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中東之亂 美聯儲是罪魁禍首

  摘要:被喻為「火藥桶」的中東再度點燃,在 這片歷經5次「中東戰爭」的苦難土地上,政治動亂席捲整個中東地區,進而不斷擴大至北非地區。然,值得關注的是,通貨膨脹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由於美聯儲 (Fed)的兩次量化寬鬆政策,美元不斷貶值促使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向全世界輸出通脹。中東之亂,美聯儲實屬「罪魁禍首」!

  匯通網2月25日訊——被喻為「火藥桶」的中東再度點燃,在這片歷經5次「中東戰爭」的苦難土地上,政治動亂席捲整個中東地區,進而不斷擴大至 北非地區。然,值得關注的是,通貨膨脹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由於美聯儲(Fed)的兩次量化寬鬆政策,美元不斷貶值促使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向全世界輸出通 脹。中東之亂,美聯儲實屬「罪魁禍首」!

  對於身處貨幣供應鏈尾端的「窮人們」來說,沒有什麼能夠比像糧食和石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更加讓人恐懼與憤怒了。物價的上漲迫使中東及北非百姓上街抗議政府的政策,而這些抗議則成為政治動亂的直接推力。

  埃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從2006年相對正常的5%一路飛漲到2009年的18%還要多。在伊朗,物價指數從2006年的13%漲到了2009年的25%。兩個國家裡的物價指數在2010年趨於平穩,不過仍舊維持在兩位數的水平。

  在走上街頭的抗議者裡,很可能沒人會把本國的經濟陣痛與美國聯繫起來。但是各國的中央銀行確實知道其中的關係。就在上週的二十國集團(G20)巴黎峰會裡,各國央行行長們對美國輸出通貨膨脹的行為極度不滿。

  中國和印度譴責美聯儲讓他們難以維持國內物價的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總是響應發展中國家的抱怨,都建議捨棄美元而另選國際儲備貨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提議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來取代美元,特別提款權是一種由一籃子貨幣定值的記賬單位,可用於央行的外匯儲備。

  而唯一無法承認問題所在的那個人,似乎就是那位最應當承擔責任的人,也就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最近在華盛頓的一次 全國記者俱樂部的問答環節中,伯南克稱,指責美聯儲輸出通脹是「不公平」的。他表示,其他國家和美聯儲一樣,也擁有同樣的工具控制通貨膨脹。

  其實,其他貨幣和美元有著很大的區別。舉例來說,全世界大部分的貿易,尤其是糧食和石油這些基本商品的貿易,都以美元結算。當美聯儲把美元灑向 全世界,以美元計價的商品的價格就會上升,從而會影響到普遍商品的市場價格,對於嚴重依賴進口的貧窮國家來說,影響更大。依賴於出口的國家,比如中國,在 大量買入美元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而不得不增加本國的流通貨幣。

  伯南克說的很明確,他的政策就是增加貨幣的供應量。美聯儲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就是在創造新的美元,有步驟地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但即便對 美國而言,伯南克能否把自身的通脹水平維持在2%的目標之內,還是個未知數。油價在飆升,糧食價格在上漲。美聯儲不過打了一個噴嚏,而全世界疲軟的經濟, 以及對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十分敏感的窮苦大眾,就患上了「肺炎」。

1960年~2006年美元的M3曲线图
1960年~2006年美元的M3曲線圖

  中東及北非動亂讓我們回憶起歷史上美聯儲的另一段通脹狂歡時期。那是在1970年代,伊朗的石油繁榮讓無數農民背井離鄉,來到了像德黑蘭這樣的 大城市打工掙錢。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迷惘,另一方面是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里亞爾購買力的嚴重下跌,讓伊朗老百姓深受其害。

  其實,美國自身也不太可能避免當今美聯儲政策帶來的通脹後果。繼油價和糧食價格上漲之後,接著就是工業品價格的上漲。中國的通脹率已接近5%。 一家研究和貿易公司「MKM Partners」對重要的中國商品進口商沃爾瑪進行了內部調研,公司在去年11月份的報告說,調查表明龐大的零售鏈價格正 以每年4%的速度攀升。而最近的上漲趨勢在上週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報告中一覽無遺。

  美聯儲要從財政上為巨額和飆升中的聯邦財政赤字提供支撐,它為此而採取的手段自古有之,輸出通脹自古就是在支持赤字的同時避免國內通貨膨脹的萬全手段。

  而與此同時,美聯儲的政策卻在推動全世界物價的上漲,正在造成一些地區的政治動亂,也許一些動亂會符合美國的利益,而另一些動亂或會產生像1979年推翻伊朗王那樣的壞結局。面對美聯儲釀成的諸般嚴重後果,難道就不讓人感到有必要迫切將美聯儲納入更嚴格的監管之下嗎?( 匯通網)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人均債務721萬日元 日本面臨債務危機總爆發

  新聞事件:繼唱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及對沖基金近期將矛頭對準了日本。傳言華爾街金融大鱷也已盯上了日本,正等待時機再撈 一把。通貨緊縮、人口老齡化及政局的不明朗,都大大削弱了日本政府解決債務危機的能力。日本會否步歐債之後塵,全面爆發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一旦爆發,又 將會給日本及全球經濟帶來何種影響?

  對話主角: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副主任金柏松

  入選理由:作為一位長期研究日本經濟的資深專家,金柏松以其獨特視角分析解讀時下沸沸揚揚的日本債務危機的前因後果,並前瞻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如何。

  人均債務721萬日元 面臨百年來最嚴重危機

  香港商報:日本債務問題近期再次浮出水面,其嚴重程度如何市場眾說紛紜,標準普爾首先發難,9年來首次降低其主權信用評級。IMF亦表示,日本 陷入1875年以來最嚴峻債務危機。有傳言說,對沖基金早就瞄上了日本,華爾街金融大鱷正等待時機。日本會不會成為國際對沖基金瞄準的目標?

  金柏松:事實上,美國、歐洲和日本都存在著主權債務的潛在危機,在這方面3個國家都有很多可挖掘的材料。三者比較,美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是最嚴重 的,但對沖基金並不敢炒作美國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因為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這些對沖基金自身會損失慘重。為轉移注意力,國際對沖基金先向歐洲發難,再向日本 發難。早在去年我就曾跟日本學者交流過,美國對沖基金現在瞄準了歐洲,下一步就是日本了。

  日本是否存在潛在的債務危機?首先必須承認,日本政府的債務規模確實很大,佔GDP兩倍多,在發達國家中最高。日本在2009年、2012年以 及2016年,其公共債務相對於其名義GDP的佔比數分別為217%、232%、277%。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掌握的數據,日本正陷入1875 年以來最嚴峻的債務危機。根據日本財務省於2月10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的國家債務餘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比去年9月 公佈的數據增加約10萬億,日本國民的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IMF預測,日本若以現有的債務增加速度持續下去,2016年的公共債務率將高達 277%,日本將成為發達國家歷史上財政狀況最惡化的國家。

  通脹因素最致命 利率必上調 危機難避免

  香港商報:日本究竟會不會成為繼歐債後的另一個危機爆發點?其背後有哪些因素在影響和起決定作用?

  金柏松:對日本債務危機影響至深的一點在於全球性通貨膨脹時代的到來。去年通貨膨脹開始抬頭,今年有所緩減,明年還會持續。日益抬頭的通貨膨脹 會將日本潛在的債務危機誘發出來,這將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十幾年來日本央行不敢提高利率的原因,始終保持在零利率水平。因為利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國債 的利息就會很高。但通貨膨脹下,利率必然會上升,這無疑將大大增加日本政府債務支付利息的負擔,這也是對沖基金目前瞄準日本的非常致命的一個方面。

  政局動盪 人口老齡化

  另一方面,日本債務危機顯露出,日本政府換屆頻繁,政局動盪,令到約束性財政政策不易執行。此外,人口老齡化也可能產生一些難以預測的因素,加 重債務危機。日本的債務危機很大程度上與其國民退休基金有關,隨著戰後出生的人口進入老齡化,日本財政的很大部分用於支付國民退休金,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大 包袱。由於當初的制度設計是建立在生產者大於受供養者的基礎之上的,並未考慮到未來會有這麼多退休人員,現時繳納退休金的人數與領取退休金的人數發生很大 差異,政府需要填補這一空白,導致政府很難兌現承諾,令到領取退休金的年限不斷往後推,領取的金額也打折扣。這是外界評估日本債務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而通脹的因素是最為致命的。

  香港商報:有人說,日本債務危機是一個巨大的火藥桶,比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更為嚴重。也有觀點認為,雖然日本國債數量龐大,但多在國內流動,不會爆發象歐元區那樣的債務危機。只要維持償還利息,便不會爆煲,您認為日本債務危機最終會爆發嗎?

  金柏松:日本的債務結構95%以上是日本金融機構和個人購買,外資買的很少,因此外資要想打壓日本國債是很難做的,其產生的市場擔憂不能與希 臘、葡萄牙和愛爾蘭給投資者帶來的憂慮相比。加上日本人都很愛國,帶著愛國熱情購買和持有國債將發揮一定的穩定作用。只要日本用戶將國債捏在手中不賣,日 本爆發國債危機的嚴重程度就不會有想像中那樣高。

  然而,至為關鍵的一點是,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和其它商品價格都往上漲,輸入性通貨膨脹會爆發,這些都會滲透到日本的經濟領域,提高利率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這將最終加大財政債務利息,引發危機變成幾乎不可避免。

  中國大量減持日債 純屬商業行為

  香港商報:日本的財務不可持續性,正在引發投資者恐慌。中國此前大量減持日本國債,引發了外界大量猜測。中國此舉是否與認識到日本債務危機有關?這是單純的經濟行為,還是背後是否有政治因素在裡面?

  金柏松:事實上,日本債務的潛在危機從2002年、2003年便已炒得很厲害,日本2003年最暢銷的一本書叫《日本國家破產》。書中形象地比 喻,如果將日本政府的債務用1萬日元的鈔票來鋪,可以從月球往地球走一個來回。當時就認為日本的債務很危險,但幸運的是,中國經濟的火爆挽救了日本,中國 從日本大量進口,日本出口企業的興旺發達,幫助日本經濟走出了泥淖。

  中國此前大量減持日本國債是純粹的商業判斷的結果。據我所知,中國外匯管理局是將外匯買賣委託給一家專業公司在做,這家公司的人才多從歐美地區過來,他們的國際外匯買賣水平很高,這些人才與美國金融機構的人才容易貫通,賺錢與否、安全與否,完全是商業化運作。

  日本債務陷怪圈 政策反覆 積重難返

  香港商報:日本債務危機由來已久,每當經濟出現問題時,日本政府需要借錢來刺激疲弱的經濟,由此日本的債務越積越多,但好像這種刺激越來越失靈,是否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請您詳細分析下日本債務危機形成的原因。

  金柏松:說起來,日本債務問題的形成充滿戲劇性。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發達國家中經濟最好的,1985年日美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越來越多, 日美貿易不平衡,當時美國說美元被高估了,日元和馬克被低估了,所以要調整,要求日本簽署「廣場協議」。以此為轉折點,日本經濟受到很大衝擊。1987 年,中曾根內閣中有一位學者建議,日本應從外需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過渡,以內需帶動經濟復甦。但中曾根內閣將內需型經濟簡單地理解為投資基礎設施。這些以 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的政府財政刺激政策在當時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擴大內需不應只是投資基礎設施,而且應進行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否則這種財政刺 激效果難以持續。

  內閣十年九換 日本前路迷離

  遺憾的是,日本政府每次遇到經濟不景氣,就拿出錢來刺激經濟,結果錢拿出來很多,但效果卻越來越差。比如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日本推 出一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政策,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也只拿出7800億美元來刺激經濟。巨額的財政刺激令到日本 的財政赤字一下子擴大很多,而日本更走入了每屆政府都拿出巨額財政來刺激經濟的怪圈,然而政府走馬燈似地換屆,內閣十年九換,每換一屆就出台一個新的刺激 方案,後任者總認為前任的政策不如自己的好,但往往前面的還未見到效果,政策就又改變了。日本在十年內陷入改革迷惑,政府走馬燈似地變更,大家已看不清前 進的方向了。

  小泉任首相時便已發現了這種怪圈,主張改革,認為沒有改革就沒有經濟的增長。小泉推行醫療改革、特殊法人改革和郵政事業改革。最主要的核心是減 少財政負擔,過緊日子。加上中國經濟非常好,幫助日本經濟復甦。但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疲軟的經濟需要政府財政刺激,令到剛有所改善的 日本財赤又加大。稅收下降,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經濟又難向好。

  從未真正接受內需型經濟

  日本國債積重難返的根源在於,日本政府輪換太過頻繁,一開始驕傲自滿,誤以為政府花錢便可以換來經濟的復甦。而日本政府對擴大內需的認識也過於簡單,始終認為自己只能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從未真正接受過內需型經濟概念。

  其中在日本經濟發展史上最有意思的是,小泉剛上台時,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向日本建議,金融體系改革要敢於下大的措施如何治理日本經濟。時任日 本經濟財政大臣竹內平藏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亦力推日本金融財政改革。但這遭致日本銀行業的集體反對。最後這項改革以一個中等銀行的倒閉作為政治上的折 衷方案而結束,未能進行徹底的金融改革。

  在中國內地四萬億政府財政刺激計劃出台時,我曾表示,中國要吸收日本的教訓,如果此次四萬億刺激政策見效,下次刺激則效果很小,最主要的是要激發民間的投資。幸運的是,中國在4萬億刺激擴張政策後適時地退出,避免了重蹈日本的覆轍。

  未來經濟運行週期:動盪 復甦 回升

  香港商報:如果日本債務危機最終爆發,會給日本經濟帶來何種影響?請您做一個前瞻和預測。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應該怎麼辦?是無能為力還是有所作為?

  金柏松:日本經濟肯定要經歷一次大的動盪,再逐步復甦。到時日本政府只能發行更多國債,利率也提高一些,來吸引更多國民購買國債。畢竟日本的儲 蓄率比美國高。另外,日元可能貶值很厲害,有利於日本的出口企業。而出口企業的興旺發達,可以將他們在海外賺的錢反哺國內,從而贏得經濟增長,稅收增加, 國債的償還能力也會增強。

  香港商報:面對如此困境,日本政府是無能為力,還是有可為之處?政府可能會怎樣做?具體效果如何?

  金柏松:如果爆發財政危機,日本政府的對策我估計一是增加稅收;二是變賣一部分政府資產;三是擴大發行國債,發行時間更長的國債;四是緊縮財政;六是延後退休領取時間起點等。

  香港商報:日本債務危機最終爆發的可能性有多大?日本如何避免陷入債務危機?

  金柏松:日本政府和國民只有捏緊褲腰帶,共同再搞一場經濟革命,把一些問題在危機爆發前徹底解決。但目前從政治上還看不到這樣一個強有力人物的 出現。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推行,這場革命很難進行,估計日本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動盪,這種動盪將出現在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個層面。這不是一天兩天,一 年兩年的事情,一個危機可能會經歷10年時間。

  儘管日本經濟乏善可陳,就業市場一片萎靡,但日本畢竟是發達國家,日本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仍在,日本產品仍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企業的現金流多很 充沛。尤其是日本的出口能力很強,日本將會利用日元貶值的機會擴大出口,走出困境。一旦日元貶值,日本出口產業必然馬上恢復,實體經濟將逐步回升。動盪、 復甦、回升構成了未來日本經濟運行的週期。(香港商報-李穎)

索羅斯:奧巴馬已經失去對美國經濟議程的控制

  摘要:索羅斯表示,目前民主黨總統奧巴馬「已經失去對美國經濟議程的控制」。

  匯通網2月21日訊——已向民主黨捐贈了數百萬美元的億萬富翁對沖基金經理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日前表示,目前民主黨總統奧巴馬「已經失去對美國經濟議程的控制」,而導致其「掌握在了共和黨的手中」。

  喬治·索羅斯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Fareed Zakaria GPS」節目的採訪時表示:「共和黨人將通過拒絕增加任何稅 收,並且通過非常大的努力來『削減服務』。儘管這項議程更傾向於削減服務和成功實現共和黨的『意識形態』目標,而不是使經濟向前發展,但這項議程將會很成 功,不過它將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根據《國會季刊》(Congressional Quarterly)MoneyLine的報告,喬治·索羅斯是民主黨的一個主要捐助者,他在 2008年給由約翰·伯德斯塔(John Podesta)所創立的一個獨立政治團體捐助了250萬美元的資金,目前約翰·伯德斯塔是奧巴馬的經濟顧問。 另悉,喬治·索羅斯還給奧巴馬在2009年的就職典禮活貢獻了5萬美元。另外,在2004年為了對抗共和黨總統喬治·沃克·布什 (George W.Bush)的競爭,喬治·索羅斯給民主黨貢獻了2700萬美元的資金。

  據悉,在削減聯邦預算方面,奧巴馬面臨著與共和黨人的一場戰鬥,而共和黨在去年11月的大選中獲得了眾議院的掌控權從而減少了民主黨參議員的控 制力。奧巴馬於今年2月14日向國會提交了2012財年3.7萬億美元的預算,而該預算使得聯邦赤字連續4年超過1萬億美元,目前人們預期2011財年聯 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1.6萬億美元。另外,在2月19日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投票通過了「在2011財年內削減至少610億美元的聯邦支出」。(匯通網)


新生代民工平均月薪1747元 為城鎮職工57%

據京華時報報導,昨天,中華全國總工會發佈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整體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為城鎮企 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時也比傳統農民工低167.27元,而且他們在社會保障、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情況都不容樂觀。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據瞭解,目前全國約有1億新生代農民工。

  從「賺錢養家」到「尋求發展」

  >>特點

  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有五個特點:

  受教育時間較長,專業技能較欠缺。新生代農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67.2%,比傳統農民工高18.2個百分點。擁有中專(中 技、職高)、大專(或高職)、大學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經歷的比重分別是過去農民工的1.6倍、2倍與2.3倍。儘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長,但絕大多數仍停留在 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

  過半未婚,生活經歷簡單。處於30歲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59.9%尚未結婚,而傳統農民工中已婚比例為93%;務工前他們的生活經歷更簡單,74.1%外出務工前「在學校讀書」。

  多在東部、沿海地區就業,外出謀求發展動機強烈。七成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前往東部就業,高於農民工整體水平。42.3%的外出務工動機是為了「尋找發展機會」,出來見世面的比重為6%;而傳統農民工中55.1%的人是為了「賺錢養家」。

  多聚集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調查顯示,81.7%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於第二產業,近兩成在第三產業就業。從行業分佈來看,73.9%的新生代農民工集聚在製造業。

  絕大多數從業於外商投資企業,在國企就業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農民工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的聚集度最高,為58.2%。從發展趨勢來看,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納能力較2009年有所增強,分別上升了17.9和3.4個百分點。

  >>困難

  工作收入少社保水平低

  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民工面臨著勞動權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問題,但其面臨的問題又有特殊性。

  整體收入偏低。據調查,他們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僅為城鎮企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時也比傳統農民工低167.27元。

  勞動合同執行不規範。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84.5%,低於城鎮職工4.1百分點。合同簽訂質量較差,執行情況差。68.2%的合同對月工資數額沒有具體約定。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合同後,16.8%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

  工作穩定性差。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後更換工作的平均次數為1.44次。且每年變換工作0.26次,是傳統農民工的2.9倍。他們更傾向於採取主動與用人單位結束合同的行為。換工作中,88.2%主動提出結束合同。37.6%的主動辭職是因為工作「沒什麼發展前途」。

  社會保障水平偏低。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參保率為67.7%、77.4%、55.9%、 70.3%和30.7%,分別比城鎮職工低23.7、14.6、29.1、9.1和30.8個百分點。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對於所在單位為其繳納 社會保險的知情程度不高。

  職業安全隱患較多。36.5%的新生代農民工面臨高溫、低溫作業問題,41.3%的人工作環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環境存在容易傷及肢體的機械故障隱患,存在粉塵污染問題的為34.7%。

  企業人文關懷不到位。新生代農民工更渴望和企業能夠緊緊相融。96.1%的人表示他們關心企業發展,但認為企業「不怎麼關心」或「完全不關心」他們的達16.9%。

  >>對策

  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薪酬問題是農民工關注的主要問題。中國工運研究所所長呂國泉建議,要以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集中的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為重點,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 制度,形成「區域談底線、行業談標準、企業談增長」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業集中度較高、小企業密集的地區,積極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努力提高 協商覆蓋範圍,使之成為企業工資決定的主要形式。其次,推動社會保險政策法規的落實,擴大農民工參保面。重點加強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的農民工的參保工作, 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實現社保關係順利轉移和接續。多渠道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保障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後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權益。

  第三,可鼓勵各地探索戶籍制度改革,結合「十二五」規劃,力爭全國每年至少解決400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問題。(經濟觀察網-啟越)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用工荒蔓延全國殃及勞務輸出大省

  春節過後,東南沿海的勞動力缺口再次出現,「用工荒」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來得早、來得猛,甚至蔓延到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

  在中西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增加,東南沿海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勞動者和企業都被推到了一個再次選擇的十字路口。勞動力缺口的背後已經不再僅僅是企業能否招到工人的問題,產業佈局、薪資水平、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開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漸顯現。

  今年「用工荒」來得早來得猛

  缺口較往年激增 製造業普工最缺

  「今年部分企業的招工難、『用工荒』現象,比往年來得早,而且會去得晚。」在長三角經營多年人力資源業務的上海天都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昌夢晨說。

  眼下,長三角地區部分企業用工短缺再一次「如期而至」。天都公司共管理8000多名派遣制外來務工人員,但去年年底約有800人離職。目前100多家企業客戶中,相當一部分「急著要人」。

  上海新坤豪職業中介所負責人仇玉儉告訴記者,春節後至今,已經有30家單位來登記招人,約20種崗位,需求約10000人,而前來登記的求職者在3000人左右,缺口約7000人。

  「招工單位都是急於用工,需求量大的是製造業的普工。如松江區一家電子廠需要招5000名一線工人,目前只能招到2000人。此外,不少企業急需電焊工,一般只能招到總需求量的1/10。」仇玉儉說。

  在出口加工型企業集中的崑山,遭遇用工短缺的企業也比比皆是。崑山仁寶電腦工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目前仁寶電腦在崑山擁有大約4萬 名員工,50%-60%員工為外來務工人員。春節以前,許多員工返鄉。目前,該公司一線工人用工缺口在5000人左右,技術工人的缺口為40-50人。

  1月初深圳市寶安區勞動部門啟動的一份春季企業用工需求調查結果顯示,523家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475家企業表示春節後要招工,新招員工達15.3萬人。據寶安區勞動部門推斷,寶安區節後用工缺口在20萬人左右。

  承諾優越條件 展開勞動力「爭搶」

  面對「招工難」,多數企業開始提高薪酬,希望盡快招到人。深圳人才大市場調查顯示,71%的參會單位提供的職位薪酬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樣, 在佛山、順德記者調查發現,這裡的勞動服務中心給出的最低工資是1500元左右,較去年有大幅的提高。企業給的工資待遇普遍增長了20%左右。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是世界毛織業的重要基地。春節假期剛過,記者在大朗鎮象山工業城看到,不少工廠門前掛出橫幅或貼出告示,「急招大量男女普 工」等。很多公司提供了包吃包住、月薪過兩千元等條件。有些公司不僅承諾提供免費食宿,還有年終獎、帶薪年假、帶薪婚假、生日獎金、社會保險等。

  東莞市泰業紡織製品有限公司招聘點的業務部經理告訴記者,該廠提供的招聘條件甚至包括了報銷返程車票,並承諾新手和熟練工分別漲薪300元和500元,不過即便如此,這家公司如今仍舊處於經常性的缺工狀態。

  東莞市的情況在整個珠三角已較為普遍,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張寶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廣州地區企業求人倍率約為1.36:1,即每個求職者有1.36個崗位空缺。崗位多於工人,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情況明顯。

  記者近日在上海火車站、職介所等地採訪發現,這幾天回流的外來務工人員有增多趨勢。但一些中介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年後一些企業農民工補員較快,一些企業在上半年基本上能達到平衡;而從這幾天的情況看,今年很多企業用工缺口填補難度加大、週期更長,形勢不容樂觀。

  招工難蔓延 勞務輸出大省也「荒」

  用工荒還進一步向安徽、河南等傳統的農民工輸出地蔓延。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餘家,缺工總數達到25萬人。今年春節後,全省企業還計劃招工25萬餘人。

  「以前去安徽、河南等地中專技校招人,學校常會在校門口拉上橫幅,寫著『熱烈歡迎上海企業來我校招人』等。這兩年就不再有這種『待遇』了,因為很多當地的用人單位也在搶著要人。」昌夢晨所述頗能說明問題。

  記者最近在甘肅省兩個勞務輸出大縣秦安縣和隴西縣舉行的兩場勞務用工洽談會現場看到,參加招工的企業月平均工資都在2500元到3000元之間,比往年大幅度增長,不比東部一些地區給農民工開出的工資低。儘管如此,這些企業還是受到了冷遇,部分企業竟然連一個工人都沒有招到。

  加薪使小企業難以承受成本壓力

  然而要付出更高的工資,提供更多的承諾,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投入。

  在廣東東莞和江蘇崑山經營著兩家精密五金製造企業的張衛東告訴記者,最近兩年為了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他給工人開出的工資已經越來越高了。 「以前完成100萬元產值需要支付的工資大概是8萬元,現在已經上升到了12萬元,50%的工資成本漲幅對於我們這些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取勝的小企業而言 壓力已經大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宣佈,從3月1日起,廣東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將提高18.6%,其中廣州市的標準將增至每月1300元, 為目前全國最高。雖然大部分企業開出的工資早已遠遠高出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可是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意味著加班費和社會保險金支付基數的提高,對於企業而 言同樣意味著成本的大幅上漲。

  一些工人在受訪時表示,各地大幅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給他們要求提高待遇以底氣。此外,不斷上漲的物價,也使很多打工者的薪酬預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年輕勞動力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即使企業主動漲薪,仍然難以滿足員工的期望值。

  企業對策

  「千方百計」只為招人

  訂單在增加,工人卻流失,春節後集中顯現的招工難、用工荒讓長三角不少企業「頭疼不已」。為緩解矛盾,各企業使出了「三十六計」。歸納起來主要有:

  加薪為「上計」

  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管理諮詢中心針對上海地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離職的勞務工中,薪資因素佔58.8%的權重。可見,直接或間接提高工人的待遇,能在一定程度上「拴住」員工的心。

  江蘇谷登工程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的招聘專員陸善峰告訴記者,去年已給員工漲了10%工資,目前普工月薪在3000元左右,公司還為新員工安排培訓。

  記者瞭解到,目前長三角部分集裝箱駕駛員月工資已漲至4000元,部分汽車修理工在1500元-3000元,快遞員的綜合工資也能達到2500元。

  急招「寒假工」

  一些春節期間面臨嚴重用工缺口的企業,從大中專、技校中招聘一批「寒假工」解燃眉之急。上海天都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昌夢晨說,一家從事手機電線 生產的企業為填補春節期間用工缺口,特地委託天都公司從河南商丘、平頂山等地大中專院校學生中「緊急」招聘了一批「寒假工」,為期一個月。記者瞭解到,上 海閔行、奉賢等區多家製造企業都臨時招聘了不少技校學生工,在年前上崗。眼下開學在即,這批「寒假工」即將離廠回校,一些企業生產線將再次出現人手不足的 情況。

  鼓勵「老鄉帶人」

  上海徐匯區一家餐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飯店服務員十分緊俏,公司常年使用「老鄉帶老鄉」的辦法補充員工。每個老員工,如果能帶一個老鄉來 飯店上班且干滿三個月,便給老員工200元-300元/人的獎勵費。不少人力資源中介也採取這樣的辦法擴大招聘面。不過,一些求職中介負責人告訴記者,以 前農民工往往和親戚、朋友一起結伴出外打工,「老鄉鏈條」緊密,但近年來,進城農民工中「80後」、「90後」明顯增多,不乏一些獨生子女,獨立性強、流 動性大,「老鄉帶人」難度越來越大。

  增設「工齡工資」

  浙江金華的今飛集團今年設立「工齡工資」,以後員工按照工齡,每年上漲120元的工齡工資。記者瞭解到,民企主動設立「工齡工資」制,最早出現 在寧波的一些企業。兩年前,寧波鑫洋電器公司率先實行工齡工資制度,使得該企業職工流動率不到3%,遠低於行業內20%的水平。目前,工齡工資制已被浙 江、上海等地一些企業效仿。

  大打「溫情牌」

  上海華日服裝公司的工會主席朱雪芹說,為留住更多農民工,節後公司向員工發放每人200元—300元的「開工紅包」,加班費也有所上漲,「錢是 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員工感受公司的溫情和誠意」。記者在長三角採訪發現,這幾年不少企業為員工蓋起了宿舍,設置籃球場、游泳池等設施,增加有組織的旅 遊、娛樂活動,逢年過節甚至還為前來探親的員工親屬報銷來回路費。

  這些招人、留人的辦法,一定程度上能讓企業「緩一口氣」。但不少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險等費用都面臨上調,用工成本可能增加30%左右;而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斷攀升,利潤空間有限,企業為員工加薪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

  熱點透視

  剖析「用工荒」背後的深層原因

  為何用工如此緊張?從表面看,這與外貿需求復甦、一部分外向型企業訂單增加,致使勞動力「供不應求」有關。但連年不斷的招工難、用工荒有著更深 刻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在沿海地區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勞動需求結構變化與供給相對不足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 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導致的必然結果,還跟內地不少省市經濟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薪資待遇提高,使農民工紛紛「回流」返鄉有 關。因此,隨著產業調整轉移進程的加快、區域之間比較優勢的弱化,部分地區勞動力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將在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終結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難」比以往來得早、來得猛,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結構中服務 業加速提升,農村勞動力加快向工業轉移,長期受壓抑的勞動力收入不可持續。種種跡象表明,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已經結束。」

  目前,國內許多經濟學家發表過類似觀點。所謂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這一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無限勞動力供給終結後,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勞動力競爭時代。在剩餘勞動力消化殆盡,勞動力增量受限的情況下,各產業必然要在既定勞動力中展開競爭,勞動力因各產業間的生產力變化而進行再分配或許將成為常態,由此帶來的『摩擦性失業』也將不可避免。」

  報酬長期偏低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記者近日在濟南舉行的一些招聘會上看到,拿著大堆推薦材料的大學生依舊是求職主力,一些學生表示,要想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比較困難,一般本科生畢生後每月1500元即可滿足。但在勞務市場上,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況。一些農民工工資已超過100元/天,並且他們對找工作充滿信心,對漲工資充滿預期。

  記者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就業偏好不同,他們更傾向於勞動強度不大、工作環境相對舒適的工作。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的情況下,對比留在家鄉的同鄉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農民工紛紛要求老闆漲工資已不奇怪。

  農業收入、留守兒童留住部分農民工

  記者在山東農村採訪發現,除了外出務工的以外,許多人選擇在家發展蔬菜種植或養豬養牛,間或在附近工廠幹點零工。

  近年來,正是國家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及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升,使農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日漸增強,更多的農民開始選擇留在家鄉創業。

  另外,隨著我國東中西產業的梯次轉移,勞動力在東中西部之間的競爭今年尤其明顯。東部企業自雇大巴車開進村接人的現象並不少見,四川、安徽、湖 南等一些勞務輸出大省的部分企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招工難」現象。東中西地區間的產業轉移導致勞動力「截留」,成為導致東部民工荒加劇的原因之一。

  另外,記者走訪河南安徽發現, 留守兒童問題是許多農民工不願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農民工已經意識到留守兒童引發的嚴重問題,並開始採取行動。

  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近三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對許多留守兒童來說,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裡的聲音,長期親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在外務工的農民工的嚴重關切。

  專家支招

  給錢補貼不如營造「留人的軟環境」

  勞動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擠壓企業的生產經營利潤,增加成本負擔,但另一方面也會逼使企業提高勞動效率,轉向用工更少、產出 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業,進而推動整個產業升級與進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認為,應對「用工荒」,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營造好「留人的 軟環境」。

  應用「服務優勢」對沖「工資劣勢」

  上海寶山區外地勞動力管理所於去年9月針對1200多名進城農民工進行過調查。調查顯示,75.9%的來滬求職人員在35歲以下;在所有被訪者中,79.8%的人關注崗位發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業提供培訓,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訓。

  郁鴻勝認為,政府不應直接用資金補貼等手段去幫助遭遇用工荒的企業,而應更多地從提升「軟環境」入手,加快醫療、教育、培訓等公共資源覆蓋農民工群體,這實際上就是在提升企業的吸引力。沿海地區的公共資源優勢比較明顯,對更關注發展的年輕農民工更有吸引力。

  打破農民工求職的「信息壁壘」

  上海藍云保潔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李影告訴記者,招聘中常發現「有活沒人幹」與「有人沒活幹」同時存在的情況。公司跑遍街道、社區、職介機構 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農民工卻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記者採訪發現,很多求職者對政府公共職介機構的地址、聯繫電話等信息一無所知;一些專為農民工設置的 政府職介機構以及相關招聘會,則常常由於「知名度不夠」等原因而顯得人氣不足。

  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勞動就業部門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走出辦公大樓」,深入企業、農民工居住區等基層一線,掌握一手的就業市場信息;同時,應該創新手段,提高就業信息傳播的到達率和有效性,讓勞動力供需雙方充分「對接」。

  利用機遇助推產業升級

  上海寶山區外地勞動力管理所的調查顯示,來滬務工人員中大專及以上的人員已佔13.1%,且有不少人員擁有較高等級的技能證書。該機構負責人說,沿海地區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還是很突出的。歷年的跟蹤調查顯示,近年來來滬求職人員的素質有明顯提高,且其從業志趣和崗位選擇也在變化,一些條件較好的「高素質農民工」更趨向於在勞動條件好、人力資源回報率高的行業工作,有向高端產業、高端崗位發展的動向,體現出該群體體面勞動的訴求。

  專家建議,相關區域應進一步大力扶持、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第二產業及新興的第三產業,合理吸納、引導外來求職人員,適當滿足其擇崗擇業要求。在應對「流出」部分勞動力的過程中,應吸引更多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流入」。(綜合新華社報導)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美元特權面面觀

  什麼是美元的特權

  格林斯潘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時說過,在預測美元走向方面,編造模式並不比扔硬幣更高明。美元的走勢難於預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美元價值的變化往往 是美元運動自身的反饋,而且,美元具有其他貨幣所沒有的特權。美國出現金融危機,美元理應下跌,但美元的下跌加深了對其他貨幣資產的恐慌,由於美元的國際 地位,大量資產反而流入美元,美元因此逆向上漲。這種走勢不是純經濟原因造成的,也不是純貨幣功能的體現。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遊戲場上,美元既是球員,也是裁判。

  美元貨幣體制是歷史產物,這個論斷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美元制仍然是現行的國際貨幣體制;另一方面,美元制是因為歷史的惰性而延續下來的, 它不是根據今天的國際貿易和金融實際情況而制定的,美元制是按照二次大戰之後的世界現實形成的。當時成文的國際貿易和金融規則到今天不少已經失效。但這些規則所代表的權力分配和金融秩序,仍然不成文地通過美元制而得到體現。這就是美元的特權。在缺乏統一的國際政策的情況下,美元的特權實際上為國際金融秩序編織了一個無形的政策框架。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也許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金融中的領導地位。在歷史上,一個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是同這個國家持有的國際儲備相適應的。因為國際儲備反映了經濟實力的變化。美國當年取代英國的地位時就是如此。不過,那是在金本位體制下。當時的國際儲備是無國籍的黃金。今天,因為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是美元,這種邏輯就被修正了。一個國家經濟再發達,外匯儲備再多,只要美元是儲備的主要手段,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就不得不受美國金融政策的影響。因為美元是有國籍的。美元的特權將美國在二次大戰後的歷史地位定格在國際經濟和金融活動中。

  美元的特權是從哪裡來的

  紐約聯儲去年對美元的國際地位發表過一份報告。根據這份報告,65%的紙幣美鈔在美國之外流通,全球7萬億美元的國際儲備中有2/3是美元資產。全球86%的外匯交易是美元交易。將近一半的國際債務是美元證券。按照紐約聯儲的分析,美元的這種國際地位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歷史的惰性、美國的經濟 以及商品的美元定價。

  美元能夠保持今天的國際貨幣地位,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其他貨幣可以替代它。這種歷史的積澱使得整個國際金融結構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傾斜。正如紐約聯儲的報告所指出的,由於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經濟可以避免外來危機的衝擊,減少貿易和金融的交易成本,降低國際商品價格變動對國內經濟結構的影響, 同時,還可以將美國國內的危機和經濟政策傳導到國外。不必發動貨幣戰爭,美元的歷史地位已經給美國的經濟帶來了現成的好處。

  美元特權同匯率

  通過匯率來調整各國間的經濟關係的機制是一種不完善的機制。固定在一種匯率上,可以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好處,也可以帶來損害。費裡德曼認為,1929年經濟危機時,中國因為採用的是銀本位而不是通行的金本位,所以沒有受到衝擊。但因為貨幣的幣值是根據白銀的價值而浮動的,後來,美國政府為了國內政治的需要大量收購白銀,銀價飆升,中國政府的整個金融體系就因此而崩潰。據卡門·雷恩哈特和坎尼斯·羅格夫對現代匯率史的研究,即使在美元同黃金掛鉤的時候,大部分的國家在將貨幣同美元掛鉤的同時,也還是在實行雙重或多重的匯率制,以避免機械地按照同美元的匯率來調整經濟。匯率的僵硬性往往難於滿足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靈活性。

  1971年尼克松結束金本位制的時候,聯儲主席阿瑟·布恩斯在日記中寫道,這是因為政府完全失去了採取行動的能力。事實上,美元同黃金脫鉤,是因為美國經濟已經無法承受佈雷頓森林體制。今天,美元特權在經濟上並沒有存在的根據:美國經濟的規模無法支持國際美元的活動二次大戰後,美國的經濟產出是世界強國總數的一半,現在,美國在全球出口中只佔13%;1945年和1980年,85%的全球對外投資來自美國,現在美國的份額只佔20%。歷史已經發生變化,如果借用歷史的慣性,以美元為中心,由美國政府來決定其它貨幣同美元的比率是否合理,那麼,就有可能對其它國家的經濟造成損害。按照麥金農的看 法,正是因為日元在國際壓力下相對美元升值過快,才使得日本失去了合理調整分配結構的歷史機遇。南美和亞洲的新興國家在近30年中遇到的打斷經濟發展的金融危機,幾乎每一次都同匯率政策的失誤有關係。

  美元特權與市場

  美元在佈雷頓森林條約失效後仍然擁有特權,在一定程度上同新自由學派的學說有關。新自由學派在這方面有兩個觀點:第一,如果政府完全撒手不管, 金錢流動自身能夠有效地指導經濟活動;第二,只要訴諸匯率市場,貨幣就能準確地找到自身的價值。格林斯潘在2004年說,他認為外匯市場已經有效到能夠隨時通過匯率反映出所有的相關信息。換句話說,一種貨幣只要進入市場,它的價格就是正確的。因此,因為外匯市場每天有4萬億美元的交易量,所以,美元的特權 是通過價格而得到市場認證的。

  市場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市場有有效的、完善的、參與充分的和監管完善的市場,也有低效的、初級的、不具代表性和過度投機的市場。金融交易不僅是商品競價的過程,而且是心理角逐的過程。美元的匯率市場是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不過,即使在這個市場裡,決定美元價值的並不只是美國經濟。這次埃及政局動 盪,儘管美國經濟正在好轉,人們並沒有像金融危機時那樣紛紛湧入美元資產尋求避風港。因為投資者對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和美國政府的債務狀況抱有顧慮。

  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匯率市場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國內使用外匯的企業和個人很少能夠直接進入外匯市場。人民幣的海外流通量也很有限。在歷史上, 以出口型經濟為主的國家的貨幣幣值總是被高估。同時,新興經濟體在上升時期貨幣的幣值也總是被高估。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人民幣匯率市場成為一個相對容易受投機力量影響的市場。投機的力量有可能將人民幣的幣值推到一個同經濟發展現實不相符的高度。以日元的情況為例。布隆博格編制的有一個相關性加權的貨幣指數,數據從1975年開始,包括了10個主要美國貿易夥伴的貨幣。根據這個指數,以這組相同的貨幣為對照,美元在35年中只上升了3%,而日元在同期內則上升了將近400%。美元市場的有效性並不等於說人民幣也有一個有效的市場。人民幣匯率市場尚不成熟,要分析人民幣的合理幣值,需要立體地考查它同多種貨幣的關係,而不能侷限在它同美元的平面的比值上。

  美元特權為美國金融政策提供的優勢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格羅斯最近諷刺地說,他在大學讀經濟學時,教科書只提到貨幣是交易的媒介和財富的載體,現在他才領悟到,在以金融為中心的資本制度 下:貨幣更重要的功能是用錢來造錢。在《福布斯》最有錢的400個人中,將近1/4是靠以錢生錢而致富的。按照格羅斯的說法,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實際上是用錢為手段,從老百姓口袋裡挖錢。因為這個政策所造成的實際負利率和貨幣貶值都意味著人們手中現有財富的銷蝕和轉移。如果美元只是美國的貨幣,這種情況會侷限在美國。但是,因為美元的特權,量化寬鬆政策的去槓桿化效應就通過美元傳導到全球。於是就有了美國製造通脹,其他國家防止通脹的局面。

  巴利·埃森格林是匯率理論和國際貨幣體制方面的專家。他指出,2007年金融危機時美元貶值了8%,由於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特權,美國的債務用美元結算,美國支付國外投資者的利息和股息也用美元支付,美國的對外債務因此減少了450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於美國國內使用的始終是美元,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貶值對美國國內人民的生活基本沒有影響。人們往往將人民幣同美元匯率的問題歸結到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上。其實,人民幣的升值勢必帶動美元的貶值。人民幣是否升值對美國債務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對美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伯南克推行量化寬鬆政是有他的理論根據的。他去年11月在16國歐洲央行會議上指出,因為國際上目前缺乏協調各國經濟的統一政策,因此,在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復甦速度和經濟週期。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是採用兩套不同的金融政策。對美國來說,為瞭解決兩種不同發展速度的不協調,在金融方面可以做兩件事。一是調低美國的利率,一是促使新興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到位。通過買進政府債券來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可以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不過,如果沒有美元特權的存在,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會非常有限。

  美國的利率已經接近於零,因此,要把實際利率降低到負值,聯儲只能買進政府發行的證券來。從理論上說,因為聯儲這次是從機構手裡而不是從直接財政部那裡買進政府債券,因此,量化寬鬆政策並沒有增加美元的發行量。但是,由於這項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預期,大量美元被釋放出來,這些美元流入股市、商品和其他資產,對美元形成下行的壓力。因為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持有大量美元資產,也因為國際商品、證券和債務大量用美元定價,美聯儲的負利息和美元的貶值因此直接或間接地將美國金融資產中的泡沫轉移到其他國家的經濟中。在為美國經濟的加快復甦提供條件的同時,它確實起到了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減緩發展速度的作用。

  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受美元特權的影響

  美元特權在國際金融中的效應就像磁場是物理世界中的效應一樣。美國的金融政策可以從中借力;對中國的貨幣政策來說,因為美元特權的存在,政策動機同實際效益的關係也變得複雜起來。就拿人民幣升值來說,正如卡耐基基金會的尤里·達杜什所指出的,要求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乍聽上去似乎可以解決國際失衡問題。實際上,人民幣升值對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的製造業出口國以及商品和資源出口國的影響遠非一致。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反而會加劇國際經濟關係的失衡。

  有人提出人民幣升值可以幫助解決國內的輸入性通脹問題。如果結合美元特權的因素來考慮,事情就遠不是那麼簡單。智利曾經試驗過使用匯率工具來解決通脹問題。它的央行行長去年12月明確指出,智利再也不會通過匯率工具來控制通脹。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這種做法只會給智利的經濟、金融和債務帶來嚴重的災難。

  人民幣升值雖然可以提高人民幣的購買力,但是,人民幣的升值意味著美元的貶值,也意味著國內買方擁有更多的金錢在國際市場上對同等數量的商品競價。同時,因為大宗國際商品用美元定價。美元的貶值會導致賣方提高價格。再者,如同我們在日本的情況中所看到的,對人民幣將持續升值的預期會持續推高人民幣的幣值。這些都是導致國際商品漲價的金融因素。事實上,自從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只要人民幣升值,國際大宗商品(CRB現貨指數)就漲價。因為並不只有中國是商品和資源的進口國,所以,這種漲價對其他國家也會形成通脹壓力。對於巴西等資源出口國來說,一方面,美元的貶值會造成它們本幣的相對升值, 熱錢流入現象因此會更加嚴重;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導致資源的美元價格相對降低,從而減少收入。美元在國際金融和貿易的定價工具和交易媒介,因此,美元本身價值的變動會改變國際貿易中其他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美元特權與政策偏差

  美國不少經濟學家是貨幣主義者。他們相信金融運作可以決定經濟發展。認為匯率問題可以解決國際失衡的看法也同這種觀點有關。美元的特權更加強了這種錯覺。事實上,金融運作可以轉移財富,但是不能創造財富。量化寬鬆這樣的政策就像是給經濟接氧氣一樣。接氧如果是為了幫助病人恢復自身肌體的正常功能,那麼,這樣的措施是有效的。如果接氧使得病人的正常生活需要依靠氧氣袋,那麼,這樣的措施是有害的。美元鑄幣權的優勢同金本位下一個國家生產金幣的鑄幣權不同。如果鑄造的是金幣,買進金幣的國家和個人通過兌換持有的金幣可以對所有實行金本位的國家索取該金幣所承諾的商品和服務。與此相比,對買進美元的人來說,只有美國是真正必須兌現美元所承諾的商品和服務的國家。美元的特權地位持續越長,美國所負的外債就會越多。

  美元的特權是國際金融體系中一個由於歷史原因而存在的現實。它還將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如同引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樣。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還是對人的一舉一動發生影響。美元特權的存在對美元價格的走向和各國貨幣政策的實施都有一定的制約和影響。因此,無論是分析美元走向還是制定貨幣政策,機械地套用教科書上的抽象理論都會造成失誤。在運用經濟和金融理論來分析問題和指導政策時,應當考慮到美元的特權可能造成的價格和政策的偏差。(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鄭學勤)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曹仁超:兔年港股看好及看淡行業

  2月6日,週日。去年新興市場股票基金資金淨流入共921億美元、債券基金資金淨流入531億美元;反之,已發展國家股票基金資金淨流出624億美元(其中美國佔364億美元)。上述是新興市場貨幣在去年大幅升值的理由,亦是歐洲出現主權債券危機的部分理由。

  去年12月起,資金反由新興市場回流至發達國家,高盛估計,由去年12月起,未來十二個月內標普500指數可上升16%,即今年OECD股市表 現應較新興市場出色,因資金回流。食物價格上升及高失業率問題令不少國家陷入混亂,例如希臘、法國、英國、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及埃及,並不斷向其它地區擴 散。令投資者由去年的進取轉向保守。

  唯一可做 追隨「趨勢」

  QE及QE2至今為金融市場創造了8萬億美元紙上富貴。道指已升穿12000點(但MACD正轉弱),2011年新興市場表現卻令人失望。 2007年10月,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調查結果有62%睇好,之後美股隨即大跌;2009年3月,卻出現十七年內最多人睇淡,美股卻大升;今年1月,有52.3%睇好、 23.4%睇淡,重返去年4月的水平,後市又如何?有誰能預知未來?答案系冇。踏入兔年,我們可以做的事就系追隨「趨勢」,即根據過去經驗去評估事件下一 步發展。至於何時發生?何時結束?木宰羊。

  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資料,2010年美國二手樓成交再減4.8%,至491萬間,為1997年以來最少,甚至衰過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那年;展望 2011年更差,去年12月未售出住宅單位相等於8.1個月供應量(去年11月有9.5個月供應量)。目前美國30年期樓按息率4.74釐、15年期為 4.05釐,看來2013年前,美國樓市復甦已屬很樂觀的估計。今年,美國房屋斷供數字估計較去年上升20%(2010年斷供數字287萬間,較2009 年上升2%,去年銀行已接管超過100萬間房屋,較2009年增加14%;2006年至今,銀行只接管300萬間,仍有500萬間斷供樓未被接管)。 2011年是美股上升帶動美國房價上升,還是美國房價下跌拖垮美股?相信到今年下半年會漸漸清晰。

  去年美國房價回落,令美國人財富蒸發了1.05萬億美元(2010年12月美國房價較2006年高峰期跌了23.2%)。2009年4月至 2010年4月,首次置業有8000美元稅務優惠、換樓者有6500美元稅務優惠,上述計劃在去年4月30日結束,而去年樓價仍能上升的少數城市只有波士 頓及聖地亞哥等。大摩樓市策略師Oliver Chang估計,2012年美國樓價應較2006年高峰期低36%才見底,估計2011年美國樓價再跌6%至11%;換言之,目前美國樓仍未到達具投資價 值的水平。香港上次樓價調整期由1997年第三季開始,到2003年第二季才結束,前後合共六年。

  量度樓價是否合理最有效的工具是房價與租金比率,例如市值200萬元物業,每年收租16萬元,比率是12.5。當樓價升至500萬元、年收租 25萬元,比率是20倍。1990年前香港樓價與租金比率徘徊在10到20倍之間,1990年後香港進入負利率時代,比率維持在20至35倍;1997年 見35倍後,樓價便回落;最近,該比率再次接近34倍。

  港金融業開始受內地威脅

  推動樓價上升的兩股力量,一為租金,二為利率。上世紀50年代香港住宅租金十分昂貴,500方呎單位月租要200元,相等於每月呎租0.4 元;1981年500方呎住宅單位月租1萬元,相等於每呎月租20元。在這段日子租金上升40倍、樓價則升30倍,主要原因租金上升推高樓價上升,隨後利 率狂升,引發1981至82年樓價急瀉40%,結束了這段由租金推動樓價上升的日子。1984年起香港進入由利率回落推高樓價時代。美國10年期債券息率 由1981年15.5釐,降至2008年2.4釐(香港供樓利率則由1981年24釐,降至目前不足2.4釐),利率跌了90%,把香港樓價推高至目前約 9000元一方呎,較1981年高峰期上升8倍。兩大因素加起來,令香港樓價在過去六十年上升了超過100倍!

  最近一次香港所面對的通脹,與1970至1997年那次不同,那次是工資升、租金升、原材料價上升所推動。1997年後香港工資停滯不前,租金 出現V形走勢(即先跌後升);2001年起,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令原材料漲價只推動新興國家CPI上升,理由是生產工序早已從OECD轉移到新興市場,令 OECD地區工資無法再升,只有那些無法轉移的行業(例如金融業)之薪金在過去十多年仍能保持上升。展望未來,香港金融業亦開始受內地威脅;這次香港所面 對的通脹是「輸入式通脹」,跟1970年那次大大不同。

  2011年看好及看淡行業

  過去中國政府把賺回來的外匯用作購買美債,美債多咗呢位大買家,價格自然上升(導致美元利率長期回落)。但這個遊戲已到了告別篇,因中國出口增長率在放緩及中國將部分外匯分散投資(包括購買位處外國的資源)。

  2011年仍可看好行業:1. 出售奢侈品而非出售大眾消費品的行業,因為新興工業國的中產階層正在迅速擴張,他們需要奢侈品去突出自己;2. 健康產品及醫療產品,因「十二。五」規劃支持上述行業發展,而且戰後出生嬰兒自2011年起踏入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3. 買入收租股,因租金仍看升;4. 買入那些能節省勞工成本之股份,因內地工資進入大幅上升期;5. 煤炭股,因油價已升穿100美元。

  2011年睇淡行業/資產:1. 建材股,相信內地樓價今年內見頂;2. 除自住物業外,不再投資第二間物業;3. 出售大眾消費產品股;4. 出售中小型銀行股,投資歐美大型銀行股;5. 出售垃圾債券、美國州政府或市政府債券,集中投資國庫券;6. 選擇性出售原材料股(例如那些硬原材料股、只投資農產品股);7. 出售普通科技股。

  2007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認為中國應將人民幣大幅升值,刺激入口大幅增加及減少出口,但中國不同意;中國政府認為,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應大量購 買債券而令長期利率回落,導致資金向全球流竄,令新興市場CPI持續上升,人民幣只是追隨美元匯價升降而已。中美關係進入同床異夢期。

  在經濟學上,並沒有「短缺」呢回事。今天香港只有18%土地發展成為市區,即大部分土地仍未開發,這便是本港樓價如此昂貴之背後理由(此亦是 1997年7月白眉董一句八萬五,便可將樓價推低65%之理由,因人人明白政府有此能力),但高樓價政策是香港政府用作支持低稅率的代價,香港政府的稅收 來源約一半來自與物業有關項目,加上本港超過11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約全港總人口40%居住),樓價一旦回落,經濟便會立即出現衰退(例如1997年下 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的情況)。過去「八萬五」的教訓,令特區政府再不願做出會引發樓價大跌的「背鑊」決定。不過,世上沒有一項東西是只漲不跌的,香港 樓價上升期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量難民來港開始,引發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樓價上升;另一潮由1969年開始到1997年結束,主要受戰後嬰兒潮推動 (戰後出生一代不但人口數目大增,而且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收入上升,爆發買樓潮)。香港樓價自1997年下半年進入回落期,情況如1990年後的日本及 2006年後的美國。然而,香港另有「新一代」接力,便是1980年後來自內地移民的子女日漸長大,並進入適合結婚年齡,引發2003年起本港樓價另一上 升潮。

  通脹拖低新興市場股市

  低增長、衰退出現的次數增加是公元2000年後的世界經濟大趨勢,理由是IT革命帶來的20年繁榮期到2000年結束;反之,資源產品價格因供 應短缺由2000年開始上升。1967至1980年的環球資源爭奪戰,最後以美元利率升至22釐結束。這次又如何?2000年至今,美股只有波幅沒有升 幅,但黃金及資源價格卻大幅上升。在1970年代,美國政府仍努力去阻止金價及資源價格上升而將利率不斷提高,反之,過去10年美國政府卻不斷減息去維持 經濟繁榮。最近金價由去年12月7日1430美元回落,到底是另一次調整、還是大方向的改變?至今仍不清楚。去年至今,食物價狂升已令不少貧窮國家出現政 局不穩。

  黃金牛市一期由2001年911事件後,聯儲局將利率降至CPI升幅之下開始,到2008年因美股大跌而結束,金價由252美元上升至1000 美元,升幅接近4倍;黃金牛市第二期由雷曼事件引發,資金為避險而流向黃金及資源市場,金價由700美元起步到去年12月7日1430美元結束,升幅約一 倍。黃金會否出現牛市三期(即類似1979年底。因伊朗皇朝倒下,金價在三個月內上升一倍)?埃及危機最終如何結局?對油價及金價影響十分大。

  2010年升幅最大的商品是農產品,例如玉米升幅超過90%、棉花升75%、糖及小麥升47%、大豆升 34%。除了美元貶值因素外,天氣是去年農產品價格急漲的最大因素。俄羅斯、黑海及澳洲等地區去年十分乾旱,今年澳洲又出現水災,歐洲、北美洲、阿根廷及 中國去年的天氣亦欠佳。部分大量生產農產品的國家因擔心糧食價格上漲引致社會不安,已宣佈停止農產品出口,是令全球糧食價上升的背後理由。新興市場CPI 構成部分中食物佔很大比重,其次是工資及租金,上述項目在去年新興市場的升幅都很大,當地CPI升幅擴大引致利率上升,令2011年起新興市場股市回落, 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孟加拉國更回落27%。

  煤價料跑贏油價

  澳洲水災令當地煤產量受到嚴重影響,澳洲煤礦股在1月份的兩週內上升42%,因澳洲產煤佔全球產量三分一。今年中國需要入口煤2.1億噸,較去 年1.66億噸,增加26.5%。自2009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煤入口國(2010年較2009年升35%)。印度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 入口煤估計約1.04億噸,亦較對上年度大幅上升。我老曹估計,2011年煤價升幅應跑贏石油,其次是天然氣自2010年12月亦開始止跌回升。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風電風向生變 行業裂變或使寡頭時代加速到來

  在資本市場曾經風光無限的風電概念股,最近正在退潮。

  2010年10月以來,六家風電公司金風科技(19.37)(00208.HK)、明陽風電(my.NYSE)、大唐新能源(01798.HK)、泰勝風能(34.52)(300129.SZ)、天順風能(22.52)(002531.SZ)、華銳風電(72.88)(601558.SH) 扎堆現身資本市場,令人側目。

  然而,與幾年前資本市場對風電新貴的熱捧不同,這一次它們集體遭到冷遇。截至2011年1月21日,僅有泰勝風能以32.96元勉強維持在發行價(31元)上方之外,其餘五隻股票上市後全部慘遭破發。

  其中,在紐交所上市的明陽風電,股價已經跌至10美元附近,較其14美元的發行價跌幅近30%,而開創A股主板發行價「最高紀錄」的華銳風電,上市當天股價就大跌超過9%,在隨後的七個交易日中一路急挫,跌至72元附近,較其90元的發行價跌幅已達20%。

  2007年12月26日,金風科技在A股上市首日,以138元的價格強勢開盤,以131元的價格收盤,較其36元的發行價,上市當日漲幅超過250%。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資本市場變臉

  上述六家公司中,1月13日在A股上市交易的華銳風電,頂著史上最高發行價的名銜卻首日破發,因此最受注視。

  「我們也沒有想到會跌破發行價,這完全是因為當前股市大勢的原因。」1月18日,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對《財經》記者說。

  在陶剛看來,華銳風電發行價雖然高達90元,但對應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只有24倍。最新發佈的公告顯示,華銳2010年的淨利潤較上年增長50%以上,而且華銳手握大量訂單,未來幾年預期收益還會不斷增強。

  華銳風電上市主承銷商是安信證券。安信證券研發中心風電行業研究員黃守宏表示:「近期股市資金不足,這才是導致眾多股票破發的原因。」

  但即使以今年的預期市盈率來比較,選擇國內上市的華銳,估值也比跑到香港和美國掛牌的金風科技、明陽風電明顯要高。金風H股發行價對應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16倍左右,美國上市的明陽只有10倍。

  香港招銀國際資產管理公司聯席董事鄭磊認為,華銳與金風的業務結構、市場地位、盈利能力及增長潛力均十分接近,華銳沒有依據可以支撐起如此高的發行價,其上市首日盤中幾乎跌停,反映了市場正常的認知。

  比較華銳、金風、明陽三家企業,還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它們都在上市後不久宣告破發。但一開始要價最低的明陽,跌得反而最多。按1月19日的收盤價,明陽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8倍左右,華銳為21倍,金風H股為13倍。

  像這種海內外市場對於中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不同估值,從兩地掛牌的金風身上能看得更清楚。金風H股掛牌以來,表現一直比A股差,華銳上市之前,金風A股一口氣跌了好幾天,但股價仍比H股高將近50%。

  至於龍源、大唐等幾家風力發電企業,赴港掛牌的過程也不盡順利,尤其是去年底剛在香港完成首發的大唐新能源,也是經過幾番努力,最終以2011 年預期市盈率約13倍、每股2.33港元定價,是當時詢價範圍的低位,但最終還是沒逃過破發的命運,而本來打算同期進行首發的華能新能源,在國際路演後由 於定價不理想,最終押後了上市計劃。

  有曾經參與上述風電企業首發的投行人士解釋,除了A股市場本身特有的環境,比如投資產品少、流動性過剩等,國內跟國際投資者對風電行業前景有很不一樣的經驗和預期,也造成了不同市場上市的風電企業,獲得的估值大不相同。

  「風電在歐美發展得比較早,不少歐美投資者看過海外的經驗,擔心在幾年的爆發性增長之後就停滯不前,所以長線基金對風電的態度比較冷淡。」上述 投行人士說。以全球風電設備製造的龍頭企業丹麥VESTAS公司為例,其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風機銷售量同比減少27%,營收減少5%,盈利減少 24%。

  另一位也曾參與風電企業上市的投行人士補充,在國內,上市的新能源企業還比較少,剛好這個行業又受到政策扶助,對於A股投資人來說是新的概念, 「不過,整個風電行業目前還得靠政府的補貼政策,而不能靠營運帶來豐厚的盈利。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講,通過補貼才能賺錢的企業,吸引力會低很多。」

  但從最近半年的情況來看,三地投資者的認識開始有趨同的跡象。

  行業裂變加速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資本市場對風電的認識裂變,緣於風電行業自身正在發生的裂變。

  2005年,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頒佈施行和第二次全國風電工作會議的召開,幾十年來一直步履蹣跚的中國風電產業迎來了徹底的反轉,全球風電行業史無前例的狂飆突進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短短五年間,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增長33倍,2010年末,總裝機4182.7萬千瓦,一躍而居世界頭號風電大國。

  隨著裝機容量的爆增,各路資本蜂擁而入風電設備製造業。「在2005年之前,國內做風電設備的企業不過十幾家,短短五年已經發展到約80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近幾年進入風電行業的。」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對記者說。

  在2006年華銳風電成立之前,金風科技依靠在新疆本地發展風電的天時地利和從德國引進的領先技術,在兆瓦級以下的風電整機設備領域牢牢佔據著龍頭老大的地位。直到2005年,金風科技仍然醉心於兆瓦級以下的風機生產,單機最大容量剛剛達到600千瓦。

  「金風的保守和短視讓它自己痛失了最好的機遇期,卻成就了今天的華銳,改變中國風電行業競爭格局的第一次裂變就在那時發生了。」1月15日,年 過七旬的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王承熙向《財經》記者回顧道。談起當初華銳風電創始人韓俊良向他諮詢從德國引進1.5兆瓦雙饋式風機的情形時,王承熙感慨不 已。

  2005年,當國內所有風機設備企業仍然在專注於兆瓦級以下的風機設備時,尚在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高管的韓俊良正為從德國引進當時歐 洲主流的1.5兆瓦雙饋式風機而奔走,幾個月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同一家德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以不到100萬美元的代價在國內首家成功獲取了1.5兆 瓦雙饋式風機整機設計圖紙。

  2006年,金風意識到了威脅。當年底,金風同德國Winsys公司合作,引進後者的直驅永磁技術,開始研發1.2兆瓦的風機,國內風電行業激烈競爭的序幕由此拉開。

  巨頭競爭的首個結果是市場集中度迅速提高。華銳風電的招股書顯示,2008年,華銳在國內市場的裝機容量已達1403兆瓦,市場佔有率高達 22.45%,至2009年底,其在國內市場裝機容量已達3510兆瓦,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升至25.32%,與此同時,僅華銳、金風、東方電氣(33.69)三家風電整機企業所佔的國內市場份額合計已經高達59.7%。

  而在零部件設備領域,市場集中度亦迅速提高。以葉片為例,國內最大的葉片製造商中復聯眾董事長任桂芳給《財經》記者提供的數字顯示:至2010年,中復聯眾、中材股份、保定惠騰三家國內葉片製造商所佔的市場份額已超過60%。

  另一個結果是,隨著風電設備市場的擴容,市場飽和度迅速提高,國內風電行業開始進入買方市場。2006年-2009年這四年中,國內風電裝機容 量每年都以逾100%的速度擴容。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增速降到了70%以下,任桂芳認為,這是國內風電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的開始。

  而在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副總裁龍辛看來,買方時代的來臨帶給上游風電設備製造商最大的壓力就是必須不斷降低成本以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以單機容量1.5兆瓦的風機為例,其投標價格已經從2006年的6000元/千瓦一路猛降到4000元/千瓦以下,投標價格的大幅下降將使風電設備行業利潤率不斷降低,這不僅意味著新進入者的門檻將大大提高,也意味著行業大洗牌的時機將加快到來。

  未來風電市場競爭格局中,整機企業將減少到十家左右,行業裂變將使得寡頭時代加速到來。」龍辛對《財經》記者說。

  仍是朝陽產業?

  提及中國風電行業的未來,多數人都會以潛力無限來形容,最大的理由不外乎是,中國風電市場未來可開發的空間全球第一。

  「2005年以前,中國風電產業談不上什麼國際地位,風電技術也很落後。五年後,中國風電企業已經可以與世界主流企業比肩,風電技術更是突飛猛 進,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應該歸功於風電市場得到了大規模開發。沒有市場開發,就什麼也沒有。」1月20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對 《財經》記者說。

  秦海岩最怕聽「過熱」一詞。在他看來,共識是明擺著的:要實現中國政府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到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承諾,意味著到2020年風電的裝機容量應該達到2億千瓦左右。

  目前,國內風電裝機容量才4000萬千瓦出頭,以此推算,在未來十年,平均每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應該能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

  秦的樂觀可以在1月初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找到印證。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會上透露,風電是僅次於水電和核電的清潔能源發展重點。 2011年末,並網風機要力爭達到5500萬千瓦。算上未並網的裝機量,今年中國風機總裝機量或將突破6000萬千瓦。僅會議期間披露的風電基地建設項 目,裝機量即達1050萬千瓦。

  相比對未來裝機容量的擔憂,真正影響國內風機製造業發展的是技術自主程度和風電上網困難。

  風電機組主要由塔架、葉片、齒輪箱、機艙、控制系統、發電機等部件組成,其中根據升速系統的不同又分為帶齒輪箱的雙饋式機組和不帶齒輪箱的直驅 式機組。前者由於齒輪箱漏油問題常為業界詬病,後者則因退磁問題而遭指責。這兩種技術出現的時間相差不多,但經過約20年的發展,現在帶齒輪箱的機型佔據 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以華銳、聯合動力、東方電氣為代表的雙饋式機組和以金風科技、湘電風能為代表的直驅式機組分別組成了兩大陣營。

  迄今,沒有人能對雙饋式和直驅式機組的利弊優劣做出一分高下的評判。「主流整機廠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流派作為主攻方向,這其中的不確定性是一旦對手採用的技術流派在未來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自己就有站錯隊伍的風險。」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王承熙告訴《財經》記者。

  王承熙表示,國內已出現過的風機設備問題主要包括齒輪箱漏油、整機倒塌、葉片和主軸斷裂,但這些並不足為慮。「國產風機最大的軟肋是控制策略的設計水平不夠,對進口的依賴較大。」王承熙說。

  另外一些風電業界的人士則不以為然。「因為幾次事故就質疑中國風電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走不長遠,這是杞人憂天。」秦海岩對記者表示,事後調查表明,這些事故多數都是由於安裝過程中違反操作規程造成的,並不是風機本身的質量問題。

  在他看來,中國的風電企業從引進圖紙、聯合設計到獨立設計,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從消化吸收到再創新的路子。比如,金風科技2.5兆瓦直驅永磁式風機技術和華銳風電3.0兆瓦雙饋式風機技術已經完全能代表當今國際最前沿的技術水平。

  「我們已經站在了國外巨頭的肩膀上,在前沿技術上一點都不比國外差。」陶剛稱。他認為一個企業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把生產、質量控制、後期服務等各環節都做到最好。

  更多業內人士表示,並網困難才是風電行業面臨的更大瓶頸。

  儘管國家出台了風電上網補貼政策,並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保障了對風電的全額接收,但由於風電的上網成本明顯高於火電(火電的平均上網電價多數 在0.3元左右,而獲得補貼後的風電上網電價平均則在0.51元-0.61元之間),再加之穩定性能差,需要按1︰1的比例建設備用電源,電網企業對風電 的接入積極性一直不高。按照中國電力聯合會的數據,2009年有24%的新增風機未能實現並網。

  王承熙教授認為,近年來低電壓穿越技術和無功補償裝置的應用使得風電的並網特性明顯增強,但儲能技術仍然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而中國的風資源分佈又多數集中在遠離負荷中心、電網薄弱的三北(華北、西北、東北)地區,這使得在短時間內解決電網薄弱的制約難度很大。

  以上種種,決定了中國風電在可預見的將來還得高度依賴政府補貼。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長期靠吃政策飯的風電行業同水電、核電相比,其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瑞信去年12月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風電、火電、水電、天然氣、核電這五類電力供應結構中,其總發電成本分別為418元/兆瓦時、354元/兆瓦時、296元/兆瓦時、616元/兆瓦時、220元/兆瓦時,水電和核電的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才剛突破2億千瓦,核電的裝機容量才1080萬千瓦,與風電相比,水電和核電技術更成熟,成本更低廉,電能更穩定。」1月21日,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施鵬飛對《財經》記者說。

  施鵬飛認為,從長遠而言,大力發展風電的大方向當然不應該變,變數在於未來一段時間內,風電、水電、核電等在整個清潔能源的大盤子中所佔的比重該如何量化和平衡,在此方面,尚有待國家政策層面的進一步明晰。(《財經》- 李紅兵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