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財經歷史的書《貨幣戰爭》不僅在中國成為暢銷書,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引起了一陣轟動,美國專門研究金融的學者認為,這本像流行小說一樣的書,雖然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它的邏輯框架卻是錯誤的。
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首先肯定了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這裏面當然講到一些資料,有關羅斯恰爾家族、英格蘭銀行以及美國 不同時期的金融家和金融企業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基本的資料有一些價值。另外,關於金融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甚至在一個國家朝代的轉變或者權力的交替 當中所起的作用,我覺得,這一點可能是這本書唯一比較有價值的地方。”
不過,他又表示,他看過這本書後總的感覺是像看金庸的小說一樣,不能太當真。“作者其實對現代金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場對於 社會的貢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方面,就我個人來看,覺得他的理解非常欠缺。所以,他給中國開出的藥方讓我覺得不得要領。其中包括一些要求中國進行貨幣改 革,重新回到以黃金和白銀做本位的貨幣政策或是貨幣發行的基礎,讓人哭笑不得。”
美國俄亥俄州托利多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張欣指出,這本書中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一個例子就是有關美聯儲是一個私人擁有的中央銀行的說法。他說: “美聯儲的股根本不是私人銀行的股,分紅根本就是幾十塊錢,跟美聯儲巨大的贏利是不能比的。書中所謂的私人銀行的成員沒有任何發言權,跟私人銀行也不一樣。”
陳志武也認為:“細節上總的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總體的分析框架——金融交易為什麼這麼重要、中國未來的定位應該怎麼樣、大體的方向和政策應該怎樣確定——在開這些藥方和做這些評論時,所使用的大的框架是完全錯誤的。”
張欣覺得,作者的歷史知識非常淵博,但是這本書的框架是完全錯誤的。
英國《金融時報》在報導這本書在中國引起的轟動時也表示,作者宣稱的陰謀論在西方可能不會有什麼市場,但是,在正對金融體系的開放展開爭論的中國,很多人士都在讀這本書,一些觀察人士對這本書在中國如此受歡迎感到非常關注。
這本書會不會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造成潛在影響?張欣認為,凡是受過宏觀經濟學基本訓練的人都知道實際的情況是怎麼回事。目前,中國金融界的領導人及其班子都受過比較好的專業訓練,他認為這本書不會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產生什麼影響。
楊 吉-《貨幣戰爭》像一部盛世危言
《貨幣戰爭》像極了一部盛世危言。通過閱讀,我們將震驚地發現,很多我們看到、聽到的都不是真的,真相的確只有一個,但恰恰不是我們知道的那 個。譬如,誰是世界首富?如果你說是比爾‧蓋茨,不好意思,你被誤導了,因為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所謂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們的身影,因為他們牢牢地控制著西方主流媒體。又如,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起因,多數人都圍繞戰爭的道義展開,認為是由於廢除奴隸制引起的。但真相是國際金融勢 力為分裂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而玩弄“分而制之”的策略。在策劃戰爭的過程中,他們慣用的手法是兩面下注,無論誰勝誰負,巨額的戰爭開支將導致政府債務累 累,而這正是銀行家們最豐富的美餐。再如,美國史上總共有七位總統被行刺,多位國會議員喪命,而每當行刺事件發生,美國就會有一項新的金融政策誕生。這一 切究竟是時間巧合,還是早有預謀,波譎雲詭的風波與危機,誰又在翻雲覆雨……
當年,年僅33歲就完成萬古流芳的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也是美國第三屆總統的湯瑪斯‧傑弗遜對金融控制的危害性早有清醒的認識,那句“銀行機 構對我們自由的威脅比敵人的軍隊更嚴重”的警告是富有洞見的。後來事實也不斷證明,隨著世界金融的進一步開放,“金本位”體系的分崩離析,貨幣在具備“流 通性”的同時也愈發具備了“侵略性”。在這個意義上,金融開放的本質實質上是一場“貨幣戰爭”。任何一個國家,缺乏這場戰爭的意識和準備,它的風險甚至要 遠遠大於國際軍備競賽。
對此,《貨幣戰爭》講述了很多關於歐美銀行壟斷家族影響世界近代史演變的故事,但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像蘇聯的解體、盧布的貶值、亞洲金融風 暴、“四小龍”們偃旗息鼓、日本經濟持續十幾年低迷。受《貨幣戰爭》的觀點影響,我們禁不住要猜想:這一切難道只是偶然或巧合?如果不是,誰是幕後發力的真正推手?誰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算計的目標?
《貨幣戰爭》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它很真實,真實到了殘酷、冰冷、可怕。裏面有很多狼子野心之人,也有很多貪得無厭之輩。他們 懂得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規則,去架空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體系,造成其內部混亂、人心惶惶,然後渾水摸魚卷走一國人民辛苦創造的財富。同時,他們會通過 金錢與權力的交易、金錢與金錢的交易、金錢與名譽的交易、金錢與學術的交易,來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特殊利益集團”或“強強聯合”的局面,把持輿論、 操縱民意,甚至干預立法。他們的“願望”是,通過投資來控制一個國家的電信、石油、交通、航太、軍工等國有壟斷行業,從而完全控制一個國家的核心產業、經濟命脈。
如今,中國金融市場的大門已逐漸開放,但它脆弱的防禦能力不得不令人擔憂。特別是國外媒體不約而同地讚揚中國,認為“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的時候,我們越要警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貨幣戰爭》告誡我們“死于安樂,生於憂患”的道理——這個世界不太平,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早已開始!
宋鴻兵:我是一個敲警鐘的人
宋鴻兵,20世紀90年代初赴美留學,主修資訊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 近年來,作者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諮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其實最早啟發我研究金融戰爭這個領域的事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我就有一種感覺,那麼大的一個事情,橫掃了整個東南亞,數以萬億 美元計的財富灰飛煙滅,那絕對不可能是幾個對沖基金就能折騰出來的。後來,我在美國這邊不斷和一些金融界的前輩及朋友討論。慢慢地,我瞭解到,在對沖基金 背後果然有強大的金融勢力。這種勢力不僅僅左右著對沖基金,甚至對美國乃至於整個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是以極為隱蔽的方式 表現的,你甚至可以說,那是一切內幕中的內幕。這個內幕是我們中國人完全陌生的。
然後,我又從那些金融勢力入手,逐步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東歐的解體,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日本金融危機,上世紀80年代的南美債務危 機。當我第一次將300多年來的西方重要金融事件串在一起觀察和思考時,一個個原本孤立的事件和支離破碎的細節被逐漸拼成了一幅巨大的“拼圖”,這個“拼 圖”的背後有一個支撐它們的架子:貨幣發行權。事實上,對貨幣發行權的角逐,構成了西方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線索。
《貨幣戰爭》與傳統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最主要的不同是研究問題的思路和角度。它不是一般的抽象學術概念的探討,而是從金融戰的視角去審視歷史上的人和事,所以能夠揭示出一般學術著作涉及不到的領域。
這本書的初衷既不是用來評職稱,也不是學位論文,它更像是電影《地道戰》裏的那半夜被敲響的鐘聲,鬼子已經悄悄地摸進了村,可全村的鄉親們還在睡覺,希望我就是那個敲鐘人,也希望這鐘聲能提醒村長和民兵們準備戰鬥。
這本書並非如有的人說的是“演義小說”,基本的史料與資料方面,我都盡可能地給了出處。儘管讀者可以對書中的一些推論進行懷疑,但是,我可以保證的是,基本的資料是完全依照學術要求給出的,是真實可靠的。
金融開放是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行業的開放的,因為它涉及到貨幣這種特殊的商品。眾所周知,誰能壟斷某種商品的供應,誰就能實現超級利潤。而貨幣 是一種整個社會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誰能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誰就擁有無法限量的賺取超級利潤的手段。這就是數百年來,為什麼國際銀行家要絞盡腦汁、處 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地謀取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權的原因。他們最高的境界就是壟斷全世界的貨幣發行權,建立一個由倫敦-華爾街軸心控制下的所謂的“新世界秩序”。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點破這個被國人忽視的要害問題。
應該說這本書僅僅是拉開了“貨幣戰爭”研究領域的序幕,由於涉及到西方近代300多年的金融歷史,如何以盡可能少的篇幅涵蓋如此巨大的歷史跨度和如此寬闊的社會領域,的確是一個極為艱難的挑戰。
哈繼銘:貨幣戰爭做不了那麼多事情
對於這本書中的大部分觀點,我都不太贊同,主要是我覺得書中所說的事情都沒有太大的道理。比如說書中所說的,美國的中央銀行控制在私人手裏,這個我絕對不贊同。就我所瞭解,美聯儲的政策還是相對比較獨立的,沒有幕後控制者的說法,當然更沒有私人的幕後控制者。
其實,國外很多中央銀行都是和政府分開的,是比較獨立的一個機構,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是很科學的,也是大勢所趨,這對於國 家經濟的各個方面都很有好處。如果銀行是政府的一部分的話,通常很容易被政府目標所影響,對於通貨膨脹、失業救濟等等許多方面的調控力度都會有相對的削 弱。而且,對於一個國家經濟的調控,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並不是簡單的貨幣戰爭就能夠完成的,貨幣戰爭做不了那麼多事情。
銀行獨立在政府之外,並不意味著它就一定會被私人控制,《貨幣戰爭》這本書裏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讓人無法信服。
至於這本書為什麼能夠暢銷,我想是這本書把一個大多數並不瞭解的領域通俗化以後放在了大家面前,普通人正是因為對這個領域的瞭解很少,所以才容易被這本書吸引,中國的讀者如此,西方的讀者實際上也是如此,因為這個領域確實是普通讀者很難接觸到的。所以,大家基於獵奇來關注這本書也就不足為怪了。
葉檀:坦然對待貨幣戰爭
全球一體化已經到了形成區域貨幣與區域經濟的時間,如果我們承認歐洲政治家與銀行家不是處於癡狂狀態,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認清目前的形勢,並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思考應對之策,以免在新一輪的貨幣戰爭中再陷被動。
應該承認,在貨幣戰爭中新興國家處於弱勢一方。
中國經濟的現實目標是從世界車間成為世界工廠,不再成為來料加工的集散地。貨幣戰爭充滿智慧,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充滿陰謀,面對無可置疑、愈演愈烈的貨幣主導權之爭,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盡可能多地利用國際公共媒體平臺,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溝通越多,越可以使其持同情的態度。第二,不要僅僅展示光鮮亮麗的外表,還要彌補 國內的欠債,填補地方政策的赤字,使國內民眾可以與國外投資者一樣,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還有,儘快使壟斷企業的利益上升從壟斷資源型轉變到勞動生產率推動型。
將困難告知對方,既是交易中的誠信,也是將難題出給對方增加砝碼的過程;將大部分紅利留給國民,既是現代社會的通則,也能使陰謀家或者逐利者明確,我們的底線不可侵犯。以坦誠對待陰謀,大道至簡,在金融戰中同樣有用。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誰讓巴菲特在中石油少賺60億
美國“股神”巴菲特連續8次拋售中石油股票,不僅徹底放棄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股東的地位,而且極 有可能清空了中石油股票。巴菲特套現獲利200億港元,中石油股價在其減持後不跌反升,目前累積升幅達35%。據保守估計,巴菲特早沽中石油,少賺了60 多億港元。
去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還表示中石油是惟一不賣的股票,顯示“打死也不賣”的決心,但今年7月以來卻將中石油拋淨,是巴菲特不知道中石油還會漲,首次出現預測錯誤?還是香港投資者不“理智”,不能像巴菲特那樣早一步洞悉香港資本市場即將見頂回落?
答案都不是。主要可能是出於美國國內政治、總統選舉和投資策略等原因。
巴菲特還是“股神巴菲特”。
財經評論家水皮先生在《華夏時報》一期雜談中說過一句名言:“股市是最講政治的地方,股民也是最講政治的人民。”
美國股市也講政治,比如,美國攻打一個國家時,石油和軍工企業股票必定飛漲。美國股民也是講政治的股民,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並且,他比普通投資者更講政治,甚至在其他人還不知政治走向的時候,巴菲特已經用行動指明方向了。
巴菲特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只會賺錢的經濟動物,他其實是一個洞悉美國和世界政治的分析家。
最近一本暢銷書《貨幣戰爭》中講述了一個例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復金本位的眾議員霍華德‧巴菲特並沒能看到金本位的恢復,但這種信念深深地烙印在 他的兒子——當今鼎鼎大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的腦海中。當巴菲特瞧破法幣制度最終必將走向崩潰的歷史必然後,在1997年銀價跌到靠近歷史最低點時,果斷 地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量。
中石油在不干涉其他國家事務基礎上,廣泛拓展業務,其中包括蘇丹。巴菲特的舉動表明,他可能擔心美國國會還會通過制裁與蘇丹有正常業務關係的外國公司的法案。巴菲特怕美國國會抓住自己的“小辮子”。
另據分析,巴菲特減持中石油可能預示著高漲的石油價格在未來可能會回落。主要原因是2008年美國將進行大選,巴菲特顯然不看好執行保守環保政策的共和黨。他更看好反戰和執行節能減排、防治氣候變暖政策的民主黨。海外媒體報導,美國現任總統布希也看好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在巴菲特看來,如果民主黨上臺,環保政策將會大幅調整,從而導致美國對石油的需求減少,進而使得油價回落。石油價格的回落必然使得石油公司的盈利空間收窄。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張立平研究員對於這種說法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在她看來,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假設明年民主黨能上臺,環保政策調整也是必然的。由於美國是石油第一消費大國,能耗的減少,興許對石油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還要看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是否會增加產量。此外,石油替代品研發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如果取得突破,油價將會在一定程度下跌。
前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際油價現在明顯偏高,主要原因是國際炒家過分投機,人為拉高油價,其實,需求在減少,油價回落為期不遠。
最早預測到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存在巨大風險、泡沫將會破滅的謝國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美國次級債發展情況。他認為投行市盈率偏低。
據謝國忠介紹,投資銀行持有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如果真在市場交易的話,這些投行大概要損失30%的價值,這些債券價值的總和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華爾街投行估價大跌,7、8月份的時候,這些投行股票只有8到9倍的預期市盈率。
危機不僅有危,更有機,市盈率低意味著股價偏低。而巴菲特對於國際大投行覬覦已久,只是那時這些投行市盈率偏高,股票價格過高,次債風波使得投行股價大跌。7-9月正是這些投行股價處於最低位之際,巴菲特很可能成功“抄底”。
證券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投行的損失不足以產生致命影響,美聯儲和各國央行注資、減息,以及美國近期經濟指標走好,標誌著次貸危機正在解除。彼時股神巴菲特收購美國投資銀行的股票,一舉多得。
“巴菲特減持中石油股票,封住了那些借此問題向其施壓的媒體和強硬國會議員的嘴;其次,投資銀行依然是前景看好的行業,在低價位進入,獲得的回 報或許會高於投資中石油,巴菲特不會做虧本的買賣;此外,在美國國內,至少在華爾街,巴菲特借收購投行,可以塑造一個救市英雄形象。巴菲特何樂不為?”一 位分析人士表示。
謝國忠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巴菲特可能覺得香港股市泡沫出現,現在他手中有200億美元的現金,他不會急於投資。另外,他有可能收購摩根 士丹利、高盛這樣世界頂級的投行;“如果花旗集體管理層有調整,收購花旗亦是可以理解的。”謝國忠不認為巴菲特會收購貝爾斯登公司,這與他的投資理念不符。
去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還表示中石油是惟一不賣的股票,顯示“打死也不賣”的決心,但今年7月以來卻將中石油拋淨,是巴菲特不知道中石油還會漲,首次出現預測錯誤?還是香港投資者不“理智”,不能像巴菲特那樣早一步洞悉香港資本市場即將見頂回落?
答案都不是。主要可能是出於美國國內政治、總統選舉和投資策略等原因。
巴菲特還是“股神巴菲特”。
財經評論家水皮先生在《華夏時報》一期雜談中說過一句名言:“股市是最講政治的地方,股民也是最講政治的人民。”
美國股市也講政治,比如,美國攻打一個國家時,石油和軍工企業股票必定飛漲。美國股民也是講政治的股民,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並且,他比普通投資者更講政治,甚至在其他人還不知政治走向的時候,巴菲特已經用行動指明方向了。
巴菲特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只會賺錢的經濟動物,他其實是一個洞悉美國和世界政治的分析家。
最近一本暢銷書《貨幣戰爭》中講述了一個例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復金本位的眾議員霍華德‧巴菲特並沒能看到金本位的恢復,但這種信念深深地烙印在 他的兒子——當今鼎鼎大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的腦海中。當巴菲特瞧破法幣制度最終必將走向崩潰的歷史必然後,在1997年銀價跌到靠近歷史最低點時,果斷 地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量。
中石油在不干涉其他國家事務基礎上,廣泛拓展業務,其中包括蘇丹。巴菲特的舉動表明,他可能擔心美國國會還會通過制裁與蘇丹有正常業務關係的外國公司的法案。巴菲特怕美國國會抓住自己的“小辮子”。
另據分析,巴菲特減持中石油可能預示著高漲的石油價格在未來可能會回落。主要原因是2008年美國將進行大選,巴菲特顯然不看好執行保守環保政策的共和黨。他更看好反戰和執行節能減排、防治氣候變暖政策的民主黨。海外媒體報導,美國現任總統布希也看好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在巴菲特看來,如果民主黨上臺,環保政策將會大幅調整,從而導致美國對石油的需求減少,進而使得油價回落。石油價格的回落必然使得石油公司的盈利空間收窄。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張立平研究員對於這種說法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在她看來,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假設明年民主黨能上臺,環保政策調整也是必然的。由於美國是石油第一消費大國,能耗的減少,興許對石油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還要看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是否會增加產量。此外,石油替代品研發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如果取得突破,油價將會在一定程度下跌。
前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際油價現在明顯偏高,主要原因是國際炒家過分投機,人為拉高油價,其實,需求在減少,油價回落為期不遠。
最早預測到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存在巨大風險、泡沫將會破滅的謝國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美國次級債發展情況。他認為投行市盈率偏低。
據謝國忠介紹,投資銀行持有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如果真在市場交易的話,這些投行大概要損失30%的價值,這些債券價值的總和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華爾街投行估價大跌,7、8月份的時候,這些投行股票只有8到9倍的預期市盈率。
危機不僅有危,更有機,市盈率低意味著股價偏低。而巴菲特對於國際大投行覬覦已久,只是那時這些投行市盈率偏高,股票價格過高,次債風波使得投行股價大跌。7-9月正是這些投行股價處於最低位之際,巴菲特很可能成功“抄底”。
證券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投行的損失不足以產生致命影響,美聯儲和各國央行注資、減息,以及美國近期經濟指標走好,標誌著次貸危機正在解除。彼時股神巴菲特收購美國投資銀行的股票,一舉多得。
“巴菲特減持中石油股票,封住了那些借此問題向其施壓的媒體和強硬國會議員的嘴;其次,投資銀行依然是前景看好的行業,在低價位進入,獲得的回 報或許會高於投資中石油,巴菲特不會做虧本的買賣;此外,在美國國內,至少在華爾街,巴菲特借收購投行,可以塑造一個救市英雄形象。巴菲特何樂不為?”一 位分析人士表示。
謝國忠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巴菲特可能覺得香港股市泡沫出現,現在他手中有200億美元的現金,他不會急於投資。另外,他有可能收購摩根 士丹利、高盛這樣世界頂級的投行;“如果花旗集體管理層有調整,收購花旗亦是可以理解的。”謝國忠不認為巴菲特會收購貝爾斯登公司,這與他的投資理念不符。
彼得林奇:全球理財師中的NO.1
10月19日,是全球股民不應該忘記的日子。在1987年的這一天,全球股市上演了一幕集體大跳水的恐怖悲劇。股市黑色風暴從紐約開始席捲了全球各大股 市。僅僅數小時內,美國5000億美元的財富就瞬間蒸發。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數狂瀉1126點,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
據統計,在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兩萬億美元之多。其中由全球頂尖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一天之內損失也高達20億美 元,面對“世紀大崩盤”彼得‧林奇力挽狂瀾,將損失降到了最低,並迅速崛起,面對股市暴跌,彼得‧林奇的應對經驗頗值得全球股民借鑒。
彼得‧林奇是當今股票領域的超級投資巨星、華爾街的聚財巨頭。從1977年,他接管總資產2000萬美元的麥哲倫基金,1990年5月他退出時,資產增至140億美元,平均收益率達29%。被《時代》週刊譽為“第一理財家”的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在波士頓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經常跟隨父親出現在高爾夫球場上,就像一個快樂的小王子。
但10歲那年,彼得‧林奇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就結束了,父親患上了癌症撒手而去,家中很快就一貧如洗。很快彼得‧林奇再次重返他熟悉的高爾夫球場,但這次他已經成了為掙錢養家給人拾球的球童。
與其他球童經歷不同的是,從球場上,他收穫的不僅僅是消費,更有與麥哲倫公司總裁喬治‧沙利文的終生友誼,並從此結緣他創造輝煌的股票投資。由於他對沙利文對股市的投資閒談表現出的特別興趣,他成了沙利文指定的球童,而沙利文也在無意間成為了他投資的啟蒙導師。
彼得‧林奇依靠在高爾夫球場上賺的錢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進入了著名的波士頓學院。但立志做一名金融管理者的林奇卻沒有選修有關的自然科學、數學、財會等課程,而是瘋狂地鑽研歷史、心理學、政治、邏輯、宗教等社會科學。
面對沙利文的不解,林奇的解釋是:“歷史和哲學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因為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我將是最出色的金融專家。”
1963年,19歲的林奇第一次依靠自己獨立思考購買了商業價值尚未顯現、具有高風險的空運業股票。1965年,美國空運業價值終於得到了體現,他所購買的飛虎航空公司股票也上漲了5倍。
在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研究生的第一年的暑假,林奇成為了麥哲倫公司的一名實習生。一名文科生從事股票行情分析在當時是很罕見的。
林奇也很快在這個令人生畏的神秘行業中完善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完成了索格造紙公司和國際教科書公司的報告,把兩個公司的情況調查掌握的精准細致,使公司據此決策而獲得了利益,而且他還成功預測了道鐘斯工業指數的下跌,當他結束實習重返校園學習期間,道鐘斯工業指數果然由925點跌到了800點 以下。通過這段實踐,林奇突然發現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運轉假設很難相容,大學教授的理論往往與現實脫離甚至矛盾,由此更加堅定了他當一名實踐家的信念。
林奇在完成學業後直接進入了麥哲倫公司,經過多年考察,1977年麥哲倫總裁沙利文正式任命33歲的林奇為總經理,讓其擔任麥哲倫公司掌門。這一年公司的總資產為2000萬美元。
林奇進入麥哲倫的第一天起就從事調研工作,當他出任總經理時,他的主要工作依然是調研,這正是他成功的核心奧秘。
1978年春天,為了決策是否投資R玩具公司的股票,他一家一家地走入各地設立的R玩具公司專賣店,傾聽顧客的回饋,觀察孩子們的態度。當他確認大部分顧客都是回頭客後,他才果敢地買了該公司的股票。
因為中東石油危機,經營連鎖汽車旅館的拉昆塔公司在股市表現十分不佳。但林奇卻在英、美加大尋找大油田力度的資訊中率先看到了拉昆塔公司的曙 光。而在買進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這家公司的連鎖汽車旅館裏住了三夜,調查了三天,還不時詢問派往各地調查人員的情況,直到親自確認了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才放手一搏,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7年,彼得‧林奇經營的麥哲倫公司資產已達90億美元。正當其到達事業巔峰時,災難悄悄地來臨了。
1987年10月19日,世紀“大崩盤”突然降臨紐約,麥哲倫基金一天之內就損失了20億美元,基金資產淨值損失了18%。林奇用盡渾身解數,終於把公司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並迅速崛起。
面對大跌,彼得‧林奇的三點建議或許值得股民借鑒。不要恐慌而全部低價拋出,可以逐步減持你的股票投資組合;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堅定的勇氣;要敢於趁低買入好公司股票。林奇特別提醒暴跌往往是賺大錢的最好機會,如在1987年10月股市暴跌中,共同基金德福瑞公司的股價從35美元跌到了 17美元,但林奇出於對這家公司的估值,斷然買下了德福瑞,使麥哲倫在日後的反彈中獲利不菲。
1990年,46歲的彼得‧林奇激流勇退,退出了麥哲倫基金,當時麥哲倫公司總資產140億美元。從麥哲倫退出後,林奇依然十分活躍,把主要的興趣放在了慈善事業上。
投資語錄
●你的投資才能不是來源於華爾街的專家,你本身就具有這種才能。如果你運用你的才能,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業,你就能超過專家。
●每只股票後面都有一家公司,瞭解公司在幹什麼。
●你得瞭解你擁有的(股票)和你為什麼擁有它。“這只股票一定要漲”的說法並不可靠。
●當你讀不懂某一公司的財務情況時,不要投資。股市的最大的虧損源於投資了在資產負債方面很糟糕的公司。先看資產負債表,搞清該公司是否有償債能力,然後再投錢冒險。
●避開熱門行業裏的熱門股票。被冷落、不再增長的行業裏的好公司總會是大贏家。
●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他們贏利後再投資。
●公司經營的成功往往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和它的股票的成功不同步。從長遠看,它們百分之百相關。這種不一致才是賺錢的關鍵,耐心和擁有成功的公司,終將得到厚報。
●在全國的每一行業和地區,仔細觀察的業餘投資者都可以在職業投資者之前發現有增長前景的公司。
●股市下跌就像科羅拉多1月的暴風雪一樣平常,如果你有準備,它並不能傷害你。下跌正是好機會,去撿那些慌忙逃離風暴的投資者丟下的廉價貨。
●每人都有炒股賺錢的腦力,但不是每人都有這樣的度量。如果你動不動就聞風出逃,就不要碰股票,也不要買股票基金。
●事情是擔心不完的。避開週末悲觀,也不要理會股評人士大膽的最新預測。賣股票是因為該公司的基本面變壞,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沒有人能預測利率、經濟或股市未來的走向,拋開這樣的預測,注意觀察你已投資的公司究竟在發生什麼事。
●當你擁有優質公司的股份時,時間站在你的一邊。你可以等待——即使你在前五年沒買沃瑪特,在下一個五年裏,它仍然是很好的股票。當你買的是期權時,時間卻站在了你的對面。
據統計,在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兩萬億美元之多。其中由全球頂尖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一天之內損失也高達20億美 元,面對“世紀大崩盤”彼得‧林奇力挽狂瀾,將損失降到了最低,並迅速崛起,面對股市暴跌,彼得‧林奇的應對經驗頗值得全球股民借鑒。
彼得‧林奇是當今股票領域的超級投資巨星、華爾街的聚財巨頭。從1977年,他接管總資產2000萬美元的麥哲倫基金,1990年5月他退出時,資產增至140億美元,平均收益率達29%。被《時代》週刊譽為“第一理財家”的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在波士頓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經常跟隨父親出現在高爾夫球場上,就像一個快樂的小王子。
但10歲那年,彼得‧林奇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就結束了,父親患上了癌症撒手而去,家中很快就一貧如洗。很快彼得‧林奇再次重返他熟悉的高爾夫球場,但這次他已經成了為掙錢養家給人拾球的球童。
與其他球童經歷不同的是,從球場上,他收穫的不僅僅是消費,更有與麥哲倫公司總裁喬治‧沙利文的終生友誼,並從此結緣他創造輝煌的股票投資。由於他對沙利文對股市的投資閒談表現出的特別興趣,他成了沙利文指定的球童,而沙利文也在無意間成為了他投資的啟蒙導師。
彼得‧林奇依靠在高爾夫球場上賺的錢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進入了著名的波士頓學院。但立志做一名金融管理者的林奇卻沒有選修有關的自然科學、數學、財會等課程,而是瘋狂地鑽研歷史、心理學、政治、邏輯、宗教等社會科學。
面對沙利文的不解,林奇的解釋是:“歷史和哲學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因為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我將是最出色的金融專家。”
1963年,19歲的林奇第一次依靠自己獨立思考購買了商業價值尚未顯現、具有高風險的空運業股票。1965年,美國空運業價值終於得到了體現,他所購買的飛虎航空公司股票也上漲了5倍。
在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研究生的第一年的暑假,林奇成為了麥哲倫公司的一名實習生。一名文科生從事股票行情分析在當時是很罕見的。
林奇也很快在這個令人生畏的神秘行業中完善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完成了索格造紙公司和國際教科書公司的報告,把兩個公司的情況調查掌握的精准細致,使公司據此決策而獲得了利益,而且他還成功預測了道鐘斯工業指數的下跌,當他結束實習重返校園學習期間,道鐘斯工業指數果然由925點跌到了800點 以下。通過這段實踐,林奇突然發現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運轉假設很難相容,大學教授的理論往往與現實脫離甚至矛盾,由此更加堅定了他當一名實踐家的信念。
林奇在完成學業後直接進入了麥哲倫公司,經過多年考察,1977年麥哲倫總裁沙利文正式任命33歲的林奇為總經理,讓其擔任麥哲倫公司掌門。這一年公司的總資產為2000萬美元。
林奇進入麥哲倫的第一天起就從事調研工作,當他出任總經理時,他的主要工作依然是調研,這正是他成功的核心奧秘。
1978年春天,為了決策是否投資R玩具公司的股票,他一家一家地走入各地設立的R玩具公司專賣店,傾聽顧客的回饋,觀察孩子們的態度。當他確認大部分顧客都是回頭客後,他才果敢地買了該公司的股票。
因為中東石油危機,經營連鎖汽車旅館的拉昆塔公司在股市表現十分不佳。但林奇卻在英、美加大尋找大油田力度的資訊中率先看到了拉昆塔公司的曙 光。而在買進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這家公司的連鎖汽車旅館裏住了三夜,調查了三天,還不時詢問派往各地調查人員的情況,直到親自確認了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才放手一搏,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7年,彼得‧林奇經營的麥哲倫公司資產已達90億美元。正當其到達事業巔峰時,災難悄悄地來臨了。
1987年10月19日,世紀“大崩盤”突然降臨紐約,麥哲倫基金一天之內就損失了20億美元,基金資產淨值損失了18%。林奇用盡渾身解數,終於把公司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並迅速崛起。
面對大跌,彼得‧林奇的三點建議或許值得股民借鑒。不要恐慌而全部低價拋出,可以逐步減持你的股票投資組合;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堅定的勇氣;要敢於趁低買入好公司股票。林奇特別提醒暴跌往往是賺大錢的最好機會,如在1987年10月股市暴跌中,共同基金德福瑞公司的股價從35美元跌到了 17美元,但林奇出於對這家公司的估值,斷然買下了德福瑞,使麥哲倫在日後的反彈中獲利不菲。
1990年,46歲的彼得‧林奇激流勇退,退出了麥哲倫基金,當時麥哲倫公司總資產140億美元。從麥哲倫退出後,林奇依然十分活躍,把主要的興趣放在了慈善事業上。
投資語錄
●你的投資才能不是來源於華爾街的專家,你本身就具有這種才能。如果你運用你的才能,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業,你就能超過專家。
●每只股票後面都有一家公司,瞭解公司在幹什麼。
●你得瞭解你擁有的(股票)和你為什麼擁有它。“這只股票一定要漲”的說法並不可靠。
●當你讀不懂某一公司的財務情況時,不要投資。股市的最大的虧損源於投資了在資產負債方面很糟糕的公司。先看資產負債表,搞清該公司是否有償債能力,然後再投錢冒險。
●避開熱門行業裏的熱門股票。被冷落、不再增長的行業裏的好公司總會是大贏家。
●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他們贏利後再投資。
●公司經營的成功往往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和它的股票的成功不同步。從長遠看,它們百分之百相關。這種不一致才是賺錢的關鍵,耐心和擁有成功的公司,終將得到厚報。
●在全國的每一行業和地區,仔細觀察的業餘投資者都可以在職業投資者之前發現有增長前景的公司。
●股市下跌就像科羅拉多1月的暴風雪一樣平常,如果你有準備,它並不能傷害你。下跌正是好機會,去撿那些慌忙逃離風暴的投資者丟下的廉價貨。
●每人都有炒股賺錢的腦力,但不是每人都有這樣的度量。如果你動不動就聞風出逃,就不要碰股票,也不要買股票基金。
●事情是擔心不完的。避開週末悲觀,也不要理會股評人士大膽的最新預測。賣股票是因為該公司的基本面變壞,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沒有人能預測利率、經濟或股市未來的走向,拋開這樣的預測,注意觀察你已投資的公司究竟在發生什麼事。
●當你擁有優質公司的股份時,時間站在你的一邊。你可以等待——即使你在前五年沒買沃瑪特,在下一個五年裏,它仍然是很好的股票。當你買的是期權時,時間卻站在了你的對面。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格林斯潘:中國股市已具泡沫特徵
【網路版專稿/《財經》雜誌特約研究員 吳錚 發自倫敦】“中國繁榮的股票市場從各方面看都已經具有泡沫的特徵。如果你要尋找泡沫的定義,那麼這就是了。”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0月1日在倫敦說。
格林斯潘是在當晚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師生發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的。當時他被問及新興市場的股票會否成為下一個破裂的資產泡沫,他認為“投資者正在離場”。
上證綜指在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也即9月28日,創出5560.42點的歷史新高,過去三個月的累積漲幅已達45%。當天掛牌的中海油服(上海交易所代碼:601808;香港交易所代碼:2883)A股上漲196%,收於39.90元;而其H股價格儘管也連續上漲,但僅報收17.9港元。
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格林斯潘說,金融並非經濟中最關鍵的方面,只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其意義在於把一個國家的儲蓄轉化為生產力。評價一個經濟體不是視其創造怎樣的股價,而要看它創造多少財富和怎樣的就業機會。
格林斯潘還高度評價了英國央行行長莫文‧金(Mervyn King)在近期次貸風波和北石銀行(Northern Rock)危機中的表現。“他深諳市場運行之道,他到目前所採取的行動都是適當的。”格林斯潘還表示,由於英國央行的這些政策,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比美國要小。
格林斯潘此次倫敦之行,主要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動盪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險》(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該書回顧了他在美聯儲18年半的歲月,並對全球經濟的未來發表展望。企鵝出版社(Penguin)以800萬美元的版稅購得了此書的出版權。
格林斯潘1926年生於美國紐約,自1987年8月11日至2006年1月31日,前無古人地連續五屆出任美聯儲主席,歷經雷根、克林頓、布希父子四位美國總統。在他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的18年中,通貨膨脹被作為利率決策的最重要的參照指標,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久的繁榮。
不過,近期震動全球市場的次貸危機爆發後,各界也不乏對格林斯潘此前多年實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批評,認為正是這一政策為次貸危機埋下禍根。
格林斯潘是在當晚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師生發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的。當時他被問及新興市場的股票會否成為下一個破裂的資產泡沫,他認為“投資者正在離場”。
上證綜指在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也即9月28日,創出5560.42點的歷史新高,過去三個月的累積漲幅已達45%。當天掛牌的中海油服(上海交易所代碼:601808;香港交易所代碼:2883)A股上漲196%,收於39.90元;而其H股價格儘管也連續上漲,但僅報收17.9港元。
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格林斯潘說,金融並非經濟中最關鍵的方面,只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其意義在於把一個國家的儲蓄轉化為生產力。評價一個經濟體不是視其創造怎樣的股價,而要看它創造多少財富和怎樣的就業機會。
格林斯潘還高度評價了英國央行行長莫文‧金(Mervyn King)在近期次貸風波和北石銀行(Northern Rock)危機中的表現。“他深諳市場運行之道,他到目前所採取的行動都是適當的。”格林斯潘還表示,由於英國央行的這些政策,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比美國要小。
格林斯潘此次倫敦之行,主要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動盪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險》(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該書回顧了他在美聯儲18年半的歲月,並對全球經濟的未來發表展望。企鵝出版社(Penguin)以800萬美元的版稅購得了此書的出版權。
格林斯潘1926年生於美國紐約,自1987年8月11日至2006年1月31日,前無古人地連續五屆出任美聯儲主席,歷經雷根、克林頓、布希父子四位美國總統。在他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的18年中,通貨膨脹被作為利率決策的最重要的參照指標,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久的繁榮。
不過,近期震動全球市場的次貸危機爆發後,各界也不乏對格林斯潘此前多年實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批評,認為正是這一政策為次貸危機埋下禍根。
訂閱:
文章 (Atom)