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金岩石:股市樓市的中國式機遇

由《投資與理財》雜誌社和學習型中國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10投資與理財年會暨第四屆學習型中國-投資理財論壇」在北京召開。

  金岩石:大家好,給我的時間不多,我想講八個字,就是超級泡沫,臥虎藏龍。

  超級泡沫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回首一年半之前,我們如果一年半之前在這兒開會,外面是黑雲壓城,一年半的今天陽光明媚,在座的每個人想一個最簡 單的問題,在這一年半之間我們都做了什麼?我們都幹活了嗎?發現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我們沒有,全世界都在為失業和危機奮鬥,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印 紙。你可以看一張圖,從五國貨幣的度可以看出,2009年全球五大貨幣總量增長了8.38%,但是中國總量增長了多少?大家可以看到是27.59%,我們 天天罵美國人,說美國人亂印鈔票,我想我們必須接受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中國已經事實上成為全球貨幣第一大國,也就是我們今天實現了保八的增長,領先全球 復甦,是因為我們發了太多的紙,當我們以加速度印紙的時候,也就是去年3月,我想大家還都記得,我講樓價5年內再翻一番,北京、上海天價的豪宅,上海會達 到30萬,北京會達到20萬,廣州、深圳會達到10萬,今天我再次重複,這一點沒變。

  以09年1月1日的價格為基準,房價5年再翻一番,當你們都把這個當做雷人之語的時候,其實你們忽視了一個字,就是「再」,「再」是什麼意思? 就是過去每5年翻一番,在北京不要忘記歷史,86年第一棟商品房開盤的時候你們可以查查報紙上面寫的是什麼?1200塊錢一平米天價開盤,86年1200 塊錢就是天價,89年《人民日報》上有一篇文章,文章寫的是現在北京的房價已經太可怕了,每平米1600元,大學生畢業100年也買不了兩居室,這是20 年前的話,我們今天還在說。所以要知道,房價5年翻一番,那麼這個力量是在哪裡來的?是來源於貨幣,因為用貨幣來解讀經濟增長這就是現代經濟學。我們現在 90%以上的經濟學家不懂這個道理,亞當斯密時代我們研究財富,凱恩斯時代我們研究貨幣,為什麼?是因為財富的形態變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勞動 致富,金殿你們在座的人用自己做個案例,你們還真的相信當今世界的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嗎?如果你真的相信,那麼你怎麼解釋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從黑雲壓城到 陽光明媚?而這一年半的時間當中,全世界勞動總量都少了,財富為什麼回來了呢?是因為現在這個世界顛倒了,不是勞動在創造財富,而是貨幣創造成長,成長創 造就業,就業才能創造財富。

  於是我們經濟生活當中多了一個東西,給大家模擬一下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講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我們今天可以把實體經濟,勞動創造的財 富當做支點,然後把貨幣當做槓桿,金融經營的是槓桿率,銀行金融十倍的槓桿率,證券金融是在銀行金融之上再加1倍到33倍,股指期貨出來了,就意味著我們 從銀行金融的時代開始升級到證券金融的時代,證券金融能夠容忍的合規最高槓桿率就是330倍。這樣我們就看到一個支點的財富,一個貨幣,一個槓桿率,於是 在槓桿之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財富,這個財富就是虛擬財富,虛擬財富基礎來源於股市、樓市,背後是貨幣金融。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我們的財富空間分成兩個空間,一 個是作為支點的實體經濟空間,一個是作為金融槓桿所撬動的虛擬空間。於是財富的虛擬化、貨幣幻覺把我們每個人都引進了財富陷阱,財富陷阱事實上是現代金融 和現代政府經營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五個字——富貴險中求,財富集風險。所以泡沫和我們形影相隨,很多人不知道這種泡沫是愛之 深,則恨之淺,是因為你沒在裡邊,我每年給房地產界講一次金融家旁觀房地產,不要以為我是最近才研究,房地產界的領軍人物他們都知道。金融家旁觀房地產, 旁觀者看的就是這個市場背後的力量。

  所以當我們去年選擇了一個以天量貨幣驅動經濟增長的增長模式,我們就必須支付一個代價,這就是高房價,我並不喜歡它,很多人說這房價就是讓金岩 石喊出來的,我如果有這個力量,你們今天更看不到我了,我只是告訴大家暴風雨要來了,貪婪的人要看到財富,恐懼的人要敬而遠之,國家要行動,這就是我們經 濟學家的責任。但是現在大家看到,房價上個月一個月就漲了11%,新房漲了15%,所以上個星期我在一個房地產的會議上痛罵房地產開發商太過分了,太不給 總理面子了,剛說完就來了這麼一下子,我說的很清楚,5年內再翻一番,就是每個月漲1%,每個月漲1%就是5年一翻,但是一個月漲11%,最差勁的就是北 京房展會,第一天19800元,第二天就變成29800元,人不能這麼搶錢,因為搶錢的人就像齊人攫金一樣,看到了金子會送到命。但是現在房地產人已經開 始挑戰一個國家的權威,所以暴風雨馬上就要來了。

  超級泡沫背後的力量是什麼?索羅斯先生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在貨幣金融相互激勵的狀態下,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一個夢,25年一代人,每一代人的 夢想,在夢想和現實之中相互激勵,使得我們經營風險的能力不斷上升,當我們在風險中獲取了財富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富貴險中求,財 富集風險。於是當風險財富進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開始進入了雙循環的市場,一個是實體經濟的市場,以商品為核心,一個是虛擬經濟的市場,以預期為核心,貨 幣就變成了創造財富的力量。所以當人們面臨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接受了一個詞,財富蒸發了,財富為什麼會蒸發?是因為這個財富本身不是來源於土地和勞動, 而是來源於貨幣和人性。

  一個超級泡沫如果代表了一代人的夢想,25年一次,這就是索羅斯解讀金融海嘯原因的理論,《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這本書我做了序,其實這本 書英文的原名是《一個現代金融市場的新範式》,現代金融市場的先範式提出了一個長期性超級泡沫假說,解讀金融海嘯,索羅斯先生講,這是兩個週期的疊加,一 個是10年一次的經濟週期,一個是25年的長期性超級泡沫,他是用兩個週期來解讀07年呼嘯而來、呼嘯而去的金融海嘯,我們用這個理論來解讀中國就會發 現,10年一次的金融危機從二次大戰之後和我們形影相隨。金融危機並不是像某些人解讀的那樣是陰謀,是偶發性事件,是美國人造成的,其實都不是。事實上 07年的次貸危機,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87年的黑色星期一,77年的歐洲貨幣危機,67年的英鎊危機,每10年一次,8年傻瓜都賺錢,1年賠錢,1年 收屍,收了別人再玩10年被收了,寫傳記。所以10年一次,發生的地點不同,發生的地點共性特徵是什麼?財富多的地方,或者財富增長快的地方,或者二者同 時具備。

  我們用這樣一個概念來解讀10年一次的大宏觀經濟週期就會理解為,我們今天談論經濟復甦等於是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下一個大泡泡,下一個大泡泡 在哪裡升起?在哪裡破滅?所以泡沫的升騰、破滅、再升騰、再破滅,這是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傳統經濟學總是假設我們市場應該處在一個純粹狀態,所謂純粹狀態 是什麼?沒有政府干預,沒有通貨膨脹,沒有資產泡沫,你們真的以為沒有這三個東西就是好的市場嗎?你們可以去索馬里,那裡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告訴你,哪裡 有政府哪裡就有泡沫,哪裡有泡沫哪裡就有金融危機,所以金融危機和財富只是一物兩面,今天,明天,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正是盛世危言,我們正處在一個長期性 超級泡沫的中後期,當我們選擇用泡沫驅動經濟增長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時刻準備付出代價。

  我們看看水池與水桶這張圖,我們用27.59%的貨幣驅動了經濟增長,貨幣如水,它注入市場就必然產生效果,當貨幣驅動了增長之後,它只能選擇 三個去向,一個是收回,打開出水口,一個會流進水桶,這就是CPI,一個是流進水池而不打開出水口,在這三個選擇當中,貨幣如水,覆水難收,水可載舟,亦 可覆舟。當我們提出一個創新的理論,管理通貨膨脹預期,在座的人都不傻,你們誰在學校學過這個理論?什麼叫管理通貨膨脹預期?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們,我不打 算把貨幣收回去,所以我要管理貨幣在流動狀態中調節著人們的預期。於是我們堵住了一個口子不收了,很多人還在討論什麼退出戰略,我告訴你根本就沒有,只要 說管理通貨膨脹預期,說的就是貨幣不收了,但是要管理,讓它適度的流動。於是我們就剩下兩個方向,一個是讓它流進水桶,那就是消費物價上漲加失業,一個就 是流進水池,那就是資產泡沫升騰加兩極分化,兩害相全取其輕,我們沒有別的選擇。當經濟學家向資產泡沫挑戰的時候,他卻不知道,按下葫蘆起了瓢,沒有泡沫 就是通脹。於是在兩個選擇當中,你們想一想,站在總理的立場上他能選什麼呢?是選擇讓貨幣流向投資品市場?還是讓貨幣流向消費品市場?兩個都有風險,但是 兩個風險背後的東西是什麼?簡單地說,流進投資品市場泡沫破滅,富人賠光了會有人跳樓,但是流進消費品市場,窮人活不下去可是要殺人的,這就是少數人自殺 還是多數人殺人的選擇。

  這麼簡單的事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想不明白?如果我們今天把樓市打下去了,半年你就會看到暴動,所以溫總理在高壓之下不得不講要抑制少數城市 房價過快上漲,這不就是告訴你們,要容忍多數城市房價平穩上漲嗎?他說的就是5年翻一番,因為平穩上漲就是一個月一個點,結果你弄出一個月11個點也太過 分了。也就意味著你今天漲了11個點,那後10個月你就歇歇,所以買房的人10個月之後再買,咱們把數湊整了。去年我告訴大家上半年買股下半年買房,有些 人問我在哪兒買?我說閉上眼睛買,撞哪兒是哪兒,人就是一個心態,所以你如果聽信這個話你買了,你知道有個金岩石了,但是去年你還罵我,去年我在成都講完 之後有一位老先生寫文章罵我,罵完我還打電話打到我辦公室跟我討論,說你明明知道這是泡沫,你也說了泡沫早晚破,為什麼還讓他們又買股又買房?這泡沫早晚 破,我就問他,我說您多大歲數了?他說我60多歲了,我說您明知道早晚死為什麼還活呢?要記住人就活個早晚,一睜眼一閉眼。只是我們玩金融的人,我們希望 從早到晚中間這一段一睜眼就數錢,一閉眼就悟錢,於是我們知道生活中兩種財富,一種財富是勞動創造的,你必須睜著眼去幹活,還有一種財富是要閉著眼睛悟出 來的,這個時候你就知道,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哪裡。窮人只知道睜著眼睛賺錢,富人要知道閉著眼睛賺錢,因為閉上眼睛你才真能想明白道理,股指又跌了,又快 到3000點了,你們再聽去年11月份我在央視講的,3000點之下閉上眼睛買,為什麼?很多人說閉上眼睛買不科學,金岩石怎麼會講這麼沒有水平的話?我 告訴你們,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是睜眼瞎,看著電腦兩眼冒金星,閉上眼睛一個都不知道,閉上眼睛你會忘記你老婆孩子的名字嗎?所以閉上眼睛能夠想出來的東西 那是自己的老婆,是自己的孩子,睜著眼睛都是看別人孩子和別人的老婆。

  所以要記住,要閉上眼睛發財,閉上眼睛發財你必然有風險意識,這時候你才知道所謂投資大師都是用知覺來決策的,講的道理都是忽悠,巴菲特也是在 忽悠,巴菲特賺錢的活和他說的完全是兩碼事,索羅斯更是忽悠,於是我們經濟學家最近乾脆把這層窗戶紙挑明了,《非理性繁榮》的作者最近和另一位諾貝爾獎得 主寫了一本書叫《動物精神》,把非理性繁榮在理論上再次提升,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就是人作為動物他為什麼能夠戰勝動物?你們想原來這個世界是動物世界, 人很渺小,現在人把動物擠得都沒有地方活的,連老虎都趴在那兒了,一餓就餓死一群。所以我們吃熊膽,吃虎骨,人這個動物之所以能夠戰勝其他動物,是因為人 類太兇殘,我們什麼都敢吃,你們想一想,廣東人為什麼富?就是因為他什麼都敢吃,所以人很兇殘,但是人的兇殘從何而來?在這本書當中他提出兩個新的概念, 就是人這個動物和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就因為他多兩個東西,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故事,信心加故事這就是人類財富的力量。為什麼人有信心?「信」字就是人言, 也就是忽悠,故事更是忽悠,所以人活在這個世上不是我站在這兒忽悠你,就是你們之間互相忽悠,所以人不是被忽悠就是忽悠人。於是我們王俊就悟出這個道理, 他經營媒體,做什麼呢?不就是忽悠人嗎?忽悠人又能賺錢的事就產生了趙本山,看出來了嗎?

  信心加故事,所以非理性才有繁榮,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財富逐漸的開始變了,兩種財富實體經濟的財富我們很容易理解,比如說過去我們描述富人,和 紳世界首富,我們怎麼描述他?良田千頃,妻妾成群,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今天我們變了嗎?沒變,我們把樓市替代了良田千頃,我們把股市替代了妻妾成群,依 舊盛世古董,依舊亂世黃金。當我們看到黃金暴漲的時候應該知道這是亂世之兆,亂在哪裡?亂在我們六神無主,亂在我們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財富,不知道自己是什 麼動物,事實上當我們理解了人這個動物,我們理解了現代社會的財富,我們才能理解泡沫就是財富,只是它面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

  你們現在在網上還能看到04年我第一次講房地產的話,房價下跌只能是個幻想,這個幻想要讓一代人共同追求,直到這一代人完成了他的使命。當初如 果你們左邊相信了這個話買了房子,右邊的人你們相信了等房價降一半的話,五年後的今天你們看到了什麼?左邊看到的是升值了,右邊看到的是泡沫早晚破。你們 已經說了5年了,還沒有悟明白?這時候你們看,同一個事情為什麼會出現兩種判斷?是因為位置不同,你們坐在外邊看著牆皮泡沫,你們坐在裡面看著屋頂價值, 屁股呆的位置不同,所以這就是屁話,屁話被媒體一炒就變成了雷人,但是屁股說話已經是偉大的進步了。現代金融學實際上是讓人們用心來思維,用屁股想,這樣 你就能夠把屁股挪到屋子裡面看到價值,把屁股挪到外邊去看到風險。同樣是一個東西,有人看到風險,有人看到財富,是因為人性當中人性的貪婪和恐懼。所以記 住一句話,價值在貪慾中流動,泡沫在恐懼中升騰。所以我們正生活在這樣一個階段,按照這個階段我們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危的道理就要理解25年的長期性超級 泡沫和中國當前的樓市繁榮終點在哪裡。如果我們把25年作為一個週期,中國的長期性超級泡沫起點在哪裡?這是我提醒大家一個年份,1992年,老鄧南巡, 改革開放升級,中國開始融入格林斯潘泡沫,所以我們沿海城市發達了,就是在那個階段,美國人在美聯儲的魔杖之下吹起了一個超級泡沫,全球化的泡沫把中國融 進去了,融化了,變成了世界工廠。92年《證券法》生效,股市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92年70個城市開始試點住房按揭貸款,96年全面推開,92年央行正 式成立,意味著我們開始了貨幣製造業的時代。所以92年金融、地產、股市、樓市、央行、貨幣同時誕生,大家算算帳,25年以後是哪年?2017年,10年 危機,如果從今天、昨天、前期升騰我們說復甦了,10年以後是哪年?是2017年,所以我給大家一個預警,記住這個時點,2017年,超級泡沫有可能在 2017年破滅,如果我們躲過這一劫我們也躲不過下一劫,就是2025到2030年,2025到2030這就是中國城市化結束的時段,那個時候將有10億 人變成城裡人。

  所以我們今天思考未來的大趨勢,不要拘泥於細節,要想起點和終點,睜眼閉眼,想早晚,想週期。2017年10年的經濟危機和25年的超級泡沫將 在中國疊加,我們今天要努力在泡沫破滅之前積聚財富,等待著那一天。這時候如果沒躲過這一劫,我們就給它發塊碑,黃繼光,獎勵他們的勇氣,但是我希望在座 的人不要錯過這班車,但是要躲過一劫。生活中兩種財富一個靠天道酬勤,一個靠經營週期,也就是說要躲過一劫超然拔底,基本上就奠定了你一生的成功。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三個時點,我講了2017,講了2025和2030,我再給大家講近的,今年是虎年,年初我就講了臥虎,臥虎藏龍是什麼意 思?今年是虎南,明年是兔年,後年是龍年,龍行天下,超級泡沫,臥虎藏龍,從現在起,把投資的眼光放長,看三年,這就是臥虎藏龍旺三年,為什麼要卡到 2012?是因為2012年之後中國還有一個中國特色的風險,90%的概率我們可以超越,但是必須防著,你們想一想這是什麼?2012年是什麼年?政府換 屆,當我們看超級泡沫正在升騰,我們今天改採取的措施都是在助長資產泡沫的升騰,當政府換屆了,剩下兩個人捧著大泡泡,你說他難受不難受?我是給你們捧著 還是我咬牙捅了它?捅破了責任肯定是你們的,但是捅破了再吹大成績可是我的。要記住,中國還是有政治的,所以要防著,三個時點我相信大家能記住,為什麼我 把股市、樓市放到宏觀經濟來講?是因為在我的理論體系當中,股市、樓市構成了現代財富的財富循環,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螺旋,向左拐工資價格螺旋,生產的貧 困,向右拐股價、房價螺旋生產財富,兩個螺旋放在一起背後是貨幣,當貨幣驅動我們必須選擇向左還是向右,選擇決定未來,向左拐永遠不可能有財富,而且還會 有生產的貧困,向右拐你可能破產,但是至少你有產可破,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

童第軼:股市博弈與感悟

由《投資與理財》雜誌社和學習型中國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10投資與理財年會暨第四屆學習型中國-投資理財論壇」在北京召開。

  童第軼:謝謝大家!

  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們陽光私募基金去年做了一些產品,相對收益還可以,大概有137萬元左右。對於這個成績我個人感覺還不滿意,因為我覺得 之前說到這個市場,因為本身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我們的理解,實際上大家都受07年從年初到年尾的影響,我覺得無論如何都會影響這個市場幾年的時間,因為那 個痛苦的回憶我覺得時不時會影響大家的逃犯習慣,今天的情況也是一樣。我覺得包括2010年以來的一些走勢還是部分反映了08年給大家帶來的影響。暴跌的 痛苦大家都深刻的理解,並且認識到了止損的重要性,但是市場就是這樣,這是一個大家博弈的市場,因為市場是由大家共同組成的,當你認識到了這個止損重要性 的話,你再採取措施,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受到一些影響。這就是為什麼09年以來市場晃晃悠悠一直在往上走的情況,看著要往下了,你邁出了它已經止跌了,再 晃悠著繼續上來,我的意思就是說有一個行為模式,如果說很重的影響到了大家之後,你需要反方面去理解一下它。

  這個成績對於我來講其實還是有一些影響,但是這些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要面臨的問題,包括大家今後做股票都會有這樣的影響,就是你的劇贏和劇虧都會 影響你下一步的操作。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市場是不以你的主觀一直來進行的,不在乎你自己想賺多少,有時候你越想賺錢反而越難達到這個目標。實際上股指期 貨有時候也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在面臨著1:10放大的槓桿下的話,所有投資者都難以受這種情緒的影響因為市場有兩個來控制運轉,就是做多和做空,能從股指 期貨裡面脫穎而出的人少之又少,更是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會贏,所以才會進入這個市場,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這樣被淘汰。所以大家一定要 認識到,為什麼自己就剩下了千分之一或者是萬分之一?因為這個市場是大家共同組成的,因為每天晚上收完盤之後,沒有一隻股票是放在外面的,包括市場趨勢也 是一樣,對於選股來說,是選大家公認的,這裡面千萬不要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想法,你要看大家是怎麼看這個上市公司的,是不是有一個良好的判斷,這是作為你 選股很重要的因素,你不能用自己的經歷主觀的認定它就一定是好的。

  這涉及到怎麼認清楚這個市場,怎麼認清楚這個不以我們自己主觀的意志進行判斷市場客觀規律,首先你自己一定要冷靜的去思考,就是認識到自己也是 市場中的一分子,你要感知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你該做多就做多,該做空就做空。話雖然這麼簡單,因為你就是市場當中的一分子,我們說短期操作難做就是這個道 理,你很難自己提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這是一樣的道理。對於這個市場上為什麼出現盈虧?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盈虧所給你帶來巨大市場的變化在引導著 你,本身市場的變化應該沒有那麼巨大的幅度,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個股業績的變化沒有我們操作那麼大的幅度。實際上說白了有兩點,就是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 懼在影響著我們的操作。

  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在我們日間的操作過程當中,這種例子還經常發生,就是當我們尋找了一個好的股票的時候,非常認可它的投資價值,非常認可它 的成長潛力。可是當我們認識到之後,當你對這個上市公司有這麼一個確切的瞭解之後,你無形當中實際上就戴著一個有色的眼鏡來看待這個市場,因為你覺得它 好,所以說在它的股價上你就想持有,想做多這個公司,想做多這個股票。你可能會主觀的無形當中處理整個市場信息,更多的從做多的角度考慮,而不是從更加客 觀的角度出發考慮。所以如果你研究好了這個公司,你一定會重倉持有。可是市場的變化是經常出乎你的預料,按常理來講應該就是一個小時間段來看,50%對 50%,如果明天漲跌的話大部分是這種概率。當你重倉持有了,市場並不會就此轉上,包括股票也是這樣,經常會出乎你意料的繼續下跌,就如同08年的市場一 樣。

  當這個股票超過你心理底線的時候,比如說你中長期持有這個股,當跌了10%到20%你還會忍受,當它跌了40%或者50%的時候,你本身對這家 公司的基本面產生了質疑,你就懷疑有一些信息沒有探聽得到,你本身對這個公司的價值產生了質疑。當這個公司的股價隨著大市的上升和隨著制度的改變不虧的時 候,這個時候因為人性的原因,基本上你都會出局,隨後還會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成長和價值體現出來繼續上漲,這個時候一般來說就很難克服自己人生的弱點繼 續進行追漲,直到又到了一個高點,又重新進入到了一個循環而已。在我們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克服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覺得就像行為金融學上提到的一樣,人們 對於盈利失去的痛苦遠遠大於比這個盈利帶來的快樂一樣,幾乎所有的人都受不了坐電梯的痛苦是一樣的,人們的情緒從內心深處是為了避免這個東西。可是怎麼 辦?我覺得還是有些方法論需要大家去克服這個貪婪與恐懼,你不要從正面去說我能成為這樣的人,我能克服貪婪和恐懼,這不是一個主觀性的說法,尤其是在這麼 一個人性博弈的市場上,我們可以提一個觀點,就是說怎麼來克服。

  首先還是要多經歷,在市場當中一定要多實踐,尤其是年輕的時候,有三句話講投資與投機。當你有很多錢的時候你可以去投機,當你只有一點錢的時候 你不能去投機,而當你沒什麼錢的時候你必須去投機。所以說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沒什麼錢的時候,你真的可以大膽的參與這個風險的市場,哪怕是高槓桿的市場都 可以,因為你沒有什麼可輸的,你即使輸光了破產了,對於你來說是有限的,可是你收穫的是大量的價值,是大量的經驗,這個經驗是你無法用金錢去購買的。等你 變得不再年輕的時候,財富也會得到積累,等你三四十多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因為你有十多年的經歷和經驗,我覺得這個時候是你收穫金錢和收穫財富的時候,而不 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再去經歷痛苦的折磨和經驗。你如何削弱恐懼。要麼在你持倉比例之下你買少一點,這樣能減輕在最底部的時候給你帶來痛苦的影響。在做證券 投資的時候一定就是不借錢。還有一種操作模式,就是在下跌的市場中,你不斷的去尋找短期底,因為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長期底是哪裡,因為底都是漲出來的,而不 是跌出來的,只有事後才能判斷出來底到底在哪裡。有一種策略,比如說市場下跌到了中後段,比如說08年下半年以後,這個比較好看出來,連續下跌兩三天以 上,你可以重倉參與,你參與的價格足夠低你還可以平局出來,如果中國哪一個短期底你都參與的話,你也能夠克服這個環境的影響,買到一個真正的大底。怎麼樣

  對於貪婪我有一個體會,在市場底部的時候,這個其實很簡單,只不過那個時候比如說大家都有印象,在2001年市場在1500點的時候,包括在 2007年在5000點6000點運行的時候,大家只不過主觀的受周邊財富的影響,就是別人都能賺我為什麼不能賺?市場會不會明天就下跌?我的同事和朋友 他們都發了大財,我還要在市場當中賺,我先不管明天會不會跌,認為明天會跑出來。在這個期間要降低自己的持倉,把錢拿出來做別的投資,也是消除貪婪的辦 法。你說這個很難,股市天天都有可能是漲停板,我在07年是這麼做的,那個時候我去看房子,我覺得對於房子的愛好可能能抵消一些我在股市上天天搏鬥的貪婪 的情緒,而且這麼看來效果還都不錯。

  至於未來牛市的頂峰現在我們還看不到,我現在是這麼來看這個市場的。經過05年到07年這一撥大牛市之後,我們先不說中小股票,藍籌股今後必然 會經歷一個比較長時間的轉型或者說一個整理,因為我們知道那一撥牛市的基礎已經不再具備了,因為當時支持我們GDP高增長的戰略市場絕大多數資源的生產, 那種盈利模式也不可能再複製,而且出口最大的買家已經接近於破產狀態了,也不可能買更多的貨物,所以那種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肯定走到了盡頭。所以08年以 來中小盤股和大盤股如此反差之大,因為我們也意識到了要轉型,而反而在股市上大家不斷的在這些新興產業當中板塊進行突破,不斷的進行轉移,也是反映我們整 個經濟的形態,這裡面大家反覆提到的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首先要轉型的是反映了整個經濟面臨的情況,但是佔 據我們市場市值主要層面的藍籌股還是需要一個消化整理的過程,我們經濟的轉型非朝夕之功,我們從股指上來說也是這樣,實際上大家經過股改都知道,從 1000到7000到8000漲了8倍,綜觀世界股市所有的歷程,沒有一個在世界排名前五年國家的證券市場在兩年之內漲了8倍之後,在兩年之後還能重新的 回到這個位置,那個泡沫已經破裂了,這個大家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再重新孕育那個泡沫,一定要有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但是在這期間我們應該認識到中間有機 會,其實從08年8月份以來,應該能看到這些新興板塊的股票和大盤股在背道而馳,這反映了市場真實的變化,未來我也相信,我們可以看一些例子,回想一下上 一撥熊市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感悟。

  從2001年到2005年股指也是從2200多點一路回落到1000點,甚至幾乎是一個推倒重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看到很多中小型的股票也都脫穎而出,代表了我們當時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類的我們可以看到港口、集裝箱,小的股票我們現在都耳熟能詳,比如茅台,蘇寧電器(11.40)、 張裕這些代表有成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他們沒有經歷熊市,他們最初的底部其實就是在02年,而他們的短期頂部是出現在05年的5月份,而大盤的底是在 05年的6月份才到達的。等於說你持有這些股票的話,應該說是有暴利的。未來我們還是應該把目標轉移到我們現在的這些新興產業當中,轉移到我們看到的這些 內需型的股票當中。

  經歷了消化整理完之後,我還是始終認為,市場還有泡沫可以孕育,我們綜觀日本、香港、台灣的發展形態來看,泡沫是在一個國家,尤其是新興的經濟 體發展過程當中避免不了的,你可以削弱它,你可以延緩它,但是這個狀態是避免不了的,我們可以看看整個3年的過程,尤其是近10多年來我們M1、M2增長 的情況,再對比GDP增長的情況,發貨幣的量永遠超過實體經濟增長的量,這個錢發出來之後,它是躺在某一個角落上,一旦有一個誘因它一定會衝出江湖,只不 過時間不好把握。我們對比05年到07年更大泡沫的這麼一個機會,這還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而並不是小概率,只不過中間我們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整理,所以這個 資產泡沫我是這麼來看的。從日本和香港來看,我們也反覆的總結當中的教訓,現在管理層包括國家也認識到,房地產的泡沫是我們經受不起的,而股市的泡沫我們 還可以承受,因為房地產的泡沫一旦繼續到一定程序破裂之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慘重的。日本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到現在接近有20年了,我相信對 於我們管理層來說,這是一個絕對不可能容忍發生的事件,因為畢竟日本還是一個民選政府,20年經濟下滑,可以不斷的換首相解決問題。那個時候的危機已經超 越了經濟本身。所以對於房地產的泡沫,我覺得政府一定會施以重手來打擊,當然我並不是看低現在的市場。未來當泡沫不可避免的時候,我相信政府對於維羅,我 覺得應該說10年之內的證券市場是非常樂觀的,因為我覺得按照一個正常形態來看,必然還有一撥比七八倍的牛市更要狂的市場在等著我們。

  就近期的房地產市場來講,我覺得GDP11.9%這個情況應該也是一個記錄了,今後幾年之內也不會發生了,就是因為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政策才 會對房地產施以重手,一定要把大家注意力的焦點轉到轉型經濟上來,而不是重複我們過去的故事。同樣我們知道,這個轉型非朝夕之功,不是很快就能達到這個目 標的,我覺得隨著今後幾個季度,包括明年我們GDP當季的下滑之後,有可能還會拿房地產來救急,因為它帶動的相關產業太多了,只不過目前是希望它有助於經 濟的穩健發展,而不是背道而馳。但是真正有危險的時候,我覺得可能就是在我們經濟的轉型之日,也許就是這個股市真正出現危機的時候,現在整體上可能短期會 有一點影響,但是至少中期來講風險不是很大。

  對於日常操作當中的一些感悟,我的操作習慣就是有一個理念,是孫子兵法上的一句話,叫以正合以奇勝,要以正規的方面交戰,以非正規的方面取得勝 利,這是股市上的博弈,一定要有成熟合理的保本策略才能進入這個市場,你要想戰勝同行,一定要出奇兵,出奇制勝,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引領模型,這 個不能複製,這裡面沒有典型,只有你在平時刻苦思考和琢磨,而且一定要牢記,你是市場當中的一分子,你總結出來的盈利模型也很難持續。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就講這些內容,謝謝大家!(龍贏富澤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童第軼)

朱相遠:中國如何冷靜面對二次探底

  由《投資與理財》雜誌社和學習型中國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10投資與理財年會暨第四屆學習型中國-投資理財論壇」在北京召開。

  朱相遠:我們這個題目叫「變」,我想首先就是轉變我們的觀念,我們在講財富之道,所以要改變我們財富的觀念,在座各位整天在那裡創造財富,好像 對財富的觀念不存在問題,實際上要細想一下,你所理解的財富到底是什麼?英國有一個19世紀的經濟學家威廉姆提出了一個觀念,他說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力 是財富之父,這典型的反映出農耕經濟條件下的財富觀念。比如說土地和勞動力,這個財富觀念對於中國人非常熟悉,我們中國長期的農耕經濟,你看看我們漢字的 「富」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寶蓋,那個寶蓋是房子,下面一個人,這個人是男孩,下面是一個田,是土地,正好跟威廉姆講的一樣,一個口就有了一個男勞動力, 然後就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所以我們如果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加來又沒有男孩,那就是赤貧了。

  這種觀念在我們思想當中根深蒂固,我們的企業家往往重視先佔一塊地,蓋了很漂亮的廠房,進口的機械的裝備,然後還有流動資金,把這些東西看成是 重要的財富,而對於另外一些你所掌握的知識產權,你的管理軟件,你的品牌,你職工的素質,你這個企業對外的形象,你的誠信,所有這些軟的東西他不認為是財 富,至少是不重要的財富。前一段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包括一些鄉鎮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他們很熱衷於拿一大筆錢買一塊地,蓋房子進口裝備,捨不得花 錢去買基礎軟件,更捨不得花錢去研發再搞品牌營銷,因此這個廠一建成了以後很快就趴在那裡賠錢了。賠錢了以後怎麼辦?趕緊通過地方政府引進外資,一些港澳 台的商人就來了,人家就投了30%的錢可以佔50%的股,因為他帶來了技術,帶來了管理的軟件和技術軟件。到最後分配利潤的時候,這個外商往往要賺到 70%,他為什麼30%的錢要賺70%的利潤呢?因為他帶來了營銷的手段,帶來的市場,帶來的品牌。所以我們投了70%的錢獲得30%的利潤,他投了 30%的錢獲得了70%的利潤。這你就要注意了,財富觀就從這裡開始了,我們的企業家往往重視硬件那些財富,看得見有形的財富,忽視那些無形的虛擬的財 富,這樣下去就造成了我說的結果。

  在2005年世界銀行用英文發表了一個報告,報告了118個國家人均財富的組成和比較,我把這本書好好的看了一遍,深受啟發。我們中國人均財富在這個排行榜當中倒數第27名,他是怎麼計算人均財富的?他把財富分了三種。

  第一種財富是國家的自然財富,你的土地、牧場、水源、礦山、海洋等等自然資源,這些資源通過評估公司可以評估出來多少多少美元。

  第二種財富叫人造財富,像美國人造財富很多,他200多年工業化的歷史,各種建築物、各種公益設施,港口、碼頭、公路、廠房、電站所有這些,還包括一些大型的裝備和耐用的家庭的東西,一次性消費不算,都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財富,這是第二種財富,可以折算成美元。

  第三種財富就是無形資產,就是我剛才講的虛擬的無形資產,但是在國外這個無形資產無論是知識產權也好,品牌也好,標準也好,所有包括法制指數、安全指數、生活質量的都能夠評估,而且把它量化用美元來計算。

  把這三種財富加在一起做分子,把這個國家的人口做分母一除出來就是這個國家人均佔有的財富。中國人2000年按照這個計算方法,人均的財富是 0.9萬美元,美國是51萬美元,德國是49萬美元,比我們多了50多倍。我就要尋找它多在什麼地方?是美國人自然資源特別豐富還是它人造資源特別多?我 們就把這個人均的財富數字看看百分比,我們0.9萬美元人均財富的組成,自然資源佔了24%,人造財富佔了31%,無形資產佔45%。美國人均51萬美 金,他的自然財富只佔3%,人造財富佔15%,無形資產佔82%。德國人均49萬美金,自然財富僅佔1%,人造財富佔14%,無形資產佔85%。通過我剛 剛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窮,他們富,窮在什麼地方,他富在什麼地方?他的自然資源是比我們多了一點,但是多多少呢?美國的人均財富是我們的54倍,德 國是我們的53倍,都是50多倍,自然資源美國人只是佔我們的6倍,德國人只佔我們的2倍,也就是說我們比他們窮也窮不了多少,才窮六分之一,可是總財富 我們是他們的1/50。他們工業化200多年的歷史,當然人造財富就多,美國是我們的27倍,德國是我們的23倍,但是他的總財富量是我們的50多倍。他 們到底富在哪裡?美國的無形資產是我們人均的99倍,德國的無形資產人均是我們的100倍,我想通過這一連串的數字,大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是他們富在 哪裡,我們窮在哪裡。

  因此我們想起來孟子說的一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我在北大唸書的時候思想改造,天天就批判這個思想,現在我知道,孟子的思想是完全正 確的。勞心者就是掌握知識產權、掌握無形資產的人,勞力者就是做體力活的人,在當今世界國際市場競爭當中,如果你不是勞心,只會勞力,那你就是付出很多, 收穫很少。我們試想一想,一件襯衫讓我們多少農村的女工在那裡加工?換來這一架飛機?全世界MP3大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市場價格賣到79美金,可是我們 中國獲得了什麼?整個加起來,包括勞動力和稅收是1.5美元,因為人家是勞心者,知識產權、品牌、標準所有那些營銷都在人家手裡,我們只是賣勞力。

  在我們企業的內部普遍存在這種現象,重有形的物質資產,輕視非物質的無形資產,重視無權,《物權法》出來了,重視保護自己的財產,輕視知識產 權;重視硬件,輕視軟件;重視資源的開發,輕視技術的開發;重視引進,輕視消化;重視產品的內容,輕視產品外形;重視生產,輕視品牌;重視藍領,輕視白 領;重視硬實力,輕視軟勢力。總而言之,重視實體的經濟,輕視虛擬經濟。這樣的觀念不要改變嗎?如果還停留在一個頭一個田的農耕經濟、自然經濟的財富觀 上,那麼這個企業,這個地區怎麼能進一步發展呢?人類水經過了2千到5千年的農耕經濟,我們中國是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也是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農耕經 濟,是以出賣體力,用土地加體力進行物質轉化為主要的,200年的工業革命把物質轉化變成了人量轉化,利用礦石燃料,發明了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整個 能源發生革命,因此生產力高度發達,所以說除了物質轉化以外大量的開發做能量的轉化。現在又進入到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知識革命,知識革命是什麼?不光是物 質轉化,能量轉化,更主要的是信息量的轉化。信息就是財富,從這個地方就是我剛剛講的為什麼這些物質財富的觀念要重視。美國的無形資產是我們的90多倍, 德國是我們的100倍,他們就是富在這裡。

  所以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我們現在強調結構調整,就是要調整那些粗放型的、污染環境、資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特別大的工藝,而要轉化成高科技的產 業,因為高科技的產業有更大的信息量,有更大的無形資產。要轉化成富裕的第三產業,北京市現在要建設國際化大城市,它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北京市要把第三 產業在國民經濟GDP當中的比例超過70%,去年我們已經達到72%。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是大量的無形資產在運作,美國富也富到這兒了,美國飛機、汽 車、石油工業遠遠比不上美國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就是無形資產的一種經濟產物,就是一種文化產業,就是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因此我們各個地方都應該發展 重視這個,你即使是第一產業搞的是農業,你是第二產業你搞的是工業,你同樣在這裡面也大量的使用各種現代化的軟件來提高你這個企業的無形資產。

  我們老講一個企業要爭取進入現代化企業,什麼叫現代化企業?做了很多的規定,成立董事會,監事會,其實有一個重要的標誌被忽視了,所謂企業現代 化不現代化,就看你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比例,如果你無形資產的比例大於了有形資產,你才有資格成為現代化的企業,如果你這個企業有形資產還是大於了無形 資產,你根本就沒資格講你進入到了現代化企業。當然我們中國其實缺少這樣一個行業,就是如何來評估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有很多的方面,作為量化把它變成 錢,然後才能比較,因為你這個有形資產,你的房子、土地、裝備,你所有這些流動資金都量化了,多少美元都算得出來,無形資產算不出來。少數的,像我們的同仁堂(24.98)一 個品牌是多少,知識產權算多少,企業所佔有的標準佔多少,實際上包括企業的信譽,企業的文化素質所有這些都應該能評估出來。我想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很好的 把握財富觀。只有我們把財富觀轉變了,我們在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是大家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發現一隻無形的手,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經濟。 很多企業家認識了這只看不見的手,運用了這個看不見的手,積累了很多財富。現在我告訴大家,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財富,就是無形資產,所以希望大家將來在無形 資產這方面做一些深刻的研究,瞭解一下你這個企業現在已經有了多少無形資產,你將準備如何增加你的無形資產。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同樣我們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無形資產的力量,這個無形的資產也就是人的智力,你企業的軟實力這就是看不見的力,你的企業有多少 房子,有多少機械、裝備,有多少人,那些都是看得見的,用不著說,這個看不見的力量希望人能夠好好的重視,來發展這樣一些看不見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既 重視了有形資產,又重視了無形資產,重視了實體經濟,又重視了虛擬經濟。我們這個企業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也是這樣,一個國家為什麼教育、法制重要?我在 全國人大的時候就講過,我們提高法制指數,國際上有一個規定,在發展中國家法制指數提高1%,人均財富就增加400美金無形資產。我們國家法制指數是什麼 都不知道,我後來請了浙江大學一個法律教授在杭州的餘杭做了一個試點,就是建立這個法制指數,當時他為了照顧地方,給餘杭評的法制指數是75,從75增加 到76,社會財富就能增加400美金。為什麼這樣?你想想我們現在法制指數的提高對於我們才的積累是多少的重要?人都沒有誠信,做假,違法,給我們的財富 造成了多大的損失?你今天出一個品牌,他明天就能模仿你,他受不到制裁,這樣嚴重的束縛了我們生產力的發展。教育指數同樣也是這樣,一個國家大力投資教 育,就因為教育的指數是國家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國、德國它們之所以無形資產是我們的100倍、900多倍,就在於他們大量的投入了教育和社會 法制,所以他們的法制指數比較高,教育水平也比較高,整個社會財富、勞動力素質大大提高。

  所以因此我們重視無形資產,我不光向企業家呼籲,同樣也向政府呼籲,政府不要過多的投入到高速度的建設、看得見的水壩,還要投資在無形的資產軟 件方面,這樣整個的社會才能發展。因此中國現在進行了幾個調整,我想一個很重要的調整就要調整軟件和硬件的關係,調整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關係,只有大家 都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把錢往上面投,有些企業家就認為投資一些無形的東西那都是打水漂都看不見,你這就是短見,就是沒有長遠的目光,你沒有現代 化的眼光,你看不到目前的經濟已經向知識經濟過渡了。

  我講的就是這些內容,謝謝大家!(全國人大常委朱相遠)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不是所有股票均能抗通脹

  作者為上海某私募基金的行業研究員,主要從事零售、消費品行業的研究,崇尚安全邊際投資法。

  近期收到一些讀者對通脹憂慮的問題,主要問題如下:「去年貨幣發行量那麼大、信貸那麼寬鬆、流動性氾濫,會不會導致2011年至2012年出現 10%以上的通貨膨脹?房地產市場和銀行會不會在那時出現問題?如果是的話影響會有多大?對於普通老百姓,面對通脹,我們應該怎麼投資或者怎麼保值?」

  這些問題還包括:現在假設會出現10%,甚至20%左右的通脹,從現在起,或者在2010年應該投資什麼,到時才能使得財富免遭洗劫?在通脹高企時,股市中有哪些股票還有希望反方向走強?

  其實,這些困惑都是很基礎的問題。「就長期而言,股票是最好的長期投資品種,而且是最好的抗通脹品種」是一種習以為常的提法,但習以為常的提法經常包含著謬誤。

  「就長期而言,股票是最好的長期投資品種,而且是最好的抗通脹品種」就是一條本身表述不精確且容易被胡亂引申的提法。原因在於:

  首先,宏觀經濟很難精確預測,人類對未來是有一個適應性預期的,並不是被動的適應經濟環境。很多預測相當於拿槍打一個移動的靶子,過去的預測很 難說完全適合於未來。當所有人預測到通脹的時候,可能迎來了可怕的衰退及通縮,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而且預期要通脹並不能直接決定投資策略。

  其次,「股票是最好的抗通脹品種」這種提法源於學者們對過去環境的實證,而且本身表述也不精確。並不是所有股票均能抗通脹,只有極少數股票能抗 通脹,如有定價權的原料供應商、品牌消費品製造商股票及藥品製造商股票、有專利及其他利基保護的品種,多數夾在中間的、資本支出龐大的製造業股票不僅不能 抗通脹,而且會受到通脹的嚴重傷害。

  而且極其嚴重的通脹對所有公司的盈利能力均會造成嚴重傷害,股票也不能提供這種保護,這只能靠政府及社會的力量來克服。

  再次,通脹預期不是倉促決策的理由,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考慮股票的質地及介入價格。通脹或許會讓我們的現金損失掉5%至10%的購買力,但倉促 不謹慎地買入定價過高的股票,則可能將我們的損失拉大到50%乃至是「永久性資本損失」。在沒有合適價格、足夠安全邊際、足夠多數量的可交易證券之前,一 定要將錢包看得緊緊的。

  最後,宏觀層面還是要有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及樂觀主義精神,但這限於極度悲觀的場合。如果真的是人類的世界末日來臨了,那麼持幣與持股也沒有什麼不同,持股的機會成本仍為0。因此多數人極度悲觀的場合但客觀上是「遍地黃金」的時候,要大膽介入具有足夠安全邊際的優質品種,不要聽專家們胡說「下一個下跌目標位是XX」、「市場會崩潰」之類的廢話,要相信人類沒有過不去的坎。但多數時候需要的不是「樂觀」、焦慮、倉促決策,而需要的是冷靜與理性。

  總之,「合適的股票,在合適的價格才能抗通脹」,這樣的股票極少,而且這樣的時機也很少,而不是「所有股票、不論價格均能抗通脹」。一定要提防習以為常的謬誤。

  過去的一年多毫無疑問又是一次流動性盛宴,讓人吃驚的是A股並沒有走向「基於基本面的兩極分化」,而是重歸「齊漲共跌」、「雞犬升天」的窘境, 而且很多機構已經拋棄了嚴謹的價值分析轉而去追逐短期業績,這是讓人遺憾的事情。如今貨幣政策已經有重新收緊的跡象,我們只可將2009年當作一次幸運與 意外,而要回歸平常心、常識、理性。

  至於投資策略,就是「安全邊際至高無上,價格合適時大量投資,價格不合適就按兵不動」,我願意承受「通脹預期」下市場的可能升騰及敗給市場的尷 尬,也願意承受等待時期貨幣購買力的些許縮水。但就目前我能力範圍內能看懂的股票而言,「適合抗通脹」的品種均太貴,「因為可能要通脹,因此要買入股票」 不是讓人信服的投資理由,投資應只信奉基於安全邊際的投資策略。(北京晚報-豹豹)

手機支付標準戰鳴槍

  手機支付主導權之爭正在進行。在這個新鮮而誘人的新業務領域,競爭者既有老牌的三家電信運營商,又有加入了通信體系外的中國銀聯。主導者所能確定的行業標準,將深刻影響著上游芯片等供應商的命運。

  以現狀來看,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都想通過自身優勢成為手機支付體系的主導者,至今為止都沒有表達過與對方緊密合作的可能。他們要實現獨霸手機支 付的夢想各有難題:前者所提出的2.4G標準獨樹一幟,但難點是也已存在的金融基礎設施並不支持;基於13.56MHz頻段的支付工具上廣有基礎,不過, 如若普及,則用戶需大規模更換手機——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工信部擬定標準

  4月16日,在第二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代曉慧透露,目前科技司和電信發展司正在推動移動支付標準體系和相關標準制定。

  當天,中國移動研究院高級項目主管黃更生也表示,中國移動把2.4G的技術方案貢獻出來,供大家一起分享,如果覺得可以,可以來作為標準。據瞭 解,他所指的,目前中移動倡導的標準是「RFID-SIM方案,又稱2.4G技術」,它與另一種基於13.56MHz頻段的近距離無線通信方案(NFC) 正成為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博弈的對象。

  相比於中國移動提出的2.4G方案,NFC方案推動時間更長、影響範圍更廣,目前已經在日韓被運營商廣泛應用,在國內也得到了中國銀聯的支持。 但這種手機支付方案具有天生的缺陷——用戶使用手機支付業務必須更換為特製的手機。中移動的2.4G手機支付業務則突破了以往的NFC手機支付方案,用戶 只需要更換一個特製的帶有射頻的支付SIM卡。

  據記者瞭解,2.4G標準受到中移動追捧還不僅僅在於更換成本和推行難度。其根本原因在於標準為中國移動首家提出,其他電信運營商和銀聯都不具備這個技術能力。

  上游供應商因為中國移動可能帶來的採購商機而緊張籌備。

  中國移動因此也捆綁了一批「一榮俱榮」的利益相關者。其中原中興通訊體系公司國民科技(300077),被市場看好,該公司已於4月20日舉行 IPO發行的網上路演,並公告擬在創業板上市。如果中國移動在手機支付領域採用2.4G技術,國民技術將成為前者的獨家芯片供應商;為中國移動提供 2.4G標準SIM卡的主要供應商是東信和平(002017.SZ),這家公司獲得了中國移動首批RFID-SIM卡約70%份額的訂單;大唐電信 (600198.SH)子公司大唐微電子也在進行測試,有望成為RFID-SIM卡的潛在供應商;來自江蘇丹陽的恆寶股份(002104.SZ)在去年 11月入圍中國移動招標,該產品將用於手機支付終端負責數據安全,這家去年11月份通過收購殼公司獲得了中國移動產品招標資質。

  此前,中國移動曾對基於2.4G標準的SIM卡進行了首次統談分簽,僅有兩家供應商獲得訂單。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指出,較少的供應商有利於該運營上對產業鏈進行控制。「中移動曾要求供應商獨家供貨。」但這種說法沒有得到中國移動的確認。

  此外,中國移動已經對基於2.4G標準的商業模式作了初具規模的部署:近距離的刷卡模式和超過20米的中遠距離通訊模式。其中,20米的遠距離傳輸模式將為中移動帶來廣告收入,具體做法是,商家只需有台發射終端,就可以向二三十米範圍內路過的行人手機上發送即時廣告。

  在業內看來,如果這一迥異於他人的模式正式推廣,中移動將有可能憑藉5億多手機用戶成為超過支付寶、易寶的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小額支付服務提供商,這將成為中移動最有前景的商業模式。

  銀聯諱莫如深

  中國銀聯對中國移動倡導的RFID-SIM方案並無興趣,但也並不是要「單干」。

  中國移動倡導的是2.4G技術,而目前銀行、金融等機構布點的POS機等終端大都基於13.56MHz技術,顯然和RFID-SIM卡不兼容。如果更換這些POS終端將是一筆巨大開支。而NFC技術原理和現有的POS機終端工作機制相互兼容。

  中國銀聯對於到底要採取什麼技術標準始終諱莫如深。

  關注手機支付的通信界人士指出,目前在任何地點任何文件上都找不到中國銀聯到底要用什麼標準的信息。在記者獲得一份中國銀聯關於手機支付的文件 中,銀聯指出:「目前推出了多種產品方案,包括NFC手機、智能SD卡、雙界面SIM卡等。在試點中探索商業模式,上海、山東、寧波、四川、湖南、深圳、 雲南開展了業務試點,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各商業銀行和眾多社會第三方機構均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者中,中國銀聯惟獨沒有提及中國移動。

  實際上,從中國移動3月份以400億資金入股浦發銀行以來,中國銀聯對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合作進展積極宣傳。銀聯官方網站上的最新消息顯示,中國銀聯在湖南開始試水手機支付項目,選擇的合作方是中國聯通。

  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之間,手機支付解決方案的走向已經存在分歧。除了中國移動外,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表示將支持13.56MHz技術。其中,中國聯通的理由是,「目前自有渠道比較少,社會渠道上支持13.56MHz技術的NFC手機較多。」

  與2.4G相比,13.56MHz頻率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被廣泛應用在交通、金融、社保、加油等非接觸卡片領域,在各種應用上兼容性更強,基本上無需對現有機具做改動,比如目前的公交卡支付,就是採用這種技術。而2.4G則需要對交通機具、金融機具等重新改造。

  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移動選擇2.4G技術的奧妙之處,在於目前除了中國移動以外,其他兩家電信運營商尚且不能實現這種技術要求。 這意味著,如果實現這種標準,中國移動將成為產業鏈的主導者,芯片供應商成為中移動的獨家供應商。超過5億的移動用戶產生的支付資金將會對銀聯業務產生強 大的侵蝕。

  糾結的是,銀聯和中移動想要彼此繞開各成體系又都很艱難。

  據瞭解,目前銀聯正轉向採用集成在移動終端上,具有非接觸功能的NFC手機,將銀行卡和電子錢包信息存儲在該手機的芯片中,試圖繞開電信運營商 的網絡通道。想要繞開擁有5億多手機用戶的中國移動,單獨與手機廠洽談,並非易事,植入芯片成本也過高。而有消息指出,中國移動在與多家上游供應商談判 時,要求供應商獨家供應該公司,這也就在產業鏈的前端將競爭對手圈定在外。

  銀聯也在更大的範圍內爭取合作者。易寶支付副總裁余晨告訴記者,「在日韓,主要為運營商主導模式,商用規模最大,日本DOCOMO公司旗下就有 信用卡公司。而中國的支付體系目前是碎片化的,是贏者通吃的市場。」余晨指出,「銀聯過去提供的服務是裸線的,只是將銀行連接起來,而易寶、支付寶等第三 方支付公司更擅長提供增值服務,這也是運營商的特長。面對這個新興的市場,銀聯這個遠程支付國家隊正在和第三方支付體系合作,從邏輯上講,是將競爭者變成 合作者。」

  中國銀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有對現有標準進行評論,但銀聯在上述記者獲得的文件中指出,「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仍然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國內移動支 付主導方和參與方由於立足點和利益訴求不盡相同,這導致了現在手機支付產業處於多種技術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並行的發展狀態,並且容易引起惡性競爭。」(經濟觀察報-閆薇)

蟲草貴過金燒錢還是補身?

  ●蟲草、燕窩、石斛等名貴藥材炒作至今,藥效被不斷誇大,與價格嚴重背離

  ●人工培植的蟲草花療效不明,未被藥監部門正式列入中藥範疇

  15萬元一斤的冬蟲草、高檔食肆動輒幾百塊一盅的蟲草湯、各種應運而生的「金蟲草」、「蟲草花」、「培植蟲草」……提起蟲草,人們想到的就是一個字——「貴」。

  蟲草,這味本為平補肺腎的中藥如今已被商家炒成善於壯陽、抗癌、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價格也從原來的一斤幾百元不斷飆升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元。由 於野生冬蟲夏草資源奇缺、價格昂貴,應運而生的人工培植蛹蟲草竟被美化為「金蟲草」、「蟲草花」、「培植蟲草」等來混淆概念,稱它可以媲美冬蟲夏草,甚至 更優於冬蟲夏草,成了酒家、食肆,乃至很多廣州師奶必備的搶手湯料。

  但據專家介紹,目前冬蟲夏草尚無法人工培植,人工培植的蛹蟲草與冬蟲夏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也沒有商家所標榜的那麼「神奇」。現在我國食品藥品監督局還未把此類人工培植的蟲草花正式列入中藥範疇,因臨床數據仍不足以證明其有明顯療效。

  其實,不獨是冬蟲夏草,西洋參、燕窩、石斛等藥材的價格目前皆因商業利益的驅使而被嚴重誇大,已遠遠超過它的藥用價值。專家提醒消費者應理性看待,莫盲目跟風成為被宰的「冤大頭」。

  蟲草價飛漲:

  從十幾元一公斤到貴過黃金(1153.70)

  「想吃蟲草補身子啊?不是不可以,但起碼每天要吃10克左右,得堅持吃兩三個月。就算便宜的,一斤也要幾萬元,吃一兩斤也不見得會好到哪去,實 在不值啊!」從事中藥材研究四十多年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藍森麟一遇到想買蟲草補身子的普通病人,都會講一通大實話。

  據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蟲草的主產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蟲草的收購價一公斤也就十幾元,市麵價一斤則在三五百元左右。可如 今,頂級蟲草一公斤叫價30萬元,折合單價每克近300元,而當前的金價一克也就250元左右。即使是較便宜的,一斤也要三五萬元,每天吃10克,連續吃 兩三個月起碼得花十來萬元。

  「現在的冬蟲夏草是作為貴重禮物,拿來送的,不是拿來吃的!即使吃,吃的也是精神安慰,並非藥效。」藍教授半開玩笑地說。一些前來諮詢的患者紛紛打消了念頭,有人一語道破:「這哪裡是在吃補,簡直就是吃錢嘛!」

  在一些大型超市高檔藥材的專售區,記者觀察到,冬蟲夏草確實被用黃緞禮盒包裝得十分「華貴」。記者向售貨人員打聽作為禮品好不好賣,幾位售貨人員都說:「這些補品體面又不張揚,逢年過節送禮很拿得出手的!」

  而在體育東橫街的一些煙酒高檔店,記者留意到檔主掛出的「回收蟲草」牌子。上前一打聽,店主說這幾年用蟲草當禮品已很風行,這東西很值錢,有不少人收了禮之後會拿來「變現」。

  「金蟲草」藥效尚不確切

  就在冬蟲夏草身價倍增的同時,這幾年人工培植的蛹蟲草也應運而生,還有部分顏色金黃的品種竟被美化為「金蟲草」來混淆概念。藍教授指出,雖然蛹蟲草和冬蟲夏草都是麥角菌科,皆屬於是蟲草屬,但野生的蛹蟲草是寄生在蠶蛹上面的,宿主並非是繁殖出冬蟲夏草的蝠蛾幼蟲。

  此外,蟲草花由於沾上了「蟲草」二字,近年來也身價百倍。「蟲草花其實非草也非花,應該稱為蛹蟲草子座。絕非某些商家所吹的『冬蟲草的花』,更不是冬蟲夏草。」

  藍教授解釋說,所謂蛹蟲草、金蟲草和蟲草花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因所含成分有跟冬蟲夏草相似之處,近幾年也被順帶熱炒,價格從幾百元攀升到上千元不等,成為目前很多喜歡煲靚湯的廣州師奶必備的湯料。

  「但這些人工培植的蟲草並沒有商家所標榜的那麼『神奇』,現在我國食品藥品監督局還未將它正式列入中藥範疇,因臨床上的數據仍不足以證明其有明顯的治療功效。」藍教授提醒說。

  專家解讀:

  蟲草不過是一味普通中藥

  據藍教授介紹,近年來被「瘋炒」的冬蟲夏草,實為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複合體。

  「蟲草賣得這麼貴,可有多少人關心它的價值到底在哪兒?」藍教授指出,作為平補陰陽的藥材,蟲草「性平力緩」,對於病後體虛及肺腎兩虛出現久 咳、虛喘等症的人群,有祛痰平喘、抗菌抗病毒和調節免疫功能等的作用。但對於腎陽虛出現陽痿、遺精或腰膝痠軟者,單獨服用蟲草療效微弱,除非配合其他補腎 壯陽的才能增強作用。此外,臨床證明,蟲草用於治療腎小球功能損害、肝纖維化、肝硬化腹水等有一定的療效,但每日不能少於5克。

  「說白了,蟲草本來是一味主要用於平補肺腎的中藥,可現在卻被炒作成幾乎能治百病的神藥,價值因此被不斷抬高,純粹是商業利益驅動!」藍教授評價道。

  藍教授透露,現在市面所售的「蟲草」除了冬蟲夏草之外,有涼山蟲草、香棒蟲草、亞香棒蟲草、新疆蟲草等,但這些都不是正品。另外,有不良商販還 以地蠶、棕金龜子(核桃蟲、蠐螬)、草石蠶的根莖、蛹蟲草的子座等混淆品摻雜其中,有的還摻糖或用金屬鉛的化合物(干漆)塗抹在子座上(有的可佔到總重量 33﹪),或用鐵絲、牙籤接插蟲草,用石膏、麵粉和膠壓模,甚至用植物的莖枝、花、葉加工成子座,粘插入蟲體頭部後染色為偽品。

  揭開貴價藥材「真相」

  吃蟲草壯陽不如吃枸杞

  1.蟲草:壯陽功效不如枸杞

  「廣受吹噓的冬蟲夏草壯陽功效,其實還比不上三四十元一斤的枸杞!」 藍教授稱,《本草經集注》謂枸杞:「補益精氣,強盛陰道」。而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表明,一兩冬蟲夏草不及一兩枸杞。

  另外,冬蟲夏草單味用的話療效微弱,需長期服用方能見效。如果經濟允許的話,作病後體虛不復調理,每天可用5~10克來燉水鴨以滋陰,或燉雞以補氣血,但千萬別將它當成能包治百病的「神藥」,以免誤了正規的治療。

  2.靈芝孢子粉:現有技術難完全破壁

  「現在市面上很難買到真正的野生靈芝,大多是人工栽培。」據藍教授介紹,「靈芝孢子粉確實是個好東西,但問題在於破壁與不破壁,破壁後價格會增加十倍,可是現在的技術水平,很難達到完全破壁,而且破壁後有效成分容易分解。

  另外,靈芝中的赤芝味較苦澀,常用入藥,黑芝苦澀味較輕,可用於煲湯,多煲雞,以補氣血。對神經衰弱、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症、 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紊亂及急性傳染性肝炎、癌瘤等確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但用靈芝煲湯切忌太長時間,否則會破壞很多營養成分,建議一般煲兩小時即 可。

  3.燕窩:當飯吃方有明顯養顏功效

  燕窩是近年來最受女性關注的養顏補品,但吃多少才能有明顯功效呢?

  「當飯吃!」藍教授笑稱。燕窩需常吃才能養顏,「像我們每天都吃飯一樣,但又有多少人能吃得起呢?」當然,對於有錢的師奶,白燕盞+鮮奶+木瓜卻是不折不扣能改善症狀的「更年之寶」。

  4.石斛:墨綠色的「鐵皮石斛」藥效好

  據藍教授介紹,石斛品種繁多,有些不明就裡的消費者被商家誤導,以為金黃色的是極品,名曰「金石斛」,其實以墨綠色的「鐵皮石斛」藥效才最好,傳統以其嫩尖加工成耳環狀或螺旋彈簧狀,稱為耳環石斛(又叫「鐵皮楓斗」)。這種石斛生津而不寒涼,可以代茶。

  平時用「耳環石斛」泡茶可作養胃生津的保健品,但要以它來養肝明目,效果就遠不如枸杞子、白菊花泡茶了。另外,要想增強燕窩養顏效果,可先用石斛10克,煎水一碗來燉。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典·2010版》中藥臨床標準修訂專家藍森麟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電力金融等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5至10倍

  記者近日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2010年財政工作一項重要內容是要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與此同時,今年的「民工荒」也正持續引發中國專家和學者熱議「劉易斯轉折點」、提高居民收入等問題。

  專家和學者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目前沒有出現整體意義上的劉易斯拐點,但正處於走向這一「臨界點」的進程中。在國內勞動力結構逐步發生改變中(非農勞動力正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卻未見明顯增長。

  實際工資在「拐點」進程未見明顯增長

  最近,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機構紛紛舉辦有關「居民收入與劉易斯拐點」的會議和論壇,就工資結構、社會轉型等問題舉行討論。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介紹,劉易斯拐點是發展中國家內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格局現象。由於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 大量供給壓低了勞動力成本。直到工業化、城市化把表面上的剩餘勞動力都吸納乾淨了,如果再想繼續吸納剩餘勞動力,就必須提高勞動力成本,這個臨界點就叫 「劉易斯轉折點」。

  引發中國專家和學者們熱議「劉易斯轉折點」,主要是今年沿海地區的「民工荒」在春節過後達到多年來的一個高峰。有報導指珠三角勞工短缺達200 萬人,即使企業大幅提高工資仍要面對招工難的窘境。由此,有研究人士稱,珠三角勞工近年來持續短缺預示著我國的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

  2009年第四季度的數據顯示,103個主要城市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從金融危機期間的0.85,大幅回升至0.97。但珠三角的這一比率達到1.26,這提示若不提高工資,將很難招到可用的工人。

  但這是否表明中國整體上勞動力出現了短缺?根據聯合國公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報告,以現時全國13億人口計算,城市人口將由目前的6.1億增加至2015年的7.67億即未來每年平均將有超過1000萬農村人口遷入城市。

  因此目前中國的勞動力供應尚算充裕,但勞動力市場結構已由此前的「無限供應」年代過渡至目前的「有限過剩」時期。所以,多數學者表示,從局部 看,中國似乎已處於劉易斯拐點中,但整體上看,中國農村勞動力仍然存著過剩問題,劉易斯拐點尚未真正來臨,應該認為是走向拐點的進程中。

  申銀萬國的研究報告也表示,民工荒的出現並不能簡單等同於劉易斯拐點已現。首先,農業與非農業產值和就業人數佔比仍不協調,邊際產出差距仍較 大;其二,中國47%的城市化率與當時日本、韓國出現劉易斯拐點時農村人口30%左右的佔比相比,差距仍大;其三,2004年民工荒出現後,中國實際工資 並未出現大幅上漲。

  學者和專家們表示,珠三角的民工荒可能無法直接和劉易斯拐點畫等號,但提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目前我國正在走向劉易斯拐點的進程中,但城鄉居民的收入多年來卻未有全面的上漲,這有悖於國際規律。所以,需要構建合理的收入和分配製度,平穩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轉型。

  收入差距加速拉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對記者表示,「創設合理的分配和收入制度,挑戰主要來自初次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公平。」

  據專家分析,初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首先表現在長期以來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例偏低、國民收入分配向國家和資本所有者傾斜的現象一直比較突出

  由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近年來我國勞動報酬所佔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紀90年代以前,勞動者報酬佔比為50% 以上,2001年後這個比重不斷下降,到2006年已下降到41%。與此同時,營業盈餘比重由原來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在2000至 2008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4%,但職工的實際工資年均僅增長15.7%。

  這表明,我國國民收入結構失衡,特別是勞動者報酬所佔國民收入比重不斷下降。來自全國總工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生活成本不斷提高的近幾年中,從未增加過工資的全國普通工人超過26%。

  據瞭解,在發達國家,工資一般會佔企業運營成本50%左右,而在中國則不到10%。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國則不到42%,並呈逐年下降趨勢;資本回報的比例卻不斷上揚。

  對此,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之間存在差距也正常,但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引發很多問題。而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並且這種差距有逐漸拉大之勢。

  初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另一個表現是,全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增大。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佔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 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佔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 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

  世界銀行的報告同時顯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這兩個數字比在中國是10.7倍,而美國是8.4倍,俄羅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這也就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變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城鄉、區域、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專家們表示,目前我國收入和分配的不平衡還表現在再分配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對記者表示,「國企壟斷、行政壟斷、腐敗帶來不均衡;再分配製度的不公平,比如福利分房制度仍然存在。這種不公平所帶來的不公平影響面比初次收入分配大得多。」

  據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間。

  「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是導致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會非議最大的誘因。」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

  分配改革探求調整方式

  專家和學者們表示,國家也已經深刻認識到在步入「劉易斯拐點」的進程中,需要進行分配製度的改革,以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平穩轉型。連續三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2009年的會議更是強調「加大調整力度」。

  國家發改委的有關專家表示,改革首先要指向分配結構的失衡問題。分配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偏低」:即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都與經濟結構有關。

  由於投資、出口、消費比例不協調,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勞動力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佔 比已從最低時的21.6%升到40%以上,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大量一產富餘勞動力被擠進二產,造成二產勞動力供過於求;在粗放型經濟增 長模式下,財富增長相對緩慢。

  所以,專家和學者們認為,首先,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必須著眼於整個經濟結構,從調整相關經濟結構和深化體制改革著手,調整出口、投資、消費等重大比例關係。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減輕第一、二產業人力資源市場過度競爭。

  其次,要紮實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平衡分配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表示,「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界限,規範國企行為,規範政府公共服務,放鬆管制,反腐措施到位。這些又牽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說,對於行業性的分配不平衡問題,一方面要通過提高收入透明度,提高個人所得稅等稅種的徵管率,要做到基本上完全納稅。另一方面,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也應有一定的調整和改革,要解決因為壟斷等原因產生的收入不公。

  另外,要健全收入分配體系,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認為,一次分配中市場機制失靈的地方比較多,要重點解決一次分配中的公平問題,要多從勞動者的角度來制定政策,提高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領域,要本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 路,把收入分配改革和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投入;健全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資制 度、失業保險制度、工資指導線制度、薪酬和人工成本信息調查發佈制度、壟斷行業薪酬水平調控制度、不同地區之間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水平調節制度、個人所得稅 徵管制度等等。(經濟參考報-方家喜 王濤)

即是說購買股票,特別是中國第三產業的股票是不二之選...

掘金老齡化

  即將結束的第一次人口紅利

  3月23日,美國著名投資公司GMO發表了題為《中國的紅色警報》的研究報告,闡述了中國經濟存在的泡沫和可能的巨大危機。

  文中談及人口時這樣論述:「中國的人口到2015年將會下降。同時勞動力數目也會見頂。新增的勞動力也會快速下降。

  由於對勞動力數量的關注,近年人口紅利這個術語在中國成為一個普及率超高的熱詞。媒體、學者乃至民眾都在熱議:人口紅利枯竭帶給中國的影響是什麼?中國將如何應對後人口紅利時代?

  人口紅利期是根據總撫養比計算出來的。一般認為,當非勞動年齡人口(0~14歲的少兒與65歲以上老人)與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之比低 於50%的時候,一個社會進入人口紅利窗口期。在此期間,同等政策條件之下,同量投資可以帶來更大收益。而當總撫養比高於60%的時候,則進入人口負債 期。

  關於中國的人口紅利期何時結束,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採訪蒐集,目前至少有從2012年到2030年五個版本:2012年,夏威夷大學人口紅利專家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的觀點; 2013年,由招商證券等研究機構提出;2015年,國內知名人口專家、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提出,這是目前較被認可的一個版本;2020年,較多人口學家認可,偶 被官方採納,如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2030年,由於這一時間點的計算基於1.8的生育率,而目前人口學者普遍認同中國生育率遠不到 1.8,因此這一觀點基本被否認。

  綜合各方研究成果,一個結論可以清晰得出,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毫無疑問地將告別人口紅利。

  這聽起來有些盛世危言的味道。但事實已無法迴避。東南沿海出現的民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儘管許多學者認為此輪民工荒是暫時性的、區域性的。但無可否認,廉價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年代已經遠離了中國。

  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進入第一個人口紅利期,也從此開始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快跑。根據蔡昉的測算,人口紅利在此期間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在27%。

  人口經濟學專家認為,這個比例並不算高。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從1970年到1995年間,在東亞各國超出常規的高增長率中,由勞動年齡人口高比重所作出的GDP貢獻比例高達33%至50%。

  而對於過去四十年中國在挖掘人口紅利方面的政策,不少人口經濟學者及機構表示,總體表現並不令人滿意。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認為,人口紅利期只是一個機會窗口期,如果政策不到位,常常可能是只有窗口之美而無機會之實。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專家姜全保直言,中國這一時期的政策並沒有充分挖掘人口紅利。他分析,中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或者半失業狀態)的存在是一種浪費。人口紅利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打了折扣。

  同時,勞動力素質整體水平低下使得中國很長一段時期只能靠加工廉價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並大量出口世界。人力資本的不足是對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人口紅利的效用未能較好發揮。

  另外一個讓姜全保感到痛心的事實是,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國人口紅利,而中國老百姓卻享受不到實物財富。

  目前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間。而中國分配率卻逐年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中國職工工資總額與GDP之比僅有11.11%。

  「中國經濟和百姓沒有充分享受到人口紅利的好處,卻必將面臨人口虧損的現實,比如,那些廉價出賣勞動力的農民工逐步步入晚年,他們如何養老?」姜全保發問道。

  更大的金礦?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張茉楠認為,中國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消失並不可怕,反而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的倒逼機制。從這個意義說,人口紅利期的終點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拐點。

  如何在第一次人口紅利枯竭之後尋找到有力的替代引擎?一些學者提出了「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的觀點。

  梅森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口與經濟學教授羅納德·李(Ronald Lee)合作於2006年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季刊Finacial &Development 上發表《兩次人口紅利》一文,對第二次人口紅利問題做了清晰的闡述。

  他們提出,第二次人口紅利在第一次人口紅利之後發生,二者有可能重合。第二次人口紅利具有兩個特點:不像第一次人口紅利那樣有清晰的起始點,如果政策到位,它可能是無限期的;對於有效政策的依賴性更強,如果政策合適有效,它的紅利規模常常遠大於第一次人口紅利。

  梅森的調研結果發現,在每一個經濟體中,第二次人口紅利的貢獻率都大於第一次人口紅利。

  在梅森和羅納德·李看來,一個社會能夠獲得多少第二次人口紅利,取決於這個社會是否能夠更好地支持老人。

  「在當前和未來10~20年,想辦法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已開始經歷迅速的老齡化。」 梅森表示。

  蔡昉是國內人口學者中態度鮮明支持「第二次人口紅利論」的一位。他認為,在老齡化初級階段,政府通過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升教育水平等有效的政策,可以使中國獲得持續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穆光宗則更願意用「老年人口紅利」來代替「第二次人口紅利」這一提法。他表示,中國應實施積極老齡化戰略,延長老年人口紅利的收穫期。老年人口紅利將成為社會人口紅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掘金?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2030年。68歲的老李正開心地與老伴準備出發去印度旅遊。身體健康的老夫妻倆有充足精力經營他們投資的寵物店,而比較完善的醫療和養老保障體制令他們無後顧無憂。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他們還在銀行存了一筆不小的錢款以備老年的不時之需。

  這是一個關於第二次人口紅利近乎理想化的想像:老年人不只是被贍養者,他們不僅消費、投資,還有較高的儲蓄來幫助社會積累資本。

  而這一場景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中國能否在第一次人口紅利結束之後,通過採取恰當措施,填補好其在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漏洞,並系統解決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

  梅森就中國如何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最重要的問題是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分配。過去和現在中國在實物資本方面投資過多,而在下一代勞動者的健康、教育方面投資不足。」

  根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34億人,比重從2000年的9.9%增長到16.0%。到本世紀40年代後期將形成老齡人口高峰平台,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3億人,比重達30%。因此,養老保障問題是首要的難題。

  除了養老保險之外,被眾多人口專家反覆提及的是教育。儘管對於二次人口紅利的概念尚存爭議,但是本報記者採訪的六七位國內外人口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中國必須通過教育的提升來增加勞動力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總體來說,中國教育面臨機會公平和教育質量兩大問題。專家建議,一方面,應想方設法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讓城鄉的民眾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則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公民整體素質。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字,2007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7年,目前這個數字在9.5年左右。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在8年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左右。

  但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強調,與受教育年限相比,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質的提高。

  「就我們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目前的年限也並不一定過短。現在的關鍵是人才素質的提高。如果教育領域只注重盲目數量擴張而不注重素質提高,問題就一直解決不了。」張麗賓表示。

  姜全保則認為,中國重學歷忽視技能的教育已經帶來勞動力供應的結構失衡,下一步尤其應注重發展職業教育。

  無論迫在眉睫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還是意在未來的教育體制改革,中國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第二次人口紅利或將成一座蘊藏更加豐富的金礦,只是中國是否有能力挖掘到它,尚在未知。(第一財經日報-王羚 趙傑)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戴相龍:人民幣國際化將需要15至20年

  新浪財經訊 4月2日晚間消息,中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今日在中國國際經濟會舉行的晚宴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需經過15-20年的時間,在此情況下,應通過相關國家政府及央行之間的特定安排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戴相龍指出,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崛起標誌之一即人民幣基本國際化。但人民幣國際化要比人民幣可兌換要求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應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可兌換,二是包括人民幣計價、結算、交易、投資、儲備在內的全功能,三是大比例,即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儲備中佔有較大的比例,應該超過我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或超過我國貿易量佔全國貿易量的比例。」戴相龍說。

  他強調,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通過常規路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在自願互利前提下,通過相關國家政府之間、央行之間的 特定安排來推進。如在貨幣互換中安排一定數量的雙方本幣的一次性定量互換;以人民幣支付我國對有關國家的貿易順差;允許中國企業直接用人民幣到境外投資等 等。

  戴相龍預計,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經歷較長時間,可能要15-20年。他認為中國應將人民幣與港元完全可兌換作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香港可作為人民幣的境外離岸中心。

  另外,戴相龍還表示,要在組建具有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控股集團方面有所突破;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中國金融崛起的標誌,綜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團應該設立在上海。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晚宴致辭中也表示,正在積極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他透露,相關的90多個項目中已經有三分之一已經啟動,還有三分之一已經形成了方案,另外三分之一也在加快研究。(潔琳)

高美懿:香港將成為人民幣流通樞紐

  恆生銀行(108)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高美懿日前在「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上表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階段,中國香港將成為人民幣通向全球的流通樞紐和集散中心

  高美懿表示,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內地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今年仍會增長8%,預期今年將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隨著中國內地在全球經貿舞台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人民幣一定可以發展成為區域性貨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高美懿指出,人民幣要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成為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有儲藏價值的貨幣,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作為國際結算貨幣、成為投資貨幣、成為儲備貨幣。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是人民幣國際化第一階段,也是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跨出的重要一步。」她表示,「中國香港作為境外第一個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的地區,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多重角色。」

  高美懿認為,其他經濟體的企業可以中國香港為平台實現人民幣結算,中國香港也有能力吸引其他地區的企業通過中國香港進行人民幣結算,成為人民幣通向全球的流通樞紐和集散中心。

  不僅如此,人民幣債券在中國香港發行和交易,一定會帶來人民幣跨境結算和流動,這將邁出人民幣資本賬項目下可兌換的第一步。中國內地可以通過中國香港,觀察這些「跨境」人民幣業務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效果,作為日後進一步「開放」人民幣的參考。

  這正是高美懿所提到的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二階段」,即推動人民幣作為周邊地區及區域之間的投資貨幣。「到了這個階段,人民幣必須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賬必須開放。」高美懿說。

  「貨幣兌換是進行跨境貿易不能缺少的一環。」高美懿指出,中國內地需要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為周邊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發展以人民 幣計值的債券市場,以減輕區內對美元債券市場的依賴,並為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為邁向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三個階段即成為儲備貨幣創造有利條 件。(第一財經日報-楊斯媛)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未來十年世界四大趨勢分析

  導讀:2010,世界告別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開始進入第二個十年。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將進一步深入展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安全等各個領域都將在嬗變中呈現新的特點,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機制性變化。

  同時,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與人類生存攸關的全球性問題也進一步凸顯。凡此種種,預示著未來數年內世界發展變化的大趨勢。其中,既蘊涵著重大的歷史性機遇,也潛藏著各種問題、挑戰和風險,機遇與挑戰深度交織、複雜聯動、快速轉化。

  中國因其廣袤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巨額的經濟總量和持續高速的發展勢頭,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密切的關注。中國怎樣應對變化著的世界,對中國自身發展至關重要,也對世界走向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局,世界發展趨勢如何?中國如何應對?我們需要怎樣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2009年12月下期,本刊專題《未來10年:你我面臨的挑戰》主要圍繞國內挑戰與問題展開深入調查與分析。其中,《「未來10年10大挑戰」 調查報告》、《科學制度反腐的最佳時期》等10餘篇深度文章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應讀者要求,本期策劃重點圍繞未來10年全球變局與趨勢展開探討。

  無論世界趨勢怎麼發展,中外關係如何變幻,關鍵在於做好自己的事。專家們文中的銳見和卓識給人以新的啟示。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未來十年世界四大趨勢

  未來十年,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等趨勢將在嬗變中呈現新的特點,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將進一步深入展開,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安全等各個領域都將不同程度地經歷轉型

  高祖貴

  從當前正在發生、顯露苗頭和即將發生的事態看,未來十年,世界四大趨勢將變得越來越突出。具體為:

  全球經濟轉型,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更多未知的風險

  經過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強烈衝擊,切實改變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反思和限制金融創新、加快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並且 開始體現到主要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之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金融監管、技術創新、出口導向、發展實業, 大幅推進「再工業化」,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上升,反全球化勢力與傾向明顯走強;他們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始進入調整深化的新階段,以他們為中心的 國際生產、貿易與消費結構開始改變。新興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大國紛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經濟發展向出口與消費並重的方向轉變,優化對外貿易和投資, 努力突破發達國家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對全球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在國際經濟秩序重建中的話語權增大,逐漸成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全球金融監管將有所強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監管和調控職能將有所增強,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的規則可 能變得更加嚴密,美元作為世界中心貨幣的地位有所削弱,歐元、人民幣、盧布等作為地區性貨幣的作用可能進一步上升,金融經濟向實體經濟回歸。區域次區域經 濟的一體化進程將進一步提速升級,歐盟、北美自貿區、東亞共同體、非盟、南美洲國家聯盟等區域整合都將取得一定的成效,世界經濟格局中板塊鼎立的態勢變得 更加明朗。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生物工程、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實現突破並得以大規模應用,這將引發第四次產業革命,推動形 成國際分工、貿易、投資新秩序和能源新格局。「綠色經濟」理念將成為主流,低碳、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但所有這些變革、調整和轉型都需要克服諸多困難才能實現。發達國家面臨高赤字、高通脹和高成本的制約,發展中國家的自主創新依然不足和在全球產 業分工位置依然處於低端,各自的經濟轉型都可能發生曲折和失誤。新興大國在繼續發揮低成本優勢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努力提升 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位置,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正由於此,圍繞新的產業制高點、產業標準與市場規則制定的國際較量將變得異常複雜,摩擦和博弈激化勢 必產生新的動盪和風險,整個全球經濟的發展將遭遇新的不確定因素。

  多極世界格局開始形成,戰略競爭進一步加劇

  經過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迅速催化,多極化趨勢變得更加明朗,「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日益呈現多極世界格局的特徵。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看,在 全球範圍內,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這兩個大的國家群體之間的力量此消彼長,差距持續縮小。在主要戰略力量之間,美國的綜合實力仍然佔據「一超」地位,「多 強」的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彼此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一超」與「多強」的綜合實力差距持續縮小,印度、巴西、印尼、土耳其、伊朗、南非等更多國家 自主發展意願、能力和實力都不同程度地走強,世界大國和地區大國的地位排序重新洗牌。中國實力地位和國際影響持續攀升,國際戰略格局變動的「中國因素」更 加突出。

  中美分別作為新興大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代表,兩國關係變化既濃縮體現新興大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兩大板塊關係的變化,更是牽動新一輪大國關係重組的 重要因素。中美日關係尋求平等化和協作化,中美歐關係尋求戰略平衡與互信,中俄印巴尋求合作穩定與深化。這些層面的戰略關係變化並行交織,大國關係的競爭 與合作同步發展,使整個大國關係呈現越來越多的新氣象:積極理性的成份增多,多邊主義成為主流,競爭與合作都進一步加強,競爭是和平的、有克制的競爭,合 作是務實的、追求雙贏的合作,競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多方聯動和彼此牽制日益突出。

  但競爭不僅依然是大國關係的主導面,而且在多個方面和多個領域變得更加激烈。主要國家將持續加強戰略力量建設,諸如加大軍費投入、加速調整軍事 戰略、提高武器和人員作戰水平,等等。地緣戰略角逐向亞太這個新中心轉移,主要國家紛紛加大戰略投入。海上發展空間和安全保障能力競爭升溫。太空開發戰略 投入增大,軍民綜合利用保持主導,但軍事用途仍屬開發主要動力,「武器化」程度不斷提高,競賽危險度增大,有關國際談判已然升溫。信息技術和網絡競爭向空 間戰發展,多國加緊制定和實施網絡安全戰略和建設網絡戰備體系,發展中國家大力縮小「數字鴻溝」和維護信息安全,網絡領域攻與防、控制與反控制、滲透與反 滲透的較量趨於激烈多變。

  國際秩序進一步重構,權力博弈持續深入

  隨著多極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國際秩序從機制到理念再到力量組合,大致沿著上一個十年的軌道繼續和平漸變,新舊秩序在相當長時期內交織、並存和競爭,各種機制不斷優化重組,權力結構日益多元化、網絡化與機制化,呈現比較複雜混亂的局面。

  首先,現有國際機制歷經強化、調整、改革,逐步嬗變超越。在全球層面,促進大國合作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二十國集團 (G20)機制進一步夯實和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金磚四國」峰會朝機制化方向發展。八國集團向十四國集團演變。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股權結構和職能進一步調整,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話語權增大。金融穩定委員會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和衍生品的監管。安理 會改革可能取得進展,職能進一步轉變。世衛組織和糧農組織等專門性機構的職能進一步強化。

  在地區層面,各種區域合作機制不同程度地加強自身建設,以便更好地共同應對挑戰和推進地區治理。北約加快全球化轉型,歐盟以《里斯本條約》為新 起點,加強體制和政策整合力度,把一體化建設推向新階段。亞太多個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競爭互促。上海合作組織鞏固擴大,東盟一體化深入磨合,中日韓峰會影 響擴大,「10+3」機制職能擴大加強,東亞峰會(「10+6」)務實發展,亞太經合組織(APEC)強化實際功能。南美洲國家聯盟從經濟、金融、安全、 政治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推進。非盟加強政策整合,提升整體影響力。阿盟尋求整合阿拉伯世界。

  其次,各種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影響持續擴大。除了經濟領域的節能、低碳、綠色等理念之外,政治領域的全球治理思想不斷發展,從主張「管理全球化」 到主張「重塑全球化」,使之變得更加平衡;再到主張創建多邊機制有力和權利義務平衡的「全球社會」,構建相互依賴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全球網絡」;以及主張 實行「全球新政」,充分貫徹民主、再分配和公共產品等福利國家原則,由地區、國家和全球共同構建多層次的全球治理機制,等等。西方突出責任和干預以強化主 導,發展中國家強調自主和平等參與以應對幹預,國際決策民主化程度和運作成本增加。

  格局的交替轉換和秩序重構意味著權利重新分配以及相應的制度化安排,既得利益者將極力確保其權利份額,新崛起者終將爭取與實力地位相稱的權利, 這將導致主要戰略力量為之展開激烈博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大國圍繞國際秩序重構中的理念和規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溫室氣體減排所代表的環 境秩序中的話語權等激烈角力;西方國家內部圍繞金融體系改革、發展模式和地區主導權明爭暗鬥;新興大國內部就發達國家分割給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再分割、聯合 國安理會擴大以及地區主導權等展開博弈。這種博弈將使外交變得越來越重要,使整個國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多變。

  國際安全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安全理念、機制和能力亟待創新

  世界大變革大調整深入發展,國際秩序新舊交替轉換加快,各國不同程度地面臨發展的困難,這勢必造成權力真空和動盪,增加混亂無序和不確定因素,使國際安全形勢整體上變得更加複雜嚴峻。

  在高端,大國戰略競爭加劇儘管尚不至於引發大規模戰爭,但因領土領海和資源權益爭端處理不當而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卻難以完全排除。同時,核問 題在多個方面變得越來越突出。核裁軍風生水起,但推進曲折艱難;核軍控形勢趨於嚴峻,擴散危險更加突出;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上升激起和平利用核能熱潮,越來 越多的國家加入和平利用核能的行列,核廢料污染及民轉軍用帶來的風險巨大;核恐怖主義被美等西方國家視為「對全球安全最迫切和最極端的威脅」,其危險性仍 在上升。

  在低端,世界人口不僅總量膨脹,2011年即達70億,而且發展極不均衡,發達國家老齡化和中東、非洲國家年輕化趨勢並行發展,人口分佈與資源 配置嚴重失衡;全球人口大規模流動不斷變化,導致種族矛盾、文化認同危機和經濟利益衝突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展開,各類國家不同程度承受社 會政治轉型陣痛,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保障壓力持續上升,多國社會政治相繼進入不穩定期。同時,涉及各國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能源和糧食等自然安全問 題,也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模式和氣候變化等因素而變得越來越突出。確保能源安全仍將是各國安全戰略的核心考量。石油、天然氣和水資源等成為激起諸 多國際國內矛盾的重要因素。全球糧食短缺嚴重,飢餓人口不斷增長,糧食危機可能愈演愈烈。大規模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艾滋病、禽流感、甲型H1N1流 感等疫情繼續威脅人類。地震、海嘯和極端氣候等自然災害以及各種重大突發事件造成的安全威脅不斷增大。

  此外,恐怖主義作為上一個十年的國際安全首要威脅仍將繼續發展。特別是隨著金融危機的衝擊持續發酵,多國社會政治矛盾加深,治安形勢惡化,民族 主義抬頭,排外情緒蔓延,這就為形形色色的極端主義滋生蔓延提供了肥沃的社會土壤。而恐怖主義與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黑惡勢力「合流」的趨勢可能 進一步發展。

  這些威脅無論是傳統安全類還是非傳統安全類,其交織轉化都在加深,界限越來越模糊,相互抬升共振效應越來越突出,並可能衍生新的不穩定不確定因 素,「泛安全化」趨勢凸顯。在此背景下,世界多數國家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將進一步上升,現有安全模式的侷限和缺陷日顯突出,運行成本越來越高,急需創新安 全理念、機制和能力。(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

  中國大趨勢: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資料鏈接)

  《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最新力作《中國大趨勢》站在全球的高度,首次提出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不僅給了中國信心,也給了世界信心。

  本書站在全球的高度,精闢地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解放思想、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規劃「森林」,讓「樹木」 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並由此總結出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 經濟和政治體制,它的新型經濟模式已經把中國提升到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許可以證明資本主義這一所謂的「歷史之終結」只不過是人類歷史 道路的一個階段而已。

  如今中國經濟的崛起深深吸引著這個未來學家,無論是中國的GDP、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還是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約翰·奈斯比特正關注著中國的發展,描繪著中國的未來,他堅定地相信「中國模式」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影響整個世界。

  談到這本書,奈斯比特說:「我沒有任何成見,只對中國一刻接一刻新發生的事情感興趣。」

  有學者指出,預測中國發展趨勢很難,奈斯比特卻勇敢地走出了這關鍵性的一步。檢驗預測的準確程度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無論如何,這本書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亦提供了新思路。

多元趨勢下的世界文化變局

  在未來的十年發展中,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總體上將是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進行,以雙贏以至多贏為目標,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彼此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

  李宗桂

  2010年是世界從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中逐漸走出的一年。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將是世界經濟重整的十年。與此相應,世界文化格局將出現新的發展趨勢。

  文化多元化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從而在文化的層面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

  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和平與發展時代背景下的既成事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態勢下,各自發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與共,和而不同」,不僅是世界文化發展應有的價值理性,而且正在成為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強烈呼聲和實際行動。對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充滿自信,對世界文化 發展的格局持多元、平等的看法,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反對民族文化沙文主義,抵制狹隘民族主義,堅持和平發展的文化戰略,將是可以預見的未來10 年的整體發展趨勢之一。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增強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拓展人類文化發展的世界胸懷和全球意識,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基督教 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中華文化以及其他種種類型的民族國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的總態勢下,各擅所長,各有其位,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異彩紛呈,相 得益彰,「道並行而不相悖」不僅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且正在逐漸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

  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增強,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越來越成為世界文化不可分離的部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擴大。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 族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諸多國際間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往往通過文化表現出來,因而,民族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多地是通過文化的方式進 行。經濟文化化甚至政治文化化,使得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而在文化的層面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擴大了文化交流的範圍和內容,強化了文化的價值。無 論人們如何強調文化的民族性特質,甚至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性,但最終都必須融入全球化的體系中,通過文明對話而解決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而不是相 反。

  普世價值必將得到更多的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對於普世價值有頗為不同的見解。從對普世價值內涵和內容的認識,到普世價值本身的有無,都有見仁見智的闡釋。但如果徹底否認 普世價值,則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溝通的價值基礎,就缺乏合理的證明和溝通的平台。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承認普世價值,關鍵在於如 何詮釋普世價值,誰掌握普世價值詮釋的話語權。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和平、公平、正義,這些經過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檢驗並已成為人類基本精神的價值理 念,無疑是普世價值。而中華文化所長期堅持的和而不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愛好和平的優秀傳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寬厚品德,當是普世價值的重要內容之 一,至少,是可供借鑑的人類文明的重要資源。

  當今中國政府大力倡導的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自然更是普世價值的重要內容。道理十分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冷戰早已結束的時代,如果不建設和 諧世界,難道要去製造惡鬥的、分裂的、動盪的世界嗎?發達國家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更上層樓,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現代化潮流的進程中需要奮起直追,二者都 需要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在飽受全球金融風暴吹襲之後,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贏得時間治療經濟創傷,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方略,推動自己的國家 進一步發展,因此,未來十年內,普世價值必將得到更多的認同。

  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仍然存在,但勢頭將有所減弱。世界現代化的進程源自西方,經過數百年發展後的西方,挾強大的經濟優勢,在文化方面也引領 世界風騷,甚至攫取了文化方面的話語權。即使在近年西方一些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情勢下,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其文化強勢依然存在。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西方 文化,憑藉其發達的技術和成熟的大眾文化製作的經驗,橫掃全球,影響極為深刻。至於遍及全球的麥當勞、肯德基、漢堡包之類的非常生活化、人性化的大眾文 化,以及正在進一步擴張的迪斯尼遊樂文化,其製作方式、傳播手段和發展理念,都值得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好好學習、認真借鑑。而學習、借鑑並不是一個 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別是要根據本民族情況,從自家國情出發,以我為主而博取眾長,建設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10年內,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將依然存在。不過,由於世界格局這些年來的變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金磚四國」的 快速發展,特別是令世界矚目的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國特色、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成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 展,將使西方文化的強勢有所減弱。

  在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意識形態的碰撞繼續存在。無可諱言,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有意識形態的糾結。在未 來的十年發展中,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總體上將是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進行,以雙贏以至多贏為目標,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彼此之間的碰撞在 所難免。

  文化民族主義的聲調將進一步高漲,中國文化的價值得到進一步闡揚

  民族主義的情懷是支撐一個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美利堅民族、法蘭西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印度民族、中華民族,各有其民族的立場 和價值追求,各有其民族利益。挺立民族自我,維護民族利益,捍衛民族核心價值,是文化多元化的正當表現和邏輯要求。未來十年的世界文化發展,不會也不可能 消解民族主義。相反,在全球化多元競爭的格局下,在新一輪的世界發展中,民族主義的情緒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進一步增長。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社會方面的長期持續高速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迅猛發展,展示了在發展問題上的中國模式的價值,而這個模式邏輯 也包含文化發展模式在內。換言之,中國最近30年來的高速而又和平的發展,其內在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 引領。全世界的中國研究者,都不能不看到中國和平發展中的這些文化因素,從而使得中國文化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認可和闡揚,在世界上受到更多的關注。當然, 中國政府和中國的學者也會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使文化中國能夠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者為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價值觀的「主流」與「邊緣」

  事實上,每種價值觀在社會上處於「主流」還是「邊緣」地位,首先是它的主體自我選擇的結果,即他是否站在歷史進步和人民大眾一邊。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把別人「主流化」或「邊緣化」

  李德順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7期)

  據人民論壇雜誌調查,「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被列為未來10年的嚴峻挑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當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複雜情況和人們 的複雜心態。這裡說的「主流價值觀」,是指由黨和國家倡導與執行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這是一些人基於對現實的觀察而得出的預測或警告,值得我們大家、首 先是國家意識形態部門給予重視和反思。

  那麼這種「危機」究竟是怎樣發生的?表現在哪裡?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說這裡有危機的話,那麼這種危機並非來自西方價值觀或社會上多元價值觀的 挑戰與衝擊,而是來自「主流價值」體系本身的弱化;因此,最終能否克服這種危機的決定性因素,還在於主流價值觀本身的理論和實踐是否到位。

  其實,「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並不適用於馬克思主義目前的總體情況。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並非從來就是「主流價值觀」,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它 至今還不是意識形態的「主流」。在人類歷史上,馬克思主義恰恰是以非常「邊緣化」的地位,憑藉自己理論的科學性和與人類命運密切相關的價值,向傳統的「主 流」意識形態發起挑戰的。所以它從來不怕與各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價值觀交鋒。相反,它倒是作為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既要防範和反覆摧毀,又無法迴避的主要 對手和夢魘而存在著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的處境仍然是,面對資本主義的主流和社會上多元的價值觀,它是否能夠以及如何證實自己的威力和魅力,並經過一 個必然漫長、艱難、曲折的歷史進程,最終從「邊緣」走向「主流」。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也並非從來就是「主流價值觀」。它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當代的主流價值觀,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它的科學性,通過 正確認識和解決中國社會的問題而得到應用和證實;二是它的價值觀,與現階段中國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實踐需要相吻合。正是基於這兩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 即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夠以旗幟鮮明的宗旨立身,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響應,並在實踐中把握住歷史的機遇,從一支原本「邊緣化」的、弱小的政治隊伍,發展為 一個強大的、主導國家命運的執政黨。

  其實應該說,我國目前行之有效的「主流價值觀」,並不是人們習慣了其話語套路的所謂「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而是那個引導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 路,並在現代化建設中日益凸顯和豐富起來的新型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可以叫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即以全體中國人民為主體,以公平正義為核心,以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的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它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回歸和創新形態。無可爭議的是,它正在引導中華民族走上 重新振興之路,它對於改變中國人命運和世界格局的意義,也正在為歷史所證實。

  當然,這個價值觀念體系還有待於進一步昇華、發展和落實。但至少,我們應該從觀念上認定它作為我們的主導價值觀,去積極地建設它。而不是放下它,企圖到西方話語或古代儒家的話語體系中去尋找現成的解釋,或乾脆把它歸於中外某種傳統模式的門下。

  事實上,每種價值觀在社會上處於「主流」還是「邊緣」地位,首先是它的主體自我選擇的結果,即他是否站在歷史進步和人民大眾一邊。從這個意義上 說,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把別人「主流化」或「邊緣化」,也沒有人是被別人「主流化」或「邊緣化」的。因此,我們的價值觀的命運,最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要 由我們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來決定。(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第四波科技浪潮下的國力競爭

  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以納米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的突破已顯端倪,科技突破呈加速發展,新技術產業化轉變越來越快,世界正在全速跨入以「科技和創意」雙驅動的知識社會

  許正中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7期)

  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思維創新和社會演進共同成就了人類的發展史,當前,世界正在全速跨入以「科技和創意」雙驅動的知識社會。現代科學技術愈來愈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向世人呈現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巨大力量。

  「知識經濟時代」:生產要素耦合作用模式轉變

  人類前進歷程折射出發展的規律,科技進步助推產業的興起與壯大,產業壯大支撐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推進社會的轉型,在社會轉型中又湧動著制度和文化的創新,由此科技——產業——經濟——社會——制度——文化相互耦合,相互推進,共同凝聚形成前進的車輪。

  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跨入知識社會、生態社會,人類社會經歷了商業運行模式、科技革新模式、思維模式、生產要素作用模式等持續的轉變,這一系列發展模式的演化和進步,奠定了經濟、社會、文明全面躍升的平台。

  從生產要素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自產生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三個時期,即農業社會時期、工業社會時期和知識社會時期。

  經濟時代的轉換主要是由科學技術的突破和人的思想解放引發的,並以社會結構的變換作為保障。紡織技術和蒸汽技術的突破促成了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 經濟時代,社會結構由幾代同堂的大家庭結構轉變為同代人為主的小家庭結構;信息技術的突破引起了工業經濟時代轉變為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結構也以家庭為單元 轉變為以獨立的創造者團隊為單元。

  第一階段主要處於工業革命之前,我們可以稱之為「資源、勞動力經濟階段」,此階段的生產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口。

  第二階段主要是工業革命以來到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將它稱為「產業經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類生產活動所依賴的主要要素是資本。只有擁有了 大量的資本,才能夠獲取生產所需的資源、技術和勞動力。在經濟發展的早期,現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幾乎都是通過大量的海外殖民活動進行資本積累,為其國內 的經濟生產提供基礎。在這個階段中,資源、人才等等都是資本的附屬物。這一階段與第一階段不同之處還在於人類的生產活動逐漸開始受到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

  第三階段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現在正向人們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一般認為,美、德、英等一些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已經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 代。在知識社會,用知識的觀點看組織,就會把人們看作是收益的創造者,其首要任務是把知識轉化為無形的結構;在知識組織內部,學習的目的是創造新的資本和 程序,而不僅僅是運用新的工具和技術;生產流程由觀念驅動,並且有時是混沌不明的;工業時代的收益遞減規律讓位於知識遞增規律,工業組織中的規模經濟 (economics of scale)讓位於知識組織中的視界經濟(economics of scope);管理的權力基礎取決於人們知識的相對水 平,而非其在組織中的等級職位,信息流的傳遞通過可分享信息的網絡、呈現平面和對角線式的特徵,而非通過組織的等級機構呈現科層結構的特徵。

  科技革新模式轉變:科技革命第四波已經到來

  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撲面而來,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以納米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的突破已顯端倪,科技突破呈加速發展,新技術產業 化轉變越來越快。現代科學技術愈來愈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向世人呈現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巨大力量。

  縱觀人類發展史,全球經歷了科技革命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為標誌,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點燃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導火索,在美、法、俄、德等國的工業 生產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使人類社會的生產突飛猛進。蒸汽機的發明,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但蒸汽機技術對經濟社會呈現的是線性推動的作 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起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標誌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在本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結合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電氣、電子技術對經濟社會起到了平面推動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指20世紀中後期以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以及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因特網的發展帶來的信 息化的革命。信息化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對人類的貢獻十分明顯,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類社會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對經 濟、社會及人類生活的作用方式是立體滲透。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認知科學)成為21世紀的先導技術,將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並以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或可再生資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為指導思想,成為科技革命的第四波。

  第四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的作用形式是以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為代表的先導性技術和產業的高度融合、交叉、全方位滲透,其中技術資本、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高度滲透融合形成社會復合資本,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要素。

  如何把握未來趨勢佔得先機

  科技第四波中的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被譽為本世紀最有前途的、領導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跨學科技術,將是本世紀前50年保持經濟和國家安全領先地位必不可少的新興技術。

  誰先捕捉到科技革命第四波的技術並快速投入到科技革命第四波的浪潮中,誰就能取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勢和領先地位。

  科技革命第四波為先發國家領導全球經濟格局,進行全球產業的立體分工、生產要素及資源實現全球化配置和流動創造了機遇,這些具有競爭優勢的先發 國家高居產業鏈的高端,以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導的知識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或是以高附加值製造業為其產業重點,試圖將後發國家置於產業 鏈的低端,成為他們的能源、製造加工基地。

  後發國家要在全球化進程中避免產業的低端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的持續動力並趕上先發國家,必須立足於新一輪的技術、新一輪的產業、用新一輪的創意催化經濟發展。

  未來10年,中國必須融入全球第四波科技浪潮,發展以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先導產業,打造先導產業集群,領軍亞洲板塊崛起。(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後美國世界」的主角博弈

  伴隨著新興力量自信心的增強,經濟一體化的趨同與政治多元化的分立成為格局轉換中並行不悖的趨勢。我們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的、以五千年生存智慧為底蘊的發展道路,在世界觀和國際觀上也應當超越西方的歷史經驗

  崔洪建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7期)

  人類的智商顯然越來越不足以應付迅速變化、紛繁複雜的現實,表現之一就是在界定國際形勢變化的某個階段時,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後……」的概念。 金融危機終結了我們眼前這個自冷戰結束以來延續了近20年的「後冷戰」時期。人們含蓄地將接踵而至的稱作「後危機」時期,而美國人憂患意識強烈,將其命名 為「後美國世界」—— 一個新興大國紛紛崛起、群雄逐鹿世界的時期。

  「他者的崛起」——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紛紛躋身於世界舞台的中央

  正在發生的變化也彷彿在驗證著這種說法:由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曾經主宰世界經濟的「七國集團」正有被更多發展中國家參與的「二十國集團」取代之 勢;「金磚四國」正從高盛公司的經濟預測變為國際政治經濟中的現實;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上,「基礎四國」又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主角。

  當前的變化是「後冷戰」時代洶湧的全球化浪潮的產物。大國之間相對的和平狀態,確保了以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技術轉移和西方公司治理結構的推廣為特徵的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經濟議題主導全球事務,使得全球財富出現爆炸性增長和擴散,蛋糕越做越大了。儘管美歐等傳統大國仍居於生產和貿易分工、技術開發和財富分配的頂 端,但相互依存的國際體系使得財富的國際分配相比以往更加均衡。同時,新興經濟體向財富金字塔頂端攀升的努力,正導致建立在財富生產和分配基礎上的權力結 構——分蛋糕的方式出現變化。

  國際力量的對比也因此出現「非對稱」的態勢:由於財富的重新分配或轉移是以經濟合作、貿易等方式進行的,美歐等傳統力量在財富總量、技術領先、 規則制定和話語權等方面仍保持優勢,但由於數量、規模和活力上的劣勢,難以阻擋財富向非西方國家轉移的趨勢。而新興力量在積累更多財富、在經濟事務上贏得 更多主動的同時,儘管在其他領域尚未具備相應的實力,但它們代表的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潛力和趨勢,是塑造未來世界的主要力量。

  所有這一切現象被美國人歸納為「他者的崛起」——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紛紛躋身於世界舞台的中央,映襯出美國全球影響力的相對衰落、歐洲的停滯和 日本的消沉;非國家行為體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權力。更嚴重的是,財富和權力從來都是一對雙生子,財富從西方向非西方的流失必然引發權力的轉移。

  當前格局轉換的動力來自於漸進的發展而非以往驅動人類歷史的戰爭

  美國學者認為,近500年來世界範圍內發生了三次結構性的權力轉移。每一次權力轉移都是權力分配的根本性調整,都重新塑造了國際政治、經濟和文 化生活。第一次權力轉移是始於15世紀止於18世紀末期的西方崛起進程,第二次權力轉移是19世紀末期美國的崛起。目前經歷的是現代歷史上第三次權力轉 移,即西方以外的「他者的崛起」

  這一景象讓西方的智者們憂心忡忡:在世界格局變換的地平線上,一條新的分界線正隱然出現,在維護既得利益的傳統大國和要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新興 大國之間,一場圍繞資源、能源、市場和財富的激烈的權力爭奪即將或者已經展開了,正在被分裂的世界將重回「大國爭雄」的紛爭年代,也許波瀾壯闊,但卻絕不 浪漫。

  我們卻不必那麼悲觀。由於當前格局轉換的動力來自於漸進的發展而非以往驅動人類歷史的戰爭,不是冷戰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絕對實力衰落的結 果,而是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的發展中大國集體崛起的產物;更由於國家間政治和文化差異並未因經濟的相互依存而消解,伴隨著新興力量自信心的增強,經濟一體 化的趨同與政治多元化的分立成為格局轉換中並行不悖的趨勢。

  正是在此基礎上,一種積極、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建構成為可能。當然,人類也有可能再次犯錯,那就是滑向一種「壞」的多極化:國家利益遠遠凌駕於國 際社會的公共利益之上,以鄰為壑、涸澤而漁,無序競爭和對抗取代合作,危及人類甚至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的命運,讓「2012」式的災難性預言一語成 讖。

  未來十年是國際體系的主角們必須做出選擇的時期,我們應當超越西方的歷史經驗

  為避免噩夢成真,傳統大國和新興力量必須合作,在格局轉換之初就為它的未來確立遊戲規則,為大國之間的博弈建規,為變化中的格局立制。我們主張 的「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和諧世界」只是一種狀態、趨勢和理想的描述,但在實踐中要解決的是「怎樣實現又怎樣保持」的問題。如同民主需要 健全的法製作為基礎和保障一樣,世界發展與和平需要規則和法制來加以維護,國際行為體的權利和義務也需要加以界定。

  儘管由於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質,國際規則的落實程度難以預期,唯其如此,才更應該加以重視和強調。當然,在人類發展的現階段,建立起具有充分合 法性、代表性和有效性的國際機制和規則或許還只是一個遠大的理想,但格局的變化必然要求國際機制進行自我更新和調節,以包容種種變化。

  當前為國際格局變化建規立制的原則應當包括:

  一是對原有機制和規則的繼承性。當前格局轉換的動力是發展而非戰爭,國際機制和規則的變化也應當是和平、漸進而非革命性的。因此,對聯合國等現有機構和組織應著眼於改革和提升,而不是簡單地另起爐灶、取而代之。

  二是新的規則和機制應當更客觀地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傳統大國的穩定作用和來自於新興力量的改革動力應當兼容并包。

  三是彼此在雙邊多邊合作中尋求必要的妥協和利益平衡。

  身為新興大國重要代表的中國也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給出自己的答案,堅定自己的立場。

  中國正處於國力蒸蒸日上但內外問題交織的關鍵時期,我們參與國際事務、處理國際問題的能力在逐漸增強,國際形象受關注度更大,但各種問題也更容易被放大,國情的限制和政策的短板也會暴露得更多。

  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學界、輿論界甚至政界隱隱出現了一種躁動情緒,似乎認為中國已經「藉機」上了一個台階,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老大」也已是 指日可待,在某些問題上可以少些顧忌了。且不說這是「唯GDP論」在國際觀和外交觀上的翻版,更陷入了我們長期加以批判的「強權政治」的狹隘觀念。

  我們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的、以五千年生存智慧為底蘊的發展道路,在世界觀和國際觀上也應當超越西方的歷史經驗。我們的文明傳統中有「己所不 欲、勿施於人」的崇高的道德自律,有「天下為公、協合萬邦」的博大的世界主義胸懷,有「韜光養晦、和為貴」的深刻的政治智慧,完全有能力為這個世界貢獻出 不僅只是GDP增長的更大的財富。(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部主任、博士)

傳統思維已不適應全球化時代

  ——訪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劉建飛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7期)

  國際金融危機確實加速了國際格局的轉換,主要體現在西方(美歐日)的相對實力下降,而非西方(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的相對實力上升。但是,這 種實力變化仍處在量變階段,至多算部分質變,遠未到質變的程度。就綜合實力(經濟、科技、軍事以及軟實力)對比來看,西方還擁有明顯的優勢,而且在相當長 時間內,非西方還很難超越西方。新興大國崛起,並不是以西方衰落為前提。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取得同西方發達國家完全平等的地位,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中國的崛起是美國最大的挑戰,這已是美國戰略界的共識。當然,美國戰略界的看法,是受傳統現實主義思維的影響,而這種思維方式已經不適應全球化 時代。在美國,也有一些人擁有創新思維,認為中國崛起給美國帶來機遇。這從中國30年崛起進程可以看出。美國並沒有隨著中國崛起而衰落,反倒是從同中國的 合作中獲取巨大利益,客觀上有利於美國維護其戰略利益。

  世界格局轉型給中國既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正在崛起的國家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中國責任論」、「中美兩國集團論」就含有「忽悠」、「捧 殺」中國的味道。中國應該堅持韜光養晦,善於規避風險,找準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位置,不使自己成為國際矛盾的焦點。(採訪 人民論壇記者 周曉燕)

  世界趨勢與中國應對

  只有當中國的跨國公司能夠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與西方跨國公司自如地較量時,中國才真正擁有了抵禦西方轉嫁金融經濟危機的能力,才能夠真正成為全球化的贏家

  曲 星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7期)

  2009年,國際局勢發生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劇烈的變化,預示著未來數年內世界發展變化的大趨勢。中國怎樣應對變化著的世界,對中國自身發展至關重要,也對世界走向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世界多極化趨勢將進一步發展,中國應堅持其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定位

  2008年發生並肆虐至今的金融經濟危機後果之嚴重,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僅見,對國際關係的衝擊不亞於一場戰爭。這場「不流血的戰爭」與伊 拉克、阿富汗兩場流血戰爭疊加,把美國拖入了空前的困境。儘管目前美國「一超」地位仍無人能企及,但其軟硬實力相對下降卻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頭強勁,「金磚四國」、「展望五國」、「金鑽十一國」等,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發展中國家整體佔 世界經濟總量比重已達41%,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5%。在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面前,原有的G7或G8已無能為力,G8+5也不足以應付局面, G20應運而生且已機制化。發展中國家首次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研究世界經濟重大問題並共同作出決策。西方佔主導的國際體系雖未根本改變,但世界力量對比 嚴重失衡的狀況正逐步得到糾正。這是新形勢下全球治理制度重構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昭示著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趨勢。

  中國是新興國家的重要代表,GDP居世界前三,外貿達世界第一,2009年中國經濟增幅8.7%,與西方各國普遍負增長形成鮮明反差,獨自拉動 了世界經濟50%的增長。中國在G20機制中舉足輕重,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砥柱中流,已成為新的全球治理機制的重要成員,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明顯提 高,這是多極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國際上對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質疑大幅上升,要求中國承擔與自己實力不符的國際義務的呼聲不絕於耳。發 達國家大肆渲染,發展中國家期望值升高。因此,怎樣給自己定位,這是中國不得不回答的一個難題。

  中國必須堅持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定位。首先,從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硬指標來看,儘管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離發達國家水平差距仍 非常大。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2940美元,而發達國家的人均值是39345美元;中國25-64歲人口中受過高中 及以上教育者佔18%,而美國和韓國分別是87%和66%。根據UNDP《2009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的世界平均值是0.753,中國為 0.772,只略高於平均值,排在世界第92位。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仍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中國放棄這個定位,將導致承擔遠超自己承受能 力的國際義務。

  其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能夠獲得的國際同情和支持只能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方面與 西方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的崛起不僅在經濟上對西方構成競爭,也在政治上對西方發展模式形成挑戰,因此西方對中國的阻遏將貫穿中華民族復興的全過程。而中 國與發展中國家由於曾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掠奪的類似歷史和穩定政局發展經濟的共同現實任務,在很多國際問題上有相近的立場需求,這是中國在國際鬥爭中尋求支 持的一個寶貴資源。如果中國改變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定位,將可能導致失去這一資源。

  經濟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中國應進一步調整其經貿結構

  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很短時間便波及全球,說明經濟全球化已發展到相當深度,形成了迅捷的傳導機制。隨著高科技發展,信息溝通、人員往來和資本 流動將更加頻繁,經濟相互滲透會更加便利,全球化程度會進一步加深,隨著國際競爭力結構的變化,歐美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也會抬頭。這些趨勢引出的 挑戰是,國際市場會發生結構性變化,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金融動盪及經濟危機的全球傳導將成常態,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任務更加艱巨。

  由於此次危機發端於美國的過度信貸消費和虛擬經濟泡沫,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在危機後將適度抑制消費並重振實業。這意味著今後美歐的消費率將下降, 消費品自給率會上升,其剪刀差效應將反映為進口需求的結構性下降。根據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的數據統計,2009年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約為45%,美歐市 場約佔中國出口的38%,比前一年均有所下降。為應對美歐進口市場進一步收縮的前景,中國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內需,減少對美歐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應加大對 新興市場的開發,特別是非洲和拉美市場。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際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雖早已擺脫了初級原料型的出口結構,目前出口產品95%已是工業製成品,但其中72%屬於勞動密集 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僅佔28%,且基本屬於來料加工,其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大部分掌握在外資手中。隨著中國勞工和環保標準進一步提高,並考慮到人 民幣匯率可能出現的調整,加上歐美出於戰略考慮對中國產品可能採取的政策性歧視,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將受到其他低成本國家產品的有力競爭。

  因此,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研發,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識產權比重,提高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是中國經貿應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國際貿易統計數據表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受匯率影響的程度相對較低,近年來中國外貿順差也主要歸功於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在資本全球流動越來越順暢、國際金融整合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一國發生的金融危機能迅速傳導到全球。發達國家目前仍佔據國際經濟體系主導地 位,掌控著絕大部分跨國公司,很容易利用全球化機制、通過國際經營策略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本國金融和經濟危機,佔有這些國家的財富,操控這些國家的政局,這 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重挑戰。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首先應加強對外資的金融監管,並根據自身條件決定金融開放程度,其次應加強全國行業統籌,形成能與跨國公司抗衡的大型骨幹 企業網絡,再者應培訓熟悉跨國公司運作的人才,建立健全相關法律,依法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管理,最後,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到了可以建立自己的跨國公司、 對國際資源進行整合的地步,只有當中國的跨國公司能夠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與西方跨國公司自如地較量時,中國才真正擁有了抵禦西方轉嫁金融經濟危機的能力,才 能夠真正成為全球化的贏家。

  全球性問題將進一步突出,中國只能從科技強國中找到出路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系列與人類生存攸關的全球性問題隨之突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疾病傳播、糧食安全等問題,已經一次又一次地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根據聯合國秘書長2005年發佈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人類現已消耗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資源,地表陸地24%的面積已被開墾為農田,至 2050年世界人口將由現在的60億增至90億,所需耕地必須大量增加,而現在的耕地卻因過度耕種退化而以每年2000萬公頃的速度在遞減;人類消耗的地 表水已近可利用地表水總量的50%,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靠地下水生活,而這些地區的地下水位正以每年1-3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處於 用水緊缺狀態,至2025年,這樣的人口將達全球三分之二;世界70%的海洋漁場已充分捕撈或過度捕撈;本世紀地球氣溫將上升1.2-3.5攝氏度,將對 數以億計的沿海居民造成威脅,並完全淹沒低地島嶼。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07年發佈的《世界能源統計評估》,按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計算, 世界已探明儲量分別只夠供應40年和60年。

  從全球宏觀層面看,目前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而從中國的微觀層面看,挑戰則更為嚴重。中國人口占世界總數22%,而據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孫 文盛2007年向媒體介紹,中國佔有世界資源的狀況是,耕地9%,水6%,森林4%,石油1.8%,天然氣0.7%,鐵礦不足9%,銅不足5%,鋁土礦不 足2%。中國佔有的煤、石油、天然氣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目前我國消耗礦產資源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探明儲量增長的速度。一方面是人均資 源佔有率大大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單位GDP能耗物耗卻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特別在農村地區欠賬更多。世界衛生組織在其《衛生公平性評估》中,將我國列為191個國家和地區的倒數第四。隨 著我國國民在全球流動數量的增加和範圍的擴展,惡性傳染病對我國的威脅必將隨之上升,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只是兩次「小小的預 演」。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發佈的《中國生態保護》白皮書,中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佔國土面積60%以上,而且「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只能從科技強國中找到出路。例如,中國總體上屬於缺水國家,人均水量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資 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北部16個省區按世界銀行標準屬於「嚴重缺水」,然而中國在科學用水方面可挖的潛力卻還非常大。這方面以色列是一個可以借鑑的例子。 以色利人均水量只有271立方米,按世行標準屬於「極度缺水」,但以色列發展了管網調水、電腦微灌、鹹水淡化、污水處理、蓄流防滲等一系列高科技技術,不 僅糧食自給率達95%,而且其瓜果蔬菜還大量出口歐洲。中國雖缺水,但比以色列的人均水量還是大得多,在水資源科學管理方面大有可為。因此,加大對水資源 的高科技研發投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與國民健康狀況和國家糧食安全密切相關,是中國應對缺水挑戰的必由之路。

  再如,中國能源結構的主體是煤,目前煤約佔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7%,而一次能源在我國總能源中佔到了92%的比重,其他能源如水電風電和 核電等僅佔8%。以煤為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固然保證了我國能源供應主渠道的自給,但煤燃燒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與美國並列為世界上兩個最 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甚至國際上還有機構發表報告稱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排放國。

  不論人類排放活動是否是大氣溫度升高的真正原因,但中國加大對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研發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煤、石油、天然氣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中國油氣外購依存度目前已超過50%,由於供求關係的持續緊張,油氣價格最終漲到中國無法承受的地步是早晚的事

  而中國西部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開發前景非常好。中國核電目前佔總發電量不到3%,而核電在法國佔78%,在日本佔40%,在韓國佔 30,德國和美國儘管在1976年三里島核電站事故後限制核電發展,目前核電也分別佔到了33%和22%。法國之所以在目前的氣候外交中調門很高,就是因 為核電實質性地減少了法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際減排壓力不僅絲毫無損於法國經濟,而且還給法國核電工業帶來了巨額訂單。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是中國應對資 源、環保、氣候挑戰的唯一出路

  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都以環保為旗幟,搶佔綠色科技制高點,一系列新的國際標準正在醞釀之中。如果在這個時候落在了後面,將來就會出現差之毫釐失 之千里的局面。畢竟,現在的國家競爭是以高科技為主導的綜合實力競爭。畢竟,人類的命運和中國的前途都取決於科技的突破。(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 長、教授、博導)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趨勢(資料鏈接)

  國際分工體系面臨巨變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新一輪全球技術與產業的大變革,全球利益的大重組,可能形成國際分工體系的大「換血」,從而最終再造全球經濟分工體系。

  全球低碳經濟潮流湧動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特徵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可以說,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經在全球打響。

  貿易摩擦趨於常態化

  我國外貿行業從危機中恢復並實現產業升級預計將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而且出口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擔當推動我經濟發展的主力。因此,應謹防貿易摩擦潮來襲,擾亂我外貿產業發展。(人民論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