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新能源市場再現「中國苦力」
中國新能源企業謹防透支性發展,重走「賣苦力」的出口老路,「搶了市場、輸了未來」
「出口售價不到1100美元的電動自行車,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佔了1000美元。」一位新能源企業負責人面對《瞭望》新聞週刊,感慨萬千地說,表面上看起來是科技主導的新興產業,骨子裡走的還是勞動密集、低價競爭的「賣苦力」老路。
本刊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108屆廣交會上瞭解到,目前我國各地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照明等產品充斥展館。然而外表的 輝煌卻難掩深層的隱憂:不少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品牌意識等原因,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快就陷入了低水平重複建設、盲目開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之中。
以光伏產業為例,呈現「一高一低」、「兩端在外」的現象。太陽能電池產量高,安裝量卻很低。在太陽能電池第一生產國的中國,安裝量不及生產量的 一成;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大多都要出口,同時原料主要也來自進口。如何防止新興產業「搶了市場、輸了未來」,正在成為當前有關部門應及時調控的熱點問 題。
無「心」的高科技產品
本屆廣交會上,以電動車、LED、太陽能光伏面板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無疑是最風光的產業。對此,中國機電商會和五礦化工商會有關負責人向《瞭 望》新聞週刊介紹說,除了少數新創建企業外,大批傳統製造企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是造成我國新能源產業「爆炸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國際市場需求的快速增加也是推動太陽能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浙江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國內銷售總經理付亮告訴本刊記者,2009年初,巨力集 團才組建了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當前主要從事太陽能組件及項目出口業務,公司的目標是到2015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這兩年業務發展良好,組件供不應 求,如今銷售額已達到20多億元,按目前的速度,不到2015年就能完成超過百億的目標。
然而,來自市場一線的情況顯示,由於入行門檻低、缺乏核心技術,我國新能源行業已經明顯呈現出低水平重複建設、依靠開打「價格戰」拼出口的惡性競爭態勢。
在廣交會展館內,濟南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心誠向本刊記者指著企業最新推出的幾款電動車說,售價不到1100美元,其中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佔了1000美元左右,「連骨頭縫裡(油水)都抽乾了」。
在他看來,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企業沒有掌握鋰電池的核心技術、產品設計能力差,「很多都是盲目衝進這個市場,互相拚價格,結果去年還能賣1200美元的產品,今年初就降到了900美元,現在又有人喊700美元,刨去電池等成本,基本上就是賠本賺吆喝。」
電動車的尷尬局面,在新能源產業的其他領域也普遍存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泉州金太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銷售總裁高慶生說,以光伏 面板為例,由於惡性競爭和成本上升,低端產品現在已經基本是在成本線上掙扎,高端產品也僅能最多維持10%的利潤。從事新能源燈具製造十多年的珠海多明麗新能源有限公司經理吳歡說,現在企業利潤不到10%,主要原因就是同質化的產品競爭太過激烈。
「更嚴重的是,低層次的競爭、模仿和複製,又使行業處於停滯狀態,生產設計能力進步乏力。很多企業才轉型踏進這個行當,又發現這個行業並非如想像的那樣,開始考慮轉型做別的。」吳歡對本刊記者強調道。
受訪的浙江寶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林福增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能源產業本來是一個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的行業,結果很多中國企業只花了大本錢建生產線,卻缺乏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與人才,進而導致產業發展危機四伏。
歐美市場「依賴症」
來自這屆廣交會的情況顯示,我國企業積極投身新能源產業,一方面由於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另一方面則是受歐美等發達國家通過政府補貼形成的市 場效應影響。然而,在國內市場缺乏充分發育的情況下,隨著歐美等國對中國相關產業貿易摩擦舉措迅速增多,如何避免高度依賴這些國家市場的我國企業受到重 創,值得關注。
高慶生表示,目前新能源產業大部分都是外向型企業。一方面,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民眾節能意識和政府補貼政策,消費者更樂意購買節能產品;另一 方面,雖然未來國內的市場潛力很大,但因節能產品價格比普通產品價格要高出不少,消費者多偏向於選擇便宜的傳統產品,國內市場開發仍有待時日。
以電動車為例,曹心誠說,國內市場上的電動車主要使用鉛酸電池,污染大,回收難,而使用鋰電池的新能源電動車雖然更環保,但價格動輒近千美元, 在國內基本沒有市場,只能出口到歐美市場,因為這些市場的政府給予高額補貼,「明年聽說歐盟要削減相關補貼,那我們這個產業發展就會受到很大衝擊。」
付亮告訴本刊記者,太陽能光伏面板國內市場發展並不是太好,因此很多企業轉而向出口發展,「現在國內組件廠95%是做出口的,國外市場如果發生變化,國內廠家要死一大片。」
企業的這種擔憂正可能逐步變成現實。江蘇雅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片區經理屈騰飛憂心忡忡地向本刊記者分析說,「由於缺乏國家標準,國內企業都是按照歐洲標準或者模仿台灣技術規範搞起了生產,受其他國家市場制約非常明顯,也『綁架』了我國自己的技術標準設定空間,長遠看來,隱患不小。」
一些企業反映,2009年以來,受經濟復甦不景氣和國內就業等因素影響,部分國家為保護國內市場,已經開始排斥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付亮說,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案件。林福增補充道,國際金融危機後,歐美對新能源的需求和政策都在發生變化,美國10月底針對我國清潔能 源搞301調查就是一個例證,「在各種因素疊加下,不排除美國有不願意讓中國搶佔新能源產業制高點的考慮。」
深陷價值鏈低端
以光伏產業為例,一位企業老總為本刊記者介紹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尷尬境地。
中國發展迅速,但並未處於價值鏈的高端,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潛在風險顯性化。近年,中國的光伏產業往往受制於上游的硅材料,產業鏈各環節出現設備空置現象。同時由於價格上漲、上游廠商控制力量較強,往往會使得其成本超過整個組件的50%。
多晶硅材料基本掌握在發達國家的十多家廠商手中。由於多晶硅一直存在供需缺口,高端材料的價格保持高位,項目投資巨大,促使各地許多企業投入到 多晶硅生產當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在建和籌建的多晶硅生產線的產能達到116720噸,投資超過1000億。
按照目前中國10噸/MWp計算,這些單晶硅對應的太陽能電池量在11GMWp左右。但中國在多晶硅技術方面仍然處於低端,工藝落後,能耗比高於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存在一定的污染,競爭技術發展較快,國內光伏市場處於啟動狀態,這些都潛伏了風險。
從2006年國際價值鏈的成本分佈來看,電池工藝、系統安裝和組件封裝是增加值比較高的環節。但是組件封裝技術和設備相對簡單,投入少、啟動 快、風險小,同時是勞動密集型環節,利潤率有限,它未來的空間必然被壓縮,很難成為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但這契合了中國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故而吸引 了中國大批廠商進入,大大壓低了中國此環節的利潤。從2007年產業鏈整體看,中國企業正是集中於電池/組件和硅錠/硅片環節,銷售收入佔整個光伏產業 90%以上。
當然,國內太陽能電池生產還是取得了巨大成績,2006-2007年,陸續共有10家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技術水平與國際相當,但仍停留在引進、消化、吸收層面,自主研發能力較弱。
系統集成方面,國內市場廠商眾多,位居前列的仍然是國外廠商,中國的技術不遜色於國外,我國絕大部分獨立光伏系統及100~150KW的並網系統控制器/逆變器基本已實現國內自行研發和製造。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大多數廠商並未掌握價值鏈的高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中國這種價值鏈低端的產業位置,由於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潛在的風險變成 現實。多晶硅價格由於週期的影響,出現下挫,使得很多企業遭受了庫存跌價的巨額損失,以及融資難的困境。同時,最受週期變動影響的肯定是那些非戰略環節。 據統計,2008年四季度至今,中國已經有350家左右的組件企業倒閉,目前只剩下50家左右。
防範「透支性」發展
缺乏核心技術、盲目依賴市場——針對這兩大弊端,多位受訪的企業負責人認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當前態勢紅火,表明現有扶持政策總體正確,但應加以完善,特別是在標準制定、行業秩序整頓等方面加強宏觀調控,避免在新能源產業上遭遇「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首先,應當加快完善新能源產業各項標準和政策扶持導向,使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有效對接,避免受制於人。曹心誠說,以電動車為例,國家並沒有明 確的標準,相關配套車系魚龍混雜,有關部門應盡快在借鑑歐美發達國家經驗基礎上,出台符合我國實際需求的標準,讓企業發展有路可循。
其次,要通過規劃避免新一輪低水平重複建設,引導現有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林福增說,現有情況表明我國太陽能光伏面板等新能源產業普遍存在產能過 剩現象,未來如果再進行一輪項目「重複上馬」,後果將十分嚴重。因此,國家應當在市場准入、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門檻,讓有技術、有能力、有品牌的企業加 入,才能保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有,完善產業鏈條、加強行業自律。屈騰飛說,國家應當加強行業協會和商會引導作用,讓新能源產業儘早脫離當前的惡性「價格戰」局面,「價格戰是因為現在電動車產品嚴重同質化。應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讓企業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設計,有自己的特點」。
郭振鵬坦言,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僅受到核心組件的生產水平限制,整體成品還受各個組件上游材料、下游配件等因素限制,有關部門應鼓勵現有的企業向上下游鏈條延伸,避免淪為全球「加工廠」、重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舊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