·塞爾德蘭對本報記者表示,「我不知道我們何時能走出這個噩夢。」(南方週末)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謝國忠:香港正痛苦地滑向邊緣化

  香港夢想內地客會來買樓,加上不負責任的低利率,令其樓市充滿泡沫;高樓價是影響香港競爭力的根本障礙

  1997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後,香港經濟便停滯了。過去13年裡,香港人均的名義GDP(即未經通脹調整)上升了百分之十幾。但因港幣兌人民幣的匯率跌了五分之一,而香港的生活用品大多來自內地,生活成本其實由人民幣決定,因此,說香港經濟「停滯」其實已算客氣。事實上,若都用人民幣衡量,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人的生活標準降的比日本人多。

  此外,若沒有中央的支持,香港的經濟表現還要差許多。例如,香港實行零關稅,內地客人去香港購買奢侈品,這是香港經濟的一大亮點。但是,大陸其實完全可以取消奢侈品的進口關稅,因為大陸並沒有相應的競爭行業。大陸的高關稅僅是幫助把需求導向了香港。

  香港股市是另一個經濟亮點。它其實只是中國股市的國際板。上海其實可以很輕鬆地搶它的生意,只要把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提高到5000億美元。沒有中央的支持,很難想像香港的經濟會是今天的樣子。

  香港所有的苦難,可歸咎於它對房地產的迷戀。經過1997年的泡沫破滅,照理說,香港應當能夠永遠戒掉對房地產的痴迷。日本就是這樣的。然而事實恰好相反。香港人最新的夢想,似乎就是等一個土土的大陸佬來敲他的門,掏出幾百萬美元來買他的公寓,然後他的下半輩子就有著落了。這樣的夢想,加上低利率,支持著香港樓價,令其比1997年的高峰期僅低了十分之一。

  「香港的房地產是無價的,」當地一名炒房老手告訴我, 「這就像一個宋朝花瓶或畢加索的畫,內地有13億人等著收藏它們,你說標什麼價好呢?」

  內地人提著成袋的現金到香港買樓,這樣聳人聽聞的故事在香港時有耳聞,但支持這個城市泡沫的真正原因是債務。這是老生常談了。相比其經濟增速, 香港的債務上升速度是前者的三倍。事實上,香港私人部門的槓桿率甚至比1997年更高。經過1997年的崩盤,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槓桿率拉的如此之高,這也算是香港特色。

  香港金融業完全不負責任的行為助長了泡沫。普通的按揭貸款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掛鉤,還不到1%。只要利率提高至3%,許多借款人就會陷入麻煩。 難道這樣的金融產品比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要強?香港政府如何能容忍這樣的金融產品?一旦泡沫破裂,香港政府又將被迫通過限制供應來支撐樓價。每經過一輪這樣的週期,香港經濟就會變得更小。

  另一方面,內地城市則在不斷追求規模最大化。目前的樓市泡沫為地方政府提供了融資,讓其最大化地促進發展。當泡沫破裂,它們會任由房價下跌,吸引新的資金接盤。

  相反,每經過一輪週期,內地城市就變得更大。廣州和深圳的人口都將超過2000萬。北京和上海會是前者的兩倍。香港的人口僅700萬,要在中國的超級大城市中脫穎而出何其難矣。

  香港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部分原因是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名義GDP和工資以兩位數的增速上升,樓價上升更快。人們說,樓價比收入上 升領先了若干年,應該提前用收入買樓,這也能自圓其說。相比之下,目前的泡沫是一場鬧劇。未來10年,工資不會迅速上升,香港的根本挑戰是來自北部的競爭 壓力。過去10年,儘管香港經濟停滯,上海快速增長,但香港的平均工資仍然是上海的2.5倍。

  如前所述,香港的競爭對手已不再是上海,而是像廣州和深圳這樣的鄰居。香港如果不改變增長戰略,它有可能失去在粵語世界的領先地位。

  高樓價是影響香港競爭力的根本障礙。它的住宅市值可能超過GDP的4倍,而僅僅一半人口擁有自己的住宅,其餘居住在政府的「公屋」,或政府補貼帶福利性質的「居屋」。香港經濟以房地產為中心,在全世界獨此一家。

  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優惠,其實以抑制上海為代價。但這樣的政策能持續多久?上海人口僅佔全國的1.6%,而上繳的財政收入是全國各省份中最多的。另一方面,香港貢獻的財政收入是零。忽視最能幹的兒子,補貼最懶的兒子,這樣的局面能持續多久?

  香港必須以地產政策平衡數量和價格,保持相關性。首先,政府應該制止瘋狂的按揭產品,否則下一次衰退到來時,政府會吃盡苦頭。對於高風險的抵押貸款,應要求銀行作出更高的撥備。

  其次,香港政府目前的主要收入來自賣地,應考慮物業稅,以此取代前者。稅率可以從百分之二開始,最終達到百分之五。這樣一來,政府可降低支持地價的動力。考慮到香港人口老化,福利開支上升,這樣的政策無可避免。

  第三,香港目前的商業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周圍的狹小地帶,政府應規劃替代性的更大的商業中心。新址可考慮設在大嶼山。香港投資建設港珠澳大橋要花一筆巨款,若無戰略擴張,花這筆巨資不值當。

  香港人夢想把房地產賣給內地投資客,到頭來這可能也就是一場夢而已。人口老化,經濟不振,仰仗中央,香港正痛苦地滑向邊緣化。該醒醒了。

  (謝國忠是財新傳媒特約經濟學家《南華早報》)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成思危:7省10市地方債務超過財政收入2倍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在央視「「今日觀察」」分析七月份經濟數據時,對中國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表示了憂慮。成思危說:還有一個隱憂,就是最近大家 提到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債務。根據審計署的審計,對18個省,14個市,38個縣的審計,就有2萬多億,全國大概有多少現在沒有準確的數據,據說有 8000個投資平台,將近7萬億的這個債務。那麼根據審計署的審計,18個省裡面有7個省,有10個市,還有一些縣,它的財政收入和債務的比,債務是超過 財政收入2倍,超過了財政收入,其中最高超過2倍多,所以這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現在中央也是在下力量來治理。因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如果他沒有還債能力的 話,就會造成中國式的次貸。

  這不是僅僅靠中央財政埋單,就是銀行壞賬沖銷,或者地方政府靠賣地啊,靠稅收來還債。所以這個情況是我們值得警惕的。所以現在中央在下大力量在治理這個問題。

  以下是此期節目的文字實錄:

  解說:七月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火熱出爐,諸多重要數據如何解讀?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走進演播室,點評數據,研判大市。《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史小諾):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在今天上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七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 較快的增長,其中老百姓所關心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是上漲了3.3%,創下了年內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回落,那麼怎樣解讀這些宏觀經濟數據所透露出來 的新的信息?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是否意味著通脹反彈壓力的加大?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又將會怎樣?今天我們將會就此展開評論。

  今天演播室請到的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還有我們的評論員張鴻。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剛剛出爐的主要的經濟數據。

  解說:7月經濟數據今天出爐,來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

  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

  1─7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9866億元,同比增長24.9%,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

  盛來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有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就是說民間的投資它在政府政策的一種帶動下,民間的投資有啟動的跡象。那麼7月份,民間投資的增長率是31.9%,比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高出7個百分點。

  解說: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922億元,同比增長18.2%,與上半年增速持平。

  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八大類商品價格六漲兩降,其中,解說: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8%,漲幅比6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

  海關總署昨天發佈數據,7月份,我國進出口值達2623.1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其中,出口達1455.2億美元,增長38.1%。外貿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月度新高,是2008年7月以來的最好記錄。

  CPI上漲,貿易順差擴大,該如何看待這些數據的新變化?

  主持人:好的,剛剛是我們通過一個片子瞭解了很多的宏觀經濟數據,那麼對於這些數據當中兩位最關心什麼?從這些數據當中我們從它的背後能夠解讀怎樣的信息?我們想聽聽成老的觀點。

  成思危(著名經濟學家):我總的看法,今年總的形勢是向著宏觀調控的方向發展,但是現在看來這個現象我用四句話來概括,第一,就是投資增速,逐 漸放緩;第二,就是消費拉動現在起色不大;第三,就是這個外貿的情況逐步回升;第四,就是對通貨膨脹不能放鬆警惕。我覺得實際上我們今年是個調整之年,但 是你又不可能剎車剎得太快,因為你這個原來投資的項目,你還得繼續讓它投資,對吧,另外經濟也不可能一下子剎太快,它受很大影響,所以我們說要緩慢地去降 低這個經濟發展的速度。但是我認為投資的這個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儘管是逐步減緩了,但是我們從數據來看,還有24.9億到7月份,比去年 30.1%是下降了,但是總體還處在比較高位,那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今年上半年的12萬億投資裡,中央就有9000多億投資,地方佔了11萬億,這 就說明在一些地方可能對於利用投資拉動GDP還是比較看得更重要,所以在這種情況底下,我認為這個雖然是逐步的回落,但是可能還要進一步的去貫徹落實科學 發展觀,要認真考慮投資的效益。

  那麼從今年上半年這個消費的情況來看,基本是持平,為什麼?就是因為老百姓的購買力,他還沒有能夠得到比較大的提高。那麼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大 家敢消費,就是感覺你的社會保障體系啊,養老啊,這個子女就學啊等等這些問題,那麼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了,他才敢消費。還有一個要讓他願意消費,因為現在居 民來說,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家用電器都有了,所以要有新的經濟增長點讓他願意消費,所以現在看消費,儘管我們提出來要消費轉變,消費拉動經濟,但從今年 1─7月份數據看,恐怕主要還是投資的拉動。兩個方面,一個還是受去年後期價格翹尾因素的影響,那麼另外一點,一個百分點是由於新漲價因素引起的。

  主持人:那怎樣看待這個進出口順差的加大呢?

  成思危:進出口,應該說去年我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去年我們的這個出口降低16%,進口降低11.2%,那麼從今年看來,我說的是穩步回升了, 那麼從7月份的數據是30.8%,整個外貿增長應該說是不錯了,但是這是在相對於去年比較低的情況下的增長,還沒恢復到我們歷史上比較好的水平,那麼特別 是從拉動經濟來看,它不是看外貿的數據,而是要看淨出口,就乾淨的淨,淨出口,實際上就是貿易的順差。我們的貿易順差這1─7月只有800多億,比去年我 們還是下降了21.2%,所以從這個數據來看,我們外貿的恢復還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但是趨勢是好的。

  張鴻(財經評論員):剛才成老他談到了這個投資這個增速,在逐漸回落,這個就是剛才片子裡播的這些數據,其實我們可以有幾個感覺,第一,就是猛 一看,覺得挺好,因為都是同比的,但成老剛才已經說了,那是去年那是特殊情況,我們救市投了很多錢,然後那個時候的增長,你現在和那個時候相比的話,你就 覺得還算不錯。但是其實這個價值不是特別大,價值大的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它逐漸在回落,就是現在看到一個是這個工業增加值,一個是固定資產投資,然後這個 消費,都在有窄幅的回落。窄幅的回落,新聞發言人也說了,說這個回落是,第一,幅度不大;第二,其實我們看了一下,就覺得它是可以預期的。所以如果這樣看 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它是正常的,不能說欣慰,就說它是正常的,因為如果說我們今年在保增長的同時還要調結構的話,那就相當於你在高速公路上,在非常快的速 度你要換檔,要換車道,這個時候就看你能不能容忍你的車速稍微下來一點,那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速度其實回落,如果說我們真的是主動的在控制這個回落,比如 說淘汰過剩的產能,然後控制一些新項目的這個上馬,等等等等,那就說明我們其實是在容忍一部分的這個速度在減緩,然後來保證我們接下來,可能明年、後年, 接下來經濟可能有一個良性的一個發展。

  主持人:所以它的齊漲,其實是有一定的思路的,也是我們在控制的領域之下的。

  張鴻:對。

  主持人:那麼剛剛我們是分析了統計數據當中有關投資還有消費的一些主要的指標,其實還有一駕馬車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進出口的一個形勢。那麼 昨天的海關總署也是發佈了最新的外貿統計數據,我們國家的進出口的貿易順差是在進一步的增大,那麼怎樣看待整個出口的一個形勢呢?一起來聽一下特約評論員 張燕生的評論。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整個的貿易形勢,從1到7月份的外需的增長情況,應該講發展還是比較理想的。我們會發現有幾個 亮點,一個亮點是我們和東盟之間的雙邊貿易發展的非常快;第二個中國和新興市場之間的雙邊貿易關係發展的很快,1到7月份的數據我們會發現,實際上有一些 貿易的變量是慢變量,也就是有一些風險和衝擊的因素,在1到7月份的出口數據中,沒有表現出來。比如說從區域的出口數據來看會發現,我們對歐盟的出口增長 速度是36.6%,明顯高於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增長速度。那麼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知道今年上半年,人民幣人民幣對歐元實際上是大幅度升值,對歐洲的出口有比 較大的不利影響。另外一個方面,上半年歐洲發生了主權債務危機,歐洲現在採取財政的緊縮,那麼也就意味著歐洲的需求不旺盛,公共的開支現在在緊縮,那麼這 個數據從1到7月份的數據沒有反映出來。

  主持人:那麼關於今天上午發佈的相關的經濟數據,也有很多網友是發來了自己的評論,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他們是怎樣說的。

  這位朋友叫「絲路花語」他是這樣說的,他說「國家在抑制投資性經濟增長速度方面初見成效,但是下半年的物價是否會上漲還不太好定論,那麼上半年 的災情太嚴重了,糧食和老百姓的菜籃子會明顯受損,這將是影響物價是否平穩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夠平穩的過渡。」這可能也是很多老百姓的一個心聲。

  今天公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備受老百姓的關注,因為它是和我們老百姓的菜籃子息息相關的,除此之外,在之前所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也是我 們老百姓所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老百姓具體會有怎樣的感受,我們的房價在市場上的反映究竟怎麼樣,下面通過一個片子來瞭解一下。

  解說: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比6月擴大0.4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上漲對CPI走高有明顯影響。7月,食品價格上漲6.8%,在我們身邊當下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情況如何呢?記者在北京新發地進行了採訪。

  豬肉商戶:這個(肉)原來6塊5毛(一斤),現在是7塊5毛,7塊8毛。前腿肉。

  記者:前腿肉啊,還有這個肘子呢?

  豬肉商戶:這個肘子原來7塊,現在漲到8塊,漲一塊錢。

  記者:排骨呢?

  豬肉商戶:排骨現在10塊,原來9塊,差不多都漲了1塊錢左右。

  解說:在糧油批發市場,一些蔬菜,包括大米、食用油的價格也有所上揚。

  記者:姜漲價了嗎?

  蔬菜商戶:姜漲價了。

  記者:漲多少啊?

  蔬菜商戶:一斤漲1塊多吧。

  記者:漲到多少錢了?

  蔬菜商戶:現在漲到5塊7毛,5塊8毛了。

  蔬菜商戶:原來不到2塊錢,現在好米都合2塊多了。

  記者:油漲價了嗎?

  蔬菜商戶:漲了,一箱油漲10來塊錢。

  解說:商務部價格監測顯示,上週,全國57種主要食用農產品中,價格周環比上漲的有43種,佔75.4%,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價格延續漲勢,分別比前一週上漲1%和1.1%。

  在昨天,統計局發佈的樓市新數據,也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3%,漲幅比6月份縮小1.1個百分 點,環比與上月持平。自4月份出現本輪房價同比增幅的高點之後,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回落,與6月份房價環比由上漲轉為下降相比,7月份全國房地產市 場整體呈現量跌價平的狀態,雖然價格總體沒有繼續下行,但房地產投資開發的各項指標已全面轉入了下跌態勢,增幅回落成為7月份房地產市場的關鍵詞。

  主持人:剛剛我們通過一個片子瞭解到各種數據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具體的反映,最受老百姓所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現在是上漲了3.3%,那麼從這樣一個數據當中,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通脹壓力在進一步的加大?

  成思危:那麼7月份超過3%,是在預料之中的,這裡頭原因就是一個,就是我剛才說的,貨幣供應並沒有大規模的減少,再一個就是,這個特別是農產 品由於受災等等的上升,剛才電視片裡也看了,這兩個因素那麼造成了這個7月份的通脹超過了3%。但是我覺得就是通脹控制在5%以下,只要老百姓的收入增長 超過通脹的速度,這個還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要警惕,我個人看法就是還是要採取各種措施來控制通貨膨脹的預期。但是從下半年來看,確實也有 不利於這方面的因素,一個就是今年我們整體來看,受災的災害比較多,從國際上來看也是災害比較多,所以國際上的農產品價格,不管國際、國內都可能有上漲的 趨勢,這是第一。第二就是油價,油價目前已經到了80美元左右一桶,這個我們不要忽視這個,我們國家現在進口油是14億桶,就相當全國人民每人是平均一桶 油,如果每桶油漲10美元,就等於每個人要多拿出10美元來,所以油價的上漲也會對通脹會有影響,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調,但實際上看了這個油價的影響也很 大。所以對下半年,儘管我們現在有利,也有一些有利於控制通脹的因素,但是我講的,絕對不能放鬆警惕。

  張鴻:其實昨天股市,就是因為今天要公佈數據,股市以一個近期內比較少見的一個跌幅,然後也是對這個數據有一些擔心,但是你看那些研究機構的報 告,基本上都預計,說得在3%以上,都會說要創新高,因為前一個新高在5月份,是3.1%,這次還會突破3%,原因剛才成老已經也說了,主要就是受災,然 後農產品價格上漲,豬肉已經連續8周上漲了。所以這個就是,大家就引發了一個對未來通脹預期的一個擔憂,但是你要再看它們對全年的這個通脹的這個判斷,好 像也沒有多少特別特別悲觀的,都覺得可能到10月份,比如秋糧上市啊,9、10月份的時候,可能這個CPI就會回落。然後全年的一個判斷,你看咱們國家定 的是3%是一個控制線,然後有研究機構說3%─4%,說實話,我搜了很多專家的這個判斷,成老的是最高的,最樂觀的,就是5%,為什麼要,所以我也不知道 為什麼會定,5%那不就得加息了嗎成老?

  成思危:那倒不一定,加息是有利於控制通脹,但是不利於經濟的增長,所以在這兩個之間到底是採取哪個措施,可能需要中央權衡利弊。

  張鴻:您覺得5%是能容忍?

  成思危:再有一個是加息,如果我們國家單獨加息的話,別的國家不加,那「熱錢」會更加速流進來,流進來,因為我們現在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所 以它流進來我們只有用人民幣去買它,買它實際上就達不到你控制流動性的目的,所以加息是要很慎重,另外要根據權衡國際國內的情況來確定。

  主持人:CPI創下新高是不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呢,接下來一起來聽一下我們特約評論員的說法。

  左小蕾(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CPI3.3%,應該說它的結構是非常的清楚的,它的上升有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翹尾因素,第二個,我覺得 食品價格上漲的6.8%,在消費品價格上漲3.3%中間,這個6.8%的貢獻可能非常大。但是第一,翹尾影響在下半年會減弱,第二,食品價格的影響是短期 的,它不是一個趨勢性的東西,所以下半年這兩個因素的重要影響,我認為就並不是非常突出了,CPI數據也不會繼續的攀高。另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影響,就是輸 入型的影響,最近國際糧價也漲得很高,我們的糧價並不是完全跟國際接軌的,另外一個從原材料那個角度,實際上從購進價格指數它是在下降的,所以這也是輸入型因素的一個方面。總體來說,我認為下半年(CPI)上升的壓力並不是非常大。

  主持人:那麼兩位評論員對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走勢會有怎樣的判斷?稍候繼續我們的評論。

  解說:部分經濟指標增速放緩,中國經濟增長步伐是否放慢?未來經濟走勢如何?宏觀調控何去何從?《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今日觀察》,第三季度首月的經濟數據的發布,對於下半年經濟走勢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很多媒體也是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通過片子一起來瞭解一下。

  解說:盤點經濟運行,先來梳理一下上半年經濟走勢。

  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11.9%,二季度增長11.1%。國家統計局表示,國民經濟總體態勢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7月22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堅持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

  進入8月,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預測和分析,我國經濟今年整體的增長速度將會逐漸放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佈的經濟增長週期測算數據認為,今年我 國經濟增速將達到10%左右,投資和消費實際增速將保持小幅回調態勢,受到歐美國家普遍削減財政赤字,減少開支的影響,我國出口增速在下半年也將有所回 落。

  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等外資分析機構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軟著陸」,政府部門已釋放出了一些較為寬鬆的信號,下半年可能不會加息。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中國經濟增長趨於平穩並不偶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限制銀行在房地產投資方面的貸款。這些政策的目標就是防止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不過中國出口增長,進口減少,可能讓它和主要的貿易國重新燃起貿易磨擦。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在平抑物價和刺激經濟增長之間,中國將肯定會選擇後者。因為就業對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大於通脹對社會穩定的危害。因此,好消息是中國經濟不太可能急剎車,而壞消息是,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來說,中國並不會就此轉變成一個消費大國。

  彭博社認為,7月份,中國製造業增長速度放緩,進口減少,說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跡象越來越明顯。但是如果中國經濟收縮得太快,對已經深受發達國家赤字問題、高失業率困擾的全球經濟復甦來說,將是雪上加霜。

  主持人:那麼對於中國下半年經濟的走勢將會怎麼樣?現在輿論的焦點主要是關注在中國經濟增長目前好像有一點放緩,那麼對於這樣的聲音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

  成思危:那當然剛才我也講了,下半年我們要更加關注的就是現在中央正在做的,一個是抑制過剩的產能,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另外就是要注意治理通 貨膨脹的預期,要用更多的投資來加強社會保障,是帶動了拉動刺激消費。那還有一個隱憂,就最近大家提到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債務,根據審計署的審計,對18 個省,14個市,38個縣的審計,就有2萬多億,全國大概有多少現在沒有準確的數據,據說有8000個投資平台,將近7萬億的這個債務。那麼根據審計署的 審計有一半左右的省,7個省,18個省裡面有7個省,有10個市,還有一些縣,它的財政收入和債務的比,債務是超過財政收入2倍,超過了財政收入,其中最 高超過2倍多,所以這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現在中央也是在下力量來治理。因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如果他沒有還債能力的話,就會造成中國式的次貸。

  主持人:對。

  成思危:不是中央財政埋單,就是銀行壞賬沖銷,或者地方政府靠賣地啊,靠稅收來還債。所以這個情況是我們值得警惕的。所以現在中央在下大力量在治理這個問題。所以總體來看,我認為儘管下半年還有不確定因素,還是有驚,但是無險,如果我們處理得好的話,那麼下半年能夠平穩的達到中央原來預計的8%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下,這個投資的增速進一步合理的降低,那麼居民消費收入能夠有比較大一點幅度的提高,那麼在這種情況底下,明年我們應該可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週期。

  主持人:就像成老所說的那樣,我們也特別希望能夠平穩的度過這個調整期,然後恢復到一個正常的運行狀態當中來。

  關於一系列的宏觀經濟數據我們應該怎樣來解讀,一起來聽一下我們特約評論員的說法。

  哈繼銘(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我覺得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勢必還會進一步放緩,(預計)全年經濟增長速度9.5%,當然是在一季度接近12% 的增速上,在全年實現9.5%,那就意味著到了四季度可能經濟增長速度會降到接近8%左右,三駕馬車接下來都會一定程度上走弱,可能變化最大的走弱的幅度 最大的是出口,是由外需走弱對我國帶來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左右,那不一定有必要大力地動用財政、貨幣政策的資源來推高經濟增 長,反而是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較先進的產能,既有利於增長,又惠民生的這些政策上。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下半年,尤其是後面幾個月,第四季度出口的形勢,仍然是前高後低,這個增長速度可能會減緩。原因,第一個就是支撐上半年外需增長的在庫存週期可能會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外需可能在四季度或今年下半年會進一步減速。第二個就是人民幣對歐元的升值,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歐洲的需求和全球需求的影響,這些負面影響都會反映在下半年。第三個就是成本上升因素的影響,也會表現在下半年。第四個就是當中國的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競爭對手他們的成本還是維繫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因此我們競爭對手的增長明顯在加快。

  隆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總的來看,當前的經濟形勢是一個比較好的經濟形勢,但是裡面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苗頭,從短 期來看,挑戰除了房地產以外,還有金融風險,地方融資平台等,這些可能也是要放在一個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我覺得更多的還是一個中長期的問題,包括我們勞動 力成本的逐漸抬高,怎麼能夠把中國的競爭力從原來依靠低成本的勞動逐漸的轉向依賴於創新,特別要關注的就是危機以後,發達經濟體,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很 重視新一輪技術革命,在著力的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那麼這既是個機遇,又是個挑戰面前,中國怎麼能夠把這種新技術革命和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藝抓到手, 這些需要著力地去思考。

  主持人:剛剛通過這樣一個片子也是瞭解到我們的特約評論員對於這個宏觀經濟數據各自不同的一些解讀,那麼對於下半年的中國宏觀經濟的走勢兩位評論員還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一些建議?

  張鴻:你知道一年的定期存款的利率是2點多,然後現在這個物價的漲幅是3點多,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負利率,你存在銀行你是不掙錢,你是吃虧的, 那如果你的工資也不漲,你也敢不上物價的漲幅的話,那你購買力也大幅下降了,這個會對誰最有影響呢,會對那個最低生活保障的那些人,就是最窮的那些人影響 特別大。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可能的話,在這個CPI漲幅比較大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在最低生活保障的這些人群,給他們的補助能夠有一個同比例的一個上漲。

  成思危:我同意這個看法,就是我曾經提過,這個工資要和CPI掛鉤,現在有20多個省市最低工資已經開始掛鉤了,這是很好的現象;另外一個就是 要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和GDP的增長同步,這個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改革的成果。今天我覺得剛才我已經都分析過整個的形勢,我們 是在正常的道路上在努力的去轉。(央視今日觀察)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十二五能源發展可否實行趕超戰略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從我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看,傳統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供給毫無疑問存在著巨大的缺口。無論是從資源供 給看,還是從減少排放考慮,需要進行能源革命,選擇新能源。然而,新能源有不同的類型,也有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和終極技術能源,如何選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 戰略問題。周天勇教授提出,「十二五」時期,可以考慮實行趕超戰略,即主攻氫能源的戰略

  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能源技術路線?

  周天勇將新能源技術分成三類。一類是傳統技術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由此產生二次能源——電。第二類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如動力煤改油,這 是過去的內燃機用能源;動力油改電,這是現在汽車用電瓶等技術;還有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源。第三類是人類需要能源的終極技術能源——氫。

  中國經濟時報:常規的技術演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能源替代戰略,即先是傳統能源,如煤油氣所發的二次能源電,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用作車的動力; 然後發展技術較為成熟的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替代一部分傳統能源;最後到發展終極氫能源。您說的趕超戰略,就是要提前發展氫能源嗎?

  周天勇:從中國的情況看,路徑可能是水能發展;煤的二次能源電替代石油和天然氣,進行技術研發,將其產業化,並回收投資;太陽能、風能、核能等 技術研發,並產業化以及投資被回收;最後到終極能源——氫的研發成熟,產業化並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以及回收投資,並永續利用。這樣在時間的安排上, 2010年到2020年,還是主要用傳統能源,開始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20世紀末期,形成混合能源結構;2020年到2040年或者到2050年,主 要發展中間過渡能源產業,替代傳統能源,開始發展氫能源;最後到2040年或者2050年時再大力發展氫能源,讓它產業化,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這就是 循序漸進的能源發展戰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採用常規能源技術演進路線,即採取能源發展的跟隨戰略嗎?產業規劃中遇到的難題是,如果能源發展採取跟隨戰略,或者稱之為 跟進戰略,就是跟在發達國家能源技術和產業演進的後面,與他們有一個時間差,他們先研發和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再產業化,然後他們將技術和產業轉移給我 們,他們再研發終極技術能源,並將其產業化。他們用終極能源技術和產業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產業時,我們正處在大量使用中間技術能源的階段。也就是說,在 發達國家可能用終極能源替代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後,我們還要運用中間能源過渡一段時間以後再接納終極能源,別人發展完了我們再跟隨。

  能源跟隨戰略,有利有弊:利就是研發在先,技術成熟,可以引進、消化,國內也有現成的技術,初始投資和產業化成本相對較低;弊就是,氫和其他新 能源的關係如何處理——如液晶替代顯像管、數字替代磁帶的關係,煤電替代石油和其他受限制新能源畢竟是中間過渡技術。如果氫能源技術成熟很快,中間能源過 渡技術產業的投資將會是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緊接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是:中國在能源技術和產業升級方面有沒有可能採取跨越和趕超戰略呢?也就是說,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的能源技術發展進程,跨 越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階段,直接進入終極技術能源階段。中國與發達國家氫能源技術的研發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甚至國內有的研究更加先進和更加實用,並且成本比 國外低。解決關鍵部位的技術,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能源技術和產業「淘汰——替代,再淘汰——再替代」這樣一個路徑來發展我們的能源?第一,中國在能源技術和 產業類型的選擇上為什麼不能跨越式發展,為什麼不能採取趕超戰略?第二,中國為什麼還要像黑白電視、彩電、顯像管電視、錄像機、膠卷等技術一樣,非得走 「引進——被淘汰,再引進——再被淘汰」的老路?第三,中國為什麼要作為國外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的產業化基地,讓他們賺回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的投入和研發成 本,再賺取利潤?我建議,中國在能源技術方面,是不是沒有必要再經過能源的中間過渡技術這一階段;中國在能源戰略選擇上,有沒有可能採取趕超戰略,即主攻 氫能源的戰略。

  終極氫能源技術選擇的障礙是什麼?

  發展氫能源戰略的「利」不言而喻。氫燃料沒有廢棄電瓶等固體污染,氫的碳排放幾乎為零,能極大地緩解中國未來碳排放壓力。如果是煤二次變電還得 排放,煤變成電,電用到電瓶上,電瓶用到車上還得是煤來發電,還得有排污。氫能源如果代替煤,今後礦藏煤加工的附加值比現在用來燒的附加價值要大得多。氫 如果替代煤變電,可以減輕煤的運輸壓力和運輸能源消耗。如果以後國際貿易中有碳關稅,我們採用氫能源,產品的競爭力也比較高。

  中國經濟時報:不同技術能源戰略選擇有背後的利益博弈。傳統技術、中間過渡技術和最終技術都有既定的利益,其研發投入的利益,技術偏好的利益,正在運轉的不同技術能源廠商的利益,這些利益不可能不影響中國能源技術路線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障礙。

  周天勇:我認為這是客觀的,也無可非議。比如一些廠商在動力車的電瓶、動力裝置等方面的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如果某一天停止其應用和產業 化,而改為終級技術能源氫,則研究和投資電瓶車的投資者和廠商,損失將非常巨大。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國家來說,要選擇對國家、民族和未來有利的能源發 展技術路線。

  假如國家最終選擇走終極能源技術的路線,那麼有一些國家過去鼓勵過的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甚至已經建設了中間過渡技術能源工廠的,如電瓶、電動車等等,其退出損失,國家應該給予補償。

  中國能源技術路線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做到幾個「避免」:第一,避免中國在能源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方面總是跟在發達國家後面;第二,避免中間過渡能 源技術投入造成巨大的被替代損失,包括投入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三,避免成為發達國家收回中間過渡能源技術研發投資成本,並賺回利潤的場所。

  能源發展採用什麼樣的運作模式?

  在下一個20年中,主要發展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還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與終極技術能源混合發展,還是主要發展終極技術氫能源,是三種不同的模式選 擇。另外,政府推動模式也不一樣,政府主導先選擇中間過渡技術能源,還是中間過渡技術能源與終極技術能源共同發展;或者兩種技術能源發展都試點,這是不同 的推動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哪種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

  周天勇:我建議,(1)由於能源技術戰略選擇非常重大,希望組織各方中立的專家形成多個背靠背的研究組來論證這個問題。對中間能源技術與終極能 源技術的可行性、成本、風險進行評估,得出意見。(2)對國內氫能源技術研發、應用等情況進行一次普查和摸底,做到心中有數。(3)瞭解世界各國氫能源研 究應用的情況,考慮能源技術的引進,是引進中間過渡技術還是引進終極技術?國家給中間過渡能源技術應用推廣和氫能源技術應用推廣同樣的試點場所,長遠來看 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國家應該著力支持終極能源的技術路線。

  作為一個經濟學方面的學者,我也認為,不同技術能源結構的選擇,最後還是取決於成本和市場的認可,並不取決於國家。如果煤便宜,用戶就會用煤而 放棄電。政府對新技術能源只能支持,通過補貼、採購,將傳統能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如電池技術阻止了氫能源技術的發展,就得考慮煤發電的碳排放和污染處 理,生產電瓶的污染處理,廢棄電瓶等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理污染就要加稅,讓這個問題作為企業的成本內部化,使其成本高而氫能源使用成本相對低,這樣氫能源 就能發展起來。但是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場,否則成本可能非常高。

  選擇中間過渡能源技術,還是選擇終極能源技術?我只是將這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提出來。我不是技術專家,只是在成本、替代損失等方面考慮得多一些,我也沒有多大把握。希望能展開討論,使國家對能源發展戰略的選擇作出科學的決策。(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稀土之痛

  「我國稀土的工業儲量全世界第一,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出口價格卻越來越低,我們完全沒有價格話語權。」這讓從事了50年稀土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倪嘉纘院士覺得痛心,他覺得「我們是在犧牲環境、壓低價格為老外服務」。

  缺乏高技術 珍貴的稀土出口只賣豬肉價

  我國稀土的工業儲量全世界第一,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出口價格卻越來越低,我們完全沒有價格話語權。

  據瞭解,我國正在制訂規劃嚴格限制稀土出口。實際上稀土的困境確實每天都在發生,已經成為中國礦業的一個大悲劇和大鬧劇,而且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劇和鬧劇。

  說是悲劇,是因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且是中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戰略資源,但是從沒有掌握定價權;鬧劇是這些年我們不斷地看到稀土行業的一些 蛀蟲在蠶食國家利益,在內外勾結,甚至把稀土礦產謊稱是水泥土、水泥礦渣來出口,賺取可憐的外匯。這樣一件事情我國注意到已經有十幾年了,媒體都在說要想 辦法,但每次看起來辦法都不是很理想。

  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確實沒有高技術,也就是說我國是稀土的應用國家,挖出的稀土自己沒有辦法把它變成半導體上的應用元器件,不得不先把稀土礦出 口,再換取到高精尖的稀土元器件,再把它裝備到產品上,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監管上的問題,只要隨便上網一搜就可以看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 會發現,盜採稀土礦,或者把稀土謊稱其他廉價的工業廢棄原材料出口,逃避關稅、逃避打擊,這樣的現象屢禁不止。

  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我們國內稀土行業的高科技加工能力上,並不能防止我們國內的一些小蛀蟲們在瞞采偷采稀土礦藏出口到國外去,讓外國 人賺我們的錢。治理中國的稀土困境應該是雙管齊下。我們既需要想辦法提高高技術產品的加工能力,也要嚴格加強監管。在此之前,中國首先做的事情應該是對我 國的稀土礦藏進行一次全面地調查,搞清楚我們到底有多少礦,還能讓我們用多久。

  稀土供需缺口引發全球加大開採

  「就像中國正在澳洲和巴西之外尋求鐵礦石資源一樣,美國、亞洲和歐洲也一樣在中國之外尋求稀土資源。」面對全球範圍內的供不應求及中國的壟斷地位,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總經理達德利打了個比方。

  由於中國的稀土供應無法持續滿足全球需求,目前,其他國家已開始重啟稀土資源開採。「中國稀土以佔全球20%-30%的儲量,應對90%的供應 量,長遠來看難以為繼。」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各國出於稀土資源利用的安全性考慮,應該多加利用其他國家的稀土資源。

  對於這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金屬品種,中國正採取削減出口配額的形式限制部分產品出口,稀土的出口價格也從2007年開始攀升。2010年,中 國的出口配額是3萬噸左右,但世界需求達4.8萬噸。在此形勢下,美國、俄羅斯、印度及東南亞等國正在重新或者加大對稀土礦的開採。澳大利亞礦業公司達德 利預計,到2015年,稀土的供需會達到基本平衡。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並不用擔心國外礦山達產會改變供需格局從而影響稀土價格,因為實際上稀土的價格控制權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國際稀土資源供應的增加,將大大減輕中國礦山的出口壓力。

  作為稀土應用的又一個熱點領域,螢光材料市場廣受關注。專家坦言,由於稀土材料在LED中的使用量很少,因此,雖然LED市場將獲得迅猛發展,但實際上稀土的利用量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不過,稀土長期的應用前景依然被看好。目前稀土在我國新材料領域的應用約佔50%,據測算,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全球產量預計將達1300 萬輛,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大幅提高到1.5億千瓦,核電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加上工業電機、民用電器、3C產品等方面的發展,稀土原材料工業將被拉動 提升。

  中國出口銳減 刺激境外200個稀土項目謀動

  中國出於環境和資源保護角度逐漸減少稀土出口的策略,刺激了其他國家尋找資源的神經。

  「據我瞭解,目前全球除中國外有200個左右的項目正在計劃開採,有的處於勘探階段。」長期研究稀土的羅斯基爾信息服務公司總裁車竹薇稱。

  2009年,中國稀土產量12.48萬噸,供應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除中國以外,去年俄羅斯稀土產量為2470噸、美國1700噸、印度 50噸。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告訴記者,預計2015年世界稀土需求量為21萬噸,與2009年產量相比,年平均增長率為8%,大大超過過去20年 時間裡5%的年平均增速。

  全球需求量大幅增長主要緣於電動車、風電等以稀土為原料的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而根據工信部正在制訂的《稀土工業發 展 專 項 規 劃 (2009-2015年)》草案,2015年之前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將控制在12萬-15萬噸,這相當於在2009年的基礎上,稀土冶煉分離產能不會 有大的增長。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2015年前國內原則上不新增稀土冶煉分離生產能力,未經核準不得新建或擴建稀土冶煉分離項目,同時各省、市、自治區對無證開採的稀土礦一律取締,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採選工藝。

  這讓其他國家不得不重新考慮開採被封存的稀土礦。發達國家基於稀土供應多元化的考慮,今後5年時間將建成從開採到選冶的稀土原料工業體系。

  事實上,許多國家都擁有稀土資源,因為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企業低價出口的策略,打擊了其他國家的稀土產業。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長期供應全球 大部分稀土需求,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已大幅減少。1970年中國稀土資源還佔到全球的75%左右,到2000年這個比例已下降到36%。

  目前全球稀土資源總儲量為8800萬噸,其中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僅佔全球的31%,獨聯體資源儲量佔全球22%、美國佔15%。(中華工商時報)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曹仁超:港股技術性調整將很快出現

  美國2010年第二季GDP 上升2.4%(第一季上升3.7%、09年第4季上升5%),第三季又如何,09年第三季美國GDP開始恢復增長及今年第四季又如何?如今年第四季美國 GDP出現負增長,政府仍能做什麼?有人認為經濟自2009年復甦,有人擔心量化寬鬆政策將引發惡性通脹、有人擔心資產價格下跌後可引發通縮。個人則擔心 自2007年10月起美國進入日式衰退。美元2001 年起不斷貶值(日圓則由1985年到1994年大幅升值)。因此美股日後表現不會類似過去二十年日股走勢,而是類似1966年到1982年美股走勢(同期 美元大幅貶值)。2008年起美國人消費在減少中,美國政府一如日本政府透過增加開支去填補私人消費減少,令美國經濟進入半身不遂期。最近歐洲及美國 credit-default swap指數回落到6月4日以來最低,代表債市認為歐債危機漸過去,但羅傑斯認為這次歐洲銀行壓力測試只是一場戲。上週聯儲局淨買入470億美元政府證 券,是近三年內第二大,繼續支持道指自7月2日9614點起的反彈,如反彈前跌幅61.8%可見10638點。

  1967 年到1997年是香港財富累積期,1997年至今過去十三年是如何保存你的財富,至今為止最成功財富保存者是將它變成黃金存下來;不過當金價見1257美 元後上述想法是否需改變?金價在考驗1155美元支持位。如守得住仍是上落市,如1155美元失守下望1044美元,因擔心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漸漸進入結局 篇(理論上量化寬鬆政策應在今年3月底結束,但4月起聯儲局每月仍注資1000億美元左右入市場,令債券利率回落見。日本10年債券利率自1990年起回 落到2003年0.39釐後反彈上2釐(目前1.06釐)。上述情況會否在美債市場出現,即長債利率開始止跌回升。美國十年債券利率已跌至0.55釐新 低,德國十年債券回落到只有2.49釐。

  地產繁榮期能維持多久?

  如果「忍耐」是美德,為何中國出現百年災難?如果「百忍可以成金」,日本人忍了二十年卻睇住金價上升4倍。換言之,有問題便必須解決而非束之高 閣。一天你不解決問題,問題不會自動消失。美國負債問題亦一樣,三十年期債券利率又再回升,代表8月起美元利率看漲。今天美國成年人(25歲到54歲)失 業率已接近1982年水平,年青人(18歲到24歲)失業率接近25%。美國政府計劃進一步擴大2011年財赤到1.4萬億美元(原先1.267萬億美 元),新增財赤1330億美元已超過2002年全年財赤。

  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今天香港經濟已處繁榮期(不是2009年第一季那時在衰退期)。透過限制土地供應製造出來的地產繁榮期,踏入今年8月已整整七年。仍可維持多久?

  中、美力量在轉移中。公元2000年是主要分界線,估計需時五十年,情況有如1900年英、美力量轉移時一樣。英國由佔領香港時開始冒起, 1997 年交回香港時已淪為二等國,反之中國由失去香港開始下沉,到1997年收回香港進入冒起期。過去十多年美元匯價跌幅很大,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 2009年3月到 2010年5月美國政府創造大量負債但失業率一樣未見改善,代表透過增加負債去創造繁榮時代已畫上句號。美國進入回落期但有不少反彈,例如2003年至 2007年,以及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中國進入向上期亦有大量回落期,例如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美國面對去槓桿化,中國面對 太多資金不知如何投資期;兩大趨勢令金融市場存在大量風險同商機,過去十年投資便是如何避險同時捕捉商機。

  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7月份降至51.2的十七個月內低點,如再進一步滑落至50點以下,代表中國製造業進入不景氣。

  中國再不是廉價商品供應國,低生產成本時代早已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已由貧窮進入小康,正在漸漸放棄生產低質量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進軍。低附加值產品工序向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國家轉移。

  中國今年4月起一線城市樓價開始回落,二線城市發展空間仍大,相信同長期以來中西部和東部發展不平衡有關,透過政策推動、產業轉移和高鐵設施進入完善期,中國正進入二線城市城鎮化速度加快期。

  A股下季出現轉角市

  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30%至50%是中心城區大發展期,50%至70%是中心和周邊城市大發展期,75%以上是小城市大發展期。目前中國 正踏入50% 左右即中心和周邊城市大發展期。其次是房價人均收入比例,目前一線城市已進入不合理水平(世界銀行標準發展中國家是3倍到6倍),反之長沙4.11倍、武 漢3.6倍、南昌4.2倍、惠州3.5倍、合肥4.6倍、成都3.68倍,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卻達14倍;上述亦是地產商向二線城市進軍理由。

  7月2日上證指數2319 點是否A股轉角市?德銀的Wenjie Lu認為短期A股上升只是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結果,無需實質因素支持,一次技術性調整很快出現。當第三季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第 四季人行開始放寬銀根時才系「真的」。上述觀點同本人很接近。

  大氣候如人口結構的改變或科技的改良,非人的主觀願望可以改變(或只能逐少、逐少改變)。小氣候例如貨幣政策卻可以帶來短暫改變。兩者交錯在一 起便成為經濟氣候,引發通脹或通縮。例如人口按年增長刺激需求有利通脹,來自科技的改良有助節省生產成本有利通縮。如人口停止增長(例如日本),來自科技 改良壓力令經濟進入通縮期。短期可透過貨幣政策應付,當利率跌至零(或接近零),貨幣政策亦失效,例如1998年後的日本。通縮可引發信貸危機,對財富破 壞力十分大(1997年到2003年港人亦領教過)。2009年美國透過貨幣政策勉強「頂住」的日子恐怕不長,通縮令生產商失去定價話事權,為削減生產成 本引來裁員,令失業率上升又令通縮壓力加大。

  09年中國消耗全球煤產量47%,首次出現消耗量超過生產量,今年入口一百五十公噸(較去年上升1倍),估計明年入口再上升1倍。由於政府限制內地煤價令煤炭股表現欠佳。是否另一入市時機?

  另傳有香港富豪在巴西收購「草原」改為「農場」,然後將農產品銷往中國並計劃明年來本港IPO,估計又是另一搵銀項目。過去十年中國購買原材料令全球原材料價漲足十年,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煤及農產品大買家。

  1997 年泰銖貶值,接著是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今天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已完成重組債務,代價是貨幣大幅貶值。年初歐羅區希臘出事,葡萄牙、西班牙、意 大利、愛爾蘭亦見得穩健,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貨幣貶值,只是將還款期延長。在沒有大幅貶值下,歐羅區經濟又怎能復甦?

  人人皆說通脹。按美國官方數字,核心通脹率過去三十年只略高於4%(即每十八年CPI才上升1倍)。近年聯儲局更努力將核心通脹率保持在3%或 以下(即未來每二十四年CPI才升1倍)。以過去歷史除1971年8月美元不再同黃金掛鉤到1981年上半年出現惡性通脹外,其餘日子美國每年通脹率都介 乎 3%到4 %,即閣下財產如每年能上升5%的話,已可跑贏通脹。至於資產價格變化則十分大,例如金價由1968年到1980年由35美元一盎斯升至850美元,上升 23倍後又回落到2000年初的252美元,下跌70%;今年6月又見1257美元,上升3.98倍。七十年代金價跑贏一切,最近十年亦無與倫比,但在 1980年到2000年揸金者卻損失慘重。

  再以樓價計,香港樓價由1967年中每方呎50元升到1997年中的12000元,升幅達239倍,然後又回落到4000元一方呎,跌幅67%。 2003年9月起又再上升,至今接近8000元,升幅近100%。恆生指數(21412)更 神奇由1967年 67點升到2007年10月32000點,升幅達476倍,然後又跌至不足11000點,跌幅65%,最近又在21000點牛皮。上述情況說明:存款是無 法保值的,因為存款利率大部分日子皆低於CPI升幅;至於借錢,除非懂得投資,不然風險幾大,因為貸款利率大部分日子都高於CPI升幅。投資便是捕捉資產 價格變化,例如過去十年揸金回報率398%,跑贏樓價升幅;甚至在2003年9月低潮投資物業,回報率亦只有 100%。

  至於投資股票亦一樣,即使在2003年4月恆指8331點投資,如沒有把握機會在2007年10月32000點出貨,今天回報率亦只有 150%,雖然跑贏物業升幅,但不及黃金。捕捉資產價格變化最有用是追隨趨勢,而不是保值!如你在不適當時候投資黃金、地產、股票,一樣可以損失慘重。

  資產價格高低有定數

  經濟回落,股市上升;經濟繁榮,股市回落。理由是股市走在經濟之前三到九個月,不要用經濟現狀去分析股市,而是用股市去預測經濟未來。你知不知 道每隔四十年美股便出現一個高點?例如1929年、1966年及2007年。你又是否知道石油及商品價格每隔三十年便出現一個高點,例如1920 年、1951年、 1980年及2010年。聽落似乎很神奇,如我說每年都有春、夏、秋、冬,你為何不感到神奇?如我再說人生是由童年、青年、成年、中年及老年組成,平均每 段日子約十五年到二十年。你又會否感到奇怪?

  另一有趣現象是,股市每隔二十年便出現一個底部,例如1942年、1962年、1982年、2002年。2000年起美國經濟進入多頭市場高點 期(即不同行業在這十年內見頂),2007年起美國經濟步入日式衰退期。2009年4月受惠於大規模振興經濟方案股市又上升,到2010年5月又再見頂。 令人擔心的是房地產、美股和商品三大泡沫都已爆破;再加上「信用泡沫」爆破所引發去槓桿化,未來十年西方世界所面對問題,對你的家庭、事業、投資所帶來的 衝擊十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