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社科院發佈藍皮書:住房汽車進入普及時代

  12月21日上午發佈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從經濟復甦、就業恢復、消費增長、物價穩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將率先走 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新一輪的增長週期;而從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居民消費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一方面,我國 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另一方面,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去相比將發生明顯變化,將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 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消費

  住房汽車開始普及

  「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午舉行,報告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藍皮書主 編、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介紹,2008年我國人均GDP為3313美元,今年按照GDP增長8%,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我國2009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可以說總體上已經達到從小康到寬裕的居民消費階段。住房和汽車等大額家庭消費開始進入普及階段,教育、醫療、通信、旅遊、文化等消 費支出的比例迅速增加,這些特徵都表明,我國總體上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根據預測,到明年年底,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課題組」的監測:2008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已經達到了74.6%。在其中23項指標中,城鎮失業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和耕地面積指數三項指標已經達到100%。

  薪酬

  收入增長信心不足

  藍皮書指出,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國家經濟狀況、國家自豪感、政府管理信心度等宏觀因素指標普 遍上升;社會保障、物價波動承受力等指標也有所提升;但未來收入增長、未來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度呈下降趨勢;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仍是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感受 的首要因素;農村居民生活感受開始更多受個體微觀因素而不是宏觀因素的影響。

  以5分表示非常滿意,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2009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為3.54分,與2008年的3.58分基本持平,總體生活滿意度 趨穩,處於接近「比較滿意」的水平。比較歷年數據發現:在2000年至2009年間,除了2006年城市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高於農村居民之外,在其他各年 度,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均高於城市居民。

  初職工資明顯下降

  藍皮書透露,2009年前三季度,勞動力市場上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持續回升,需求人數增加,城鎮新增就業851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 員9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0萬人。預計全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望達到上年的 水平,即在1100萬人以上。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4%。但是根據調查,大學畢業生初職的平均工資水平明顯下降,過去的一些高校熱門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反而出現較大困難。

  治安

  刑事犯罪仍在高發

  今年儘管社會治安狀況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社會秩序平穩,但是刑事犯罪案件依然處於高發時期,維護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壓力不斷加大。

  藍皮書透露,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各類刑事犯罪案件444.3萬起,比2008年同期上升14.8%。全國有25個省、自 治區、直轄市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與2008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此外,2009年1月至10月,全國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181個,同比上升 25.7%;查獲集團成員1737人,同比上升20%;涉案1345起,同比上升6.8%。

  保障

  首代民工關心社保

  藍皮書透露:2009年上半年,僅全國法院系統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就達到近17萬件,與上年相比增長30%;而且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已經成為民事案件中增長幅度最快、涉及範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社會關注最多的案件類型。

  其中,農民工是提起勞動爭議最多的雇工群體,他們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與以往相比,2009年,農民工維權的重點已經開始從討回欠薪轉向社會保 障,最受他們關注的是養老保險政策方面的實際問題,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在全部勞動爭議案件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據預測,隨著20世紀80年代進入勞動力市場 的第一代農民工即將到達退休年齡,這個問題將會日益凸顯。

  發展

  社會結構滯後15年

  社會藍皮書主編、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介紹,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甚至有些指標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是社會結構指 標還沒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而實現整體性轉型,多數社會結構指標仍然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比如:城市化率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應該達到60%以上,但是到 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仍為45.7%;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一個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規模經驗值一般在22.5%至65%之間,但到2007年中國的中產 階層規模只有約22%。

  此外,在中國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以改革開放30年來年均下降1%的速度計算,要使目前的就業結構轉化並達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相應指 標,大約需要25年;城市化率以目前速度,要15年時間才能達到;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要達標,也分別需要9年和16年左右;而中產階層的規模,與發達國 家相比,如以近期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規模計算,要達到中產階層佔40%的水平,還需約18年時間。綜合判斷,中國社會結構滯後經濟結構大約15年;如果 近期不進行相應的社會體制改革,不加大對社會建設的力度,按照目前的格局發展,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北京晚報)

中國人均GDP加速跑 步入消費新階段

  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10年底接近4000美元

  到明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在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會上作出上述預測。

  這一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中國官方的計劃。2000年,官方在繪製20年後中國經濟社會的藍圖時,確定的「宏大目標」是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3000多美元。

  中國人均GDP增長迅速

  《社會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在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2006年 就超過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們超過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們將會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這比我們原來說的到2020年才達 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時間大大提前了。」

  以美元計價的中國人均GDP跨越新台階的時間間隔近年來正在不斷縮短。從1978年到2000年,人均GDP從不到400美元增至逾800美 元,中國用了超過20年的時間。2003年,這個人口第一大國的人均GDP躍過了1000美元的大關;僅僅用了3年時間,到2006年超過了2000美 元;而過了兩年,到2008年,則超過3000美元。

  作為《社會藍皮書》的主編之一,李培林解釋說,這與三大因素密不可分。一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二是中國每年新增人口的不斷減少,三是人民幣的升值。

  進入大眾消費新成長階段

  國家統計局官員今年早些時候也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今年就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社會藍皮書》預計,如果全年GDP增幅為8%,那麼到今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

  藍皮書稱,中國已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新成長階段。這種新成長階段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重新進入8%以上的新一輪增長週期;二是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推動力與過往有明顯變化,即更加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國內消費增長。

  藍皮書預測,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將降至一成以下;農業勞動者佔就業的比重降到三成八以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有望在2012年或2013年超越50%的結構轉換臨界點,到2015年達到五成三左右。

  按國際慣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升級將成為常態。李培林稱,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

  城鄉收入水平差距擴大

  藍皮書指出,城鄉收入在2008年出現了可喜的局面,首次出現農民的收入增長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幾乎相等的情況,而且城鄉收入水平的絕對比第一次出現了略微縮小的狀況。但2009年情況又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農民工的收入情況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下降。在農民的收入當中,增長最快的是縣級收入,而在縣級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賴於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農民工收入水平的下降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

  「這樣的情況將使中國出現克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的新難點。」李培林分析表示,預計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增長到10%左右,但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大概增長只有6%—7%,城鄉之間收入的增長率又拉開了3到4個百分點。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撰文指出,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卻有體制與戰略兩方面。

  李培林表示,雖然這些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規模財政上的轉移支付,試圖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但總的來看,當前的 收入差距仍朝著擴大的方向在發展。李培林強調說,城鄉差距是收入差距中最大的一個變量,其變化情況是影響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南方日報-呂天玲 袁潔媚 文霞)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羅奇: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活動主要用來滿足內需

  主持人權靜:您的新書取名為《未來的亞洲》,當我們上次圍繞這本書對您進行採訪時,談到了中國的消費和出口。這次,我們有更多時間,可以就更廣 泛的話題進行討論。北大的張維迎教授近期推出了一個觀點,未來50到100年,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將和經濟規模正相關,如此的話,預計20年或者是30年 之後,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您怎麼看?

  羅奇:以中國廣大的人口計算,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還過小,因為中國的人均GDP大概為3000美元,就這一點來說中國經濟規模還很小。當然,中國經濟正在繼續快速增長,未來60年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人均GDP屆時仍將低於工業化國家。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張維迎教授說,人口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羅奇: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中國,最有價值的資產就是人力資源。過去30年的中國經濟模式非常成功,大體上,中國經濟 活動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外消費者的需求,我希望未來5至10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轉型,經濟活動主要用來滿足內需。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應該從外需拉動轉為內 需拉動,出口拉動轉為國內內部消費拉動,那樣的話,中國經濟規模將取決於內需,這將是重要和關鍵的轉變。

  主持人權靜:您上次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說,中國經濟中最重要的力量是13億人口,這是經濟發展基本假設?

  羅奇:迄今為止,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還沒充分發揮作用的因素。

  主持人權靜:這是長期看法,但短期內,中國制訂了下一個5年計劃(十二五), 您怎麼看未來5年的中國經濟?

  羅奇:我認為,從長期上看,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支持作用將更大。對於中國下一個5年計劃取得進展的速度,中國和全球都將感到意外。你會對中國實現 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轉型感到意外。 中國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挑戰是很大的,我認為他們需要做到三點:第一,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個人養老基金、失業和醫療保險;第二、通過稅收政策、 土地改革等向國民收入提供支持;第三、制定服務業發展藍圖。目前中國服務業的規模非常小,目前服務業佔GDP的比率僅為35%,該比率很低。十二五計劃完 成後,該比率可以達到50% 。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這將是很大的轉變,而且樂觀來講,這是可以實現的。

  中國經濟增長應質和量並重

  剛剛我們談了下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那麼對於2010年的中國經濟您有哪些期待?您最關注的是哪些政策變量?

  羅奇:2010年對於中國而言仍將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十二五規劃要從2011年才開始實行。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大體上還將符合十一五 規劃,近期中國政策會議上,有些政策方向已經做出了我所希望的轉變。不過十二五規劃還沒開始實施,所以現在中國的經濟政策是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相結合 的政策。貨幣政策將是適應性的,經濟增長還將更依賴投資,對中國來說這些政策不是可持續的。不過在當前艱難的經濟環境下,這是中國維持經濟快速增長、避免 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唯一選擇。明年全球經濟復甦將是崎嶇不平的,中國決策者必須警惕全球經濟再次疲弱的可能性。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GDP增長速度重要還是經濟結構轉型重要?

  羅奇:我覺得中國對GDP增速的強調過多,今年年初曾出現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8%的爭論。在中國,看起來最重要的事情是經濟增長達到8%。 但是除了這一數字,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經濟增長質量越來越重要。我所出席的會議中,中國政府對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非常看重。今年前三個季度, 中國經濟平均增長7.7%,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將高於該數值,中國政府將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問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代價是什麼?是否值得不惜一切代價 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還是不用達成這一目標,同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政府需要對該問題進行更多討論。

  主持人權靜:在您跟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交流過程中,您觀察到他們是否認已經改變看法?更看重經濟增長質量?您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是多少?

  羅奇: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還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長質量對增長戰略而言非常重要,涉及宏觀經濟失衡、環境污染、原油消費過多等等。但是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我認為這兩者時間確實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不可能同時實現,如果你更注重經濟增長數量,就必須犧牲一些增長質量。如果更注重增長質量,增長數量就會受影響。

  中國削減碳排放仍面臨巨大挑戰

  主持人權靜:談到GDP時,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視實現綠色GDP,特別是現在在哥本哈根正在舉行全球氣候大會,中國已經承諾2020年前削減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外部壓力會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什麼影響?

  羅奇: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對中國和全球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說易行難,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政府制定了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不過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成功,制定目標很容易,但在實行新技術、綠色技術和實現目標方面是很困難的。

  實行綠色技術需要更換現有生產設備,這會提高中國出口商的生產成本,還會引發競爭力問題。特別是,如果只有中國一個國家,推動綠色技術發展的情 況下,全球應該一起應對氣候變化。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實現控制氣候變化目標,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如果要取得成功,還有很多尖銳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但是,地球已經不能再等下去了!中國、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必須將地球整體作為第一個考慮因素,否則所有國家都會承受氣候變化後果,時間越來 越緊迫。有人說,現在是差五分鐘就到午夜,意思是說,快沒有時間解決氣候問題了,如果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沒有取得突破,我們將面臨災難。

  主持人權靜:我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全球各國可能對各自所承擔多少責任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已經達成共識必須共同承擔責任。

  羅奇:是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認為,在誰最先、第二個、第三個製造了污染,以及應該承擔多少責任等問題方面,將存在激烈爭論,這些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中國經濟發展起步晚,不是中國的錯,也不是美國的錯。但是,全球各國都應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地球不是中國的地球,不是美國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地球。如果我們不能共同採取措施,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並不存在泡沫

  主持人權靜:剛才我們談論了全球的重要問題,接下來讓我們談談中國的問題。中國在對房地產調控成為目前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是經濟增長一方面是高房價民生問題,如果您作為主管單位的領導,怎麼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羅奇: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市場都不一樣,房價主要由供求決定,中國房地產建築活動很高,這增加了房地產供給,但中國的房地產需求增長更多。主要是 因為有太多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預計中國每年有1500萬至2000萬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促使房地產需求增加,這屬於中國現在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因 此房地產建築活動的增加應該滿足這部分需求,每一年的房價都將取決於新增供給和新增需求是否平衡。

  我認為決策者要認識到,即使人口遷移到城市,會促使房地產需求增加,但要確保房價不會受到投機因素和資產泡沫的影響,這是美國和多數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

  美國和西方國家為期12年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惡劣影響蔓延至金融業和全球。好消息是,中國金融監管機構非常關注,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所帶來的相關風險,並努力避免房地產市場泡沫。但是,必須要確保房地產市場處於正常模式中,而且不會出現資產泡沫。

  我認為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沒有泡沫,現在中國有很多人擔心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我認為表達出擔憂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決策者在泡沫更嚴重前做出反應。

  主持人權靜:讓我們簡單的來問這個問題,您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您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嗎?

  羅奇:不,並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能出現。如果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就會產生很大風險。如果利率維持在過低水平過長時間,就會刺激資產市場的活動性,就中國而言就是股市。關鍵是貨幣政策避免刺激房產市場。

  主持人權靜:如果我們將中國分成不同的區域,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二線城市如中東部和西南部的一些城市。二線城市可能不存在什麼房產泡沫,但大城市的情況更為嚴重一些。

  羅奇:這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通過對西方國家的情況加以分析。一些城市如舊金山、洛杉磯等存在泡沫,但這些個別城市的問題並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全國範圍內出現泡沫是不大可能的,泡沫只存在於個別城市。

  主持人權靜:有專家有這樣的觀點:中國高房價有兩個藉口,一是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二是與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房價相比,中國的房價還不算高,紐約、東京的房價都高於北京、上海。對這兩點您怎麼看?

  羅奇:這是非常有趣的比較。正如我之前所說,房產市場需求增長歸因於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轉移。這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不能說 這是一個藉口,而是一種促成中國房地產市場開發的重要趨勢。政府官員和決策者應該對房價變動給予特別關注,保證大城市從城鎮化進程中獲益。

  至於紐約、倫敦、東京房價的對比,這不應該做為中國高房價的藉口。當中國的人均收入和美國、日本、英國相當時,你才可以對比這些城市的房價。我們距離這一時期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認為這種對比是不適當的。

  主持人權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存在一定衝突,您怎麼看?

  羅奇: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就房地產存在的政策衝突必須加以解決。中央政府出台各種指導政策抑制過高房價,避免出現泡沫。如果地方政府出台相反政策,這不是一件好事。各級政府應該站在同一立場上,不應各說各話。

  撤銷刺激性政策寧早勿晚

  主持人權靜:接下來讓我們轉向全球經濟。迪拜債務危機引發了全球股市震動,但阿布扎比向迪拜提供100億美元救助資金給市場帶來一定安慰。您怎麼評價迪拜事件的影響?

  羅奇:我並不認為迪拜危機將給全球經濟造成很大威脅,迪拜只是阿聯酋的一個酋長國,並且沒有石油資源,整體經濟規模很小。

  主持人權靜:您擔心會爆發另一輪金融危機嗎?比如在拉丁美洲國家如墨西哥或其他面臨主權債務問題的國家。

  羅奇:我並不擔心拉美地區會爆發危機。需要指出的是,我過去35年間所親身經歷過的金融危機中,主要的拉美國家並未受到嚴重牽連,這是第一次。特別是過去經常發生經濟危機的巴西,這次也表現良好。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主持人權靜:關於全球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目前已成為學界政界討論的焦點,依您看,這種政策退出時機和方式如何把握?

  羅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自從雷曼兄弟倒閉後,全球各國央行在美聯儲以及歐洲央行、中國央行領導下,已經出台了歷史上最激進的貨幣政策, 旨在避免經濟出現災難性後果。這些政策成功幫助經濟結束急劇衰退,但現在如果我們不著手實施退出策略,將會出現其他問題,如資產泡沫、新的全球失衡。如何 撤銷這些刺激性政策是極具挑戰性的。

  正如我過去幾週前往加拿大參加一次會議時指出的那樣,如何撤銷這些政策要比多數人想像的更為困難。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我們擁有實施退出的工具和策略,但實施退出的政治意願並不清楚。

  因此,風險在於如果維持這些政策過長時間,將來會引發不良後果,如通脹上升、新一輪資產泡沫、全球經濟失衡等,我們有可能面臨和2008年至2009年類似的危機。

  主持人權靜:您認為什麼時候是實施退出的適宜時機?

  羅奇:我認為,這場經濟悲劇將在2010年得到控制。現在是2009年12月,因此,我們需要在未來三至四個月看到實施退出的明顯舉動。拖延的時間越長,將來面臨的問題就越大。

  主持人權靜: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在2010年春季採取退出策略,您怎樣看?

  羅奇:2010年春季在我認為的未來三至四個月時間範圍內,因此,我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我們從過去五六年的經歷中應該吸取的一個教訓就是撤銷刺激性政策寧早勿晚。

  主持人權靜:您對大宗商品如石油的價格走勢有什麼看法?

  羅奇:在許多情況下,大宗商品的價格對商業週期非常敏感,石油如此,基金屬如此,其他許多工業原料亦如此。但這並不太適用於農產品,農產品的價格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軟商品。就硬商品而言,商業週期的影響非常明顯。在拉動硬商品價格上漲方面,中國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還有就是中國經濟整體規模相比其他經濟體而言更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的經濟效率比較低。中國的強勁需求推動能源價格越來越高。如果中國降低GDP中的能源比例,將有助於能源價格漲勢的緩解。

  主持人:好的,謝謝您跟我們分享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看法。最後,我們的很多觀眾都將可能是您這本新書的讀者,能對讀者談談您的新書嗎?

  羅奇:這本書對我很重要,因為它不僅談到了過去30年中國和亞洲經濟所取得的成功,而且還仔細探討了亞洲應該怎樣做來繼續保持成功,這本書的主 題是——中國和亞洲將面臨重要轉型,從外需、出口和固定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為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未來的亞洲以及未來的中國將出現重要轉型。這跟過去30 年中國和亞洲的經濟發展一樣重要,因此這對中國和亞洲來說都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機會,謝謝你對這本書的欣賞。(新浪財經)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將超1100萬人 就業形勢向好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將超1100萬人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超過12億人

  我國就業形勢穩中向好。今年前11月,全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13萬人,預計到年底將超過1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3%,與 往年基本持平。到10月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3%,前三季度全國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達到15198萬人,比去年底增加1157萬人。這是人 社部部長尹蔚民今天在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透露的。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一年來「保就業」成效明顯。年初確定的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前11個月還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47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46萬人。尹蔚民認為,就業好轉除了經濟增長的帶動外,政策拉動也立了大功。特別是為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而實施的「五緩四減 三補貼」政策,到10月底已幫助困難企業減輕負擔338.5億元,受益企業162萬戶、職工6100萬人,預計全年將幫助企業減輕負擔410億元。培訓的 大範圍開展提高了勞動力的就業能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共開展各類培訓2000多萬人次,新增技師、高級技師20.9萬人,歷年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人員累計 已達1億人次。

  此外,今年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到11月底,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3616億元,同比增長14.8%。全國27個省區320個新 農保首批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的試點方案得到批覆並陸續啟動。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後目前月人均水平超過1200元。到11月底,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 險人數23238萬人,提前完成國家「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到年底,城鎮職工和居民參保人數將完成國務院確定的3.9億人的目標,加上新農合8.3億 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超過12億人口。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還檢查用人單位116.2萬戶,涉及勞動者6430.1萬人,責成用 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27.1億元,補發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等待遇67.2億元。尹蔚民透露說,2010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繼續調整,對企業退休高 工等待遇水平相對偏低人員繼續予以適當傾斜,並研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人民日報-白天亮)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中國低碳企業迎來掘金時代

  似乎哥本哈根離我們很遠,遠到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丹麥首都。那裡沒有北歐海盜,只有安徒生的童話,還有數不清的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們,低碳、無尾 氣排放是這座環保城市推崇的生活方式。其實,「哥本哈根」離我們並不遙遠,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關乎著你我的未來,讓我 們關注著這次會議,就像關注我們的暖氣溫度、工資收入一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哥本哈根會議釋放出來的信號,讓中國各產業界意識到,節能減排、低碳調整是必經之路,對於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來說,「後哥本哈根」時代或許是一個最壞的 時代,它們不得不告別低成本運作;對於早已嗅到低碳這塊「蛋糕」香味的企業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低碳經濟不僅沒給它們帶來成本壓力,反而給它 們點上了一盞發展「明燈」。

  空調行業一年省出三峽電站

  「高效空調節能減排,空調企業一直都希望推廣節能產品,但由於這些產品的成本高,價格比低能效空調貴,市場一直難以打開。如今政策給予消費者補 貼,直接解決了推廣難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給我們提供了『舞台』,是國家重視減排、節能的重要佐證。」第三批「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空調的目錄 即將公佈,國內一家空調企業的老總帶著些許興奮向記者介紹說。

  這位老總的喜悅不僅僅在於得到了政府補貼,前兩批目錄中,他的公司多款空調進入了補貼目錄,加上國家加大了第三批的力度,全年得到的政府財政補貼將達數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1級和5級空調的能效差約220瓦,按每台空調每天8小時、每年使用200天來計算,一台1級空調每年可省電352度。目前我國空調市場容量為4000萬台,這意味著空調全部節電可實現140億度電,接近於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發電量。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空調行業正在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型,空調企業付出的成本相應增加,但從各公司業績報告來看,它們的日子卻越來越好:美的預計全年淨利達18億元;海信科龍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加264%;格力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長逾四成。

  空調企業的轉型還直接帶動了我國空調產業的升級。以前全球70%的低效、高耗空調在中國製造和銷售,由於能效不達標,嚴重影響了中國空調產品出口海外,發展節能低耗空調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近幾年來我國居民生活用電量年均增速達11.7%,超過同期GDP增速,技術更新、推廣節能產品「迫在眉睫」,節能減排「風」正吹向各個領域。

  有專家指出,若把國內所有白熾燈換成節能燈,在全國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一年可節電相當於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852億度,由於我國電力生產中3/4是燃煤,這就相當於節約了3400萬噸原煤,可減少9100萬噸二氧化碳、78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也有專家提出,若對北京市現有燃氣鍋爐進行節能改造,並對今後2到3年內新建及改建的燃氣鍋爐採取節能措施,每個采暖季至少可以節約天然氣3億立方米,每年可節約資金6億元左右,節能20%。

  事實上,空調產業只是中國產業界朝低碳經濟轉型的一個縮影,哥本哈根會議也許會加速這一進程。

  多個產業將遭遇轉型「陣痛」

  在各政要在哥本哈根「唇槍舌戰」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家也非常關心這次會議。在這次哥本哈根的行程中,一位地產「大佬」極引人注目,他就是萬科的老總王石。王石說,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企業踴躍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同時考察「低能耗建築」。

  記者從王石的微博上看到,王石在峰會期間,專門考察了法蘭克福的低能耗建築,並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舉例:住宅產業化要改變大量使用木材的木模板傳 統工法,儘量使用鋼模。「鋼模材料本身也要碳排放,但木模平均使用6.5次報廢,而鋼模可以500-600次重複使用,鋼模使用次數的平均排放量遠小於木 模板的固碳量。」

  這是王石的「低碳經」。

  其實地產的低碳化早已提出,低碳地產和綠色建築在中國已經廣泛開展。而且不僅是地產,其他行業產業也在悄悄轉型,但這種轉型,更多的是陣痛。要讓低碳經濟在中國「開花結果」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於煤炭資源豐富,我國發電行業此前一直以火力發電為主。在「十一五」期間,為了達到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中國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三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數十萬人失業。朝低碳經濟轉型,讓國內電力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目前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需要很多能源完成工業化,此外,我國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低 端產品、低勞動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的行業將面臨生產成本高漲,而這些行業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分析說。

  目前,包括水泥、化工在內的眾多產業行業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下一步,低碳經濟要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將以其為重點,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當前轉型的最大問題是資金。」 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對記者表示,以最可能取代火力發電的水電為例,其前期投資和運營成本龐大,足可以建設若干個水電廠,且大的水電工程投資週期長,大量蓄水還會對下游存在風險。

  除了前期資金的投入和維護運營的高成本,發電後的電價也存在「陣痛」。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當前我國新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光電等的上網電價普遍較低,雖然有一定補貼,但距離發電企業盈利還相差甚遠。

  以光電為例,當前的光電標竿電價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時1.09元的上網電價為基準,暫不考慮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網電價約在4元以上,但當前的終端電價基本在1元以內,所以相比較而言,火力發電不僅投資少,而且生產的終端電價也相對較低。

  「這就產生了矛盾,短時間內依靠火力發電的話,其動力煤就會加大消耗,就會導致高排放。」林伯強表示,當前煤炭作為中國能源的基礎性產品,佔到全國能源消耗的70%以上。「如果不大力發展其他可代替能源,這個比重依舊很難下降。」

  消費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產業界,低碳經濟轉型代表著壓力與機遇並存,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工業、農業等生產方式的改變、成本的上漲則無疑將增加居民消費成本。

  「由於更多使用太陽能、風力、生物、天然氣發電,電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終會作用在消費者身上。」陳鳳英分析,「隨著智能交通、公共交通 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低碳產品意味著高投入,製造業低碳製造、農業低碳種植等也肯定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

  陳鳳英認為,此前居民消費成本的相對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換取的,但如今這種方式已行不通,消費者再也不能通過「自毀家園」來換取低價生活方式。獲取能源方式的改變、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帶動社會各類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消費者花更多的錢換來的將是綠色消費,更環保、健康的生活。」陳鳳英強調,「消費者也應該承擔低碳經濟的部分成本。」她還認為,消費者是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動力,能引導產業、社會往低碳經濟發展,而如何引導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呢?

  專家們認為,在引導低碳消費上我國政府已積極行動。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通過財政補貼每年拉動節能產品消費4000 億-5000億元,可節電750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7500萬噸,產品包括節能燈、高能效空調,未來還將涵蓋高能效平板電視、冰箱等。

  陳鳳英分析,在低碳經濟推廣初期,由於價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費者肯定會依然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補貼形式適當引導低碳消費,這樣更利於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

  專家提議,走低碳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間有限,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 心主任、研究員潘家華就曾建議,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這種方法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 理性化,減少奢侈浪費的部分。

  低碳經濟將滲透社會各角落

  減少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已成世人共識。專家們分析,低碳經濟將會對全球所有產業帶來決定性影響,未來全球公民都會對低碳經濟有需求。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出現「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等關鍵字眼。

  「如果說IT業是拉動全球上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力,綠色經濟將成為此輪刺激經濟的主動力。如果發展中有所突破,綠色經濟應該比IT產業取得更大成就。」陳鳳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經濟轉型影響的行業是能源行業。此前傳統發電產業如火力發電企業將逐漸向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等轉變,新興能源的比例將會上升,能源產業也將朝低碳化、無碳化方向發展。

  間接影響的行業則包括建築、製造業等。建築是一個被忽視的耗能大的行業,未來建築行業將與太陽能發電緊密聯繫,建築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將 來自太陽能;製造業未來不但所需的「動力」來自低碳能源,產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許多人只認為「低碳經濟」是工業的發展方向,其實農業發展也應該 由低碳農業取代高碳農業,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這種農業就是高碳農業。

  隨著減排的深入,一旦國外政府要求,像中國這種出口大國肯定會受到大的衝擊。以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正在計劃徵收碳關稅,若以歐 洲現行利率確定的二氧化碳45美元/噸的基數計算,每年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產品關稅額將達550億美元,等同於對中國產品平均徵收17%的關稅,約6倍於當 前3%的平均關稅水平,國內高排放行業將無法承受這筆開支。要鼓勵低碳產品貿易、低碳技術貿易,但要反對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由而設置的各種「綠色壁壘」。

  在工業領域產生顛覆性改變後,社會教育、研發、就業、消費等也會向綠色經濟傾斜,而服務業佔社會經濟的比重也會有很大提升。「投資必定會向低 碳、綠色經濟傾斜。」陳鳳英給出這樣的預測。其實,受哥本哈根會議的影響,包括低碳能源供給、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以及森林碳匯等板塊均受到資本 市場的關注。

  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方精雲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在技術上的改變將非常明顯。我國已著手研究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通過大地和海洋「吸收」封存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碳排放。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技術市場化。

  正進行該技術研發的斯倫貝謝北亞地區總經理卞振舉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將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應用於垃圾處理和新建、既有發電廠項目,將有效保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緩解由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過渡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經濟結構勢必同時調整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極具意義。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日前在「抑制產能過剩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新聞發佈會後接受本 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近期將會出台,新的目錄比較2005年的目錄將大量增加新興能源產業的相關扶持和鼓勵項目。

  與此同時,被溫家寶總理寓意產業大變革的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也將出台,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空間海洋開發和地 質勘探等七大行業,在其中,其實不難發現,這七大行業基本都為「低碳」行業,也就是說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向低碳傾斜將成為必然。

  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華電集團也表示,當前該公司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已佔到總容量的20%,下一步將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開發新能源和研究低碳技術,迎接低碳經濟的到來。

  「走低碳經濟不外乎兩點,一是節能,二是發展清潔能源。」林伯強認為,當前的任務是調整能源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高排放原料的應用,特別是煤炭的能源消耗比例,「如果煤炭的消耗居高不下,低碳經濟無從談起」。

  據瞭解,當前低碳經濟的產業路線主要分佈在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以及清潔能源上。其中,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定廢棄物的處理等;節 能產業則包括工業節能和建築節能等,比如餘熱回收發電、節能材料、智能建築和節能家電、節能照明等。減排主要是清潔燃煤等;清潔能源則包括風能、太陽能、 地熱、潮汐和水電等。

  減排帶來的變化將是整個經濟經過技術水平提高以後發生的產業調整,對整個社會的好處要遠遠超過付出的代價。一直以來,中國在環境和社會投資方面滯後,如果現在有這樣一個外部驅動力,將促成或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朝良性、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事實也證明,財政對節能減排的支持及企業自覺性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嘗試將節能減排從「負擔」變為「收益」。儘管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不少企業和行業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的減排之路。

  轉型將創造出更多機會

  在中國宣佈在2020年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5%時,部分環境學家及科學家對此不解,認為中國這個「承諾」太激進,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 任務。甚至有學者算了一筆賬,今後10年每年需要為減排45%這一目標新增投資30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承擔64美元。而如果把新的承諾 將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以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計算在內,中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更大。

  「我們為什麼要在明明知道低碳轉型道路難走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呢?」經濟學家樊綱接受記者採訪時反問道,「首先,當全球國家都在朝低碳經濟轉型 時,中國繼續沉默,勢必造成中國國際形象的『不作為』;其次,朝低碳經濟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發展遲早要經歷這個過程,與其等別的國家向我 們徵收碳稅,不如未雨綢繆,這種未雨綢繆還有益於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再次,經驗告訴我們,在低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機會,雖然在早期階段,部 分產業會因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而變得很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轉型不僅不會帶來成本上的增加,反而會創造更多的機會。」

  陳鳳英也分析,中國做出減排45%的承諾,一方面說明了作為世界一分子的中國有責任挑起減排重擔;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有著減排的潛力,因為本身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減排工作要做。低碳經濟是未來趨勢,由於未來90%的能源由發展中國家使用,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避免將面臨減排等問 題,轉型進入低碳經濟將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必經之路,「哥本哈根」將成低碳經濟轉折點。

  「總的來說,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陳鳳英分析,「傳統能源價格非常便宜,造成許多國家並沒有緊迫感。如今,氣候變暖速度加快,低 碳經濟轉型真的來臨了,整個人類都有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也是一種動力,同時也激起了一股活力,促使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由石油向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 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低碳經濟轉型並不代表高成本、低回報。瑞典在由低碳經濟轉型時,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時,國內生產總值卻增高了 44%。(北京商報)

綠色經濟很明顯地將成為下輪經濟的主題。根據以往IT泡沫的經驗,很多企業必然會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在經濟泡沫時大撈一票,所以在選擇時必須帶眼識股了。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張維迎:把脈未來中國經濟增長

  每個人的生活或事業,有高峰也有低潮。低潮時人們容易過度悲觀,高峰時卻往往得意忘形。一個國家或社會也是這樣。今天的世界經濟,處於相對低潮的階段,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還沒有消除。如何看待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未來?最好把它放到更長的歷史視野中。

  人口大國將重返經濟大國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五千多年。根據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在人類歷史相當長的時間裡,各國(地區)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高度相關; 或者說,人口規模決定經濟規模。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之間的分離,是近200多年發生的。以人均GDP衡量,過去國與國之間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 最富國家的人均GDP是最窮國家的3倍;而現在,像美國以及少數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落後國家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基於麥迪森的數據,可以算出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相關係數,在1500年為0.9972,1700年為0.964,1820年仍然高達 0.9423,但之後急劇下降:1870年為0.6393,1913年為0.3404,1950年為0.1554,1973年為0.148——也就是說, 到1973年的時候,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已沒什麼關係,如佔世界人口54.6%亞洲(不包括日本),GDP只佔世界的16.4%;而佔世界人口18.4% 的發達國家,GDP佔世界的58.7%。這種情況在過去的30年裡開始發生逆轉: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相關係數2003年上升到0.5185,預計 2030年將進一步上升到0.733。

  為什麼過去250年裡各國人均GDP差距拉大,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不再有大致的對等關係?簡單地說,是因為不同的國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 有些國家率先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而有些國家沒有。儘管還有各種細節上的爭論,但現代經濟學理論和社會實踐表明,市場經濟是發展經濟、改進民生的最有效 手段。如果經濟制度不再有市場經濟與否的差異,就是說全世界都實行市場經濟,人均GDP的差異就會逐漸消失。這正是過去30年發生的情況。中國等國的市場 化改革,開始逆轉過去200年裡出現的世界範圍的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之間的背離。

  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測,按照目前的趨勢,未來50年、100年之後,人類可能又回歸到19世紀之前的狀態,即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 相當,人口大國也是經濟大國。當今世界,除了中國,印度人口最多,亞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所謂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也就是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關係的 回歸,或者說,是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中預測的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現在已經可以看到這一趨勢。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主要經濟體GDP佔世界GDP比重(點擊查看大圖

  上圖是麥迪森估計的主要國家的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大致來說,按照購買力平價算,公元0年中國西漢時,印度的GDP佔世界比重1/3左右, 到了1820年,中國的GDP佔世界的1/3左右,再到了二戰時期之後的1950年,美國的GDP佔世界的1/4強(27.3%)。未來的狀態會是怎樣? 他推測,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過20年,中國的GDP可能達到世界總量的23%,印度為10%,美國為17%,西歐國家合計達世界的13%左右。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在過去30年裡的巨變。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份量和話語權,取決於它的經濟實力。近幾年,世界真的離不開中國,無論好事還是壞 事,原來是人家不帶你玩,G7、G8、OECD等等,都沒有中國的份;現在是做什麼事都得跟你商量,都得帶上你。這一點在這次金融危機後表現的最為明顯。

  「中國世紀」真的會到來嗎?答案取決於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如何?我想三個轉變最為關鍵:一是從主要依靠出口推動的增長, 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更為平衡的增長;二是從低成本、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增長,到基於創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長;三是從企業的自然型增長,到產業 整合型增長。而這些轉變進展如何,又依賴於中國的體制改革,包括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全球化則是這些轉變的背景。

  全球化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的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一次全球化高潮發生在1870年到1913年之間的40多年裡,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50年則是「去 全球化」時代。以出口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世界平均水平1870年是4.6%,1913年上升到7.9%。一戰爆發後,主要交戰國的貿易幾乎中斷,儘管 非交戰國的貿易還在增加。在1929年大蕭條之後,貿易保護主義流行起來,加上二戰的影響,到1950年,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5%,僅比 1870年高0.9個百分點(如下圖)。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全世界及主要經濟體商品出口值佔其GDP比重(點擊查看大圖

  1950年後,全球化出現新的浪潮,特別1980年代後,全球化浪潮進一步加速。2007年時,世界平均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5.6%。同樣 重要的是,這次全球化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也就是從簡單的產品貿易到價值鏈分工的全球化。原來是你生產蘋果、我生產桃,你把蘋果賣給我、我把桃賣給 你,現在是有人專門育苗,有人專門施肥,有人專門採摘,分工越來越細緻。重點不是最終產品之間的貿易,而是價值鏈上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價值鏈上的某個環 節做出優勢,企業就可能成功。這是當前全球化的一個特徵。

  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如果說第一次全球化時,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那麼這次的全球化,中國則是最大受益者——雖然總體而言,各國都 是這次的全球化的受益者。沒有這次的全球化,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也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這次全球化使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分割開來, 以非一體化的生產過程,實現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中國正是抓住這一機遇,成為製造業的第一大國。100年多年前全球化和100多年後的全球化,對於中國的 命運產生了截然相反的影響。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會不會重蹈1929年危機後去全球化的覆轍?我個人判斷,出口占GDP比重的增長會停滯,甚至下降,但不會出現大規模 倒退。上一次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貿易保護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美國於1931年公佈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試圖保護美國企業,由此導致全球貿易的倒 退,反而延續了那次危機。多數的貿易保護政策,都是一部分人打著國家的旗號爭取私利。這是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啟示。如果世界各國再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我們在 蕭條中停留的時間會更長,而不是更短。

  以出口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已不可持續

  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裡,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率都是高於GDP的增長率。大致來說,中國的實際GDP年增長率在10%左右,出口實際年增長 率在15%左右。按照名義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後者的6.7倍。結果是,貿易佔GDP的比 重大幅攀升。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出口與GDP的比例1978年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 37.5%。這一年,中國貿易順差佔GDP的8%,而美國逆差是其GDP的8%。2008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中國進出口占GDP比率(點擊查看大圖

  2001年之後,中國的出口增長有一個飛躍。有好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國競爭力的提升,不可否認,也與人民幣匯率有關。因為人民幣被低估 了,對企業而言,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有利可圖。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政府對出口繼續補貼,但沒有考慮這個出口補貼多大是好,好像只是為了出口而出 口。今年上半年出口達到8000億,相當於GDP的5%。這裡面有多少出口補貼?付出這些補貼值不值?需要認真研究。

  這次危機後,中國的出口受到阻礙,我認為它不是一兩年的短期危機,而是個長期的調整過程。為什麼?一般而言,經濟規模越大,貿易佔GDP的比重 越小(極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這一比重就是0)。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世界十大經濟體裡,只有德國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於中國 (37.5%)。其他的國家,美國8.4%,日本16.3%,英國15.7%,法國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 西12.2%,包括世界平均的25.6%,都低於中國(見下圖)。這意味著什麼呢?一種可能是我們的GDP被低估了,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出口依存度確實太 高了。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出口占GDP比重(2007,按經濟規模排序)(點擊查看大圖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國的官方統計,全國人口的55%都是農業人口,這種情況下,出口占GDP比重不應該這麼高,至少不能跟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因為農民有很多產品是自給自足的。現在,中國的出口占GDP比重那麼高,同時又有那麼多農民,說明其中存在問題。

  如果此次金融危機與貿易失衡有關,那說明我們的出口增長不能再維持下去。無論其他國家是否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未來中國要以出口來帶動GDP 的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下一步怎麼辦?就需要兩個市場的均衡,尤其是開發國內市場。這裡說的開發國內市場,不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擴大內需」,不是搞貨幣擴 張或者政府投資刺激經濟,而是擴大市場自由,激發企業家精神,更合理地利用資源,去滿足老百姓實實在在的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本身的一次更大規模的、更深程 度的「改革開放」。問題是這個市場的潛力有多大?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全球」

  首先看一下經濟規模。中國大陸有31個省級經濟區,如果我們把每個經濟區當作一個獨立的「國家」排名,然後把它們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規模做個比較,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中國經濟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如果被當作獨立的經濟體,其經濟規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匯率 換算的GDP總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後(相當於土耳其的67%),超過波蘭、印度尼西亞(世界第4大人口國)、比利時、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

  ——排名第2和第3位的山東和江蘇,經濟規模都超過挪威、奧地利、伊朗、希臘、丹麥、阿根廷;

  ——排名第4位的浙江,經濟規模超過委內瑞拉、愛爾蘭、南非;

  ——排名第5位的河南,經濟規模超過芬蘭、泰國、葡萄牙,哥倫比亞;

  ——排名第6位的河北,經濟規模超過捷克、香港、尼日利亞;

  ——排名第7位的上海和第8位的遼寧,經濟規模都超過羅馬尼亞、以色列、馬來西亞;

  ——排名第9位的四川,經濟規模超過新加坡、烏克蘭、阿爾及利亞、智利;

  ——排名第10位的湖北,經濟規模超過巴基斯坦、菲律賓;

  ——排名第11位的湖南,經濟規模超過阿聯酋、埃及;

  ——排名第12位的福建和第13位的北京,經濟規模都超過匈牙利;

  ——排名第14位的安徽,經濟規模超過哈薩克、新西蘭、秘魯;

  ——排名第15位的黑龍江和第16位的內蒙古,經濟規模都超過科威特;

  ——排名第17位的廣西、第18位的山西、第19位的陝西,經濟規模都超過利比亞;

  ——排名第20位江西,經濟規模超過斯洛伐克;

  ——排名第21位的天津和第22位的吉林,經濟規模都超過越南和摩洛哥;

  ——排名第23位的雲南,經濟規模超過安哥拉和孟加拉國;

  ——排名第24位的重慶,經濟規模超過克羅地亞;

  ——排名第25位的新疆,經濟規模超過白俄羅斯、蘇丹、盧森堡、卡塔爾、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排名第26位貴州和27位的甘肅,經濟規模超過立陶宛、多米尼加、斯里蘭卡、烏拉圭、巴拿馬等;

  ——排名第28位的海南,經濟規模超過塞浦路斯、坦桑尼亞、約旦、玻利維亞、冰島;

  ——排名第29位的寧夏,經濟規模超過加納、牙買加、烏干達;

  ——排名第30位的青海,經濟規模超過贊比亞、洪都拉斯、尼泊爾、緬甸;

  ——排在最後面的西藏,經濟規模也超過蒙古等國家。。

  再看看人口。人口規模是市場規模的重要決定因素。中國移動能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訊公司,就是因為中國的人口規模大。200年前英國崛起時,世界總 人口不過10億,英國人口占2%左右,英國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規模太小;100年前美國崛起時,世界總人口不過16億,美國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 國的人口已超過13億,幾乎等於100年前全世界的總人口,比當今發達國家總人口還高出1/4。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市場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的原因。

  分省來看,中國不少省的人口已超過世界上許多大國的人口總量。中國人口最大的三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河南,人口超過菲律賓、越南、德國(當今世界第4大經濟體);寧夏、青海超過新加坡、新西蘭;西藏也超過蒙古。

  上述兩方面的比較是想說明中國本身的市場潛力有多大。中國各省之間千差萬別,互利的貿易和分工非常有潛力。如果能把中國各省之間的貿易做好,中 國本身就能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市場。二百多年前,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就驚嘆到:中國國內市場的規模不亞於歐洲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市場規模。現在到真正 開發這個巨大的市場的時候了!

  開發國內市場,離不開中西部的發展。過去沿海地區主導的經濟增長是與出口主導的增長相配合的。今後,中西部地區將變得更為重要。可喜的是,中國 經濟增長的地區結構已經開始向有利於中西部的轉移。改革開放後第一個10年、第二個10年,東部的增長速度超過中部和西部,但在第三個10年,特別是過去 的5、6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長速度超過東部。第一個10年增長率排在前4位的是:廣東、浙江、福建、山東,全是東部省份;第二個10年,前4位分別是福 建、廣東、浙江、山東,仍然是沿海省份;但第三個10年,前4位是內蒙、陝西、天津、寧夏,中西部佔3個。過去6年,2003年到2008年,第一是內 蒙,第二是河南,接下來是陝西、山東、山西。

  這說明中國的區域經濟增長正在發生轉移,也說明中國地區之間的差距開始縮小,所以不要輕易相信中國地區差異越來越大的說法。國內市場的開發,一定會導致東部、中部、西部人均收入的均等化,中國東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輪30年中大幅收縮,並逐漸消除。

  靠什麼開發國內市場?

  一般而言,支撐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有幾大要素:第一是產權保護;第二是科學、理性的思維;第三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第四是交通和通訊。

  過去30年,中國的交通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1988年中國才有第一條高速公路(100公里),1995年中國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 2008年,已經是6萬多公里,並且每年以4、5千公里速度在增加。粗略估計,與 20年相比,兩點之間的運輸時間大概減少了50%到三分之二(當然城市內部除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20年前覺得不划算的兩地間的生意,現在就 划算了。這次經濟危機後,中國的道路建設(包括公路和高鐵)投入非常大,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簡單地說,運輸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換更為發 達。如果沒有蒸汽機、鐵路、輪船,世界經濟就不可能一體化。中國交通的迅速發展,將為中國經濟一體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然而,開發國內市場的主要障礙,不是交通和通信這樣的硬件基礎設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主要區別,是主權分割導致的交易成本 不同。由於國際貿易在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進行,出現了貨幣兌換、海關檢驗、關稅和非關稅保護等事務,使得國際貿易的成本高於國內貿易的成本。所以,降低國 際貿易的成本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比如歐盟的成立,就是要使歐洲不同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變成「國內貿易」。現在討論的東亞經濟的一體化,也就是如 何把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變成像國內貿易一樣容易。

  遺憾的是,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和政府主導經濟的制度,使得許多情況下國內貿易的交易成本比國際貿易還高。這樣,各地區的相對優勢得不到充分發 揮,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開發。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中國的行政區域調整、劃分,應該尊重區域本身的市場屬性,弱化行政功 能,否則,人為的行政劃分會割斷區域之間合理的市場分工。另外,形形色色的地方保護政策必須廢除。當中國在國際上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時候,不要忘了國內市 場更需要自由貿易。

  另一個阻礙國內市場開發的因素是商業文化和誠信。如果問中國的出口廠商,為什麼70—80%的產品都在出口,而不做國內市場?他很可能回答:國 內市場難做。難就難在簽完合同,也交了貨,但很長時間拿不到錢;而出口,只要簽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內收到貨款。所以有些企業寧願低價出口,也不願意高 價賣給國內客戶,國內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可見,如果不加強法治,合同得不到有效執行,又有地方保護主義橫行的話,中國的企業家就沒有信心開拓國內市 場。

  當然,不要以為對外開放已經不重要了。以出口占各省GDP的比重而言,中國各省差異非常大,2007年的情況依次是:廣東91%,上海 85.6%,江蘇61.3%,天津57.4%,浙江55.4%,福建40%,然後其他省份都不超過百分之二十幾。很多省份的國際貿易比重非常低,內蒙古只 有4.7%,河南是中國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這說明,中西部地區還有發展國際貿易的巨大空間。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將伴隨著城市化。中國現有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5%,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比例是18%,未來30年可能上升75%。這不是 不可能的,應該說是必須的。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經濟發達國家。過去30年,中國100萬人口的城市大致增加了200個;未來30 年,中國有4億人口要從農村轉入城市,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按100萬計算,中國要增加400個這樣的城市。

  企業作市場預測,包括房地產開發,應該看到這一點。國家的發展戰略,包括新農村建設,也應考慮這一點。既然有那麼多人要到城市來,還花那麼多錢 在農村,是否合理和划算?那些設施建完之後,誰來使用?花大量的資源,究竟有沒有價值?如果幫助農村人口進城是不是更好?都值得思考。

  產業創新與整合

  除了開發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二個轉變,是從低成本優勢到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過去30年,中國產品能打開國際市場,原因就在價格。問題是, 低成本還能維持多久?過去三四年,北京保姆的工資幾乎增加了一倍;在沿海地區,也出現了「民工荒」現象。這樣的趨勢,本來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但隨著人工 成本的上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如何維持?這就需要創新,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

  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在中國國家專利局授予的全部專利中,大致分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是體現企業核 心競爭力的硬指標,另外兩類專利多少有點「花拳繡腿」。從企業被授予的全部專利中發明專利所佔的比重來看,2006年,外國企業的這個比重是74%多,中 國企業的只有11%多;從整個時間序列來看,外國企業的這個比重遠遠高於中國。中國的很多專利完全是為了評比、評獎而設立的,技術含量和商業價值微乎其 微。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容樂觀。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崛起時,一定伴隨著革命性的技術、產業的出現,比如英國的蒸汽機和紡織業,德國的化學工業,美國的汽車、電子通訊、IT 業,這些技術改變了經濟格局,從而改變了世界。不創立新產業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但新產業的創立不能靠政府投資。把握市場趨勢不是政府官 員的特長。曾經有地方政府花費巨資引進錄像機生產線,結果產品還沒下線,市場上已經把錄像機淘汰了。更別說政府投資裡隱藏著大量的貪污、浪費、造假的機 會。

  產業的升級換代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要靠企業家去發現。市場的好處在於,總能挑選出能夠預見未來趨勢的企業家,使他們成為新產業的領導者。中國 企業家需要努力看清,什麼樣的技術能對未來產生決定性影響,什麼樣的產業能在未來引領經濟的發展。但很遺憾,中國企業家還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在非市場、非技 術方面,外國企業家聚在一起討論的是行業、產業未來格局,而中國企業家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還是政治或政策問題。所以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領導人一兩句話就能決定的。教育體制尤其重要。我們要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沒有文藝復興後的啟蒙運動形成的科 學、理性思維,就不會有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國的教育已經有不少進步,但意識形態的影響還是太大,對人的思維控制太多,而且教育體制效率太低,一定要大變 革。

  最後一個轉變,是從企業數量增長到產業整合。大致上,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中小新企業的不斷增加。這次危機後,中國可能要經歷從企業 數量增長到企業規模擴大的轉變,行業併購(包括國內併購和跨國併購)會形成新浪潮,產業集中度也會大大提升。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跨地區、跨國企業的大 規模出現多是在危機之後。危機也有積極的一面。人死了是徹底沒了;企業死了,實際上是資產重組,使資產變得更有效。國家要在這方面調整政策,靠貸款救企業 不是辦法,該破產的就讓它破產,只有這樣,真正優秀的企業才能成長起來,成為經濟的推動力量。

  警惕「國進民退」,把市場化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歸根到底還是靠改革開放。未來中國能不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取決於是不是把市場化改革進行到底。所謂市場化改革, 就是價格自由化、企業民營化、地方分權化、開放和全球化。中國的改革不是精心設計或深思熟慮得來的,好多是被逼出來的。日子好過的時候沒人想改革,日子過 不下去才想到改革。不要忘了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以價格自由化改革為例,1978年,100%的工業品是國家定價,大致15年後,工業品市場定價的比重佔到81%,到2004年,已經接近90%。

  還有國有企業改革。前15年,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沒有變,但通過非國有企業的進入、發展,國有經濟的相對比重在降低;後15年,轉向了國有企業 本身的制度變革,包括上市、拍賣等。結果,以城鎮人口就業為例,1978年,有78.3%的城鎮人口在國有企業就業,到了2006年,這一比重下降到 22.7%。

  這次危機前後,出現了一個現象,即「國進民退」,大量貸款給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強迫性收購民營企業,這是需要警惕的。從長遠看,這次危機中拿錢 越容易的國有企業,越容易破產。按過去的經驗,過幾年這些國有企業的呆壞帳就會增加,銀行就會進行債務重組。19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要錢就找銀行,積 累了大量呆壞賬,最後只能賣掉。已經重組過一次了,中國這次沒有大危機,是因為幾年前已經花了幾萬億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國家許諾的福利越來越高,未來 正常的財政收入不可能支撐,解決經費問題的惟一辦法是變賣國企股份。

  國有經濟的比重現在是36%左右,到2040年應該是10%以下,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結果可能只能這樣。國企改革的基本任務已完成,不需要再 開黨代會討論方向性問題了。最大的那些國企也已經上市,以後只剩下技術性、操作性的問題,即以多快的速度減持國有股。像中央電視台這樣的機構,未來也很可 能走民營化。由於網絡、地方台的競爭,它的優勢會不斷降低,到最後就可能沒人看了。台灣就是這樣,原來有份《中央日報》,官方地位很高,但現在沒人看了。

  我相信,儘管會有短期波折,但由於過去30年的改革成果,市場化改革的大勢已不會改變。現在活得好的國有企業,基本是靠壟斷賺錢,效率很低;國企佔據著社會三分之二的金融資源,但創造的價值只是三分之一,他們都民營化後,可以想像中國經濟會煥發出怎樣的潛力。

  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在新興發展國家中,中國改革最值得借鑑的一點,是先搞市場化,再搞民主化。這是鄧小平的英明之處。民主化走在市場化之前的國家,效果都不太好, 包括印度。為什麼市場化一定要走在民主化之前?因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一種,用政治制度解決問題都是迫不得已的,不該是第一選擇。

  市場決策和政治決策有什麼不同?比如在一個團體中,有300人想去吃飯,市場決策是每個人自己選擇,每個人的偏好都能滿足。民主政治就好比大家 通過投票來決定是吃肉還是吃素;如果50%以上的說吃肉,所有人就必須吃肉。民主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一個國家在確立好的產權制度之前、在政府還控制大 量資源時,以為民主能解決好問題,就搞選舉民主,很容易把原本應該交給市場解決的決策交給政府,不僅導致效率損失,而且會滋生嚴重的腐敗。所以,應該首先 界定好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範圍,儘可能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再一個,中產階級的興起很重要。如果沒有廣泛的中產階級,民主化很可能變成民粹化,甚至導致暴民政治。民主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上,這要求每個公民 有基本的公民意識和責任心。中產階級有一定的私人財產,但沒富有到可以隨便欺負人的程度;他們願意並有能力承擔責任,希望社會穩定,不喜歡動亂。如果一個 社會中絕大部分人一無所有,少數人暴富,那就麻煩了。窮人可能不守規矩,他們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而極端富有的人也可能不守規矩,因為他們 可以動用金錢的力量欺壓別人。這樣的社會很糟糕。

  中產階段的興起,應該是通過自由市場競爭,以自己的稟賦能力獲取財富的過程。一個靠自己能力致富的人,和一個靠欺詐、暴力致富的人,對社會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在市場正當競爭中致富的人,通常有更強的公民意識、倫理道德。

  當然,不能說經濟市場化可以代替政治民主化。1990年,我在英國參加一個會議,曾針對當時西方學術界流行的褒俄(俄羅斯)貶中(中國)傾向, 對中國改革的長期進程提出一個長期預測。我認為,中國的改革,可以用一張仿太極圖簡單比擬:一個豎橢圓,中間畫一條S形曲線,分成兩半,從上到下看,先大 後小的一半是經濟改革,先小後大的一半是政治改革,中間畫一條橫線,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就是這樣一個關係。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經濟改革,政治上又有些漸進 性;第二階段重點是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慢慢收尾。現在中國改革所處的階段,是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大體完成,剩下一些技術性、操作性的收尾工作,政治改革 又才開了個頭。在今後的改革中,政治改革的內容會越來越重要。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3)

  13億人的國家怎麼建立民主政治,現在還不好說。我想強調幾點:第一,中國的政治改革應該是漸進的,不能搞休克療法。美國建國後花了89年的時 間才解放了黑奴,花了144年婦女才獲得選舉權,花了189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65年,黑人才獲得投票權;英國的早期選舉權是有土地、財產要求的,並 非誰都可以投票。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不可能走他們的老路,但是其中道理值得思考。第二,法治要先行,要加強司法的獨立性。沒有相對獨立的司法制度,不可 能有民主政治。中國政治改革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是,怎麼把民主化和精英治理結合起來。民主化改革千萬不能變成民粹化、痞子運動。美國可能是民主和精英治理 結合得最好的國家,他們政治和法律框架的設計,包括參議院、眾議院、最高法院等等,都防止了痞子運動和暴民政治的出現。中國也需要找到好的選舉制度,保證 民主和精英治理的結合。給定中國的傳統和人口規模,未來的挑戰非常大。印度的政治體制改革走在經濟體制改革前邊,它已經過了這個坎。如果中國未來在經濟發 展上輸給印度,很可能就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處理不好。

  最後想說中國的國際戰略。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未來國際社會有好多遊戲規則需要中國參與制定,但中國千萬不要自大。韜光 養晦,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不要爭世界領導權。一定要靠經濟發展來提升國際地位,從歷史來看,任何依靠武力爭取來的國際地位都不長久。西方人強調中國的責 任,這有道理,負責任才會有國際地位。

  未來三十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那時,中國最好的企業也一定是世界頂級企業,中國的領導人,無論是政府領導人、企業領導人,還是 學術領導人,都將是世界級的領導人,中國人百年的強國復興夢將實現,中國公民也將以此為榮。——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的市場經 濟。(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國務院批覆22城市地鐵建設規劃 總投資8820億

  巨大商機備受海內外企業的青睞 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發卓有成效  

  在早些時候召開的2009北京國際城市軌道交通展覽會上,中國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圖顯示,至2016年我國將新建軌道交通線路89條,總建 設里程為2500公里,投資規模達9937.3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近萬億元的商機,備受海內外軌道交通製造企業的青睞,紛 紛搶佔市場份額。中國在軌道交通領域自主產權技術取得的進步,也獲得了國際認可,軌道交通設備進駐海外市場取得可喜成果。

  軌道交通建設市場廣闊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速度迅猛。1995年至2008年12年間,我國建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從2個增加到10個,投資以每年100多億元的速度 在推進。迄今為止,已有10個城市開通了31條城市軌道交通線,運營里程達到835.5公里。近期,國務院又批覆了2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規劃,總投資達 8820.03億元。

  近萬億元商機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受益最直接的就是車輛製造業。到2010年,中國城市軌道數量將達到55條、里程1500公里,需要配屬車輛 逾6000輛,以目前平均每輛車600萬元左右計算,僅車輛投資就達360億元。以北京為例,到2015年,北京將形成561公里的軌道交通線網,總投資 為1669.6億元。初步統計運營初期所需車輛數量將高達947列,給軌道交通車輛生產企業帶來廣闊市場。

  國務院批准地鐵建設有3項指標——城市人口超300萬、GDP超10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100億元。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王慶雲指出,目前全國有近50個城市達標,我國軌道交通建設未來發展有著巨大潛力。

  城市化推動軌道交通

  一個國家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與其城市化水平緊密相關。二三十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68%。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655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0%。

  城市化進程加速,機動車數量增加迅猛,導致交通擁堵。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由1985年的28.5萬輛,激增至2008年的3501萬輛。按照國 際大都市汽車保有量飽和標準300萬-400萬輛來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逼近飽和。北京人口已達1700萬,機動車總量突破350萬 輛,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發展軌道交通是根本出路。

  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軌道交通運輸量佔公交運量的50%以上,有些甚至達70%以上。巴黎1000萬人口,年客運量12億人次,軌道交通承擔 70%的公交運量。這一比例在莫斯科是55%。倫敦共有9條地鐵線,總長500公里,日運300萬人次,能滿足40%的出行人員的需要。日本東京大都市圈 現有280多公里地鐵線,軌道交通系統每天運送旅客3000多萬人次,承擔全部客運量的86%。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緩解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交通壓力意義重大。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正光曾公開表示,到2015年,北京軌道交通的日均 客運量1000萬人次以上,佔公共交通總量50%以上。按照規劃,上海到2010年軌道交通線日均客流量達到600萬人次,佔全市公交客流總量的35%左 右。

  實現國產化並走向海外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明確提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全部軌道車輛和機電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要確保不低於70%。目前,我國在軌道交通設備生產中,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卓有成效。

  在這次展覽會上,房山線地鐵列車模型首次亮相。該車整車國產化率達95%以上,由北京地鐵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一名清華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碩士生,在觀看模型後稱讚不已,「我們國產的地鐵列車,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性能上不亞於其它國家的水平。」

  我國的軌道交通製造企業不僅致力於實現國產化,也積極進軍海外市場。近日,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與巴西里約地鐵公司簽訂了總值約人 民幣11億元的合同,為巴西里約1A線提供地鐵車輛。作為國內軌道車輛研發製造龍頭企業的中國北車,產品已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過去10年中,出 口地鐵客車461輛。而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土耳其伊茲密爾市政府簽訂的3.5億元人民幣輕軌列車銷售訂單,標誌著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鐵路運輸裝備整 車產品,首次登陸技術要求高的歐洲市場。城市軌道交通領域中的中國品牌,正在憑藉嶄新的技術走向國際市場。(人民日報海外版-孔俊彬 嚴 冰)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全球聚焦低碳 低碳成新經濟增長點

  由美國次債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了全球,世界各國陷入經濟困境。為了走出這場風暴,美國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扛起了「低碳經濟」大旗,歐洲及世界各國也紛紛將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場「低碳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美國: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危機、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戰略取向,短期目標是促進就業、推動經濟復甦;長期目 標是擺脫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促進美國經濟的戰略轉型。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是以開發新能源為核心,節能增效、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

  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控制排放總量、發放配額、穩定配額交易價格的措施、治理溫室氣體排放結構。

  歐盟:「新一輪工業革命」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佈,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 「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 地位。此外,歐盟委員會還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 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英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佈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佈「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佈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

  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

  同時,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新聞晚報-李偉)

我國明確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中廣網北京11月27日消息 中國26日正式對外宣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5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會議還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

中國之聲詳解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曾表示,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標」,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將對大會的預期結果產生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

  數字解讀我國減排目標

  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05年降40%-45%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15%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2020年森林面積比05年增4千萬公頃

  國務院25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解讀我國減排承諾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儘管面臨困難,中國減排的承諾不會改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正在採取多項措施,以保障這個數字到2020年能夠實現。解振華特別強調,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人口眾 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等問題。同時,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這就意味著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即便如此,解 振華表示,中國減排的承諾不會改變。

  中國能源網副總裁韓曉平:發達國家應作出更多努力

  美國白宮25號宣佈,美國總統奧巴馬準備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宣佈2020年美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這個目標看 上去很高,但是用1990年做基準年來換算的話,實際上只減排4%,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要求距離還是很大的。韓曉平表示,對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 全世界希望要求美國作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減排。

  國際社會評價

  歐盟領導人就美中做出減排承諾表示歡迎

  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6日發表聯合聲明,對美國和中國相繼做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清晰量化目標表示歡迎。 聲明表示,歐盟認識到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繼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之後提出了具體的減排數字,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

  日本首相認為中國政府的減排目標意義重大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中國政府提出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報導說,鳩山由紀夫還表示,中國提出了相當不一般的目標,順應了世界各國期盼下月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成功的共同願望。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項目負責人基姆·卡斯滕森:中國減排目標「是個極受歡迎的消息」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項目負責人基姆·卡斯滕森表示,中國現在宣佈2020年前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個極受歡迎的消息。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規 模,其經濟成長與減排並重,對能否實現全球變暖低於2攝氏度至關重要。中國這一新承諾,意味著將減排幾十億噸二氧化碳。相信中國可以實現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至少比2005年下降45%。

越南計劃提前結束經濟刺激計劃

  因察覺到部分經濟領域可能開始過熱的跡象,越南政府正計劃在年底前取消對短期企業貸款的補貼,這意味著越南政府將率先開始「退出」政策。

  越南政府本週在其官方網站上表示,進入今年四季度以來,越南國內房地產、金融市場等部分經濟領域開始出現過熱的跡象。尤其在迪拜地區出現債務危 機後,政府部門開始擔心過熱過快的經濟發展將有可能導致出現債務問題,進而損害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並迫使銀行收縮信貸,從而造成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崩塌, 最終反而阻止經濟有效發展。基於以上的考量,越南政府計劃早於預期結束這項重要的經濟刺激計劃。

  這項預計提前結束的經濟刺激計劃是通過向借款人提供補貼貸款,從而將數十億美元現金注入到越南經濟中。正是這項刺激計劃使得越南今年在金融危機 中保持了遠遠強於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增長率。該計劃實施後得到國內各界的普遍讚譽,一些當地官員和工商界領袖更希望該計劃能持續到明年3月,甚至更長時間。

  但最近,這項貸款補貼開始被市場所擔憂。因為市場人士擔心這可能讓越南充斥太多的資金,從而造成流動性氾濫。在聽取了各界的意見和反饋後,越南 政府表示,鑑於今年越南國內銀行信貸在前11個月增長了36%,超過了全年增長30%的目標,因而計劃在年底前取消對短期企業貸款的補貼計劃,但一個規模 較小的中長期貸款計劃仍將繼續實施。而就在上週,越南央行決定對越南盾貶值約5%,並提高利率1個百分點,以減輕其他投機壓力對經濟的衝擊。

  越南政府在網上還表示,雖然預計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將增長5.5%,低於2008年的6.2%,但政府決定要繼續解決2008年通貨膨脹失去控制的失衡問題。去年越南的通貨膨脹失去了控制,在2008年8月達到了28%的高峰。

  對於政府的決定,匯豐銀行(HSBC)的宏觀經濟學家表示,越南是亞洲僅有的幾個財政預算和經常項目雙赤字的國家之一,雖然今年由於全球金融危 機的影響,越南的通貨膨脹水平已大大低於2008年,經濟在政府的刺激計劃下也已企穩,但其經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而仍在施行的貸款補貼計劃確實加劇了這 些問題。該計劃通過抵消越南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時所收取4個百分點的利息成本而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發放貸款,但長時間維持這項刺激計劃使得資金不斷流向房地 產領域,推高了資產價格從而為惡性通脹抬頭埋下惡果。(第一財經日報-潘榮)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美股評論:數說華爾街

  【MarketWatch紐約12月3日訊】各位,還記得《哈潑斯》(Harper's Magazine)嗎?你或許知道,這是美國市場上持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大眾雜誌了。

  多年以來,這份雜誌每月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報導,但是在我們財經作家這裡,《哈潑斯》真正引人注目之處,其實是在於他們近期的一個發明:一些奇特的統計數據的索引。

  《哈潑斯》的這一索引並非簡單地列出單子,它是敘述性的。這便讓它趣味盎然,你完全可能在看到一段話之後開懷大笑,而看完另一段卻又氣不打一處來。如果說利用一份單子來講故事也算得上一種文學技巧,那麼《哈潑斯》在這方面完全稱得起是大師級了。

  眾所周知,華爾街便是一個數字的世界,可謂是《哈潑斯》這種索引天然的試金石。假如我們採用《哈潑斯》的方法,我們便會發現,我們也可以講述華爾街的故事,或者至少是這個故事非常重要的部分。

  以下這些數字是來自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銀行業最新季度情況報告。當然,這也要感謝西爾維斯坦(Michael Silverstein)的啟發,他是一位華爾街的非官方評論家。

  華爾街2009年獎金、紅利總數預估:1400億美元

  全美五十州政府2010年赤字合計預估:1420億美元

  高盛證券(GS)人均獎金預估:55萬美元

  美國人均收入中值:50,740美元

  美國政府和聯儲向華爾街及汽車業承諾的救援資金總計:1.1萬億美元

  華爾街及汽車業所得救援資金與小企業從刺激計劃中所得貸款的比率:2933比1

  過去十五年來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佔美國經濟全部新增就業的比例:64%

  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專利數量比率:13比1

  尚未到位的救援資金:5371.1億美元

  《美國復甦及再投資法案》,即所謂刺激法案的預算總規模:7870億美元

  業已支出的額度:1410億美元

  獲得刺激資金的政府機構數量:27個

  負責分派資金具體發放額度不足10%的聯邦機構數量:11個

  今年聯邦債務利息:2000億美元

  為啟動貸款而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注入的資金總額:4910億美元

  銀行放貸第三季度下滑幅度:2.8%

  銀行放貸以如此規模下滑上一次出現的時間:25年前

  銀行放貸持續下滑情況持續的季度數:5個

  第三季度中被銀行認定為非流動門類的貸款規模:4.94%

  過去二十年間銀行貸款非流動部分達到如此比例的季度數量:0個

  第三季度中美國銀行無利潤可言者的數量:46家

  美國全部銀行第三季度的利潤合計:28億美元

  平均每家銀行的利潤:314,606美元

  第三季度破產銀行與新開設銀行數量之比:50:3

  上次一個季度新開設銀行數量在3家或者以下是在:1945年

  今年迄今為止倒閉銀行總數:124家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問題銀行」名單上的機構總數:552家

  去年此時的問題銀行數:117家

  問題銀行的總資產合計:3459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金截至九月底的透支額度:82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資金2007年年底的結餘:524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第一年所籌集的資金總額:3045億美元

  《居者有其屋法案》幫助住宅所有者進行抵押再融資的資金投入總規模:500億美元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旗下合乎修訂要求的抵押貸款數量:990,628筆

  截至10月10日,美國銀行旗下實際已著手進行修訂的抵押貸款數量:136,994筆

  銀行業在華盛頓的遊說集團總人數:約2370人

  今年截至10月26日的金融業遊說集團總支出:3.34億美元

  日前紐約一法庭裁定,一家銀行在貸款者試圖獲得新條款時打算收走作為這筆52.5萬美元貸款抵押品的房屋的做法為「 粗暴的,言行不一的,無法接受的和令人厭惡的」,之後裁定這筆貸款失效部分的比例:100%

  假如這位法官將來想要進一步高昇,他有望獲得金融行業支持的可能性:0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美國財長:金融救助計劃很快將結束

  新華網華盛頓12月2日電 (記者 劉麗娜 劉洪)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2日說,美國政府將盡快出台計劃,以終結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即問題資產救助計劃。

  蓋特納當天在國會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作證時說:「我們已經接近結束這一計劃、並且不再做出新的承諾的時點」,「沒有比盡快終結這一計劃能令我更高興的事了」。但蓋特納沒有透露結束這一計劃的具體日期。

  美國國會去年在金融危機最嚴峻時通過了總額為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該計劃設計於今年底到期。

  這項計劃自推出以來備受爭議。奧巴馬政府認為該計劃有效幫助了金融市場恢復穩定。而批評意見則認為,該計劃用納稅人的錢使一些華爾街大銀行重歸盈利,但廣大中小銀行到目前卻仍然面臨嚴峻的信貸局面。

央視:廣西香蕉賣出白菜價 產銷脫節蕉賤傷農

  最近菜價、肉價、食用油價都在上漲,讓低收入老百姓感覺到一些壓力。可在這股漲價潮中,卻有一種農產品的價格不漲反跌。

  你說的是香蕉吧,我昨天剛到超市買了不少,兩塊錢一斤,真是賣出了白菜價。今年香蕉這麼便宜,咱們消費者高興了。但我也有個疑問,怎麼別的東西都在漲價,偏偏香蕉的價格跌的這麼狠?在主產區香蕉又是一個什麼價?來看看我們記者前在廣西的調查。

  香蕉豐收了,農民的口袋卻沒有「豐收」

  記者來到了廣西省南寧市西鄉塘區的壇洛鎮,這裡是廣西香蕉的主產地之一,有著中國香蕉之鄉的美稱。在這裡記者看到,由於天氣轉暖村民們紛紛將自家種植的香蕉運往鎮裡的香蕉交易市場,尋找買家,希望賣出自己的香蕉。

  「你這個是收購的?」

  「是收的。」

  「多少錢這一串?」

  「7元錢。」

  「這一串大概有多少斤?」

  「大概有60多斤。」

  「相當於多少錢一斤?」

  「兩角多。」

  收購香蕉的這位經營者告訴記者,香蕉進入成熟期以後,收穫和賣出的時間很短,一旦賣不出去,香蕉的外皮爆裂以後,就無法銷售了。他們現在低價收購的大量的都是進入成熟期蕉農沒有賣得出去的香蕉。而這一堆香蕉的價格低得更是讓記者沒有想到。

  「這一堆整個多少錢?」

  「60元。」

  已經進入成熟期的香蕉價格低得驚人,而處在最佳銷售期,品質好的香蕉價格又如何呢?鏡頭前所拍攝到的這些香蕉,可以說是品質優秀,銷售商只要將 這些香蕉運回銷售地,然後進行存放催熟,馬上就可以上市銷售。像這樣的香蕉在去年一般每斤的價格在8角錢左右,而現在只能賣4角,扣除中間人每斤2分錢的 提成,蕉農真正賣出的價格只有3角8分錢。

  「價格低對我們最大的打擊,辛苦多少年,投資都投下去了,現在都收不回來,打擊這樣大,承受不了。」

  盧校珠是南寧西鄉塘區壇洛鎮的香蕉種植戶,去年因為香蕉的價格好,夫婦倆拿出全部家當投入8萬多元,種植了30多畝的香蕉。由於投入的增加以及有著多年的香蕉種植經驗,今年家裡的香蕉喜獲豐收。

  「往年(每棵樹)30斤到40斤,一串,現在(每棵樹)就60斤到70斤,差不多增產一半。」

  為了使香蕉能夠在收割的時節快速從田裡運出,賣個好價錢,盧校珠夫婦不久前還專門花費了3.4萬元,買了這輛小貨車。因為他們對於今年的收入有著更多的期盼。

  「30多畝(香蕉),大概我估計能賺個10萬元到8萬元左右。」

  正當盧校珠夫妻倆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時,今年9月,盧校珠從稀少的香蕉收購商的數量上,看到了今年香蕉行情出現的危機。

  「人家其它的省出來的香蕉相當多,沒有什麼老闆來收,就感覺到今年行情肯定差了。」

  雖然盧校珠預感到了今年香蕉行情的不妙,在價格上多少有些心裡準備,但香蕉出現的超低價格還是讓他難以接受。

  「最低的(每斤)一角二分到一角五分。」

  盧校珠告訴記者,目前家裡有20畝的香蕉已經處於成熟季節,但這樣的價格,使他難以承受。而更讓他感到頭痛和尷尬的是現在的香蕉園管理。

  「這個全部爛完,這個就是因為沒人收,一角錢一斤,你人工費砍出來,再汽車的油都沒有,怎麼拉出去。」

  在盧校珠種植的香蕉園記者看到,已經成熟的香蕉成片的倒在地裡,因為沒有經銷商來收購,地上的香蕉已經沒人打理。

  「(這片地)等於放棄了,早就放棄了,都沒心情管了,心情不好怎麼管。」

  對於今年種植香蕉出現的這種行情,盧校珠夫婦顯得非常痛心也非常地無奈。

  「心裡很難受,那明年的投資就沒有了,香蕉賣不出去,今年都虧本了,明年就沒有投資了。」

  盧校珠夫婦這樣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一畝地種植香蕉120株,他們租地花費了750元,樹苗84元,肥料1360元,水電農藥費用240元,防寒 袋、繩索為120元,也就是說種植一畝香蕉的成本一般在2500多元左右,而盧校珠一家因為已經成熟的20畝香蕉基本上顆粒無收,今年預計要虧損7萬多 元。

  蕉賤傷農,農民苦不堪言

  我們看到,廣西香蕉今年好不容易增產了,豐收了,可對廣西的蕉農來說卻不是個好消息。以前說穀賤傷農,現在是蕉賤傷農。蕉農告訴我們,像今年這 樣的市場寒流他們很少遇到。因為和其他很多水果品種比起來,香蕉成熟期晚,秋冬季才收割,正好錯過水果上市的旺季,而且香蕉儲存容易、運輸方便、銷路廣,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是常年的當家水果,通常不會大面積滯銷。可今年一改往年的老黃曆,行情是誰種的越多,誰就賠得越多。

  盧能宋是南寧西鄉塘區工商聯壇洛商會的副會長,去年他種植了1200畝香蕉,在壇洛鎮屬香蕉種植大戶。為了種植香蕉,他向銀行貸款,共投入了 500多萬元,由於今年香蕉的行情太差,家裡種植的香蕉大多數已經處於成熟期,這兩天他正著急上火,不停地打電話,跑市場,聯繫買主。

  「(香蕉)天天掉價,感覺不可能賠錢賣呀,可是一天掉下去幾分,一天掉一角的,後來不賣不行了。」

  最低的時候香蕉的價格掉到了每斤1角8分錢,這在他種植香蕉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價格,但眼見家裡種植的香蕉大多數已經處於成熟期,賣與不賣?這讓在香蕉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盧能宋一下子沒了主意。

  「一天賣三五車,五六車,就這樣賣出去了。」

  最後,盧能宋以低價賣掉了1200畝中的800多畝香蕉,為此他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

  「我們的本錢能不能拿回來,沒有拿回來,怎麼還人家,沒有分紅還人家,明年怎麼來投資。」

  盧能宋告訴記者,即使他家所剩的300多畝的香蕉能夠留到春節前銷售,但已經銷售的800多畝香蕉,使他產生了70多萬元的虧損。

  「現在(香蕉的價格)已經掉到這麼低了,馬上(價格)緩解下來,沒有這麼快估計基本賣完以後價格才能提高到(每斤)七八角的價格。」

  據瞭解,壇洛鎮25萬畝的香蕉,目前已經有70%的香蕉要麼被低價處理,要麼被丟棄在地裡,無人收割。

  「蕉農還是比較心急,一個香蕉的價錢,確實是本錢都拿不回來,有些(價格)一上的到兩角錢,他們就緊急的採收20萬噸左右的一個範圍。

  廣西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總站的粱聲記告訴記者,目前廣西種植的106萬畝的香蕉,還有90萬噸沒有採摘,估計起碼有20萬噸處於滯銷狀態。

  粱聲記剛才說廣西還有90萬噸香蕉還沒有採摘,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告訴您,這意味著,廣西今年生產的香蕉還有將近一半左右現在仍然在地裡。已 經上市的香蕉都跌到了歷史低價,未來如果還有大批香蕉繼續蜂擁而至,價格會跌到哪一步?誰心裡都沒有底。廣西香蕉的遭遇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11月 21日,國家聯合調研組抵達南寧,對廣西今年香蕉銷售困難問題進行實地調研。農業部、商務部組織了網上網下的銷售活動,廣西各級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 施,幫助蕉農擺脫困境。

  一大早,南寧西鄉塘區雙定鎮的這間屋子裡就擠滿了人,這些人都是鎮裡的香蕉種植戶,今年因為香蕉滯銷,每家遭受的損失不小。在這裡記者看到,這些蕉農都在耐心的等待,有的人在花名冊上仔細尋找自己的名字,然後認真的簽上畫押,最後領錢。

  「府補貼多少?

  「按斤賣出的話,是兩分錢吧。」

  「今天賣了多少?」

  「今天我賣了3000斤。」

  「補貼多少錢?」

  「70元錢左右吧。」

  「70元錢對你有影響嗎?」

  「一點點,就是柴油費。」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廣西有關部門還對當地的香蕉中間商進行了補貼,以促進廣西滯銷的香蕉向外運輸和銷售。

  「你聯繫的香蕉運往什麼地方」

  「運往鄭州的。」

  「這一次運了多少?」

  「兩車。」

  這位中間商告訴記者,現在每往南寧市外銷售一車,政府補貼300元,出了自治區運往外省的,每車再補貼500元。據瞭解,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補 貼蕉農和香蕉中間商的同時,廣西香蕉全國產銷對接推銷會也在南寧召開,以吸引更多的香蕉批發商來廣西,緩解廣西香蕉滯銷的困局。政府發補貼、召開推銷會、 購買愛心香蕉,為了不讓廣西豐收的香蕉爛在地裡,更為了幫助蕉農們度過難關,大夥紛紛伸出援手,真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不過,香蕉滯銷的一幕又讓我想起了兩 年前的海南香蕉。2007年4月份的時候,社會上有傳言說海南香蕉有病毒,一時間,街頭巷尾談蕉色變,導致海南香蕉價格從每斤1.2元急跌至0.15元, 海南的蕉農們有苦難言,損失慘重。如果說,上次海南香蕉是被謠言中傷,這次廣西香蕉遭遇的寒流又是從何而來呢?

  壞天氣帶來香蕉的地板價

  廣西今年香蕉大豐收,但蕉農們非但沒增收,反倒損失慘重。因為數十萬噸的香蕉賣不出去,價格跌倒了地板價,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香蕉爛在地裡。這 樣的情形的確很反常,因為種香蕉的優勢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成熟期晚,能錯開水果旺季,打開銷路,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香蕉採用秧苗種植,當年種當年收, 不像蘋果、橘子、梨子這些木本類水果,需要種好幾年才能掛果,發現市場行情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種植期短的香蕉就好比船小好調頭。可為 什麼本來應該很靈活的香蕉種植業,今年卻撞了個人仰馬翻呢?我們再來看看其中的原因。

  在壇洛鎮,盧能宋告訴記者,從10月份開始,他種植的香蕉出售的價格就一直下降,特別是前些天,沒有客商過來收購,每斤的價格更是跌到1角錢左右。而直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受北方冰凍的影響,造成了運輸困難,運輸費用也就水漲船高。

  「年運輸最高的價格往東北發的都是一萬五、一萬六的,前幾天這個月或者上個月幾乎都是兩萬五,兩萬六。」

  據瞭解,廣西的香蕉一般都往北方銷售,前些天北方的大雪,造成了道路堵塞,北方的車輛難以到達南寧,而廣西的香蕉在防凍的條件之下,又很難抵達消費城市,所以很多的香蕉經銷商就放棄了來廣西收購香蕉的打算。

  「香蕉從南方運往北方的過程中,因為冰雪道路不暢通,香蕉就滯留在車上,它不是保溫的運輸,以香蕉就會凍壞。凍壞以後整車整車的香蕉,就不能再用也因為天氣冷的原因,北方的市場也不看好,所以客商的話,也不敢大量的來採收香蕉。」

  在壇洛鎮,盧校珠告訴記者,去年他開始只種植了12畝的香蕉,後來他又以每畝450畝的價格,在離他家40多公里的地方租了18畝地,擴種到現在的30畝的種植面積。擴種的數量超過了往年的一半以上。

  「去年投了七八萬。」

  其實在壇洛鎮,去年大規模擴大種植面積的不僅僅是盧校珠一家,盧能宋也在離家20多公里的地方,以每畝750元的租金租了600畝的土地,種植香蕉,從而使他的香蕉種植面積擴大到今年的1200畝,擴種的數量也到達了一倍。為此他還向銀行貸了100多萬元的款。

  「從2004年開始,從60畝慢慢擴大到現在1000多畝地。」

  盧能宋告訴記者,整個壇洛鎮的香蕉種植面積,今年的香蕉種植面積已經從去年的17萬畝,擴大到今年的25萬畝,一年中擴大了7萬多畝。

  「包括我這裡,到處在擴大。」

  那麼為什麼像盧校珠、盧能宋,他們要在去年不惜投入巨資,擴大香蕉的種植規模呢?

  「價錢好 ,所以要多種一點。」

  據瞭解,去年由於全國有些省份受颱風的影響,廣西的香蕉的價格一路飆升,最高的達到每斤一元八角,這讓當地的種植戶興奮不已。

  「你擴大了,可能有賺沒有賠的,我要擴大一點,(今年香蕉的價格每斤)在一元錢八角以上的價格,我們幾年最起碼能收益兩三百萬元。」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廣西連續幾年的香蕉行情看好,也是蕉農大面積的擴種香蕉的原因之一。

  「據我們的統計已經是連續7年,一直在高價位的狀況下運行。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去年,廣西省的許多香蕉產地,對種植面積進行了擴展。

  「我們的農民出現了很多香蕉別墅,我們香蕉汽車,農民通過香蕉的例子,比比皆是。」

  南寧西鄉塘區雙定鎮,原來種植木薯、甘蔗、柑橘、香蕉、西瓜等水果,去年看到香蕉的價格高,行情好,較少了其它品種經濟作為的種植,讓出土地,對香蕉也進行了擴種,種植面積增加了原來的一倍。

  「出現了我們規模不大的一些蕉農,盲目的跟風種植。」

  據瞭解,廣西自治區的香蕉種植面積由去年的91萬畝擴大到今年的106萬畝,增加了15萬畝。今年預計香蕉總產量達210萬噸,比去年增加了84.5%。

  供大於求最可怕,啞鈴結構保蕉農利益

  遺憾的是,事實上我們看到,和香蕉種植面積、香蕉總產量這些數字同步增長的不是農民的收入,而是農民的損失。我想起來節目開始出現的那位香蕉種 植戶盧校珠曾對記者講過這樣一句話,擴大香蕉種植,只賺不賠。其實,許多地方和許多香蕉種植戶,在投資擴大香蕉種植面積的時候,往往只顧按去年的行情算可 能的收益,卻忽視了產量暴增,價格暴跌所帶來的市場風險。而當你忽視風險的時候,風險就已經悄悄的來到了你的面前。

  調查中記者瞭解到,由於去年的香蕉價格的暴增,蕉農們紛紛擴大了自己的種植面積,加上香蕉在生長期風調雨順,蕉農們在施肥等田間管理上不斷加大投入,使香蕉的產量快速增長。

  「平常(香蕉的成熟期)都是先海南,到廣東到我們廣西才到雲南,包括福建也是。可是現在廣東跟我們廣西、雲南都同時上市湊在一起供大於求。

  據瞭解往年全國香蕉的上市格局是廣東3—4月、海南5—8月、廣西10月至次年2月,福建全年均衡,國內主產區基本錯開上市。但近年來,雲南、 廣東等地都擴種香蕉,與廣西同時段上市,而且起步價偏低,這對廣西香蕉在全國的市場形成了衝擊和競爭。而這一切都源於香蕉面積的盲目擴大。

  「你擴大多了,肯定有影響。多了肯定供大於求。」

  供大於求,這在農民聽起來真是個可怕的字眼,因為這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風險和損失。沒除了香蕉,還有像西瓜、白菜、牛奶這些農副產品,這幾年也時不時遭遇過剩滯銷,這似乎成了農業發展中的一個怪圈。農民增產不增收,到底該如何解決呢?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盧勇,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市政府農村工作委員會顧問,農業產業專家,致力於中國現代農業產業設計經營與管理的研究,近幾年,對農業產業過剩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我們只管種,而不管市場的,這種管理職能已經落後於現在農業和產業化發展的,這樣一個需要和需求。」

  盧勇認為,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往往只注重農產品的種植過程,而往往忽視了市場,缺乏培育當地產業化,市場化的經營能力。

  「在農民的生產和市場之間,缺少一個有效的經營載體,缺少產業載體,缺少有責任的產業載體。好賣的時候,大家(經銷商)都來搶,不好賣的時候誰都不來了。如果是把農民增收的希望寄託在這麼一個,變數非常大的,市場流通體繫上。這樣的問題還會繼續發生。」

  盧勇告訴記者,要徹底消除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必須在農業生產中有所創新,樹立現代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理念,在推廣農業種植的同時,對銷售市場要高度重視。

  「先研究需求,再研究價值,再研究市場空間,再研究渠道,而後再研究讓農民去種多少。」

  「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構是合理的呢。

  「啞鈴結構。」

  「有800斤的香蕉,有800斤的市場,而後形成一個合理的流通,這個時候農民是幸福的。」

  半小時觀察:

  和我們前幾天報導的山東大蒜比起來,廣西香蕉如今的處境,可以說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但無論是大蒜身價的暴漲還是香蕉的身價暴跌,它們都折 射出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缺陷。因為我們的這個體系還缺少像期貨那種發現價格、跟蹤價格、分散風險的工具和手段,還缺乏專業化機構加以指導,跟在市場後面的農 民只能亦步亦趨,追不上價格變動的腳步。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時候,他們賺得不多,可當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時候,卻往往賠得更慘。保護農民利益需要政府的政策措 施,也同樣需要完善的市場手段。畢竟價格可以一年一個行情,但農民的收入不能一年一個行情。(CCTV經濟半小時)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曹操年收入過億:薪水加定期賞賜加封地稅收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讓我們先翻開《三國志·魏書》。《魏書》裡說,曹操20歲做官,66歲去世,在政壇混了47年,先後做過洛陽北部尉、頓 丘令、議郎、騎都尉、典軍校尉、司隸校尉、驍騎校尉、大將軍、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職。

  彼時洛陽是首都,分東、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當於一個市轄區,洛陽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陽北區社會治安的行政長官,類似現在北京市某個區的公安局局長。在曹操做過的那麼多官職裡面,這是最小的官職。

  曹操做過的最大官職是什麼呢?是丞相。東漢本來不設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錄尚書事」,人稱「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權重,漢獻帝特拜他為丞相,總攬軍政大權,位在上公之上,論政治級別,除了皇帝就是他了。

  東漢工資制度和現在是一樣的,幹部級別越高,工資級別也越高。曹操做過的最小的官是洛陽北部尉,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低;曹操做過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時候他的工資最高。

  洛陽北部尉屬於四百石級別,「四百石」就是年薪相當於400石糧食。實際發工資的時候,並不是全發成糧食,而是「半錢半谷」,就是工資的一部分 發成錢,另一部分發成糧食。曹操作為四百石的洛陽北部尉,朝廷每月要發給他2500枚五銖錢、15斛脫過殼的大米。按照東漢官方標準,1斛大米等價於 100枚五銖錢,15斛大米則等價於1500枚五銖錢,所以曹操每月的薪水約有4000枚五銖錢。

  「斛」是容量單位,漢朝一斛是10斗,折合現在20升,裝米16公斤。16公斤米,當時買得花100枚五銖錢,現在買則得花60元人民幣,所以 從購買力角度講,100枚五銖錢相當於60元人民幣,1枚五銖錢則相當於6毛,4000枚五銖錢呢,自然相當於2400元。每月2400元,年薪自然是 28800元。(人民網)

以惠康特惠牌泰國香米8kg約70港元計算,4000枚五銖錢,自然相當於5600元。每月5600元,年薪自然是 67200元。警務處處長(警務人員薪級59點)20200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