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結束的第一次人口紅利
3月23日,美國著名投資公司GMO發表了題為《中國的紅色警報》的研究報告,闡述了中國經濟存在的泡沫和可能的巨大危機。
文中談及人口時這樣論述:「中國的人口到2015年將會下降。同時勞動力數目也會見頂。新增的勞動力也會快速下降。」
由於對勞動力數量的關注,近年人口紅利這個術語在中國成為一個普及率超高的熱詞。媒體、學者乃至民眾都在熱議:人口紅利枯竭帶給中國的影響是什麼?中國將如何應對後人口紅利時代?
人口紅利期是根據總撫養比計算出來的。一般認為,當非勞動年齡人口(0~14歲的少兒與65歲以上老人)與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之比低 於50%的時候,一個社會進入人口紅利窗口期。在此期間,同等政策條件之下,同量投資可以帶來更大收益。而當總撫養比高於60%的時候,則進入人口負債 期。
關於中國的人口紅利期何時結束,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採訪蒐集,目前至少有從2012年到2030年五個版本:2012年,夏威夷大學人口紅利專家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的觀點; 2013年,由招商證券等研究機構提出;2015年,國內知名人口專家、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提出,這是目前較被認可的一個版本;2020年,較多人口學家認可,偶 被官方採納,如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2030年,由於這一時間點的計算基於1.8的生育率,而目前人口學者普遍認同中國生育率遠不到 1.8,因此這一觀點基本被否認。
綜合各方研究成果,一個結論可以清晰得出,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毫無疑問地將告別人口紅利。
這聽起來有些盛世危言的味道。但事實已無法迴避。東南沿海出現的民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儘管許多學者認為此輪民工荒是暫時性的、區域性的。但無可否認,廉價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年代已經遠離了中國。
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進入第一個人口紅利期,也從此開始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快跑。根據蔡昉的測算,人口紅利在此期間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在27%。
人口經濟學專家認為,這個比例並不算高。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從1970年到1995年間,在東亞各國超出常規的高增長率中,由勞動年齡人口高比重所作出的GDP貢獻比例高達33%至50%。
而對於過去四十年中國在挖掘人口紅利方面的政策,不少人口經濟學者及機構表示,總體表現並不令人滿意。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認為,人口紅利期只是一個機會窗口期,如果政策不到位,常常可能是只有窗口之美而無機會之實。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專家姜全保直言,中國這一時期的政策並沒有充分挖掘人口紅利。他分析,中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或者半失業狀態)的存在是一種浪費。人口紅利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打了折扣。
同時,勞動力素質整體水平低下使得中國很長一段時期只能靠加工廉價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並大量出口世界。人力資本的不足是對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人口紅利的效用未能較好發揮。
另外一個讓姜全保感到痛心的事實是,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國人口紅利,而中國老百姓卻享受不到實物財富。
目前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間。而中國分配率卻逐年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中國職工工資總額與GDP之比僅有11.11%。
「中國經濟和百姓沒有充分享受到人口紅利的好處,卻必將面臨人口虧損的現實,比如,那些廉價出賣勞動力的農民工逐步步入晚年,他們如何養老?」姜全保發問道。
更大的金礦?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張茉楠認為,中國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消失並不可怕,反而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的倒逼機制。從這個意義說,人口紅利期的終點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拐點。
如何在第一次人口紅利枯竭之後尋找到有力的替代引擎?一些學者提出了「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的觀點。
梅森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口與經濟學教授羅納德·李(Ronald Lee)合作於2006年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季刊Finacial &Development 上發表《兩次人口紅利》一文,對第二次人口紅利問題做了清晰的闡述。
他們提出,第二次人口紅利在第一次人口紅利之後發生,二者有可能重合。第二次人口紅利具有兩個特點:不像第一次人口紅利那樣有清晰的起始點,如果政策到位,它可能是無限期的;對於有效政策的依賴性更強,如果政策合適有效,它的紅利規模常常遠大於第一次人口紅利。
梅森的調研結果發現,在每一個經濟體中,第二次人口紅利的貢獻率都大於第一次人口紅利。
在梅森和羅納德·李看來,一個社會能夠獲得多少第二次人口紅利,取決於這個社會是否能夠更好地支持老人。
「在當前和未來10~20年,想辦法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已開始經歷迅速的老齡化。」 梅森表示。
蔡昉是國內人口學者中態度鮮明支持「第二次人口紅利論」的一位。他認為,在老齡化初級階段,政府通過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升教育水平等有效的政策,可以使中國獲得持續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穆光宗則更願意用「老年人口紅利」來代替「第二次人口紅利」這一提法。他表示,中國應實施積極老齡化戰略,延長老年人口紅利的收穫期。老年人口紅利將成為社會人口紅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掘金?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2030年。68歲的老李正開心地與老伴準備出發去印度旅遊。身體健康的老夫妻倆有充足精力經營他們投資的寵物店,而比較完善的醫療和養老保障體制令他們無後顧無憂。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他們還在銀行存了一筆不小的錢款以備老年的不時之需。
這是一個關於第二次人口紅利近乎理想化的想像:老年人不只是被贍養者,他們不僅消費、投資,還有較高的儲蓄來幫助社會積累資本。
而這一場景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中國能否在第一次人口紅利結束之後,通過採取恰當措施,填補好其在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漏洞,並系統解決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
梅森就中國如何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最重要的問題是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分配。過去和現在中國在實物資本方面投資過多,而在下一代勞動者的健康、教育方面投資不足。」
根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34億人,比重從2000年的9.9%增長到16.0%。到本世紀40年代後期將形成老齡人口高峰平台,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3億人,比重達30%。因此,養老保障問題是首要的難題。
除了養老保險之外,被眾多人口專家反覆提及的是教育。儘管對於二次人口紅利的概念尚存爭議,但是本報記者採訪的六七位國內外人口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中國必須通過教育的提升來增加勞動力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總體來說,中國教育面臨機會公平和教育質量兩大問題。專家建議,一方面,應想方設法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讓城鄉的民眾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則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公民整體素質。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字,2007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7年,目前這個數字在9.5年左右。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在8年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左右。
但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強調,與受教育年限相比,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質的提高。
「就我們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目前的年限也並不一定過短。現在的關鍵是人才素質的提高。如果教育領域只注重盲目數量擴張而不注重素質提高,問題就一直解決不了。」張麗賓表示。
姜全保則認為,中國重學歷忽視技能的教育已經帶來勞動力供應的結構失衡,下一步尤其應注重發展職業教育。
無論迫在眉睫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還是意在未來的教育體制改革,中國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第二次人口紅利或將成一座蘊藏更加豐富的金礦,只是中國是否有能力挖掘到它,尚在未知。(第一財經日報-王羚 趙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