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沿海地區現嚴重缺工現象 珠三角缺工超200萬

  前言:去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 展減速,大量農民工失崗返鄉。春節後,我省大量外出打工農民因找不到工作心急如焚,本報急派6路記者,分赴珠三角、長三角、北部灣等沿海地區採訪,為農民 工異鄉求職探路。今年,情況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由於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

  深圳:大量需要製造業工人

  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深圳的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深圳的製造業需要大量普工,月工資基本在1700—1800元(含加班費),且企業都放寬了用人標準,45歲以內的農民工也能在深圳找到工作。

  昨日,記者電話連線深圳三和職介總經理許琴女士。她介紹,深圳製造業,主要是電子電器、玩具、製鞋、五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缺口很大。為招 到人,現在深圳有些企業變相地、悄悄地增加了工資,普工們每月在加班後的薪水可達1700—1800元,如果加班量再大些,薪水可以達到2000元,但勞 動強度也很大。普工招工標準,許琴介紹說,也放寬了許多,以前都要招25歲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的女性。現在,製造業基本上對學歷沒有要求,性別沒有了限 制,年齡放寬到了45歲以內。

  深圳醞釀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該市勞動力需求人數達194.4萬,求職人數為112.5萬,用工缺口為81.9萬。

  昨日,針對日益嚴重的用工荒情況,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人士明確表示,今年深圳將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深圳市上次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是在 2008年7月,標準為特區內1000元/月,特區外900元/月。有調查數據顯示,70%的人認為深圳市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定在1500元到2000元 之間。

  今年春節前,廣東東莞、中山等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留人的呼聲也甚高。據當地媒體報導,1月末的東莞「兩會」上,市政協委員、長安添誠兒童用品 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福壽大膽進言,東莞最低工資標準應由現在770元調至900-1000元。理由是:一味維持最低工資不變,讓外來人員逐步流向其他城市。 屆時企業有訂單,但招不到人、交不了貨、不得不多付3倍的工資請工來做。

  廣州:節後三大行業缺工15萬

  據廣州媒體報導,廣州加工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等三大行業,缺工最為嚴重,缺工量預計達15萬!這一消息,來自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

  據張寶穎分析,今年的缺工與前幾年所謂「民工荒」時的缺工相比,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當時反映缺工的多數是一些製衣廠、電子廠等簡單加工型企 業,而且企業一招就要數百上千人。今年節後缺工,比較集中在三大行業:加工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的前台和樓面服務員,平均1名求 職者有近5個對應崗位可選擇。

  東莞:「世界工廠」缺工過百萬

  昨日,東莞市最大的人才市場——智通人才舉行節後首場招聘會,200餘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崗位4000多個,吸引了2000餘人進場求職。這些崗位大多是技術和管理性崗位,月薪普遍在1800元左右。

  昨日,智通人才招聘部蔡曉梅經理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稱,由於缺工嚴重,今年東莞的企業招工都比去年「起」得早。去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春節後推遲開工,該市場首場招聘會,也不得不推遲到正月初十舉行。今年,東莞不少企業正月初六就早始「搶人」。

  據東莞媒體報導,從去年8月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用工短缺開始顯現,隨後愈演愈烈。經濟回暖速度之快出乎人們意料,一些企業,幾乎是前腳將工人辭退,後腳即開始招工。

  湖北駐東莞勞務管理辦事處負責人朱智秀,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據他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的信息,東莞目前缺工近30%,已接近該市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狀態。據此推算,擁有500多萬外來打工者的東莞,缺工當在百萬以上!

  節後,東莞缺工最嚴重的是電子、家具、製衣、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線上的普工。

  記者去年採訪過的一名在東莞大朗鎮經商多年的湖北人介紹,以毛織、家具製造業聞名的大朗鎮,眼下多數企業缺工達20%-30%,嚴重的缺工達50%。一家擁有近3000名員工的毛織廠,由於節後訂單大增,缺工達1300餘人,已嚴重影響到該廠的生產。

  此外,由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東莞不少企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型,使得技術工人的需求猛增。據官方消息,目前東莞數控編程、工模具師傅、電工、焊工等技術工人,缺口不下3萬人。

  由於缺工嚴重,東莞許多企業意識到,留住老員工與招聘新員工同等重要。在春節前,一些企業為留住老員工,頻出「奇招」。

  記者瞭解到,為防止員工離職,東莞企業將一個月工資拖後一個月發放已成慣例。但節前,一些企業打破慣例,將兩個月工資拖延到春節後發放。昨日, 在東莞某家具廠打工的湖北公安籍農民工彭遠喜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家具廠由於招不到新人,現有員工只好一人頂倆,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1小時。由於工廠將兩個 月工資拖到節後發,過完春節他不得不再到工廠報到,要不然就「虧大了」。

  還有一些企業,通過上漲底薪,給帶來新人的老員工50-100元獎勵,給新員工報銷路費等方式,留人和招人。

  中山:普工工資上漲30%

  去年2月6日,記者採訪過廣東中山市擁有2600名員工的老牌家電出口企業——高威電器集團。昨日,該集團總經理助理、湖北人張友勝告訴記者,官方測算,目前中山市缺工約13萬人左右,其中普工佔7成,技工佔3成。

  據介紹,由於江蘇、浙江等省份率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給珠三角地區帶來壓力,春節前,在政府尚未上調最低工資標準(770元)的情況下,中山市 一些商會紛紛商議,將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上調30%。目前,中山市的普工和技工的工資,都比去年大幅上漲,不少企業開出的最低工資已過千元。現在,中山市最 缺家電安裝、機械沖壓等普工,普工月薪1500-2500元,電工、焊工、鉗工等技工也大量需要,月薪多在3000元以上,最高可拿到5000元。

  「只要願意到中山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張友勝肯定地說。

  廣西北部灣:3年內可供崗50萬

  昨日,記者從廣西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現在的發展速度,未來2~3年內,可提供40~50萬個工作崗位。到2015年,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需求量將達100萬人。

  據悉,北部灣經濟區主要是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市,該廳透露,在金融危機影響過後,北部灣經濟區拉動就業明顯,特別是製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行業,用工需求量大增。

  柳州市就業服務中心最近公佈的一份用工需求顯示,推銷展銷人員、房地產業務員、機械冷加工工、油漆工、運輸車輛裝配工、冷作鈑金加工工等需求大於求職,其中推銷展銷人員用工缺口達4000個以上。

  滬蘇浙閩:崗位充裕 急缺工人

  「目前工人實在不好招,要是有人請及時聯繫我們」!昨日,記者通過上海招聘網站隨機採訪多家上海企業,得到的答案卻異口同聲。

  記者在楊浦區上海華銘勞務公司發佈的招聘信息中看到,其欲招聘30名叉車工,工資2200元至2800元。記者聯繫該公司招聘負責人徐小姐,徐 小姐表示,去年年初叉車工工資加獎金只有2000元左右。但去年下半年開始,用工日趨緊張,現在雖然將工資加獎金提到2800元,可招聘情況仍不樂觀。記 者問及緣由,陳小姐頗為無奈地說:「現在工人實在不好招。」

  記者又找到位於黃浦區的一家企業,這家企業要招機械工,工資1500元外加獎金。記者撥通該公司聯繫人王女士的手機,她也連稱不好招工。並一再詢問記者:「你們那裡有沒有人來?如果有,請隨時和我聯繫!」

  上海閔行區外地來滬人員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僅閔行區用工缺口就有1000多個,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行業。目前企業紛 紛將工資上漲 10%-20%,卻仍然吸引不到工人。雖說工廠還不至於停工,但影響到企業生產效率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願正月十五之後,用工荒會有所緩解。」她說。

  上海市農民工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趙建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用工短缺勢頭去年4季度就已出現,但就目前來看尚在正常範圍,嚴格意義上還不能 稱之為「用工荒」。目前出現用工短缺,主要是因為去年企業在經濟危機中訂單減少,導致工廠減員。而4季度經濟形勢回暖,企業訂單多了起來。可一時難以找到 這麼多工人,以致生產受到影響。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流水線甚至開不了工。現在,不僅用工成本增加,工人對工資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目前上海普通工 人月薪 1500元左右,很多工廠雖有不同漲幅,也一時難以招到工人。

  昨日,記者與晉江市人才交流中心李燕平先生聯繫。他介紹,晉江市現在需要大量管理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由安踏、利郎、盼盼等20家名企組成的 「晉江市知名企業招聘團」,計劃3月6日來武漢科技會展中心,參加湖北人才市場舉辦的招聘會「解渴」,希望湖北的求職者前往應聘。「可以肯定地說,今年招 的人才比去年要多!」李燕平說道。

  和往年一樣,今年的招聘宣傳單上,各單位仍然把待遇放在首位。記者與去年曾採訪的福建溢豐(萬利來)鞋服有限公司人事部負責人張龍豔聯繫,她還 是那句話:「招工時,招聘單位都在比待遇!」李燕平稱,為了招到緊缺的一線普工,這次招聘將打破常規,除了在人才市場舉辦招聘會外,還將組織企業赴各個鄉 鎮面對面地招聘普工,完成招聘後,及時統一組織應聘的人才抵晉,防止應聘人員流失。

  據李燕平介紹,晉江企業招聘將重在鞋類、裝備製造業有關工種。如車工、擋車工、包裝工、機修工、清潔工、電工、保安、倉庫統計員等都會受到歡 迎。一般來說,普通工人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還可以享有每月滿勤獎、法定帶薪休假、享有工齡獎、醫療互助保險等。對於管理型人才和特別工種的技術型人 才,待遇更好。

  「現在缺的不是技工,缺的是一線操作工!」昨日,崑山知本人力資源公司盧先生如是說。

  盧先生連日在崑山招聘網上發佈信息招聘流水線操作工,提供月薪1500-2200元。但至今仍然沒有招到足夠的工人。

  崑山市委宣傳部新聞發言人李金海介紹,隨著去年經濟形勢回暖,崑山也出現用工短缺問題。為此崑山市組織有關部門分赴西北、中部多個省、市、自治 區招工。並先後與14個省、46個縣市建立了校企合作,及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基地。與此同時,還建立了企業用工需求定期分析報告,和重點企業就業情況預警監 測制度。每季度對用工規模在100人以上的企業,開展用工信息調查監測。即便如此,部分企業仍要面對工人「春荒」。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最需要人手的 流水線上更顯捉襟見肘。

  大年初六,溫州市職介中心節後開市,雖然尋工者依舊絡繹不絕,但與往年人頭攢動的情形相比,今年還是顯得冷清了不少。

  昨日,溫州市職介中心信息科戴琴蘭科長告訴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正月初六下午4點半,共有383家單位登記招工,但求職登記只有306人,成功266人,還有5627個崗位虛位以待。

  溫州勞動保障局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副書記王歐翔稱:目前,隨著經濟穩步回升,溫州企業對工人的需求大幅增加,從職介中心開市兩日的情況看,今年企業用工崗位充裕,但求職民工卻比去年要少,今年民工求職會較從容,且有較大的挑選餘地。

  戴琴蘭科長稱:從這兩日的用工信息來看,今年用工薪酬同去年相比略有增加。去年,溫州市多數工種的平均月工資為1200元,今年企業招工開出的最高月工資為3000元,最低也有1000元,多數工種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1400元,較去年增加了一、二百元。

  記者瞭解到,溫州勞動力市場目前出現用工缺口的行業主要還是傳統行業:服裝鞋子、五金打火機、電子電器等。其中缺口最大的5個工種是:普工、服務員、學徒工、平車車工和注塑工。普工、服務員、學徒工三大工種居需求缺口前三。

  據悉,今年因為溫州的大部分企業開工晚,民工返回溫州時間也相應推遲。目前來職介中心求職者,大部分以在溫州過年的老員工居多。據預測,隨著企業在正月十二前後開工,大部分企業會在老員工返溫之後進行梳理,屆時真正的求職高峰將會出現在正月初十至十五期間。

  據悉,為方便企業和求職者,市職介中心還將在正月初十、正月十三、正月二十舉行三場「2010公共就業服務『春風行動』專項活動」,為求職者提供與企業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目前已經有40多家企業登記。

  溫州目前需求排在前十位的工種為:普工、營業員、服務員、學徒工、注塑工、保安員、裝搭工、保潔員、駕駛員、機械車工。

  昨日,寧波市人力資源市場正式開門迎客,寧波迎來了春節後的第一波求職熱潮。

  據瞭解,寧波市區的民辦職介早就紛紛開張,有的甚至在正月初四就正式開門迎客了,比往年提前了好幾天。粗略計算,每家民辦職介都有上千條招聘信息,不少企業一招就是三五百人。

  寧波市人力資源市場一名工作人員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只要不挑不揀,求職的農民工一般能很快找到工作,現在寧波的企業太缺人了。」

  據瞭解,今年到寧波求職,除了選擇多外,工資也漲了不少。去年普工包吃住一般是每月1300元,現在基本1500元起。一般工種的月工資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漲了100-300元左右。

  寧波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用工統計信息顯示:當前服務員、普工、縫紉工最為緊俏。其中,應聘服務員基本上是拿著介紹信去報到,就能直接上崗;普工和縫紉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對經驗的要求也比往年低很多。

  為有效緩解節後企業的季節性招工難題,在節後近一個月內,寧波市各級人力資源市場將連續推出109場勞動力供需洽談會,所有求職者一律免費進 場。其中,寧波市人力資源市場在2月21日至3月28日期間共安排了18場勞動力供需洽談會。春節後的第一場勞動力供需洽談會定於2月21日(正月初 八)。市場地址為:寧波市海曙區鄞奉路187號。

  據悉,寧波大多數企業要到初八上班,正月十五起就是找工作的高峰期了。農民工可以利用正月初八到十五這段時間求職,成功率比較高,選擇多,面試後就能上崗了。(武漢晚報)

珠三角節後招聘會求職者遠低預期 用工荒將持續

  節後人才招聘會開市 求職者遠低於預期

  本報深圳2月20日電 (記者 武欣中) 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位於東莞市長安鎮的匯安、智通兩大人力資源市場分別舉辦了虎年首場人才招聘會。

  記者在招聘會現場看到,雖然入場招聘企業不少,但求職者人數卻遠低於預期。人才市場負責人及現場企業招聘人員均預計,去年9月爆發的「用工荒」今春還將持續。

  春節過後歷來是人才市場最火爆的時候。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位於東莞長安鎮的匯安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在這家號稱中國最大的單層人力資源交流市場 內,節後首場招聘會吸引了80餘家企業進場,其中不乏來自深圳、順德的企業,但前來求職者卻不多。匯安的企劃人員告訴記者,或許是因為返程高峰未到,今天 進場的求職者只有七八百人;在去年的求職高峰期,一場招聘會曾吸引8000人入場求職。在另一家大型人才市場「智通」的門前,記者看到,電子顯示屏前的求 職者也只有幾十人。

  與去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工廠推遲開工不同的是,今年由於訂單充足,不少工廠春節剛過就開工了。一位來自深圳的五金製造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告訴記 者,他所在的企業大年初五就開始上班了。由於春節前工人大量辭職致使人手緊張,廠裡「滑板車」的產量被迫下降了一半。目前,工廠缺工人數至少在500人以 上。即使在工廠門口擺攤招聘,一天也只能招到20多人。

  記者在招聘會現場瞭解到,由於用工荒的持續,很多企業主動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待遇,底薪增幅普遍在100元以上。匯安人力資源中心市場策劃許獎 說,即使這樣,「用工荒」特別是基層作業人員的短缺狀況預計會持續到五六月。因為隨著長三角、內地及西部城市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求職者開始「就近擇業」, 珠三角地區很難延續往日對務工人員的那種強勁吸引力。(中國青年報)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2010:窄門前的中國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新約·馬太福音》 

  「靠!」

  國貿橋下,面對轟然拔起的CCTV大樓,遠道而來的朋友顯然被震懾住了:230米高的建築,頂部橫結構懸在180多米的高空,向外橫挑70米, 組成的強烈不規則幾何體,在CBD上空藐視一切,時刻提醒著你是多麼渺小……一種對「超一流」的自聖與膜拜,被建築語言空前兇猛地傳達出來。

  穿過工地圍牆,近距離觀察這座「21世紀新標誌」,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文化心緒格格不入的失衡狀態:暴露在外的菱形鋼網捆綁著灰 澀粗重的軀體,摺疊向上之後再扭曲回來,插入自己的身軀……縱橫交錯的網格、斜長方形中空、非垂直切割線,在生理上激化出一種無法化解的緊張感。

  「如果把這些超強對比的視覺壓力,與那場氣味詭異的央視大火事件混合起來,可以完美註解當代中國。」指著眼前那幢正在被修繕的焦黑副樓,這位在 加拿大研究政治學的朋友感慨到,「從外面看,大國崛起的氣勢無所畏懼又無所不能;從裡面看,危如累卵的空間又充滿了不安、焦慮和衝突。」

  他稍嫌主題先行地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過去十年,這個主題幾乎沒有變化,即使變化也只是體量上的變化,而且這種體量變化甚至更加加固了這個主 題。」在他看來,剛剛過去的2009年,中國主題幾乎被加速演繹到一個難以駕馭的新高度:「大國和平崛起」逼出了G2;「內部矛盾緊張」造就了一浪高過一 浪的網絡潮詞:「鄧玉嬌刺官」、「躲貓貓」、「綠壩」、「開胸驗肺」、「欺實馬」、「被增長」、「臨時性強姦」……

  對於前者,可能沒有誰能比2009年就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體會更深。「總理先生,你準備好了和我見面嗎?準備好了嗎?」當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 走到無果而終的最後一刻,奧巴馬邊走邊喊,直接闖進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基礎四國」立場協調會時,已經暗示了全球大國地位升降的新變化。日本《選擇》月 刊2010年1月號刊文解讀到:「實際上,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在100多個參加國的注視下推動達成了協議案。只要是涉及政治行動,我們總能清楚 地看到中國和美國一起成為國際舞台上兩個閃耀主角」,總而言之,「如果沒有中國的合作,美國將無法解決世界問題」。

  對於後者,2009年發生的三大社會突發事件給出了最慘烈的註解:烏魯木齊打砸搶燒、通鋼工人打死民企管理者和唐福珍反抗拆遷自焚。這些慘案直 指當代中國最不穩定的社會情緒:民族關係緊張,社會階層衝突和官民矛盾突出。而這三大矛盾的矛頭又同時指向唯一的根源——強烈不公平下過於懸殊的社會發展 差距。

  「打著國家利益的旗號,打著服從大局的旗號,用推土機粉碎掉人們的基本生活,這是什麼法律問題?」面對電視畫面中唐福珍冷靜地將汽油澆在身上並 點燃自己,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蕭瀚2009年11月27日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道,「我要說,這跟什麼狗屁法律都沒關係,這只是個簡單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 問題:你們是不是人……金牛區天回鎮政府,你們沒有任何存在這世上的必要,願天下所有最惡毒的詛咒都在你們身上應驗,願你們入火獄而永不得拯救!」

  十年來,在高速增長的經濟推動下,成功的好像愈發「成功」,失敗的又似更加「失敗」,這種「雙面神」般的中國主題一時間遮蔽了所有有關我們這個 國家的彈贊。在「成功」糾結「失敗」的自己與自己撕扯下,站在2010年的門口,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們會選擇什麼?我們會走向何方?

  我們眼前是一道窄門。

  天命中國

  1月21日,在國新辦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公佈了2009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測算,全年GDP實現335353億元,按可 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中國GDP「超八」的消息瞬間傳遍整個依舊憂雲籠罩的世界,全球股市衝動一片。人們都在矚目中國又一次驚豔增長時,可能誰也 沒有注意到,一個更加驚人的數據同時出現了。

  根據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定下的目標,GDP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也即2020年中國GDP要達到357616億元。那 麼,在2009年335353億元的基礎上,2010年只要再增長22263億元,也即GDP再增長6.6%,就能提前10年完成「十六大」提出的GDP 戰略目標。

  面對過去十年的中國在東亞建立的經濟偉業,1月6日,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佩特拉斯在西班牙《起義報》上撰文對比了「9·11」以來的一對輸家 和贏家:「美國在亞洲尋找地位無足輕重的軍火買家,而中國則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等重要經濟夥伴大力簽署貿易和投資協議;美國利用國民經濟為海外戰爭融 資,中國則開發礦產和能源資源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美國投資軍事技術用來對付衛星國家的國內騷亂,中國則投資民用科技創造出口競爭力。」

  他接著調侃道:「中國投資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美國則軍事打擊這些國家;中國出售阿富汗人民婚禮用的盤子碗碟,美國則轟炸阿富汗百姓的慶典活 動;中國不資助種族戰爭,美國則組織『顏色革命』;中國吸引全球消費者,美國則在國內外製造恐怖分子;中國自給資金發展經濟貿易和運輸系統,美國則因無休 止戰爭、救市和發展非生產部門而讓國庫負債纍纍,同時讓成千上萬的人失業……」

  2009年1月20日,小布什離開白宮的那一刻,美國的戰略家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伊拉克冒險行動無意中產生的最重要後果,就是全球經濟中心向東亞回歸、東亞經濟中心向中國回歸的加速——中國是美國反恐戰爭的真正贏家,無論美國能否成功打垮基地組織和伊拉克的叛亂。

  在這個圈子裡還流行著一個笑話:「美國打冷戰,日本獲勝;美國打反恐戰爭,中國獲勝。」

  這個笑話的確抓住了過去60年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正如克魯格曼所言,美國「對中國購買美元已上癮」,實際上對中國提供廉價商品也已上癮。 如果要結束這種情況,首先必須接受痛苦的「戒毒」。然而,廉價的中國信貸和商品的湧入不僅使超級富豪獲益,同時也使美國較低的社會階層獲益。於是,阿富汗 戰爭和伊拉克形勢越惡化,美國政府對這種依賴就越難於戒除。

  美國資深記者Ted C. Fishman對此總結說:「入侵伊拉克不僅絲毫未能為第二個美國世紀奠定基礎,反倒毀壞了美國軍事實力的聲譽,進而破壞了美國及其貨幣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中心地位,並加強了中國在東亞乃至以外地區逐漸取代美國領導地位的趨勢。」

  中國「鷹派」學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問題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木把這歸因於「天命」。在他看來,近代史以來,中國多次在生死考驗面前化險為夷: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肢解中國之際一戰爆發,中國得以喘息,民族資產階級迅速發展並接近統一中國;1940年代,日本已將中國分裂成幾個傀儡『國』,與此同時赳赳武夫東條英機上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迫使日本兩面作戰,結果在中美夾擊下日本完敗,台灣回歸中國……1999年,李登輝操弄『兩國論』妄圖分裂台灣,結果台灣大地震,震得李登輝銳氣大 挫;2001年小布什上台全面遏制中國,結果『9·11』爆發,美軍揮師中東並深陷伊拉克;2008年4月,西方聯合起來在西藏問題上刁難中國,在奧運期 間又將中國股市砸到谷底,沒想到9月中旬雷曼兄弟倒閉,整個西方世界陷入自1929年以來最深刻的經濟危機,尤其重創美國經濟。」

  如果說中國的復興崛起真是天命,那麼,「天命」之後的現實「氣運」又是什麼?

  1月16日,《時代》週刊2009年年度人物揭曉,「中國工人」當選。《時代》週刊評價稱:「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時期,中國經濟仍在高速發展,並逐步帶領全球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功勞首先要歸功於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中國工人。」

  當肖紅霞、彭春霞、黃冬豔、邱小院四名女工拘謹而疲倦的神情展現在世界面前,上至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誰都知道她們所代表的「中國工人」群 體,並沒有公平地分享到「大國崛起」、「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帶來的發展紅利,超時工作,低廉工資,頻頻欠薪,是她們絕大多數生存狀態的現實。

  當過去的一年中國媒體將聚光燈照射在政經大人物及其制定的「宏偉大政」之上時,不能不承認,是美國的輿論旗手發現了「天命中國」的真相——億萬像藍色工蟻一樣默默承受、默默勞作的「中國工人」。「中國奇蹟」的光芒,不僅來自中國工人們的汗水,還有他們委屈的淚水。

  採訪中,一位中國社科院研究大國政治的學者更願意在這個層面理解「天命」二字:「『天祐中華』不假,但鴉片戰爭170年來,中國不亡、傳承不斷,我還是相信在於中華民族擁有勤勞堅韌、自強不息的億萬底層。」

  「圖釘」社會

  「中國的社會結構就是一顆大圖釘。」這個「億萬底層」的具象概念,在民間學者王利的研究中有非常紮實的數據支撐,「中低收入者佔就業總人口85%以上」。

  這位精於統計研究的民間學者原本毫無機會獲取被國家統計局「封鎖」的數據真相,但200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開展的全國第六次職工調查給她「打開了大門」。

  「由於全國總工會調查將『職工』範疇擴大到了私有企業,由此獲得了比較準確的『職工平均工資』數據。」她發現,全總調查得出職工平均工資 16395.48元,比國家統計局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口徑所統計的職工平均工資24932元要低44.4%,「全總的調查還發現,72.4%的普通工人收入 低於全國職工平均收入,普通工人中55.5%的人月工資收入低於1000元,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

  王利將全總的調查數據和2008年《中國統計年鑑》結合起來核算,真相出來了:2007年,7.32萬億元的中國勞動者勞動收入,只佔25.15萬億國民總收入的29%,每個勞動者的平均年收入9500元,月收入792元。

  與此同時,2007年中國有條件地參與了共有147個國家參加了的「國際價格比較」項目,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在2008年發佈的《國際比較計劃》 中,中國購買力水平評價因之下調。報告認為,2004年中國有2億人平均每天實際消費水平不足0.42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這就是2億赤貧人口,佔當時 全國人口比重達15%。

  在王利看來,「在中國這個『大圖釘』社會裡,釘面就是底層,是『尚能維持溫飽、勉強維持溫飽以及還不足以維持溫飽』的大多數,釘桿是富起來的少部分人,頂尖是『因得勢而致富』(哈耶克語)的極少部分人」。

  那麼,為什麼國家統計局會得出24932元的「職工平均工資」呢?秘密就在於,經過了1990年代末國企改革「大下崗」的折騰,進入統計的「職 工」現在只佔極少比重,但統計的產值總額和總收入卻包括了1.5億農民工的創造。也就是說,分母中將農民工排除在外,分子卻包含他們的勞動,自然就出現了 備受嘲諷的「被增長」和「職工工資兩位數增長」。

  「中國工業企業的平均工資——不是統計部門公佈的那種平均工資——多年來不是在與國際接軌,而是在與農民收入接軌。」王利指出,正因為有了不怕 工資低、只怕幹不上活的農民工墊底,城裡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大可以將農民工工資壓低再壓低,「向管理要效率」就永遠停留在口號上。

  比如,「中間投入」佔產值之比越高,企業效率就越低。1980年代至今,中國企業一直高居73%左右,而英、德、俄、日等國只佔60%多。但 2007年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經營盈餘佔總產值之比為23.4%,竟然比英、德、俄、日等國高出近10個百分點。據此,王利的結論是,「只能說,包括國 有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創造的『效率』,絕大部分是建立在對廣大農民工勞動力收入的不斷壓榨。」

  這位多年從事審計工作的民間學者感慨地說,在歷年聯合國工業統計資料中很難找到工資總額佔總產值之比如此低的國家,她強調:「提高製造業乃至整 個工業和中低端服務業的普通勞動者報酬,這不是對普通勞動者的恩賜,更不是在剋扣經營者的利潤,而是要在良心上還普通勞動者一個公道。」

  記者在採訪中得到了一份山東省民意調查中心在2009年10月底至11月初所做的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內容是「山東省公眾社會心態」,樣本選取濟 南、青島、臨沂、濰坊、菏澤5個城市市民。調查結果同樣令人震驚:在「認為社會公平」和「認為社會不公平」兩個選項中,超過45%的公眾選擇了後者;在認 為社會不公平的人群中,有77.6%的人認為社會不公平現象達到嚴重水平。這一群體認為,當前社會突出的不公平現象主要為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就業機會不公 平,分別佔64%和33.6%。

  所有被調查者中,有84.8%的人認為目前整個社會收入差距過大;近60%的公眾認為近十年來獲益最多的群體是黨政幹部,私企老闆和國有、集體 企業領導及管理者位居其次,工人和農民被認為獲益最少;權力被認為是導致社會不公平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當前容易獲得高收入最重要的因素。

  建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新世紀10年之際,形成當下這樣一個社會收入分配格局、社會分層結構和公眾社會心態,任其繼續,「大國天命」無異於「大國賭命」。

  「奪食」

  1月23日,一則「柳州米粉廠集體漲價遭全體市民拒吃,致銷量劇降五成」的消息傳遍全國。在當地論壇裡,網民公開詳細數據,認為此次漲價並非廠家所說的「原材料上漲」,而是「有人幕後操縱企圖壟斷」。

  這種「想盡辦法」與民「奪食」的場景,幾乎成了過去一年在應對金融危機旗號下國內各類分利集團競相表演的節目。比如,2009年下半年,在不公 開成本信息、價格聽證不透明的情況下,壟斷集團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唱著價格改革和節能減排的調子,迅速啟動油、水、電、氣、暖等最基本民生消費品的「漲 價潮」。

  最震撼人心的「大製作」還是來自於房地產。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公佈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6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增加超過100%。排 名前2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8019億元,同比增加160%。其中,杭州市以創紀錄的1200億元奪魁,同比增長393.22%;上海市1043億 元位居次席,增長180%;北京市928億元穩獲第三,增長83%。

  這三大城市也將「土地財政」演繹到了癲狂狀態:杭州市1200億元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520.79億元的2.3倍;北京市的這一比重達到45.9%,上海市也達41.1%。

  在這些壯觀景象的後面,就是2009年的「房價飆升」和「『地王』橫行」。

  央行一位研究官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的依賴,土地買賣炒作、持有環節的稅收制度的缺失,城市化與保障性住房稀缺矛盾,導致了商品房剛性需求,「房地產泡沫早在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從寬之前就已存在並比較明顯了」。

  之所以在2009年激化成一場廣大普通居民在房價、拆遷上,與地方政府、地產商集團之間「生死搏鬥」式的對峙,關鍵在於金融危機「阻礙」了外部 增量式的繁榮,因體制固化已經對利潤高增長形成深度依賴的分利集團,毫不猶豫地轉身於內部,通過驅動行政力量強行控制和分割存量,將一場外部經濟危機推演 向內部社會危機的方向。

  比如,2009年各地方的拆遷熱潮,引發了全社會對《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集體聲討。但現實是,幾乎每一戶遭強制拆遷的家庭都拿著《憲法》 這樣的根本大法,和《物權法》這樣的「私法之母法」,與拆遷方手裡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對峙,結果都是「在死傷中紛紛敗陣」。

  《物權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孫憲忠為記者揭示了已不成秘密的秘密:「在《物權法》頒佈之前,就開始對有關拆遷和徵地的條例進行修訂。原來預定《物權法》2007年10月1日生效時,新條例就應該頒佈出來。但壓力太大,沒有出來。」

  孫憲忠直接指稱這個壓力就是「地方政府反對」。徵地拆遷原本是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之間協商,「現在的政府實際是在經營土地」。他舉例說,上海一畝土地最高補償30萬元,政府轉手交給企業可能就是幾百萬,其中巨大的差額作為「第二財政」收入政府囊中。

  在這種巨額利益驅動下,地方利益勇於赤膊上陣,拒抗國家大法的決心超級強硬。也就是說,這場憲法和法規之爭的實質是一場利益之爭,面對靠土地來增加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老百姓手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物權法》,實際上是一個被拆掉引信的「手榴彈」。

  這種驅動力之強大甚至連政府官員自己都震驚不已。一位財政部官員私下向記者感嘆:「年初,全國財政收入預算增長目標定為8%,我們內部很多人都 不看好。沒想到財政收入在5月份止跌回升,隨後增速開始連續爆炸式增長。最後到12月,當月財收增速高達55%,實在難以置信。」

  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以專業眼光為記者繼續解剖這種驅動力。2009年,企業所得稅同比只下降0.3%,個人所得稅增長了 5.9% ,「如此深重危機,企業所得稅基本未降,個人所得稅持續增長而且比率不低,可見企業利潤中很大部分交稅了,居民交的所得稅甚至逆勢增長。這只能說明財政收 入兩位數的增速並非市場恢復所致,大部分源於徵收力度極大增強了。」

  在這裡,他又提到了非稅收入,2009年1-11月份,全國非稅收入7705.84億元,同比增長27%,「前三個季度,稅收只增長了 2.2%,而非稅收入卻增長了33.1%。非稅收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加快的呢?5月份,增長了130%。這說明,各級政府藉著此次危機的『東風』,預算外 徵收再次迎來一個高潮,新的收費又層出不窮地出現。」

  「所有這些都是『生掏』出來的,現在『查稅風暴』還在繼續,『生掏』就不會停止。」 李煒光說。

  1月10日,財政部長謝旭人公開了2009年的財收數據:全年財政收入68477億元,增長11.7%,不但遠超8%的年度目標,也遠超 8.7%的GDP增速。相比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5%。這暗示,無論是繁榮還是衰退,在現有體制 下,「老百姓永遠跑不過國家」。

  對這種危機下的「奪食」,官方喉舌《瞭望》週刊去年11月底刊文做了難得的揭露:

  「在『對上負責』、『GDP掛帥』考核體制的逼迫和驅動下,無論是省市還是縣鄉,時刻不忘在經濟發展中放手一搏,為了獲得更漂亮的陞遷政績,為 了搶奪更多的納稅財源,不顧捉襟見肘的財政基礎,不顧生態脆弱的地理環境,不顧寶貴有限的土地資源,舉債建設、賣地招商、引污辦廠、『土匪』施政、『刮 地』斂財……而歷史證明,這些『轟轟烈烈』的『帶病發展』,大部分都以巨額的地方債務和銀行不良貸款告終;『焚林而獵』的『短期行政』,無一不釀成危害社 會穩定的隱患因素。」

  「吃人」的房子

  「現在,房地產泡沫就是中國的真正隱患。」

  一位央行官員告訴記者,目前,北京、上海的房價收入比已高達18倍,遠遠超過了國際上普遍公認的4-6倍的安全線,全國多數大城市甚至許多二線 城市的房價泡沫已成。房價、地價猛漲,最得益的是地方政府和地產商,受傷最重的是尚未置業的老百姓和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家庭因陷入「房奴」不敢消 費,生活壓力大增;高房價抬高商業成本,企業因職工工資上升而逐步喪失競爭力,如果不增加工資,職工就買不起房子,企業就留不住人才;大中城市越來越不適 合製造業的生存,產業資本大量從製造業轉往房地產行業;銀行貸款則有可能因將來房價回調四成以上而損失慘重、甚至有可能誘發巨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過去一二年,凡是出面為房價辯護的官員學者,幾乎無一不受到民眾的痛批,周久耕甚至因此而遭到了網上人肉搜索。」他認為,一部《蝸居》道出了 大多數民眾的心聲,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好評,「這實際上已充分反映了民心所向。宣傳部門應當將《蝸居》列為各級政府組織收看的電視劇,以便清醒各級幹部的頭 腦。」

  這位央行官員所痛心的房市逐利圖,其實就是印證與民「奪食」的完美案例:國有企業和壟斷勢力憑藉體制優勢,將原本用於振興實體經濟的超量銀行信貸轉手放入土地市場,並推高房價,其實質就是危機下對社會財富鎖定或卡位式的強行圈佔。

  目前,國資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過70%均有涉足房地產業。其中,主營業務和房地產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多達80多家,分佈在鋼鐵、冶金、醫 藥、農業、化工等各個行業。有數據顯示,央企中僅母公司和二級企業設立房地產公司的房地產資產總量,目前已高達1800億元人民幣。2009年總價和單價 「地王」前十名中,國企各佔8席。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汽車、房地產作為我國整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一點也不能動搖,不但不能動搖還要進一步發展,因為他們關聯度高,「汽車關聯100多個行業,拉動鋼鐵、電子、化工、橡膠工業,還可以玻璃工業、座椅拉動紡織業和製革工業;房地產上游可以拉動鋼鐵、建材水泥,還可以一直拉動到家用電器,家裡新買一個房子,換一個電視,甚至紡織業也被它拉動了,窗簾也要換新的。」

  「沒有房地產業,他們無法存活。」姚景源的表述被獨立財經評論人葉檀視為一個吸食「房地產鴉片」上癮者的自白,「政府過於依賴房地產,在房地產 尾大不掉之後倒過來強調房地產的重要性,被斥為養虎遺患。這些人忽視了一個事實,在房地產市場的『虎』正是地方政府、地方與央企。」

  英國16世紀「羊吃人」的故事,在21世紀初的中國變成了「房吃人」:因天價房價被「吃」,因土地違規圈佔被「吃」,或者因強行拆遷被「吃」……

  2009年12月2日21時30分,央視《新聞1+1》播放了《拆遷之死》的新聞節目:「11月13日早晨,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金華村發生一起 惡性『拆遷』事件,女主人唐福珍以死相爭,未能阻止政府組織的破拆隊伍,用身潑汽油自我燃燒的方式於樓頂天台做最後的抗爭。可惜自身燒得面目全非,也未能 阻止政府的強行拆遷。」

  「雖然被拆戶控訴政府暴力『拆遷』,但政府部門卻將其定性為暴力抗法。政府派人在醫院嚴密控制,防止家屬隨便接近被搶救的唐福珍。最後不治身亡 很長時間了,政府拒絕家屬靠近。有人不斷地質問,『親人死去了都不讓見一面,你們還有人性嗎?』一位幹部模樣的人回答說,『你們要冷靜,我要請示一下領 導……』」

  這些畫面永恆地烙在了2009年的中國記憶中。

  那麼,中國房產需求真的緊張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嗎?

  房地產界資深人士、北京房協住宅學術委員會委員蔡金水告訴記者:「實際上,不算開發商手裡未售出的空置房,全國城鄉就有30%、100多億平方米的住房閒置,常年沒人居住,卻有將近一半城鎮人口的居住條件惡劣。」

  他介紹說,一方面,在城裡,這些年新建的豪宅別墅、高級公寓、新住宅常年閒置;去農村,常年沒人住的房子也大都是新房、好房,都是農民工掙了錢回家新蓋的。這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是新蓋的新房、好房,越大量閒置。

  另一方面,2.3億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絕大多數是居住在簡易工棚、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農民房、城裡的地下室、群租房裡;城鎮居民中,也還有 1540萬戶、約5000萬人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其中有1000多萬戶、3000多萬人還住在棚戶區、危房改造區中;2000-2009年我國畢業大 學生人數共計3275萬人,其中至少有1000多萬人是漂在城市中租房打工的「蟻族」;在買了房的城市居民中,又有幾千萬人背負著4萬億元房貸,在當「房 奴」;還有幾千萬人買了70多億平方米、至少七八千萬套小產權房,連合法產權都沒有,財產難以得到保障。

  曆數我們住房的真實現狀,這位原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認為,發展房地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解決全體人民的住房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增加GDP、增加政府政績和財政收入,更不是為了增加官員的尋租機會和開發商的暴利。

  「改革死了,『王爺』當道」

  「現在不是1978年,人心已經變了。不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比30年前更困難,不是我們連『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魄力都丟到爪哇國去了,而是慾望和私利已經無孔不入。」

  「改革死了,改革在1998年,最晚在2000年已經『結束』了……後面出現的都是心照不宣的扭曲權力,為某些人的個人利益最大化服務。不就是 幾個人關起門來把事情定了麼?甭管是土地紅線,還是經濟適用房,還是徵地拆遷,不再是『嘗試-糾錯-再嘗試-推廣』的問題,而是怎麼做對我有利,對我個人 有利。」

  「這個出發點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對這幾個人來說,你不要約束我,我也就不揭發你。大哥別說二哥,都是那麼回事。大家面子上還保持個老大、老二的關係,其實誰能真服誰啊?誰不知道誰都不乾淨嗎?」

  網民「小米」這段激烈的言辭噴發出來,幾乎每個批評其情緒化的看客,都不得不承認「切中了要害」。尤其是「改革死了」的斷言,如果是從改革的公正、公平和公開角度去理解,如果是從2003年3月國家體改辦撤銷的事件來定義,也未嘗不是真相。

  作為承擔中國改革設計的政府機構,已死了6年的體改辦有著曲折跌宕的悲歡經歷。

  改革之初,被委任主持改革開放的趙紫陽,手中沒有一個可以用來完成此重任的執行機構。這位政治家在1980年5月設立了一個臨時辦事機構—— 「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兩年後,改革在全黨終於達成共識後,第五屆全國人大決定設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體改委),列入國務院部委序列。

  1987年11月,李鵬就任國務院總理,中國改革第一波也進入高潮。為了將改革推向更深入,次年 3月,國家體改委升格為國務院高層次的議事機構,總理兼主任,不列入國務院組成機構,體改委也因此走到了自己的權力巔峰狀態。意想不到的是,僅僅一年後就 發生了政治風波,體改委內許多改革風頭人物出走,體改委頹勢顯露無遺。

  1991年初,朱鎔基被調入北京負責新的經濟改革。此時的國家體改委保守氣氛濃厚,朱鎔基很難對之倚重。同樣的故事發生了。一年半後,一個臨時辦事機構——「經濟貿易辦公室」成立了,次年3月升格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這也意味著,新時代的改革重任交給了國家經貿委。1998年3月,就任總理的朱鎔基拉開了機構改革大幕,體改委降級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 室」。多年不參與改革實際操作的體改委或體改辦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政策諮詢機構。 2003年3月,體改辦被徹底撤銷,人員併入新成立的國家發改委,改革的任務交給了在原計委基礎上成立的國家發改委,企圖簡化機構集中權力,以更加堅決地 推進改革。

  然而,這個既管發展、又管改革還管「計劃」的超級部門,在職能上顯然更偏重於權力更大的經濟項目審批和發展規劃,而需要統籌考慮的改革規劃,則 自然而然被分散到國務院所屬各職能部門。2003年之後,不能說高層沒有花大力氣推動改革,但改革終於變成了由部門利益主導的「改革」。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體改辦副主任邵秉仁接受媒體採訪時舉例說,當初設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時,就規定國資委的主要職能應該 是履行出資人職能,當運營國有資產的「老闆」,而不是直接管理企業的「婆婆」。但當國資委操作國資改革後,「目前國資委管理架構,還是把國有資產管理當成 國有企業管理,延續了以往計劃經濟下對企業的管理辦法。

  過去十年,這樣的故事頻頻出現:鐵道部「關起大門」搞鐵路改革;電信部門反覆四次折騰電信改革;證監會改革資本市場,死死不放發行審批權;財政 部的分稅制改革,伴生的是基層政府負債纍纍,財政幾近崩潰;國資委改革,壟斷行業越改越強;教育部和衛生部的教改、醫改,更是民怨四起……這種「怎麼對自 己有利怎麼改」的部門改革之所以失敗,直接原因早已被反覆指出:部門利益成為勢力最強大的「分利集團」。

  相對表現為地方利益的「諸侯經濟」,諸多研究者把這種日益坐大的部門利益稱作「王爺經濟」。遼寧省財政科研所所長王振宇認為,1994年的分稅 制改革,削弱了「諸侯」經濟實力,「諸侯經濟」目前已經很難挑戰中央政策,但近年來部門政府間的競爭形成的「王爺經濟」,已經威脅到國家政策和體制改革的 順利推行。

  「如果說『諸侯經濟』還具有某些生產和創利作用,那麼『王爺經濟』則帶有更多的壟斷特徵和分利性質。」王振宇從自己的實際研究發現,「王爺」權 力肢解了政府財權的統一性,「收入上,大量的預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大量的國有壟斷集團稅後利潤游離於政府預算之外,以部門利益的方式自主運行」,他估計此 類收入規模約為財政預算內的30%-40%。

  「財權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形成的利益取向,更是「諸侯經濟」所難以企及的。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告訴記者,不僅僅改革,目前的立法也往往是「部門立法」,「各部門都想通過立法為自己授權,擴大本部門的管制權力」。

  他警告說:「雖然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管制是必要的,但這種為擴張部門權力而加強的政府管制,則是市場化的倒退。」

  面對改革被部門利益架空的局面,邵秉仁毫不掩飾對當年國家體改委的懷念,他指出,體改委主持改革的時期,不僅要向國務院提出改革方案的整體構 想,而且還會按年度制定當年改革規劃以及跨年度改革計劃,客觀記錄當年改革歷程,科學分析改革形勢,冷靜分析改革當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理性提出改革建 言。

  「缺乏這樣一個綜合部門,國家就不能通盤考慮改革的全局。從改革的經驗上總結,現在仍然需要一個改革的綜合部門替黨中央、國務院考慮長遠改革發 展的戰略問題,能夠制定跨部門的全局性改革規劃。」他擔憂地說,部門利益一旦形成並固化,對國家的科學決策會有影響,「現在的問題是利益格局越來越固 化」。

  這位在操刀電力改革的電監會副主席任上退休的改革派,向決策層表達了自己的忠告,改革最關鍵的是決心,「從歷史上看,當改革遇到困難時,需要魄力強力推行,需要審時度勢、不失時機,看準了就干」。

  巨輪轉航

  本屆政府主政時間過半,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還有兩年多的時間繼續書寫自己的歷史業績。回顧過去近8年的中國足跡,既有經濟體量迅猛增 長和「全球第二大經濟國」的壯闊成就,也有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每年數萬件群體性事件帶來的社會緊張……但如果足夠敏銳,不難發現,當社會情緒仍然在自豪與 憤怒中飄搖不定的時候,中國這艘巨輪已經悄然實現了180度的轉身。

  2002年11月中旬,中共十六大召開,大會報告的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時仍處在經濟緊縮狀態下的中國,最期待的仍然是經濟復甦和快速增長。

  次年3月,新一代領導集體遭遇「非典」的嚴峻考驗。這次危機推動了執政黨開始反思過去所走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在2003年7月28日召開的全國 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綜合黨內外的意見,胡錦濤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源起,也標誌著胡錦濤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執政綱領。一位黨內研究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此前錦濤同志一直在思考這些問 題,只不過通過一場危機讓這些思想成型進而取得了黨內同志的共鳴。」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概念。

  2007年10月中旬,十七大召開,「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寫進大會報告,胡錦濤將發展的重點指向了比GDP增長更深遠的 地方,「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 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這位黨內研究人士分析說,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要求,執政黨要有高度的時代意識,抓住真正的社會發展趨勢。他稱讚到:「從這幾年全球發 展趨勢和氣候環境影響來看,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集體,能早在7年前就抓住時代變化的趨勢,在指導思想上迅速從追求GDP增長的依賴中退出,轉向了以 『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為核心理念的新航向並堅決貫徹,其駕馭時代的能力的確令人敬佩。」

  「不論我們對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指出多少問題和缺陷,有多少利益分歧和衝突仍然在激烈對抗,儘管『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還沒有得到真正的 貫徹,但你不能否認,包括各種利益階層的全體中國人,已經在科學發展上達成了共識。」在這位多年梳理中共領導人執政理念流變的研究者看來,在中國多舛的現 代化道路上,「能形成這個共識,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2009年平安夜,是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逝世一週年的日子。這位以《文明的衝突》一書預言了「9·11」的美國右翼政治思想家, 1968年曾寫過一本被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政治所副所長王逸舟認為亨氏一生中「最牛」的著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書中許多論斷幾乎是在40年前 就「解讀」了當代中國。

  亨廷頓指出,現代化對經濟不平等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盪有兩種影響:

  其一,貧窮國家的財富和收入分配,通常比發達國家更不平均。這種不平等在傳統社會裡被認為是自然形成的生活格局一部分,但現代化中的社會動員卻 增強了對這種不平等的覺醒意識,並可能增加對這種不平等的惱怒。新觀念的輸入不僅使原有分配方式的合法性成為問題,而且還指出了更均衡分配方式的可行性和 可取性。迅速改變原有收入分配方式的一個明顯辦法是通過政府,但是那些支配收入的人往往也支配著政府。因此,社會動員便使傳統的經濟不平等成了刺激社會動 盪的因素。

  其二,從長遠看,經濟發展將產生比傳統社會原有收入分配方式更均衡的方式,但在近期看,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常常是擴大收入的不平等。經濟迅速增長的集中受益者往往是少數人,而大多數人卻蒙受損失。結果,社會上日益窮困的人便會增加。

  這本書的分析也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部長張軍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歷史,以及亞、非、拉美等許多發展中國家 現代化的進程表明,現代化的成功從根本上講有利於增強社會的穩定性,但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在現代化發展的初期和中期卻可能伴隨著大量非穩定因素的滋長,帶 來社會政治的動盪。」

  「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化過程必然伴隨著利益的再分配,需要始終把握和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矛盾。」這位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中講解現代化認識和實踐的學者坦言,「由於我國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我們面臨的矛盾更加複雜,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

  這種背景下,第四代領導集體聚合社會共識,一定程度上為應對日益複雜的現代化挑戰提供了思想凝聚力,顯得格外難能可貴。

  1月12日,加勒比島國海地發生裡氏7.0級地震。大地震12天後,官方收殮了約15萬具遇難者屍體,估計還有20萬人埋在廢墟中,救援工作艱 難而進展緩慢。這場地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震級更大的汶川大地震。1月19日,美國《時代》週刊比較了兩起巨大的地質災害,得出的結論是,「必須 有強大中央政府為人民提供支撐」。

  實際上,這個結論就是中國社會新共識的一部分。

  中國模式的「門檻」

  2009年7月1日,建黨節,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宴會廳,200多人濟濟一堂,多數為商人,少數是學者,他們聚在一起,是為了聆聽招商局集團董 事長秦曉的一場講座。會議是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組織的,商人聚會不談生意,討論的題目是「中國未來30年向何處去?」

  秦曉被思想界稱為近年來興起的「新右翼」的代表人物。所謂「新右翼」,主要由有思想的工商界人士組成,在全球競爭中受過鍛鍊,有巨大的財富動員 能力,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遠非新老左派和自由派所及。其觀點尤其重視秩序維護,認同制度變革應當漸進、平穩,不允許社會動亂打斷經濟增長的進程,重視國家 利益的維護,並致力上下互動,一起走市場經濟和憲政民主之路。

  秦曉在講座中強調,中國的崛起,除經濟增長外,還必須有價值體系和制度安排方面的普世性和示範性。其充滿學術氣息的話語,表達了一個簡單的意 思:已經擁有30多年經濟持續增長奇蹟的中國,要進入價值和制度變革的準備時期了,也就是要創建全球實踐意義上而非理論揣摩上的中國模式。

  2009年,西方發展模式和價值體系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而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對於過去十年一直「以美為師」、「言必稱華爾街」的中國學生來說,更無異於悶頭一擊。

  2009年1月6日,在接受媒體「2008年的經濟形勢有什麼出乎你意料的地方?」提問時,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央行貨幣政策委 員會成員樊綱承認,「沒有想到(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如此大的衝擊,沒有想到(金融危機)以激進的方式爆發」,「這種估計不足的根源是對美國金融模 式的認識,對美國那一套我們太相信了。」

  對此,網友調侃說,「土鱉國的威力可真不是一般國家所能承受」,「甲午之後學習日本,結果日本挨了兩顆原子彈;二戰之後學前蘇聯,結果前蘇聯 50年之後解體;80年代又學日本,結果把日本學習得90年代經濟停滯;當年又學『四小龍』,結果現在『四小龍』成了『四小蟲』;要把企業都搞成韓國式的 時候,來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群起拜師老美時,老師家來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舉目四望,全球之大,竟到了無師可學的地步。」這種戲謔之詞,其實也從反面指出了一個歷史性命題:從新世紀第二個十年起,中國不得不走自己的路了。

  2009年6月18日,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喬萬尼·阿里吉在美國巴爾的摩市平靜地離開人世。對這位著名政治經濟學家、世界體系理論主要代表人物的突然離世,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姚洋扼腕不已。

  姚洋介紹說,作為世界體系理論研究的新一代領軍人物,喬萬尼·阿里吉把精力主要集中於近兩百年的歷史演變。在其2007年出版《亞當·斯密在北 京》一書「復活」了斯密的「自然增長」發展理論,集中論述了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成的兩個最為重要的過程:一個是新保守主義的「美國新世紀計劃」 的出現與消亡,另一個是中國成為東亞經濟復興的領導者。

  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喬萬尼·阿里吉對中國的前景也很擔心:「有證據顯示中國政府正在擔憂他們的環境,然而他們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不明智的。也許 他們有計劃有步驟,但我在汽車工業文明中看不到任何對於環境災害的警覺性。學習美國發展模式,這在歐洲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在中國更甚。」

  不過,他也注意到了,「在1990年代,中國毫無疑問是走在引導工人相互競爭以獲取資本和利潤的道路。現在卻出現了調整。」而這種調整的動力, 阿里吉認為完全是中國式的。雖然進行的是一場市場經濟的改革,但中共「並沒有否定中國革命或者社會主義價值觀,也沒有否定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地位」。由此產 生的後果是:

  其一,社會主義傳統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國家改革的內在牽制力作用,每當黨政系統做出重要的政策調整時,它不得不與這一傳統進行對話才能推行;

  其二,社會主義傳統給予工人、農民和其他社會群體某些合法的手段,來對抗或應對國家腐敗的或不平等的市場化過程。

  這種獨特的現實,阿里吉在亞當·斯密的「原著」中發現了與之共鳴的思想。

  「斯密歷來是被引用最多而閱讀最少的作家。」阿里吉強調,「斯密並沒有打算把自我調節的市場的提法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信條。『無形的手』是指國家 應該在統治時把權力下放,減小官僚主義的介入。實質上,斯密所提的政府行為應是親勞方的而非親資方的,他曾明確提到的不主張勞工相互競爭以降低工資,而是 引導資本家競爭,以降低利潤至他們能接受的程度。」

  作為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的倡導者,社會理論家阿里吉想要告訴我們,亞當·斯密設想的這種基於平等的「世界市場社會」,非常有可能因中國和東亞的創造性發展模式,在為新的世界秩序創造契機的同時而得以實現。

  因此,在自己畢生的研究中,阿里吉認同「中國傳統」和「社會主義價值觀」這些中國遺產的復興,正在與亞當·斯密思想的融合中,為未來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引出一條新路。

  不過,這條理論上光芒萬丈的道路,在現實中卻顯得醜陋、狹窄和艱險。張軍擴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他說到:「13億人口進入現代化,這在人類歷史上 是空前的。這樣的人口規模比世界上現有的56個高收入國家的全部人口還要多出3億多。這麼多人進行現代化,相當於把過去一兩百年來世界範圍的現代化歷程在 中國重演一次。」

  「而我們既沒有他們早期發展所具有的相對寬鬆的國內資源環境,也不可能像他們那樣通過開拓殖民地掠奪現代化所需要的資源。」張軍擴指出,巨大的 挑戰還包括14.24億人口之多的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同場「競賽」,氣候變化附加的嚴酷約束條件,「人口紅利」的不斷減少和「老齡化」的嚴峻挑戰,以及發 達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或明或暗的干擾、阻撓甚至破壞。

  這些極端惡劣的條件築造了一座令人膽寒的關隘,橫亙在我們面前,但「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的緊迫現實與政治承諾已經使我們沒了退路。

  採訪的最後,一位採訪對象借用中國為記者吟誦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門檻》:

  我看見一所大廈。正面一道窄門大開著,門裡一片陰暗的濃霧。高高的門檻外面站著一個女郎……一個中國女郎。

  濃霧裡吹著帶雪的風,從那建築的深處透出一股寒氣,同時還有一個緩慢、重濁的聲音問著:

  「你想跨進這門檻來做什麼?你知道里面有什麼東西在等著你嗎?」

  「我知道。」女郎這樣回答。

  「寒冷、飢餓、憎恨、嘲笑、輕視、侮辱、監獄、疾病,甚至於死亡?」

  「我知道。」

  「跟人們的疏遠,完全的孤獨?」

  「我知道,我準備好了。我願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擊。」

  「不僅是你的敵人,就是你的親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給你這些痛苦、這些打擊?」

  「是……就是他們給我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準備著犧牲嗎?」

  「是。」

  「這是無名的犧牲,你會滅亡,甚至沒有人……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憐惜。我也不要名聲。」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頭。

  「我也甘心……去犯罪。」

  裡面的聲音停了一會兒。過後又說出這樣的話:

  「你知道將來在困苦中你會否認你現在這個信仰,你會以為你是白白地浪費了你的青春?」

  「這一層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進去。」

  「進來吧。」

  女郎跨進了門檻。一幅厚簾子立刻放下來。

  「傻瓜!」有人在後面嘲罵。

  「一個聖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傳來了這一聲回答。(《商務週刊》雜誌)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國家女元首

時代的變化並沒有消弭女性領袖的強硬作派,卻令女性性別特徵的回歸 成為可能。對於女性領袖來說,溫柔婉約不再成為影響她們執政的弱點,民眾對於女性領袖的期許也不只是拘泥於此前的鐵腕、強硬,而趨於柔和、慈愛。在 2010年的世界政壇上,我們仍在目睹更多女性在通往權利之巔道路上的艱難跋涉。 

  邁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當人們盤點危機一年的功過得失時,「女性」一詞耀眼而出。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在年初甚至用一篇題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來描繪女性對於全球走出危機的貢獻。除了備受矚目的「女性經濟」,現任近二十位國家女元首將國家拉出經濟泥潭的努力,讓人們見識了引導人類社會走向的另一種可能。

  在2010年的世界政壇上,我們仍在目睹更多女性在通往權利之巔道路上的艱難跋涉。烏克蘭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問鼎烏克蘭總統的衝刺,正在拉開2010年新一輪女性參政的序幕。

  以承認同性戀的勇氣,在危機最前端

  《環球》雜誌記者/費列娜

  在冰島經濟崩潰一年以後,失業率和進口商品價格還在不斷上升,但冰島已不再是一年前那個岌岌可危的破產國度。

  在冰島人看到男性的貪婪和固執將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以後,從總理到部長,從CEO到歌手,冰島的女性們扛起了復興經濟的大旗。有評論說,冰島是第一個因經濟危機破產的國家,而婦女們的努力很可能使冰島成為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國家。

  這些站在經濟危機最前端的女性們,以冰島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為首。現年66歲的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除了是冰島第一位女總理,也是 全球第一位公開同性戀性向的政府官員;在去年冰島三大銀行倒閉、整個國家幾乎陷於破產的混亂中,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臨危受命,出任冰島總理。

  儘管冰島的局面岌岌可危,人們還是希望這位外表秀麗、作風硬朗的女總理能救冰島於水火之中,正如她作為全球第一位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領導人那般的勇氣。

  約翰娜於1942年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1960年獲得冰島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商業學文憑, 1987-1994年間,她先後在四屆政府中擔任社會事務部部長,並於2007年5月第二次任該職。作為在議會服務時間最長的議員,約翰娜在民眾中享有高 達73%的支持率,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她也是所有政府官員及議員中人氣不降反升的唯一政府高官。

  多年擔任社會事務部部長期間,她十分關注殘障人士、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在保障他們的權益方面做出突出成績,也因此為她贏得了「聖約翰娜」的暱稱。

  約翰娜曾對民眾說:「現在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與民眾合作。」她上任後自己最先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改組央行領導層」,重點打擊腐敗。在恢 復經濟方面,她採取謹慎的財政政策,著重複蘇經濟和保護冰島民眾,並在短期內開展一些經濟重建項目,並積極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來重振冰島經濟。她 同時支持借助外力振興本國經濟,認為加入歐盟和歐元區或許是冰島最好的選擇。

  像許多政治家一樣,約翰娜的個人生活也保持低調。然而她公開的同性戀身份又讓她與其他政治家截然不同。她1970年嫁給了一位銀行家,育有兩個 兒子,後離異。此後她與伴侶、女記者和專欄作家約尼娜-萊茲多蒂長期生活在一起。2002年,60歲的約翰娜與約尼娜結婚。然而,兩人十分注意保護隱私, 絕少在公眾場合一起露面。

  約翰娜的同性戀趨向並未在冰島引起什麼波瀾。冰島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民眾對約翰娜的性取向沒什麼太大興趣。當冰島人被告知他們的總理是一個同性戀時,人們也最多只會聳聳肩,說一聲「哦」。

  非洲首位民選女總統帶來的改變

  《環球》雜誌駐內羅畢記者/宋盈

  很多人說,利比里亞總統埃倫-約翰遜—瑟利夫五年前的當選,是非洲變革中最具特色的一幕。不僅改變了男性統治政壇的格局,也提醒人們思考——也許女性是一劑良藥,更能剷除非洲普遍滋長的內戰、腐敗流毒。

  2009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利比里亞時,曾向這位同為活躍世界政壇的女性送上了身為同行的讚譽:「從戰亂到重建、從無序到民主、從絕望到希望」,希拉里用這短短三組形容詞概括了從2005年至今,西非國家利比里亞發生的驚人巨變。

  五年前的利比里亞,剛從戰火中走出,仍是一片廢墟的國度,被稱為「非洲最黑暗角落」。當約翰遜—瑟利夫以59%的高票成為首位經過民主選舉而產 生的女總統時,她的就職典禮卻面臨重重尷尬。首都蒙羅維亞甚至找不出一所像樣的建築舉行典禮,各國嘉賓坐在塑料椅子上,頭頂椰子樹葉搭成的涼棚,才得以躲 避烈日的蒸烤。他們還需徒步走路才能抵達招待會現場。

  斗轉星移,如同約翰遜—瑟利夫在就職演說中強調的那樣,選擇投票給她就是選擇改變這個國家。五年時間讓利比里亞人逐漸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來,取 得了令人瞠目的飛速發展。2009年年底,約翰遜—瑟利夫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披露,利比里亞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左右,並有望很快擺脫幾十年積累下來的 高達490萬美元的債務負擔,利比里亞中央銀行的國際儲備金從500萬美元增長到5000萬美元。全國200多所學校、30所醫院和診所以及幾座政府辦公 樓、法院等都已經過重建或裝修。

  約翰遜—瑟利夫還表示,在2011年她的任期結束前,她要推行各類內政外交政策,讓利比里亞的每一個孩子都再次綻開燦爛的笑容。

  實現柔情的發展目標,需要一顆果敢的心。約翰遜—瑟利夫從來就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女性,被稱為非洲的「鐵娘子」。

  早在1985年,約翰遜—瑟利夫就在利比里亞參議員選舉中成功勝出,卻毅然地因反對當時的總統多伊拒絕就職。在這一年裡,她連續三次被投入監獄,最後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才在次年被釋放。

  2005年,利比里亞迎來內戰後的第一次大選。在22名候選人中,年逾花甲的約翰遜—瑟利夫和比她年輕30多歲的足球明星喬治-威同場競技。儘 管她擁有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長達35年的政治經驗,在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花旗銀行等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供擔任過高級官員,是理論與實 踐結合的精英人物,但選前調查機構紛紛看好球星威。輝煌的國際球壇生涯讓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早已被當作利比里亞家喻戶曉的國家英雄,對約翰遜—瑟利夫構 成巨大挑戰。

  鐵娘子沒有氣餒,而是積極組織競選團隊分析優劣勢,還親自乘坐從鄰國塞拉利昂租來的飛機,前往道路不通的地區爭取選民支持。奇蹟在這位果敢的女性手中誕生,她最終以超過10%的得票率差距擊敗威,當選總統。

  對於外交事務,約翰遜—瑟利夫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2009年7月在利比亞舉行的非洲聯盟第13屆首腦會議上,非洲各國領導人就建立統一的 行政機構來管理政策事務的問題,爭執不下。約翰遜—瑟利夫站出來打破僵局,提出建立這樣的行政機構並不是向非盟機構出讓主權,而是為非洲國家建立共同面對 國際事務的平台,制定統一對外的方針立場。她的表態讓起先持反對意見的國家領導人重新審視這一提案,避免了不歡而散的結果。峰會結束時,非洲各國領導人經 過長達15個小時的激烈討論,終於通過將非盟委員會改為非盟權力機構的文件草案,授予該機構更大的權力,提高非盟在應對國防、外交以及國際貿易實務上的能 力。

  金融寒冬讓剛剛走出內戰陰影的利比里亞又面臨新的考驗,但危機沒有打垮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鐵娘子。約翰遜—瑟利夫政府從2009年開始,就大手 筆地通過回購政府債券,來增加市場的現金流通量,拉動投資,刺激經濟。人們有理由相信,她還將憑藉鐵腕與柔情、耐心與果敢,繼續在非洲政治和經濟舞台上扮 演更加活躍的角色。

  曾經的單身媽媽,現在「每一個芬蘭人的總統」

  《環球》雜誌駐赫爾辛基記者/趙長春

  地處北歐的芬蘭吸引世人目光的不僅有迷人的千湖秀色,更有眾多活躍在政壇上的女強人組成的風景線。

  芬蘭是世界上婦女參政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在芬蘭議會200名議員中,女議員比例超過40%。在芬蘭現政府19名部長中,女部長多達12 名,成為名副其實的「半邊天」。2003年4月,芬蘭曾一度成為歐洲第一個同時由女性分別擔任總統和總理的國家。在芬蘭,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女性憑藉個人 的才能和魅力同樣能夠登上政壇的頂峰。芬蘭現任女總統塔裡婭-哈洛寧就是芬蘭婦女的傑出代表。

  辦大事的小國女總統

  1943年12月24日聖誕前夜,一個女嬰呱呱落地,給一個普通建築工人家庭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但誰也不會想到,50多年之後,這個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工人居住區里長大的女孩哈洛寧竟成為芬蘭第一位女總統。

  上世紀中葉,芬蘭工人屬於社會底層,生存艱難,工人們為爭取權利不斷進行鬥爭。深受環境和家庭影響的哈洛寧從小就立志要幫助工人改善生存狀況。1979年,36歲的哈洛寧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走上從政之路。1995年,她又被任命為芬蘭第一位女外交部長。

  在擔任芬蘭外長期間,哈洛寧顯露出過人的外交才能,既能幹又幽默,而且工作效率高。1995年,正值芬蘭加入歐盟之際,芬蘭希望能在國際舞台上 充分顯示一個小國的地位和作用。在芬蘭政府特別是外長哈洛寧的努力下,芬蘭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回歸西方的外交轉身。1999年下半年,芬蘭擔任歐盟輪值 主席國,更使哈洛寧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大顯身手,為芬蘭贏得「小國辦大事」的美譽。同時,哈洛寧也得到注重樹立國際形象的芬蘭民眾的青睞,在很大程度上幫助 哈洛寧在第二年的總統選舉中登上總統寶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當芬蘭總統阿赫蒂薩裡宣佈不再參加當年總統競選時,芬蘭第一大執政黨社民黨內部將目光鎖定在哈洛寧身上。出色的政績,極高的威望, 都是哈洛寧被看好的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女性。自1917年芬蘭獨立以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職位一直由男性佔據,使參政意識極強的廣大婦女 憤憤不平。為了選出首位芬蘭女總統,許多女性放棄黨派之爭,聯合起來全力支持哈洛寧。而作為有著一個女兒的單身母親,哈洛寧在競選中以頑強、自信的形象, 贏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

  2000年2月6日,時任外交部長的哈洛寧以芬蘭第一大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擊敗最大在野黨中間黨候選人埃斯科-阿霍,當選為芬蘭總統。當年3月1日,哈洛寧宣誓就職,成為芬蘭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同時也成為當時全球在任的五位女國家元首之一。

  時隔6年,2006年1月,哈洛寧又作為社民黨總統候選人以51.8%的得票率擊敗最大在野黨聯合黨總統候選人薩烏里-尼尼斯托,再次當選芬蘭總統。

  大多數芬蘭人認為,哈洛寧是一個正統的芬蘭人,最符合芬蘭公民的意願——可信、寬容和公正。作為平民出身的總統,哈洛寧貼近普通百姓,富有同情 心,關心民眾的疾苦。近年來,芬蘭國內的收入差別在增大,出現新的貧困。為此,哈洛寧主張維護傳統的北歐福利社會及現行的福利制度,主張平等和社會公正, 並強調要進一步維護芬蘭公民的就業權利、平等、安全和福利,防止貧富兩極分化,所以,人們認為她稱得上是一位「每一個芬蘭人的總統」。

  總統男友的名分難題

  就任總統後,哈洛寧搬出原來居住的公寓,與同居的男友、芬蘭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秘書彭蒂-阿拉耶爾維一起住進位於首都赫爾辛基市郊的松樹灣總統官邸。這給芬蘭公眾出了一道難題:如何稱呼與總統同居15載的男友阿拉耶爾維?

  在相當開放的芬蘭,同居現象非常普遍,被視為正常的生活方式。雖然人們並不介意阿拉耶爾維住進總統官邸,但在正式場合如何稱呼阿拉耶爾維卻成了 問題。當時,一種頗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如今哈洛寧總統代表整個國家形象,總統和外國政要站在一起時,身邊不能總是有一個名份不定的「男友」或「伴侶」, 這難免有礙國家形象。

  當選總統前,哈洛寧一直沒有結婚,但有一個和以前同居的律師男友所生的20多歲的女兒。而阿拉耶爾維和哈洛寧作為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的同事,在 一次前往美國紐約訪問時墜入愛河。當時哈洛寧是委員會主席,比她小5歲的阿拉耶爾維只是委員會的普通秘書,其工作是為委員會準備文案。阿拉耶爾維天資聰 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獲法學博士學位,與哈洛寧有很多共同語言,可謂志同道合。倆人相愛後很快同居,此後不久,阿拉耶爾維搬到赫爾辛基市中心一幢普通住 宅樓內哈洛寧住處對門的公寓裡。作為對門鄰居,兩人既有獨立私人空間,又能隨時方便約會。十多年來,兩人保持著有距離的同居生活,對於政務繁忙的哈洛寧和 具有獨立精神的阿拉耶爾維都非常合適。

  在哈洛寧當選總統後,阿拉耶爾維主動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福利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但「該給阿拉耶爾維什麼樣的名分?」卻在芬蘭全國引發了大 討論,一時間,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被鬧得沸沸揚揚。為此,總統辦公廳曾專門發佈一項公報,建議稱「丈夫」,但遭到許多人反對,紛紛打電話詢問:「哈洛寧和阿 拉耶爾維不是還沒有合法婚姻關係嗎?」芬蘭一家電視台的調查顯示,只有25%的人同意用「丈夫」這個稱呼,約50%的人主張稱「生活伴侶」,還有人建議稱 「塔裡婭-哈洛寧與她的男人彭蒂-阿拉耶爾維」。

  儘管性格倔強的哈洛寧曾多次表示還沒有結婚的打算,但為了避免給外事活動帶來不便,56歲的女總統被迫做出讓步,披上婚紗與共同生活了十五載的 阿拉耶爾維登記結婚。2000年8月26日傍晚,芬蘭女總統哈洛寧的助手瑪莉婭在首都赫爾辛基宣佈,哈洛寧總統已經於當天下午和她同居了15載的伴侶阿拉 耶爾維在總統官邸舉行了婚禮。由於這位富有個性的女總統不信教,所以婚禮上沒有神父的祝福。證婚人是哈洛寧總統的女兒安娜和阿拉耶爾維的兒子埃斯科。總統 的婚禮低調從簡,參加婚禮的只有新郎和新娘的親朋好友約30人。當第二天芬蘭人一覺醒來時,才聽說總統結婚了。

  婚後,哈洛寧沒有隨夫改姓,仍然保持原來的姓名,芬蘭總統依然叫塔裡婭-哈洛寧,這非常符合哈洛寧的性格。而阿拉耶爾維從此也名正言順地以總統丈夫的名義出席各種活動,可謂皆大歡喜。

像家庭主婦,但她是印度總統

  《環球》雜誌駐孟買分社記者/廉海東

  南亞歷來不缺女政治家,但印度總統帕蒂爾的出現卻不同尋常。她通過個人奮鬥成為印度獨立60年以來第一任女總統,書寫了一個傳奇故事。

  現年75歲的帕蒂爾顯得一點都不出眾。她日常的裝束一般是披著頭巾,戴著一副大邊框的老花鏡,眉心點著一顆紅色的吉祥痣,表情溫和親切、樸實安 詳,完全沒有人們印象中傑出的政治女性常有的那種凌厲之氣和張揚之風。她既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甚至在國內也沒有特別的聲望。但自她從政以來,已經創造了 兩項「紀錄」:2004年,她出任印度第二大邦——拉賈斯坦邦邦長,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邦長;2007年,她又成為印度歷史上首位女國家元首。

  帕蒂爾出生在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城賈爾岡。在大學期間,曾多次參加印度大學生乒乓球賽並獲冠軍。天生麗質的她,在賈爾岡上研究生期間被公認為「校花」。

  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帕蒂爾思想非常開明,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獨到分析。尤其在結婚嫁妝這件事上,帕蒂爾的態度就很獨樹一幟。印度的 風俗是女兒出嫁時女方家庭必須配上一定數量的嫁妝,而有的人往往看重的就是嫁妝的多寡。針對這種風俗,帕蒂爾明確表示,「我不會找一個要我父親出錢才肯同 我結婚的人做丈夫」。在帕蒂爾的朋友圈子中,她發現身為教師的謝卡瓦特也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於是他們決定在1965年結婚,當時雙方明確約定,帕蒂爾家 不出嫁妝。

  帕蒂爾大學期間主修的是法律,研究生畢業後她成為了一名律師。然而,真正成就帕蒂爾的並不是她所從事的律師職業。1962年,帕蒂爾當選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逐漸在印度政壇嶄露頭角。在此後的40多年裡,豐富的從政經歷一步一步證明,政壇才是她大顯身手的舞台。

  但是,帕蒂爾的競選過程從一開始就不是順風順水。當初,「第一位女總統」的賣點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公眾效應,人們眼球完全被有關她的醜聞所吸 引。印度的反對黨一直宣稱掌握大量證據,證明帕蒂爾的一個兄弟與一樁謀殺案有關。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家法庭還決定審理與帕蒂爾丈夫德維辛赫-謝卡瓦特有關的 一個案件,認為謝卡瓦特涉嫌在7年前唆使一名教師自殺。

  帕蒂爾本人也深陷經濟醜聞中。印度媒體曾報導稱,帕蒂爾經營的一家由女性合辦的合作銀行,由於她的親戚借走了巨額貸款至今沒有歸還,導致銀行瀕 臨破產。報導還暗示帕蒂爾家族侵佔了海嘯賑災款。「滿身污點的人能成為印度總統嗎」——這是當時反對者製作的一個小冊子的名字,也是許多印度人心中的疑 問。

  面對種種非議,甚至被嘲諷為「有最多醜聞的候選人」,帕蒂爾的策略是不予回應,而實際上歷次選舉結果表明,上述「醜聞」並未給帕蒂爾造成多大影響,她在各種選舉中都是一路過關斬將。

  在高票當選總統後,美聯社的評論曾指出,儘管擁有45年的從政經歷,並得到甘地家族支持,但帕蒂爾給人的印象仍是一個家庭主婦,甚至同對手比起 來,她的支持者並不多。「但是,印度的國會議員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考量了很多著名人士後,選擇帕蒂爾是一個最好的折中方案」。

  從戰地女記者到總理

  《環球》雜誌駐貝爾格萊德記者/連國輝

  亞德蘭卡-科索爾以灰白短髮、舉止優雅的形象為克羅地亞人所熟悉。這位自克羅地亞脫離南聯盟實現獨立以來的首位女總理,在涉足政壇之前曾是一名 出色的戰地女記者。在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地亞獨立戰爭期間,科索爾是薩格勒布電台的記者,她的電台節目涉及的戰爭話題包括難民問題、傷殘老戰士 問題。期間,她曾短期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由於她在戰爭期間從事的人道主義工作,科索爾獲得克羅地亞記協的表彰。

  科索爾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18歲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此後又陸續出版了三本著作,包括詩集和關於克羅地亞獨立戰爭的書。

  隨著戰爭在1995年結束,科索爾成為深受人們尤其是老戰士歡迎的公眾人物。她的報導為她以後轉型參政打下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科索爾在2009年上任後即面臨著艱巨的政治和經濟重任,她在宣誓就職後就表態將迅速採取措施應對多年來最糟糕的經濟危機和重啟停滯半年多的加 入歐盟談判。她說,新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制止經濟衰退,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和儘可能地推動經濟復甦。新政府還繼續推進司法和公共行政改革,繼續強有力地打擊腐 敗和有組織犯罪。

  克羅地亞有輿論認為,科索爾一直在刻意打造的形象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家,同情那些在克獨立後向市場經濟轉型中付出代價的下層民眾。批評者則給她起了一名諷刺性的綽號「克羅地亞的特雷莎修女」。

  溫情細緻的國家「女管家」

  《環球》雜誌駐內羅畢記者/宋盈

  一縷縷髮辮在頭頂盤開,湊成奇特的花籃髮型,加上身上的橘紅色非洲服裝,使得她與西裝革履的其他政壇領導人相比很民族,很個性。這就是莫桑比克總理路易莎-迪亞斯-迪奧戈。

  五年前,莫桑比克政府改組,時任計劃與財政部長的她開始擔任政府一把手,成為莫桑比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理,在男人「霸佔」的非洲政壇裡立刻引起轟動。

  翻開迪奧戈的履歷,人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她的職業生涯:理財專家。對於熟悉莫桑比克的人來說,選擇迪奧戈擔任總理,是順應國家發展需求的必然 選擇。上個世紀80年代,莫桑比克貧困線以下人口所佔比例曾高達90%,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長達16年的內戰讓莫桑比克變成了地雷遍 地、洪水肆虐和艾滋病橫行的重災區。1992年實現和平以來,莫桑比克政府一直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引進外資,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從199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獲金融經濟碩士學位起,迪奧戈的辦公室生活就沒有離開經濟領域。1980年,她從技術員干起,在莫桑比克計劃與財政 部工作多年,參與國際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工作,還曾多次作為主要代表,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談判,在爭取國際經濟援助方面卓有成效。2005 年,莫桑比克在迪奧戈的領導下,推出了利用綜合手段推動經濟的五年發展計劃。次年,莫桑比克就首次實現各領域的全面增長,此後以每年約7%的經濟增長率發 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以50%的速度增加。

  當全球金融危機席捲而來之際,迪奧戈在莫桑比克議會從容應對議員就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困局的提問。她提出至關重要的是確保發展援助。政府已與國外 的發展夥伴進行協商,確保援款及時到位。目前,莫桑比克在這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19個向莫桑比克提供援助的機構已經承諾為該國預算提供4.7億美元的 款項。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從上年的5.4%跌至1.5%的時刻,非洲經濟領頭羊南非也受到了猛烈衝擊,而莫桑比克的經濟增長率有 望維持在6.7%,大大超過同地區其他經濟體的發展速度。

  在掌控經濟大局的同時,迪奧戈還致力於解決非洲的醫療問題和婦女問題,體現了女性領導人細緻溫情的一面。她向非洲各國的衛生部長發出呼籲,為非 洲人民提供免費的生育和性健康醫療服務。此舉將把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降低60%以上,扭轉艾滋病在非洲肆虐的局面,提高非洲婦女的社會地位和能力,使在農 業、小企業和非正規經濟中擔任主力的娘子軍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9年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迪奧戈親自出席了非洲發展和抗擊瘧疾的會議,介紹了莫桑比克在對抗瘧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面臨的巨 大困難,瞭解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的良策。她說,莫桑比克目前有一半的人口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對於他們來說,購買2到3美元的蚊帳是一 筆巨額開支。政府部門也只能為一半的人提供醫療服務。迪奧戈同時表示,一些私營企業已經認識到人員健康對於提高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準備同政府一道增加醫療 投入。這種新的趨勢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迪奧戈也沒有忘記減輕普通民眾肩頭的壓力,宣佈政府免除對玉米粉、大米、鹽、糖等基本食品和調料的增值稅,並繼續為普 通百姓提供免費的小學教育和低費用的醫療服務。莫桑比克的城市居民只需支付相當於19美分的象徵性費用,就可在公立診所諮詢取藥。

  伴隨政績而來的是巨大的榮譽和國際社會的認可。迪奧戈在2005年獲得連任,還在2008年第18屆世界婦女峰會上獲得「全球女性領導人獎」的殊榮。

  菲律賓的「阿羅約時代」

  《環球》雜誌記者/陳茜

  在有驚無險地趟過2009年年底的政治仇殺事件的險灘後,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也迎來了任期的尾聲。按照菲律賓憲法規定,阿羅約的任期將於2010年6月30日屆滿。

  儘管在任期間她曾數度置身於政治火山口之上,但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也一次次向世人展示了連男性也要欽佩的領導魄力。

  在菲律賓,阿羅約有著連明星也難及的號召力。這位「美女總統」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引起大眾的矚目,她極佳的口才也深受媒體的追捧。2001年上海 APEC會議上,剛剛接任總統的阿羅約與其它國家領導人一起應邀出席,身著大紅色旗袍的她站在眾元首中顯得格外精緻動人,立刻就引來了各方關注。因為她長 相嬌小年輕、氣質高雅,甚至有人稱讚她酷似菲律賓的女明星諾拉奧諾。

  雖然出身在政治世家,父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也曾任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卻有一種特有的親和力。在馬拉卡南宮,她曾是「第一女兒」,人們親切地 叫她「格洛麗亞」,在要求簡樸的馬卡帕加爾家族裡,那時的阿羅約也只是穿著百姓常見的普通印花布料,保持著小時候和奶奶在鄉下農場裡的樸素生活習慣。

  在自己當上菲律賓總統後不久,阿羅約宣佈開放總統府供民眾參觀,這與傳統觀念裡人們對政客刻板的印象大相逕庭。此外,阿羅約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視迷」,在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風靡亞洲的時候,阿羅約還作為「流星迷」特意接見了主演言承旭。

  對於從小在馬拉卡南宮長大的阿羅約來說,這裡承載了她生命的大半。從14歲跟隨父親巡遊演說入主總統府,到後來15歲在舞會上結識丈夫在那裡情 訂終身;從17歲決定赴美唸書後在喬治敦大學與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同班,到1965年看到父親敗給競選對手馬科斯從總統位置上黯然退下,阿羅約的家庭 生活和政治生涯注定就與這個「最高貴的人住的地方」(馬拉卡南宮的原意)無法分割。

  2001年,阿羅約以主人的身份再次進駐馬拉卡南宮。這之前,她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曾經一度相夫教子,執教大學;1986年隨著馬科斯的下 台,阿羅約進入新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內閣,成為亞洲第一位女性總統的助手,開始斡旋於各種政治爭鬥;2000年,阿羅約在政治上轉向,時任副總統的她宣佈退 出總統埃斯特拉達的執政黨內閣,加入反總統陣營;2001年,在反對埃斯特拉達的叛亂中阿羅約接替了總統職位,她在就職演說中稱:「我們必須大膽地樹立我 們國家的雄心,所以,此後的10年,我們與貧困的鬥爭將贏得勝利。」

  事實證明,阿羅約是有雄心的。菲律賓的政治體制中一直存在「軍隊干政、人民上街」的傳統,這一傳統要追溯到1972年——前總統馬科斯為了長期 壟斷權力,實施了19年的軍事管制制度,逐漸滋長了軍隊干預政治的風氣。而隨著8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時期經濟蕭條、恐怖活動猖獗、自然災害頻發等外部因素 深化了民怨,菲律賓民眾和軍隊慣用軍事政變的手段來表示對現任政府的不滿和反抗。

  阿羅約上台後,在五年時間裡成功地化解了200多起大大小小的軍事政變。2003年,300多名青年軍官在馬尼拉發動了兵變,試圖推翻阿羅約政 府,但不到20個小時就被平息。2009年,6年前兵變未遂的叛軍集結了30名軍人再次發動軍事叛變,阿羅約要求軍方立即採取任何可能措施挫敗叛變,菲律 賓軍方出動了至少5卡車政府軍進行鎮壓,當天就使叛軍繳械投降。

  除了對待武裝叛變決不手軟外,為安撫軍警部隊中的下層官兵,阿羅約還提出改善官兵們的住房等福利待遇,提倡讓更多有能力的青年官兵得到晉陞機 會。能在多次政變中屹立不倒,阿羅約已經深諳只要她適時分化階層差異巨大的反對派、拉攏軍隊高層和重要政治勢力,只要具有民眾影響力的天主教會不支持兵 變,阿羅約的時代就不會結束。

  但是,對窮人的許諾遲遲不能兌現卻使阿羅約備受質疑。2005年,在阿羅約當選菲律賓總統的第二年,媒體披露出她大選舞弊的錄音帶,她的家人也 被指責貪污腐敗。對此,底層軍官和海外雇工曾一度高呼對其進行彈劾。最後,她的丈夫和兒子不得不「自行流亡」以息眾怒,最終在執政聯盟、軍隊和天主教會的 支持下,阿羅約總算是保住了政權。而此前此後,針對她的4次彈劾都被粉碎。

把丈夫從總統變成「第一先生」的女人

  《環球》雜誌駐墨西哥城記者/欒翔

  這是一位讓人忽視不得、注定沐浴鎂光燈照的女性:她的裝束,甚至耀眼過好萊塢的明星:閃亮的棕色長發,精心設計的妝容,名貴奢華的衣著首飾……年過半百,卻風韻不減。

  政治上,她的手腕卻強硬過人,即使面對全國反對聲浪如潮,也依舊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稱「妥協」字眼不存在於她的執政方案。

  英國《衛報》將她列入全球「最具時尚感」領導人前十,美國《時代》週刊稱她是「21世紀的貝隆夫人」,《福布斯》雜誌「全球百名最強有力的女性」排名中,她位居第13。

  她就是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阿根廷第一位民選女性總統。

  CFK與時尚

  在阿根廷,自2007年12月克里斯蒂娜上任以來,「CFK風潮」正大行其道。CFK既是總統姓名的縮寫,也成為阿根廷女性時尚的代名詞。克里斯蒂娜從不松懈的時尚品位令諸多女性仰慕者爭相效仿,也因此備受反對派人士抨擊。

  在一次接受名模納奧米-坎貝爾的採訪時,克里斯蒂娜聲稱,富有女人味和當總統可並行不悖。不論是在公共還是私下場合,出現在媒體視野裡的克里斯 蒂娜永遠光鮮嫵媚:柔亮的棕色長捲髮同健康的小麥膚色相得益彰,她從來不以素顏示人,總是妝容整齊,特別是以濃重的眼影凸顯炯炯目光,她喜歡以珠光寶氣的 寬大腰帶勒緊腰身,不吝展示傲人的身材曲線。

  人們傳說她佩戴的首飾,每一件價值等同一輛最新款的四驅越野車;她從來沒有重複穿過同一身服裝,她的鞋子多到可以全年每日一換從不重樣,最高記 錄是兩天時間換五套不同行頭;她的勞力士腕錶價值2萬美元以上,每三個月花上1250美元請名師打理一次頭髮;2008年一年的置裝費超過120萬阿根廷 比索,且不出路易斯威登、香奈兒、愛馬仕、D&G等國際頂尖品牌,她的衣櫥佔地95平方米,相當於平常人的一套住所……

  阿根廷時尚媒體驕傲地說,我們擁有全拉丁美洲、甚至全世界最具風情和魅力的女性領導人。她的批評者則指責她奢華的外表同她的政府「維護中低層收入群體利益、反對貧困和不平等」的誓言之間存在著諷刺性的反差。

  2009年4月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的第五屆美洲峰會上,來自美洲的三名女性領導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智利時任總統米歇爾-巴切 萊特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同一方舞台登場亮相,全美洲的媒體對此自然少不了一番評頭論足。作為結論,希拉里被稱為打扮呈中性,女性風韻不足;巴切萊特 則「像是剛剛出浴」般不重打扮,樸實無華;克里斯蒂娜以名師設計的綢緞裙裝加高跟鞋搭配,取得完勝。

  對於克里斯蒂娜,打扮入時既為其爭得讚譽,也引來批評與風險。對於讚揚,她欣然接受;對於批評,她以「壓制女性發展」、「大男子主義習性不改」等評論予以回擊,堅持自己的風格。

  「為什麼就沒有人問那些男性領導人有多少件西裝,多少條領帶呢?」在被問及「究竟有多少雙鞋子」時,克里斯蒂娜對媒體反唇相譏道。

  從第一夫人到總統

  作為總統,克里斯蒂娜有著同時尚品位相同的執著。

  克里斯蒂娜畢業於法律專業,在學生時代就同自己的丈夫基什內爾相識相戀。30歲起,克里斯蒂娜步入政壇,多次當選地方及聯邦議員,在2003年舉行的阿根廷總統選舉中,她作為左膀右臂,為丈夫基什內爾獲勝當選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什內爾執政期間,阿根廷經濟逐漸走出自2001年爆發經濟危機以來的低谷,經濟增長率連續4年超過8%。很多人將經濟復甦歸功於基什內爾的「首席顧問」、第一夫人克里斯蒂娜。

  因此,在基什內爾宣佈不準備連任,改由克里斯蒂娜參選總統後,這位共同創造了阿根廷「中國速度發展」的第一夫人獲得了廣泛的支持。2007年總 統選舉首輪投票中,克里斯蒂娜以領先排名第二的對手22%的勝率當選,成為阿根廷歷史上首位民選女總統(在此之前,伊薩貝爾-馬丁內斯-德貝隆,即第三位 貝隆夫人在1974年-1976年作為副總統接替已故丈夫貝隆擔任總統之職,後被軍事政變推翻)。基什內爾任執政黨主席,作為「第一先生」輔佐妻子。

  克里斯蒂娜從丈夫手中接過的「遺產」,不僅僅是迅速增長後問題逐漸展露的經濟,來自全球經濟萎縮、阿根廷農產品出口等支柱產業的困境,還有國內飆高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外來投資減少、貧困問題加劇等等。

  作為總統,克里斯蒂娜表現出了比號稱「鐵腕」的丈夫更強有力的執政風格。克里斯蒂娜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的作用,降低經濟自由主義的風險。 上任伊始,克里斯蒂娜政府就提出提高農產品出口關稅,在阿根廷全國引發時長數月的大規模抗議示威,甚至遭到副總統和議會的反對。面臨重重壓力,克里斯蒂娜 拒不妥協。

  女總統和阿根廷的大國之夢

  克里斯蒂娜備受爭議的還不僅僅是經濟政策,她較之丈夫更傾向「左翼」的外交政策也為阿根廷輿論褒貶不一。

  阿根廷人向來自嘲地稱自己是「一群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的後裔,打扮卻效仿法國人,希望別人誤以為自己是英國人」。在南美一向屈居於巴西之下的 「第二」名次,也令阿根廷尷尬之餘「大國情結」叢生。阿根廷人從內心深處希望提升本國的影響力和國際發言權,也希望本國的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像當年的埃 維塔-貝隆夫人般大放異彩,為阿根廷爭得更多關注和掌聲。

  深諳阿根廷人政治心理的克里斯蒂娜在這一點上沒有令國民失望。她不光打扮入時,儀態萬方,更積極參與國際政治事務,時時處處表現阿根廷放眼全球的大國姿態。

  2008年4月,國際社會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遊行請願,要求哥倫比亞反政府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釋放遭其綁架並囚禁多年的哥前總統候 選人英格麗-貝當古。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站在了遊行隊伍的最前列,「以歷史的名義,以自由的名義」,為貝當古後來的平安獲救呼號。

  2009年的第五屆美洲峰會上,克里斯蒂娜作為阿根廷國家元首,致峰會開幕辭。她呼籲美洲團結一心,改變以往衝突分歧不斷的舊局面,創造攜手共贏的新發展,並為此表達了阿根廷加強地區合作的決心和志願,令首度同拉美首腦面對面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頷首稱是。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爆發軍事政變,以議會、最高法院和軍方為首的政變者推翻了合法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並將其強行驅逐至哥斯達黎 加。事發後,拉美一片嘩然。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是拉丁美洲最早公開表態譴責這一行徑的領導人之一,並且支持美洲國家組織對政變後成立的臨時政府進行制 裁。

  阿根廷人已經知道,不管是批評、抨擊還是讚美鼓勵,都不能動搖克里斯蒂娜的決心。這位阿根廷的女元首將堅持自己的道路,步伐堅定,勇往直前。

  女物理學家坐穩德國總理寶座

  《環球》雜誌駐柏林記者/鄭啟航

  「歐洲管家」這個美稱對於剛獲得連任的安格拉-默克爾來說再適合不過。在新任期初始,默克爾政府的一系列強硬幹預措施令人側目,先是宣佈計劃向阿富汗增兵500人,緊接著又聲稱如果伊朗在核問題上不轉變態度,德國將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

  這一強硬的姿態與去年年底德國大選中的低胸宣傳照相映成趣——由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擔任主席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的一名女性黨員模仿默克爾在 2008年的驚人造型,穿上超低胸的晚禮服,在其宣傳海報中與酥胸半露的默克爾並列出鏡,並附以競選豪言:「我們還可以奉獻更多」。

  用默克爾的胸作為宣傳噱頭自然獲得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這不僅因為默克爾重要的政治家身份,還因為這位既無美麗面容也無迷人曲線的「歐洲大媽」已 經讓人習慣了她一貫保守的中性衣著和鮮有誇張表情的冷峻面龐。以至於2008年4月她在挪威奧斯陸國家歌劇院首場演出開幕禮上蔚為壯觀的低胸造型一出爐便 成為經典,被反覆炒作至今。而默克爾對自己出格的裝扮卻以她一如既往的冷靜淡淡地回應道:「很簡單,因為德國總理是女性」。

  在以男人為主角的政治世界中,女性的身份總是獨特且微妙的,在德國這個傳統且保守的歐洲大陸國家更是如此。而安格拉-默克爾作為一個東德女性,卻爬到了西方男權社會的頂層,駕馭最捉摸不定的政黨政治,這著實令人稱奇。

  時間回到2005年11月22日,德國新一屆大選結果公佈,當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對默克爾說「親愛的默克爾博士,你現在是首位選舉產生的德 國女總理了」的時候,場下笑聲一片。德語中所有名詞都有細微的詞性區分,「女總理」(Kanzlerin)這個詞正是由於默克爾的當選才在德語中被首度使 用。這個看似詼諧的笑場環節卻標誌著德國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安吉拉-默克爾改寫了德國自1871年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以來始終由男性掌控國家權力中心的 歷史。

  德國和世界對於默克爾的當選都有些準備不足,這個在兩德統一之後才走上政治道路的物理學博士讓所有人都覺得有些陌生和「捉摸不定」,挑剔的德國 政客們認為她只是德國聯合政府的過渡性人物,最多只能在總理位子上坐半年。而這位新科女總理卻在上任兩個星期後飛到布魯塞爾,在歐盟峰會上麻利地調停了英 法矛盾,因而化解了歐盟因財務問題而出現的分裂危機,這一成績給足了德國和世界驚喜。

  在德國政壇中,讓人捉摸不定的默克爾一路青雲直上,只用了短短十年就從東德的物理研究所走到今天德國第一大黨黨主席的位子上。默克爾並不被人看 好的獨特身份和經歷往往正是推動她前進的助力——她身為女性,且來自東德,在統一後的德國政壇屬於絕對的少數派,卻也因此成為標榜促進德國團結和融合的新 政府爭取的對象。默克爾被德國前總理科爾識中在1991年首次入閣出任婦女與青年部部長,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於此。

  受到機遇垂青的默克爾本就不是一個簡單女子,她目標堅定、作風強硬,敢說敢闖,也絕非像一些評論說的那樣缺乏政治手腕—— 她不僅步步為營剷除競爭對手,更頂住壓力,在1999年基民盟的政治獻金醜聞中「大義滅親」,拋棄了她的「政壇教父」科爾。

  也有人說,默克爾看似工於心計的政治謀略更像是一個物理學家嚴密的科學計算,在她眼裡,事情的對錯就如公式一般簡單明了;而她的政治生涯也像是 一場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明確的目標、周密的邏輯、最優的方法確保她以一種並不典型的方式一路走到德國的權力中心,並在歐洲和世界政壇上發揮著重要影 響。這個看似木訥、缺乏個人魅力的女總理自上任以來連續三年被《福布斯》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但在她的個人主頁上默克爾描述了自己對於田園生活的嚮往——她儘量讓自己在週六的晚上空出時間,為丈夫做一頓傳統的德式晚餐——土豆湯、煎肉排 或者鯡魚;她也經常跟丈夫回到她度過少年時代的小鎮滕普林,散步或者做做園藝,古典音樂、足球、田園生活——德國首位女總理描述了一個經典的「德國夢」。 她寫道,「在鄉間,我感到格外的愜意」。

  「國父」之女的厄運與榮耀

  《環球》雜誌駐達卡記者/王雪梅

  2010年1月28日,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目送當年殺害孟加拉「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五位兇手被送上絞刑台,這五個人所犯下的罪行,和她一生風譎雲詭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關。

  身為「國父」之女、早年喪失親人、兩度入獄、六年流亡以及層出不窮的暗殺威脅使得這位女總理的從政之路坎坷而傳奇。樸素的打扮、和藹的笑容、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擺架子……這又是62歲的哈西娜給人留下的慣常印象。

  在2009年的孟加拉大選中,哈西娜繼1996~2001年後,第二次出任總理。她也成為前總理卡莉達-齊亞之後第二位兩度出任孟總理的女性,續寫了孟加拉自1991年以來兩位女總理「輪流坐莊」的歷史。

  從政之路

  哈西娜1947年9月28日出生於孟加拉(當時為東巴基斯坦)西南部格帕勒甘傑縣的一個偏遠鄉村,是家中長女。她的父親是孟加拉國1971年獨 立戰爭領導人、孟開國總統謝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穆吉布在孟被尊稱為「國父」。受到家庭中濃厚政治氛圍的熏陶,哈西娜在學生時代就熱衷於學生政治活動,並在學生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

  1971年孟獨立戰爭期間,哈西娜和丈夫、母親以及兄弟姐妹曾被巴基斯坦軍方囚禁。孟獨立後,哈西娜並未過多地捲入政治。然而1975年時任總統的父親穆吉布遭暗殺卻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也隨後將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父親死後,哈西娜開始了長達6年的流亡生涯。

  1981年哈西娜被缺席選為人民聯盟主席,當年5月她回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執掌人盟,隨後還組成以人盟為首的多黨聯盟並任領導人。她誓言要為國 家的民主和人民的福祉而戰鬥下去,向當時的軍人獨裁說不。1990年,哈西娜領導的人盟與前總統齊亞-拉赫曼的遺孀卡莉達-齊亞(後兩度任總理)領導的民 族主義黨以及其他黨派聯合,對抗軍政府的統治。1991年孟實行民主政治後,民族主義黨在大選中獲勝,卡莉達-齊亞成為孟獨立後的首位女總理,哈西娜任反 對黨領袖。

  1996年,哈西娜領導人盟在孟第七屆議會選舉中獲勝,並於當年6月23日正式就任政府總理,成為孟獨立以來的第二位女總理。

  哈西娜在工作中非常勤奮。她每天早起禱告後(大約五點前後),就開始閱讀當天的報紙,開始一天的工作,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她的第一個總理任期內,孟加拉國實現了糧食自給,並因此於1999年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穀物女神獎」。

  在她任期內,孟政府還於1997年12月同東南部吉大港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締結了和約,結束了20多年來該地區部落游擊隊與孟軍隊之間的對抗狀態。1998年,哈西娜因此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獎。

  2001年,卡莉達領導的民族主義黨在第八屆議會選舉中獲勝執政後,哈西娜再次出任議會反對黨領袖。2007年孟看守政府大舉開展反腐運動期間,受到腐敗指控的哈西娜被逮捕入獄,後獲得保釋,前往美國看病。

  2008年12月29日,孟加拉國第九屆議會選舉在延誤兩年後舉行,人盟打出倡導「變革」的口號,在大選中贏得選民青睞,獲得議會300個席位 中230多席。哈西娜為總理的新一屆內閣於2009年1月6日宣誓就職。哈西娜政府承諾將為國家帶來變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等,並 設定目標要在2021年前將孟加拉國建設成數字化國家。

  親民形象

  有人說,如果你與哈西娜從未謀面,那麼當你第一次看到她,一身樸素的打扮、一副眼鏡以及和藹的笑容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名老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政府總理。

  哈西娜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她像普通的孟加拉婦女一樣,著裝樸素,通常就是一身棉製的沙麗。

  評論家說,在一些公開場合,她的言談舉止極富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很快地融入老百姓當中。哈西娜在2009年年初就任總理後,由於擔心她可能受到暗殺威脅,安全人員特地加強了安保措施,但哈西娜曾公開要求安保人員不要過多限制她同普通民眾的交流。

  實際上,哈西娜作為政治領導人一直以來面臨著各類暗殺威脅。孟現任商務部長法魯克-汗曾說,一些勢力長久以來一直企圖殺害哈西娜,這樣的襲擊陰 謀不下20次。在2004年8月21日,時任反對黨領袖的哈西娜在孟首都達卡出席人盟集會時,集會遭到手榴彈襲擊,包括人盟高級領導人在內的24人在襲擊 中死亡,數百人受傷。哈西娜倖免於難,但其耳部受傷,此後她一直患有嚴重的耳疾和眼疾,並曾多次前往美國接受治療。

  在2008年年底大選前後及哈西娜就任總理後,情報機構還多次發出警告,稱哈西娜面臨暗殺威脅。大選前,哈西娜和卡莉達作為主要政黨領導人參加 競選集會都必須在防彈玻璃後做演講,安全機構還要求她們不要在集會時揮手,以免恐怖分子利用她們揮手回應的姿勢作掩護髮起襲擊。

  哈西娜對媒體記者非常友善。當地記者親切地稱她為Apa(姐姐),而哈西娜則開玩笑地稱記者為「危險份子」。在外出時,哈西娜經常和記者坐在一起就餐。她非常幽默,即便在一些嚴峻的關頭,她仍然能鎮定自若,面帶笑容地做出一些重大決定。

  推動婦女參政議政

  1991年以來,孟政壇一直由前總統齊亞-拉赫曼的遺孀卡莉達-齊亞和「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長女謝赫-哈西娜「二分天下」,這在穆斯 林國家實屬罕見。而兩位女總理在執政期間,也都積極致力於提高婦女地位,保障婦女權益。如今,在這個南亞小國,婦女的生存狀況得到大大地改善,女性參政議 政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

  2004年卡莉達-齊亞在任期間,孟加拉國通過憲法修正案,將議會中專為婦女預留的席位從30位增至45席。孟總理哈西娜今年在慶祝三八婦女節 時說,孟現政府還計劃將議會中為女性預留的席位進一步提高到100席,並將推動實現這些席位的直選,而非現在的議會內選舉產生。她說,直選可以保障那些偏 遠地區的婦女選出自己的代表,從而保障她們的權益。

  孟加拉國實行議會一院制,其國民議會目前由公民直接選出的300名議員和由議員遴選的45名女議員組成。在2008年12月29日舉行的第九屆 議會選舉中,包括現任總理謝赫-哈西娜和前總理卡莉達-齊亞在內的18名女候選人當選議員,加上另外45名由議員選出的女議員,目前孟議會中的女議員總數 達到63名,為歷史最高。

  同時在議會中,目前除議長外,議會領袖、副領袖和反對黨領袖均為女性。現總理哈西娜還曾表示,未來可能還要選出一名女副議長。

  另外,卡莉達-齊亞任總理期間就曾任命婦女擔任部長職務。而目前在哈西娜的44名內閣成員中,女性成員則達到了5個。其中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職位如內政部長、外交部長和農業部長等均由女性擔任,這在孟加拉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真可謂女性撐起孟政壇的「半邊天」。

真正讓季莫申科為世人記住的,是她性別特徵分明的女政客形象。2009年年末,季莫申科被「最熱辣國家領導人」組織評為世界最性感政治家。

  早在「橙色革命」時期,舉止端莊、優雅,身穿樸素皮大衣、腦後盤著一根「麻花辮」的季莫申科以「美女政治家」的形象為尤先科贏得了大量選票。成為總理之後,她的一言一行,甚至出門亮相的每一套行頭,都成為了烏克蘭乃至世界的焦點。

  在烏克蘭,季莫申科已經等同於時尚代名詞,她儀容舉止所引來的矚目度,絲毫不亞於她極富爭議的強硬施政風格。2009年年底,季莫申科以嶄新的 形象出現在政府會議上。她捨棄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民眾都習以為常的發辮,把此前盤繞在頭頂的辮子解開,挽成髮髻整齊地盤在腦後。這一發型很快為眾多烏克蘭女 性跟風效仿。

  「我很清楚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本在這個男性統治的政治圈子裡保全地位。」這是季莫申科在走上政壇後的一句坦言。事實證明,在這前後,她一直成功地實踐這一女性執政的制勝法寶。

  在成為烏克蘭總理之前,季莫申科是烏克蘭的「天然氣公主」,她的統一能源公司曾經跟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的女婿平丘克的公司進行競爭。在激烈競爭中,平丘克不得不甘拜下風,他給季莫申科這位美女的評語是「致命」,這種「致命」顯然不同於一般劍拔弩張的商界強勢。

  無論面對政客還是商人,季莫申科都力圖給人一種印象:她首先是個女人,其次才是個談判對手。敵視季莫申科的烏克蘭人據此指出,這個「美女政客」 很善於利用自己的美貌,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與尤先科的關係中也不會例外。事實上,從季莫申科成為烏克蘭名女人的那一天起,她的種種緋聞就成為人們 熱衷討論的話題。

  季莫申科也是烏克蘭青年男女崇拜的偶像,一些時裝、球隊以她的名字命名,各種典禮和宗教儀式上也少不了她;她甚至還灌了一張唱片,銷量不錯。她還總是不厭其煩地注意自己的頭髮、握手、公共場合亮相的服裝這些細節,使她的每一次出現都完美得無可挑剔。

  權力之巔的「她們」

  《環球》雜誌記者/鄧喻靜

  她們中的許多人曾經只是妻子、母親或女兒。如今她們有了多重身份,從依附到獨立,從幕後到台前,從關心油鹽柴米到心懷天下蒼生。

  千百年來,主要由男性把持的政壇難得有一縷脂粉之氣。這些身處政壇巔峰的「娘子軍」身著鮮豔裙裝、淡定從容地現身國際舞台,代表自己的國家發出聲音。這些闖入「禁地」的女性領袖,給陽剛十足的全球政壇注入了更多感性與溫情。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領袖的湧現,國際政治,這個原本是男人把玩的遊戲,會不會因此而改變規則?

  在她們衝刺權力之巔的努力中,世界也因她們生變。

  「性別神話」不再

  二戰以來,世界範圍內出現過的女性領袖,留名者不過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戈爾達-梅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寥寥幾人。

  這一情形正在改變。根據世界女性領袖網站的負責人馬丁-克里斯滕森為《環球》雜誌記者做的統計,除去世襲女王,全世界現今共有14位女性擔任著獨立國家的總統或首相職位,佔世界領導人比例的9.2%,接近一成。

  這個數字背後,是每年10%~20%的女性領導人的增速。馬丁指出,當前女性領導人集中分佈在南亞、北歐和拉丁美洲,此後一段時間,亞洲、南美和中美洲的女性領導人將在原來已有相當比例基礎上有增無減,歐洲的女性領導人也將逐漸增多

  在亞洲的近二十年,女性治國已成為一項傳統。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孟加拉國的兩位女總理卡莉達和哈西娜、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都是亞洲政壇長久的風景。一些女政要可能昨日還相夫教子,今天就應政治的召喚而成為巾幗英豪。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胡傳榮指出,宗教、民族矛盾突出,暴力和刺殺政要頻繁出現,政治人物被刺殺後留下遺孀等為這個地區女性領導人提供了政治沃土。

  北歐國家則是從制度建立上入手,使女性從政機制化,常態化。這首先要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末席捲歐洲的女權運動。聲勢浩大的「婦女為婦女投 票」活動推進了北歐女性在政治上取得和男性平等地位的進程,女性參政的權力被陸續寫入憲法。在當前一些北歐國家的議會,女性佔有約40%的席位。

  胡傳榮介紹,事實上,北歐素有女性當家的傳統。在早期的漁業經濟時代,當男人在外出海的時候,女人就在家獨統「天下」了。

  而在一向推崇所謂男子氣概的拉丁美洲,在政治領域也出現了幾位魅力非凡的女性領導人,比如智利女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和阿根廷的總統克里斯蒂娜 -費爾南德斯。馬丁指出,拉美女性領導人的崛起是與土著居民、下層貧民的崛起同步的。隨著拉美地區民主化進程加快,土著居民、下層貧民的政治地位不斷提 高,導致了拉丁美洲出現「集體向左轉」的現象,代表土著居民、下層貧民利益的左翼政黨紛紛上台執政。原本社會地位低下的婦女跟其他受壓迫階級一起,將巴切 萊特和費爾南德斯這樣的領導人選上台。

  據馬丁介紹,在近年的數十位女性領袖中,有近四成曾經連任,其中冰島前總統維格迪斯曾連任四屆。他指出,女性領袖的連任說明,女性領袖可以像男性一樣強勢、有決斷力,同樣能贏得民眾持續的支持。

  全球話語的柔性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領袖叱詫政壇,「她世紀」依稀可見,而原先的世界政治議題也因性別元素的攪合而面目逐漸模糊。

  在三十多年前的撒切爾夫人和英迪拉-甘地時代,充斥著核武器、對抗、冷戰這樣的政治議題,女性領袖的作風也隨之被鍛造得幾與男性無異,甚至必須比男性更強硬,那個年代獨有的政治家生存法則為女性執政打上堅實的男性烙印。

  時代的變化並沒有消弭女性領袖的強硬作派,卻令女性性別特徵的回歸成為可能。對於女性領袖來說,溫柔婉約不再成為影響她們執政的弱點,民眾對於女性領袖的期許也不只是拘泥於此前的鐵腕、強硬,而趨於柔和、慈愛。

  曾經強硬如默克爾,在媒體的鼓噪下也流露出女性的風情,而更多如季莫申科、阿羅約這樣的美女領袖,美貌和性別成為她們在權力紛爭中遊刃有餘的利器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外交學系李英桃指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當下,全球話語體系在經歷重構,此前側重軍事國防等剛性話題的政治風 向開始轉變,一些柔性的政治話題被納入進來,過去人們不甚關心的問題,如氣候變化、環境衛生、移民現在都成為可以左右世界的議題。

  而在當前的國際政治話語體系中,女性獨有的包容、細膩、善於協調等特質,都使其成為這些柔性議題適合的推動者。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她們 借助這些議題地位的躍遷,成為國家的領導者,如北歐和南美的一些女性領導人,皆因在環境、女性權利問題上的不俗表現,被選民送上領袖的位置。

  還有在那些仍陷於戰亂的國家,當人們已經厭倦了征戰和殺戮,女性形象所象徵的和平民主的國家理想,成為了撫慰傷痛最好的精神良藥,如非洲近年層出不窮的女性領導人和今年阿富汗大選中湧現的首位女性候選人,都被人們寄予了將國家引入和平軌道的厚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副主任龔克瑜指出,不同於男性執政給人的關於殺戮和強硬的想像,女性執政更給予人們安全感和依賴感。不可否認,女性領導人確實改變了政治領域,兩種性別的參與使得決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權力之路

  然而,在五大洲,男性領導人獨霸政壇的局面正在被全面改寫嗎?

  龔克瑜顯然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說:「這只能說增加了一道靚麗風景,但並沒有改變國際政壇男性為主的政治特性。」

  李英桃也表達了相似觀點:雖然女性領袖的執政方式帶有強烈的性別色彩,但很多時候女性領導人的執政決策和權力並不由本人決定,仍是服從於國內外政治角力的結果。

  那些通過自我奮鬥而問鼎權力之巔的「鐵女人」畢竟是少數,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歐美等地區的大多數女性元首身上,可以發現一些類似的規律。李英桃指出,在亞洲、南美等一些地區,女性當政更多地表現為權力繼承色彩,家族政治遺產成為其參政的重要資本。

  如果克林頓沒有當選總統,希拉里可能只能做到美國的百強律師;阿羅約若非出自名門,也無法在險象環生的菲律賓政壇激流勇進。如果不是女承父業、妻承夫業,她們可能永遠站在他們丈夫和父親的後面。

  典型如亞洲,絕大多數女性領導人都是政壇中非正常死亡者的妻子或女兒,在政治權力方面,她們與她們的父親或丈夫之間有著某種繼承關係。不少家庭主婦在一夜之間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老套的寡母節婦受旌表的故事,被賦予現代的形式。

  佐證這一觀點的典型例子來自「尼赫魯-甘地家族」。1984年10月,擔任總理的甘地夫人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印度錫克教徒保鏢槍殺身亡,其 子拉吉夫-甘地被推上總理寶座,但幾年後他也遭到了暗殺。於是,拯救家族政治的重任就落在了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的肩頭。

  而對於另一位創造歷史的南亞女領袖——斯里蘭卡已故前總理班達拉奈剋夫人,西方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曾對其如何崛起於政壇做過如下描述:她身著 喪服出現在人群面前,一言不發,只是哭泣。於是,群眾與她一起泣不成聲。於是,她從一個溫存的妻子,謹慎的秘書,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似乎生來就能以魅力贏得 民心的人物,她將像一個純樸的母親主持一個家庭那樣治理一個國家。

  就這樣,班達拉奈剋夫人在丈夫遇刺身亡後的第二年(1960年),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

  在孟加拉國,則出現了「寡婦PK孝女」的更趨極端的經典:在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總統和齊亞-拉赫曼總統先後死於非命之後,前者的女兒與後者的遺孀展開了長達10多年的政治競爭,現今仍輪流擔任政府總理,達到了「亞洲女性政府首腦現象」的極致。

  龔克瑜認為,在歷來視女性為附庸的南亞社會,之所以頻現女性政治家,更多是由於「性別的偶然」。在家族制度比較嚴格的南亞社會,人們更重視家族政治。一旦面臨危難,如果沒有合適的男子來承擔家族政治的延續,只好讓女性來支撐,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些女性政治家往往容易淪為男性權力集團的前台木偶,她們的幕僚、閣員和議會中的本黨議員中,男性佔絕大多數。「她們」孀婦孤女的倫理形象,往往淪為「他們」把玩的一種政治資源。這些女性領袖的執政地位看似強大,實則非常脆弱。

  權力繼承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女性執政軌跡中也不難見到。有「世界第一位女總統」之稱的阿根廷前總統貝隆夫人,其夫任總統時就已是副總統,她利用亡夫的聲望和得力助手的幫助,順利登上總統寶座。現在的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也是從丈夫手中接過的總統接力棒。

  但在這些家族政治體系的外圍,通過自我奮鬥而登頂的女元首正發展成更有力量的群體,她們代表著大多數女性對於政治的熱望。在世界女性領袖網站的 統計中,近十年來出身草根並最終走到權力巔峰的女性接近半數。對她們來說,性別可能是一種弱勢,她們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政治生涯中飽受磨礪。正因為 此,西方成功的女性領袖往往表現出比男性更剛毅、更果敢的素質。

  髮型,還是政綱?

  一旦躋身國家領袖,政治秀場的台前台後,復合身份成為女性領袖的權衡之難。

  雖然政治家可以有性別,但當前國際政壇的男性傾向,仍毋庸置疑,大多要職仍為男性把持,進入這個圈子,女性領袖必然要捨棄一部分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做事風格,從男性維度出發,按照遊戲規則出牌。這時她是一個中性的身份。

  對上個世紀的女性領導人而言,性別曾經是一種弱勢。正因為此,她們有意無意地同那些人們心目中的「女人味」拉開距離,向「男子漢大丈夫」靠攏,甚至有時對女權主義嗤之以鼻。直至她們走上權力頂峰後,也並沒有真正給女性貢獻更多權益。

  就在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紐約時報》曾評論,在多名美國總統競選人中,希拉里的外交政策並不比其他候選人更「溫情」,她在伊朗核問題等關鍵議題上甚至顯示出更為強硬的態度。

  如果改變從屬地位必須以放棄女性特徵為代價,那麼女性成功的意義又何在?在當今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少女性領袖都試圖以各種形式來挑戰性別政治,美麗優雅的季莫申科、性感剛強的賴斯等都努力向外宣告自己強烈的女性魅力,打破政壇不相信「女人味」的慣例。

  於是在國際政壇上,出現了各國女性領導人爭香鬥豔的一幕幕圖景,彰顯女性特徵的表率成為被褒揚的典範,而再經由媒體輿論翻炒,派生出「乳溝政治」、「髮型政治」等一系列性別意義濃烈的政治名詞。

  除了對於女性領袖作為一個執政者身份的期待,龔克瑜認為,公眾會希望女性領袖在國際事務中也能夠適時展現女性溫柔的一面,又能有包容妥協的態度來周旋各國的關係。默克爾會毫不猶豫地拍掉布什放在她肩膀上的手,但是她也會穿低胸禮服表現出婉約一面。

  「即使當上女性領導人,也不能放棄這些身份。如果女性把家庭放在第二位,事業放在第一位,也會被人認為是不近人情的。所以女性元首必須比男性承擔更多。」 龔克瑜說。

  李英桃認為,現在媒體在對女性領袖濃墨重彩的報導中,成為焦點的往往是她們的性別屬性,而不是她們的政治見解和業績。一些政界名媛被採訪時,她們更多的是被問及她們的家庭以及個人情況,政治問題則被擱置一旁。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經堅持:「政治歸政治,我不會為了政治而改變容貌。」但她在2002年的總理候選人爭奪戰中失利後,輿論認為,那次失敗與她的 髮型過於古板不無關係。2005年,她被正式提名為總理候選人後,她所在的政黨明確要求她改變形象,尤其是要改變髮型。結果,接受了建議的默克爾在著名髮 型師的打理下,「變漂亮了」,她「一夜之間成了媒體的寵兒」。在媒體一片稱奇聲中,默克爾最終於2005年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有媒體報導說,「新髮型『挽救』了默克爾的政治生涯」。

  胡傳榮指出,如果有一天,媒體在報導女性領袖時,不再突出她的性別,不再比較男女性別的優劣,女政治家既不是女強人,也不需打「溫柔牌」,那就意味著女性真正融入了政治這個領地,男女平等在政治領域真正得到了實現。(《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