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化並沒有消弭女性領袖的強硬作派,卻令女性性別特徵的回歸 成為可能。對於女性領袖來說,溫柔婉約不再成為影響她們執政的弱點,民眾對於女性領袖的期許也不只是拘泥於此前的鐵腕、強硬,而趨於柔和、慈愛。在 2010年的世界政壇上,我們仍在目睹更多女性在通往權利之巔道路上的艱難跋涉。
邁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當人們盤點危機一年的功過得失時,「女性」一詞耀眼而出。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在年初甚至用一篇題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來描繪女性對於全球走出危機的貢獻。除了備受矚目的「女性經濟」,現任近二十位國家女元首將國家拉出經濟泥潭的努力,讓人們見識了引導人類社會走向的另一種可能。
在2010年的世界政壇上,我們仍在目睹更多女性在通往權利之巔道路上的艱難跋涉。烏克蘭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問鼎烏克蘭總統的衝刺,正在拉開2010年新一輪女性參政的序幕。
以承認同性戀的勇氣,在危機最前端
《環球》雜誌記者/費列娜
在冰島經濟崩潰一年以後,失業率和進口商品價格還在不斷上升,但冰島已不再是一年前那個岌岌可危的破產國度。
在冰島人看到男性的貪婪和固執將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以後,從總理到部長,從CEO到歌手,冰島的女性們扛起了復興經濟的大旗。有評論說,冰島是第一個因經濟危機破產的國家,而婦女們的努力很可能使冰島成為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國家。
這些站在經濟危機最前端的女性們,以冰島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為首。現年66歲的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除了是冰島第一位女總理,也是 全球第一位公開同性戀性向的政府官員;在去年冰島三大銀行倒閉、整個國家幾乎陷於破產的混亂中,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爾臨危受命,出任冰島總理。
儘管冰島的局面岌岌可危,人們還是希望這位外表秀麗、作風硬朗的女總理能救冰島於水火之中,正如她作為全球第一位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領導人那般的勇氣。
約翰娜於1942年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1960年獲得冰島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商業學文憑, 1987-1994年間,她先後在四屆政府中擔任社會事務部部長,並於2007年5月第二次任該職。作為在議會服務時間最長的議員,約翰娜在民眾中享有高 達73%的支持率,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她也是所有政府官員及議員中人氣不降反升的唯一政府高官。
多年擔任社會事務部部長期間,她十分關注殘障人士、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在保障他們的權益方面做出突出成績,也因此為她贏得了「聖約翰娜」的暱稱。
約翰娜曾對民眾說:「現在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與民眾合作。」她上任後自己最先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改組央行領導層」,重點打擊腐敗。在恢 復經濟方面,她採取謹慎的財政政策,著重複蘇經濟和保護冰島民眾,並在短期內開展一些經濟重建項目,並積極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來重振冰島經濟。她 同時支持借助外力振興本國經濟,認為加入歐盟和歐元區或許是冰島最好的選擇。
像許多政治家一樣,約翰娜的個人生活也保持低調。然而她公開的同性戀身份又讓她與其他政治家截然不同。她1970年嫁給了一位銀行家,育有兩個 兒子,後離異。此後她與伴侶、女記者和專欄作家約尼娜-萊茲多蒂長期生活在一起。2002年,60歲的約翰娜與約尼娜結婚。然而,兩人十分注意保護隱私, 絕少在公眾場合一起露面。
約翰娜的同性戀趨向並未在冰島引起什麼波瀾。冰島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民眾對約翰娜的性取向沒什麼太大興趣。當冰島人被告知他們的總理是一個同性戀時,人們也最多只會聳聳肩,說一聲「哦」。
非洲首位民選女總統帶來的改變
《環球》雜誌駐內羅畢記者/宋盈
很多人說,利比里亞總統埃倫-約翰遜—瑟利夫五年前的當選,是非洲變革中最具特色的一幕。不僅改變了男性統治政壇的格局,也提醒人們思考——也許女性是一劑良藥,更能剷除非洲普遍滋長的內戰、腐敗流毒。
2009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利比里亞時,曾向這位同為活躍世界政壇的女性送上了身為同行的讚譽:「從戰亂到重建、從無序到民主、從絕望到希望」,希拉里用這短短三組形容詞概括了從2005年至今,西非國家利比里亞發生的驚人巨變。
五年前的利比里亞,剛從戰火中走出,仍是一片廢墟的國度,被稱為「非洲最黑暗角落」。當約翰遜—瑟利夫以59%的高票成為首位經過民主選舉而產 生的女總統時,她的就職典禮卻面臨重重尷尬。首都蒙羅維亞甚至找不出一所像樣的建築舉行典禮,各國嘉賓坐在塑料椅子上,頭頂椰子樹葉搭成的涼棚,才得以躲 避烈日的蒸烤。他們還需徒步走路才能抵達招待會現場。
斗轉星移,如同約翰遜—瑟利夫在就職演說中強調的那樣,選擇投票給她就是選擇改變這個國家。五年時間讓利比里亞人逐漸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來,取 得了令人瞠目的飛速發展。2009年年底,約翰遜—瑟利夫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披露,利比里亞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左右,並有望很快擺脫幾十年積累下來的 高達490萬美元的債務負擔,利比里亞中央銀行的國際儲備金從500萬美元增長到5000萬美元。全國200多所學校、30所醫院和診所以及幾座政府辦公 樓、法院等都已經過重建或裝修。
約翰遜—瑟利夫還表示,在2011年她的任期結束前,她要推行各類內政外交政策,讓利比里亞的每一個孩子都再次綻開燦爛的笑容。
實現柔情的發展目標,需要一顆果敢的心。約翰遜—瑟利夫從來就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女性,被稱為非洲的「鐵娘子」。
早在1985年,約翰遜—瑟利夫就在利比里亞參議員選舉中成功勝出,卻毅然地因反對當時的總統多伊拒絕就職。在這一年裡,她連續三次被投入監獄,最後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才在次年被釋放。
2005年,利比里亞迎來內戰後的第一次大選。在22名候選人中,年逾花甲的約翰遜—瑟利夫和比她年輕30多歲的足球明星喬治-威同場競技。儘 管她擁有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長達35年的政治經驗,在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花旗銀行等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供擔任過高級官員,是理論與實 踐結合的精英人物,但選前調查機構紛紛看好球星威。輝煌的國際球壇生涯讓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早已被當作利比里亞家喻戶曉的國家英雄,對約翰遜—瑟利夫構 成巨大挑戰。
鐵娘子沒有氣餒,而是積極組織競選團隊分析優劣勢,還親自乘坐從鄰國塞拉利昂租來的飛機,前往道路不通的地區爭取選民支持。奇蹟在這位果敢的女性手中誕生,她最終以超過10%的得票率差距擊敗威,當選總統。
對於外交事務,約翰遜—瑟利夫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2009年7月在利比亞舉行的非洲聯盟第13屆首腦會議上,非洲各國領導人就建立統一的 行政機構來管理政策事務的問題,爭執不下。約翰遜—瑟利夫站出來打破僵局,提出建立這樣的行政機構並不是向非盟機構出讓主權,而是為非洲國家建立共同面對 國際事務的平台,制定統一對外的方針立場。她的表態讓起先持反對意見的國家領導人重新審視這一提案,避免了不歡而散的結果。峰會結束時,非洲各國領導人經 過長達15個小時的激烈討論,終於通過將非盟委員會改為非盟權力機構的文件草案,授予該機構更大的權力,提高非盟在應對國防、外交以及國際貿易實務上的能 力。
金融寒冬讓剛剛走出內戰陰影的利比里亞又面臨新的考驗,但危機沒有打垮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鐵娘子。約翰遜—瑟利夫政府從2009年開始,就大手 筆地通過回購政府債券,來增加市場的現金流通量,拉動投資,刺激經濟。人們有理由相信,她還將憑藉鐵腕與柔情、耐心與果敢,繼續在非洲政治和經濟舞台上扮 演更加活躍的角色。
曾經的單身媽媽,現在「每一個芬蘭人的總統」
《環球》雜誌駐赫爾辛基記者/趙長春
地處北歐的芬蘭吸引世人目光的不僅有迷人的千湖秀色,更有眾多活躍在政壇上的女強人組成的風景線。
芬蘭是世界上婦女參政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在芬蘭議會200名議員中,女議員比例超過40%。在芬蘭現政府19名部長中,女部長多達12 名,成為名副其實的「半邊天」。2003年4月,芬蘭曾一度成為歐洲第一個同時由女性分別擔任總統和總理的國家。在芬蘭,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女性憑藉個人 的才能和魅力同樣能夠登上政壇的頂峰。芬蘭現任女總統塔裡婭-哈洛寧就是芬蘭婦女的傑出代表。
辦大事的小國女總統
1943年12月24日聖誕前夜,一個女嬰呱呱落地,給一個普通建築工人家庭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但誰也不會想到,50多年之後,這個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工人居住區里長大的女孩哈洛寧竟成為芬蘭第一位女總統。
上世紀中葉,芬蘭工人屬於社會底層,生存艱難,工人們為爭取權利不斷進行鬥爭。深受環境和家庭影響的哈洛寧從小就立志要幫助工人改善生存狀況。1979年,36歲的哈洛寧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走上從政之路。1995年,她又被任命為芬蘭第一位女外交部長。
在擔任芬蘭外長期間,哈洛寧顯露出過人的外交才能,既能幹又幽默,而且工作效率高。1995年,正值芬蘭加入歐盟之際,芬蘭希望能在國際舞台上 充分顯示一個小國的地位和作用。在芬蘭政府特別是外長哈洛寧的努力下,芬蘭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回歸西方的外交轉身。1999年下半年,芬蘭擔任歐盟輪值 主席國,更使哈洛寧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大顯身手,為芬蘭贏得「小國辦大事」的美譽。同時,哈洛寧也得到注重樹立國際形象的芬蘭民眾的青睞,在很大程度上幫助 哈洛寧在第二年的總統選舉中登上總統寶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當芬蘭總統阿赫蒂薩裡宣佈不再參加當年總統競選時,芬蘭第一大執政黨社民黨內部將目光鎖定在哈洛寧身上。出色的政績,極高的威望, 都是哈洛寧被看好的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女性。自1917年芬蘭獨立以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職位一直由男性佔據,使參政意識極強的廣大婦女 憤憤不平。為了選出首位芬蘭女總統,許多女性放棄黨派之爭,聯合起來全力支持哈洛寧。而作為有著一個女兒的單身母親,哈洛寧在競選中以頑強、自信的形象, 贏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
2000年2月6日,時任外交部長的哈洛寧以芬蘭第一大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擊敗最大在野黨中間黨候選人埃斯科-阿霍,當選為芬蘭總統。當年3月1日,哈洛寧宣誓就職,成為芬蘭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同時也成為當時全球在任的五位女國家元首之一。
時隔6年,2006年1月,哈洛寧又作為社民黨總統候選人以51.8%的得票率擊敗最大在野黨聯合黨總統候選人薩烏里-尼尼斯托,再次當選芬蘭總統。
大多數芬蘭人認為,哈洛寧是一個正統的芬蘭人,最符合芬蘭公民的意願——可信、寬容和公正。作為平民出身的總統,哈洛寧貼近普通百姓,富有同情 心,關心民眾的疾苦。近年來,芬蘭國內的收入差別在增大,出現新的貧困。為此,哈洛寧主張維護傳統的北歐福利社會及現行的福利制度,主張平等和社會公正, 並強調要進一步維護芬蘭公民的就業權利、平等、安全和福利,防止貧富兩極分化,所以,人們認為她稱得上是一位「每一個芬蘭人的總統」。
總統男友的名分難題
就任總統後,哈洛寧搬出原來居住的公寓,與同居的男友、芬蘭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秘書彭蒂-阿拉耶爾維一起住進位於首都赫爾辛基市郊的松樹灣總統官邸。這給芬蘭公眾出了一道難題:如何稱呼與總統同居15載的男友阿拉耶爾維?
在相當開放的芬蘭,同居現象非常普遍,被視為正常的生活方式。雖然人們並不介意阿拉耶爾維住進總統官邸,但在正式場合如何稱呼阿拉耶爾維卻成了 問題。當時,一種頗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如今哈洛寧總統代表整個國家形象,總統和外國政要站在一起時,身邊不能總是有一個名份不定的「男友」或「伴侶」, 這難免有礙國家形象。
當選總統前,哈洛寧一直沒有結婚,但有一個和以前同居的律師男友所生的20多歲的女兒。而阿拉耶爾維和哈洛寧作為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的同事,在 一次前往美國紐約訪問時墜入愛河。當時哈洛寧是委員會主席,比她小5歲的阿拉耶爾維只是委員會的普通秘書,其工作是為委員會準備文案。阿拉耶爾維天資聰 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獲法學博士學位,與哈洛寧有很多共同語言,可謂志同道合。倆人相愛後很快同居,此後不久,阿拉耶爾維搬到赫爾辛基市中心一幢普通住 宅樓內哈洛寧住處對門的公寓裡。作為對門鄰居,兩人既有獨立私人空間,又能隨時方便約會。十多年來,兩人保持著有距離的同居生活,對於政務繁忙的哈洛寧和 具有獨立精神的阿拉耶爾維都非常合適。
在哈洛寧當選總統後,阿拉耶爾維主動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福利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但「該給阿拉耶爾維什麼樣的名分?」卻在芬蘭全國引發了大 討論,一時間,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被鬧得沸沸揚揚。為此,總統辦公廳曾專門發佈一項公報,建議稱「丈夫」,但遭到許多人反對,紛紛打電話詢問:「哈洛寧和阿 拉耶爾維不是還沒有合法婚姻關係嗎?」芬蘭一家電視台的調查顯示,只有25%的人同意用「丈夫」這個稱呼,約50%的人主張稱「生活伴侶」,還有人建議稱 「塔裡婭-哈洛寧與她的男人彭蒂-阿拉耶爾維」。
儘管性格倔強的哈洛寧曾多次表示還沒有結婚的打算,但為了避免給外事活動帶來不便,56歲的女總統被迫做出讓步,披上婚紗與共同生活了十五載的 阿拉耶爾維登記結婚。2000年8月26日傍晚,芬蘭女總統哈洛寧的助手瑪莉婭在首都赫爾辛基宣佈,哈洛寧總統已經於當天下午和她同居了15載的伴侶阿拉 耶爾維在總統官邸舉行了婚禮。由於這位富有個性的女總統不信教,所以婚禮上沒有神父的祝福。證婚人是哈洛寧總統的女兒安娜和阿拉耶爾維的兒子埃斯科。總統 的婚禮低調從簡,參加婚禮的只有新郎和新娘的親朋好友約30人。當第二天芬蘭人一覺醒來時,才聽說總統結婚了。
婚後,哈洛寧沒有隨夫改姓,仍然保持原來的姓名,芬蘭總統依然叫塔裡婭-哈洛寧,這非常符合哈洛寧的性格。而阿拉耶爾維從此也名正言順地以總統丈夫的名義出席各種活動,可謂皆大歡喜。
像家庭主婦,但她是印度總統
《環球》雜誌駐孟買分社記者/廉海東
南亞歷來不缺女政治家,但印度總統帕蒂爾的出現卻不同尋常。她通過個人奮鬥成為印度獨立60年以來第一任女總統,書寫了一個傳奇故事。
現年75歲的帕蒂爾顯得一點都不出眾。她日常的裝束一般是披著頭巾,戴著一副大邊框的老花鏡,眉心點著一顆紅色的吉祥痣,表情溫和親切、樸實安 詳,完全沒有人們印象中傑出的政治女性常有的那種凌厲之氣和張揚之風。她既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甚至在國內也沒有特別的聲望。但自她從政以來,已經創造了 兩項「紀錄」:2004年,她出任印度第二大邦——拉賈斯坦邦邦長,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邦長;2007年,她又成為印度歷史上首位女國家元首。
帕蒂爾出生在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城賈爾岡。在大學期間,曾多次參加印度大學生乒乓球賽並獲冠軍。天生麗質的她,在賈爾岡上研究生期間被公認為「校花」。
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帕蒂爾思想非常開明,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獨到分析。尤其在結婚嫁妝這件事上,帕蒂爾的態度就很獨樹一幟。印度的 風俗是女兒出嫁時女方家庭必須配上一定數量的嫁妝,而有的人往往看重的就是嫁妝的多寡。針對這種風俗,帕蒂爾明確表示,「我不會找一個要我父親出錢才肯同 我結婚的人做丈夫」。在帕蒂爾的朋友圈子中,她發現身為教師的謝卡瓦特也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於是他們決定在1965年結婚,當時雙方明確約定,帕蒂爾家 不出嫁妝。
帕蒂爾大學期間主修的是法律,研究生畢業後她成為了一名律師。然而,真正成就帕蒂爾的並不是她所從事的律師職業。1962年,帕蒂爾當選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逐漸在印度政壇嶄露頭角。在此後的40多年裡,豐富的從政經歷一步一步證明,政壇才是她大顯身手的舞台。
但是,帕蒂爾的競選過程從一開始就不是順風順水。當初,「第一位女總統」的賣點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公眾效應,人們眼球完全被有關她的醜聞所吸 引。印度的反對黨一直宣稱掌握大量證據,證明帕蒂爾的一個兄弟與一樁謀殺案有關。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家法庭還決定審理與帕蒂爾丈夫德維辛赫-謝卡瓦特有關的 一個案件,認為謝卡瓦特涉嫌在7年前唆使一名教師自殺。
帕蒂爾本人也深陷經濟醜聞中。印度媒體曾報導稱,帕蒂爾經營的一家由女性合辦的合作銀行,由於她的親戚借走了巨額貸款至今沒有歸還,導致銀行瀕 臨破產。報導還暗示帕蒂爾家族侵佔了海嘯賑災款。「滿身污點的人能成為印度總統嗎」——這是當時反對者製作的一個小冊子的名字,也是許多印度人心中的疑 問。
面對種種非議,甚至被嘲諷為「有最多醜聞的候選人」,帕蒂爾的策略是不予回應,而實際上歷次選舉結果表明,上述「醜聞」並未給帕蒂爾造成多大影響,她在各種選舉中都是一路過關斬將。
在高票當選總統後,美聯社的評論曾指出,儘管擁有45年的從政經歷,並得到甘地家族支持,但帕蒂爾給人的印象仍是一個家庭主婦,甚至同對手比起 來,她的支持者並不多。「但是,印度的國會議員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考量了很多著名人士後,選擇帕蒂爾是一個最好的折中方案」。
從戰地女記者到總理
《環球》雜誌駐貝爾格萊德記者/連國輝
亞德蘭卡-科索爾以灰白短髮、舉止優雅的形象為克羅地亞人所熟悉。這位自克羅地亞脫離南聯盟實現獨立以來的首位女總理,在涉足政壇之前曾是一名 出色的戰地女記者。在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地亞獨立戰爭期間,科索爾是薩格勒布電台的記者,她的電台節目涉及的戰爭話題包括難民問題、傷殘老戰士 問題。期間,她曾短期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由於她在戰爭期間從事的人道主義工作,科索爾獲得克羅地亞記協的表彰。
科索爾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18歲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此後又陸續出版了三本著作,包括詩集和關於克羅地亞獨立戰爭的書。
隨著戰爭在1995年結束,科索爾成為深受人們尤其是老戰士歡迎的公眾人物。她的報導為她以後轉型參政打下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科索爾在2009年上任後即面臨著艱巨的政治和經濟重任,她在宣誓就職後就表態將迅速採取措施應對多年來最糟糕的經濟危機和重啟停滯半年多的加 入歐盟談判。她說,新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制止經濟衰退,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和儘可能地推動經濟復甦。新政府還繼續推進司法和公共行政改革,繼續強有力地打擊腐 敗和有組織犯罪。
克羅地亞有輿論認為,科索爾一直在刻意打造的形象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家,同情那些在克獨立後向市場經濟轉型中付出代價的下層民眾。批評者則給她起了一名諷刺性的綽號「克羅地亞的特雷莎修女」。
溫情細緻的國家「女管家」
《環球》雜誌駐內羅畢記者/宋盈
一縷縷髮辮在頭頂盤開,湊成奇特的花籃髮型,加上身上的橘紅色非洲服裝,使得她與西裝革履的其他政壇領導人相比很民族,很個性。這就是莫桑比克總理路易莎-迪亞斯-迪奧戈。
五年前,莫桑比克政府改組,時任計劃與財政部長的她開始擔任政府一把手,成為莫桑比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理,在男人「霸佔」的非洲政壇裡立刻引起轟動。
翻開迪奧戈的履歷,人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她的職業生涯:理財專家。對於熟悉莫桑比克的人來說,選擇迪奧戈擔任總理,是順應國家發展需求的必然 選擇。上個世紀80年代,莫桑比克貧困線以下人口所佔比例曾高達90%,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長達16年的內戰讓莫桑比克變成了地雷遍 地、洪水肆虐和艾滋病橫行的重災區。1992年實現和平以來,莫桑比克政府一直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引進外資,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從199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獲金融經濟碩士學位起,迪奧戈的辦公室生活就沒有離開經濟領域。1980年,她從技術員干起,在莫桑比克計劃與財政 部工作多年,參與國際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工作,還曾多次作為主要代表,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談判,在爭取國際經濟援助方面卓有成效。2005 年,莫桑比克在迪奧戈的領導下,推出了利用綜合手段推動經濟的五年發展計劃。次年,莫桑比克就首次實現各領域的全面增長,此後以每年約7%的經濟增長率發 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以50%的速度增加。
當全球金融危機席捲而來之際,迪奧戈在莫桑比克議會從容應對議員就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困局的提問。她提出至關重要的是確保發展援助。政府已與國外 的發展夥伴進行協商,確保援款及時到位。目前,莫桑比克在這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19個向莫桑比克提供援助的機構已經承諾為該國預算提供4.7億美元的 款項。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從上年的5.4%跌至1.5%的時刻,非洲經濟領頭羊南非也受到了猛烈衝擊,而莫桑比克的經濟增長率有 望維持在6.7%,大大超過同地區其他經濟體的發展速度。
在掌控經濟大局的同時,迪奧戈還致力於解決非洲的醫療問題和婦女問題,體現了女性領導人細緻溫情的一面。她向非洲各國的衛生部長發出呼籲,為非 洲人民提供免費的生育和性健康醫療服務。此舉將把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降低60%以上,扭轉艾滋病在非洲肆虐的局面,提高非洲婦女的社會地位和能力,使在農 業、小企業和非正規經濟中擔任主力的娘子軍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9年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迪奧戈親自出席了非洲發展和抗擊瘧疾的會議,介紹了莫桑比克在對抗瘧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面臨的巨 大困難,瞭解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的良策。她說,莫桑比克目前有一半的人口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對於他們來說,購買2到3美元的蚊帳是一 筆巨額開支。政府部門也只能為一半的人提供醫療服務。迪奧戈同時表示,一些私營企業已經認識到人員健康對於提高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準備同政府一道增加醫療 投入。這種新的趨勢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迪奧戈也沒有忘記減輕普通民眾肩頭的壓力,宣佈政府免除對玉米粉、大米、鹽、糖等基本食品和調料的增值稅,並繼續為普 通百姓提供免費的小學教育和低費用的醫療服務。莫桑比克的城市居民只需支付相當於19美分的象徵性費用,就可在公立診所諮詢取藥。
伴隨政績而來的是巨大的榮譽和國際社會的認可。迪奧戈在2005年獲得連任,還在2008年第18屆世界婦女峰會上獲得「全球女性領導人獎」的殊榮。
菲律賓的「阿羅約時代」
《環球》雜誌記者/陳茜
在有驚無險地趟過2009年年底的政治仇殺事件的險灘後,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也迎來了任期的尾聲。按照菲律賓憲法規定,阿羅約的任期將於2010年6月30日屆滿。
儘管在任期間她曾數度置身於政治火山口之上,但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也一次次向世人展示了連男性也要欽佩的領導魄力。
在菲律賓,阿羅約有著連明星也難及的號召力。這位「美女總統」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引起大眾的矚目,她極佳的口才也深受媒體的追捧。2001年上海 APEC會議上,剛剛接任總統的阿羅約與其它國家領導人一起應邀出席,身著大紅色旗袍的她站在眾元首中顯得格外精緻動人,立刻就引來了各方關注。因為她長 相嬌小年輕、氣質高雅,甚至有人稱讚她酷似菲律賓的女明星諾拉奧諾。
雖然出身在政治世家,父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也曾任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卻有一種特有的親和力。在馬拉卡南宮,她曾是「第一女兒」,人們親切地 叫她「格洛麗亞」,在要求簡樸的馬卡帕加爾家族裡,那時的阿羅約也只是穿著百姓常見的普通印花布料,保持著小時候和奶奶在鄉下農場裡的樸素生活習慣。
在自己當上菲律賓總統後不久,阿羅約宣佈開放總統府供民眾參觀,這與傳統觀念裡人們對政客刻板的印象大相逕庭。此外,阿羅約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視迷」,在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風靡亞洲的時候,阿羅約還作為「流星迷」特意接見了主演言承旭。
對於從小在馬拉卡南宮長大的阿羅約來說,這裡承載了她生命的大半。從14歲跟隨父親巡遊演說入主總統府,到後來15歲在舞會上結識丈夫在那裡情 訂終身;從17歲決定赴美唸書後在喬治敦大學與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同班,到1965年看到父親敗給競選對手馬科斯從總統位置上黯然退下,阿羅約的家庭 生活和政治生涯注定就與這個「最高貴的人住的地方」(馬拉卡南宮的原意)無法分割。
2001年,阿羅約以主人的身份再次進駐馬拉卡南宮。這之前,她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曾經一度相夫教子,執教大學;1986年隨著馬科斯的下 台,阿羅約進入新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內閣,成為亞洲第一位女性總統的助手,開始斡旋於各種政治爭鬥;2000年,阿羅約在政治上轉向,時任副總統的她宣佈退 出總統埃斯特拉達的執政黨內閣,加入反總統陣營;2001年,在反對埃斯特拉達的叛亂中阿羅約接替了總統職位,她在就職演說中稱:「我們必須大膽地樹立我 們國家的雄心,所以,此後的10年,我們與貧困的鬥爭將贏得勝利。」
事實證明,阿羅約是有雄心的。菲律賓的政治體制中一直存在「軍隊干政、人民上街」的傳統,這一傳統要追溯到1972年——前總統馬科斯為了長期 壟斷權力,實施了19年的軍事管制制度,逐漸滋長了軍隊干預政治的風氣。而隨著8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時期經濟蕭條、恐怖活動猖獗、自然災害頻發等外部因素 深化了民怨,菲律賓民眾和軍隊慣用軍事政變的手段來表示對現任政府的不滿和反抗。
阿羅約上台後,在五年時間裡成功地化解了200多起大大小小的軍事政變。2003年,300多名青年軍官在馬尼拉發動了兵變,試圖推翻阿羅約政 府,但不到20個小時就被平息。2009年,6年前兵變未遂的叛軍集結了30名軍人再次發動軍事叛變,阿羅約要求軍方立即採取任何可能措施挫敗叛變,菲律 賓軍方出動了至少5卡車政府軍進行鎮壓,當天就使叛軍繳械投降。
除了對待武裝叛變決不手軟外,為安撫軍警部隊中的下層官兵,阿羅約還提出改善官兵們的住房等福利待遇,提倡讓更多有能力的青年官兵得到晉陞機 會。能在多次政變中屹立不倒,阿羅約已經深諳只要她適時分化階層差異巨大的反對派、拉攏軍隊高層和重要政治勢力,只要具有民眾影響力的天主教會不支持兵 變,阿羅約的時代就不會結束。
但是,對窮人的許諾遲遲不能兌現卻使阿羅約備受質疑。2005年,在阿羅約當選菲律賓總統的第二年,媒體披露出她大選舞弊的錄音帶,她的家人也 被指責貪污腐敗。對此,底層軍官和海外雇工曾一度高呼對其進行彈劾。最後,她的丈夫和兒子不得不「自行流亡」以息眾怒,最終在執政聯盟、軍隊和天主教會的 支持下,阿羅約總算是保住了政權。而此前此後,針對她的4次彈劾都被粉碎。
把丈夫從總統變成「第一先生」的女人
《環球》雜誌駐墨西哥城記者/欒翔
這是一位讓人忽視不得、注定沐浴鎂光燈照的女性:她的裝束,甚至耀眼過好萊塢的明星:閃亮的棕色長發,精心設計的妝容,名貴奢華的衣著首飾……年過半百,卻風韻不減。
政治上,她的手腕卻強硬過人,即使面對全國反對聲浪如潮,也依舊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稱「妥協」字眼不存在於她的執政方案。
英國《衛報》將她列入全球「最具時尚感」領導人前十,美國《時代》週刊稱她是「21世紀的貝隆夫人」,《福布斯》雜誌「全球百名最強有力的女性」排名中,她位居第13。
她就是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阿根廷第一位民選女性總統。
CFK與時尚
在阿根廷,自2007年12月克里斯蒂娜上任以來,「CFK風潮」正大行其道。CFK既是總統姓名的縮寫,也成為阿根廷女性時尚的代名詞。克里斯蒂娜從不松懈的時尚品位令諸多女性仰慕者爭相效仿,也因此備受反對派人士抨擊。
在一次接受名模納奧米-坎貝爾的採訪時,克里斯蒂娜聲稱,富有女人味和當總統可並行不悖。不論是在公共還是私下場合,出現在媒體視野裡的克里斯 蒂娜永遠光鮮嫵媚:柔亮的棕色長捲髮同健康的小麥膚色相得益彰,她從來不以素顏示人,總是妝容整齊,特別是以濃重的眼影凸顯炯炯目光,她喜歡以珠光寶氣的 寬大腰帶勒緊腰身,不吝展示傲人的身材曲線。
人們傳說她佩戴的首飾,每一件價值等同一輛最新款的四驅越野車;她從來沒有重複穿過同一身服裝,她的鞋子多到可以全年每日一換從不重樣,最高記 錄是兩天時間換五套不同行頭;她的勞力士腕錶價值2萬美元以上,每三個月花上1250美元請名師打理一次頭髮;2008年一年的置裝費超過120萬阿根廷 比索,且不出路易斯威登、香奈兒、愛馬仕、D&G等國際頂尖品牌,她的衣櫥佔地95平方米,相當於平常人的一套住所……
阿根廷時尚媒體驕傲地說,我們擁有全拉丁美洲、甚至全世界最具風情和魅力的女性領導人。她的批評者則指責她奢華的外表同她的政府「維護中低層收入群體利益、反對貧困和不平等」的誓言之間存在著諷刺性的反差。
2009年4月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的第五屆美洲峰會上,來自美洲的三名女性領導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智利時任總統米歇爾-巴切 萊特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同一方舞台登場亮相,全美洲的媒體對此自然少不了一番評頭論足。作為結論,希拉里被稱為打扮呈中性,女性風韻不足;巴切萊特 則「像是剛剛出浴」般不重打扮,樸實無華;克里斯蒂娜以名師設計的綢緞裙裝加高跟鞋搭配,取得完勝。
對於克里斯蒂娜,打扮入時既為其爭得讚譽,也引來批評與風險。對於讚揚,她欣然接受;對於批評,她以「壓制女性發展」、「大男子主義習性不改」等評論予以回擊,堅持自己的風格。
「為什麼就沒有人問那些男性領導人有多少件西裝,多少條領帶呢?」在被問及「究竟有多少雙鞋子」時,克里斯蒂娜對媒體反唇相譏道。
從第一夫人到總統
作為總統,克里斯蒂娜有著同時尚品位相同的執著。
克里斯蒂娜畢業於法律專業,在學生時代就同自己的丈夫基什內爾相識相戀。30歲起,克里斯蒂娜步入政壇,多次當選地方及聯邦議員,在2003年舉行的阿根廷總統選舉中,她作為左膀右臂,為丈夫基什內爾獲勝當選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什內爾執政期間,阿根廷經濟逐漸走出自2001年爆發經濟危機以來的低谷,經濟增長率連續4年超過8%。很多人將經濟復甦歸功於基什內爾的「首席顧問」、第一夫人克里斯蒂娜。
因此,在基什內爾宣佈不準備連任,改由克里斯蒂娜參選總統後,這位共同創造了阿根廷「中國速度發展」的第一夫人獲得了廣泛的支持。2007年總 統選舉首輪投票中,克里斯蒂娜以領先排名第二的對手22%的勝率當選,成為阿根廷歷史上首位民選女總統(在此之前,伊薩貝爾-馬丁內斯-德貝隆,即第三位 貝隆夫人在1974年-1976年作為副總統接替已故丈夫貝隆擔任總統之職,後被軍事政變推翻)。基什內爾任執政黨主席,作為「第一先生」輔佐妻子。
克里斯蒂娜從丈夫手中接過的「遺產」,不僅僅是迅速增長後問題逐漸展露的經濟,來自全球經濟萎縮、阿根廷農產品出口等支柱產業的困境,還有國內飆高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外來投資減少、貧困問題加劇等等。
作為總統,克里斯蒂娜表現出了比號稱「鐵腕」的丈夫更強有力的執政風格。克里斯蒂娜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的作用,降低經濟自由主義的風險。 上任伊始,克里斯蒂娜政府就提出提高農產品出口關稅,在阿根廷全國引發時長數月的大規模抗議示威,甚至遭到副總統和議會的反對。面臨重重壓力,克里斯蒂娜 拒不妥協。
女總統和阿根廷的大國之夢
克里斯蒂娜備受爭議的還不僅僅是經濟政策,她較之丈夫更傾向「左翼」的外交政策也為阿根廷輿論褒貶不一。
阿根廷人向來自嘲地稱自己是「一群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的後裔,打扮卻效仿法國人,希望別人誤以為自己是英國人」。在南美一向屈居於巴西之下的 「第二」名次,也令阿根廷尷尬之餘「大國情結」叢生。阿根廷人從內心深處希望提升本國的影響力和國際發言權,也希望本國的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像當年的埃 維塔-貝隆夫人般大放異彩,為阿根廷爭得更多關注和掌聲。
深諳阿根廷人政治心理的克里斯蒂娜在這一點上沒有令國民失望。她不光打扮入時,儀態萬方,更積極參與國際政治事務,時時處處表現阿根廷放眼全球的大國姿態。
2008年4月,國際社會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遊行請願,要求哥倫比亞反政府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釋放遭其綁架並囚禁多年的哥前總統候 選人英格麗-貝當古。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站在了遊行隊伍的最前列,「以歷史的名義,以自由的名義」,為貝當古後來的平安獲救呼號。
2009年的第五屆美洲峰會上,克里斯蒂娜作為阿根廷國家元首,致峰會開幕辭。她呼籲美洲團結一心,改變以往衝突分歧不斷的舊局面,創造攜手共贏的新發展,並為此表達了阿根廷加強地區合作的決心和志願,令首度同拉美首腦面對面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頷首稱是。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爆發軍事政變,以議會、最高法院和軍方為首的政變者推翻了合法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並將其強行驅逐至哥斯達黎 加。事發後,拉美一片嘩然。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是拉丁美洲最早公開表態譴責這一行徑的領導人之一,並且支持美洲國家組織對政變後成立的臨時政府進行制 裁。
阿根廷人已經知道,不管是批評、抨擊還是讚美鼓勵,都不能動搖克里斯蒂娜的決心。這位阿根廷的女元首將堅持自己的道路,步伐堅定,勇往直前。
女物理學家坐穩德國總理寶座
《環球》雜誌駐柏林記者/鄭啟航
「歐洲管家」這個美稱對於剛獲得連任的安格拉-默克爾來說再適合不過。在新任期初始,默克爾政府的一系列強硬幹預措施令人側目,先是宣佈計劃向阿富汗增兵500人,緊接著又聲稱如果伊朗在核問題上不轉變態度,德國將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
這一強硬的姿態與去年年底德國大選中的低胸宣傳照相映成趣——由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擔任主席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的一名女性黨員模仿默克爾在 2008年的驚人造型,穿上超低胸的晚禮服,在其宣傳海報中與酥胸半露的默克爾並列出鏡,並附以競選豪言:「我們還可以奉獻更多」。
用默克爾的胸作為宣傳噱頭自然獲得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這不僅因為默克爾重要的政治家身份,還因為這位既無美麗面容也無迷人曲線的「歐洲大媽」已 經讓人習慣了她一貫保守的中性衣著和鮮有誇張表情的冷峻面龐。以至於2008年4月她在挪威奧斯陸國家歌劇院首場演出開幕禮上蔚為壯觀的低胸造型一出爐便 成為經典,被反覆炒作至今。而默克爾對自己出格的裝扮卻以她一如既往的冷靜淡淡地回應道:「很簡單,因為德國總理是女性」。
在以男人為主角的政治世界中,女性的身份總是獨特且微妙的,在德國這個傳統且保守的歐洲大陸國家更是如此。而安格拉-默克爾作為一個東德女性,卻爬到了西方男權社會的頂層,駕馭最捉摸不定的政黨政治,這著實令人稱奇。
時間回到2005年11月22日,德國新一屆大選結果公佈,當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對默克爾說「親愛的默克爾博士,你現在是首位選舉產生的德 國女總理了」的時候,場下笑聲一片。德語中所有名詞都有細微的詞性區分,「女總理」(Kanzlerin)這個詞正是由於默克爾的當選才在德語中被首度使 用。這個看似詼諧的笑場環節卻標誌著德國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安吉拉-默克爾改寫了德國自1871年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以來始終由男性掌控國家權力中心的 歷史。
德國和世界對於默克爾的當選都有些準備不足,這個在兩德統一之後才走上政治道路的物理學博士讓所有人都覺得有些陌生和「捉摸不定」,挑剔的德國 政客們認為她只是德國聯合政府的過渡性人物,最多只能在總理位子上坐半年。而這位新科女總理卻在上任兩個星期後飛到布魯塞爾,在歐盟峰會上麻利地調停了英 法矛盾,因而化解了歐盟因財務問題而出現的分裂危機,這一成績給足了德國和世界驚喜。
在德國政壇中,讓人捉摸不定的默克爾一路青雲直上,只用了短短十年就從東德的物理研究所走到今天德國第一大黨黨主席的位子上。默克爾並不被人看 好的獨特身份和經歷往往正是推動她前進的助力——她身為女性,且來自東德,在統一後的德國政壇屬於絕對的少數派,卻也因此成為標榜促進德國團結和融合的新 政府爭取的對象。默克爾被德國前總理科爾識中在1991年首次入閣出任婦女與青年部部長,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於此。
受到機遇垂青的默克爾本就不是一個簡單女子,她目標堅定、作風強硬,敢說敢闖,也絕非像一些評論說的那樣缺乏政治手腕—— 她不僅步步為營剷除競爭對手,更頂住壓力,在1999年基民盟的政治獻金醜聞中「大義滅親」,拋棄了她的「政壇教父」科爾。
也有人說,默克爾看似工於心計的政治謀略更像是一個物理學家嚴密的科學計算,在她眼裡,事情的對錯就如公式一般簡單明了;而她的政治生涯也像是 一場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明確的目標、周密的邏輯、最優的方法確保她以一種並不典型的方式一路走到德國的權力中心,並在歐洲和世界政壇上發揮著重要影 響。這個看似木訥、缺乏個人魅力的女總理自上任以來連續三年被《福布斯》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但在她的個人主頁上默克爾描述了自己對於田園生活的嚮往——她儘量讓自己在週六的晚上空出時間,為丈夫做一頓傳統的德式晚餐——土豆湯、煎肉排 或者鯡魚;她也經常跟丈夫回到她度過少年時代的小鎮滕普林,散步或者做做園藝,古典音樂、足球、田園生活——德國首位女總理描述了一個經典的「德國夢」。 她寫道,「在鄉間,我感到格外的愜意」。
「國父」之女的厄運與榮耀
《環球》雜誌駐達卡記者/王雪梅
2010年1月28日,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目送當年殺害孟加拉「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五位兇手被送上絞刑台,這五個人所犯下的罪行,和她一生風譎雲詭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關。
身為「國父」之女、早年喪失親人、兩度入獄、六年流亡以及層出不窮的暗殺威脅使得這位女總理的從政之路坎坷而傳奇。樸素的打扮、和藹的笑容、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擺架子……這又是62歲的哈西娜給人留下的慣常印象。
在2009年的孟加拉大選中,哈西娜繼1996~2001年後,第二次出任總理。她也成為前總理卡莉達-齊亞之後第二位兩度出任孟總理的女性,續寫了孟加拉自1991年以來兩位女總理「輪流坐莊」的歷史。
從政之路
哈西娜1947年9月28日出生於孟加拉(當時為東巴基斯坦)西南部格帕勒甘傑縣的一個偏遠鄉村,是家中長女。她的父親是孟加拉國1971年獨 立戰爭領導人、孟開國總統謝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穆吉布在孟被尊稱為「國父」。受到家庭中濃厚政治氛圍的熏陶,哈西娜在學生時代就熱衷於學生政治活動,並在學生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
1971年孟獨立戰爭期間,哈西娜和丈夫、母親以及兄弟姐妹曾被巴基斯坦軍方囚禁。孟獨立後,哈西娜並未過多地捲入政治。然而1975年時任總統的父親穆吉布遭暗殺卻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也隨後將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父親死後,哈西娜開始了長達6年的流亡生涯。
1981年哈西娜被缺席選為人民聯盟主席,當年5月她回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執掌人盟,隨後還組成以人盟為首的多黨聯盟並任領導人。她誓言要為國 家的民主和人民的福祉而戰鬥下去,向當時的軍人獨裁說不。1990年,哈西娜領導的人盟與前總統齊亞-拉赫曼的遺孀卡莉達-齊亞(後兩度任總理)領導的民 族主義黨以及其他黨派聯合,對抗軍政府的統治。1991年孟實行民主政治後,民族主義黨在大選中獲勝,卡莉達-齊亞成為孟獨立後的首位女總理,哈西娜任反 對黨領袖。
1996年,哈西娜領導人盟在孟第七屆議會選舉中獲勝,並於當年6月23日正式就任政府總理,成為孟獨立以來的第二位女總理。
哈西娜在工作中非常勤奮。她每天早起禱告後(大約五點前後),就開始閱讀當天的報紙,開始一天的工作,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她的第一個總理任期內,孟加拉國實現了糧食自給,並因此於1999年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穀物女神獎」。
在她任期內,孟政府還於1997年12月同東南部吉大港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締結了和約,結束了20多年來該地區部落游擊隊與孟軍隊之間的對抗狀態。1998年,哈西娜因此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獎。
2001年,卡莉達領導的民族主義黨在第八屆議會選舉中獲勝執政後,哈西娜再次出任議會反對黨領袖。2007年孟看守政府大舉開展反腐運動期間,受到腐敗指控的哈西娜被逮捕入獄,後獲得保釋,前往美國看病。
2008年12月29日,孟加拉國第九屆議會選舉在延誤兩年後舉行,人盟打出倡導「變革」的口號,在大選中贏得選民青睞,獲得議會300個席位 中230多席。哈西娜為總理的新一屆內閣於2009年1月6日宣誓就職。哈西娜政府承諾將為國家帶來變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等,並 設定目標要在2021年前將孟加拉國建設成數字化國家。
親民形象
有人說,如果你與哈西娜從未謀面,那麼當你第一次看到她,一身樸素的打扮、一副眼鏡以及和藹的笑容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名老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政府總理。
哈西娜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她像普通的孟加拉婦女一樣,著裝樸素,通常就是一身棉製的沙麗。
評論家說,在一些公開場合,她的言談舉止極富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很快地融入老百姓當中。哈西娜在2009年年初就任總理後,由於擔心她可能受到暗殺威脅,安全人員特地加強了安保措施,但哈西娜曾公開要求安保人員不要過多限制她同普通民眾的交流。
實際上,哈西娜作為政治領導人一直以來面臨著各類暗殺威脅。孟現任商務部長法魯克-汗曾說,一些勢力長久以來一直企圖殺害哈西娜,這樣的襲擊陰 謀不下20次。在2004年8月21日,時任反對黨領袖的哈西娜在孟首都達卡出席人盟集會時,集會遭到手榴彈襲擊,包括人盟高級領導人在內的24人在襲擊 中死亡,數百人受傷。哈西娜倖免於難,但其耳部受傷,此後她一直患有嚴重的耳疾和眼疾,並曾多次前往美國接受治療。
在2008年年底大選前後及哈西娜就任總理後,情報機構還多次發出警告,稱哈西娜面臨暗殺威脅。大選前,哈西娜和卡莉達作為主要政黨領導人參加 競選集會都必須在防彈玻璃後做演講,安全機構還要求她們不要在集會時揮手,以免恐怖分子利用她們揮手回應的姿勢作掩護髮起襲擊。
哈西娜對媒體記者非常友善。當地記者親切地稱她為Apa(姐姐),而哈西娜則開玩笑地稱記者為「危險份子」。在外出時,哈西娜經常和記者坐在一起就餐。她非常幽默,即便在一些嚴峻的關頭,她仍然能鎮定自若,面帶笑容地做出一些重大決定。
推動婦女參政議政
1991年以來,孟政壇一直由前總統齊亞-拉赫曼的遺孀卡莉達-齊亞和「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長女謝赫-哈西娜「二分天下」,這在穆斯 林國家實屬罕見。而兩位女總理在執政期間,也都積極致力於提高婦女地位,保障婦女權益。如今,在這個南亞小國,婦女的生存狀況得到大大地改善,女性參政議 政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
2004年卡莉達-齊亞在任期間,孟加拉國通過憲法修正案,將議會中專為婦女預留的席位從30位增至45席。孟總理哈西娜今年在慶祝三八婦女節 時說,孟現政府還計劃將議會中為女性預留的席位進一步提高到100席,並將推動實現這些席位的直選,而非現在的議會內選舉產生。她說,直選可以保障那些偏 遠地區的婦女選出自己的代表,從而保障她們的權益。
孟加拉國實行議會一院制,其國民議會目前由公民直接選出的300名議員和由議員遴選的45名女議員組成。在2008年12月29日舉行的第九屆 議會選舉中,包括現任總理謝赫-哈西娜和前總理卡莉達-齊亞在內的18名女候選人當選議員,加上另外45名由議員選出的女議員,目前孟議會中的女議員總數 達到63名,為歷史最高。
同時在議會中,目前除議長外,議會領袖、副領袖和反對黨領袖均為女性。現總理哈西娜還曾表示,未來可能還要選出一名女副議長。
另外,卡莉達-齊亞任總理期間就曾任命婦女擔任部長職務。而目前在哈西娜的44名內閣成員中,女性成員則達到了5個。其中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職位如內政部長、外交部長和農業部長等均由女性擔任,這在孟加拉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真可謂女性撐起孟政壇的「半邊天」。
真正讓季莫申科為世人記住的,是她性別特徵分明的女政客形象。2009年年末,季莫申科被「最熱辣國家領導人」組織評為世界最性感政治家。
早在「橙色革命」時期,舉止端莊、優雅,身穿樸素皮大衣、腦後盤著一根「麻花辮」的季莫申科以「美女政治家」的形象為尤先科贏得了大量選票。成為總理之後,她的一言一行,甚至出門亮相的每一套行頭,都成為了烏克蘭乃至世界的焦點。
在烏克蘭,季莫申科已經等同於時尚代名詞,她儀容舉止所引來的矚目度,絲毫不亞於她極富爭議的強硬施政風格。2009年年底,季莫申科以嶄新的 形象出現在政府會議上。她捨棄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民眾都習以為常的發辮,把此前盤繞在頭頂的辮子解開,挽成髮髻整齊地盤在腦後。這一發型很快為眾多烏克蘭女 性跟風效仿。
「我很清楚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本在這個男性統治的政治圈子裡保全地位。」這是季莫申科在走上政壇後的一句坦言。事實證明,在這前後,她一直成功地實踐這一女性執政的制勝法寶。
在成為烏克蘭總理之前,季莫申科是烏克蘭的「天然氣公主」,她的統一能源公司曾經跟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的女婿平丘克的公司進行競爭。在激烈競爭中,平丘克不得不甘拜下風,他給季莫申科這位美女的評語是「致命」,這種「致命」顯然不同於一般劍拔弩張的商界強勢。
無論面對政客還是商人,季莫申科都力圖給人一種印象:她首先是個女人,其次才是個談判對手。敵視季莫申科的烏克蘭人據此指出,這個「美女政客」 很善於利用自己的美貌,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與尤先科的關係中也不會例外。事實上,從季莫申科成為烏克蘭名女人的那一天起,她的種種緋聞就成為人們 熱衷討論的話題。
季莫申科也是烏克蘭青年男女崇拜的偶像,一些時裝、球隊以她的名字命名,各種典禮和宗教儀式上也少不了她;她甚至還灌了一張唱片,銷量不錯。她還總是不厭其煩地注意自己的頭髮、握手、公共場合亮相的服裝這些細節,使她的每一次出現都完美得無可挑剔。
權力之巔的「她們」
《環球》雜誌記者/鄧喻靜
她們中的許多人曾經只是妻子、母親或女兒。如今她們有了多重身份,從依附到獨立,從幕後到台前,從關心油鹽柴米到心懷天下蒼生。
千百年來,主要由男性把持的政壇難得有一縷脂粉之氣。這些身處政壇巔峰的「娘子軍」身著鮮豔裙裝、淡定從容地現身國際舞台,代表自己的國家發出聲音。這些闖入「禁地」的女性領袖,給陽剛十足的全球政壇注入了更多感性與溫情。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領袖的湧現,國際政治,這個原本是男人把玩的遊戲,會不會因此而改變規則?
在她們衝刺權力之巔的努力中,世界也因她們生變。
「性別神話」不再
二戰以來,世界範圍內出現過的女性領袖,留名者不過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戈爾達-梅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寥寥幾人。
這一情形正在改變。根據世界女性領袖網站的負責人馬丁-克里斯滕森為《環球》雜誌記者做的統計,除去世襲女王,全世界現今共有14位女性擔任著獨立國家的總統或首相職位,佔世界領導人比例的9.2%,接近一成。
這個數字背後,是每年10%~20%的女性領導人的增速。馬丁指出,當前女性領導人集中分佈在南亞、北歐和拉丁美洲,此後一段時間,亞洲、南美和中美洲的女性領導人將在原來已有相當比例基礎上有增無減,歐洲的女性領導人也將逐漸增多。
在亞洲的近二十年,女性治國已成為一項傳統。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孟加拉國的兩位女總理卡莉達和哈西娜、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都是亞洲政壇長久的風景。一些女政要可能昨日還相夫教子,今天就應政治的召喚而成為巾幗英豪。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胡傳榮指出,宗教、民族矛盾突出,暴力和刺殺政要頻繁出現,政治人物被刺殺後留下遺孀等為這個地區女性領導人提供了政治沃土。
北歐國家則是從制度建立上入手,使女性從政機制化,常態化。這首先要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末席捲歐洲的女權運動。聲勢浩大的「婦女為婦女投 票」活動推進了北歐女性在政治上取得和男性平等地位的進程,女性參政的權力被陸續寫入憲法。在當前一些北歐國家的議會,女性佔有約40%的席位。
胡傳榮介紹,事實上,北歐素有女性當家的傳統。在早期的漁業經濟時代,當男人在外出海的時候,女人就在家獨統「天下」了。
而在一向推崇所謂男子氣概的拉丁美洲,在政治領域也出現了幾位魅力非凡的女性領導人,比如智利女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和阿根廷的總統克里斯蒂娜 -費爾南德斯。馬丁指出,拉美女性領導人的崛起是與土著居民、下層貧民的崛起同步的。隨著拉美地區民主化進程加快,土著居民、下層貧民的政治地位不斷提 高,導致了拉丁美洲出現「集體向左轉」的現象,代表土著居民、下層貧民利益的左翼政黨紛紛上台執政。原本社會地位低下的婦女跟其他受壓迫階級一起,將巴切 萊特和費爾南德斯這樣的領導人選上台。
據馬丁介紹,在近年的數十位女性領袖中,有近四成曾經連任,其中冰島前總統維格迪斯曾連任四屆。他指出,女性領袖的連任說明,女性領袖可以像男性一樣強勢、有決斷力,同樣能贏得民眾持續的支持。
全球話語的柔性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領袖叱詫政壇,「她世紀」依稀可見,而原先的世界政治議題也因性別元素的攪合而面目逐漸模糊。
在三十多年前的撒切爾夫人和英迪拉-甘地時代,充斥著核武器、對抗、冷戰這樣的政治議題,女性領袖的作風也隨之被鍛造得幾與男性無異,甚至必須比男性更強硬,那個年代獨有的政治家生存法則為女性執政打上堅實的男性烙印。
時代的變化並沒有消弭女性領袖的強硬作派,卻令女性性別特徵的回歸成為可能。對於女性領袖來說,溫柔婉約不再成為影響她們執政的弱點,民眾對於女性領袖的期許也不只是拘泥於此前的鐵腕、強硬,而趨於柔和、慈愛。
曾經強硬如默克爾,在媒體的鼓噪下也流露出女性的風情,而更多如季莫申科、阿羅約這樣的美女領袖,美貌和性別成為她們在權力紛爭中遊刃有餘的利器。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外交學系李英桃指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當下,全球話語體系在經歷重構,此前側重軍事國防等剛性話題的政治風 向開始轉變,一些柔性的政治話題被納入進來,過去人們不甚關心的問題,如氣候變化、環境衛生、移民現在都成為可以左右世界的議題。
而在當前的國際政治話語體系中,女性獨有的包容、細膩、善於協調等特質,都使其成為這些柔性議題適合的推動者。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她們 借助這些議題地位的躍遷,成為國家的領導者,如北歐和南美的一些女性領導人,皆因在環境、女性權利問題上的不俗表現,被選民送上領袖的位置。
還有在那些仍陷於戰亂的國家,當人們已經厭倦了征戰和殺戮,女性形象所象徵的和平民主的國家理想,成為了撫慰傷痛最好的精神良藥,如非洲近年層出不窮的女性領導人和今年阿富汗大選中湧現的首位女性候選人,都被人們寄予了將國家引入和平軌道的厚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副主任龔克瑜指出,不同於男性執政給人的關於殺戮和強硬的想像,女性執政更給予人們安全感和依賴感。不可否認,女性領導人確實改變了政治領域,兩種性別的參與使得決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權力之路
然而,在五大洲,男性領導人獨霸政壇的局面正在被全面改寫嗎?
龔克瑜顯然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說:「這只能說增加了一道靚麗風景,但並沒有改變國際政壇男性為主的政治特性。」
李英桃也表達了相似觀點:雖然女性領袖的執政方式帶有強烈的性別色彩,但很多時候女性領導人的執政決策和權力並不由本人決定,仍是服從於國內外政治角力的結果。
那些通過自我奮鬥而問鼎權力之巔的「鐵女人」畢竟是少數,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歐美等地區的大多數女性元首身上,可以發現一些類似的規律。李英桃指出,在亞洲、南美等一些地區,女性當政更多地表現為權力繼承色彩,家族政治遺產成為其參政的重要資本。
如果克林頓沒有當選總統,希拉里可能只能做到美國的百強律師;阿羅約若非出自名門,也無法在險象環生的菲律賓政壇激流勇進。如果不是女承父業、妻承夫業,她們可能永遠站在他們丈夫和父親的後面。
典型如亞洲,絕大多數女性領導人都是政壇中非正常死亡者的妻子或女兒,在政治權力方面,她們與她們的父親或丈夫之間有著某種繼承關係。不少家庭主婦在一夜之間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老套的寡母節婦受旌表的故事,被賦予現代的形式。
佐證這一觀點的典型例子來自「尼赫魯-甘地家族」。1984年10月,擔任總理的甘地夫人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印度錫克教徒保鏢槍殺身亡,其 子拉吉夫-甘地被推上總理寶座,但幾年後他也遭到了暗殺。於是,拯救家族政治的重任就落在了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的肩頭。
而對於另一位創造歷史的南亞女領袖——斯里蘭卡已故前總理班達拉奈剋夫人,西方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曾對其如何崛起於政壇做過如下描述:她身著 喪服出現在人群面前,一言不發,只是哭泣。於是,群眾與她一起泣不成聲。於是,她從一個溫存的妻子,謹慎的秘書,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似乎生來就能以魅力贏得 民心的人物,她將像一個純樸的母親主持一個家庭那樣治理一個國家。
就這樣,班達拉奈剋夫人在丈夫遇刺身亡後的第二年(1960年),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
在孟加拉國,則出現了「寡婦PK孝女」的更趨極端的經典:在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總統和齊亞-拉赫曼總統先後死於非命之後,前者的女兒與後者的遺孀展開了長達10多年的政治競爭,現今仍輪流擔任政府總理,達到了「亞洲女性政府首腦現象」的極致。
龔克瑜認為,在歷來視女性為附庸的南亞社會,之所以頻現女性政治家,更多是由於「性別的偶然」。在家族制度比較嚴格的南亞社會,人們更重視家族政治。一旦面臨危難,如果沒有合適的男子來承擔家族政治的延續,只好讓女性來支撐,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些女性政治家往往容易淪為男性權力集團的前台木偶,她們的幕僚、閣員和議會中的本黨議員中,男性佔絕大多數。「她們」孀婦孤女的倫理形象,往往淪為「他們」把玩的一種政治資源。這些女性領袖的執政地位看似強大,實則非常脆弱。
權力繼承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女性執政軌跡中也不難見到。有「世界第一位女總統」之稱的阿根廷前總統貝隆夫人,其夫任總統時就已是副總統,她利用亡夫的聲望和得力助手的幫助,順利登上總統寶座。現在的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也是從丈夫手中接過的總統接力棒。
但在這些家族政治體系的外圍,通過自我奮鬥而登頂的女元首正發展成更有力量的群體,她們代表著大多數女性對於政治的熱望。在世界女性領袖網站的 統計中,近十年來出身草根並最終走到權力巔峰的女性接近半數。對她們來說,性別可能是一種弱勢,她們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政治生涯中飽受磨礪。正因為 此,西方成功的女性領袖往往表現出比男性更剛毅、更果敢的素質。
髮型,還是政綱?
一旦躋身國家領袖,政治秀場的台前台後,復合身份成為女性領袖的權衡之難。
雖然政治家可以有性別,但當前國際政壇的男性傾向,仍毋庸置疑,大多要職仍為男性把持,進入這個圈子,女性領袖必然要捨棄一部分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做事風格,從男性維度出發,按照遊戲規則出牌。這時她是一個中性的身份。
對上個世紀的女性領導人而言,性別曾經是一種弱勢。正因為此,她們有意無意地同那些人們心目中的「女人味」拉開距離,向「男子漢大丈夫」靠攏,甚至有時對女權主義嗤之以鼻。直至她們走上權力頂峰後,也並沒有真正給女性貢獻更多權益。
就在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紐約時報》曾評論,在多名美國總統競選人中,希拉里的外交政策並不比其他候選人更「溫情」,她在伊朗核問題等關鍵議題上甚至顯示出更為強硬的態度。
如果改變從屬地位必須以放棄女性特徵為代價,那麼女性成功的意義又何在?在當今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少女性領袖都試圖以各種形式來挑戰性別政治,美麗優雅的季莫申科、性感剛強的賴斯等都努力向外宣告自己強烈的女性魅力,打破政壇不相信「女人味」的慣例。
於是在國際政壇上,出現了各國女性領導人爭香鬥豔的一幕幕圖景,彰顯女性特徵的表率成為被褒揚的典範,而再經由媒體輿論翻炒,派生出「乳溝政治」、「髮型政治」等一系列性別意義濃烈的政治名詞。
除了對於女性領袖作為一個執政者身份的期待,龔克瑜認為,公眾會希望女性領袖在國際事務中也能夠適時展現女性溫柔的一面,又能有包容妥協的態度來周旋各國的關係。默克爾會毫不猶豫地拍掉布什放在她肩膀上的手,但是她也會穿低胸禮服表現出婉約一面。
「即使當上女性領導人,也不能放棄這些身份。如果女性把家庭放在第二位,事業放在第一位,也會被人認為是不近人情的。所以女性元首必須比男性承擔更多。」 龔克瑜說。
李英桃認為,現在媒體在對女性領袖濃墨重彩的報導中,成為焦點的往往是她們的性別屬性,而不是她們的政治見解和業績。一些政界名媛被採訪時,她們更多的是被問及她們的家庭以及個人情況,政治問題則被擱置一旁。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經堅持:「政治歸政治,我不會為了政治而改變容貌。」但她在2002年的總理候選人爭奪戰中失利後,輿論認為,那次失敗與她的 髮型過於古板不無關係。2005年,她被正式提名為總理候選人後,她所在的政黨明確要求她改變形象,尤其是要改變髮型。結果,接受了建議的默克爾在著名髮 型師的打理下,「變漂亮了」,她「一夜之間成了媒體的寵兒」。在媒體一片稱奇聲中,默克爾最終於2005年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有媒體報導說,「新髮型『挽救』了默克爾的政治生涯」。
胡傳榮指出,如果有一天,媒體在報導女性領袖時,不再突出她的性別,不再比較男女性別的優劣,女政治家既不是女強人,也不需打「溫柔牌」,那就意味著女性真正融入了政治這個領地,男女平等在政治領域真正得到了實現。(《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